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荷花豫剧团简介
A. 河南省每个城市的市花
1、郑州市——月季;开封市——菊花;平顶山市——月季;洛阳市——牡丹。
2、焦作市——月季;鹤壁市——迎春;新乡市--石榴;安阳市——紫薇。
3、商丘市——月季;许昌市——荷花;漯河市——月季;驻马店市——月季石榴。
4、信阳市——月季、桂花;南阳市——月季;三门峡市——月季;鄢陵——蜡梅。
(1)商丘荷花豫剧团简介扩展阅读
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牡丹定为市花。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甚丰,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篓子台阁型等十种花型。
如今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已达10余万亩,1100多个品种,初步建立“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洛南隋唐城遗址万亩高效农业观光园”。牡丹遍布全城园林景点、街头花坛、机关庭院和城郊园圃。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洛阳牡丹已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
洛阳牡丹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花会搭台,文化、经贸、旅游唱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1届。
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牡丹文化节不仅是洛阳对外交流的温馨纽带,更是洛阳走向世界的多彩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芬芳名片。
B. 闫立品的艺术历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
阎立品同其他艺人们一样,备受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欺凌,为了抵制鬼子汉奸们和那些土豪劣绅视艺人为玩物的行径,她将满头青丝一挥而去,住到偏远的农村,宁愿吃糠咽莱,宁愿饿死也不在城里给鬼子汉奸们演戏。抗战胜利后,虽然阎立品恢复了演出,而且依然在河南各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她对在社会上盛行的“捧角”之风越来越厌恶,她说:“我宁为贞洁贫,不为污浊名。千两金,万两银,我也不能出卖人格。”为了回绝各种频繁的堂会、“宴请”,她毅然戒了荤腥,从此吃素。
阎立品不仅不畏权势,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表现了一个正直艺人的骨气,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严于律己,不随波逐流,不为一时的“红火”而牺牲自己的气节。从40年代开始,她就有意识地“净化”自己所演的一些剧目。她给自己约法三章:“粉戏”不演,脏词不唱,伤风败俗的动作不做。凡是她要演出的剧目她都要尽可能地(有时也请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行修改整理后再上台演出。为此,她在各地演出时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名人雅士,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但使得她自己的文学修养日渐丰厚,而且这些人们也对她演出的剧目提出不少诚恳的看法,使阎立品在修改剧本时受益颇多。她不仅演技高超,而且艺德高尚,故而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观众赠送她的各种诗词、旗、匾多不胜数,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当年在扶沟演出时观众送给她的一幅题字“品洁艺精”。阎立品认为这是现众对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将自己的名字“桂荣”改为“立品”,以勉励自己:立业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此后她便以阎立品之名遍行河南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阎立品加入了商丘人民豫剧团,曾赶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她在豫剧演员中独具的艺术特点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1954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收阎立品和评剧名演员新凤霞为弟子,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为徒。梅先生在多次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说,她脸上的戏变得很快,表演很细,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此后,在梅先生的指点下,阎立品开始主工闺门旦,同时对豫剧闺门旦的剧目进行研究整理。在梅先生的指点下,阎立品在表演、化装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同时唱腔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拓展豫剧闺门旦行当的演出剧目,她还先后移植演出了《碧玉簪》、《盘夫索夫》等。
1955年
阎立品由商丘调往洛阳市豫剧二团。1957年生性耿直的她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58年调往信阳地区豫剧团后方恢复演出。在信阳的几年中,她对《秦雪梅》一剧进行了改革,从剧本到表演,从演唱方法到唱腔设计都有了新的探索。可以说在此时她开始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阎立品被视为“黑线人物”而备受折磨,被剥夺演出权利达10年之久,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恢复演出的权利。重新登上舞台的阎立品凭借着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在身处逆境时都一刻未曾停止的艺术追求,一登台便引起巨大轰动,她的代表剧目《秦雪梅》、《藏舟》、《西厢记》等上演后不仅好评如潮,而且许多老观众再睹其芳华之后激动不已,有人称她是“白发少女,青春不衰;荷花出水,梅花重开”。
C. 豫剧简介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
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自从出现女演员后,著名的演员有:王玉枝、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解放后的著名演员有:魏云、王善朴、高洁、陈新理、马琳、柳兰芳等。
(3)商丘荷花豫剧团简介扩展阅读
在中国地方戏大家族中,有许多源远流长、魅力独具的剧种,昆曲、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长的名字。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些剧种大都只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流传,“变脸”虽奇但不出川,昆曲虽美但不过江,黄梅戏虽俏但只存在于一定的区域。
唯有豫剧不同,它虽是河南的地方戏剧种,但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剧在最兴盛时期,流传到包括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从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国”,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皆有豫剧的专业院团和固定的观众群体。
就是在戏曲不很景气的今天,豫剧还仍然在全国13个省市保留着167个专业剧团、1300多个业余剧团的十万从业人员。仅就这一点而言,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戏剧种都只能望其项背。可以说,豫剧虽然姓“豫”,但豫剧不是河南豫剧,而是中国豫剧,是“大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深厚的文化传承上。一种曲调,一种声腔,一种语言,其实都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基因,延续着一种文化传统。豫剧产生于河南,它的母体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豫剧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种,更成为一枝传承中原文化的艺术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恋家念祖的故土情结、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始终是豫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这种深厚的文化滋养,使豫剧有了一种先天的文化优势。
我们在欣赏古希腊悲剧时,总会感受到一种仰视而见的威严崇高,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为什么?就是因为古希腊悲剧的文化母体是产生于人类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它唤醒的是一种人类的共同记忆。
同样,我们在欣赏其他地方戏时,可能只唤醒对局部文化某一个阶段的记忆,但欣赏豫剧时则不同,那种家国情怀,那种乡土气息,那种酣畅淋漓会扑面而来,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铮铮铁骨、大义担当,会立即唤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记忆。
正是承载了这种深藏于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灵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剧被赋予了一种巨大的生命气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豫剧,哪怕是不经意之间,就会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家国意识,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从而实现精神的回归。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超强的传播能力上。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离开了这种文化土壤,这个剧种就很难生存下去。如越剧也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专业剧团,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剧不同,它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落地生根,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和顽强的适应性。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小小的豫剧队到达台湾,在两岸长期隔绝的情况下,它竟然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成为台湾与京剧并列的两个公办剧团之一。豫剧之所以能够传播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原因在于它是与中原文化一起向外传播的。
试想,当年台湾如果没有50万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湾豫剧团。因为在两岸隔绝的状态下,听豫剧就是台湾老兵排遣乡愁的文化寄托,就是他们思乡的文化想象。
豫剧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发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没有当年数万河南戍边将士,没有当年无数河南支边知青,没有当年大批河南人向外迁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豫剧团的出现。
可以说,河南人出现在哪里就会把中原文化带到哪里,当然承载着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剧也就会被带到哪里。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并蓄的品格,为豫剧的传播提供了动力,并最终成就了中国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取得的丰硕成果上。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一个剧种繁荣的标志。衡量一个剧种是否有创新的活力,最关键的是看它能否不断地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豫剧恰好作出了最生动的说明。
历史上,河南曾创作出《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众多豫剧经典剧目,一个《朝阳沟》就传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余场,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同时,还产生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豫剧名家,他们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新中国的艺术天空。
新世纪以来,豫剧更是厚积薄发,突飞猛进,《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焦裕禄》等,接连获得“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数量雄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展示了豫剧繁荣发展的强劲活力。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新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河南戏剧的崛起,而河南戏剧的崛起主要是豫剧的崛起,形成了全国戏剧看河南、河南戏剧看豫剧的大好局面,标志着豫剧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敢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争锋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气与构想,因为,只有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够去了解世界,才能够去认识自己。在这一点,豫剧也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与尝试。
自2008年起,豫剧《清风亭上》赴巴黎参加中国戏曲节,赴土耳其参加第14届黑海国际戏剧节;
《大祭桩》赴意大利参加阿维利诺国际戏剧节,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交流演出;
《画皮》赴比利时参加第九届那慕尔国际艺术节;豫剧电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荣获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
河南豫剧团还与台湾豫剧团合作,在新加坡举办“亚洲豫剧论坛”。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论坛”“欢乐春节”“中韩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有豫剧人的身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交流演出,并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汇的游戏规则,采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创了中国地方戏首登百老汇舞台的先河。
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荣获第15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片奖,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在该领域里的空白。日前,该剧组又接到国外有关机构邀请,今年将第三次赴美到百老汇、好莱坞演出,并到加拿大开展文化交流。
豫剧代表着中华文化,站在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对话的最前沿,不仅提振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民族文化参与人类跨文化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豫剧之“大”体现在全国豫剧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豫剧院团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谈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这种局面现在终于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心系全国豫剧的发展,既管好脚下又兼顾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并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如邀请新疆石河子豫剧团到河南参加黄河戏剧节,并在河南巡演;派专人到河北沙河市,帮助组建沙河市豫剧团。
为加快全国豫剧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豫剧院团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后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全国豫剧院团交流工作会”。
为展示全国豫剧的艺术风采,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已于3月1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6个省市13个豫剧院团的23台优秀剧目轮番上演。
这是全国豫剧首次联合在北京展演,其时间之长、剧目之多、阵容之大,在豫剧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地方戏中也首开先河,标志着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党和国家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豫剧”奏起的是中国戏曲的盛世交响,展现的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吹响了豫剧进军全国和世界的集结号。“大豫剧”的旗帜将更多地飘扬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梦”中最动人的华彩篇章。
D. 豫剧的著名演员
1,张宝英
张宝英,女,汉族,1940年12月生,毕业于安阳豫剧院。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内家一级演员,1959年拜容豫剧大师崔兰田为师,是崔派优秀传人,是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
2,牛淑贤
牛淑贤,河南商丘柘城县人。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旦。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掌门弟子。
3,王清芬
王清芬,1943年出生于河南新乡人,豫剧旦角名家、国家一级演员。13岁开始学戏,15岁登台演出,主攻闺门旦、花旦。国家一级演员。
4,虎美玲
虎美玲,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旦,主攻青衣、闺门旦,兼花旦、刀马,且能反串小生。代表剧目主要有《花木兰》、《破洪州》、《断桥》、《白蛇传》、《粉黛冤家》、《奇妙姻缘》、《五女拜寿》、《红灯记》等。
5,李喜华
李喜华,1952年生,女。艺名李品梅。湖北襄阳人。湖北省豫剧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E. 商丘豫剧二团米儿妹真名
好防佳抄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袭灭时。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F. 豫剧曹君秋是国家几级演员
曹君秋,生于1968年,出身于梨园世家,1980年进入柘城县豫剧团, 2000年调入商丘市豫剧二团。曹君秋的唱腔吐字清晰、嗓音甜润、声情并茂,表演逼真、耐人寻味,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她主攻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帅旦,曾先后跟随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闫立品、牛淑贤、宋桂玲老师,学习了他们的优秀剧目《花打朝》、《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大祭桩》、《洛阳桥》、《抬花轿》。
曹君秋演出的剧目曾多次获奖。其中1991年在河南省举办的“新星杯”戏曲青年大赛中,以《洛阳桥》“梳妆”一折荣获“新星杯”一等奖。1999年又在商丘举办的戏剧青年大赛调演中,在《抬花轿》中担任女主角并荣获表演一等奖,深得专家和评委们的高度赞赏。2009年她在《哑女告状》一剧中因成功扮演了掌赛珠而获得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及民营专业团体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曹君秋,女,汉族,三级演员。1968年1月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受父熏陶,酷爱戏剧事业。1980年参加柘城县豫剧团,后调入商丘市豫剧团任演员,主攻花旦、闺门旦、青衣和帅旦。
1984年曾进修跟随马金凤奶奶学习并拜闫、马两派弟子赵小梅为师,学习《洛阳桥》、《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剧目。由于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努力在许多剧目中担纲主演,受到观众和内行的一致好评,并于1994年获省比赛二等奖;1991年、2001年分别获省、市戏剧大赛一等奖;1999年获商丘戏剧大赛一等奖等,多次被评为剧团和文化局的先进工作者和区里的“三·八红旗手”。
G. 牛淑贤的介绍
牛淑贤(1946年—),河南商丘柘城县人。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旦。豫剧皇后陈回素真大师答的掌门弟子。有“五岁红”之美誉,当代豫剧十大名旦,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团长,现已退休,曾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中国国宝级艺人称号,亚洲杰出艺人金奖。1990年,中国剧协主席曹禺曾称牛淑贤为:“承前启后,豫剧之光”;中国剧协副主席赵寻誉她为:“当代豫剧大王,当代豫剧皇后”。并且,《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上海文化艺术报》、香港《文汇报》等数十家报刊,以“中国豫剧第一名旦”、“当代豫剧皇后”进行报道。2003年受到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市艺术中心、美华艺术协会联合颁发的“亚洲终身艺术成就奖”等,现为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
H. 豫剧的介绍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1,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据文化部统计2,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省级一、二团,市级一、二团,县级一、二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3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167个院团。
I. 豫剧王凤银是几级演员
王凤银,女,汉族复,制中共党员,三级演员。1972年2月出生于山东曹县,1988年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表演专业,1991年毕业后一直在商丘市豫剧团任演员,主攻青衣、老旦。
王凤银随团十几年来由虚心好学、刻苦练功,在诸多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和刘忠河老师配戏,曾在《打金枝》、《三打金枝》中饰演国母;《清风亭》中饰演贺氏;《血溅乌沙》中饰演程氏;《包青天》中饰演秦香莲;《仇大姑娘》中饰演大姑娘等角色。饰演的角色受到观众和内行的一致好评。《卖苗郎》一剧中饰演柳迎春受到张宝英老师的指导和认可,并于2002年2月正式拜张宝英为师。
王凤银由于工作态度好和艺术精湛,曾在1992年河南电视大奖赛中获一等奖;2001年“英协杯”河南青年戏剧大赛中获优秀奖;2003年河南第三届青年戏剧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多次被评为剧团和文化局的先进工作者和区里的“三·八红旗手”。
J. 戏曲莲花庵简介主要内容
《莲花庵》又名《坐观》,豫剧传统剧目。1980年荥阳县豫剧团首次搬上舞回台,誉满豫、答陕、晋、甘等省。主演刘福梅,导演王大枪,音乐设计韦志忠,舞美设计刘宪明。
剧中故事讲述了商人张仪出外讨债。将家中十二把钥匙交与儿媳刘春英,店中生意由其子张旭经营。此事曹继妻王氏嫉妒,借和尚化斋之机,诬刘与和尚私通。张旭偏听偏信,欲杀妻消恨。在幼子宝童苦求下,强逼刘春英离家为尼。张仪讨债返里,闻讯悲愤交集,阅刘春英留之书信,方知王氏居心叵测。张旭亦幡然悔悟。祖孙三人前往尼庵,几经周折,将刘接回。途中,王氏欲杀人灭口,被人乡亲拿获。张旭痛诉偏听偏信招致大祸的惨景,求得刘春英谅解,夫妻归于好,合家团圆。
此剧为青衣应工,是刘福梅的代表剧目。1980年由牛世勤整理后,剔除了淫秽、因果报应等糟粕,加强了悲剧色彩。随着剧情发展,刘福梅把刘春英这一悲剧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