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荷花图片卡通
⑴ 为什么寺院中莲花特别多
佛家做法事用“莲灯”。佛龛可称为“莲龛”僧衣袈裟称为“莲花服”,法帽边沿配置版“莲瓣”。和尚和权信徒跪拜用的蒲团也用“绣莲蒲团”;供养和装饰佛像和菩萨像的幢幡有用“莲幡”,和尚念经唱赞时敲打用的法器上装饰有莲花图案。佛教徒修行的坐姿称为“莲花坐姿”,坐的座位称为“莲花座”,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甚至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供佛的供物中有花,多为莲花。据六朝时代(420—589年)的(南史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千百年来,无论庙宇、宫廷、住家的佛案上,有盘盛青莲一朵,颇显庄严静谥。宗教插花以莲花为主,以素雅为上,以肃穆庄重为佳。日本“花道”,最早也是起源于佛教的供花,随着中国古代佛教的东传而传入日本国。寺院内的放生池中大多种莲花,有的还
在寺院园林中另辟莲花池。
⑵ 唐伯虎出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清朝才子对出的下联
正史上的唐伯虎,没有影视剧中的那般英俊潇洒,更没能迎娶才貌双绝的秋香,虽有一肚子的才华,却因为被取消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仕途之路就被堵死。既然仕途无望,唐伯虎就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诗词书画的创作当中,经常以酒为伴,过着潇洒不羁的生活,从而写出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千古佳句。
世人无法猜测,唐伯虎是否真的看透一切,那种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晚年生活不太如意,甚至可以说贫困潦倒,只能靠着卖字画度日。尽管有人因欣赏他的才华,想给他安排一份工作,也就是变相地施以援手,但都被唐伯虎给婉拒了,古代文人骨子里的骄傲,决定了他绝不会接受他人的施舍,哪怕是饿死街头。
妻子离他而去后,唐伯虎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他,没有多少压力,无需考虑房子、车子等问题。一旦卖出几张字画,手中有些余钱,便离开家乡,到各地的名山大川游玩,顺便散散心、找找灵感,除了祝枝山等好友理解并支持他的做法,其他亲朋好友都表示很费解,甚至指责他不务正业,但他并不在乎这些人的眼光。
有一年的夏天,唐伯虎独自一人来到山中游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发现山上有座寺庙,就决定到里面借宿一晚,说不定还能遇到得道高僧,聊聊佛学方面的知识。寺庙看起来有些破旧,估计至少有几十年了,但内外打扫的都比较干净,显然里面有僧人居住,并不是一座荒庙。
正当他准备进去的时候,出来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和尚,就问道:“小师父,天色已晚,我想在此借宿一晚,不知是否方便呢?”小和尚挠了挠头说:“应该可以的,此庙只有我和师父两人,你去里面问一下师父,我要去采一些野菜。”唐伯虎表示感谢后,缓缓地走进寺庙,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在专心致志地画画,他并没有打扰,而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高僧画的是一幅荷花图,一看就是绘画功底相当了得之人。过了一会,高僧完成了这幅画,然后才发现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后。经过短暂的交谈后,唐伯虎介绍了自己,在高僧得知其身份后大喜不已,两人探讨了一番绘画技巧以及诗词歌赋,顿时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别,尽管高僧有万般的不舍,但他深知“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道理,希望唐伯虎能为他昨天画的那副画题字。唐伯虎想了一会,提笔写了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他并没有接着写出下联,不知道是没想出来,还是故意而为之,然后就离开了。
高僧把这幅画视作珍宝,毕竟上面有唐大才子的题字,去世前把它传给小和尚,并嘱托小和尚一定要好好保存。就这样,这幅画一直保存了下来,期间寺庙中也来过不少文人,却无人能对出唐伯虎的那个上联。清朝乾隆年间,出身翰林的诗人李调元,偶然间来到寺庙中,看到了画上的上联,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到了堪称经典的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你觉得李调元对出的下联怎么样呢?
⑶ 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是什么
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由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版,下联清代李调元所作为:书临权汉贴翰林书。
上联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整个上联采用了回文兼谐音的巧妙,它的正读和反读都是一样的读音,整体十分精妙,并且和当时的场景十分贴切的结合在一起。
至于下联同样十分精妙,同样是由古人李调元所留,“书临汉贴翰林书”同样运用了回文兼谐音且不管平仄还是已经是十分对称。
(3)小和尚荷花图片卡通扩展阅读:
“画上荷花和尚画”的典故
一年夏天,唐伯虎独自一人来到山中游玩,发现山上有座寺庙,决定到里面借宿一晚。他来到寺庙,询问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和尚是否可以借宿一晚,小和尚说需要问师父。唐伯虎走进寺庙,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专心致志地画画,他并没有打扰,而是默默站在一旁观看。
高僧画的是一幅荷花图,完成了这幅画,才发现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后。经过短暂的交谈后,两人探讨了一番绘画技巧以及诗词歌赋,顿时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别,高僧有万般的不舍,望唐伯虎能为他昨天画的那副画题字。唐伯虎想了一会,提笔写了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他并没有接着写出下联,就离开了。
⑷ 莲子已成荷长老,梨花未放叶先生这对联其中的妙趣是什么
主要是谐音 荷——何
从前,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聪明伶俐,很有文才,善于吟诗对对子,深得长老的信赖,因此,每逢寺院来人,长老都让小和尚作陪。 一天,有一个姓叶的秀才来到寺里,照例又是小和尚陪同游玩。二人兴致勃勃,边走边谈,在距寺院不远的田里,人们穿梭似的忙着挑担运禾,这时,叶秀才指着担禾的人群对小和尚说:“你看,那群人中好像还有几个尼姑,尼姑也忙着担禾,这可是件新鲜事儿。” 小和尚顺着叶秀才手指的方向看去,确实是这样。这时,叶秀才突然针对此情此景,说出一句上联: 师姑田里担禾上 秀才并要小和尚续出下联。 小和尚一听,秀才话中有话,分明是在取笑他,脸唰地一下直红到耳根,低着头,半晌说不出话来。 就在低头的当儿,小和尚也在思考以什么样的话作为回复,不多一会,小和尚开腔了: 美女堂前抱绣裁 叶秀才听了,暗暗佩服小和尚的文才。 二人行至一池塘边,放眼望去,满池荷花的花托已发育成莲蓬,结出莲子,叶秀才又脱口说出一句上联: 莲子已成荷长老; 小和尚望着池塘边上的几棵梨树,对道: 梨花未放叶先生。 寺庙里竟有这样多才的僧人,真了不起。叶秀才听了小和尚两次对句,连连称奇。
⑸ 山东济南大明湖传说
大明湖,以其“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吸引着无数游人。漫步湖畔,垂柳轻拂,红荷点缀,如诗如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柳荷有关的美丽传说。
很久以前,湖边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男的叫杨柳,女的名荷花。杨柳英俊,荷花美丽,两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两家家长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准备完婚。然而,恶少垂涎荷花,趁家中无人抢走她。杨柳闻讯赶来,却惨遭杀害。荷花悲痛欲绝,跳湖殉情。
杨柳被害处长出柳林,荷花自尽处生出红荷。湖民说,这是他们化身,死后也要厮守相聚。湖畔柳枝拂水,红荷挺立,仿佛在传情。
另一个传说发生在大明国寺。寺内和尚不守教规,欺压百姓。一个官人妹妹为母亲祈福,却被寺内小和尚诱骗。官人得知后怒不可遏,抄刀追至大明国寺。突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大明国寺沉入地下,形成大明湖。
官人救出妹妹,治好了母亲的病,大明国寺的和尚遭天谴。百姓拍手称快。官人从此在湖中种藕捕鱼,周济穷人,日子过得快活。恶和尚则变成了鱼虾、蛤蟆,只能生气鼓肚。
⑹ 和尚荷花什么意思
和尚代表修行的僧人。
莲花即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净解脱。
太阳表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的无限智慧光明照耀。整体的意思思,修行者通过沐浴佛的智慧光明,从烦恼淤泥中生出觉悟的莲花得到解脱。
莲花与佛教的渊源极深,可以说有佛教的地方就会有莲花。我们常看到,佛菩萨或坐或站于莲花台之上,有的掌托莲花,有的手执莲花,神态如莲花般安祥慈悲,供佛用的灯和蜡烛也常作成莲花造型。那么佛教为什么会选择莲花呢?主要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与佛教的宗旨很相应。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莲花代表圣洁、美好。在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悉达多太子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之一,便是池中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含义。而莲花除了莲瓣,还有莲蓬、莲子,莲瓣、莲蓬可观赏,莲子可食用;莲子又可生长,栽培更多的莲花。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莲花,也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佛教说“花开见佛性”。这花即指莲花,花开即指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比喻人有了莲的心境,就会显现佛性。这是佛教用莲花来象征修佛和比喻修佛人的根本原因。
⑺ 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是什么
下联是“书临汉帖翰林书”。
其中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由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下联“书临汉贴翰林书”为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所作。
上联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整个上联采用了回文兼谐音的巧妙,它的正读和反读都是一样的读音,整体十分精妙,并且和当时的场景十分贴切的结合在一起。
至于下联同样十分精妙,同样是由古人李调元所留,“书临汉贴翰林书”同样运用了回文兼谐音且不管平仄还是已经是十分对称。
(7)小和尚荷花图片卡通扩展阅读:
李调元相关轶事
李调元第一次到省城成都会举,路夜投宿。店主以客房住满谢绝,李调元以“余有偏房”问之,店主对曰:“从前有一秀才,投宿此店,见店内有一妙龄女,才貌双全,借斟酒之时,欲纳为妾。
女云:君若才敏过人,奴当从也,吾有一联,请君对之: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秀才苦思冥想,整夜不眠,也未对出下联,遂气死于房中。由此阴魂不散,久久于夜内长吟: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且反复吟之,直至鸡鸣。于是此房无人敢宿。”
李调元曰:“这有何惧,吾今夜宿之,为汝除其怨魂矣!”是夜三更,果有悲声长吟:“冰冷酒……”李调元当即对曰:“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吟魂消失,其房照常宿客矣!故使李调元名扬川中。
李调元中举后,畅游岷江,谁知江中已有一“武举”乘舟在前。依古时规矩,文武同道,应让文者在前,可此武将,不依“旧规”,却要出一上联,若能当场对出,方可按“规矩”游江。其上联是:“两艇并进,鲁肃不及樊哙。”
李调元细思此联绝矣:其一、鲁肃是文人,樊哙是武夫,但讲功劳,“武”在“文”之上;其二、鲁肃、樊哙乃是“双关”,意为“橹摇得再快,也赶不上帆船迅速”。
李被逼得十分纳闷,突听得隔岸大道上,有婚嫁之箫声管乐,他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八音谐奏,狄青哪有萧何!”此乃上乘绝对,含义亦有二:其一、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将军,哪赶得上汉高祖的萧丞相之功呢!
其二、“笛声”再清脆,也赶不上“箫音和谐”,总之,你这个武人是赶不上我这个文人的。武将闻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打拱高赞:“李举人之舟,自然应游江在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