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盆栽有泥鳅

盆栽有泥鳅

发布时间: 2022-08-24 10:42:19

1. 家里养小泥鳅怎么养

鱼的颜色减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缺少氧色,如果你的鱼经常内窜到水面呼吸或是贴容近水面游就是缺氧了;另一种情况是保护色,就像变色龙会跟据环境改变体色一样,鱼也会根据周围环境颜色的明暗改变体色,你的缸里没有颜色的物体水太清,泥鳅的体色就会变淡。
盆可以养泥鳅,但要注意防跳,不要拿到阳光下面晒,泥鳅比较喜欢阴暗的环境。盆里不需要放泥,可以喂馒头渣、碎米饭粒,有像红线虫那样的活饵更好。

2. 绿萝能不能和泥鳅一起养有什么注意事项吗比如水的要求,换水的方法等

性喜温暖、潮湿环境,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盆栽绿萝应选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腐叶土,以偏酸性为好。绿萝极耐阴,在室内向阳处即可四季摆放,在光线较暗的室内,应每半月移至光线强的环境中恢复一段时间,否则易使节间增长,叶片变小。绿萝喜湿热的环境,越冬温度不应低于15℃,盆土要保持湿润,应经常向叶面喷水,提高空气湿度,以利于气生根的生长。旺盛生长期可每月浇一遍液肥。长期在室内观赏的植株,其茎干基部的叶片容易脱落,降低观赏价值,可在气温转暖的5、6月份,结合扦插进行修剪更新,促使基部茎干萌发新芽。

3. 泥鳅该怎么养

泥鳅养殖毕竟不同于常规水产品种的养殖,相对投入的成本也要高些。它需要有比较系统的水产养殖常识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备,保证稳定性的苗种来源。

池塘周边设置围网,可以防止水鸟、青蛙、黄鳝等敌害,也可以防止泥鳅逃跑,还可以防止泥鳅到池梗冬眠。池塘中放水葫芦、水花生覆盖池塘三分之一的面积,可以让泥鳅遮阴,也可以降低水温。池塘放一定数量的白鲢(40~50尾/亩),可以起到消化残渣、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有起到缺肥、低氧预警的效果。

泥鳅养殖品种的苗种成本较高,因此,要尽可能选择是人工繁殖的泥鳅养殖品种或附近天然水域中能获得稳定苗源的养殖品种。泥鳅苗进池后,能不能成功就看后期的管理了!水质管理,是泥鳅养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泥鳅的生长情况和发病率。要充分把握饲料的投喂。饲料在养殖中占很大的比例,把握的准确到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饲料应用率。

注意发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把握价格行情的波动。有自己的渠道就可以赚到这个季节的差价,泥鳅的价格一般11~18元/斤,腊月泥鳅价格可以到15~18元/斤。

搞好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

养水,水清则无鱼,所以泥鳅养殖中要注意水的培育,先期用猪粪牛粪垫底,以后用真正的生物鱼肥提高肥分,避免经常的添加农家肥引入病菌。水色淡绿,透明度20cm。晚上用电筒贴近水面照射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聚集为好,那些都是泥鳅的活性饵料。

充分把握饲料投喂节。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合理科学的把握饲料的投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饲料应用率。可用EM原露浸泡后投喂,可提高饲料应用率促进消化改善泥鳅肠道,好的EM原露可以节约10~15%的饲料。好的促长剂添加效果也是明显的,同等饲料用量的情况下,经常添加促长剂的明显的规格要大15~20天的生长时间。

要清楚自己池塘有大概多少尾泥鳅,这样才能做到饲料不浪费,而且对自己池塘泥鳅有多少斤随时掌控。投喂的饲料量大,大量的排泄物会造成水质的恶化为了保证水体富有营养又不恶化,所以要利用好微生物对水体的控制。

饲料投喂要根据大小、水温、气候和季节的不同来做调整,避免浪费饲料,影响水质。种苗刚进池需要7~10天的诱食训食,一般局部挑点的投喂。

进食正常后,3~8cm的小苗按6%投喂,8~12cm的种苗按4%投喂,12cm以上的大苗按2~3%投喂。每天投喂两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时投喂,泥鳅本身就有夜间觅食的习惯,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2/3。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要等到晚上水温低了再投喂。7~8月份泥鳅摄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5~6月份为泥鳅体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降到3%~4%。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时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或少投喂。

根据不同的温度,采取不同的深度控制,在泥鳅夏眠和冬眠时,水的深度加大,一般保持在70~90cm,在水温22~27℃时,水深控制在50~60cm,不能太深,以免表层水和底层水温差太大,产生感冒造成死亡。夏天高温最好能保持水体流动使水体温度一致避免表层水温过高。

不要经常换水,换水不如改水。很多资料介绍的经常换水在实际操作中是个误区,除非你换的水没有任何有害病菌,不建议经常换水。只要水质不老化,就加一下水而已,经常的换水容易带入大量的有害病菌,那就意味经常的杀菌,水体经常的变化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因此,平时一般用EM菌调水改水,除非水体老化就换水。夏天气温高,水的蒸发量大,要特别注意加水,控制水温和水深。

从进苗时的规格,数量、每日饲料投量都要做好原始记录,后每隔15天捕鱼称重,和前次对比,比较和饲料投量的计算,决定饲料的增减,也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产量。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疾病预防要定时,一般20天一次,内服同时进行,3天一个疗程。泥鳅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

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3%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2、水霉病: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或者聚维酮碘等浸洗5~10分钟。

3、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4、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防治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米用晶体敌百虫0.7g全池泼洒。

5、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四周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g/m3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g/m3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泥鳅最好10月初就开始起捞,不然基础差的池塘泥鳅大部分进土冬眠了。捕捞泥鳅的方法有:

1、笼捕。捕泥鳅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用地笼捕。笼捕在泥鳅入冬休眠以外的季节均可作业,但以水温在18~30℃时,捕捞效果较好。捕泥鳅时,先在须笼、鳝笼中放上可口香味的鱼粉团,炒米粉糠、麦麸等做成的饵料团,或者是煮熟的鱼、肉骨头等,将笼放入池底,待1小时后左右,拉上笼收获一次。停食一天,在晚上捕捞,较果更好。这种捕捞方法,一亩池塘放10左右只地笼,连捕几个晚上,起捕率可达60~80%。

另外,也可利用泥鳅的溯水习性,用地笼冲水捕捞泥鳅。捕捞时,笼内无需放诱饵,将笼敷设在进水口处,笼口顺水流方向,泥鳅溯水时就会游入笼内而被捕获。一般半小时至1小时收获一次。

2、敷网捕。罾捕泥鳅罾捕泥鳅一般在泥鳅活动、吃食良好的季节里进行。罾方形,用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大小1cm左右,捕捞泥鳅苗,则用聚乙烯网布,网片面积1~4m2,四角用弯曲成弓形的二根竹竿十字撑开,交叉处用绳子和竹竿固定,用以作业时提起网具。罾捕养殖泥鳅有二种作业方式。一种是罾诱:预先在罾网中放上诱饵,将罾放入养殖水域中,每亩放10只左右,放罾后,每隔0.5~1小时,迅速提起罾一次,收获泥鳅,捕捞效果较好。另一种方法是冲水罾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敷设好罾,罾的大小可依据进水口的大小而定,为进水口宽度的3~5倍。然后从进水口放水,以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待一定时间后,即将罾迅速提起而捕获泥鳅。

3、池塘拉网捕。在仲春后直到中秋,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更高。

4、袋捕。此法是根据泥鳅喜欢寻觅水草、树根等隐蔽物栖息,寻食的习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内放破网片、树叶、水草等,并放入诱饵,放在水中诱泥鳅入内,定时提起袋子捕获泥鳅。此法多用在稻田内捕捉泥鳅。

5、干塘捕捉。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吃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只剩沟坑内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复捕一次,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这样可以么?

4. 花盆里有泥鳅怎么办

关于花盆里有泥鳅这种问题我想大多数人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拿来做菜吃了吧,如果泥鳅数量不多不够做一道菜那就放了,图个清静也好。

5. 盆栽荷花下边养泥鳅行吗

理论上可以,一个生态系统的氮循环需要植物与动物共存。
然而只养荷花的话需要少量加肥,而加上泥鳅以后改喂还是得喂

6. 家养泥鳅怎么养

1苗种培育
1.1池塘条件
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为宜,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1.2清塘培水
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0~400kg/667?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1.3苗种放养
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1.4饲养管理
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0.5kg/?;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2g/?,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2.5g/?。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2池塘养成鳅
2.1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250?,池深0.7~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cm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2.2培水与放种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cm,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20~30kg/100?。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2.3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 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3稻田养成鳅
3.1稻田条件及改建方法
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深60cm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3.2放养
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3.3饲养
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在阴天喷洒。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4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害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4.1水霉病
4.1.1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4.1.2防治办法
(1)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2)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min。
4.2烂鳍病
4.2.1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4.2.2防治办法(1)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2)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d。
4.3寄生虫病
4.3.1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4.3.2防治办法(1)用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2)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4白身红环病
4.4.1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4.4.2防治办法(1)鳅种放养时用5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min;(2)0.2~0.3g/m3孔雀石绿全池泼洒;(3)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4.5气泡病
4.5.1症状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4.5.2防治办法(1)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2)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3)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4.6敌害
清除蛇、蛙、乌鳢、水蜈蚣、红娘华等敌害生物。
5捕捞
5.1冲水法
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5.2诱捕法
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5.3干塘法
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还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泡于稻的沟、坑中,待油菜秆透出甜质香味,泥鳅闻而易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7. 泥鳅怎么养

泥鳅(在欧洲称为气象鳅或气象鱼)虽然可以当作冷水鱼来养殖,但进口到欧洲的大多数个体都非常适应热带水族箱环境,对于不是太热的温水条件感觉良好。长大后变得非常喧闹,会无休止地搅动底质搜寻食物。需要非常有效的过滤器来对付被搅起的杂质。水草必须长得够壮或者使用盆栽的水草,否则会被拔起。应使用泥底或沙底。泥鳅对于各种条件要求都不高,性情平和,几乎什么都能吃。小泥鳅可以养殖在群落型水族箱中。

热点内容
另一朵玫瑰那样独特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7:07:16 浏览:408
取名为海棠 发布:2025-07-05 15:17:53 浏览:642
白兰花雕刻 发布:2025-07-05 14:39:49 浏览:125
在心中盛开一朵 发布:2025-07-05 14:34:06 浏览:418
六指兰花 发布:2025-07-05 14:15:48 浏览:805
插花福州 发布:2025-07-05 14:14:32 浏览:726
矮乔木盆景 发布:2025-07-05 14:08:35 浏览:706
牡丹花艺作品 发布:2025-07-05 14:07:11 浏览:14
花艺WFC 发布:2025-07-05 14:07:05 浏览:143
干玫瑰花面膜 发布:2025-07-05 13:47:48 浏览: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