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海棠周树人

海棠周树人

发布时间: 2021-02-08 13:49:36

⑴ 咳半口血由两个丫鬟扶着看海棠花是鲁迅哪篇文章里的

“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 ——鲁迅 《病后杂谈》

⑵ 鲁迅《坟·看镜有感》中提到的“海红花”确指何物

就是藏红花吧,主要从西藏传入中原,又叫番红花、西红花。名贵的中药材。http://ke..com/view/40971.htm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2%D8%BA%EC%BB%A8&z=0
番、西、海,都是表示由外国传入,从这一点上推测的。等我再看看鲁迅的原文。

“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红花,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海榴就是石榴,这种称呼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海红花也应当是当时的一种叫法,鲁迅把海字的来历讲的很清楚了。海红花是藏红花的别名,应该没有多少问题。

⑶ 周树人、无病呻吟却要去海棠花

、、、、鲁迅

⑷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

这话出自鲁迅老先生的《病后杂谈》。。。当时先生的背景是生病了 所以写出的感受! 《病后杂谈》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么霍乱吐泻,黑死病,或脑膜炎之类;二要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饿一天。

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与言生病之雅趣的。

我曾经爱管闲事,知道过许多人,这些人物,都怀着一个大愿。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谈他罢,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

我一向很少生病,上月却生了一点点。开初是每晚发热,没有力,不想吃东西,一礼拜不肯好,只得看医生。医生说是流行性感冒。好罢,就是流行性感冒。但过了流行性感冒一定退热的时期,我的热却还不退。医生从他那大皮包里取出玻璃管来,要取我的血液,我知道他在疑心我生伤寒病了,自己也有些发愁。然而他第二天对我说,血里没有一粒伤寒菌;于是注意的听肺,平常;听心,上等。这似乎很使他为难。我说,也许是疲劳罢;他也不甚反对,只是沉吟着说,但是疲劳的发热,还应该低一点。……好几回检查了全体,没有死症,不至于呜呼哀哉是明明白白的,不过是每晚发热,没有力,不想吃东西而已,这真无异于“吐半口血”,大可享生病之福了。因为既不必写遗嘱,又没有大痛苦,然而可以不看正经书,不管柴米账,玩他几天,名称又好听,叫作“养病”。从这一天起,我就自己觉得好像有点儿“雅”了;那一位愿吐半口血的才子,也就是那时躺着无事,忽然记了起来的。......

⑸ 鲁迅的诗有吗短一点的,急!!!!!!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⑹ 请解释:鲁迅曾幻想吐半口血看秋海棠是件雅事,这是怎么回事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么霍乱吐泻,黑死病,或脑膜炎之类;二要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饿一天。

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与言生病之雅趣的。

我曾经爱管闲事,知道过许多人,这些人物,都怀着一个大愿。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谈他罢,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

节选鲁迅先生《病后杂谈》

本来中国文人就喜欢“体弱多病”,又喜欢“看秋海棠”之类的风雅趣事,所以,病恹恹地去看秋海棠也无可非议,但是,麻烦在于还要“吐半口血”,这“‘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把中国文人的穷酸相不留情面地揭落下来。

突出了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文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深刻地揭露了他们丑恶自私的精神面貌。一个是宁愿全世界都毁灭掉,只剩下“一个好看的姑娘”可供自己玩耍,但又不能不留下“一个卖大饼的”以使自己不致挨饿。另一个为了表示多愁多病,宁愿吐血,但又怕死,只能以半口为限,好病恹恹的被扶着去看秋海棠。这是何等丑恶无耻的灵魂!

⑺ 同写是花,冰心写海棠花,是为了赞美 ;吴伯萧写 花,是为了赞美 。两者都用了以花喻

同是写花,冰心写海棠花,是为了赞美儿童的朝气蓬勃;吴伯萧写梅花,是为了赞美鲁迅珍惜时间的高尚品德,两者都用了以花喻人的写法。

⑻ 鲁迅是个怎么样的人

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众说纷纭:文坛巨匠,青年导师,绍兴师爷刀笔吏,封建余孽或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学匪,世故老人……而在他死后,70年来,他是民族魂,是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横眉冷对的战士,是打人的棒子,是不宽容的小心眼,是阴郁的人,是历史的中间物,是中学课本中一篇深奥难懂、一句话有100个含义的课文……

在他忌日到来的这些天里,各种媒体上聚着些文化人在谈论他、纪念他。不知道学者、专家、作家以外的人,比如农民工、下岗者、官员、小商贩、商界CEO、影视界大腕、科技工作者、娱乐明星……他们怎样看待鲁迅——我想,很可能的,鲁迅仍是圈子里的人物。我还看见鲁迅的嫡孙在电视上接受访谈,可怜他也没见过他的祖父,他祖父逝世时,他父亲周海婴才是个小学生,在他的想象中,他的祖父应该是非常亲切、和蔼的,就像“隔壁邻居的老人家”。我当时就想:唉,那样的老人家遍地都是,鲁迅只有一个呀。

隔着70年的历史烟云,后人通过鲁迅的文章去理解他这个人,已非易事;看看2005年修订出版的《鲁迅全集》,那注释的总字数已超过了300万字,就知道读鲁迅绝不会是轻松阅读。特别是他那些有针对性,又镶嵌了大量典故的杂文,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化的,就像去年我读伍迪·艾伦,他涉及到的美国历史文化事件人物凡是我知道的,阅读便妙趣横生,否则便不知所云。除了鲁迅自己的文章,再就是通过他的同时代人对他的回忆来想象他的音容笑貌,那是别人眼里的鲁迅。这些个“别人”,有些是鲁迅的友人,有些是他的宿敌,有的是他的前辈、长者,有的是他的同乡故旧,有的是他的兄弟但他的名字叫周作人,有的是后来成了人物但年轻孟浪时也胡批过鲁迅,与他同时的作家们下笔分寸与调子也自然各有意味,总之,读这类回忆文章,你必须了解是谁在说。此外,世易时移,个人心境,意识形态有意无意的歪曲,流行文化思潮的当下语境,都有可能影响对鲁迅的认知。比如在崇尚多元化、崇尚平和的今天,那些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的FANS,就对鲁迅很不以为然。比如他的嫡孙,是多多少少生活在祖父的影响下的,记得当年他娶了台湾女性的消息就很有些意识形态的色彩,近年他家里一个女孩子投身娱乐节目也成了新闻。而这些新闻的看点都在于鲁迅。鲁家后代必定是活得不自由的,所以把他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塑造成普通老人家。

但无论如何,事实是:鲁迅生前已经称圣。“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宋庆龄在一封劝他治病的信中这样写道。他隆重的葬仪,万人空巷,他并不高大的身躯覆盖着一面大旗,上书“民族魂”。也不必再苦苦设问: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看看鲁迅的弟子们,冯雪峰、胡风、萧军,是怎样了,就能揣测个大概。



在我看来,鲁迅是个明白人,太明白了,他对于历史、世道、人心都有极透彻的认识,想蒙他是门儿也没有。他从不犯幼稚病——无论“左”“右”。五千年的历史,任凭爱排场的学者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发达时代”、“中兴时代”的好题目,鲁迅有直截了当的说法: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太明白所谓“正史”有太多的遮掩、粉饰,他更喜欢看野史和杂记,更常常“推背”——所谓“正面文章反面看”。他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于是他不辞“尖刻”,不留情面,大笔一挥,揭穿堂皇华贵的麒麟皮,使其露出下面的马脚来。他揭示“二丑艺术”,发隐“帮闲法”,他区分着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他谈“堕民”,他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直指中国人的灵魂。他说:《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他太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以说他是深得传统的精髓。这只要看看他印《北平笺谱》就明白他于“古”嗜好之深;可是他告诉青年人少读或竟不读中国书,这不是故做偏激或随便的玩笑,实在是他自己“用许多痛苦换来的真话”。他于现实政治亦有清醒认识,他指出革命中的污血,他不大相信所谓“黄金世界”,他说:“我觉得仿佛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当标语、口号、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充斥左翼文艺时,鲁迅明白无疑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固然一切文艺都是宣传,但宣传并不都是文艺。他很在乎艺术的准则。关于萧军要不要参加“左联”,他在信中写道:“我几乎可以无须思索,说出我的意见来,是:现在不必进去……我觉得还是在外围的人们,出几个新作家,有一些新鲜的成绩,一到里面去,便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以我所见,鲁迅关于历史文化的立论或者现实生存的抉择就从没有错过,这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现实歧路纷纷的大动荡时代,是太不容易了。你只要想一想那时期有多少思潮、多少“主义”,真是乱花迷人眼啊,你只要想一想与鲁迅同时代的那些人物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堕落,你就会感到:鲁迅是太了不起了。被郭沫若的创造社讥为“封建余孽”,被周扬的“左联”指为跟不上形势,然而历史证明,那是他们幼稚。鲁迅进化的路径明明白白,有踏实的足迹可察,他不是风派,也不被各种好名头的“思潮”“主义”炫惑。他活得明白。而这“明白”的获得,不仅由于鲁迅具有强大的认识能力,更在于鲁迅做人做文始终正心诚意。
鲁迅是个有担当的人、仗义的人。任何时代都有些聪明人,他们善于审时度势,灵活调整身段儿,趋利避害,成为学究、雅人、官、帮闲、西崽……甚至黑暗的一部分,不痛不痒、全须全鳞地颐养天年。鲁迅与他们,道皆不同。面对着“非人间的浓黑”,鲁迅的姿态是“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是举起投枪,与黑暗捣乱。在女师大风潮中、在“三一八”惨案后,在柔石殷夫们被枪杀之后,我们看到了鲁迅是怎么做的。我们看到了鲁迅始终选择了站在弱小者一边。我们看到鲁迅自觉地肩负着民族使命,“我以我血荐轩辕”,与妨害中国人发展的一切人、一切思潮、一切劣根性做毫不妥协的斗争,倾注巨大热情,耗费毕生精力。须特别指出的是,鲁迅有这个能力来担当这项巨大使命,他干得风生水起,非常出色。即便他死后70年了,人们还在读他的书,还在纪念他。这说明我们今天还需要他、仰仗他。

所以说,鲁迅是个强人。他太牛了。他做什么成什么,小说,散文,杂文,旧体诗,哪一种文体他不是做到最好?他的学术著作,是胡适佩服的,他的书法,他的美术修养,他旧学的底子与新学视野,都在展现出大才子的风范。但“才子”的封号是罩不住鲁迅的。“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他不觉得有趣。因为他总不忘艺术殿堂之外“非人间”的存在。鲁迅是个战士,他好战善战。他打遍天下无敌手。他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嬉笑怒骂,百步穿杨,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读他骂人的那些文章,他战斗的姿态,酷毙了,令人神往。且不说什么陈西滢、梁实秋……高长虹说自己以生命付《莽原》了,鲁迅说我也没有拿《莽原》延年益寿;高长虹做诗自比太阳,说鲁迅是黑夜,吞没了月亮许广平,鲁迅说我是黑夜,当然要月亮了,还做什么诗,真是呆得可以!随后还兴味盎然地做小说《奔月》。有一位“以脚报国”的女士在《申报》上写文章,叙述她在国外以自己的天足“踢破”外国人关于中国女人都是小脚的说法。鲁迅说,为面子起见,用权术解围,这还可以说是很该原谅的。但回国居然写了文章,就好像扮关公的演员进了后台还不肯放下青龙偃月刀,而文章还居然发表出来,就简直是提了青龙偃月刀一路锵锵锵唱回自己家里来了。难道真忘了中国女人曾经缠足,至今也还有正在缠足的?还是以为中国人都已经自己催眠,觉得全国女人都已穿了高跟鞋了呢?是宣传还是做戏?

所以读鲁迅感觉超爽。你会觉得他特明白,特智慧,一剑封喉、直截了当,又妙趣横生、妖娆多姿。他谈魏晋风度及药和酒,他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他的搞笑版老子出关、伯夷叔齐的采薇……《故事新编》写得太好玩了。但他又不是趣味主义,他的幽默也当然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和他相比,林语堂的幽默太饶舌,不够爽利;老舍的幽默比较表面化,含义太浅……后辈作家中,只有聂绀弩和王小波似乎得了他的真传。他的“恐怖片”似的《铸剑》,当属于他作品的另一序列,那里排列着《狂人日记》、《祝福》、《野草》的大部分篇什、《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他杂文集的某些前言和后记……还有“我一个都不饶恕”的《死》,这序列集结着最黑的黑暗和他最深的绝望与虚无,“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样的文字,爽在酷烈,决绝,快意恩仇。还有一类文字是意气风发、汪洋恣肆的,比如“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比如,“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着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密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这一类《热风》文字,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很爽。

鲁迅是个超爽的现代人。他面对西方文明,自信满满的,他没有弱国子民的或自卑或自大的扭曲心态;他有他的“拿来主义”主张,他鄙视“孱头”、“昏蛋”、“废物”,也讨厌“西崽”。他饱读诗书,在旧学里浸渍很深,却没有方巾气、士大夫气、冬烘气,也许中了些庄周韩非子的毒吧?却时时自我警醒、努力摆脱;他没有腐儒的酸气,他不欣赏吐半口血、恹恹地由丫鬟扶到阶前看海棠花那种腻歪“情调”。而这未及进化的“尾巴”,其实拖在那时代许多留过洋的新文化人物的身后呢。不信,你把鲁迅和郁达夫的旧体诗拿来一并读读。而你也许想不到,那个五四猛将刘半农,原来笔名“伴侬”、很有些“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香艳思想呢……而对女人的态度更像试金石——多少新人物,为文做诗一旦涉及到女人,就情不自尽地轻佻起来,散发出旧文人的酸腐气!不信你看看许多作家的情书,再看看《两地书》,再联系他们的婚恋生活。鲁迅不是这样,他有非常现代的妇女观,他尊重女性,因而他的人性完满。他写《我之节烈观》、《娜拉走后怎样》、《女人未必多说谎》……他关于女人的母性、女儿性与妻性的探讨,他塑造祥林嫂与子君,让人们看到中国妇女的悲惨境遇,他温暖的目光,含着希望与隐忧,追随着子君们离家出走后的背影。

鲁迅心中有爱。他自己就说过:创作总根于爱。杨朱无书。我总记得《伤逝》中那一幕,在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之后,鲁迅写道——沉默,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祥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目光”。在这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我触到了中国作家最温柔的软心儿。萧红有一次问他:你对青年人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他想了想说:是母性的。读他给许广平的信,给“二萧”的信、给曹白等青年木刻家的信,读他为刘和珍、柔石、殷夫、韦素园写的悼文,就会明白青年人何以热爱他,何以发誓继承他的遗志,并且“承继他的敌人”。而鲁迅对待老友故旧,不论是一生交好的许寿裳,还是被杀的李大钊、后来疏远的刘半农,他持之以故,皆有深情。更不必说对待他的知己瞿秋白,鲁迅临死前抱病在看的就是亡友的遗著《海上述林》的校样。有两篇文章我反复读过,一是《忆刘半农君》,写得爱憎分明而又情深意长,而“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类似的还有《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那是写他的老师的,那回护与遗憾也有做弟子的分寸。这两篇文章都不足两千字,可学的东西却是太多了,无论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还在是作文方面。鲁迅有爱,有大爱,像地火运行在他冷嘲、恶骂、横眉冷对的时候。有人评说鲁迅“冷静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我以为那是在说鲁迅没有虚热、发昏的时候。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倒是冷静的,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家》也真是热情的,但鲁迅的冷不是那种冷法儿,热也不是那种热法儿。



在所有那些关于鲁迅的回忆中,我喜欢看马珏、萧红和曹白的。马珏是个小孩,曹白也不过22岁,因为年幼“无知”,他们童言无忌,也就没有“视障”,眼睛就像摄像机,比较自然主义;而萧红与鲁迅一家人有长期的近距离接触,特别是她女作家的细腻笔致和女性独特的视角,使得我们知道更多细节,特别是关于日常家居的鲁迅。

见鲁迅前,马珏从他的书里得来些印象:写文章跟小孩子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像别人,说一句话,还要想半天;你不好,他就用笔墨来骂你一场。她想象中的鲁迅是个小孩似的老头,人也很漂亮。等到在父亲的客厅见到了鲁迅,原来竟是个老头似的老头儿,瘦瘦的,脸也不漂亮,穿了一件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手里老拿着烟,好像时时刻刻在那儿想什么似的。吃东西牙也不受什么使唤,嚼起来很费劲。而挂在衣架上的灰毡帽,带子一丝丝的,因为挂得高,是她踮着脚才看清,是破得一丝一丝的。

这画像摄于1926年。

而曹白记下了与鲁迅的谈话——此前他把“检查老爷”不许展出的鲁迅木刻像寄给鲁迅。鲁迅回信说:“我要保存这一幅画,一者是因为是遭过艰难的青年的作品,二是因为留着党老爷的蹄痕,三则由此也纪念一点现在的黑暗与挣扎。倘有机会,也想发表出来给他们看看。”——这次是在1936年10月8日,鲁迅逝世前两周,抱病参观青年木刻展。他兴致很高,“说起话来比健康人还起劲,还爽利”。

当然我最喜欢看的还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了出去,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鲁迅先生生气,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威严极了;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他说:“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做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有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鲁迅先生待客的香烟是贵的,自己吸的是便宜的一种。“二萧”第一次到鲁迅家,谈了许多伪满洲的事情,夜很深了,鲁迅毫不疲倦,不肯到躺椅里歇息,中间还上楼加了一件皮袍,接着听这从伪满洲逃出的两个小奴隶倾诉;还非要冒雨送他们到大门外,并指着一个“茶”的大牌子:“下次来记住……”萧红写道:我想他为什么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这样的送是应该的吗?看完夜场电影,只叫到一部车子,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车先走了。鲁迅先生坐在沿苏州河的石围上,悠然的吸着烟。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⑼ "我喜欢下雪,我喜欢雪天由丫环扶着,到院里看梅花,然后吐一小口血"出自鲁迅哪篇文章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我曾经爱管闲事,知道过许多人,这些人物,都专怀着一个大愿属。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谈他罢,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

⑽ 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说全面)

一、正面评价

1、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2、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4、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5、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二、中性评价

1、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2、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3、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三、负面评价

1、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2、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3、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4、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10)海棠周树人扩展阅读:

鲁迅的人物轶事:

1、成绩优异

鲁迅在矿路学堂时,学习成绩很突出,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他:“周树人真是博学。”当时,每次考试都有奖金的。国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次,优者都给以三等银质奖章。依章程:凡四个三等章准许换一个二等的,又几个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又几个头等的换一个金的。而全班中,得到这种金领奖章的惟有鲁迅一个人。

2、帮助青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3、白红小象

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称。

在儿子周海婴出生后,鲁迅用来送予儿子称其为“小红象”,可谓“白象红象一父子”,鲁迅在哄孩子高兴时也常常自作小调“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丈夫的怜子温情可见一斑。

4、不重手稿

鲁迅对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乱丢手稿,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一次作家萧红在上海拉都路买油条吃,无意之中却发现那张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翻译《死魂灵》的手稿纸,萧红大为吃惊并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知道后却不以为稀奇。萧红无奈只得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了许广平,许广平听后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鲁迅

热点内容
绿植婚纱草 发布:2025-05-12 16:09:14 浏览:964
生宣工笔牡丹 发布:2025-05-12 16:04:06 浏览:636
上译茶花女 发布:2025-05-12 15:01:24 浏览:121
国家级茶花 发布:2025-05-12 14:55:08 浏览:250
卉苑鲜花 发布:2025-05-12 14:05:48 浏览:610
对一朵花的微笑 发布:2025-05-12 13:53:36 浏览:318
芬迪樱花香水 发布:2025-05-12 13:46:39 浏览:845
童真与花艺 发布:2025-05-12 13:46:39 浏览:942
玫瑰能放多久 发布:2025-05-12 13:20:13 浏览:464
炫舞七夕抽奖 发布:2025-05-12 12:57:30 浏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