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兰花谱
Ⅰ 素荷主要有哪些品种
1、苍岩素:
清光绪年间浙江长乐镇钱氏选育,春兰名品之一,特征外三瓣圆大放角,猫耳捧瓣,呈大卷舌,花开翠色,舌头无杂质全白,叶阔呈半垂形,易花易养的品种。
2、蔡仙素:
1915年民国年间潘氏选育,特征副瓣长脚较阔,主瓣收根放角,呈刘海舌,有白峰,蚕蛾捧心半硬分窠,花葶拔高,平肩。
3、蔡梅素:
清乾隆年间蔡氏选育,低花梗低叶架,绿色花苞,两边捧瓣雄性化强,瓣色呈黄色,与蕊柱粘连一起,瓣端紧边呈拱抱状,中间隐筋明显,呈如意舌,外瓣收根大圆头,舌端平出或斜出状,不后卷。
4、丙子素荷:
名称引自日本兰花谱,目前国内已无该品种,均由日本引进,选育由江苏省无锡市蒋东孚选出,多年前流转日本,目前国内有栽培该品种苗,但数量不详。
5、翠文素:
算得上是新老种,1989年浙江绍兴棠棣赵银泉于余姚挖得,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与探索,详细记录了翠文素的生长习性及分布地区信息,翠文素外三瓣长阔,外瓣收根放角,软捧大卷舌,花开素色无杂质,花葶较高,叶呈半垂状,花形端正,平肩。
6、海荷素:
1997年底于浙江舟山下山品种,在2000年杭州兰展上,叶宗芳凭着海荷素赢得该届金奖;此花叶姿斜立,叶片较宽,叶色嫩绿,外瓣短圆具绿覆轮;呈蚌壳捧状,舌端白卷,花色呈黄绿。据称海荷素下山时开得相当“荷”,瓣边覆轮也是非常'复轮';但经过十几年种养,少有人养得出如此荷瓣,加上此草极难种养,已逐渐被市场淘汰。
7、汉宫秋月:
选育于云南文山市,具体年份不详,曾在2014年云南省各市兰展上获得金奖无数,属近年来云南少有的上好新品种,取名'汉宫秋月'来自云南知名兰家,特征叶宽2厘米,花朵直径能达10厘米之大,宽2厘米,开品花色十分难得,有着翡翠之色,外瓣有绿晕,色香具全,目前该品种种养数量极少。
8、皓月荷素:
近年发现的新种,2003年于浙江天台山县天台山潘晓挖得,经由陈江与吴立文选育命名,特征呈花开桃腮素,中宫圆整,舌大而圆,犹如一轮皓月当空,故取名'皓月荷素',叶宽呈弓形弯曲状,叶色无光泽,于2010年获得浙江省第十届兰花博览会银奖。
9、鹤裳素:
清嘉庆年间,浙江杭州灵隐寺本空大师化缘路经五台山掘得,本空大师爱养兰花,其日常打坐房间都摆放了兰花,后来本空大师升为灵隐寺主持,寺内收藏兰花品种数不胜数;但由于抗日期间动荡时局,鹤裳素于民国时期流转日本;鹤裳素特征出芽碧绿,株高中等,叶质糯厚,清秀高雅,叶长可达20-30公分,叶宽1.3公分左右,叶姿半垂,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外瓣阔大收根放角,瓣肉深绿紧边,呈蚌壳捧。花莛翠绿粗壮挺拔,花开直径5-6公分。
10、魁荷素:
1916年民国时期于宁波林太和选出,特征外三瓣收根放角紧边,呈蚌壳捧,大圆卷舌,花色翠绿,花葶较高,叶姿半垂中幅阔,叶质较厚。
11、老文团素: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由江苏苏州周文段选出,又称'周文段素',特征叶姿弓垂状,叶质较软,呈剪刀捧,大刘海舌,叶瓣质厚,色呈翠绿,净素淡雅,叶色富含光泽。
12、新文团素:
基本特征与老文团素形似,新文团之美在于平肩、色翠、花杆高,捧合等,可见古人选花之严谨,当下即使有众多素心品种粉墨登场也难以超越新文团素。
13、绿珠素:
关于这个品种,有2个说法,一种是由无锡张浩荣选出,于江南兰苑栽培,在江苏省春兰展会上获过金奖,浙江绍兴市第二十届兰花展览会银奖;第二种说法是1932年由兰界知名专家沈渊如老先生选出,特征叶色翡翠绿,呈平肩,外瓣有浅兜,呈合抱蕊柱,舌洁白无瑕,花箭挺拔,实属春兰素心经典品种。
14、宋荷素:
抗战前经由宋氏选出,春兰素瓣名品,外三瓣呈长阔,蚌壳捧,大卷白舌,花葶较高,落肩,叶姿斜立。
15、天童素:
民国初年选育于浙江省宁波市天童山,呈绿花白舌,花容端庄。
16、王氏素:
抗战前浙江绍兴王锦禄选出,春兰素心名品,特征外三瓣狭长,呈软捧,净白郑舌,花葶较高,花梗较细,叶姿弯垂状。
17、香草素:
1936年由江苏无锡沈渊如先生选出,特征蚌壳捧,白长卷舌,外瓣长脚圆头,花开翠绿色,叶姿半垂状。
18、霸王素:
霸王素又称霸王荷素,由兰友陈江选出,属新种春兰素心名品,由于当时不识得此品种的优点,陈江赠几苗于兰友,至此仍有许多兰友均种养此品种,霸王素是可比肩老种名品之美。
19、雪莲素:
抗战前于浙江花农选出;荷形赤壳美,属春兰大花型品种,外瓣短阔收根放角,微微紧边,呈剪刀捧,微白大圆舌,花开嫩绿色,花姿俏丽。叶形较高,叶姿呈半垂,春兰素心难得珍品。
20、杨氏素蝶:
春兰名贵品种,1920年民国时期由陈义定主人宁波的杨祖仁选出;叶子呈斜立状,外三瓣短圆宽阔,花色绿白相映,犹如白蝶飞舞,柔波动人,直开大圆舌。
21、杨氏素荷:
1920年民国庚申年由陈义室主人选出,另一说法是由宁波杨祖仁选育;特征新芽碧绿,叶长20-25厘米,叶宽0.6-1厘米,叶色翠绿富含光泽,叶姿半垂状,外三瓣短圆紧边,收根放角,花瓣呈浅兜状,舌端净白大圆舌,微微后卷曲,花开品正素雅。
22、寅谷素:
清光绪年间由穆性选出,春兰素心老种名品,叶片修长,收根紧边,竹叶形外三瓣,呈剪刀捧,圆舌净素,葶高易花。
23、俞氏素荷:
春兰新种素心,2001年于浙江省舟山市黄杨尖下山俞宏达掘得命名,是目前浙江一带素心荷瓣最好品种之一,兰界对其资料描述不多,由于品种种养人数较少,对该品种的特征描述不详,曾有兰友在全国兰展上看到此花,评价写道:'其色,型,胫骨像至玉石不可多得'。
24、玉梅素:
清康熙年间于浙江绍兴选出,算得上至今流传最久的传统品种之一,春兰难得的梅瓣素心名品;叶形细狭半垂,叶姿斜立有光泽,舌端短圆如意舌,易花易芽品种,舌白桃腮素,难能可贵的是春兰唯一的赤壳素心品种.
25、月佩素:
清光绪年间浙江湖州钮慎五选出,但后赠于嘉兴许韵琴,方能流传至今,兰界又称钮荷素,但兰友惯称月佩素,特征叶姿弓垂状如开扇,叶质软韧,叶色翠绿光亮,彰显滋润感,外三瓣收根放角有略狭,紧边平肩往内拱抱,呈蚌壳捧,舌端大圆舌微向后卷。
26、张荷素:
清宣统年间浙江绍兴棠棣刘茂成选出,又称'大吉祥素',特征舌端舌白大圆舌,属春兰大花型,花葶较长,叶幅宽大,叶姿呈半垂状,外三瓣阔长收根放角,花开绿白色。
27、知足素梅:
1988年浙江绍兴漓渚胡和金与徐泉森于舟山狭门掘得,后卖给诸建华,诸李木,但在1966年10月湖州王阿海从漓渚引入数十苗至湖州,又由湖州冯如梅认为得到此梅,非常满意'知足',遂取名'知足素梅',此品种叶姿半垂状,叶幅细狭,叶质硬厚,白壳花苞,花梗细高出叶架,外瓣收根长脚圆头,呈挖耳捧,舌白净素呈如意圆舌,气味幽香风韵,水仙素瓣中佼佼者。
Ⅱ 怎样做粤菜
一、香菇菜心
步骤很简单:
1:将水发好的香菇或者新鲜的香菇切成片状。
(干香菇可以在温水中泡半个小时以上就可以发开了。)
2:然后在炒锅内倒水少许油,油热后,倒入蚝油及酱油
(这个量可以根据口味以及香菇的多少来决定。)
3:炒匀之后倒入切好的香菇与菜心。不停的翻炒。炒到香菇变软缩小且酱色上匀就可以关火装盘了。
这个菜不用放盐,因为蚝油和酱油已经很咸了,也不用放味精,已经够鲜。刚放入香菇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干,千万不要加入,炒炒就会炒出水分来了。而且蚝油的粘稠度正好省了勾芡的工序。
香菇用水发的或者新鲜的都可以。有人喜欢水发的味道足,有人喜欢新鲜的嫩滑,随你的选择了:)
二、蚝油青菜,做法同上,普通炒青菜后加入一到两汤匙蚝油即可.
三、蒜蓉青菜,做法同炒普通青菜,在青菜开始缩水的时候加入蒜蓉即可。
以上做青菜的要点是青菜最好先用滚水焯一下再炒,尽量少放油盐,尽量清淡及鲜美——这是粤菜的特点。
【菜名】 芙蓉煎滑蛋
【所属菜系】 粤菜
【特点】 色泽金黄,鲜嫩醇香,美味可口,驰名南北。
【原料】 主料 鸡蛋200克,又烧肉60克,水发香菇10克,玉兰片30克,姜10克。调料 大油100克,香油10克,胡椒粉少许,湿淀粉10克,盐4克,味精3克,毛汤适量。
【制作过程】 (1) 把鸡蛋打入碗内,用筷子搅打,加入胡椒粉、盐、味精、搅拌均匀 (2) 将叉烧肉、水发香菇、玉兰片、葱、姜等均切成丝,放盛入盛鸡蛋内,再搅匀待用。 (3) 炒勺上火,倒入大油,烧至7~8成热,把鸡蛋倒入,用文火煎至两面呈金黄色,至熟。 (4) 在鸡蛋上烹上适量毛汤,用调稀的湿粉勾芡,滴下香油即成。
菜谱名称 鲜味罗宋汤
所属菜系 粤菜
所属类型 特色靓汤
基本特点 请阅
基本材料 番茄切小块1个、柠檬洗净四分之一个、卷心菜切丝半个、蒜蓉1汤匙、胡萝卜去皮,切小块1条、清水5杯、洋葱切小块1个、盐、胡椒粉适量
1.将清水煮至沸腾,加入所有材料,煲约一小时。
2.下盐及胡椒粉调味。
小贴士:是否发觉餐厅的罗宋汤特别鲜味,其实窍门就是下了柠檬。
腐竹鹑蛋糖水(粤菜)
主 料: 腐竹2两(约80克),鹌鹑蛋8只,雪耳1/2两(约20克),冰糖8两(约320只),清水6杯。
做 法: 1、腐竹浸软,撕成小块待用。2、鹌鹑蛋原只煮熟,浸冷水,去壳。3、雪耳用清水浸约1小时,煎去硬蒂,飞水,沥干。4、冰糖舂碎。5、清水6杯煲滚,下雪耳煲半小时,加入冰糖、腐竹,煮至冰糖完全溶解,放入鹌鹑蛋即成。
备 注: 煮鹌鹑蛋要冷水放下蛋,若用滚水煮蛋,蛋壳会爆开。冰糖煲至溶即熄火,煲太久会带酸味。
鲍贝烩豆瓣(粤菜)
主 料: 鲜蚕豆1杯,珍珠鲍贝1罐,火腿2块,干瑶柱1粒(蒸透),上汤1杯,水溶粟粉2茶匙,番茄1个(切花),萝卜芽菜少许。
配 料: 调味料:酒、糖各1茶匙,盐少许。
做 法: 1、开罐取出鲍贝,沥干水分。2、蚕豆去皮,放滚水中焯熟,沥干水分。3、火腿切片。4、煮滚上汤,加瑶柱、调味料,下火腿、鲍贝、蚕豆瓣拌匀,煮至豆瓣软透,以水溶粟粉勾芡,加熟油少许即成。5、鲍贝烩豆瓣连汁上碟,番茄花、萝卜芽菜装饰。
豆瓣鲜鱿(粤菜)
主 料: 鲜鱿鱼1只,青瓜1只,油1汤匙。
配 料: 酱汁料:豆瓣酱、麻油、酒各1茶匙,生抽1汤匙,盐少许。
做 法: 1、鲜鱿鱼宰后洗净,去头、去紫膜,切长条状,用滚水焯至刚熟,沥干,候冷。
2、青瓜纵切开,去瓤,切宽长条,沥干。3、烧热油,下鲜鱿兜匀,加入混匀的酱汁料,炒匀即上碟。
橙汁烩猪扒(粤菜)
主 料: 猪脊肉条1斤(约600克),葱2棵(切碎),橙1/2个(切片),面粉2汤匙,油2汤匙,牛油3汤匙,鲜橙汁3/2杯,水1杯。
配 料: 调味料:盐1茶匙,胡椒粉少许。香料:香草3/2茶匙,百里香、黑胡椒各1/2茶匙,迷迭香少许。
做 法: 1、猪扒整块洗净,加调味料拌匀,涂上一层薄面粉。2、烧热油,将猪扒煎至呈焦黄色,取出,洗净煎锅,再加2汤匙水煮熟猪扒。3、另锅煮溶牛油,炒葱粒至变色,加入(2)的汁、橙汁和水1杯,煮滚。4、放入猪扒,下香料煮15-20分钟,取出猪扒切约1厘米厚块,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可加少许盐、胡椒粉调味。5、猪扒连汁上碟,橙片伴碟即成。
扒南瓜(粤菜)
主 料: 南瓜8两(约300克),瘦肉3两(约120克),虾米、芫荽碎各1汤匙,姜茸1/2茶匙,生油4汤匙,绍酒少许。
配 料: 调味料:盐1/3茶匙,生油1茶匙,清水2汤匙。腌料:生抽3/2茶匙,胡椒粉、糖、生粉各少许。芡汁:生抽1/2汤匙,糖1/3茶匙,水1/4杯,麻油少许。
做 法: 1、南瓜去子去皮(也可留皮),切成块,加调味料拌匀,放入烧有热油二汤匙的热锅内兜匀,加水半杯,以中火煮软。2、瘦肉剁碎,虾米用清水泡软剁碎,同放碗中,加入腌料拌匀。3、烧热油二汤匙,爆香姜茸,加入肉虾料炒至半熟,再洒入沾油少许,放入南瓜兜匀,拌匀芡汁埋芡,撒入芫荽即可。
备 注: 如想将南瓜煮成块状上碟,就不要将南瓜去皮。
Ⅲ 关于民歌的知识
一、民歌起源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 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民歌也是符合优胜劣汰原则的。好的民歌,世代传唱,婉如醇酒,愈久弥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民歌内容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每一首劳动歌都有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节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从事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时,动作强烈,呼吸短促,劳动气氛浓烈,这时唱出的劳动歌必然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体力劳动比较轻,或间歇时间长的劳动中、劳动歌的速度比较柔缓,节奏感较弱,音乐上的变化比较丰富,结人以优美的旋律感。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颂歌是解放后新时政歌的主流,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歌颂党,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等歌谣大量产生。时政歌以民谣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
5、儿歌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游戏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歌谣。当婴儿还在襁褓中,就听过母亲温存的歌声,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便学会一支支游戏儿歌。教诲儿歌侧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绕口令,由于它读起来绕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四、主要体裁
1、号子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流传于中国各地。先秦典藉《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
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从历年已经采录到的音乐资料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
海洋渔民号子,即沿海渔民出海捕鱼时撑帆、撒网、收网、装仓等劳作中所唱的号子。又分“近海号”和“远海号”。前者节奏音调略微平和,后者颇激烈紧张。但都按劳动过程组成联套,每套少则五、六段,多则十余段,伴随着渔民们撒网捕鱼、迎风破浪。从渤海湾到南海,都有渔民号子流传,其中以渤海和舟山一带最具代表性。
江河船工号子,即长江、黄河及其支流上船工们所唱的各种号子。一般以中、上游地带更为普遍。如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湖南澧水船工号子”,甘肃、宁夏“黄河推船号子”,河南巩县、三门峡、开封“船工号子”、陕南“汉江船工号子”等。其中,流行于四川境内的“长江船工号子”,由于这一地段长江水急、弯大,地貌复杂,给行船造成许多困难,所以,船工号子也就特别丰富。既有轻松的“下水号”,又有舒缓的“平水号”,更有高度紧张、近于呼喊的“上水号”“拼命号”。而且随着船工们的情绪变化,既有山歌调,又有川剧高腔,也有根本无词的足以与风浪比高低的狂喊,给人以惊天动地的强烈震撼。
码头搬运号子,传唱于码头、货场的装卸、抬扛、推拉等劳动场合。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诸玛头的起重号、上肩号、扛包号,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天津的“推车号”,安徽的“板车号”等。由于这类劳动全部与工人的行路相关,所以,其歌唱的节奏鲜明而短促,曲体短小单一,唱词也多是无实际意义的呼喊性的感叹词。
森林林工号子,即林区伐木工人在伐树、运木、垒木等劳动中所唱的号子。主要流传于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及西北、华南各大林区。号子的种类因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多种名目,如长白山区的运木号子就有蘑菇头号、大掐子号、拽大绳号、嘹号、瓦扛号、流送号等。华中华南各林区还有一种“排筏号子”,是在将“木排”放入江流时工人们唱的一种号子。由于这种劳动强度大、危险多,所以号子也具有高亢、粗放、气势豪迈、压倒一切的特色。
工地建工号子,即建造房屋打地基或加固河堤劳动中唱的号子。这一劳动必须使用一种用方石或圆铁饼穿绳或木棍制成的“夯”“硪”作为工具,由四-六位工人不断抬起扔下地砸地基,於是唱“夯歌”“硪歌”也就必不可少了。这类号子遍布全中国。但以黄河下游每年春秋两季筑堤劳动中流传的“夯号”最为壮观。届时,千里大堤上响彻了成千上万的民工们唱的各种各样的“硪号”“夯号”,构成了一幅有“声”有“势”、巨大无比的音画。
除以上所述,还有“盐工号子”“石膏工号子”“打连架号子”“车水号子”等等。
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迭状态。
总之,各种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号子又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2、田歌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鼓、薅草锣鼓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在这些地区,农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劳动虽然是集体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协作,这样,田歌一方面与号子一样,同劳动本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来统一劳动动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与号子大不相同。在上述大多数地区,都有半职业性的民歌手,他们被当地尊称为“歌师”“歌伯”或“歌匠”。这些人既有即兴编唱的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的长篇唱词。每到种植的忙季,他们就会被请去唱歌。其形式是:歌师二至三人站在田头,一边敲锣打鼓(也有不用锣鼓者),一边相互对歌。由于插田劳动是从早到晚,歌师们的歌也就要唱上一整天。为了给干活的人适当解除疲劳,他们常常要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临时海阔天空地编一段笑料,以取悦于劳作者。有时,他们又发号施令,或请大家休息、吃饭,或指挥大家移动作活的位置。以往,为了更好地鼓动干活者,主人有时一次请两个“歌班”,让他们“打擂台”比赛,哪个班唱得好而且多,就给他们奖钱奖物。当然,除了歌师“对歌”这种形式之外,也有采取歌师与众人间你领我合这类歌唱方式的。
流传于各地的田歌,由于方言、风俗、传承方面的差异,其结构形式、音乐风格也就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它们也有各自的名称。其中最著名的如:江苏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的青浦田山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罗罗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秧号子等等。
田歌的曲体,一般是两句体、四句体或多句体的段式结构,除采取领合形式的部分曲目为规整性节奏外,其他一律为自由疏散的节奏节拍。有些地区的田歌,为了配合劳动,常常组成容量很大的联套体。每套有的包括十余个号牌,有的多达数十个号牌。如湖北“长阳薅草锣鼓”总共有27支号子,歌师每唱一遍,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它们主要有:起歌,叫歌,扬歌、露水号、穿号、赶号、急鼓溜子、减歌、乖乖号、冤家号、节节高、两声号、赶五句、叫歌子等。而上海青浦田山歌的"套数"中则常有"大头歌""阳照头""落秧歌"等。在唱法上它们也各有所宗。"长阳薅草锣鼓"使用本嗓即"平腔",而"青浦田山歌"喜欢用"假嗓"即"高腔"。有的地方则真、假嗓并用。这样,如果把不同地区田歌的音乐风格这一因素同其多种演唱方法加在一起,那么,作为民歌体裁之一,田歌确实可以说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了。
3、山歌
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慰等基本特征。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古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西的各族山歌等。
4、内蒙古草原“长调”
内蒙古草原“长调”,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由。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
5、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当然,“信天游”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无论在放牧耕地,或是节日游乐,他们总要哼唱几句。作为一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见面容易拉话难》等。
6、甘、宁、青“花儿”
甘、宁、青“花儿”,又称“少年”“野曲”。是聚居于该地区的回、汉、撒拉、保安、东乡、土、裕固、藏等民族一律用当地汉语方言传唱的一种山歌。取名“花儿”,一是因为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反映出各族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故用此昵称。“花儿”的不同曲调分别以“令”谓之。“花儿”的唱词为四句民间格律体,即它们不是规整的七言句式,而是第二、四句采用“双字尾”,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上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也是枉然。曲调则全部是上下句体,四句唱词分两遍唱完。由于分布面大,“花儿”按流行地区和歌唱形式分为“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两大流脉。同时,又依民族、音调风格分成若干支脉。花儿的传唱分平时和“花儿会”两种,因为是情歌,所以严禁在村子里唱。“花儿会”一年四季都有,但主要集中在阴历五、六月间。届时,花儿会与传统庙会、交易会汇为一体,人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朝山浪会,对歌酬答,充满了欢悦悠闲的生活情趣。
7、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村坊小曲等。是一种广泛传播于城镇集市,经过较多艺术加工,曲体较为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委婉的民歌体裁。其流传足迹遍布城镇。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叙事歌曲,也应归属此类。
与号子、山歌比,小调体裁有诸多相异之处。首先是传唱环境,号子山歌多传播于山野,并依附于集体或个体劳动,而小调则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节日庆典场合;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艺术功能,号子、山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实用性,而小调的这类功能已基本褪化,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由此也就在题材和形式表现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体裁的特性,并为其进一步与说唱、戏曲相结合而走上舞台创造了条件。
小调所歌唱的题材十分广泛,城市社会不同阶层的婚姻情爱、离愁别绪、风土民俗、世态人情、娱乐游玩以至自然常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几乎无所不包。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与上述题材相关的《打樱桃》《卖杂货》《放风筝》《打秋迁》《磨豆腐》《割韭菜》《补缸》《拜年》《观灯》《赶庙》《采茶》等曲目。
在结构体式和艺术手段方面,小调体裁多数采用多段体分节歌的陈述方式,并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最能体现这种叙咏特征的便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为基本体式的各类小调。其中“十二月体”以“月”为分节单位,将一件事、物分十二个段落作完整的描述。如“十二月花名”便采取问答式从正月直唱到十二月,既传授了自然知识,又反映了欢快活泼的情趣。又如著名的《孟姜女》(一名《春调》),也采用十二月体,咏唱了这一传诵千载的动人故事。“五更”则以每晚“更点”为分节单位,用五个段落逐一抒情叙事。如前所述,这种体式早在公元九世纪前后的《敦煌曲子词》中就出现了。明清以来,各地“五更调”十分繁盛,而且大部分都唱的是儿女思盼之情。如《五更鼓》《五更鸟》《盼五更》《思妇五更》《叹五更》等。“四季”也是一种传承有自的歌唱体式。六朝“乐府”《子夜四时歌》已见其刍形,至明清时代,以“四季”为体的民歌几乎遍及南北各地。它运用春夏秋冬之序,唱尽了山川河湖、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例如青海《四季歌》)可以说,各地大多数以“五更”“四季”“十二月”为体的小调民歌,都是经过千百次传唱实践的反复加工锤炼而保留下来的,所以,它们的唱词文质并茂,歌腔流畅动听,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蕴含了宝贵的认识审美价值。除“时序体”外,小调体裁常见的曲目还有《茉莉花》《绣荷包》《对花》《放风筝》(又称《踏青》)和曲牌《铺地景》《泗州调》《迭断桥》《湖广调》《马头调》等。它们经常以不同的变体或添入新词而被广泛传唱。所以有人说:小调有“脚”,它可以流动于四方。而山歌、田歌则仅限于一地。这是它们在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异。
小调的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直观地看,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可以说,小调中的“四句头”,历来以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8、西南高原山歌
西南高原山歌,与西北高原遥遥相对的包括陕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西南高原,也是一个蕴藏极丰的山歌流布区。但这里的自然景观同山川仓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温和的气侯使它山青水绿、植被丰茂,流传在此种环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种个性和风格。首先是音调的变化,它们常常围绕羽、商及其三、四度音调展开,并以“羽”为常用调式。另外,在曲体上,四句体居于主要地位。虽然,山歌体裁的音乐性格就其主流来说是奔放、高亢的,但随着上述骨干音及调式、曲体的变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于高亢激越之中渗入诸多柔性的因素。例如著名的《槐花几时开》、《尖尖山》(四川)、《小河淌水》、《放马山歌》、《赶马调》等恰好是这一风格色彩的最鲜明的体现。此外,这一地区流传的各少数民族的山歌也都大体上具有这种特色。
如果说,号子、田歌都还是在受到劳动本身的某种制约的前提下进行传唱,因此它们的音乐也保留了与某种劳动相关的因素的话,那么,山歌便可以说是基本上摆脱了这种制约而成为人的内心感情和真实体验的直接而又自由发挥的最亲近的歌唱形式。诚如”花儿”的两句唱词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尽抒胸意,自由奔放,这是山歌体裁的最大特征,也是她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
9、多声部民间歌曲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僳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壮、毛南族的“欢”“比”,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僳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蒙古族的“潮尔”等。另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等。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即声部的结合方式有多种样态,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五种:
1、轮唱织体,即高、低声部依次先后进入,构成纵向迭置关系。上述佤族的"玩调"、景颇族的"舂米歌"属此类。
2、模仿织体,即低声部以自由模仿上声部的旋律而构成双声的迭置。如壮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低声部采用陪衬性持续长音、节奏型持续音或固定旋律音型与上声部相并置对比,两声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如侗族的"叙事"大歌和"声音"大歌,纳西族的"窝热热"等。
4、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如壮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瑶族的"蝴蝶歌"等。
5、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如僳僳族的"木刮基""摆时",高山族的"丰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织体的声部结合,大多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它频频出现于许多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独具的色彩,已成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最鲜明的特征。
Ⅳ 我国珍稀动植物有
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水杉。
Ⅳ 怎样区分兰花的优劣
请输入你的答案..兰花欣赏
传统标准
1、花瓣:外三瓣宽圆或宽阔,瓣端完整无缺,收根紧边,质厚且糯,不飘。鼻小舌大,舌呈圆或方形。舌内红点排列整齐,色彩鲜艳。
2、花容:主瓣中正,副瓣左右对称、平肩。双捧紧抱舌瓣。花架坚挺,久开不拆捧、不落肩。花型结构严谨,各瓣比例协调,阿娜多姿。
3、花色:瓣色嫩绿,色净不带红丝。花瓣也可带其他颜色,如金黄、紫红、枚红。有“黄为贵,红为稀,素为珍,绿为上”之说。要求花色俏丽,光彩照人。
4、叶片:叶面光滑油润,有光泽,叶色深绿。叶质滋润,柔中有刚。
5、植株:健壮无病害。花葶高出叶面,叶片完整,飘逸舒展,韵味十足,给人以完整、端庄、秀丽之健康美,不追求病态美。
6、气味:香气适中,文静幽雅。
鉴赏术语
一、色 地生兰花的颜色,虽然比较单一、纯朴,没有其他花卉妖媚妖丽,但它那素静色泽,高雅风韵,却是一般花卉难以相比的。根据江、浙一带的兰蕙传统上以绿色为佳,尤以嫩绿为第一,老绿为第二,黄绿色次之、赤绿色更次。凡属赤花,总以色糯者为上品,色泽昏暗而泛紫色者为下品。其他类兰花,对色的评价因地而异。 二、肩 兰花外三瓣中,中央竖直一瓣称为主瓣,左右横向排列两瓣称为副瓣。所谓“肩”,即专门指副瓣着生的形态:第一种呈水平状,称为“一字肩”,属上品;第二种,当舒瓣前后,二片副瓣微微下垂,称为“落肩”,这种形式较次;第三种,是花刚盛开,副瓣就大幅度下垂,与主瓣形成三角形,称为“大落肩”、“三脚马”、“八字架”,如呈这种形式,即使瓣形、花品再好,由于外三瓣着生姿态恶劣,也不足取了,属劣品;第四种,是副瓣微向上生,称为“飞肩”,属贵品。
三、捧 即内三瓣中间向外竖直靠拢的二片短瓣(比外三瓣略短),捧瓣以光洁为主,按其形式可分: 蚕蛾捧 形似蚕蛾形。又分硬和软二种,例如春兰中的绿英、荣祥梅、梁溪梅,宜春仙等;蕙兰中的大一品、培仙、荡字、楼梅、端梅、崔梅、庆华等。观音捧(俗称观音兜) 形似神话中观音菩萨,帽沿前端兜形,如春兰中龙字、春一品, 蕙兰中的老染字等。豆壳捧 捧瓣尖端较圆钝,瓣肉厚,有兜状,形似蚕豆壳一端形态,如蕙兰中的关顶。蚌壳捧 每片捧瓣似空蚌壳般内凹外隆,如春兰中的常熟、大魁荷,蕙兰中泰素等。剪刀捧 捧瓣似剪刀形,如春兰中的文团素,蕙兰中的华字、赤团子。蟹钳捧 捧瓣瓣背中部隆起,尖端部兜扁,以蕙兰中的万年梅最为典型。猫耳捧 捧瓣前端部分向上翻,状似猫耳般,如蕙兰中的蜂巧、朵云。短圆捧 捧瓣短而圆,瓣背弧形较大,如郑同荷。蒲扇捧 捧瓣短圆,但瓣背弧形较小,如春兰中的西神梅。罄口捧 捧瓣虽无兜状,但瓣尖缘微有罄口状,例如春兰中的盖荷。上述各种捧瓣形式,以蚕蛾捧为上品,观音捧较次,其余均属下品,当然还要结合各类瓣型加以区别对待。另外,捧瓣着生姿态,有的二片相互分开或部分相联,或甚至与鼻(柱蕊)和舌(唇瓣)混杂胶粘一起,故又可分成三种形态:
五瓣分窠 二片捧瓣各自分开,瓣根基部着生在外三瓣基部汇合处。分头合背 二片捧瓣瓣尖部位相互分离,而自中部至瓣根基部联结成整体。
连肩合背 捧瓣与鼻和舌联结成块状整体,或捧瓣尖端部位与鼻微有分离痕迹,例如春兰中蔡梅水仙和蕙兰中潘绿常有类似形态出现。上述三种捧瓣着生形态,有时同一品种由于遗传因子演变,既能有五瓣分窠,又有分头合背,但连户合背仅限于少数几个品种。总的说来,以五瓣分窠形态最优美,分头合背次之,连肩合背最劣。 四、舌 即唇瓣,位于柱蕊下方,其形状可区分如下:
1、刘海舌 舌形圆正,微朝上,舌尖起微兜,例如春兰中宋梅、西神梅等,蕙兰中培仙等。但由于花期干湿度或肥效关系,舌尖部亦有微垂状出现。
2、大圆舌 舌大且圆,微微下倾,如春兰中汤梅、汪字、小打、月佩、翠一品、宜春仙等,蕙兰中荣梅。
3、如意舌 舌形似玉雕工艺品如意头状,平挂,不卷,例如春兰中秦梅、鸳湖第一梅、太原梅、绿英、天绿、方字等,蕙兰中大一品、潘绿、庆华等。
4、大铺舌 舌形比大圆舌稍大而长,且呈下拖状,如春兰中龙字、彩云同乐梅、太极、西子(开荷形水仙瓣时);蕙兰中的楼梅、碧莲。5、龙吞舌 舌硬而不舒,舌尖缘部呈内凹微兜状、以蕙兰中程梅、崔梅、极品在正常开放时方为标准。
6、大卷舌 这种舌形大都发生蕙兰中间,舌长而后卷宗,如蕙兰中的泰素、华字、赤团子、松江大荷、王阳明素等。
7、大柿子舌 舌似柿子形,如蕙兰中的大陈字。
8、方缺舌 舌尖端部中央呈内凹或微缺状,如蕙兰中的蜂巧、宜兴双舌梅。
9、双舌 有二片唇瓣并列着生,为兰花中罕见形式,如春兰中素蝶莲。 舌总以短圆、端正为上品,如尖形、狭或歪生形都属劣品。舌的颜色以淡绿、白色为好(春兰中以白为贵,蕙兰中以绿色为贵)。按我国艺兰界对花瓣形式总结的经验是,凡梅瓣紧边、硬捧,尖如意舌、吊舌者居多。凡大如意舌、刘海舌、大圆铺舌必能放宕,惟梅形水仙中有之。至于方胜舌、方版舌,其花多微皱,微缺舌则是皱角出身。另如舌在捧心内不舒者称平舌,偏在一边称歪舌,舒而不卷者称为拖舌,这些都是舌中次品。如舌与鼻粘连一起者称无舌,更属劣品。凡刚从兰贩手中买回落山新花(即当年刚由山上挖下自然野生兰花),如果舌形圆大而垂下者,翌年复花时,不易变劣。 五、苔 即舌上附着绒状物,以匀细色糯为上品,粗而色暗者为劣。以绿色和白色为上品,微黄色次之。至于全红苔色,在我国传统兰花中尚无,现已有发现。 六、鼻 即柱蕊。其形必定要小而平整,这样,捧瓣方能窝紧,花形才能俊俏得神,如果鼻形粗大(俗称大准头),那二片捧瓣势必撑开,这种形式俗称“开天窗”,三瓣花形再好,也不能作为上品了。 七、朱点 为缀在舌上红点,其颜色必须鲜艳、清楚、明亮、分布匀称,方能算为上品,总之要引起人们观感上的美。春兰舌上的红点,有一点、二点或品字形,亦有块形或元宝形;蕙兰等舌上红点、块与春兰有所不同,大都是散布点块,密集度大,并且颜色较深。一茎多花的舌比春兰稍长大而苔色更浓艳,所以色彩交相辉映,更为艳丽多姿。八、梗 即兰花的花茎。春兰的短小,一般粗0.2厘米,高于10厘米者为优,如果矮缩于盆面的叶丛中,由于遮掩难见,有碍风姿(短叶中的盖荷属除外)。蕙兰的花茎较壮较高,一般以花茎粗0.3厘米、高出20多厘米的为优。夏兰和报岁兰的花茎更粗而高。按传统品评,蕙兰以大花细梗为贵,俗称灯草梗,若小花粗梗,俗称为木梗,属下品。花梗总以挺直浑圆为标准。色泽,在春兰中以青干青花为上品,如宋梅、绿英等;蕙兰中以大一品的花梗白绿如玉,干高花大,为蕙兰中最具风姿的品种之一。赤蕙中却以梗粗直者为好,例如程梅干粗挺拔,颇为壮观。花梗虽以细圆为上品,但这是相对而论,只要与花形、花型相配,仍属上品。报岁兰花梗的颜色,据《广群芳谱》上说:“紫梗青花为上,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又次之,余不入品。” 九、凤眼 外三瓣含苞待放前,主瓣与副瓣瓣尖互相搭连,在主瓣与副瓣一侧瓣缘相互隆起而中间露出空隙处,下露舌根,中间看得见捧心侧面,这区域称为凤眼。假如凤眼大而上搭深,花瓣必阔且有兜,并且不落肩。 十、上搭和下搭 当露出凤眼时,花瓣背两侧盖顶处称为上搭,胸下称为下搭。 十一、排铃 蕙兰的幼蕾俗称为铃。待花梗抽长到一定高度时,上面生着各朵幼小花铃,呈竖直状,紧贴花梗,这种形态称为小排铃。幼铃花柄离梗横出,作水平排列称为大排铃,此时即将绽蕊舒瓣,渐次盛开。 十二、转茎 蕙兰即将大排铃时,花梗上每朵花铃的花柄横出生长,花心朝外,称转茎,俗称转挖、转宕、转身等。 十三、中窠 即捧瓣与鼻的整体部位的统称。梅瓣、水仙瓣的中窠头形,以窝紧为好;荷瓣、蝴蝶瓣的中窠比较宽大。凡中窠必须与外三瓣形型相配得宜,方显得花姿优美、俊俏。 十四、兜 专指捧瓣尖端部瓣肉组织的形态,并按照捧瓣尖端部瓣缘内卷形状的大小、深浅、厚薄而定。如按它的厚薄、大小又可分成软兜和硬兜;按深度可分深兜和浅兜。 十五、收根放角 专指兰花外三瓣瓣幅之阔狭形状,它牵涉到花品的美观和花形的姿态。自瓣幅中央部位向瓣根逐渐收狭,称收根;自瓣幅中央部位向瓣尖逐渐放宽,及至花瓣尖端部前沿约0.4厘米左右处又逐渐缩拢且向内微卷,汇成瓣尖微兜形,这段前后交接部位称放角。在荷瓣和荷形水仙瓣中收根放角现象最显著,水仙瓣由于花瓣多长圆形就没有那般明显了,而梅瓣,尤其属十足梅瓣型,由于浑圆形,没有收根放角。 十六、紧边 外三瓣中每瓣瓣缘微呈内卷状,离瓣根约0.3厘米起越向瓣前部,其微卷状愈呈明显,而卷带渐宽,瓣缘增厚,及至放角处再延伸及瓣尖部与对称另一缘合拢,汇成兜状形。这种内卷带,称为紧边。梅瓣紧边多厚实,水仙瓣稍薄,荷瓣最薄(素荷瓣类似)。 十七、鸡嘴 花苞刚破土时,苞尖相对合拢,有紧吻一起,微分或裂开状,都称为鸡嘴。如苞尖有白色玉钩或统体肉质感,绝大多数出梅瓣、水仙瓣类。 十八、细花和行花 凡具有梅、荷、水仙、素心、奇瓣型的花朵,都称为细花;凡外三瓣和捧瓣都呈尖狭鸡爪形或竹叶形的花朵,都称为行花或俗称粗花。 十九、伏花 自然野生兰花,经盆栽驯养后继续孕育花蕾,称伏花。间隔数年复生花苞,称作复花。 二十、兰膏 亦称命露。蕙兰花朵转茎至盛开时,在花柄末端(靠着花葶处),有一滴细圆晶莹透彻的胶凝物,它味甘醇如蜂蜜,如随意抹除,易引起花朵早萎无神。春兰中很少见到兰膏,或偶有也是细微小点。 二十一、簪 又名短底。即指蕙兰每朵花的短小花柄。 二十二、箨 即数层苞叶中紧贴花朵的一片,又称贴肉小苞。这种苞叶在春兰名种中要比其他兰花显得圆阔、厚大而长,有的着生在主瓣背后,有的侧生一旁,有的远离花朵着生在花梗正面。蕙兰、建兰、秋兰、寒兰、报岁兰的贴内小苞衣总是着生在各短小花柄的末端,且它的基部半卷裹在花柄上,前半部他呈扩张开放状,箨幅细狭。凡具有各种瓣型的名花的贴肉小苞必定呈现浓厚异色,并且有光,春兰最明显。如色彩淡而质薄,花瓣瓣肉亦薄;如一边有异色,另一边没有时,捧瓣上一边有兜,另一边没有兜。 二十三、巧种和官种 捧瓣瓣尖部呈白色或厚肉质兜状者称为巧种,没有白头或微有浅薄兜者称为官种。 二十四、癃放 兰花花朵萎软,花瓣僵拢施不足,都称癃放。主要在蕙兰中常有识字种现象出现,如花朵先从顶花开放,且是软弱无力,下面各朵常是僵开,或是含苞不舒。另是花葶上着生各朵排列间距过近,花开无力等。凡属这种形式都是最劣花姿。如当年盆栽落山新花,因根、叶受伤过度,花轴上各朵花丛密聚拢,形似羽毛帚,又称球开。 二十五、蕊尖 花苞含苞待放时,花蕾透出小苞衣露出顶端或整体形态。按春兰和蕙兰的蕊尖有多种形式,现列述如下:1、春兰(1)莲子形 上下部近乎相等,形似莲子。这种形式,其三瓣有肉,裹尖而重白头(即瓣尖端有微白晕肉质兜),边紧。大多开大舌梅瓣,花瓣较圆正。假如满蕊俱白,色泽姣嫩,花瓣放足后,容易伸长变皱。(2)花生肉形 花蕾似花生仁状,但前端小,中部大,且形长。如箨筋细糯,多开大铺舌、梅形水仙。白头、肉裹尖重者,开梅瓣者居多。(3)机梭形 花蕾形似织布机梭。舒瓣后有紧边。如箨筋粗硬,大多开硬捧、尖舌水仙瓣或小如意舌梅瓣。(4)橄榄形 花蕾二端小,中部宽大。如箨筋细糯,花开小舌水仙者居多。(5)瓜锤形 花蕾顶部平而下部敛小。箨筋稍硬者,大多开分头合背梅瓣,或开三瓣一鼻头之类。如筋络细糯,且呈绿色,花蕾下部宽大者,舌形必大,花瓣亦宽。(6)圆灯壳形 花蕾较长圆。箨筋细糯,条条延伸达顶,这种形态大多开皱角梅瓣或软捧微皱水仙瓣。(7)净瓶口形 花蕾稍长,三瓣瓣尖顶收、口放。如箨筋细糯,颜色妖艳者,大多开皱瓣水仙。(8)石榴口形 花蕾圆短,三瓣瓣尖微向外翻。箨筋粗而挺直,筋色鲜艳者,必开武瓣水仙。(9)龙眼形 花蕾浑圆结实感,如无白头彩壳者,开短圆瓣,或三瓣虽短,而无秀气,还不算名贵。这种形式大多开荷花瓣之类。通过上述各种蕊形介绍,便于艺兰爱好者们对由蕊形变化过程中了解演化成各种瓣型优劣,以及在选择新花中,作为鉴别依据。2、蕙兰(1)巧种门蜈蚣钳花蕾二片副瓣合拢成钳形。舒瓣后有紧边、瓣肉厚,合背硬捧,这种开小舌梅者居多;如分窠大舌,水仙瓣者少;如分窠软捧,开大舌梅者居多,为上品中第一,例如潘绿、程梅等。大平切平边厚肉。大舌,分窠捧心者居多。如分头合背、硬捧,小舌梅者为少。这种形式在梅瓣、水仙瓣中都有,为上品中第二,例如上海梅、元字仙等。小平切三瓣稍长,平边圆头。分窠捧心,大舌者居多;如合背硬捧,小舌者少。水仙瓣大多出于这种形式,为上品中第三。例如小荡、大陈字等。(2)皱角门瓜子口 宽边文皱,花开水仙瓣者居多,开梅瓣者少。属上品中第四。石榴头 宽边武皱,飞捧、方缺舌,此类梅瓣、水仙瓣都有,为上品中第五。例如蜂巧、蛾蜂梅、朵云等。(3)官种门官种形 捧兜浅而厚。滑口形 微有浅薄捧兜。杏仁形 宽边蒲扇捧、舌小。这类多为水仙瓣,属上品中第六。(4)癃放门 俗称油灰块。含苞待放时,先见捧心,且形似僵粘整体。外三瓣舒瓣时卷边皱角,不能舒展平整。凡属这种形式,捧瓣全合硬者居多,亦有分头合背。如捧瓣与唇瓣粘连成一块,俗称为三瓣一鼻头,是梅瓣、水仙瓣中最劣开品。(5)行花门 凡花蕾锐尖、狭长,舒瓣后,花瓣都呈尖狭鸡爪状,这种形式俗称为粗花或行花,是不具瓣型的一般兰花。但,如花蕾稍短,上搭深,有时亦能有一般性荷瓣出现。 蕙兰中除上述“五门八式”蕊形外,尚有多种形式,但多数没有上品好花开出。 二十六、筋 即苞叶上的细长筋纹。筋有长短,有疏密,有粗细,有平伏,有凸出,颜色也各不相同。筋总以细长透顶、软润、疏而不密且微有光泽者,常有瓣型花品出现。如筋粗透顶者,花瓣必阔,且有荷瓣出现。如绿筋绿壳或白壳绿筋,筋纹条条通梢达顶,苞壳周身晶莹透彻,那大多出素心瓣可能性多。梅瓣和水仙瓣的筋纹较细糯,中间还需布满沙晕。 二十七、麻 苞叶上不通梢达顶的短筋,称麻。麻之粗细、长短不匀,排列比较紧密,这种俗为麻络,如相互之间空阔稀疏,又布满异彩沙晕,往往多出奇瓣或异种素心瓣。麻由于颜色各异,可分为青麻、红麻、白麻、褐麻等。又根据花苞出土时间迟早,分为深与浅之分。 二十八、沙晕 各筋纹之间散布着细如尘埃状微点,称为沙;密集如浓烟重雾状称为晕。苞壳上如有沙有晕,大多出梅瓣、水仙瓣。如苞壳上的沙如杏毛状密集一起,花苞逐渐抽长时,蕊顶部分又呈现浓绿色者,绝大多数出梅形水仙瓣。如沙晕柔和,颜色或白或绿,出素心瓣居多。凡具有瓣形的名花,在其苞壳上除筋纹细糯、通梢达顶,还必须有沙晕。 二十九、壳 即指苞叶。它有多种颜色,如绿壳、白壳、赤转绿、水银红、赤壳等。但,由于筋纹的颜色深浅和沙晕映辉,更有深绿、淡青、竹叶青、竹根青、粉青、青麻绿壳、白麻壳、红麻壳、荷花色、深紫色、猪肝赤壳等等。其中以水银红壳、绿壳、赤转绿壳最易出名花。另外,壳有松和紧、厚与薄之分。按我国艺兰先辈们经验总结,无论哪种颜色壳,都有好花出现,但必须气色要鲜明,壳薄而硬,色糯方算上品;如壳薄而软,称“烂衣”,很少有上品花出现;如壳厚而硬,颜色柔糯,也屡有好花出现。 壳有长短之分,俗称为长梢壳和短梢壳。凡短梢壳中部的色彩浓而厚,锋尖有肉钩,苞尖又呈鹊嘴形,大都出梅瓣、水仙瓣。如壳长而苞尖呈钝形,多数出荷形水仙瓣。如绿筋绿壳、白筋绿壳,筋细麻纤,晶莹透彻,且通梢达顶,又沙晕与壳、筋、麻同样颜色者,往往出现素心瓣。蕙兰苞壳的腹部筋纹间满布沙晕,又有粒粒如圆珠般凸出状,屡有梅瓣、水仙瓣出现,但壳色不能有过分明亮光泽。如蕙兰花蕊苞壳紧圆粗壮,下部整足,一般多开荷形大瓣子花。 通过苞壳上的筋、麻、沙晕诸点,可作为鉴别出落山新花中属名花与否。我国艺兰先辈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成许多丰富经验,足以留供我们在选择新花中具有瓣型名花的借鉴,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现附录《看壳各诀》如下:1.“绿壳周身挂绿筋,绿筋透顶细分明,真青霞晕如烟护,确是真传定素心。” “绿筋忌亮,须要有沙晕,必如烟霞,筋宜透顶小蕊,在仰朵时,日光照之如水晶者,素;昏暗者非是。”2.“罗衣自绿亦称良,大壳尖长也不妨,淡绿筋纹条透顶,小衣起绿定非常。” “白壳绿飞尖绿透顶,沙晕满衣,此种定素。出铃小,蕊若见平,水仙在其中存。”3.“老色银红烟晕遮,峰头淡绿最堪夸,紫筋透顶铃如粉,定是胎全素不差。”“出铃时色如茄皮紫者,梅根绿背,黄者素。”4.“银红壳色最称多,莫把红麻瞥眼过,多拣多寻终有益,十梅九出银红窠。”“银红壳必须先淡后深,筋纹透顶,飞尖点绿,小衣肉厚,而多光滑,细心选择为要。”5.“绿壳三重起紫灰,此中必定见仙梅,小衣有肉峰如雪,铃顶平疑刀剪裁。”“官绿壳上若起紫晕一重,其花必异,筋纹忌亮。”6.“深青麻壳无人晓,莫道青麻少出奇,尖绿顶红条透顶,晕砂满壳异无疑。”“深青麻壳,极多光亮,满蕊白砂,必非素异,必须紫筋透顶,飞尖点绿,此花定异也。”7.“筋粗厚壳出荷花,铁骨还须异彩夸,无论紫红兼绿壳,此中常是见奇葩。” 筋粗壳硬,屡出荷花,不论赤绿,一样看法,如落盆几日,能起砂晕,就可望异。最难得者,荷花小蕊,尖长深搭,凤眼微露,收根必细,灶门开阔,定是飞肩。 三十、子芽 从假球茎基部生长出来的幼小叶芽,俗称子芽。子芽刚露出土面,凡属绿花类和素心瓣尖都呈白绿色;如赤绿壳或水银红壳类的芽尖,呈微红色;如赤壳类都呈红紫色。在“入霉”前后破土生长的子芽最强壮,如在“夏伏”时破土的较弱;若迟至秋季中生长出的子芽俗称“秋杆”,细小瘦弱,长成的叶束亦短小细狭。 三十一、抽箭 兰花的花茎从苞壳中透出后,逐渐长高,这种过程俗称抽箭。
花型欣赏
(一)梅瓣:外三瓣短圆、质厚、对称。形似梅花,捧瓣起兜,有白头且抱紧,唇瓣舒展、坚挺而不后卷。宋梅为梅瓣中的典型。(二)荷瓣:外三瓣肥厚、宽润,形以荷花花瓣,收根放角。捧瓣不起兜,似微开蚌壳,唇瓣阔大,前挺后卷都有。花型分大、中、小型,同荷等属大型荷瓣花,环球荷鼎属中型荷瓣花,盖荷属小型荷瓣花。同荷和盖荷为荷瓣的典型。(三)水仙瓣:外三瓣比梅瓣长,且瓣端稍尖,捧瓣有深兜或轻兜,唇瓣下垂或后卷,以汪字逸品为代表。水仙瓣变种有梅型水仙和荷型水仙。梅型水仙特征是:外三瓣比梅瓣稍长,主、副瓣收根紧,主瓣尤其明显。捧瓣起兜或起微兜。西神、翠文等为梅型水仙。荷型水仙特征是:外三瓣较阔近似荷瓣,捧瓣起兜或微兜。龙字、水仙大富贵为荷型水仙。(四)奇瓣:凡外副瓣下幅部位和捧瓣演变成唇瓣形,或花瓣多瓣、缺瓣,或多唇瓣均称奇瓣:1.蝴蝶瓣分外蝴里蝴两类。副瓣下半部唇化的叫外蝴。唇瓣化深入副瓣1/2处,称全蝴。两副瓣后翻的全蝴称飞蝴,是蝴蝶瓣中的佳种,如五彩蝴蝶,小蝴蝶。副瓣下面呈细狭或断续唇瓣化称半蝴,外三瓣和捧瓣狭长的半蝴称为草蝴,半蝴与草蝴观赏性不很强,极少留种。两捧瓣唇化的奇瓣称里蝴,也称蕊蝶。历史上蕊蝶不被重视,因此,留种较少。近来国内较重视蕊蝶品种的发掘,因此,大量的蕊蝶被发现,特别是舟山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蕊蝶。从欣赏角度而言,外蝴应高于里蝴。2.多瓣花瓣(包括唇瓣)数量超过六瓣,达到七瓣、八瓣甚至几十瓣,统称为多瓣。例如绿云,余蝴蝶等,此类花瓣数量一年一个样,无确定的花型。但外瓣瓣型保持不变,如绿云为荷型,余蝴蝶是竹叶型。多瓣新花大都不稳定,极易变样,因此,除多瓣老种外,一般较少留新种。近年来发现菊瓣多瓣型,牡丹型多瓣型如千岛之花、多朵蝶等,花瓣如菊花一层一层往上生长,花瓣比传统多瓣花更多。此类花引起了国内外兰友的重视。3.多唇外三瓣与捧瓣数量齐全,唇瓣有两瓣以上,称为多唇或多舌。此类花因不稳定,而且形态也不端正、不雅观,很少留种。
花色欣赏
(一)素瓣凡唇瓣上不带色块的都为素心瓣。由于兰花的色素大都集中在唇瓣上,因此,一般唇瓣无色块,外三瓣及捧瓣都不会有色块。传统素瓣外三瓣,捧瓣为绿色,唇瓣为白色。与此相对应,一般兰花唇瓣因为带红色或紫色,故称晕花。按唇瓣色泽可分为绿胎素,白胎素,黄胎素,桃腮素(舌根两侧有红晕),刺毛素(舌苔上隐约有细微红色)。素心瓣苔色以绿色为贵。近来关于素花瓣的含义又有拓展,凡舌与花的颜色一致,均称为素心瓣,如黄花素,红花素、紫花素。此类花四川、云贵、两湖均有发现,而江浙一带较少发现。按外三瓣和捧瓣,又可分为梅型素,如蔡梅素。荷型素,如杨氏荷素,文团素。蝴蝶素,如杨氏素蝶。竹叶素,如寅谷素,天童素。至于一般草素,因为瓣狭如鸡爪,不被列入细花之列。(二)复色瓣1、爪花有绿底金爪(黄爪)、绿底银爪(白爪)和白底绿爪、黄底绿爪几种。由于兰叶起爪,相应的花也起爪。如金边玉衣,曙光等。2、缟花花瓣有不规则的黄、白线条,由于兰叶出缟纹,相应花中也出现了缟纹,如五彩皇冠。3、覆轮花花瓣边缘镶白色或黄色,称覆轮花,由于叶子出现覆轮,有时对应花也出现覆轮,如金边玉衣。4、斑花花瓣上有不规则的黄斑、白斑出现。,由于兰叶上出现斑纹,有时相应花也出现斑纹,但此类现象较少出现。
叶型欣赏
1、立叶:叶脉硬朗,叶质较厚,叶直立。立叶草往往叶面细,滋润,如汪字、环球荷鼎。 2、半立叶:叶从假鳞茎出土后向斜上方向生长。如龙字。3、半垂叶:叶型半垂,大多数兰花都为半垂叶。4、垂叶:叶呈镰刀型,叶尖下垂至假鳞茎。如大富贵等。5、调羹叶:叶短阔,头圆,脚收根,叶如调羹。6、扭叶:叶面旋卷,或扭曲。如绿云。7、燕尾叶:叶片尖端分叉,如燕子尾巴。春兰中偶有发现。8、水晶叶:叶片中有水晶体出现。9、龙叶:叶面凹凸不平,叶子扭曲,大多出现在墨兰中。
叶艺欣赏
兰花叶片上的白色或黄色条纹和斑兰,港台地区称之为叶艺,八十年代来,受到兰界的重视。花艺只能欣赏半 月,叶艺能欣赏全年。1、爪:叶尖端边缘有白色或黄色的称“爪”。爪有深爪、浅爪之分2、覆轮:整片叶子边缘都镶有白色或黄色边线称为覆轮。3、缟:叶片中部有白色或黄色条纹的称为“缟”。如叶片中部有一条白或黄线条,则称之为“中缟”。4、斑:叶片中有不规则的斑纹,称为“斑”。有“绯斑”、“中斑”、切斑”等,条纹集中出现在叶的基部或下半部称为“晃”。另外,叶片上有白色或黄色细点的称为“锦沙”。
追求新种
1、素梅:至今未有象样的素心梅瓣发现,要末色不净,如玉梅,要末瓣型不好,如知足素梅。世上有“素宋梅”?2、素荷:俗语说:“千梅易得,一荷难求”。标准的新种荷花非常难得,象样的素荷就更难上加难。老种中虽有杨氏素荷尚可,但花葶太矮,收根放角也不理想。3、素蝶:老种中好的蝴蝶不多,近几十年来发现的新种五彩蝴蝶、蝴蝶龙、超过了老种蝴蝶,但未发现过素蝶。老种中的杨氏素蝶,应说不错,但已几近绝种。要是有一只素的“五彩蝴蝶”“蝴蝶龙”那该有多好!4、梅蝶:标准梅瓣外蝶。据说已被发现。5、带爪的标准的梅、水仙、荷或蝴蝶。6、带覆轮的标准的梅、水仙、荷或蝴蝶。7、带“缟”的标准的梅、水仙、荷或蝴蝶。8、带“斑”的标准的梅、水仙、荷或蝴蝶。9、花瓣带各种艳丽色彩的梅、水仙、荷或蝴蝶。10、全素的“余蝴蝶”。11、带覆轮、缟、斑的“余蝴蝶”。以上任何一只端庄的“新种”,都将价值不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