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雨草盆栽
A. 家庭常用新的盆栽草花有哪些
(1)紫芳草 紫芳草又名德国紫罗兰,紫星花。花粉色、紫色和白色。原产也门索科特拉岛。
选购时要选株形紧凑、丰满,高不超过30厘米,直径2厘米盘形的花朵。紫芳草环绕花盘有亮丽的黄色花粉,橄榄绿色的卵圆形的叶片,花量大、花期长,蓝、白色的花阵阵飘香。春播夏秋开花。夏播春天开花。香气与小苍兰一样。
紫芳草性喜温暖湿润,生长适温18~25℃,冬天最低温度7~10℃,喜欢充足的阳光,夏季要避免强烈的日光暴晒,适当遮阴。以播种繁殖为主,在18℃温度下,7~10天发芽,春夏均可在苗盘中播种,种子非常细小,覆土很浅,2~3片叶时移栽到直径8厘米花盆中,移时要小心勿碰到幼嫩芽茎。长满盆后移到直径13厘米的花盆,基质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亦可用泥炭、园土、沙或珍珠岩4∶4∶2配成。生长期10~15天施一次专用复合型多效液肥。当基质表面变白时,及时浇水。及时摘除残花,可延长花期。有矮生种和白色矮生种。
(2)金鱼草 常见的品种有阿波罗、摩纳哥、花铃、花雨、冬季、花坛、自由、钟铃、丝带等品种。基叶对生,上部叶片互生,披针形或矩圆椭圆形,总状花序,长20厘米,花似金鱼,有红紫、黄、白、粉、复色。花期5~9月,秋播可开到翌年4月。
一般3月或9月播种,10~15天发芽,苗高10~15厘米时上盆或定植,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扦插9月下旬取健壮稍硬的新枝,长6~7厘米,入土3~4厘米,7~8天生根,5~6片叶上盆。盆栽基质用腐殖土、腐叶土、园土、沙、堆肥按3∶3∶2∶1∶1配制而成,上盆后以氮为主,苗高15~20厘米,以磷、钾为主,花前施2次复合肥。一般用1∶6~10的畜粪水,10~15天一次。生长期1~2天浇一次水,初夏后每天一次水,保持土壤湿润。
(3)长春花 常见的品种有清境、云河、幻影、心语、清风、春风、初吻、眼镜蛇、热浪、花城、太平洋及夏恋等。叶对生,长椭圆至倒卵形,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玫瑰红、黄色、白色,花冠高碟状,中心有深色洞眼。在初花期6~8月选购。
长春花性喜温暖稍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怕严寒,忌水湿。气温10℃以上的3~4月播种,生长适温15~30℃,发芽适温20~25℃,3~5对真叶时定植,株距20厘米。春季取嫩枝3~4节扦插,成活率高。苗高7~8厘米左右开始摘心,生长期可摘心2~3次,促进分枝。在生长期中,每月追施1∶10的畜粪水,5~6月现蕾时,追施磷钾肥。保持盆土湿润偏干,春秋2~3天一次水,夏季每天浇1次水,但不能积水。盆栽冬季需防寒,阳光充足,其他季节散射光易成功。
垂吊长春花:
垂吊长春花如地中海品种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适温20~30℃,发芽适温15~25℃。垂吊长春花叶片易发黄、花寿命短,必须注意要挂在阳光强的地方,见不到光,花量就会少,不能淋雨,否则易感染茎腐病。盆土偏干,干透才能浇水,如盆土潮叶片萎蔫,要将植株从盆中取出,尽快晾干盆土。盆土要偏酸,特别是北方,要定期浇柠檬酸水或埋1%硫酸亚铁加硫磺。定期浇施0.1%复合肥水,喷0.1%磷酸二氢钾。盆土要疏松肥沃,用泥炭、园土、珍珠岩按4∶4∶2配成,不要买以泥土掺园土基质,只要养护好,可一直开到整个夏季。
(4)半支莲 花单生或数朵簇生枝端,花径2.5~4厘米,花色繁多,有红、黄、蓝、白、紫色,花期6~8月。新品种有秒表、热力四射等。
原产巴西,性喜温暖、阳光照射又干燥的环境,见阳光开花,早、晚、阴天闭合,故又称太阳花。诗人称“日烘苋花红,雨过茎叶绿”。生长适温20~35℃,低于15℃生长缓慢,10℃以下肉质茎干枯。8~9月种子成熟,春夏秋均可播种,20~25℃,8~10天发芽,按5厘米×6厘米分栽。扦插在6~7月,选茎段长6~8厘米扦插,15~20℃经15~20天即可开花。
半支莲耐瘠耐旱,管理粗放,露地栽培宜施入腐熟堆厩肥,盆底宜放干禽粪或过磷酸钙,生长期从春到秋6~7月,可追3~4次1∶10或1∶15的饼肥水或0.3%尿素加磷酸二氢钾。盆栽保持盆土干燥,1~2周浇一次水,施肥后次日浇一次透水。
(5)万寿菊 市场上有发现、世纪、鸣奏曲、丰盛、完美、安提、拳王、哲学家、虚无、球娃、优秀、安提瓜、瑞雪、街舞等品种。花有黄、橙红、乳白、橘红等色。花期6~10月。要求植株外观新鲜,花朵数量大小正常。叶片整齐匀称,形状大小完好,色泽正常,无褪色,无病虫害,无折、压、擦伤,无斑点。初花者占10%~15%,购买期5~11月。
万寿菊性喜温湿,向阳,略耐早霜,对土壤要求不严,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抗性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苗高5厘米移植,当长到6~9枚叶时上盆。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50~60天即可开花。
生长期每隔10天施5~10倍的畜粪水,春秋天2~3天一次水,夏天每天一次水。在长到4~5叶时摘心,可增加分枝。注意蚜虫的防治。
(6)金盏菊 常见的品种有黎明、正午、夕阳、欢乐、加力骚、圣日、棒棒、金杯、吉祥、橙星、金星、佳丽、塔奇、美丽太平洋、加力骚F1等。株高20~30厘米,花径6~10厘米,黄、橙、橙黄、浅橙色,有的有黑心。要求株形紧凑,分枝多,生长健壮,叶排列均匀整齐,无病虫害及焦斑。
性喜温暖干燥的环境,较耐寒,喜阳光充足及肥沃的土壤中生长。9月中下旬播种,20~25℃10~14天发芽,2~3片叶移栽,6~7片叶时上盆。株距30~40厘米。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每15~30天施10倍腐熟畜粪水,施肥时间至2月底。在4~5片叶时,进行摘心,促进侧枝发育,增加开花朵数,花期2~4月。每一茬花谢后抹头,促发侧枝开花。如将种子在0℃处理24小时,阴凉处播种,8月中旬发芽,每周施腐熟3∶10粪水,9月下旬即可开花。注意蚜虫、红蜘蛛的防治。
(7)圆叶旱蕨 中国蕨科旱蕨属,又名钮扣蕨,开心果。
钮扣蕨叶轴上有许多褐色的毛,叶片小圆,很容易造成复叶折断,小叶缺尖,购买时取下塑料袋,选株形丰满,复叶长,小叶完整,顶叶健在,叶片比肾蕨、铁线蕨厚,有革质感,如缺水后小叶会缩成一团,轻摇花盆,小叶纷纷落地的不要购买。
喜温暖湿润及半阴的环境,生长适温20~25℃,越冬最低温5℃以上,空气湿度50%~70%,适于生长在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pH5.5~6.5的基质中。购回后要放在离光源稍远的半阴环境中,一周后移到散射光处养护。较耐旱,可将花盆放在水盘中来增加湿度,还可经常喷水,5~9月每15~20天施一次稀的饼肥水。北方要离暖气远一些,防止叶片失水干枯。
(8)狐尾兰 兰科钻喙兰属,又名钻喙兰、海南钻喙兰、狐狸尾兰。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肥厚,茎直立,具数节,不分枝。叶肉质、宽带状、外弯。花序腋生,下垂,花密生,数多。原生种花白色带紫红色斑点,质地厚,花瓣圆形,唇瓣肉质,深紫红色。栽培种花色有白、粉红、红、橘红及白色带斑点等,花色多变。
狐尾兰原产我国海南及东南亚各国,生于海拔1000米的山上疏林中的树干上。喜充足的光照,冬季可见直射光,其他季节适当遮阴。不耐寒,越冬温度10℃以上。栽培基质可选用树皮块、蛇木屑、木炭等,适合盆栽,也可直接固定在树干或蛇木板上。需较高空气湿度,炎热季节要及时补充水分,冬季低温减少浇水,防止烂根。以扦插为主,把长有气生根的茎剪下另栽。狐尾兰具浓香,花色艳丽,栽培管理简便,适于家庭欣赏。
与狐尾兰相似有指甲兰,总状花序,花瓣淡白色,上部具紫红色,唇前半部紫色,后半部白色带紫色斑点及条纹。
(9)天兰龙胆草 属龙胆科龙胆属的多年生草本,株高10~20厘米,地下根状茎多条肉质,茎匍匐状,基部分枝多,斜生,无毛。叶对生,条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花单生,近无柄,天蓝色,长约5~6厘米,花期9~11月。产于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海拔2800~4500米的高山草地,草甸或高山松林边,花色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选花色鲜艳,花形完整、草姿优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经人工授粉后当蒴果黄色时连子房柄采下。繁殖用无菌播种。出苗后行增殖培养,产生丛生芽。
将丛生芽转入改良MS培养基+3%蔗糖+0.8%琼脂,pH4.5加花芽诱导剂与矮化剂。在22~25℃,3000勒克斯培养7~10天使生根,经30~40天,每株形成4~6个叶芽,2~3个花芽分化,再培养30~40天,花蕾开始着色成蓝色,13~20天后试管苗开始开花。观赏期只提供光照,不要施肥与浇水。2个月再移栽。
开花结束后,将龙胆草从容器中取出,洗净根部琼脂,剪去干枯花朵和枝叶,移到盛有炼苗基质的花盆中,基质为6份园土,2份河沙,2份珍珠岩混合而成。花盆上方用塑料膜覆盖保湿,在荫凉处炼苗10~15天后敞开薄膜,但仍需遮阴保湿,培养1个月后将小苗移到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中,作盆花栽培,年年开花。
(10)雏菊 雏菊品种中国农科院有秀红、巨山红、碧雪抱心。秀红,株高20~35厘米,花径2.5~2.8厘米,全重瓣、深红色,花期6月底至7月初。碧雪抱心,株高20~25厘米,丛径20~25厘米,花径4~5厘米,重瓣,花白色,6月底~7月初开花。巨山红,株高20~30厘米,丛径25~35厘米,花径3.4~4.5厘米,花亮红色,6月底至7月初开花。还有紫、黄色苏塔品种,4~5月开花。选购时要选茎秆粗壮,叶片手感硬挺,基部分枝多而枝叶茂密的植株,黑色软盆。
雏菊喜冷凉,忌炎热,较耐寒,购后将土团从软盆中脱出,栽入新盆,浇透水,头3天接受半日照,若无萎蔫可转入正常管理。播种8~9月,枝插2~6月,分株9~11月。4~5片叶定植上盆,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壤土为宜。生长期每2~3周一次10倍腐熟的粪水或0.05%硫铵水,开花时停止施肥。
(11)羽扇豆 又名鲁冰花。总状花序硕大,蝶形花似豌豆,花色白、蓝、黄、紫红等,热点品种有尖塔、拉塞尔、日出、标枪、画廊、彩链及总督等。
原产北美,喜凉爽、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可耐-15℃低温,生长适温13~20℃,夏季怕高温水湿,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
10月秋播,15~18℃,15~20天发芽,种子坚实,播前用0℃处理48个小时,再温水浸种24小时,播种至开花要4~5个月。生长期半月一次肥,花前增施磷钾肥。盆栽选矮生品种,用培养土、腐叶土、沙等量混合。不耐移植,出苗后及时间苗。易患叶枯病、白粉病及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1500倍防治。
(12)三色堇 在10月下旬至11月采购,有巨人F1(特大花型,花径9~11厘米)花玛F1(花叶肥厚,花径8厘米)、世纪、珍宝、帝国、大酒瓶、斗牛士、宾哥、花东F1、花毯及巨花系、皇冠、大花系、多花系等。要求每株带1朵盛开花,分枝整齐,侧芽多,茎秆粗壮,叶片厚而有光泽。
9月上中旬种子播种,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5~6叶时上盆。盆土用腐叶土、园土、山土、堆厩肥、河沙等份配制而成。三色堇性喜凉爽,能耐寒,耐半阴,生长适温18~25℃,花期5~7月。幼苗温度10~15℃,光照充足下生长良好。
三色堇不择肥,生长期用1∶6或1∶8的饼肥水,每7~10天一次,施肥后浇透水。开花时停止施肥,可浑水浇花。谢花后用饼肥水多次浇灌,使种子成熟。它属于浅根性花卉,不耐旱,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要见干见湿,以湿为主。2~5月,3~5天一次水,入夏后进入种子发育,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
(13)金莲花 在10月底至11月初选购,挑选高15~20厘米,冠径20~25厘米,叶片翠绿,近圆形或盾形,酷似荷叶,花朵金黄、橙红为主,花冠5厘米,花瓣5个,基部相连接渐细形成尖爪状,盆高20厘米,盆径18厘米。花期3~5月,露地栽培夏秋开花,园艺变种有矮金莲,重瓣,半重瓣及花叶品种。
金莲花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适温18℃,高于35℃低于5℃生长受抑,冬季白天15℃,夜温10℃,能忍受短期低温。以播种繁殖为主,亦可扦插。在15℃温度10天发芽,扦插12~15天生根。盆土用腐叶土4份、园土4份、堆厩肥1份、沙1份配制而成,上盆时加少量饼肥。生长期间每隔3~4周施一次10~15倍的饼肥水,秋末施一次30%全元素复合肥。金莲花喜湿忌涝,生长期小水勤浇,春秋天2~3天浇一次水,夏天每天浇一次水。现蕾后减少浇水次数。喜阳光,除夏季遮阴外,其余要阳光充足。北方10月中旬,长江流域11月上旬入室,保持10~15℃,适当控制肥水,定期转盆。幼苗3~4片真叶时摘心,30~40厘米喷多效唑,然后上架。3~5月花后留茎蔓3~5厘米长,使发新枝开花。
B. 这个盆栽花叫什么名字
满天星,,,原名:圆锥石头花,别名:锥花丝石竹、圆锥花丝石专竹、丝石竹、锥花霞草、满天星属,石竹科、石头花属多年生草本。产新疆阿尔泰山区和塔什库尔干。耐寒,喜冷凉气候,忌炎热,多雨。生于海拔1 100-1 500米河滩、草地、固定沙丘、石质山坡及农田中。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西部)、欧洲(西部、中部和东部)、北美也有。根、茎可供药用。栽培可供观赏。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做配角的爱,只愿在你身边。
C. 这是什么植物
仙人掌、芭蕉树、杜鹃花
仙人掌(学名:Opuntia stricta (Haw.) Haw. var. dillenii (Ker-Gawl.) Benson )是仙人掌科缩刺仙人掌的变种。丛生肉质灌木,高1.5-3米。上部分枝宽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绿色至蓝绿色,无毛;刺黄色,有淡褐色横纹,坚硬;倒刺直立。叶钻形,绿色,早落。花辐状;花托倒卵形,基部渐狭,绿色;萼状花被黄色,具绿色中肋;花丝淡黄色;花药黄色;花柱淡黄色;柱头黄白色。浆果倒卵球形,顶端凹陷,表面平滑无毛,紫红色,倒刺刚毛和钻形刺。种子多数,扁圆形,边缘稍不规则,无毛,淡黄褐色。花期6-10(-12)月。
原产墨西哥、美国、西印度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南美洲北部;中国于明末引种,南方沿海地区常见栽培。仙人掌喜光、耐旱,适合在中性、微碱性土壤生长。通常栽作围篱,茎供药用,浆果酸甜可食。
芭蕉树,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3~4米,不分枝,丛生。叶大,长可达3米,宽约40厘米,呈长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叶表面浅绿色,叶背粉白色。
入夏,叶丛中抽出淡黄色的大型花。“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
杜鹃花(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花一般春季开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红、淡红、杏红、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艳丽。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该物种全株供药用:有行气活血、补虚,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月经不调,风湿等疾病。又因花冠鲜红色,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世界各公园中均有栽培。中国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花为省花,长沙、无锡、九江、镇江、大理、嘉兴、赣州等城市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1985年5月杜鹃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六。
例如杜鹃栽培技术
土壤
杜鹃是喜荫的植物,太阳的直射对它生长不利,所以杜鹃专类园最好选择在有树影遮荫的地方,或者在做绿化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有意地在专类园中配置乔木。杜鹃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但由于各专类园和景观都要用水泥做道路和铺装,使得杜鹃栽植地土壤板结,碱性严重,所以必须把栽植地的土壤进行更换,并加一定量的泥炭土。
长江以北均以盆栽观赏。盆土用腐叶土、沙土、同土(7:2:1),搀入饼肥、厩肥等,拌匀后进行栽植。一般春季3月上盆或换土。长江以南地区以地栽为主,春季萌芽前栽植,地点宜选在通风、半阴的地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以酸性沙质壤土为宜,并且不宜积水,否则不利于杜鹃正常生长。栽后踏实,浇水。
栽种
杜鹃最适宜在初春或深秋时栽植,如在其它季节栽植,必须架设荫棚,定植时必须使根系和泥土匀实,但又不宜过于紧实,而且使根茎附近土壤面呈弧形状态,这样既可保护植株浅表性的根系不受严寒的冻害,又有利于排水。 [3]
温度
4月中、下旬搬出温室,先置于背风向阳处,夏季进行遮荫,或放在树下疏荫处,避免强阳光直射。生长适宜温度15-25℃,最高温度32℃。秋未10月中旬开始搬入室内,冬季置于阳光充足处,室温保持5-10℃,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否则停止生长。
浇水
杜鹃对土壤干湿度要求是润而不湿。一般春秋季节,对露地栽种的杜鹃可以隔2-3天浇一次透水,在炎热夏季,每天至少浇一次水。日常浇水,切忌用碱性水,浇水时还应注意水温不宜过冷,尤其在炎热夏天,用过冷水浇透,造成土温骤然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干扰植株生理平衡。
栽植和换土后浇1次透水,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根部成活生长。生长期注意浇水,从3月开始,逐渐加大浇水量,特别是夏季不能缺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勿积水,9月以后减少浇水,冬季入室后则应盆土干透再浇。
湿度
杜鹃喜欢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但有些杜鹃专类园都建在广场、道路两旁,空气流动快,比较干燥,所以必须经常对杜鹃叶片进行喷水或对周围空气进行喷雾,使杜鹃园周围空气保持湿润。
施肥
在每年的冬末春初,最好能对杜鹃园施一些有机肥料做基肥。4-5月份杜鹃开花后,由于植株在花期中消耗掉大量养分,随着叶芽萌发,新梢抽长,可每隔15天左右追一次肥。入伏后,枝梢大多已停止生长,此时正值高温季节,生理活动减弱,可以不再追肥。秋后,气候渐趋凉爽,且时有秋雨绵绵,温湿度宜于杜鹃生长,此时可做最后一次追肥,入冬后一般不宜施肥。
合理施肥是养好杜鹃的关键,喜肥又忌浓肥,在春秋生长旺季每10天施1次稀薄的饼肥液水,可用淘米水、果皮、菜叶等沤制发酵而成。在秋季还可增加一些翠姆磷、钾肥,可用鱼、鸡的内脏和洗肉水加淘米水和一些果皮沤制而成。除上述自制家用肥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家用肥料配合使用,但切记要“薄”肥适施。入冬前施1次干肥(少量),换盆时不要施盆底肥。另外,无论浇水或施肥时用水均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应酸化处理(加硫酸亚铁或食醋),在pH值达到6左右时再使用。
修剪
修剪整枝是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调节生长发育,从而使长势旺盛。日常修剪需剪掉少数病枝、纤弱老枝,结合树冠形态删除一些过密枝条,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植株生长。对于杜鹃园须经常检查,发现有枯枝、病枝,应及时清除,以减少病虫害在杜鹃中蔓延。
蕾期应及时摘蕾,使养分集中供应,促花大色艳。修剪枝条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剪去交叉枝、过密枝、重叠枝、病弱枝,及时摘除残花。整形一般以自然树形略加人工修饰,随心所欲,因树造型。
花期
若想春节见花,可于1月或春节前20天将盆花移至20℃的温室内向阳处,其他管理正常,春节期间可观花。若想“五一”见花,可于早春萌动前将盆移至5℃以下室内冷藏,4月10日移至20℃温室向阳处,4月20日移出室外,“五一”可见花。因此,温度可调节花期,随心所愿,四时开放,另外,花后即剪的植株,10月下旬可开花;若生长旺季修剪,花期可延迟40天左右;若结合扦插时修剪,花期可延迟至翌年-2月。因此,不同时期的修剪,也影响花期的早晚。
D. 买了一个盆栽,卖主说是驱蚊草,但是百度查一下驱蚊草的图片对照一下,根本不像,求指点这是什么植物。
图中植物是胡椒木,具有驱蚊作用
1、温度:胡椒木喜温暖,在二十至三十二度之版间,这是最适权宜它生长的。另外,胡椒木是一种既耐寒、又耐高温的植物,所以在冬季和夏季一般是不用调节的。如果想继续保证它的成长速度,则需稍微调节一下。
2、光照:胡椒木是一种阳性的植物,它对阳光补充的要求特别高。如果长期将其放在阴暗的地方、长期不见光的话,则会导致它的叶子很容易掉落。它是不怕强光的,所以可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不必遮荫。
3、浇水:根据胡椒木的习性,它是一种非常耐旱的植物,但是它是不耐涝的,所以平时浇水不可太多,等基质干透了再浇就行。不可积水,雨水也需尽量的避免。
4、施肥:胡椒木对肥没有太多的需求,可只在成长时节使用。一般来说,一个月一次即可,可用翠姆复合肥或者各种液肥。
E. 这些植物是什么(附有图片)
(我不习惯看倒的照片有些不确定)一看就是南方,广东吧
1,像巴西铁
2,是棕榈类的,内什么椰不确定容
3,百合竹
4,忘了
5,绿萝
10,紫金花(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
13,千年木
17,好象是朱焦
20,滴水观音或是海芋
22,洒金榕
24,日日春,名字很多
25,春羽
27,龙蛇兰
29,花叶榕
33,变色木
34,几内亚凤仙
35,文竹
36,银麦爵床
F. 蕨类花卉的种植方法,办公室的盆景
蕨类植物的盆栽是良好的室内装饰植物,可以点缀厅堂、几案等。可供室内装饰用的优质蕨类植物已非常多。茎上长满白灰色的绒毛,看似狼尾巴的“狼尾蕨”;有着浓绿的叶片、中空如巢的“鸟巢蕨”,好似少女柔软的头发的“铁线蕨”,没有花,依靠其不同的叶型、叶色、姿态的蕨类盆景日渐成为花卉市场“新宠”。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观赏价值的种类都适合于室内生长,应根据室内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种类。
室内环境因素对蕨类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不同方位的房间采光时间和采光量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蕨类生长喜欢散射光照。长期荫蔽条件和直晒对蕨类生长不利。盆栽蕨类在室内放置的位置根据不同的种类对光的需求不同作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室内的湿度通常是比较干燥,不适宜蕨类生长,因而要求经常进行叶面喷雾来增加湿度。一般选择那些耐一定干旱并能适应阴暗条件的种类,如肾蕨、巢蕨、贯众、凤尾蕨等。
办公室蕨类花卉参考栽培方式:
1.吊篮栽培
有些蕨类植物如巢蕨、槲蕨、崖姜蕨、鹿角蕨和肾蕨等,采用吊篮种植可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做吊篮的材料很多,如金属丝、塑料、硬木、陶瓷、树蕨的茎干以及椰壳都是很好的材料。金属丝制作吊篮应用最广,在篮的底部和周边铺上苔藓或棕榈皮,以便吊篮能够装足够植物生长的培养土,此培养土要求更好的通透性和较轻的重量。吊篮植物的浇水和日常维护非常重要,吊篮植物由于悬挂空中而极易干透,必须定时浇水喷雾以保持水分供应,栽培基质内应多掺加一些保水材料如苔藓等,也可将苔藓覆盖在基质表面以减少水分蒸发。垂吊在水池上方的植物由于空气湿度比较大,生长会更好。吊篮栽培一直以来备受家庭、办公室等格调高雅的场所所青睐。
2.瓶景栽培
利用玻璃容器或其他透明材料制作而成的“小温室”,容器内部形成一个小气候,可维持较高的空气湿度,适合于那些株型矮小,生长势缓慢且极具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栽培。如膜蕨类、铁线蕨、粉背蕨、铁角蕨等,不适合栽植大型蕨类的小苗。栽培基质用盆栽混合土即可,种植前可施用少量基肥,如腐熟的饼肥。栽植后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缓苗,经常喷雾。湿度很快会达到平衡状态,以后的管理就是保持湿度适宜,防止容器内温度过高,经常打开盖通风换气来调节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以适宜植株生长。瓶景栽培的蕨类植物特别适用于家庭,即美观、富有生气,又清洁,方便养护。
蕨类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但大多数蕨类植物喜欢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虫危害也不可避免。在栽培管理过程中也要加以防治,以提高观赏效果。
一、侵染性病害 由病菌造成,使蕨类出现各种病斑,影响观赏。危害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线虫病、锈病、煤污病、猝倒病等。
1. 炭疽病。真菌病害,其特征是病斑处有粉红色黏状物,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开始在叶缘或叶尖呈水渍状圆形、近圆形的暗褐色小斑,而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颜色变为焦黄,有的病斑成云片状,边缘有浅红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死亡。波斯顿蕨柔软的生长点受这种病菌的侵害,顶端变成褐色,萎蔫,损害植物的商品外观。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腔在病叶上过冬,当温度升到20℃、相对湿度超过75%时开始发病,病菌借雨水传播,在25℃、湿度为80%~90%时蔓延迅速。防治:此病以预防为主,在新叶形成的梅雨季节和高温高湿季节应喷药预防。调节温室的温、湿度和通风条件,保持叶片干燥,杜绝病株引入,彻底清除附近的病残体,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隔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能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的药剂有75%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大生、利得可、施保克等杀菌剂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 褐斑病。蕨类植物的褐斑病又叫叶斑病或叶枯病,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落叶,春夏秋季均有可能发生,高温多湿季节易流行。防治:发现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或剪除并集中焚烧,同时喷药保护。可采用50%多菌灵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尔多液等药剂喷施防治。浇水过多或湿度过大,也易发生褐斑病。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水溶液300~4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
3. 线虫病。又称根瘤线虫或根结线虫,病原物为白色线状两头尖的软体虫子。病株发生褐斑萎蔫,并逐渐枯死。多种温室蕨类植物受线虫的侵害,可由带红褐色或带黑色、从中肋延伸到叶沿的带线辨认出来。把一小片褐色斑块放入水中,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楚地看到小蠕虫在四处活动。防治:清除受害叶片,消除其生长条件,有利于减轻线虫的侵害。用10%克线磷、克线丹或25%丙线磷等杀虫剂,施药后覆盖新鲜黄土,灌少量水,可显着压低根结线虫虫口密度。也有用热水处理防治巢蕨的线虫侵害的,栽植前用43℃热水浸泡植株10~15分钟。
4. 锈病。锈病可发生在蕨类植物的翠云草等种类上,它每年3~4月在幼嫩叶基部反面叶脉上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而产生性孢子器与锈孢子器。5月份叶面上散发淡黄色粉末状夏孢子,然后产生褐色的冬孢子,如果大量孢子器侵入植株,植株就会生长不良。防治: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50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可取得一定效果。
5. 煤污病。蕨类植物的叶片被黑色霉菌的孢子和菌丝体覆盖,通常生长在介壳虫及其它刺吸式昆虫所分泌的蜜露上。应反复喷洒烟碱及肥皂,以防治介壳虫及其它刺式昆虫。
6. 猝倒病。此种病害由两三种不同的真菌引起,使原叶体变软、发黑而解体,在播种繁殖蕨类植物时经常发生。应将蕨类植物孢子播种在用蒸汽消毒处理过的土壤上,或用地可松溶液浇灌处理土壤,也有助于抗御猝倒病。
二、生理性病害
1. 日灼病。多数蕨类喜温暖半阴,不耐强光,光强度以1000~6000Lx为宜。强烈光直射会使叶片干缩脱水,枯黄或焦边。防治方法:在半阴状态下,辅以2~3小时的阳光,可保持蕨叶常绿;已经焦边的蕨叶,除及时剪去保持叶片整齐外,应悉心养护,避免受到强烈光线的刺激。
2. 湿度失调。空气过于干燥,易造成叶片卷边,故春夏生长盛期需多浇水。但夏季蕨类栽培土既要保持湿润,又不能太湿,以免造成根系生长不良;秋末应控制浇水,保持稍湿润即可;越冬休眠期应减少喷水,以免烂叶。
3. 温度不适。①高温危害。大部分蕨类植物要求适温为18~25℃。盛夏短时的高温也会使蕨叶萎蔫、灼焦。因此,从4月下旬开始,要通过覆盖遮阳、地面洒水及通风措施来降低温度。②低温危害。铁线蕨等半耐寒蕨类要求气温不能低于5℃,下延三叉蕨、鸟巢蕨、瘤蕨等不耐寒蕨类则不能低于10℃。温度太低,叶片受伤害,引起萎蔫、变黑,甚至植株死亡。可采取覆盖、熏烟、多施暖性肥料等措施,保证安全越冬。
4. 营养不良。①缺素症。土壤中缺乏氮、钾、钙、镁、硫等元素,易造成蕨类生长发育异常。铁线蕨、银粉背蕨、矩圆石韦等喜钙蕨类,可在栽培土中掺入少量石灰、骨粉或碎蛋(贝)壳等。紫萁、狗脊蕨、鸟巢蕨、乌蕨等喜酸蕨类,应定期喷施0.1%~0.2%硫酸亚铁溶液或结合施肥浇矾肥水。②过剩症。主要指氮、磷、锰、硼等元素过剩。肥害严重时,可用冲水施救,具体做法是,将土疏松,用长流自来水进行半天冲洗,一般冲洗1~2次即可见效。生产上应注意施肥次数和肥料浓度,尽量使用肥效持久的农家肥,如厩肥、骨粉、饼肥、草木灰等,以保持蕨类旺盛生长。
三、常见虫害
蕨类植物的主要虫害有介壳虫、蚜虫、红蜘蛛、蛞蝓等。
1. 介壳虫。在多种介壳虫中,褐软蚧和夹桃蚧危害最为严重,其它蚧类较少见。介壳虫寄生于蕨类植物叶片边缘或叶背面,其幼虫期很短,行动缓慢,当移动到叶背时,即开始结壳,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介壳虫繁殖速度较快,虫量较多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并引起植株枯萎,严重时整株植株会枯黄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被害叶片出现斑点,影响生长及观赏。雌成虫可连续生出幼介壳虫,幼虫两个月就可以长成成虫,初孵低龄若虫抗药性较差,此时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没有特效药防治,一般以预防为主。应注意检查,保持环境通风。在种植蕨类时,要控制叶面不要过湿,并经常检查叶片正反两面,虫害少量发生时可采取人工刷除;5月下旬为介壳虫孵化盛期,此时可用40%氧化乐果乳剂、50%马拉硫磷、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马拉硫磷喷洒剂对爬行阶段的介壳虫极有效。反复喷洒烟碱及肥皂也能清除介壳虫侵害。虫害严重时,要将整片叶子剪掉并焚烧。少数蕨类对有机磷有过敏反应,施用前应先试验。还应注意和利用红霉菌等蚧类天敌。
2. 蚜虫。蚜虫常见的有黑色和绿色两种,通常出现在早春和夏初,常群居于蕨类植物幼嫩茎梢处。为害时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变黄。另外,蚜虫的分泌物常招致各种霉菌的寄生,易产生煤污病。防治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喷施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2.5%鱼藤精1000~1500倍液、敌百虫1000倍液等防治。
3. 红蜘蛛。红蜘蛛为螨类,体积小,繁殖速度快,1年可繁殖10代左右。红蜘蛛用刺吸式口器吮吸蕨类植物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发黄。由于体形小,繁殖快,肉眼又较难发现,若防治不及时,危害会很严重。高温持续季节采用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50%氧化乐果1000倍液交替防治。
4. 蛞蝓。蛞蝓又称鼻涕虫,属腹足纲,蛞蝓科,形状似去壳的蜗牛。壳通常退化,外套膜被覆全背部。触角两对,第二对顶端生眼。肺孔开于体前右侧,身体能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条痕。初夏在树皮下及石下产白色的卵。蛞蝓是危害蕨类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常藏匿在盆钵的内壁、底部漏水孔处,或植株的基部及土壤表面的覆盖物下,喜夜间出来活动,咬食蕨类植物的幼嫩枝叶。可在夜间22~23时喷施70~100倍的氨水进行防治,并可达到施肥的目的。也可采用人工捕捉。蛞蝓再生能力强,捕到的蛞蝓要丢到盐酸溶液中杀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除蛞蝓外,还有蜗牛、鼠妇等小动物大量滋生,狂食蕨叶;蚯蚓则吞食蕨类幼根,使其生长停滞。可撒施灭蜗灵、蜗牛敌粉剂、密达杀螺或石灰,也可喷洒氨水、高浓度食盐水、硫酸铜等防治,还可实施人工捕杀。
四、藓类和地衣的危害
这些植物不会直接危害蕨类,但能对蕨类植物原叶体和小植株造成遮阳和影响。它们扩散速度快,能很快铺满地面,阻止水分和养分进入土壤,影响蕨类植物生长。处理办法:在播种孢子前用蒸馏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土壤被其它孢子植株污染。另外,不干净的浇水用具也是污染源之一。提供适宜的温度和肥料,使蕨类植物的原叶体快速生长并成熟,以减少其它孢子植物的影响,是较好地避免危害的方法。
G. 请问这是什么花
这是金桔,花店也叫聚宝盆。
金桔盆景平时的养护要严格控制水肥,尤其是花期和果期,水肥不当容易导致落花落果。喜欢微酸性土壤。平时光照要充足,,温度要保持在20-30℃之间。
H. 鼠尾草盆栽感染立枯病和猝倒病了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吗
一、鼠尾草盆栽立枯病和猝倒病发生的症状表现:
1、鼠尾草立枯病:主要感染鼠尾草盆栽的茎基部或地下根部等部位。最直观的症状是,将立枯病苗从盆内拔起,潮湿时可看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霉。在发病之初,在根茎部位形成不规则或者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然后白天发现幼苗发生萎焉,夜晚则和正常状况没什么不同。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部逐渐凹陷、溢缩,并渐变成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根茎一周时,整株就会干枯死亡,但不倒伏。发病程度较轻时,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如果盆土过湿,则会在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公园内种植的鼠尾草
小结:不管是鼠尾草的立枯病还是猝倒病,从发病原因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诱发因素,盆土过湿,不通气,只是在温度上或者感染的部位以及感染的时期不一样。从防治办法来看,保证盆土不要过湿,平时养护加强光照与通风透气,还有就是不要使用未腐熟的肥料,对盆土定期松土杀菌消毒都是一系列很好的预防措施措施,如果发现比较晚,可以选用相应的药剂进行治疗。
I. 请问一下这是什么花
非洲菊:(英文名,Barberton daisy)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太阳花、猩猩菊、日头花等。繁殖用播种或分株法。株高30~45cm,根状茎短,为残存的叶柄所围裹,多数叶为基生,羽状浅裂。具较粗的须根,顶生花序,花朵硕大,花色分别有红色、白色、黄色、橙色、紫色等,花色丰富,管理省工,在温暖地区能常年供应,是现代切花中的重要材料。
主要类型可分现代切花型和矮生栽培型。原产地为南非,商业生产在台湾、广东。[1]
中文学名非洲菊
拉丁学名Gerbera jamesonii Bolus
别 称扶郎花,灯盏花,秋英,波斯花,千日菊,太阳花、猩猩菊、日头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亚 科管状花亚科
族帚菊木族
属大丁草属
种非洲菊
分布区域主产地南非,我国分布在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
原产地南非
品 种窄花瓣型、宽花瓣型和重花瓣型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地理分布
4栽培技术
▪ 种植方法
▪ 盆栽方法
▪ 栽培管理
▪ 注意事项
▪ 病虫害防治
5主要品种
6主要价值
▪ 观赏价值
▪ 采摘技术
7植物文化
1形态特征
编辑
非洲菊(2张)
叶基生,莲座状,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14厘米,宽5-6厘米,顶端短尖或略钝,基部渐狭,边缘不规则羽状浅裂或深裂,上面无毛,下面被短柔毛,老时脱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下面粗而尤著,侧脉5-7对,离缘弯拱连接,网脉略明显;叶柄长7-15厘米,具粗纵棱,多少被毛。
花葶单生,或稀有数个丛生,长25-60厘米,无苞叶,被毛,毛于顶部最稠密,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于花期舌瓣展开时直径6-10厘米;总苞钟形,约与两性花等长,直径可达2厘米;总苞片2层,外层线形或钻形,顶端尖,长8-10毫米,宽约1-1.5毫米,背面被柔毛,内层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尾尖。
长10-14毫米,宽约2毫米,边缘干膜质,背脊上被疏柔毛;花托扁平,裸露,蜂窝状,直径6-8毫米;外围雌花2层,外层花冠舌状,舌片淡红色至紫红色,或白色及黄色,长圆形,长2.5-3.5厘米,宽2-4毫米,顶端具3齿,内2裂丝状,卷曲,长4-5毫米,花冠管短,长约为舌片的1/8,退化雄蕊丝状,长3-4毫米,
非洲菊
伸出于花冠管之外;内层雌花比两性花纤细,管状二唇形,长6-7毫米,二唇等长,外唇具3细齿或有时为2齿和1裂片,内唇2深裂,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卷曲,退化雄蕊4-5枚,线形或丝状,藏于花冠管内;中央两性花多数,管状二唇形,长8-9毫米,外唇大,具3齿,内唇2深裂,裂片通常宽,卷曲;花药长约4毫米,具长尖的尾部;雌花和两性花的花柱分枝均短,顶端钝,长不足1毫米。
瘦果圆柱形,长4-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冠毛略粗糙,鲜时污白色,干时带浅褐色,长6-7毫米,基部联合。花期11月至翌年4月。[1-2]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非洲菊花果(5张)
2生长习性
编辑
非洲菊
喜冬暖夏凉、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忌炎热。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忌粘重土壤,宜微酸性土壤,生长最适pH为6.0~9.0。
非洲菊原产南非,适应温和气候,耐热、稍耐寒,喜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适温白天为20C--25C,夜间16C左右。开花适温不低于15C,白天不超过26C的生长环境可周年开花。冬季休眠期适温为12C-15C,低于7C时停止生长。属半耐寒性花卉,可忍受短期的0℃低温。
非洲菊为喜光花卉,冬季需全光照,但夏季应注意适当遮荫,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温度,防止高温引起休眠,对光周期的反应不敏感,自然日照的长短对花数和花朵质量无影响。非洲菊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土层深厚、微酸性的沙质壤土。
3地理分布
编辑
非洲菊
非洲菊原产南非,主产南非南部,另马达加斯加岛上也有大量野生。少数分布在亚洲。随着中国温室技术的进步及国外新型温室技术的引进,在中国的栽培量也明显增加,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皆有栽培。但由于其繁殖速度快,所以被中国广东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非洲菊同属植物约45种。四季有花,花色有大红、橙红、淡红、黄色等,以春秋两季最盛。最早进行非洲菊品种改良的是英国人IrwinLynch,用G.jamesonii和G.vurufolia(绿叶非洲菊)杂交。以后法国人M.Adent继续改进,育成了大量切花品种。另外日本也育成了重瓣品种,花型、花色多样,统称杂种非洲菊,用于切花,盆花。
4栽培技术
编辑
种植方法
繁殖方式
非洲菊多采用组织培养快繁,采用分株法繁殖,每个母株可分5~6小株;播种繁殖用于矮生盆栽型品种或育种;可用单芽或发生于颈基部的短侧芽分切扦插。光周期的反应不敏感,日照的长短对花数和花朵质量无影响。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土层深厚、微酸性的沙质壤土。
种苗选择苗高11-15cm、4-5片真叶的种苗定植。优质种苗标准:种苗健壮,叶片油绿,根系发达、须根多、色白,叶片无病斑、虫咬伤缺口和机械损伤。
非洲菊是一种非常美观的室内观赏花卉,花朵很大,原产地南非,非洲菊抗旱耐冻,是一种很好养殖的室内观赏植物,各地对于非洲菊的养殖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少有爱花之人不养殖非洲菊的。非洲菊是热带植物,所以非洲菊的养殖方法比较简单。
灌水定植后苗期应保持适当湿润并蹲苗。非洲菊的养殖方法中的这两点都是根据它的生长环境而来的,非洲菊原本是热带植物,多光照,少水分,所以非洲菊管理较为简单。
相对于其他花卉来说非洲菊性价比很高,管理很容易,而观赏价值又极高,所以在现代社会被很多人所喜爱。
土壤准备
1、土壤耕作和基肥:种植前深耕一次(30-40cm),将化肥和厩肥(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kg,5m3腐殖土,过磷酸钙65kg,复合肥50kg)施入土壤后深翻(15-25cm)。
非洲菊(3张)
2、理墒:附近开70-100cm深的排水沟(根据水位高低而定),起45cm的高畦,畦宽1.0m,沟宽40cm。
3、土壤消毒:采用甲醛消毒和维博亩等化学药品(暂定)消毒,以40%工业甲醛消毒为例:稀释浓度为1%,均匀喷洒土壤,喷洒后迅速盖好塑料薄膜密闭闷熏,2-3天后揭膜,风干土壤两周后淋水冲洗,再过两周后方可定植。不同的消毒药品根据使用说明和试验决定。第一次种植的土壤不必消毒。
非洲菊
采用人工培养土栽培非洲菊可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请参考配方:腐殖质5份;珍珠岩2份;泥炭3份自配培养土进行栽植,但此法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亦可进行大田栽植,应选择至少具有25厘米以上深厚土层适合非洲菊生长的壤土进行定植;定植前应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畜牧肥5吨,鸡粪600公斤,过磷酸钙100公斤,草木灰300公斤,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所有肥料要和定植床的土壤充分混匀翻耕,做成一垄一沟形式,垄宽40厘米,沟宽30厘米,植株定植于垄上,双行交错栽植,株距25厘米。栽植时应注意将根茎部位略显露于土壤,防止根基腐烂。定植后在沟内灌水。
定植
定植时间:周年均可定植,但从生产及销售的角度考虑,4-6月份为较理想。
定植方式:每畦种3行,中行与边行交错定植,株距30cm,每平方米定植9-10株,每棚可栽种1100余株。
定植方法:种植前2-3天,给土壤浇透水;种植时间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进行;栽种时要深穴浅植,根颈部位露于土表1-1.5cm,否则,植株易感染真菌病害,如果植株栽得太浅,采花时易拉松或拉出植株;栽完后及时浇透水。
盆栽方法
盆栽非洲菊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产温室要具备通风、遮阳以及加温用设施。如果条件允许,还应配备苗床、地布或灌溉系统。温室要有密闭性,防止昆虫入内。
2、温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5℃至25℃之间,最高不要高于30℃,最低不低于13℃。一般生产日平均温度为18℃至19℃,超过19℃就应通风。同时,夜温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正常的花芽分化,理想的夜温应该在15℃至18℃之间。
3、使用透气和排水性能良好的介质,最好是泥炭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pH值为5.5至6.0,EC值为0.7至1.0,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
4、盆栽非洲菊对水分非常敏感,因此必须保证浇水的正确时间,在早晨或傍晚浇水,入夜时要使植株相对干燥。植株开始长根时必须从下部
浇水,可以采用底部渗透的方式;高温期间可以从植株上方浇水,但要注意防止从植株中心部位开始产生的真菌霉变。
5、非洲菊比较喜肥,夏季施肥时氮与钾的比例为2誜1,冬季为1.5:l。肥料pH值应为5.5至6.0。
6、非洲菊在生长过程中最适宜的日照长度是11小时至13小时,因此在低光照的时候可以进行人工补光。一般人工补光的要求是每平方米3500至4000勒克斯。需要注意的是,补光要在植株上盆4周后进行。
7、非洲菊从上盆到开花,如果是夏季生产,需要8周至9周;冬季生产需要11周至12周。盆的大小为10厘米至15厘米。温室内每平方米大约可以生产30盆,但是要注意当植株长到一定大小后应及时拉开。[3]
栽培管理
1、
非洲菊
小苗期的管理:定植后用70%的遮阳网遮光7-10天,待苗成活后再逐渐增加光照;通过侧膜和顶膜的开启和关闭来调节昼夜温度,昼温保持在22-25℃,夜温20-22℃,持续1个月;这个时期用喷淋浇水,浇水时间在早晨为好。在植株旁控一个小洞,来指示土壤的湿度,水分不宜过干和过湿,浇水频率5天一次,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土壤结构、天气状况等具体来定;每天逐株检查,及时剔除带病植株,补上健壮小苗。
2、成苗期的管理:种植后1个月左右,非洲菊就进入旺盛生长期,光照过强时需适当遮荫;温度调为夜间14-16℃,白天18—25℃为最低温度;每隔1周用0.1%的复合肥(N:P:K为15:15:15)浇1次,每2周用0.1%的磷酸二氢钾喷施1次叶面肥;喷施广谱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2-3次防病。
3、花期的管理:3-4个月左右即进入花期。每隔1周施用N:P:K=12:12:17的复合肥1次。采用叶面喷施微肥,一般25天1次,每次用0.1-0.2% Ca(NO3)2.4H2O,0.1-0.2%的螯合铁加0.1-0.2%的硼砂加5-10ppm的钼酸钠进行叶面交替喷施;浇水采用滴灌,浇水原则是“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切忌不要从叶丛中浇水。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及时拔草,清除病叶、枯叶,拔出病株并用生石灰进行植穴的土壤消毒;夏季花期,要注意遮阳及通风降温,冬季花期,注意保温及加温,尤其应防止昼夜温差太大,以减少畸形花的产生。[4]
注意事项
非洲菊
非洲菊色彩在盛夏期,尤其在干旱缺水情况下,花瓣色彩黑淡;而在适温的9~10月或翌年3~6月期间所开的花,色彩鲜艳。这表明;非洲菊对温度和光照强度反映较为敏感,夏季需保持土壤的湿润、不受旱,遮盖50%透光率的遮光网,并向叶面喷雾,以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冬季应充分作好保暖工作、不受冻,夜间温度不低于10℃,白天不低于15℃,这些对提高非洲菊的鲜艳度均十分有益。
应用栽培设施,尽量满足非洲菊苗期、生长期和开花期对温度的要求,以利正常生长和开花。中国华南地区外均不能露地越冬,需进行温室栽培,长江流域以外可用不加温的大棚栽培。在夏季,棚顶需覆盖遮荫网,并掀开大棚两侧塑料薄膜降温。冬季外界夜温接近0℃时,封紧塑料薄膜降,棚内一定需增盖塑料薄膜。遇晴暖天气,中午揭开大棚南端薄膜通风约一小时。
定植后苗期应保持适当湿润并蹲苗,促进根系发育,迅速成苗。生长旺盛应保持期应保持供水充足,夏季每3-4天浇一次,冬季约半个月一次。花期灌水要注意不要使叶丛中心沾水,防止花芽腐烂。露地栽培要注意防涝。另外,灌水时可结合施肥。非洲菊为喜肥宿根花卉,对肥料需求大,施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5:18:25。追肥时应特别注意补充钾肥。一般每亩施销酸钾2.5公斤,硝酸铵或磷酸铵1.2公斤,春秋季每5-6天一次,冬夏季每10天一次。若高温或偏低温引起植株半休眠状态,则停止施肥。非洲菊基生叶丛下部叶片易枯黄衰老,应及时清除,既有利于新叶与新花芽的萌生,又有利于通风,增强植株长势。
病虫害防治
防治关键技术
非洲菊
连作土壤必须用威博亩和甲醛等消毒,使用方法和用量见说明;浅植,根颈露于表面1cm;防止土壤过湿,表土10cm以下土壤放入手心用力捏紧后不成团,即可以浇水;发病初期,叶片部分发红,开始出现萎蔫,用58%乙磷铝锰锌400倍液灌根,尔后7天用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灌根,施药时间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温度高于28度时停止施药,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3次。
非洲菊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病毒病。叶斑病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白粉病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7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天一次,连续喷二至三次。病毒病防治应把进苗关,并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媒介,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销毁。非洲菊虫害主要有跗线螨、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叶蛾、蚜虫等。跗线螨可用40%的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进行防治,八至九天一次,喷药对花色有不利影响,花期不宜采用。(注:以上农药根据资环所提供的参考配方经过试验后而定。)
白粉病
防治关键技术:保持棚内通风低湿;及时清除病叶;发病时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用20%菌克烟雾熏烟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防2-3次。另外,用硫磺熏蒸法防治,每个熏蒸器每次投放硫磺粉20-30g,于每日17时放帘后,保持棚内密闭,通电加热2小时,每隔6天更换一次硫磺粉,连续熏蒸15天止。在白粉病病发期,每天熏蒸8-10h,10天左右即可消除白粉病。
斑点病
非洲菊疫霉病[5]
防治关键技术: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发病初期喷施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症状叶上产生紫褐色的小斑,逐渐扩大为具有同心轮纹的大斑(直径2毫米至5毫米)。后期花中心腐烂,上面有稀疏的灰褐色尘埃状真菌丝。发病规律一般下部叶最先发病。氨肥用量过多,容易引发病害。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也是诱发病害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有效杀死病原菌,从基质上减少菌源积累量。
2、调节温湿度非洲菊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至25℃,夜间保持在10℃以上,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不易发生病害。
3、每7天至10天喷一次杀菌剂,如75%百菌清500倍液、50%克菌丹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灰霉病
非洲菊
防治关键技术:控制湿度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将密植的、生长过密的叶片疏除;增加通风透气,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从植株冠丛以下浇水;为防止水蒸气在花朵上凝结,晴天早晨10点以后,要逐渐拉开侧棚,避免棚内温度急剧升高;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叶面喷雾,并结合烟雾剂进行防治。
白粉虱
防治关键技术:彻底清除杂草;插黄板进行随时监测,一旦发现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选好药剂和正确用药:白粉虱对农药易产生抗性,必须轮换用药。效果较好的农药有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喷药时间选在黎明,喷后密闭大棚4-5个小时,第二天早晨连续喷药一次。
蓟马
防治关键技术:及时剪除有虫花朵,从而减少温棚(室)内的虫源;在温室中熏蒸农药是最好的防治方法,用80%敌敌畏300-400ml熏蒸1小时或用5%吡虫啉1500-2000倍液喷雾后关闭大棚8-
非洲菊
10小时,熏蒸时间可以在早上10点或傍晚5点温度稍高时进行以达到良好药效。
菜青虫
防治关键技术:幼虫,用10%虫除尽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高龄幼虫可采用有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进行防治,7天1次,连续3次。
花叶病
叶呈花叶状,有时花瓣上也产生斑纹。病原物有黄瓜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
防治方法:
1、随时清除花圃及其周边杂草,及时用杀虫剂防治蚜虫。
2、用10%磷酸三钠对切花剪等刃物消毒。[6]
非洲菊疫霉病
非洲菊疫霉病[7]
又称根茎腐烂病,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常常造成整株死亡,甚至整棚死亡,给经营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病规律疫霉菌以厚垣孢子、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无寄主时休眠孢子能长期存活。该病原菌由水流、土壤、有病植株传播。首先侵染植株的根茎部,受害植株叶片先变黄,后变灰褐色,至枯死,根茎部变黑色腐烂。
防治方法:
1、选健康无病的植株进行栽培。
2、定植前对圃地进行土壤消毒,该病菌主要依靠土壤传播,因此定植前必须对圃地进行仔细消毒。消毒方式主要有:
①药剂消毒:药剂可用敌克松加五氯硝基苯(3:1)合剂,用量4-6g/m2,消毒时将药物喷洒在土壤表面,土拌匀,塑料薄膜密封,将温室密封熏蒸30小时后解除覆盖,通风换气,重新搅拌表土,15天后即可种植。
②蒸气消毒:用管道将蒸气释放到土壤中,这种做法的投资费用较大,但效果好。
非洲菊
3、非洲菊是定植深度以浅栽为原则,要求根颈露出土表面1.5厘米左右,略有倒伏为度(3天后将其轻轻扶正即可),因其有收缩根的特性,植株的根颈部会深埋入土中,给病菌带来浸染上的方便。为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可采用局部使用基质的栽植方法,即在定植点部位先挖出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型种植穴,然后用暴晒消毒过的河沙或珍珠岩+蛭石(1:1)的基质填满,将种苗种于基质上,浇足水。
4、发现病株时,若是发病初期可用克菌丹0.1g/1+1%硫酸铜浇灌根际,若已是发病后期应立即将病株烧毁,并用上述药品处理周围的植物及土壤。
根腐病
此病和枯萎病的症状类似,但病部没有粉红色孢子堆。茎和根部出现水渍状软腐而变黑色。腐烂现象显著。病原物有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 et Laff.),属鞭毛菌亚门,孢子囊倒梨形,卵孢子黄色,球形。具有寄生性和腐生性,生长适温为25℃。产生根腐病的外部条件是由于根部土壤湿度过高,根际长期积水,或者在露地长期降雨,会引起非洲菊植株的死亡。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在上年发生此病的花坛上种植前,先用敌克松1000~1500倍液和土壤拌和杀菌。
3、发现病株,随时拔除烧毁,以免传播病菌。并须挖除病土,换填新土。
螨病
螨是非洲菊栽培中的大敌,一旦受害,不仅失去鲜艳,而且花瓣的形状也会残缺不全。务必确保整个生长期不受螨的危害,乃是保证非洲菊色彩艳丽尤为重要的环节。
生理病害
1、症状:幼叶上出现浓绿色斑点,严重时幼叶及生长点先发生枯死,而老叶却还能保持正常状态。
非洲菊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钙引起的。用0.15% Ca(NO3)2.4H2O叶面喷施,25天一次。
2、症状:老叶的叶肉部分出现“花叶”,叶片基部形成一个倒“V”形的绿色部分,其顶部也可一至延伸接近叶片顶端。叶片变脆、弯曲,甚至发红,新叶长得又少又,叶柄细长,幼叶叶脉突出,花序的形成受抑制,花梗细,花朵变小。用0.2%镁肥喷施2次。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镁引起的。
3、症状:叶片变成淡黄色,甚至几乎发白,叶脉初期保持绿色,但最终也会变色。
非洲菊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铁引起的。用0.02%的螯合铁喷施,25天一次。
4、症状:小叶弯曲,变厚,变脆。生长点枯死,花蕾败育或产生畸形的不育花序。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硼引起的。用0.05%的硼砂喷施,25天一次。
5、症状:幼叶上出现斑点和“花叶”,叶片的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不正常,叶片向侧面弯曲。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锌引起的。
6、花枝断裂:花枝上出现横向裂口,严重的出现花枝断裂,裂口呈切口状。
解决措施:可用1~2‰硝酸钙,每周喷一次。
7、叶片边缘焦枯:叶片顶部或羽裂的尖部突然出现焦枯。
解决措施:由施肥浓度过高引起,立即喷清水稀释或冲洗叶片附着的肥液;延长施肥间隔时间和降低施肥浓度,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恢复的。[8]
5主要品种
编辑
非洲菊的品种可分主要可分为矮生盆栽型和现代切花型。盆栽类型主要是F1
非洲菊
代杂交种,具花期一致、色彩变化丰富、生育期短、习性整齐、多花性强等特点;切花类品种花梗笔直、花径大的可达15cm,花期长、终年可开花、观赏时间持久,瓶插寿命长达7~10d。切花型又可分为单瓣型、半重瓣型、重瓣型;根据颜色可分为鲜红色系、粉色系、纯黄色系、橙黄色系、纯白色系等。
市场上不同类型品种又可分为:
1、窄瓣型:舌状花瓣宽4~4.5mm、长50mm,排成1~2轮;花序直径12~13cm,花盘小,花梗粗5~6mm、长50cm。单株年产量30枝以上。
2、宽瓣型:舌状花瓣宽5~7.5mm、长41~48mm,60瓣左右,排成1~3轮;花序直径11~13cm,花梗粗6mm、长50~70cm。单株年产量20枝以上。常见的有玛林:黄花重瓣;黛尔非:白花宽瓣;海力斯:朱红花宽瓣;卡门:深玫红花宽瓣;吉蒂:玫红花瓣、黑心。尤以黑心品种深受人们喜爱。
6主要价值
编辑
观赏价值
非洲菊多年生草本,叶羽状深裂,花单生,头状花序,花枝高出叶丛。常见品种有红色的“热情”,黄色的“太阳舞”,白色的“比安卡”等。迷你型小花有“舞厅”(白)、“芭蕾舞”(橙)、‘苏丹”(黄)、“康加”(红)等。花大色美,娇姿悦目,是重要的切花装饰材料。它与月季、唐菖蒲、香石竹列为世界最畅销的“四大切花”。
J. 求解这是什么花
叶基生,莲座状,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14厘米,宽5-6厘米,顶端短尖或略钝,基部渐狭,边缘不规则羽状浅裂或深裂,上面无毛,下面被短柔毛,老时脱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下面粗而尤著,侧脉5-7对,离缘弯拱连接,网脉略明显;叶柄长7-15厘米,具粗纵棱,多少被毛。
花葶单生,或稀有数个丛生,长25-60厘米,无苞叶,被毛,毛于顶部最稠密,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于花期舌瓣展开时直径6-10厘米;总苞钟形,约与两性花等长,直径可达2厘米;总苞片2层,外层线形或钻形,顶端尖,长8-10毫米,宽约1-1.5毫米,背面被柔毛,内层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尾尖。
长10-14毫米,宽约2毫米,边缘干膜质,背脊上被疏柔毛;花托扁平,裸露,蜂窝状,直径6-8毫米;外围雌花2层,外层花冠舌状,舌片淡红色至紫红色,或白色及黄色,长圆形,长2.5-3.5厘米,宽2-4毫米,顶端具3齿,内2裂丝状,卷曲,长4-5毫米,花冠管短,长约为舌片的1/8,退化雄蕊丝状长3-4毫米,伸出于花冠管之外;内层雌花比两性花纤细,管状二唇形,长6-7毫米,二唇等长,外唇具3细齿或有时为2齿和1裂片,内唇2深裂,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卷曲,退化雄蕊4-5枚,线形或丝状,藏于花冠管内;中央两性花多数,管状二唇形,长8-9毫米,外唇大,具3齿,内唇2深裂,裂片通常宽,卷曲;花药长约4毫米,具长尖的尾部;雌花和两性花的花柱分枝均短,顶端钝,长不足1毫米。
瘦果圆柱形,长4-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冠毛略粗糙,鲜时污白色,干时带浅褐色,长6-7毫米,基部联合。花期11月至翌年4月。
种植方法
繁殖方式
非洲菊多采用组织培养快繁,采用分株法繁殖,每个母株可分5~6小株;播种繁殖用于矮生盆栽型品种或育种;可用单芽或发生于颈基部的短侧芽分切扦插。光周期的反应不敏感,日照的长短对花数和花朵质量无影响。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土层深厚、微酸性的沙质壤土。
种苗选择苗高11-15cm、4-5片真叶的种苗定植。优质种苗标准:种苗健壮,叶片油绿,根系发达、须根多、色白,叶片无病斑、虫咬伤缺口和机械损伤。
非洲菊是一种非常美观的室内观赏花卉,花朵很大,原产地南非,非洲菊抗旱耐冻,是一种很好养殖的室内观赏植物,各地对于非洲菊的养殖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少有爱花之人不养殖非洲菊的。非洲菊是热带植物,所以非洲菊的养殖方法比较简单。
灌水定植后苗期应保持适当湿润并蹲苗。非洲菊的养殖方法中的这两点都是根据它的生长环境而来的,非洲菊原本是热带植物,多光照,少水分,所以非洲菊管理较为简单。
相对于其他花卉来说非洲菊性价比很高,管理很容易,而观赏价值又极高,所以在现代社会被很多人所喜爱。
土壤准备
1、土壤耕作和基肥:种植前深耕一次(30-40cm),将化肥和厩肥(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kg,5m3腐殖土,过磷酸钙65kg,复合肥50kg)施入土壤后深翻(15-25cm)。
2、理墒:附近开70-100cm深的排水沟(根据水位高低而定),起45cm的高畦,畦宽1.0m,沟宽40cm。
3、土壤消毒:采用甲醛消毒和维博亩等化学药品(暂定)消毒,以40%工业甲醛消毒为例:稀释浓度为1%,均匀喷洒土壤,喷洒后迅速盖好塑料薄膜密闭闷熏,2-3天后揭膜,风干土壤两周后淋水冲洗,再过两周后方可定植。不同的消毒药品根据使用说明和试验决定。第一次种植的土壤不必消毒。
采用人工培养土栽培非洲菊可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请参考配方:腐殖质5份;珍珠岩2份;泥炭3份自配培养土进行栽植,但此法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亦可进行大田栽植,应选择至少具有25厘米以上深厚土层适合非洲菊生长的壤土进行定植;定植前应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畜牧肥5吨,鸡粪600公斤,过磷酸钙100公斤,草木灰300公斤,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所有肥料要和定植床的土壤充分混匀翻耕,做成一垄一沟形式,垄宽40厘米,沟宽30厘米,植株定植于垄上,双行交错栽植,株距25厘米。栽植时应注意将根茎部位略显露于土壤,防止根基腐烂。定植后在沟内灌水。
定植
定植时间:周年均可定植,但从生产及销售的角度考虑,4-6月份为较理想。
定植方式:每畦种3行,中行与边行交错定植,株距30cm,每平方米定植9-10株,每棚可栽种1100余株。
定植方法:种植前2-3天,给土壤浇透水;种植时间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进行;栽种时要深穴浅植,根颈部位露于土表1-1.5cm,否则,植株易感染真菌病害,如果植株栽得太浅,采花时易拉松或拉出植株;栽完后及时浇透水。
盆栽方法
盆栽非洲菊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产温室要具备通风、遮阳以及加温用设施。如果条件允许,还应配备苗床、地布或灌溉系统。温室要有密闭性,防止昆虫入内。
2、温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5℃至25℃之间,最高不要高于30℃,最低不低于13℃。一般生产日平均温度为18℃至19℃,超过19℃就应通风。同时,夜温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正常的花芽分化,理想的夜温应该在15℃至18℃之间。
3、使用透气和排水性能良好的介质,最好是泥炭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pH值为5.5至6.0,EC值为0.7至1.0,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
4、盆栽非洲菊对水分非常敏感,因此必须保证浇水的正确时间,在早晨或傍晚浇水,入夜时要使植株相对干燥。植株开始长根时必须从下部
浇水,可以采用底部渗透的方式;高温期间可以从植株上方浇水,但要注意防止从植株中心部位开始产生的真菌霉变。
5、非洲菊比较喜肥,夏季施肥时氮与钾的比例为2誜1,冬季为1.5:l。肥料pH值应为5.5至6.0。
6、非洲菊在生长过程中最适宜的日照长度是11小时至13小时,因此在低光照的时候可以进行人工补光。一般人工补光的要求是每平方米3500至4000勒克斯。需要注意的是,补光要在植株上盆4周后进行。
7、非洲菊从上盆到开花,如果是夏季生产,需要8周至9周;冬季生产需要11周至12周。盆的大小为10厘米至15厘米。温室内每平方米大约可以生产30盆,但是要注意当植株长到一定大小后应及时拉开。[3]
栽培管理
1、
非洲菊
小苗期的管理:定植后用70%的遮阳网遮光7-10天,待苗成活后再逐渐增加光照;通过侧膜和顶膜的开启和关闭来调节昼夜温度,昼温保持在22-25℃,夜温20-22℃,持续1个月;这个时期用喷淋浇水,浇水时间在早晨为好。在植株旁控一个小洞,来指示土壤的湿度,水分不宜过干和过湿,浇水频率5天一次,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土壤结构、天气状况等具体来定;每天逐株检查,及时剔除带病植株,补上健壮小苗。
2、成苗期的管理:种植后1个月左右,非洲菊就进入旺盛生长期,光照过强时需适当遮荫;温度调为夜间14-16℃,白天18—25℃为最低温度;每隔1周用0.1%的复合肥(N:P:K为15:15:15)浇1次,每2周用0.1%的磷酸二氢钾喷施1次叶面肥;喷施广谱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2-3次防病。
3、花期的管理:3-4个月左右即进入花期。每隔1周施用N:P:K=12:12:17的复合肥1次。采用叶面喷施微肥,一般25天1次,每次用0.1-0.2% Ca(NO3)2.4H2O,0.1-0.2%的螯合铁加0.1-0.2%的硼砂加5-10ppm的钼酸钠进行叶面交替喷施;浇水采用滴灌,浇水原则是“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切忌不要从叶丛中浇水。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及时拔草,清除病叶、枯叶,拔出病株并用生石灰进行植穴的土壤消毒;夏季花期,要注意遮阳及通风降温,冬季花期,注意保温及加温,尤其应防止昼夜温差太大,以减少畸形花的产生。[4]
注意事项
非洲菊
非洲菊色彩在盛夏期,尤其在干旱缺水情况下,花瓣色彩黑淡;而在适温的9~10月或翌年3~6月期间所开的花,色彩鲜艳。这表明;非洲菊对温度和光照强度反映较为敏感,夏季需保持土壤的湿润、不受旱,遮盖50%透光率的遮光网,并向叶面喷雾,以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冬季应充分作好保暖工作、不受冻,夜间温度不低于10℃,白天不低于15℃,这些对提高非洲菊的鲜艳度均十分有益。
应用栽培设施,尽量满足非洲菊苗期、生长期和开花期对温度的要求,以利正常生长和开花。中国华南地区外均不能露地越冬,需进行温室栽培,长江流域以外可用不加温的大棚栽培。在夏季,棚顶需覆盖遮荫网,并掀开大棚两侧塑料薄膜降温。冬季外界夜温接近0℃时,封紧塑料薄膜降,棚内一定需增盖塑料薄膜。遇晴暖天气,中午揭开大棚南端薄膜通风约一小时。
定植后苗期应保持适当湿润并蹲苗,促进根系发育,迅速成苗。生长旺盛应保持期应保持供水充足,夏季每3-4天浇一次,冬季约半个月一次。花期灌水要注意不要使叶丛中心沾水,防止花芽腐烂。露地栽培要注意防涝。另外,灌水时可结合施肥。非洲菊为喜肥宿根花卉,对肥料需求大,施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5:18:25。追肥时应特别注意补充钾肥。一般每亩施销酸钾2.5公斤,硝酸铵或磷酸铵1.2公斤,春秋季每5-6天一次,冬夏季每10天一次。若高温或偏低温引起植株半休眠状态,则停止施肥。非洲菊基生叶丛下部叶片易枯黄衰老,应及时清除,既有利于新叶与新花芽的萌生,又有利于通风,增强植株长势。
病虫害防治
防治关键技术
非洲菊
连作土壤必须用威博亩和甲醛等消毒,使用方法和用量见说明;浅植,根颈露于表面1cm;防止土壤过湿,表土10cm以下土壤放入手心用力捏紧后不成团,即可以浇水;发病初期,叶片部分发红,开始出现萎蔫,用58%乙磷铝锰锌400倍液灌根,尔后7天用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灌根,施药时间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温度高于28度时停止施药,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3次。
非洲菊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病毒病。叶斑病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白粉病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7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天一次,连续喷二至三次。病毒病防治应把进苗关,并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媒介,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销毁。非洲菊虫害主要有跗线螨、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叶蛾、蚜虫等。跗线螨可用40%的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进行防治,八至九天一次,喷药对花色有不利影响,花期不宜采用。(注:以上农药根据资环所提供的参考配方经过试验后而定。)
白粉病
防治关键技术:保持棚内通风低湿;及时清除病叶;发病时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用20%菌克烟雾熏烟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防2-3次。另外,用硫磺熏蒸法防治,每个熏蒸器每次投放硫磺粉20-30g,于每日17时放帘后,保持棚内密闭,通电加热2小时,每隔6天更换一次硫磺粉,连续熏蒸15天止。在白粉病病发期,每天熏蒸8-10h,10天左右即可消除白粉病。
斑点病
非洲菊疫霉病[5]
防治关键技术: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发病初期喷施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症状叶上产生紫褐色的小斑,逐渐扩大为具有同心轮纹的大斑(直径2毫米至5毫米)。后期花中心腐烂,上面有稀疏的灰褐色尘埃状真菌丝。发病规律一般下部叶最先发病。氨肥用量过多,容易引发病害。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也是诱发病害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有效杀死病原菌,从基质上减少菌源积累量。
2、调节温湿度非洲菊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至25℃,夜间保持在10℃以上,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不易发生病害。
3、每7天至10天喷一次杀菌剂,如75%百菌清500倍液、50%克菌丹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灰霉病
非洲菊
防治关键技术:控制湿度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将密植的、生长过密的叶片疏除;增加通风透气,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从植株冠丛以下浇水;为防止水蒸气在花朵上凝结,晴天早晨10点以后,要逐渐拉开侧棚,避免棚内温度急剧升高;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叶面喷雾,并结合烟雾剂进行防治。
白粉虱
防治关键技术:彻底清除杂草;插黄板进行随时监测,一旦发现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选好药剂和正确用药:白粉虱对农药易产生抗性,必须轮换用药。效果较好的农药有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喷药时间选在黎明,喷后密闭大棚4-5个小时,第二天早晨连续喷药一次。
蓟马
防治关键技术:及时剪除有虫花朵,从而减少温棚(室)内的虫源;在温室中熏蒸农药是最好的防治方法,用80%敌敌畏300-400ml熏蒸1小时或用5%吡虫啉1500-2000倍液喷雾后关闭大棚8-
非洲菊
10小时,熏蒸时间可以在早上10点或傍晚5点温度稍高时进行以达到良好药效。
菜青虫
防治关键技术:幼虫,用10%虫除尽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高龄幼虫可采用有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进行防治,7天1次,连续3次。
花叶病
叶呈花叶状,有时花瓣上也产生斑纹。病原物有黄瓜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
防治方法:
1、随时清除花圃及其周边杂草,及时用杀虫剂防治蚜虫。
2、用10%磷酸三钠对切花剪等刃物消毒。[6]
非洲菊疫霉病
非洲菊疫霉病[7]
又称根茎腐烂病,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常常造成整株死亡,甚至整棚死亡,给经营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病规律疫霉菌以厚垣孢子、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无寄主时休眠孢子能长期存活。该病原菌由水流、土壤、有病植株传播。首先侵染植株的根茎部,受害植株叶片先变黄,后变灰褐色,至枯死,根茎部变黑色腐烂。
防治方法:
1、选健康无病的植株进行栽培。
2、定植前对圃地进行土壤消毒,该病菌主要依靠土壤传播,因此定植前必须对圃地进行仔细消毒。消毒方式主要有:
①药剂消毒:药剂可用敌克松加五氯硝基苯(3:1)合剂,用量4-6g/m2,消毒时将药物喷洒在土壤表面,土拌匀,塑料薄膜密封,将温室密封熏蒸30小时后解除覆盖,通风换气,重新搅拌表土,15天后即可种植。
②蒸气消毒:用管道将蒸气释放到土壤中,这种做法的投资费用较大,但效果好。
非洲菊
3、非洲菊是定植深度以浅栽为原则,要求根颈露出土表面1.5厘米左右,略有倒伏为度(3天后将其轻轻扶正即可),因其有收缩根的特性,植株的根颈部会深埋入土中,给病菌带来浸染上的方便。为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可采用局部使用基质的栽植方法,即在定植点部位先挖出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型种植穴,然后用暴晒消毒过的河沙或珍珠岩+蛭石(1:1)的基质填满,将种苗种于基质上,浇足水。
4、发现病株时,若是发病初期可用克菌丹0.1g/1+1%硫酸铜浇灌根际,若已是发病后期应立即将病株烧毁,并用上述药品处理周围的植物及土壤。
根腐病
此病和枯萎病的症状类似,但病部没有粉红色孢子堆。茎和根部出现水渍状软腐而变黑色。腐烂现象显著。病原物有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 et Laff.),属鞭毛菌亚门,孢子囊倒梨形,卵孢子黄色,球形。具有寄生性和腐生性,生长适温为25℃。产生根腐病的外部条件是由于根部土壤湿度过高,根际长期积水,或者在露地长期降雨,会引起非洲菊植株的死亡。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在上年发生此病的花坛上种植前,先用敌克松1000~1500倍液和土壤拌和杀菌。
3、发现病株,随时拔除烧毁,以免传播病菌。并须挖除病土,换填新土。
螨病
螨是非洲菊栽培中的大敌,一旦受害,不仅失去鲜艳,而且花瓣的形状也会残缺不全。务必确保整个生长期不受螨的危害,乃是保证非洲菊色彩艳丽尤为重要的环节。
生理病害
1、症状:幼叶上出现浓绿色斑点,严重时幼叶及生长点先发生枯死,而老叶却还能保持正常状态。
非洲菊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钙引起的。用0.15% Ca(NO3)2.4H2O叶面喷施,25天一次。
2、症状:老叶的叶肉部分出现“花叶”,叶片基部形成一个倒“V”形的绿色部分,其顶部也可一至延伸接近叶片顶端。叶片变脆、弯曲,甚至发红,新叶长得又少又,叶柄细长,幼叶叶脉突出,花序的形成受抑制,花梗细,花朵变小。用0.2%镁肥喷施2次。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镁引起的。
3、症状:叶片变成淡黄色,甚至几乎发白,叶脉初期保持绿色,但最终也会变色。
非洲菊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铁引起的。用0.02%的螯合铁喷施,25天一次。
4、症状:小叶弯曲,变厚,变脆。生长点枯死,花蕾败育或产生畸形的不育花序。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硼引起的。用0.05%的硼砂喷施,25天一次。
5、症状:幼叶上出现斑点和“花叶”,叶片的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不正常,叶片向侧面弯曲。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锌引起的。
6、花枝断裂:花枝上出现横向裂口,严重的出现花枝断裂,裂口呈切口状。
解决措施:可用1~2‰硝酸钙,每周喷一次。
7、叶片边缘焦枯:叶片顶部或羽裂的尖部突然出现焦枯。
解决措施:由施肥浓度过高引起,立即喷清水稀释或冲洗叶片附着的肥液;延长施肥间隔时间和降低施肥浓度,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恢复的
非洲菊的品种可分主要可分为矮生盆栽型和现代切花型。盆栽类型主要是F1
非洲菊
代杂交种,具花期一致、色彩变化丰富、生育期短、习性整齐、多花性强等特点;切花类品种花梗笔直、花径大的可达15cm,花期长、终年可开花、观赏时间持久,瓶插寿命长达7~10d。切花型又可分为单瓣型、半重瓣型、重瓣型;根据颜色可分为鲜红色系、粉色系、纯黄色系、橙黄色系、纯白色系等。
市场上不同类型品种又可分为:
1、窄瓣型:舌状花瓣宽4~4.5mm、长50mm,排成1~2轮;花序直径12~13cm,花盘小,花梗粗5~6mm、长50cm。单株年产量30枝以上。
2、宽瓣型:舌状花瓣宽5~7.5mm、长41~48mm,60瓣左右,排成1~3轮;花序直径11~13cm,花梗粗6mm、长50~70cm。单株年产量20枝以上。常见的有玛林:黄花重瓣;黛尔非:白花宽瓣;海力斯:朱红花宽瓣;卡门:深玫红花宽瓣;吉蒂:玫红花瓣、黑心。尤以黑心品种深受人们喜爱。
希望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