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故宫假山盆景

故宫假山盆景

发布时间: 2022-05-20 14:18:29

㈠ 《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内容

《故宫博物院》全文通过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建筑,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它本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

这篇解说词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故宫博物院》背景: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

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㈡ 《故宫博物院》中简要说说作者在介绍故宫博物馆时的详略。

建议你去首都图书馆视听阅览室查阅

盆景艺术的历史及现状

盆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汲取了中国人文文化的营养,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摆案头赏心,可置屋角悦目。室外、街头,广场、公园,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以温馨的心情,优雅的心境。盆景制作凝结着人类追求自然,追求艺术的创作观念,独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板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对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认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证据就是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这一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见当时盆景已成为观赏珍品,作宫苑御用。同时受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兴起的影响,应用写意山水画理的“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手法,使用山石与植物相互组“景”,则简单的“盆栽”而发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宫博物馆内保存一幅唐代画家阎立本绘的《职贡》图,图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进贡的行列中,有一个手托浅盆,盆中立着造型优美的山石,这和现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进贡的行列中,还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这些画面足以证实在唐代盆景已经形成了。

今天,盆景艺术又重绽光彩,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且风格各异,流派纷呈。

中国古代的盆景与各地的气候、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扬派、苏派、岭南派、川派、海派这五大门派。每一个门派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和相应的艺术与自然和谐的气息。扬派即扬州、泰州一带盆景风格,以层次分明、平稳严整见长;苏派即苏州、常熟为代表,以老干蟠枝、清秀古雅见长;岭南派即广州、佛山为代表,以刚劲挺拔、飘逸豪放见长;川派即四川盆景,以传统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艺见长;海派即上海风格,以明快、流畅、新奇为特色,历史虽短,却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五大流派只是择其要而述之,不免挂一而漏万,故后来又续有增补,如加上徽派,称之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广西、福建、浙江、北京,称之为十大流派。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国的盆景艺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㈣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3456自然段有没有说明方法

举例子: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收朝贺。
摹状貌:大胆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列数字: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打比方: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作诠释: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作比较:“前朝”和后三宫装饰比较。
《故宫博物院》原文: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后,这里是举行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风、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㈤ 《故宫博物院》自主预习

预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故宫博物院》这篇解说词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5)故宫假山盆景扩展阅读:

全文以说明宫殿的建筑结构布局为主,说明历史沿革为辅;详写宫殿状貌,略写其中的文物;详写重点宫殿,略写其他宫殿;“前朝”详写太和殿,“内廷”详写养心殿。

在介绍这两座宫殿时,又各有侧重点:太和殿,着重介绍外观色彩的辉煌壮丽,内部装饰的庄严雄伟;养心殿,则着重介绍封建帝、后在这里进行的统治活动。这样,使读者对故宫的全貌有所了解,对它的主要特征又能得深刻的印象。

㈥ 人教版 语文《故宫博物馆》原文

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500多年了.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000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殿前广场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报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东西六宫是妃嫔居住的地方.这就是俗称的"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工艺品等.西六宫大致按原来面貌布置,可以看到帝制时代的真实史迹和帝后的生活情况.
在西边,最引人注目的是养心殿.从雍正到清末近200年间,皇帝大都住在这里.皇帝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批阅奏报.军机处设在养心殿南面院墙外,就是为了皇帝在养心殿召见军机大臣的方便.
养心殿东间叫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从养心殿往北,一个宫院连着一个宫院,幽雅宁静,其中长春宫和储秀宫是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现在储秀宫的陈设,就是按慈禧50岁生日时的情景布置的.1884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慈禧太后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光是储秀宫,翊坤宫两处的装修和给臣仆的赏赐,就花了100多万两银子.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20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是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㈦ 1923年紫禁城大火之谜,有人说里面的人都烧得没有衣服,人体完好是吗谢谢

紫禁城,取名于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前前后后,明清有24位皇帝住在这里。甚至直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末代皇帝溥仪仍然住在这个戒备森严的皇家城池里。
退位后的溥仪按照与袁世凯定下的优待皇室条件,“尊号不改”,在紫禁城里过着“小朝廷”的生活。他每天仍然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宗人府、内务府等一套宫廷机构照常奉职不变。但是,1923年6月26日晚,附近居民惊见,在紫禁城的西北角,

,红光满天,火焰高达10丈余,内里夹杂着叫喊声和哭嚎声。原来是神武门内建福宫的德日新斋起火,并迅速延及其他建筑,这就是民国时期震惊中外的建福宫失火事件。后来,溥仪被驱出皇宫,民国年间财力不足,无力修复这片古代建筑群,只好在故宫平面图上将这个地方标注为“西火场”。
建福宫是清宫里储藏珍宝最多的地方,建福宫大火发生的时间又恰在溥仪下令清点宫廷藏储之时,这就不能不令人起疑。溥仪认定是太监偷盗金银财宝之物纵火灭迹,而宫中档案里太监供词则认为是当天晚上溥仪在这里看电影之后下雨,电线连电着火。但是总让人感觉有些事情被隐藏着、遮盖着。
建福宫与西花园
在神秘而辉煌的紫禁城里,有一处宫殿名叫建福宫。它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年)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
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位于故宫内廷西六宫的西北侧,东为重华宫,南为建福宫,西、北两面邻接宫墙,其原址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为皇太子居处,乾隆朝陆续将其地改建为花园,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故称其为建福宫花园。又因该花园地处内廷西侧,亦称西花园,为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
建福宫花园内的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内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山石树木,虚实得当,堪称融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于一体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独特,不像御花园、慈宁花园等故宫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因此在中国古代宫廷园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整个花园楼、堂、馆、阁、轩、室、斋等大小不等、高低错落,形制各异的建筑类型相间,并隔以假山、花木、盆景,将空间以大化小,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各景区和建筑之间用游廊相通,似隔又连,景色相互因借,彼此渗透,极为巧妙,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建福宫花园修建后,乾隆皇帝对此花园情有独钟。时常到此游憩,吟咏亦颇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后清宫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腊月初一)皇帝御此宫并笔书福,以贺新禧。咸丰皇帝曾奉皇贵太妃在此进膳;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设于此宫。
自乾隆一朝,许多皇家珍宝均存放于建福宫花园。另外,这里还供奉有不少金质法器、藏文经版,以及字画古玩等。此后,花园一带一直作为皇家珍宝的收藏地。1923年,溥仪计划彻底清点建福宫珍宝的数目,结果在清点工作刚刚开始不久,就发生了一场大火,静怡轩、延春阁、敬胜斋及中正殿等皆焚于火,这座瑰丽的皇家花园也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
突如其来的大火
建福宫大火发生后,在当时社会生活中造成颇大影响。而关于此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传说颇多。据说,最早发现的竟是在紫禁城外六国饭店顶楼上休憩的外国人。时值6月底,正是登高乘凉的时节,楼顶上的外国人看到宫中火光冲天,连忙通知东交民巷中的意大利国救火队。等到救火队驱车赶至神武门前,故宫大门紧闭。急叩大门,但是门卫却以“清室向例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为由,不敢擅自为他们开门。消防人员只能在宫门外等着溥仪下“谕旨”启门。
内务府总管绍英急忙入宫四处寻找溥仪,请求他下“谕旨”启门。在宫里找了将近1小时20分钟,才在西宫见到溥仪。溥仪闻讯后,起初并没有立即下“谕旨”启门,而是因为思考着“家训不得外人入宫”的观念,有些犹豫不决。绍英一再陈请,溥仪决定召集临时御前会议,随后才下“谕旨”,准许各消防人员入宫救火。
因为丧失了救火的最佳时间,消防人员赶到现场的时候,建福宫花园已经成了无法控制的火的海洋。院内参天的松柏成了一棵棵火树。静怡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等诸多华丽的建筑都被大火牵连,在人们眼前一点点消失。
宫内没有自来水,水井又早已干枯多年,这让救火人员一时间无计可施。情急之中,有人建议把水管接在一起,汲取神武门外筒子河的水。但是水顺着一根不算太粗的管子,从400米外的筒子河慢慢流到这里,似乎很难解决燃眉之急。人们当时能做的也只是尽力拆除房屋、阻断火道,一直折腾到第二天7时左右,大火才渐渐被扑灭。等到大火的余烬完全被扑灭,已经是两三天之后了。
关于建福宫火灾的损失,据内务府事后呈报说:这次大火共烧毁房屋120间,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其实这也不过是内务府的一笔糊涂账,由于建福宫花园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经常做诗赋词加以赞美,还将众多自己喜爱的珍玩宝物存放此处。以后的清朝历代皇帝都把这里当作存放珍宝的秘密仓库,里面古玩、字画、瓷器、彝器、珍宝堆满了库房,数不胜数。究竟建福宫原有多少东西,就连内务府自己也无法搞清楚。
据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大火发生于他决定清点宫廷藏储之时,结果“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建福宫附近一带,包括静怡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广生楼、凝烽楼、香云亭等一大片地方烧成焦土。这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
溥仪和他的亲叔伯兄弟事后也都曾回忆说,到了八月初,内务府的人找来100多人清理火场,虽然灰烬里已经找不出字画、古瓷,但是金佛、金塔烧熔后有的成了碎块,有的化成金水,结成的半土半金板块还有很多。内务府曾经找来北京各个金店投标,一个早已经打通关系的大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从中拣出金块金片1.7万多两。金店拣完了,内务府的人又把余下的灰烬装麻袋,分发下去;据说有人后来施舍给雍和宫柏林寺的黄金“坛城”就是从麻袋里的灰烬中提炼出来的。烧剩下的尚有这么多,真不可想象损失有多大了!
失火原因成谜
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建福宫火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起火原因传说不一,据昨日所得报告,有如下述:(一)此次宫中起火,系某太监平日将宫内所存御用宝物,私自运出盗卖,价值数十万之多,因虑某太监揭发,乃仿燃灭参战案办法,预施此计,暗下火种,以为灭迹之计。(二)宫中原有金佛爷一座,本远代之物,佛爷头顶悬有一珠,价值甚巨,早日觊觎者苦无机会,此次中正殿之失慎,佛爷之珠,早已不翼而飞,不为无因。(三)电线走火,将屋顶引燃,延及各宫殿。
火灾后,追查事故原因,聂宪藩、薛之珩等目击者向国人发布的通电说:“本月26日夜12时,神武门电线走火,由德日新斋内延烧。”当时,妃嫔们为了消遣,经常在宫内放电影,德日新斋就是电影场所在,电影机、电灯房也在这里。负责管理的太监等缺乏用电知识,漏电失火不无可能。1904年慈禧70岁寿辰的时候,就曾出现正在放映的电影片子着火的情况。
但是皇室的溥仪、溥佳等则怀疑是宫内偷盗珍宝的太监放火灭迹。宫里太监等偷盗珍宝,到外面古玩店抵押变卖的情况非常多见。甚至,溥仪结婚当天,婚礼刚刚完毕,皇后凤冠上的珍珠玉翠装嵌就整个被换成了赝品。那些日常发生的盗宝事件就更多了。大火发生之前,溥仪曾接受师傅庄士敦的建议,清点宫内藏宝。没料到,建福宫的清点刚刚开始,大火就发生了。
在此之前,庄士敦曾经建议把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取出拍照(建福宫内存清历代皇帝圣像)。溥仪觉得有意思,就叫太监每天到建福宫取出十几张,由一个美国摄影师来拍。结果有几次太监竟然取不来了,再加上以前要他们拿某件宝物时他们心虚的样子,溥仪越发怀疑太监们有偷盗行为。因此在大火发生后他就认为是偷盗犯眼看自己就要暴露,先下手为强用火来消踪灭迹。
事过多年以后,关于建福宫及其大火,溥仪仍然耿耿于怀,他在传记《我的前半生》中详细地记述了他对这一事件的完整认识:
我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这时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
庄士敦师傅曾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后来,别的师傅也觉得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患。最后,我接受了师傅们的建议,决定清点一下。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
首先是盗案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
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为了追查盗案,太妃曾叫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但是无论是刑讯还是悬重赏,都未获得一点效果。不但如此,建福宫的清点刚开始,六月二十六日的夜里便突然发生火灾,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
据曾经在故宫工作过的人员传说,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50年代,进行“三反五反”,清查故宫偷盗行为,的确在宫中的一些枯井中找到许多瓷器、古玩等器物。推测为当年宫人一时无法将所盗之财携出宫外,遂将其暂匿于井中,然后想办法再分别携出。但建福宫的一把大火与太监的遣散出宫使得计划功败垂成。
太监的末日
建福宫的一把大火之后,因为溥仪怀疑是太监故意纵火,再加上“小朝廷”开支入不敷出和内务府太监们中饱私囊、舞弊等原因,大火后的20天,7月16日,他下了一个破天荒的“谕旨”:“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这引起了北京城乃至全国的轰动。当然也不是一个没有留下,三位太妃、溥仪、淑妃等所在的五个宫各留下20名驱使。
我们可以从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溥仪请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将军派他的部下一些亲信带军队来保护紫禁城。王怀庆一向和皇室的感情极好,他的军队驻北京城至颐和园这一带。同时又召见内务府总管大臣绍英,吩咐他负责处理这件事,叫他召集全部太监在某一宫殿的院落上,宣读圣谕,叫他们即日离开紫禁城。如果太监们表示什么不满意或者意图捣乱秩序,就叫王怀庆派来的军士将其赶出紫禁城外。”
当天晚上绍英把全体太监集合到乾清宫内,宣读“谕旨”。这些在宫里当了十几年差的人,绝大多数在北京没有家,限他们几个小时出去,的确让大部分人非常为难。因此当“谕旨”宣读后,许多太监要么高声咒骂,要么号啕大哭。为了不妨碍北京的治安,溥仪吩咐发给他们一笔遣散费,当天在北京找不到亲戚投靠的,准许暂时住在地安门内大街雁翅楼内。最终,一千多个太监在军队的监视下,只得默默地接受命运。很快,太监们从神武门出发,陆续离开了紫禁城。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在帝制废除之后十几年,终于在建福宫火灾后宣告终结。实际上,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溥仪点查内宫古物,宫监们也没有迫于惧罪纵火,太监迟早也会被遣散。因为当时宫中财务捉襟见肘,拖欠饷银已有多时。而当时众宫人虽未被正式遣散,但早已经开始自谋生路,而偷盗宫内的皇家器物出宫卖掉,就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溥仪风闻此事以后,才派人清点库房,珍藏宝物最多的建福宫便是清查的重点所在。只是在建福宫大火发生后,溥仪惊恐之下疑心更起,担心太监们偷盗灭迹之事愈演愈烈,把整个紫禁城全部的皇家财产都烧掉,于是才下了决心,将太监们统统撵走。
太监们被遣散之后,宫里一时间杂乱无章。溥仪吃饭摆饭桌的事情,变成了皇亲贵族溥佳、溥杰的差事,全体王公也被要求轮流在宫中负责溥仪的安全。溥仪自己觉得处处不方便,后来又叫回了100多人,增添了十几个随从侍卫,才恢复正常。
迷上网球的溥仪在大火后忙不迭地命人在建福宫大火之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网球场。据说在挖地基的时候,还挖出了两三个穿盔甲的俑,人们纷纷传言,这是以前宫里有人搞“巫蛊”,在俑身上写上某人的名字和生日,让喇嘛念经将其置于死地。不过,这些对溥仪似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他照样天天打网球,还买来自行车,与溥佳等赛车玩。
2000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提供400万美元启动了建福宫重建工程,但是那些无法估价的珍宝是再也重建不出来了。
(摘自张宏张晨怡著《民国十五疑案》)
〔相关链接〕
故宫建福宫花园完成复建
2006年5月16日,位于故宫西北角的建福宫花园复建完成。据介绍,作为目前故宫唯一一处复建项目,该工程历时5年,耗资近一亿元。
记者进入修缮一新的建福宫花园,发现占地4074平方米的花园中,楼、阁、斋等一应俱全,11座宫殿和乾隆花园中的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
修复过程尽量体现原汁原味,其中80%的石基被继续沿用。记者发现在阳光照射下,整座花园的彩画显得金碧辉煌,十分耀眼。据介绍,此次工程共应用了2800多克库金和赤金,用金量堪称国内古建筑之最。另外,工程仅用瓦就达126309件,将其一字排开相当于奥运会马拉松赛跑的距离。
(摘自《北京日报》)

没穿衣服一说应该是谣传吧

㈧ 根据所学课文《故宫博物院》填空。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______

空格处填: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

《故宫博物院》,是人民教育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课课文。这篇解说词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作者:黄传惕

1979年夏,作者正式动手写本文,但1978年秋天始,作者已经开始酝酿这篇文章。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多是和故宫的资料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激发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8)故宫假山盆景扩展阅读:

相关建筑: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㈨ 北京故宫御花园里都有什么树

1、古桧柏

树干直冲云霄,形成“高阁倚紫垣,翠柏映延晖”的景观。此古柏被称为“疙瘩柏”,它历经磨难,树干中空,干皮多处空洞破损,根部糟朽严重。目前,故宫将对其树干、枝杈进行清除腐朽组织、杀菌除虫、防腐等一系列古树枝干修复工序,恢复古拙姿态后将之作为标本展览。

2、连理柏

它由两棵古柏组成,双柏的主干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连理柏象征着爱情、忠贞,估计乾隆皇帝也是希望自己的后妃们能对自己忠贞。

3、槐树

这棵,名“龙抓槐”,它是北京的“龙爪槐之最”,其主干周长达3米,如巨龙飞舞。此槐的姿态奇绝、情趣盎然,人称为“蟠龙槐”。

4、楸树

它在道教里被称为“仙木”,因为它的花是呈紫红色的,寓意“紫气东来”。明朝的嘉靖皇帝最崇信道教,他在位时,令宫中广植楸树。每到紫花盛开时,那御花园里紫气东来一片,真就像是仙宫一般。

5、白皮松

钦安殿殿外环绕汉白玉石栏,栏下东、西两侧各栽一株白皮松。西侧的白皮松,主干倾斜,树冠青翠,胸径达116厘米,树根外露,似一条偃卧的苍龙,更显清奇苍古。

堆秀山西南角的白皮松,气势宏伟,引人注目,是山上唯一的植物景观,虽生长于假山上,仍旧枝繁叶茂,与堆秀山融为一体,烘托出独有的山林意境。冠中的两主枝间还形成天然的“连理枝”,别具特色。

6、古龙爪槐

御花园琼苑东门内一株古龙爪槐,枝干虬曲,老态龙钟,冠大荫浓,枝条弯曲而下垂,像一把巨伞。株龄三百年以上,树高仅5米,胸径却达106厘米,树冠投影面积92平方米,被誉为“北京龙爪槐之最”。

热点内容
兰花豫菊 发布:2025-09-12 21:31:05 浏览:466
樱花下沉睡中的公主 发布:2025-09-12 20:57:10 浏览:709
大鱼海棠唯美图片配字 发布:2025-09-12 20:47:54 浏览:824
梅花头套筒 发布:2025-09-12 20:39:48 浏览:594
批发玫瑰花茶 发布:2025-09-12 20:39:28 浏览:980
抽了个情人节限定 发布:2025-09-12 20:31:42 浏览:258
禹里镇樱花 发布:2025-09-12 20:23:01 浏览:622
旬树盆景 发布:2025-09-12 20:22:22 浏览:789
梅花残雪香 发布:2025-09-12 20:08:14 浏览:759
插花挂件 发布:2025-09-12 19:45:20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