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盆景艺术
❶ 世界上盆景最美的是那个国家
这一盆“南国风情”,大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盆中一个“老人家”坐在树下垂钓内,悠然自得容,作为镇园之宝,出价600万都不卖!
▼这棵盆栽树有800多年历史了,看尽了多少人间沧桑,时间和艺术是无价的,现在仅放在主人园区供游客观赏
▼这盆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并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是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二战结束后被捐赠出去象徵永续
▼日月更迭,一棵树长成一盆小森林,这棵树在美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为“守望者”,已经捐赠给国家植物园
▼再带你看看这盆红枫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一盆神秘的紫藤,紫中带蓝,灿若云霞,宛如梦幻
▼星星点点的苹果花也是一盆盆景,不知什么时候可以结出小苹果呢?
▼美丽的杜鹃花,簇簇拥拥的粉,似娇羞的姑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就是这样吧
▼小小苹果树,长出一颗大苹果,有点让人担心细细的枝干能不能挂住了
▼一棵优雅的小紫藤,紫中带白,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息
❷ 制作盆景用什么石头最好
风凌石、上水石、千层石
❸ 优秀盆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中国盆景艺术追求致雅脱俗,形神兼备。非常注重意境美,形态美。那么一盆好的盆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小编就跟大家探讨一下一盆优秀的盆景必须具备的条件以下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有什么好的建议希望您能留言探讨
首先是根盘
根盘是盆景鉴赏过程中的首要要素。可以说在整个树木盆景创作上的必须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根盘的有没有美感,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盆景中所指的美好根盘,就是隆基以下的地面根部,朝向四面八方延伸,时而弯曲、时而隐入土中、紧伏于地面,以保持盆树不产生任何动摇。常常所说的“四面根盘”便即是最美好的根盘。

❹ 中国亚洲世界著名杰出天然美石,奇石收藏家鉴赏家蔡立国
哪那么多著名头衔,蔡立国1955年7月3日出生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大专工程师。从事企业高层管理多年。在13岁很小就喜爱天然美石奇石。从13岁发现得到的第一件天然奇石至今每一件研发发现的奇石-人们看到都是赞美喜爱。而且友好朋友之中都有流传。在13岁很小时在家乡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祖籍丰润县姜家营袁各庄的黑山沟山上游玩,在黄昏时间-在很大的一个石崖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小型奇石,天山悬崖有一朵彩云悬浮非常自然和谐美妙------唐山大地震埋在灾难之中。感悟自然界天然奇石的奇特神奇-珍奇美妙的-新奇,从此13岁就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留意注意研发发现-搜集收藏大自然之中的美石奇石------。1990年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科协举办的第三届花卉展他的水石盆景【虎啸惊龟】荣获特别奖,天然奇石-盆景【留恋】荣获优秀奖。
❺ 太行石盆景如何欣赏
太行石盆景如何欣赏?我们要从艺术审美3个方面来分析,才能欣赏太行石盆景的艺术之美。下面就简单的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太行石和盆景艺术的结合之美
太行石和盆景结合,做成太行石盆景,是艺术的结合,使它们的观赏价值更高,石头与树木的巧妙完美结合,使其文化内涵丰富,意境更加深远,通常太行石盆景构思精巧,形式多样,枝干飘逸,姿态优美,是2者完美的结合。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谢大家的阅读。
❻ 西方赏石界论“赏石艺术与非艺术”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马鸿斌
by Ma Hongbi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家在呼唤
【石种】对节白腊石 龟纹石
【规格】盆长150cm
【收藏】冯连生
众所周知,尽管“赏石”(也称观赏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与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赏石”的概念与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加工制作的)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讨的领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类的赏石”这个范围,未包括对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的论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赏石学术理论的研究现状,以便开阔视野,并期待在今后的东西方赏石理论比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国主流赏石界的多元化观点: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赞成水石是一门艺术认为具有底座的赏石整体是艺术品;以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为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中国观赏石.3
西方世界称中国古典赏石、中国文人石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称呼现代奇石为“Rock”或“Enjoying Rock”。笔者认为,目前,美国主流赏石界对赏石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四支:
水石是艺术,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
根据2002年秋季出版的欧洲水石协会英文版《水石期刊》报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植物园举办了一场盆栽与水石的专题研讨会,论坛的主题是盆栽和水石这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关盆栽科学和水石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与发展的各种资讯。美国国家植物园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别以《盆栽:西方的发现与传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绍》《中国传统供石》和《美国加州景观石欣赏的发展》为题做了演讲。盆栽与水石历史学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讲述了盆栽与水石两种艺术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认为:“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自然的石头,但是有可以允许的人为加工的范围……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头,美石(优美的石头)就是这些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石头。因此,我认为石头是可以使之成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为加工石头顶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头成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头与人为加工石头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石头。因此,我认为一些石头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应该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显然,美国部分赏石家认为水石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对于水石是否是艺术品,他们没有做深入的论证。
中国观赏石.3
赏石整体是艺术品
1 996年开始,美国雕塑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赏石收藏开始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苏黎世、柏林等欧美的大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专著《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笔者译,下同)。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该书被认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做的研究。罗森布鲁姆认为,奇石底座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罗森布鲁姆逝世后,他生前捐赠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方藏石,至今还在该博物馆亚洲馆展出,供游人参观。
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
根据丁文父著《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绪论”,他对中国古典赏石与现代西方世界赏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显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美国主流赏石界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国际赏石界有关赏石与艺术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中国观赏石.3
美国赏石界关于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先生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做的研究,论述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发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国和日本的石文化:内涵与联系》)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说美国赏石家将“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也有美国赏石家认为,赏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国学者Claudia B rown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国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题:绘画之我见》)中认为,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国人文石概论》)文章认为,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三、关于中国古典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国艺术的底座:人文石陈列几座的历史》)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艺术收藏》)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中国观赏石.3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检测,恐怕是美国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Eugene Farrell等人运用扫描电镜(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FT-IR)技术对中国古典赏石进行研究,证明有多种雕琢、打磨、涂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准确区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国赏石界对中国的古典赏石进行技术研究,有助于鉴定人为和天成的赏石,以便于理解历史上的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及其流变历程。
五、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根据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的介绍,日本移民盆景大师Yuji Yoshimura与美国学者Vince Covello合著的《日本观赏石艺术》一书于1 984年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玩石的入门书籍,影响了西方人的赏石观念。可以认为,它影响了一些西方赏石家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的观念。
英国、德国及其欧洲赏石界的观点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95年,英国文物专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与景观的对话: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一书,该书著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做了简要说明。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介绍,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两件体积庞大的中国文人石“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整体的组成部分”(见上海《环球赏石盆景》创刊号)。
根据《赏石文化》(总第7期)刊登的德国水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协会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写的《水石——亚洲美石的艺术》中指出“在许多远东国家,这样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赏石家指出: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可以作为艺术品。
意大利赏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欧洲,石头当作水石来欣赏的主要是那些美丽的石头,除了很少的石头外,我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有灵性的盆石。无论如何,在欧洲,我可以作证,对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的局限,也由于英国、德国和欧洲赏石界涉入赏石文化的时间还很短,他们对赏石是否是艺术的观点的论述,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中国接轨
2006年5月3日,在云南昆明“第七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上举办了“国际赏石高峰论坛”。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国际赏石博物馆副主席、国际赏石收藏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名誉顾问威廉·本茨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欧洲赏石文化的历史、分类以及艺术鉴赏等内容。他说,赏石文化在欧洲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欧洲没有赏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欧洲,将赏石分为四类:景观类、象形类、抽象类和色彩类。欧洲人赏石受日本人的影响最大,他本人最喜欢景观类的赏石。他们后来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艺术(包括赏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国。笔者联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会”上举办的“赏石研讨会”,当时的欧洲赏石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绍了欧洲水石文化的情况,认为赏石在欧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讲和9年以后的2006年5月的演讲内容,除了承认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之外,两次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赏石界在学术性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赏石界似乎在赏石学术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国观赏石.3
【名称】腾飞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规格】树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状况,反观中国赏石界理论研究出现的空前活跃状况和中国赏石界取得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佐藤观石先生发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领会中国是汉字之国、语言之国”和“在中国赏石的观赏态度实在是‘美学般的’且‘哲学般的’”的感慨。然而,笔者曾认为,就算在中国,相对于当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赏石文化是介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亚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赏石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无可非议,然而“赏石是艺术”似乎没有完全得到认同。“赏石是否是艺术”,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赏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们对赏石文化的应有态度以及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日本赏石史上曾经出现的认为赏石不是艺术而不租给展览场地的做法以及“赏石非理论”态度或者将赏石视为一般文化行为等做法不应该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再重演,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不应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发生。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侧重于科学性的矿物晶体类赏石文化而言,与世界接轨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侧重于审美艺术性的岩石类赏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在与中国接轨!
东西方赏石文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把21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和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峰!
❼ 盆景可以用石头进行点缀,选择哪种石头装饰比较好看
主要是要求石与树的配比得当,最好是石的展示的观赏面也要优雅美观。或者是以石料为主,配植小树,制作成山水盆景,或者是以树附石,制作成附石盆景或抱石盆景,以石为主、理论上来讲,几乎所有的石头都可以用于盆景装饰,树借石衬托变美,如盆景树借石的点缀取势,甚至弥补树形的不足。硬石类,两大类,以下来讲讲它们的区别和特点,个人观点可参考。
可以把大自然浓缩于盆中~比起其他地方的石,可以说比较合适,因为它有细小精美的石子,安徽的灵壁石,广东的英德石,千层石和龟纹石等等也是比较好的风景石。它们历经千万年自然生态的演变,风凌石是中国大西北最具特色的典型奇石。由于石体吸水性强,植物生长茂盛,开花鲜艳。上水石可以散发湿气,用它造假山或盆景,都有湿润环境的作用。在依据空隙大小选合适的矮桩小品树桩栽植。栽树桩的空隙留出水的吸水和泄水的通路。所以被这样叫做是因为盆中蓄水后,顷刻可吸到顶端。石上可栽植野草、藓苔,青翠苍润,是制作盆景的上好石材。此外,上水石还散发水汽,这对于调节室内湿润环境有很好的效果。
❽ 如何制作附石盆景
附石盆景制作方法:
一、选材
附石式盆景分水附石和旱附石两种。
水附石,多采用松质石料,如吸水石、沙积石等,在需栽植树木的位置打洞,多用形态初成的树,先将树根引入石孔,用碎泥填石孔,用竹杆将土与树根贴实,用喷壶将土及石头喷湿透,然后置于浅水盆中,放置于阴凉地方。每天喷水于石树,保持湿度,待树出新芽后可让其见朝阳,逐步适应阳光。
旱附石式,多采取硬质石料,如英德石(纹理多样)将树根镶嵌人石缝中取势造型,多采用根系长的福建茶
二、制作
尽量完好地挖出所选树木,特别是其较长的须根,最好能完整地保护,不应有大的损伤。如果是小型树木,要经过一年的栽培育。
根据所选树木的生长习性、 生长状况,选取与之相配的石料,确定造型设计方案。根据徒刑要求,把树木枝、根以盘、穿、拧等手法,让树木和石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
a.骑附:软石、硬石均可选用。如用软石,则先观察山石的形状,确定观赏面和底面,并选定种植的位置,凿沟开槽。然后将根部分成若干股,骑在山石上并让根沿沟槽而下。最后用泥浆封护根部,慢慢地伸入盆土中。
如用硬石,则要求石料有天然的沟纹和空洞,以便让树根穿越空洞或沿沟槽而下伸人盆土中。为保证树木成活,可用泥浆或青苔封护树根,并用金属丝或麻绳将根捆扎固定在山石上,待成活后且新根深入盆土中时,再逐渐将封护在根部的泥土慢慢地去掉,让根部裸露在阳光下继续养护。多年后根和石紧紧相附,宛若天成,这才算是一件有年份的、成熟的附石作品。
b.穴附:软石、硬石均可选用。如用软石,则应按构思事先在山石的适当位置挖凿穴位。如用硬石,则利用山石的天然缝隙或凹凸处作兜,用来盛土种植树木。
小型附石盆景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管理,要及时对根、枝进行修剪、整形。根据造型的需要,首先把原来用以满足树木生长需要的毛根剪除,并促其生长发育, 及时加以定位,以缩短造型的周期。对树枝也要适时进行修剪。根据需要还应拔提根,把附石的造型效果显露出来,提高其观赏价值。
❾ 三奇石分别是
这3块奇石分别是海参石、拜斗石和木化石。
海参石:是一块长78厘米,高66厘米、厚14厘米的石质物。有趣的是,它的表面由无数条形状似海参的小石块呈插屏样组成。虽不是海参化石,但枚枚“海参”纵横交错,毫刺毕现,看上去也似乎圆滑柔软,颇具肉感,然其石质却相当坚硬。这块奇石因何而来已无从考证,一说其为陨石,内含砾瑛砂岩石。天然而成,石如其名,为世所罕见的奇石艺术珍品。
拜斗石:长50厘米,高42厘米,厚29厘米。奇就奇在这样一块形状普通的石头上,天然形成的一条赭色痕迹,惟妙惟肖地恰似一位长揖道士:长袍道士:宽袖飘逸,双手抱拳,面北仰天揖拜。而他的正前方,黢黑的岩石上有雪点似的斑痕,形状恰如北斗七星!有说是此乃三国时精通天文地理的大军事家诸葛亮,拜北斗祈岁呢。又有记载说这是一块陨石,这就更增添了它的神奇性。
这两块奇石被做成盆景,布置在皇帝经常出入的钦安殿天一门动侧,成为护佑帝王的吉祥物。
木化石:是松树岁久化为的青石。安置在御花园东、绛雪轩前的木变石,形似一段朽木,长130厘米,宽27厘米,厚10厘米,高高地矗立在一座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上,一眼望去,恰似一块朽木板。那棕色的石质表面,木纹清晰可见。它是清代乾隆年间,由黑龙江将军福僧阿进贡的“奇特之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欣喜之余,御笔题诗一首《咏木变石》,命人镌刻在这块木变石上。
❿ 烟台市盆景奇石艺术协会常务理事蒋莲的店内电话
一仙翁告知实情,此灵石共九十二孔,能自择其主,但魔劫未尽,本想带走躲过劫数,三年后再来奉还。若强留在府,需减寿三年。邢云飞自愿减寿留石。于是仙翁闭石三孔,留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