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明盆景
Ⅰ 盆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368~1911年)。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虽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桃县河姆渡新石器贵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河北望都东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早有东汉就已把盆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山水画兴起,当时画家宗炳遍画平生经历过的山水,张于一室,以供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种对“咫尺千里”和“小中见大”的体会,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树石缩在素绢上成为山水盆景画,也可启发他缩人盆盎成为盆景,可足不出户,高枕卧游。
发展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派盆景作出可贵的贡献;广州盆景艺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陆学明等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受岭南画派的山水树木绘画技法的影响,创造以顺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飘逸豪放”特色的岭南盆景;苏州盆景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顶”等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制作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苏派盆景;上海盆景艺人殷子敏率领其学生,博采众家长,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创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园林部门建立盆景园,培育、创作、展览盆景外,不少城市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以制作、欣赏盆景作为爱好。
1979年9月至10月,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主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展出各类盆景1100多盆。这以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每隔数年,举办一次“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使中国盆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迅速发展。
同时,我国盆景界积极参加国际重大展览,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盆景艺术,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并在国际盆景界享有盛誉。
Ⅱ 岭南派陆学明《翠袖春寒月上时》是直干式吗
是的。
直干式盆景笔直耸立,树干呈直线向上形状,没有明显弯曲的迹象,枝条分生横出,层次分明,不会显得过疏,也不会过密,整体看起来挺拔、强劲、雄伟,有古木参天的气势。
直干式的又有单干、双干和多干多种形式,使用的植株材料通常为松柏、榆树、六月雪等。
Ⅲ 芳村的芳村经济
乡镇工业芳村兴办乡镇工业始于1958年,先后创办了农机厂、陶瓷厂、建材厂、炼钢厂等6座小厂。60年代初期,原鹤洞公社各生产大队亦先后办起了农机修配厂,形成了农机修配网络。还办起了鹤洞磨光厂(现鞋楦厂)。70年代又兴办了石灰、电镀、汽修厂等9家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区乡镇工业已发展到179家,其中村办工业企业166家。涉及电子、针织、制衣、化工、建树、家具、塑料等10多个行业,从业人员达5918人,产值达1.1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增滘村与港商共投资人民币1000万元、港币2000万元合资兴建的广州美业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是本村乡镇工业中最大的企业。
街属工业1954年,街属工业多为竹笔、木器、纸袋、藤器等小厂,有16个手工业工场,职工167人。1963年总产值为33.99万元。70年代先后办起电器、机器制造、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60个社、组,有职工1936人。1972年产值为260.79万元。1990年,全区街道工业发展到72家,职工2383人,产值3924万元,利润146.56万元。
区属工业1985年10月成立芳村区工业总公司(在此之前无区属工业企业)。1987年街属穗芳消防安全材料厂划归总公司。1990年直属总公司的有广芳科学仪器厂等7家工厂(公司),职工250人。产值603万元,利润7.8万元。
私营工业1952年有个体工业与手工业户398户。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大都走上集体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工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有293个个体工业户,从业人员568人,产值达1373万元(1980年不变价)。
芳村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很快。1985年以后,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4.9%。70年代末期,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1985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2%,到1990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9%。
驻区工业1990年,中央、省、市驻区工厂有大、中型企业70家。其中广州钢铁有限公司(市属)、广州造船厂、广州市珠江钢琴厂、广州柴油机厂、广州百花香料有限公司等都是大、中型企业,1990年年产值都接近或超亿元。 千百年来,芳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卉、蔬菜、甘蔗、水果等。1985年农业产值为2533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达3027万元。1985年以后,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花卉、蔬菜、养殖业已逐渐成为农业的三大支柱。
建国以后,大力兴修水利,先后修筑了芳村大围、山村围、葵蓬围、海龙围、五眼桥围等5个大堤围以及沙洛等3座小堤围,水涝灾害大大减轻。
建国前50.5%的土地被占农村人口总数4%的地主所占有,加上灾害频仍,耕作粗放,水稻亩产仅200多公斤左右。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1990年亩产达620公斤,总产达4492吨。
芳村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多种名优蔬菜品种享誉于广州。如西塱丝瓜、红金笋(红萝卜)和香芹,南?amp;#93;莲藕、坑口西洋菜、冬瓜等等。建国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人民政府狠抓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1990年为491.6公顷,总产46843吨。
养殖以养猪、牛、三鸟(鸡、鸭、鹅)与塘鱼为主。建国前至建国初期都是个人饲养,养猪约1万头、三鸟约3万只、奶牛约20头,1958年以后多为集体饲养。1979年以后涌现了100多户饲养专业户,1990年全区开始实施养殖全程服务体系(简称3×10工程)。1990年生猪饲养量达10.7万头,出栏量达6.2万关;三鸟饲养量达79.5万只。出栏量达59.3万只,牛奶产量达1514吨;塘鱼产量达909吨。 芳村是世代的花乡。远在南汉时期(917~971),花埭(花地)就以盛产素馨、茉莉花而闻名于世。明、清以后花卉品种日益增多,清代江南著名园林家沈复,在他所著《浮生六记》中写到;广州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建国后,花卉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1956年,花地的留芳园、纫香园、醉观园等先后并入醉观园,占地3.4公顷,以经营花木为主。1958年,在现东?amp;#93;镇兴建东?amp;#93;大花园,占地24公顷,以种植香花、盆景、苗木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卉种植业备受摧残,只准种植工业用香花。1985年以后,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发展花卉事业。1985年,全区17个村都办起了花卉、苗圃场,涌现了153个花卉生产专业户,有90%以上的农户种植花卉。全区花卉种植面积有193.1公顷。花卉销往22个省市,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西欧等国家和港、澳地区。1985年以后,港商、台商和本地花农陆续兴建和扩建花场,栽花一亩以上的专业户达310户。1990年全区花齐种植面积达244.5公顷。从海内外引进名花异卉,如荷兰郁金香、比利时杜鹃、非洲紫罗兰、巴西铁等等。全区现有花卉品种多达170多个科、480多个属、2000多个品种。从1988年起,连续三年组团参加香港国际花卉展览会,连年获奖。
芳村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芳村盆景艺人已制作古树盆景供人观赏。本世纪20年代,盆景艺人借鉴岭南画派的理论和艺术,潜心研究,开始了变革盆景艺术的探索。在30年代后朗,由于热心变革盆景艺术的岭南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岭南盆景,陆学明、梁深、苏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观赏鱼被称为“水中鲜花”,与花卉、盆景被为芳村“三件宝”。清末,许多花农在种花的同时兼营观赏鱼的养殖。建国初期开始池养,“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而加以限制;直到1978年以后,观赏鱼养殖事业才真正发展起来。观赏鱼的品种一般分为两大系列,即金鱼和热带鱼,现有品种已达100多个。1990年养殖面积共达43.5公顷,年收入892万元,有观赏鱼养殖专业户186户。
Ⅳ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有几个
第一批盆景大师名单(10人)
万觐堂 孔泰初
王寿山 朱子安
朱宝祥 李忠玉
陆学明 陈思甫
周瘦鹃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师名单(2人)
贺淦荪 潘仲连
第三批盆景大师名单(15人)
王选民 吕 坚
伍宜孙 苏 伦
陆志伟 汪彝鼎
林凤书 胡乐国
赵庆泉 胡荣庆
贺淦荪 徐晓白
盛定武 梁悦美
潘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