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木盆景
㈠ 长白山特产飞龙是什么
被誉为长白山“飞龙”的花尾榛鸡 孙悦华、方昀摄影 在东北林区,大多数人都知道“飞龙”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传统的菜肴膳谱中也常常见到它,因为它是著名的美味珍禽。由于“飞龙”的肉鲜嫩可口,自古以来就是飞禽中的珍品。清朝皇族对榛鸡的美味了如指掌,年年命令东北林区的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并特赐名为“岁贡鸟”。“飞龙”的学名叫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是欧亚大陆北部的典型森林鸟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东北部,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花尾榛鸡在国际上也是著名的狩猎鸟,它的名字来源可能与其善于飞翔有关。 花尾榛鸡的成鸟体重一般在380-430克,上体大都棕灰色,头上有短羽冠;雌雄鸟的主要区别是雄鸟的喉部为深黑色,体羽也更为鲜艳,特别是在春季的求偶期,雄鸟眼睛上部有鲜红的眼睑,煞是好看。 1992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在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对花尾榛鸡的种群生态学开展无线电遥测研究。无线电遥测技术是国际上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的先进手段,它是在野生动物身体上佩戴无线电发射器,然后通过接收发射器的信号,追踪动物的生活。一套无线电遥测设备可以同时追踪上百只动物,应用这种方法,不仅使我们可以标记不同的动物个体,而且能够确定动物的位置,并接近动物,探究其行为的秘密。 在长白山,有我们中国科学院于1979年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定位站,那里拥有良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 开展野生动物无线电遥测研究的前提是需要捕捉到未受伤害的动物。在长白山,花尾榛鸡生活在海拔700-16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次生林中。由于花尾榛鸡善于飞翔,且研究地区的花尾榛鸡受到偷猎的威胁,非常怕人,因而捕捉难度相当大。记得1991年我第一次见到飞龙时是一只雄鸟,它正在一棵白桦树上取食树芽,有10米高,等我稍想接近时,它一下子就飞出了五六十米。这似乎也预示了我们捕捉飞龙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两辆旧自行车成为我们开始飞龙研究最初的交通工具。保护区的张兴录老师在长白山的林子里工作了几十年了,很有经验。说起抓飞龙,他曾做过尝试,可从来还没有成功过。不过张老师告诉我们,在春季的繁殖期,飞龙会发出一种“ji,ji,ji——”尖锐叫声,当地打猎的老百姓用几片小铁皮做成哨子,可以模仿飞龙的叫声,引诱飞龙,并告诉了我们制作哨子的方法。 为了抓住飞龙,我们专门在北京的鸟市上买了好多张鸟网。1992年春季,我们在定位站附近飞龙活动的树林中将几张鸟网一字排开,竖起了一道长达近200米的“天罗地网”。知道飞龙善于飞翔,我们把鸟网立了有近3米高。把飞龙吸引上网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离人的居住区较近,这里的飞龙都特别精,不轻易上当,不过我们仍然有几次机会。可惜,由于网的力量不够,或是下得过紧,撞网的飞龙不是冲破鸟网,就是被弹了回去,结果一只也没有抓住。 为了抓飞龙,我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在林子里钻。定位站规定下午5点半供应晚饭,可我们在外面工作,很少能够准时回来。定位站食堂的袁师傅是一位年近半百的大妈,她每次总是把饭菜热着,一直等到我们回来。 飞龙夜晚一般在针叶树上过夜,夜捕飞龙说不定会成功。这天,我们在一根长棍的顶端装上一个网兜,并涂成黑色,做成一个抄网,期待着夜晚的行动。天快黑时,我们盯准了一只飞龙飞向了它的夜栖树。 天越来越黑了,我们悄悄潜到了飞龙夜栖的树下,这是一棵大约12米高的松树,借着月光,我看见一只那只飞龙静静地卧在大约5米高的侧枝上。我们决定再多等一会儿,让飞龙睡熟。时间慢慢地过去,这只飞龙在树上一动不动,我心里不禁在问:“飞龙睡着了吗?”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们决定行动。 网兜向这只飞龙缓缓伸去,它还没有动,可惜棍太短了,我们的网兜差一点儿够不着它,怎么办?我蹲下身,让助手踩着我的背去抓,可是,当网兜继续向上的时候,可能是刮了哪个枝子,这只飞龙就察觉了,只见它向上猛地一飞,就消失在夜幕中。原来飞龙在睡觉时也十分警觉。 后来,我们又尝试了使用拉网,也做了笼子,但都没有成功。可以说,整个1992年我们是在失败中积累经验的一年。就连袁师傅都开玩笑地说,“唉,整天‘抓鸡’,可到现在连个鸡毛都没抓到,可惜我给你们做的好吃的了。”是啊,想做出番事业,没想到费了一年最终连‘鸡’都没抓着,更甭提开展无线电遥测了,实际工作确实难啊!说来也难怪,对我这么一个从小在北京城里读书长大的孩子来说,到山里抓‘鸡’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时间转眼到了1993年,抓‘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3月,当长白山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又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总结上一年失败的教训,我们感觉在下网方法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说网不能固定在林中的一个地方,应根据‘鸡’的位置而变化;而且,网也不能下得过高,否则无法将撞网的‘鸡’裹住。经过对下网方法的改进以及不懈的努力,在1993年春季我们终于抓住了两只雄鸟。公鸟虽然抓到了,但母鸟不追哨,怎么抓呢?我们决定依靠群众的力量。 我们在当地镇上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如果在野外发现飞龙的巢,千万不要破坏,做好标记告诉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种方法果然奏效,在1993年5月,有3个巢是当地百姓发现的,并专程到定位站告诉我们。知道了飞龙的巢,按理说抓到母鸟应该是探囊取物的事,可没想到抓窝里的鸟也颇让我们费了番周折。 第一个飞龙窝离我们定位站有20公里,这个窝在一棵不到10厘米粗的小桦树的根部,边上还有些低矮的灌丛,十分隐蔽。由于灌丛的阻碍,我们带的抄网无法奏效,怎么办呢?听说花尾榛鸡很恋巢,人距离很近也不跑,我们决定直接用雨衣扑。我与母鸟的距离只剩两米了,我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母鸡的眼睛,是否可以向上扑了?可别压着她!这只母鸡也正在盯着我,眼里一派迷惑,肯定也在做着强烈的思想斗争。我又向前轻轻地迈了一小步,忽然,母鸡一下子从窝里跳出来,向树后的密林深处快速飞去。 第二次,我们下了大功夫,先在上次母鸡逃跑的路上下了两道网,然后我再次尝试用扑网去抓,并让两人堵住另外两个方向,确保鸡飞向我们的预定路线。这次,离母鸡还有2米,扑网还没有封住巢口,她已从巢边的灌丛中钻出,向我们预计的方向飞去,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只聪明的母鸟居然飞出一条漂亮的“S”形曲线,饶过两道网,仍然飞入桦树后的密林中。直到现在我仍然怀疑这只母鸡是否在巢中已知道我们下了网,并已经把网的位置观察得清清楚楚。 骑了近两个小时山路,又布置了半天,结果又未能成功,真够让人灰心的,望着“鸡去楼空”的巢,望着巢里12个蛋,我心里知道鸡肯定还会回来孵蛋的,不由得心生一计,用“吊门法”,把鸡关在巢中,来个“瓮中捉鳖”。设计很简单,我们在鸡巢边的灌丛中多插了些树枝,确保她不能从两边钻出去,然后又用树枝编了一个三角形的门,并用一条细细的长线把门吊在鸡巢口的上面,再插上两根树枝用来卡住门。这样,只要母鸡在窝里,我们绕到窝后,将细线一剪,吊门落下就把鸡关在窝里。 第三次我们成功了,并在母鸡身上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首次在中国用无线电遥测研究了母鸟养育幼鸟的活动和行为。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知道在遥远的欧洲有人和我们做着同样的工作,他就是瑞典的乔恩·斯温森博士。在1993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松鸡科研讨会”上,我们汇报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见到了斯温森博士,双方决定开展合作,比较中国和瑞典飞龙行为学和生态学的异同。花尾榛鸡研究工作由此打开了新局面。
㈡ 飞龙鸟有人工养殖的吗
有。
飞龙鸟也就是“榛鸡”,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捉野生的是犯法的:养殖是可以的。
一、榛鸡的生态习性,1.集群,趋群性已不甚明显,冬季常各居一方,单独采食,很少鸣叫,仅繁殖期才出现公鸡为中心的群体,繁殖期过后很少有这种现象。2.避寒,冬季多栖息在避风向阳处,在最寒冷的季节它们长时间躲在禽舍或木堆下御寒。3.活动,家养榛鸡的取食时间要比野生榛鸡少得多,而休息时间则相应增加。4.食性,多喂以玉米、小麦以及青菜等,冬季也吃一些树芽和嫩枝。幼雏、中雏夏秋季喜吃浆果和昆虫。饲养的榛鸡食量较少。
二、榛鸡的繁育技术:1.笼养榛鸡的繁殖行为;2.良种初选;3.榛鸡的人工授精。
㈢ 飞龙枳,这个名词解释
枳
拼音: zhǐ , 笔划: 9
部首: 木 五笔: skwy
基本解释:枳
zhī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枳实(中药称“枳”、“构橼”等的近成熟的果实)。枳壳(中药称“枳”、“枸橼”等的成熟的果实)。
笔画数:9;
部首:木;
【词语】 飞龙
【全拼】: 【fēi lónɡ 】
【释义】: 1.飞的龙。); 2.比喻帝王。); 3.传说中的人名。); 4.对人的美喻。); 5.鸟名。); 6.指骏马。); 7.特指唐代御厩中右膊印飞字﹑左项印龙形的马。); 8.乐章名。); 9.即山魈。); 10.仙药名。
㈣ 黑龙江人管一种鸟叫“飞龙”,谁知道它长啥样给个图片地址吧
花尾榛鸡
别名飞龙,属于松鸡科,学名为 Bonasa bonasia。
小型森林鸟类。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头上有短羽冠;颏、喉部黑色。飞羽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具棕黄色横斑。下体棕褐色,具白色弧形横斑。嘴雄鸟黑色,雌鸟淡黄色。趾黑褐色。
栖息于寒温带森林中,尤以浆果灌丛中为多。以野生植物的嫩尖、芽苞、花序为食,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4月下旬至5月初发情交配。巢筑于多杂木林、灌丛的地面,挖穴为巢,内铺以细草茎、叶等。每窝产卵7~14枚,浅黄褐色,具稀疏红褐色细斑。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1~25天,雏鸟孵出几天后即可独立觅食,3个月左右即达成鸟阶段。
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留鸟。花尾榛鸡为传统猎禽,肉禽中之上品。由于过猎,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http://www.cssx.net/yixue/ketang/zxdw/species/verte/bird/huaweizhenji.html
㈤ 飞龙是什么食材
榛鸡
俗称“飞龙”(东北又有“树鸡”、“树榛鸡”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鸡形目,松鸡科鸟类,在全世界共有3种,即“花尾榛鸡、”“斑尾榛鸡”和 “披肩鸡。”
花尾榛鸡的分布范围较大,自欧亚大陆西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东,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鄂霍次克海岸、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和日本北海道等地。
花尾榛鸡是黑龙江省林区的主要狩猎鸟类之一,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富营养,古代作为给皇帝的贡品。相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所说的龙肉就是“飞龙"也就是榛鸡
花尾榛鸡比家鸡小,重400克左右,体毛棕灰并带暗褐色横斑。雄鸡喉部黑色,两侧白色。雌鸡羽毛稍暗,喉部灰白色并带黑褐色斑纹。
生活习性
白天常5-10只1群在林中觅食,食性很杂,以绿叶、种子、桨果为食物,在繁殖期还吃些昆虫。雄鸡用尖细清脆的叫声与伙伴联系,当遇到危险时,先伸长脖子观察动静,确认有危险再起飞,1次只能飞20-30米远。
在大雪覆盖的严冬,花尾榛鸡经常在树上活动,钻进雪窝里过夜,是一种留鸟。花尾榛鸡的巢筑在倒木或树根旁,很隐蔽,4月到5月初产卵,每年产1窝,11-12个卵,孵化期约21天,雌鸡在孵卵期恋巢,从不轻易离开。雏鸡6月初脱壳,到8月中旬即可长成成鸟。
㈥ 这树叫什么名
飞龙掌血,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am.的根,主要有散瘀止血,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回
名称:答飞龙掌血(植物名实图考)黄肉树(台湾),三百棒(湖南、贵州),大救驾、三文藤、牛麻簕、鸡爪簕、黄大金根、簕钩(广东),入山虎、小金藤、爬山虎、抽皮簕、油婆簕、画眉跳、散血飞,散血丹、烧酒钩、猫爪簕(广西〕,温答(广西壮族语音),亦雷 (广西瑶族语音),八大王(贵州),见血飞、黄椒根、溪椒(四川),刺米通(云南)牛丹子(海南特色野生果树、药材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1]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东等地。
中文学名
飞龙掌血
㈦ 油茶树怎样做盆景
油茶树制作盆景首先从天然的油茶林中挑选那些久经风霜的老树桩制作桩景。但制作桩景的老树桩必须具备姿态优美、生长缓慢、寿命长、抗性强、耐修剪、耐移栽、叶片细小、容易造型等特点,特别要注意树桩的根、干的形态和叶子大小等。油茶老桩选定后,可以起土移入盆内预栽。成活后截干,待其萌发不定新枝,再从中选择嫩枝嫁接山茶花品种。经过整形、修剪及缚扎处理,可形成枝干相互协调,或夸张奇特的好盆景。如在老油茶树桩上嫁接“嫦娥彩”山茶花品种,因其枝条细软,可用铁丝卷缠处理,使它的枝条下垂,造成悬挂式。也可以采用“赛牡丹”或“超级赛牡丹”作接穗,嫁接在油茶老桩上,利用这些接穗叶片多、树形矮、花型美的特点,培养成“三叠式”树桩盆景,会有独到妙处。 没有油茶老树桩的地方,可以利用山茶花修剪整形,来营造中、小型树桩盆景。根据山茶花主干的形态,或直立、或倾斜、或伏卧或下垂等,利用“粉玲珑”、“金奖牡丹”、“粉十样锦”、“飞龙”等山茶品种的树形矮、生长缓慢、枝条横生扩张等特点,可以加工成较好的山茶盆景。培养制作山茶盆景,要经过长期的修剪整形,盘扎加工和精心管理才能形成。目前,山茶盆景的制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