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盆景画入门

盆景画入门

发布时间: 2022-06-03 22:14:03

❶ 求素描写生花卉盆栽)的详细画法

一来网,教育栏目,有很多高清静物风景素描的教学视频,你可以看看,看完要给我高分奥

❷ zenyang怎样一步一步画盆栽素描

找图照着临摹比较简单,或者自己摆放实物来写生
主要是大型的构造,明暗的把内握,具体步骤:容
1.先确定大形态,定好关键点的位置,用长线条画出来;
2.再用软铅把暗面和投影部分画出来;
3.最后就是细节的刻画,画植物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把叶子画的太相似,还有注意花瓣的纹路走向,叶子、叶脉千万别勾太深了,那样会显的很不自然树木的画,就不用太在意叶子了,大致轮廓画好只要用深浅分明层次来表现树叶就行了。

盆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368~1911年)。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虽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桃县河姆渡新石器贵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河北望都东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早有东汉就已把盆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山水画兴起,当时画家宗炳遍画平生经历过的山水,张于一室,以供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种对“咫尺千里”和“小中见大”的体会,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树石缩在素绢上成为山水盆景画,也可启发他缩人盆盎成为盆景,可足不出户,高枕卧游。

发展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派盆景作出可贵的贡献;广州盆景艺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陆学明等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受岭南画派的山水树木绘画技法的影响,创造以顺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飘逸豪放”特色的岭南盆景;苏州盆景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顶”等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制作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苏派盆景;上海盆景艺人殷子敏率领其学生,博采众家长,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创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园林部门建立盆景园,培育、创作、展览盆景外,不少城市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以制作、欣赏盆景作为爱好。

1979年9月至10月,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主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展出各类盆景1100多盆。这以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每隔数年,举办一次“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使中国盆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迅速发展。

同时,我国盆景界积极参加国际重大展览,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盆景艺术,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并在国际盆景界享有盛誉。

❹ 什么叫根雕呢,怎样入门呢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至今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这些树根雕刻的佛像,可与泥塑、石雕的媲美。四十多年前被毁的苏州饮马桥堍关帝庙内的关帝像,就是用树干带根雕成的。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苏州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上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由此可见,根雕艺术在苏州历来受到人们的珍爱。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建国以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全国复苏并蓬勃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繁荣,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积极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艺术构思不落俗套,造型简洁明快,传神寓意,作品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优秀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创作
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巧雕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一般生长在平原或土层较厚山地的树根,因水和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如构思未成熟一时难以立断的根材,可搁置一段时间,常有经过一年半载后方能发现意外的收获。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打坯、修官、粗磨、细磨,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是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湖北的古墓中发现的。这表明根雕在古代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人们的珍爱。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
根雕艺术的特点
--
巧藉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态神韵,色彩古朴典雅。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
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的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并且,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根雕艺术品的保养

根雕艺术保养,是使根雕作品长期流传的措施,必不可少,须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根雕作品阳光下直接照射更忌阳光长期照射,过强的光照会使作品颜色褪化, 表面蜡层熔化,漆膜老化而脱落,甚至出现材质开裂等现象。
2、防止根雕作品在过阴暗潮湿环境中存放,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和病虫害,造成霉变、虫蛀、产生腐烂空洞现象。根雕作品一般不宜水洗,更忌水中浸泡,注意空气流通。
3、防止化学物质腐蚀性的东西接触根雕作品,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根雕表面保护膜毁坏或起壳等现象。
荔枝木,常绿乔木,属无患子科植物。是一种硬木,是上乘木材,它的抗酸性很强。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水的浸泡,是木雕、家具良材。凡百年以上的老荔枝木,其树根盘缠树结造型好,比一般红木更具观赏价值。
鸡翅木即“鸂鶒木”,又写作“杞梓木”,是木材心材的弦切面上有鸡翅(“V”字形)花纹的一类红木。鸡翅木以显著、独特的纹理著称,历来深受文人雅士和广大消费者喜爱。福禄源的鸡翅木作品注重呈现鸡翅的纹理及自然色泽,既名贵又情真意切,不失为送礼、收藏之佳品。
樟木别名香樟木,全株具香气。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处处山谷有之。树皮黄褐色略暗灰,心材红褐色。质重而硬,木大者数抱,肌理细而错综有纹。切面光滑有泽,油漆后色泽美丽,干燥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易于雕刻。福禄源香樟木雕,均选用百年以上整块良材,无任何拼接,作品干净美观,大方动人、栩栩如生。并散发出淡淡香樟气味,具有驱虫杀菌,净化空气的效果,是家居摆设,馈赠亲友的上乘之选。
千年难长黄杨木,黄杨木生长缓慢,一般要40-50年才能长到3-5料高,直径不足10厘料,因其难长固无大料,所以只适合雕刻小型人物。但它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由艳丽,有的呈蛋黄色,经精雕刻细磨光之后能与象牙媲美。随着年代久远,其颜色由浅入深,古朴美观。在中国民间黄杨木一直被奉为百毒不侵,镇恶辟邪,平安吉祥上品。
榧木,又称香榧木,乃千年成材之名木,豆杉科。产于日韩及中国云南四川横断山脉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之颠,材质坚实牢固,纹理细密通直,色泽金黄悦目,气味芳香怡人,实为制造根雕工艺品珍稀良材。
花梨木,其木纹有若虎皮纹,亦类狸斑,又名“花狸”,霸气十足。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木结花纹圆晕如钱,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丽,可做家具及文房诸器。
缅甸三大国宝:黄金樟、玉石、柚木。缅甸黄金樟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生长缓慢,硬度高,不易磨损。同时,它还含有极重的油质和铁质,这种油质和铁质使之保持不变型、防酸碱,防潮耐腐,更为神奇的是它打磨刨光后的颜色经过光合作用而氧化成金黄色,且颜色随时间流长而越加高贵,是极品雕刻材料。也正因缅甸黄金樟具有如此优良特性,而成为高档木材中的首选极品。
红豆杉又称紫杉、赤柏松,是第四纪冰期孑遗的古老树种。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红豆杉一般成树要生长100∽250年,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红豆杉经过细心打磨,呈现出自然的木纹及色泽,日久色深,造型古朴,含有厚重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选择。
檀香木质细致,甜而带异国情调,余香袅绕。自古以来便深受欢迎,许多古代的庙宇或家俱,都是由檀香木所做。檀香不仅具有防蚁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清血抗炎的功效。它独特催情的特性,可驱散焦虑的情绪,有助于增加浪漫情调。檀香对身体也有抗痉挛和补强的功用,能带来放松和幸福的感觉。
紫檀质地坚硬,色泽从深黑到红色,变幻多样,纹理细密。紫檀奇重,比重几乎是水的两倍。生长速度缓慢,5年才一年轮,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为木材之首,系称“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
中国人酷爱紫檀木,商周以来,即为车辕及宫廷上好家具材料,为世上顶级家具材料。据史料记载,紫檀先从安南(今越南)进口,明后期,明皇朝为显示宫廷尊贵,曾从南洋进口大量紫檀藏入皇宫。到清朝开始,用紫檀制作各类家具。明代紫檀家具传世极少,进入清代紫檀逐渐成为宫廷新宠,紫檀家具几乎为宫廷所垄断。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最高制作水准,集能工巧匠智慧之大成。
海南黄花黎属于国家一级珍稀植物,别名降香黄檀,仅产于中国海南岛海拔350米以下的山坡。据史料记载,海南花黎在唐朝时就已经是海南贡御皇宫的特产。从明至清的几百年间,海南花黎以行云流水的木纹纹理、如玉般圆润剔透的质感,引发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狂热追逐,继而征服了北京紫禁城的主人。明朝天启皇帝甚至为此放弃管理国家的天职,躲在后宫里当起木匠,史称“木匠皇帝”。在明清两代,用花黎木制作出的家具,不仅成了皇家专享的贡品,也成为封建统治等级制度的象征。
原始社会的根雕:根的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在原始社会用木锄松土,古帝少昊时期雕刻木像,商周时期造木人等木雕作品出现的同时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著名史学家常任侠先生曾说过:这种根制装饰品与日本古代叫作“根付”的东西相似,我们民俗端午节小儿佩带苍术根也的原始的遗风。可见利用根材制作艺术和实用品,在原始社会已有萌芽。根的艺术同其他工艺美术一样,从原始人的劳动中逐渐产生了。

❺ 盆景入门必读,如何确立最佳观赏面

1,确定盆景观赏面。
对到手树桩要多角度观察,反复思考,最终确定观赏面。(1),根部,多以大的根的侧面为观赏面。(2),干部,斜干,临水,悬崖,多以最能体现其斜、临、悬的一面为观赏面。(3),对于
直干
或大树型(直干)类的,要考虑干的沧桑度较强的一面为观赏面。其次考虑让大的根系的侧面作为展示面。当然这些确定方法不会是完全统一的,有时还会相互冲突。这就要综合研判,突出重点,突出性格,找出
最佳方案
,对树桩将要被塑成什么样式的盆景,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图画。
2,
定干

定干也叫截桩。怎样截桩?盆景届有一种说法,叫“三分原则”(悬崖和提根除外)。举例来说,假如一棵盆景高度为120厘米,那么将其等分为三段,即每段长度为40厘米,那么截桩位置就是在80厘米处,余下的40厘米为将来盆景结顶的高度。
对悬崖式盆景树桩,往往是
可遇不可求
。悬崖式盆景要求树桩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1),存在拖根。(2),树桩有
弯度
,且有3节以上(干上枝与枝之间的一段为一节)。因此,悬崖式树桩的留桩高度就要在3节以上。
另外,盆景树桩桩身形状往往是确定的,因为桩身较粗硬,不容易后天再进行塑形。所以,只能依据树桩
干型
,对结顶部分主干进行造型,结顶部分主干要随下部干型而走,保持整个干身协调稳定,自然,流畅,曲折向上,一气呵成。

❻ 美术老师的作业是画一个盆景(难死了)求求你们教我画盆景吧。

盆景一般采用的是先背景(盆景主色的对比色),后主色调就是看盆景是暖色还是冷色,花回可以先画矩形(尽量答使用正方形,注意亮灰暗)或者基础好点直接取型,画中间色(其实简单的话就是花的本色)再加环境色和补色,叶子墨绿里面加红,花杆子一样,下面就是器皿,看是玻璃还是陶瓷的,是玻璃的话就不要管了,在最后的时候用画板上的颜料直接勾勒出瓶颈和瓶底,边上淡淡的打上两笔,玻璃上的色彩不用专门去调,就用画板上剩下的去画(不过不要搅匀了)陶瓷的就简单,话陶瓷加补色,环境色就搞定。

❼ 关于盆景方面的知识

盆景入门知识:
一、盆景的含义
盆景是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以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配景、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它区别于一般的盘栽,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体的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品。
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许多盆景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被人们赞美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不可缺少的珍贵财富,是我国盆景艺术乃至世界盆景艺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盆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它以“小中见大”取胜。造园是将大自然中的万水千山缩小在小小的庭院之内;而盆景则是将自然景物进一步浓缩,置于小小的盆钵之中。较小的盆景可托在手掌心内,更小的盆景则立于手指尖上。树木盆景,“缩龙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耸立巨株”。山水盆景,“缩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盆景常常以景抒怀,许多盆景作者都会将作品配以主题,表现其深远的意境。
若于厅堂、书斋、静室之内,选适当盆景,立于明窗净几之上,闲暇之时,不出室门,就可领略一番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仿佛进入“千峰百嶂、回溪断崖、烟云变幻”画境之中;或以一“千年古木”立于眼前,那精湛的技艺,定会使你神往,引发各种美好的想象,从中获取莫大乐趣,怡情养性,有益健康。
二、盆景的组成
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此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景、盆、几(架)三位一体。“景”在盆景中为主体部分,盆、几为从属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盆”或“几(架)”上来。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与景的关系要处理得协调、自然。要保持主客关系,这就是常说的一景二盆三几(架)的原因。
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体,无生命材料为辅,配景最次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给盆景带来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生机勃勃的画面。因此自古以来,盆景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使山水盆景,也要尽可能多的布置植物,因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物的艺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不是荒山秃岭。总之植物材料给盆景带来生气,最能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丰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❽ 关于盆景制作的问题各位老师请进

山水盆景的制作

山石的选材与加工

山石选材: 山水盆景是山、石、草、树在盆盎中排列组合所构成的景观,山石材料是山水盆景创作的主要素材,山石种类繁多,大都从大自然中采掘而得,其质地、色泽、皴纹都具有天然本质。选材时,首先要注意应根据石材的自然特征,确定其适合作那种自然景观的造型,如果选择的是一组皴纹直立简炼、形状长条、轮廓自然的砂积石为一盆盆景的素材时,肯定地说,这些素材最适宜作剑峰峻峭、高耸挺拔的造型景观,选材时要注意,素材的质地、种类、皴纹一定要统一,一盆盆景,最好只用一种类别的素材,色彩不可差异太大。

(山石截锯与敲削)

山体轮廓的敲削: 当我们在制作一盆山水盆景进行选材时,首先要对石材的顶部轮廓线进行观察,引发构思,反复推敲,不论硬石、软石,在轮廓线排列起伏不明显时,都要对其进行敲削,使之起伏鲜明,富有节奏感。

截锯与粘合: 多数时候,一块石材是不能构成一盆山水盆景完整画面的,因此要进行多块石材组合而形成景观。而石材一般都是天然未经加工的,因此必须根据景观要求进行对石材的锯截、连接和粘合,锯截石材用切割机或钢锯进行,也可用锤子敲断理平的方式进行。然后再用水泥或水泥兑色,或其他粘合剂粘接成形。

理纹与错落: 一般说来一盆山水盆景要求在石体皴纹上达到大致一致,这样显得景观画面较为统一。但因石材本身的差异性,因此在尽量选择纹理自然线条一致的前提下,有时要对一些纹理皴法不明显或纹理差异较大的石材进行理纹,理纹一般用剔、掏、敲、锯方式进行,视石材的软硬性质而定,若有的纹理实在不能理出,则可用大致色泽一致的石材进行错落拼接,形成大的块面的皴纹明显凹凸现象,达到景观统一生动的要求。

山水盆景的造型与风格

创作立意,是盆景创作的重要的一环。盆景的创作立意,实际上是一个确定意境,并构思、表达这个意境的过程,一般说来有两种表达方式:
①先立意并根据这一立意,经过构思选用适当的树、石、山。草等素材,在盆盎空间中进行排列组合来完成这一立意。
②根据具体的山、草、树、石的形状特点,生发某种立意,然后构思并运用这些山、石、草、树的形状特点,进行排列组合来完成某一景观和意境的构成。由于盆景景观构成受到具形素材的限制,因此这种立意构思方法是山石及各组合类盆景造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构思结合制作的方式。

由于山水盆景是山、石、草、树在盆盎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因此这种组合就存在一种山势或结构组合的规律。

山水盆景一般有景观造型开合之说,山体构成复杂的山水盆景一般有一个开会或两个开合或三个开合的取势方法。开合,就是在山水盆景中具有主、客、散点石等完整山体的构成景观,当山体摆放在盆盎中 时,它能形成盆盎中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由于构成意义上的“张力”作用(全方位双向辐射),因此人们的视觉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扩张感(即“势”),具有占据空间的效能。同时,因为它具有三度空间中的方向性(比如山体在盆盎中的朝向),并且非对称地占据空间,所以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和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动感。动感的造成,实际上就是点或块面等视觉单位的展开线在画面中辐射所造成的不平衡,这和山体
决面 在“完型空间”中的位置有关。中国山水画论
(一个开合布局的山水盆景) 在谈及画面山体布局时说:“欲使其右,必先其左,欲
使其左,必先其右,欲使其上,必先其下,欲使其下,必先其上。”就精辟地论及了画面构成动感张力的特点。因此,所谓“势”,就是山石体面在盆盎中非对称、有方向地占据空间时。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视觉张力和扩张感。正是这种张力和扩张感使我们感觉到盆景景观造型中,静止的山体有一种动感,有一种韵律和节奏化的山势走向。

山水盆景中的“势”,既然是通过“置陈”而得的(“置陈”指排列组合有如布阵),那么在排列组合山体块面时,山体张力必然形成富有变化的山体张力质即不同的“势”。一般说来,山水盆景的“势”包括“起”、“承”、“转”、“合”、“落”、“结”等几个方面。

在一个开合格局的山水盆景造型景观中,我们在盆盎中摆置主山,实际上就是在画面空间中进行主势的定位,主势的定位,我们称为“起”势;

在主山的左边或右边错落地放置仅次于主山的客山,使主山的势同其他山体的势之间有一个过渡和承接,我们称为“承”势,“承”势有两种,即“正承’与“反承”;

客山一般是同主山相对,与主山走势有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山体,在景观整体画面中与“主”势形成了一个总势的开合,而其势向与主势相反,故称为“转”势;

主山势头下落时,有时有过渡,有时无过渡,有过渡就得找过渡山体的落点,而这落点就是“落”势,一般山水盆景中紧靠主山的陪衬山体是主山体势的落点。

而主山之势和客山之势在盆面空间的结合点就是山水盆景一个开合造型画面的结点,称为“结”势,这结点通常是用盆景画面中的散点石来表现的。

有时,我们会在主山或客山上点缀或栽种一横飞出的植物或点缀物,必然在画面中打破主山和其他山体所构成的态势的平衡,一般我们称为“走”势或“破”势,因为“走”或“破”,使整个相对平衡的画面的势的张力增大或变化,使人们观赏盆景时,视觉心理张力连线出现了向外奔趋的现象。

衬托与对比在山石盘景的造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衬托与对比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大与小的衬托与对比,主体和客体的衬托与对比,疏与密的衬托与对比,藏与露的衬托与对比等等,虚与实的衬托与对比,前与后的衬托与对比,石与树的衬托与对比,这些都必须根据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法来具体体现,只有掌握创作规律,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散点石在景观中的运用

山水盆景的主体和客体山石,在盆盎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它们的气韵、体量、态势,直接关系到作品意境的高低。但它们的功能突出与否,又与通常被忽略的一种陪衬体——散点石的运用有关。

散点石,是一种散而有致的以群体形式放置在山水盆景的水面空白空间中的陪衬体,其本身具有构成意义上的“点”的性质,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当人们的视线集中于它时,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扩张感,因此,它本身就能起到占据空间和划分空间作用。

散点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盆景中主、客山体的陪衬物: 盆景的特点是小中见大,但无论多大的盆景,其主、客山峰的体量都是有限的,为了使人们在欣赏时,心理上产生一种“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感觉,就必须用一些低小的陪衬物来突出主峰和客蜂,使它显得比实际的存在要大得多,增大它的体积感,散点石在这方面起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散点石作主山体的陪衬)

作为山足水面空白空间的划分物: 盆景是三度空间造型,它不可能像山水画那样让山悬浮在半空中,下面用云或其它一些什么省略而去。盆中山石必须生根座牢。当我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山石在盆盎中立定的时候,剩下的空白空间就需要细致处理了。盆景界行话说,“峰好立,足子难处理”,就是指这一道工序。而散点石的摆布,就是对山足水面空白空间的处理和划分。前面说过,散点石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要产生一种扩张感,具有张力作用,使它能在空白空间中发挥占据空间的效能,所以散点石的布置若得当,则山足水面就能被合理划分,富于变化。

(散点石在空白空间的划分)

在山水盆景中,特别以一个开合为格局的盆景中,起“结”势的作用:我们知道,在盆景中,特别有主、客山体同时存在的,以一个开合为格局的盆景中,它们的走向安排,一般蕴含“起、承、转、结”四个环节,所谓“层层得势”就是指这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而“结”就是这四个环节的完成点。散点石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结点”,它在一幅气韵生动的整体画面中起收势,以及对山体态势的发展起最后交待作用。

(散点石在一个开合格局中起结点作用)

在运用散点石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盆景不是生产中的系列产品,而是千姿百态的艺术品,每一盆盆景,即使有同一开合的布局格式,它们的主、客山体的摆布、态势都是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运用散点石划分空白空间或“结势”,都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有必须服从整个画面山势走向发展,和山足水面空白空间的处理需要,同整个画面相得宜彰,即是说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②运用散点石要大小相间。因为散点五的大小不同,它们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扩张力是不同的。大的散点石,视觉张力要大些,占据空间效能要大些,小的散点石则相反。所以,放置大的散点石,空白空间的“留白”就会减小,安置小的散点石,空白空间的“留白”则会相对多一些,二者结合使用,就可以造成散点石和空白空间的有机结合,如画论所说:“计黑当白,计白当黑”。并打破空白空间的沉闷和单调,造成一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③散点石所占空间位置不同,也可以不均衡地划分空间,在同一山足水面空白中,散点石摆布的位置不同(即使它们本身体量相同,视觉扩张力相等),也可能不均衡地划分空间,打破空白的均衡和单调。但要注意,如果把大小相同的散点石均衡地排列在山足水面空白中就起不到这种艺术上的作用了,因为这实际上成了一种几何学上的排列形式。同时,当散点石起主、客山体的陪衬作用时,要因面而树,变化相宜,使其和主、客山体比例协调。比如:不能用一块或一组尖而细的散点石,作为一块浑圆的主体或客体的陪衬,也不宜在较为矮小的主、客山体下衬一块或一组体量与之相近或相等的散点石,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散点石应有的作用,还忽视了构成艺术中“体、面”与“点”之间的差别。
④散点石的植物配置,以苔草为主,如可用苍蒲、虎耳草、星星草等装点,这样也符合“疏点草苔”的表现方法,同时还可以在其上面放置亭、台等点缀物,深化盆景主题。

山水盆景选盆

山水盆景因其景观留有大量水面,点缀有低矮的散点石和船筏亭台,因此一般选用盆沿极浅的大理石水盆,水盆形状视石材的形状及色彩、造型等而定,可选用椭圆形、圆形、长方形等,色彩一般都选用白色。紫砂水盆及土陶水盆也可用于山石盆景造型,但因其色彩、深度的局限性通常只用于较为特殊的石材或造型。无论选择何种盆盎,均应以造型景观效果是否被衬托突出为主要目的。

(山水盆景选盆宜浅而水面宽阔)

植物的栽种与配件的点缀

山水盆景的山石组合造型完成之后,应当进行植物的配植和配件点缀。画论上说:“山之体,石为骨,树为衣,楼台亭桥为其点缀。”石是无生命的造型固体,而树才是体现其景观生命的象征。行话说:“石好立,植物配植难,”可见植物在山石盆景中的重要性。内行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山石成型后,盆景景观实际只完成了一半,要待植物配植后才能算完成,往往植物配植所花费的精力、时间,超过组合石材所用时间。

(植物与配件的点缀)

配植植物,以叶细枝矮为好,不同景观配不同的植物。如孤峰式景观,可选用技干较为苍老粗壮植物;群峰壁立,可选用丛林繁茂的组合型配植;平缓山坡,点缀配植矮小植物。同时可运用烘托、点缀、穿插、飞出、重叠、密植等手法来具体操作,但要注意一般配植规律比例中的“丈山尺树”的规律,总的说来还是以“起、承、转、结、合”的构成原则配植为好。

配件是在山水盆景中起点题或衬托作用的,但要注意,山水盆景创作不应以点缀配件为主,而应以景观造型为主。配件不可堆砌、乱放,要藏露、疏密适度,要讲求“近大远小”的法则和透视关系。

❾ 中班儿童画盆景有哪些

去买些实用些的参考书什么的吧,刚开始教应该先交些基本构图的知识,比如教孩子画画回的时候,应该把物体答画在画纸的中间,并且不能太小。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可以教些整体构图的方法,比如,画一片草地,有花有草,有小鸡,天空有白云,远处有山和小河,但是要教孩子远的物体要小。近的要大。在油画棒涂色的时候要注意颜色要涂实,并且要涂底色,画纸上不能有空白的地方。大概是这样吧,另外,教些线描比较好。

热点内容
兰花三七种子 发布:2025-09-10 11:45:22 浏览:737
深圳市插花考评员 发布:2025-09-10 11:39:40 浏览:609
七夕最著名 发布:2025-09-10 11:36:48 浏览:339
地棚子盆景 发布:2025-09-10 11:25:53 浏览:823
华兴盆景 发布:2025-09-10 11:02:00 浏览:738
挂壁盆景制作 发布:2025-09-10 10:59:05 浏览:697
梅花鹿品牌 发布:2025-09-10 10:48:03 浏览:804
好看的餐厅绿植 发布:2025-09-10 10:47:11 浏览:26
插花对床头 发布:2025-09-10 10:47:09 浏览:602
桂林情人节 发布:2025-09-10 10:43:52 浏览: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