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明朝秋海棠

明朝秋海棠

发布时间: 2021-02-08 01:46:35

『壹』 吃月饼是从明朝开始的,那么有什么具体事件和具体时间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英语拼写为:mooncake(月亮蛋糕)。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占领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一词,在南宋《武林旧事》一书中就早有发现。由该书中可知,当时的月饼是蒸制而成的。这种笼蒸的面饼作为中秋必食之品,直到现在仍是山东、河南等地的流行风俗。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明清时代,月饼已成为我国各地的中秋美食。《明宫史》中载“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如有剩余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沈榜的《宛署杂记》在记述明朝万历年间北京风俗时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月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贰』 苏东坡写海棠花的诗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容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希望能帮助到你

『叁』 谁能告诉我明朝时候皇宫的糕点是什么啊

我手头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明代宫廷生活主要是指帝后及其家族的生活,明代帝后的饮食文化活动
是极尽豪华奢侈的,按照明初统治者的规定,它是“礼”的典型体现。明代
帝后的饮食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帝后及其家族的节令饮食
文化活动;二是统治阶级为了特殊的政治需要和目的而举行的筵宴活动。二
者既互有联系,又互有区别,前者是帝后家族本身为满足生理需求、文化需
求而进行的饮食文化活动;而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其政治需求,并以此为
主要目的而进行的饮食文化活动,其参加者不但是帝后及其家族成员,而且
还包括统治阶级内的诸多官员,其筵宴的规模大小、参加的成员均有严格的
等级限定。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宫廷的筵宴与帝后的年节饮膳,既因宫中政
治、经济条件无比优越,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家的富贵显赫,从而使得这些
宫中筵宴华贵、典雅、庄重、等级森严,且礼仪繁缛;更因其政治色彩浓烈,
故宫筵参加者们的政治“食欲”,远远大于其生理食欲的需求。
宫廷帝后及其家族的节令饮膳活动首先,由于帝后及其家族是统治阶级
中的最高层,享有各种封建特权,因此,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合理”与“合
法”占有者、支配着,可以竭尽享用,奢侈浪费亦在所不惜。其次,自明成
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北京便成为明朝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统治
中心,每年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各种时鲜饮食食品汇萃京都,进贡皇宫,从
而使得统治阶级得以赁薄他们手中所拥有的权力,来满足他们奢侈靡烂的生
活需要,可以随时将各地的名特时鲜食品调解皇宫内院,供他们享用挥霍。
再次,正由于明代帝后家族具备以上特权,所以他们可以利用宫中从全国各
地征召来的名厨高手,将各种时鲜节令物品加工成美味佳肴,随意尽情享用。
而许许多多的节令应时食品大都具有延年益寿、补气养精的食疗功能,因此,
他们也特别注意对节令时鲜食品的摄入,以补养身体。虽然伴随各种节令时
鲜食品的享用,宫中也举行节日的庆祝娱乐活动并且节庆的许多内容与民间
年节时民人的活动有诸多雷同;但由于这是宫中处于统治阶级的最高层次的
成员的活动,故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也有其特殊的用意与目的,因而对民
间节庆的饮食文化活动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
农历正月有元旦、立春、上元、填仓等4个年节。元旦是岁时节日中一
个重要的年节活动。节令食品有椒柏酒、扁食(水点心)等。当时宫中所吃
的食品,如叫“右事大吉盒儿”的,主要由柿饼、圆眼、栗子、熟枣等组成。
还要吃驴头肉,它是用小盒盛装的,名曰:“嚼鬼”,这是由于俗称驴为鬼
的缘故。立春的前一日,顺天府东直门外举行“迎春”仪式,届时勋戚、内
臣、达官、武士,都前赴春场进行跑马活动,比赛优劣。立春日,宫廷内无
论贵贱都嚼吃萝卜,名曰“咬春”,彼此互相宴请,并吃春饼和菜。初七日
是“人日”,宫内也吃春饼和菜。自初九日以后,则有耍灯市买灯、吃元宵
的习俗。正月十五日,为明代元宵节,宫内通过赏灯、吃元宵等活动,使元
宵节的庆祝活动达到高潮。至于明代宫内帝后勋贵吃的元宵,其制法是用糯
米细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馅,然后用酒水滚成,如核桃大。十六
日,宫廷赏灯活动达到高潮,所以《明宫史》载,灯市至十六日更盛,“天
下繁华,咸萃于此。”这一季节,宫内帝后眷属所品尝的珍馐与节令时鲜食
品,品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全国各地,且都是地方名特产品和滋养食品,
花样不胜枚举,主要有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来自塞外的黄鼠、半
翅鹖鸡;江南的蜜柑、凤尾橘、漳州橘、橄榄、小金橘、凤菱、脆藕;西山
的苹果、软子石榴等;冰下的活虾之类,真是不可胜数。同时市俗的烧鹅鸡
鸭、烧猪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猪灌肠、大小套肠、带油腰子、羊双肠、
猪膂肉、黄颡管耳、脆团了、烧笋鹅鸡、■腌鹅鸡、煠鱼、柳蒸煎■鱼、煠
铁脚雀、卤煮鹌鹑、鸡醢汤、米烂汤、八宝攒汤、羊肉猪肉包、枣泥卷、糊
油蒸饼、乳饼、奶皮、烩羊头、糟腌猪蹄尾耳舌、鹅肫掌等民间风味小吃,
也都汇集在宫中的御宴上,成为明代帝后的节令美食与佳肴。这时节,供帝
后享用的菜蔬则有滇南的鸡■,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鸡腿银盘等蔴姑,东
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江南的蒿笋、糟笋、香菌,辽
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都中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
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榛子、栗子、梨、枣、核桃、黄连茶、木兰菜、
蕨菜、蔓青等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真是不胜枚举。宫廷饮用的
茶叶主要有六安松萝、天池,绍兴■茶,径山茶,虎丘茶等品种,此时节,
凡遇天降大雪,帝后则在暖室里赏梅,由于天气寒冷,所以帝后这时要享用
炙羊肉、羊肉包,喝浑酒、牛乳、乳皮,吃蒸熟的乳油窝卷。此外,在元宵
节期间,明代皇帝最喜欢吃肴馔是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笋鸡脯以及名
叫“三事”的菜肴。其中,“三事”是由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
筋烩成的。正月十九日是“燕九”节,届时,勋戚内臣,凡好黄白之本者,
也都要到白云观游览,企求访得“丹诀”。到了正月十七日或十九日,御前
安设的各种彩灯,要收撤,表示喧阗热吭的元宵节日活动接近尾声。到了正
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明代宫中也有相应的祭祀和饮食文化活动,据
《明宫史》称,它是一个“醉饱酒肉之期”的节日。
宫廷中的饮食,月月有新鲜,节节有变化。诸如二月吃河豚,三月吃凉
糕,糍巴和烧笋鹅。四月份,则更有许多时令饮食与花卉上市,供人们食用
与观赏。每年此月时,不仅家家户户争尝新菜瓜果,烹调时令菜点;而且新
鲜芦笋、樱桃与玫瑰花、芍药花等食品果品花卉的应时上市,更加丰富了京
都的时令饮食文化活动的内容,而宫中则更形丰富多采。每年四月初四日,
宫眷内臣要换衣纱衣。牡丹花盛开后,宫中要设席品尝芍药花。初八日,帝
后及其家族成员,要专门进食一种名叫“不落夹”的时令食品。这种食品,
是用苇叶方包糯米制作的,长有三四寸,阔有一寸,其味道与粽子相同。还
要品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至于此时帝后食用的其它美味佳
肴,更是品类花样繁多,营养丰富,远非一般民人所能企及。如有品吃笋鸭,
吃白煮猪肉,以为“冬不白煮,夏不熝”的烹饪信条与养生之道的验证。还
用各种精细肥肉,把姜、葱、蒜锉如豆粒大小,拌饭,再用莴苣大叶裹食之,
名曰“包儿饭”;同时,还要酿造辞酱豆豉,以备食用。此月初旬至下旬时,
帝后与家人还要游览西山、香山以及碧云等寺,更要玩游西直门外的高梁桥;
到涿州的娘娘庙、西顶山的娘娘庙等处去进香拜佛。二十八日,到药王庙去
进香祭献。届时,帝后及其家族成员,亦随进时鲜风味小吃,吃白酒,吃水
酪,取新麦穗煮熟,剥去芒壳,然后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它是
宫中品尝本年五谷新味的开始。
农历五月的端午节时,明代宫中帝后除有斗龙舟、划船,驾幸万寿山前
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等节日活动外,还要饮用朱砂、雄黄、菖蒲酒,
吃粽子和加蒜过水的温阔面;观赏石榴花,佩戴艾叶;合聚诸药草,画治病
符等。此外,每逢夏至伏日时,宫中尚有吃“长命菜”,即马齿苋的习俗。
农历六月,正值盛夏,烈日酷暑,这时的饮食主要以制作尝新解暑避热
的食品为主。如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时,帝后家族成员要吃过水面。初
伏、中伏与末伏日时,则帝后与家人要吃过水面和“银苗菜”,而所谓“银
苗菜”则是藉的新嫩秧子,其味鲜嫩可口。此外,初伏日时,宫中还要造曲,
其法是用白面加绿豆黄和其它的调料搅拌晒制而成。立夏日,帝后则有戴楸
叶,吃莲蓬、耦等时鲜菜品和喝莲子汤的习尚,并还要进行诸如晒伏姜,观
赏茉莉、栀子兰、芙蓉等花卉的活动。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时,宫中除有做法事、放河灯、赏荷花等祭拜祖先和
有关活动外;甜食房要进供佛的波罗蜜,“祭食”先人等。此外,这月宫中
的时鲜食品是吃鲥鱼,还有观赏荷花的盛会。
农历八月中秋节时,宫中也要进行赏月、拜月活动,并要聚吃月饼、瓜
果等节日饮食。同时,还有观赏秋海棠、玉簪花的风尚。由于每年农历八月
时,中秋月圆、桂子飘香,正值北京的“金色之秋”的大好季节,各类应时
食品很多;所以届时宫中在此月的饮食活动颇为繁多。例如宫眷吃肥蟹。将
活蟹洗净,用蒲叶包上蒸熟,然后五六成群,围坐共食。吃完后饮用苏叶汤,
并用苏叶等来洗手,且以此为时尚,以为难得的盛会。在鲜果应时品类方面,
以享用石榴和葡萄为美品。此时,宫中享用的石榴有红白软子大石榴等;而
甘甜的大玛瑙葡萄也在这月成熟,以供帝后及家族成员专门品尝食用。为了
能保证对此类鲜美果品的长期享用,明代宫中的保存与储藏葡萄的方法既独
特又科学:先将这种大玛瑙葡萄在磁缸内先着少许水,然后再将葡萄枝悬封
之。这样,一直可保留到正月。
农历九月时,宫中御前要进献安菊花。且自初一日起,宫中帝后开始吃
花糕。宫眷内臣则自初四日起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九日“重阳节”
时,帝后要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等处,进行登高活动,并品尝迎霜
麻辣兔、喝菊花酒。这月宫中也要“糟瓜茄”,储备过冬的菜蔬,以供食享
之用。
十月,宫中帝后享用的时令性美食馔品,主要有羊肉、爆炒羊肚、麻辣
兔,以及虎眼等各样细糖;而牛乳、乳饼、奶皮、奶窝、酥糕、鲍螺等,也
是宫中的常用食品,且这些食物一直要食用至来年春天二月为止。帝后届时
还有吃“羊白腰”及白牡马之卵的特殊饮食习尚。所谓“半白腰”者,就是
羊的外肾卵。至于白牡马的卵,“尤为珍奇贵重”,且有“不易得之味”,
所以又称它为“龙卵”,是供帝后食用的专享之品,非一般人所能享用。而
帝后之所以如此珍视它,并非此物有奇特的美味,而在于他(她)们深信它
的营养价值及其养身补虚的食疗效应。十一月“冬至节”以后,则进入一年
之中最为寒冷的“数九”寒天。这时,明代宫中帝后的应时饮馔美肴,除讲
求美味之外,还要能发挥营养丰富、强身健壮和御寒养生的双重作用。此外,
还要吃糟腌猪蹄尾、鹅肫掌、炙羊肉、羊肉包和扁食馄邬,以为“阳生之义”
等等。冬笋是此时平日宫中食用的主要菜蔬。同时,每日清晨,帝后的家常
便饭是吃■汤,吃生炒肉、浑酒以御寒。
十二月,已届年终岁尾之时,更有丰富多采的、形式多样的年节饮食。
其中,既有吃“腊八粥”的食习,也有“祭灶”的习尚。由于临近元旦,所
以宫中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自十二月初一日起,宫中要吃灌肠,吃油渣卤
煮猪头、烩羊头、爆炒羊肚、煠铁脚小雀加鸡子、清蒸牛乳白、酒糟蚶、糟
蟹、煠银鱼等鱼和醋溜鲜鲫鱼鲤鱼等各种风味食品和保健食物。初八日为“腊
八节”,届时,帝王除要赏赐腊八杂果粥米外;宫中则要吃“腊八粥”,并
将用红枣槌破泡汤,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成的粥,供献在
圣佛前。同时,在户牖、园树、井灶之上,也分别供祭少许。二十四日时。
“祭灶”,要蒸点心正办年货,三十日岁暮要“守岁”。在乾清宫丹墀内,
自二十四日起至来年正月十七日止,每日白天时要放花粉,遇大风日则暂时
中止半天或整天。还要安放鳌山灯或扎烟火。凡逢皇帝起座,均要伺候花炮
回宫时,也要放大花炮。凡宫眷所用的饮食,皆由本人“所关赏赐置买”,
雇请贫穷官人,在内庖炊暴烹饪。凡是煮饭的大米,则务必要“拣簸整洁”
而香油、甜酱、豆豉、酱油、醋等一应调料味品,都不惜重金由外边置办入
宫内。此时宫眷内臣所用的年节饮食,“皆炙煿煎煠厚味”;即使遇有疾病
服药者,他(她)们也多自己任意胡乱调治,不肯忌口。所以,他们对善于
烹调的内官高厨则倍加爱护(引文均见《明宫吏·火集》)。
总之,皇帝中如此繁盛多样的饮食品种,真是竭尽山珍海馐,既反映出
明代食物的丰富多采,是当时农牧渔生产水平的呈现,又说明了宫廷生活的
奢侈豪华。

『肆』 关于“秋海棠”的古诗词有哪些

1、宋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唐唐寅《题海棠美人》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3、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4、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5、清袁枚《秋海棠》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6、宋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7、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8、清曹雪芹《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9、清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10、清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伍』 李清照的哪首词里有“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

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如下: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词句注释

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疏:指稀疏。

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明朝秋海棠扩展阅读: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陆』 秋海棠为什么变成了小公鸡

外西北在被俄罗斯侵占的时候,早就脱离清朝了。而且汉朝,唐朝,清朝之所以得到外西北,都是通过战争的手段。 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侵略。外东北则是名义上属于明朝清朝,并没有有效管辖。

中国从秦朝开始,北方边界都是以长城为界。西部包括甘肃和四川。中国人在面积三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动。强盛时期,曾经短暂的对外扩张一下,衰落后就退回来。甚至被蒙元和满清两次灭国。到了晚清,汉人通过闯关东和走西口移民到东北和内蒙古,成为当地多数民族。

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后,本来想在长城以南建国。可是为了继承清朝领土,则喊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但是西-藏和外蒙古却不干了。外蒙古在1921年被苏俄占领,扶持独立。西-藏则在1951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目前网上有人热炒领土问题,把很多不是中国领土的地方也说成是中国领土。把强盛时期短暂扩张得来的土地和称臣纳贡的地方都说成是中国领土,其实不是他们多爱国,他们的矛头是对准tg的。如果tg按照他们的要求去“收复”那些地方的话,那么就得和周边所有国家开战。如果tg不那么做的话,他们就骂tg是汉奸。

“收复失地”的论调多了起来,让中国的邻国对中国很是反感和警惕,他们纷纷寻找强国做靠山抵制中国。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的!

我不爱听假话,无论是来自左边的,还是来自右边的。

『柒』 海棠哪种最贵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翻译:黄州城的地面由于过于湿热,所以使得草木特别茂盛。只有一株海棠花苦苦的孤芳自赏,美好的开在竹子搭成的篱笆之间。桃李漫山遍野未免显得粗鄙艳俗。也许是大自然造物主的深情厚谊吧,故意派遣佳人一般的海棠在这空寂的山谷。天然的雍容出自它天然的风姿,用不着用金盘捧着,献上贵族的华屋高堂才能看出来。海棠绿叶扶疏,好似喝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又像是佳人翠袖卷起露出的红肘。由于树林阴暗,迷雾缭绕,清晨似乎来的迟了。春风迟迟,风和日暖,海棠就像春睡初起的贵妇,通体华贵。雨中的海棠也有几分凄凉堪怜之意,而月下的海棠又像淑女一般。我此时遭贬谪,每天不过问公事,用手抚摸着肚子逍遥自在的散步,走门串户,寻花问竹,寻找好风景。忽然遇到这株奇树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使老朽我不禁叹息惊奇拭目端详。这样简陋的地方怎么能得到这样艳丽的奇花呢,莫非是好事之徒从蜀中移植过来的。很难从千里之外移植海棠,一定是天鹅叼来了它的种子。我和海棠都是从蜀中流落此地,命运相同,令人感慨不已,为此我们同饮一杯,同唱我写的这首诗吧。明天酒醒后我再独自来此,海棠花纷纷如雪一般飘零,我怎么忍心再相见?

PS:累死。。。一句一句自己翻译的。。网上没找着~~

这首诗是元丰三年(1080)苏轼到黄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时所作。苏轼在《记游定惠院》一文说:“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本篇即咏这株海棠。诗作的前半部反复刻画海棠的幽独、高雅、娇艳、多情,其中既深深地寓含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又是在多角度地写花,两者若即若离,亦花亦人,耐人寻味。“先生”以下笔锋一转,写自己贬中与花相逢,不禁感慨叹息,后面紧接着把自己和花合在一起,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全篇描写幽艳,兴寄深微,使人读后恍惚迷离,在构思、造语及结构布局上独具一格,不蹈袭前人故辙,受到后人盛赞。据说苏轼自己也颇感得意,每每写以赠人,说:“吾平生最得意诗也”(《王直方诗话》)。

题目的翻译是:住在定惠院的东院,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繁杂野花,有一株海棠树,当地人不知道它的价值。

『捌』 清朝和明朝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这里,直接影响到几百年

1、“有效的抄内阁制度”,明袭朝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的权利很大,比如海瑞可以公然骂皇帝全家,文臣可以逼迫皇帝不要换太子,正德皇帝下江南被骂成狗!文官可以拒绝皇帝下的中旨!这与大清文臣都是奴才有着本质区别
2、外交方式僵硬!大明从建国到灭国都是不求和,不和亲。不服就打,打不过就装看不见!外交制度及其僵硬,这导致大明的边患及其严重。与蒙古二百多年的战争!永不停息的二广叛乱。还有云南土司叛乱总是起伏不断!这与大清灵活的外交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3、疆域狭小。因为明朝内忧外患一直很严重。明朝的国力很大部分都折腾在这里,这就导致明朝领土扩张及其有限!最强盛时期也没有完全收复西域、内外蒙古!当然因为继承元朝的遗产,对西藏以及东北、东西伯利亚拥有有限的主权!
4、很不稳定的禁海策略~~明朝总体是采取禁海策略的,但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反而导致禁海禁的很糟糕(走私)。比如郑芝龙靠当海匪年入千万白银,养兵数十万!更是击败欧洲第一强国荷兰!
5、文学发达。。四大名著中有三本都是明朝人写的,《天工开物》更是代表明朝的科技水平!

『玖』 关于海棠的诗词,出名的,较详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帮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又因为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又来比喻美人。
南宋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形容海棠艳美高雅。陆游另一首诗中:“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鲜艳的红花绿叶及花朵繁茂与朝日争辉的形象。
3: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曲故流传后.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
《海棠》
作者: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一首咏海棠的诗。诗的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海棠春睡\'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有诗云∶
《题海棠美人》
作者:唐寅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宋代
《春暮游小园》
作者: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作者: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热点内容
绿植婚纱草 发布:2025-05-12 16:09:14 浏览:964
生宣工笔牡丹 发布:2025-05-12 16:04:06 浏览:636
上译茶花女 发布:2025-05-12 15:01:24 浏览:121
国家级茶花 发布:2025-05-12 14:55:08 浏览:250
卉苑鲜花 发布:2025-05-12 14:05:48 浏览:610
对一朵花的微笑 发布:2025-05-12 13:53:36 浏览:318
芬迪樱花香水 发布:2025-05-12 13:46:39 浏览:845
童真与花艺 发布:2025-05-12 13:46:39 浏览:942
玫瑰能放多久 发布:2025-05-12 13:20:13 浏览:464
炫舞七夕抽奖 发布:2025-05-12 12:57:30 浏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