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棠南京
A. 金陵十三钗里的老四是谁
老四是:贾探春
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诨名,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文名 贾探春
其他名称 三姑娘,玫瑰花,蕉下客
饰演 东方闻樱(87版红楼梦)
登场作品 《红楼梦》
生日 三月初三
性别 女
排名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位
身份 贾府三小姐(庶出)
园内居所 秋爽斋
花名签 杏花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于:
B. 滁州市汉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南京汉唐教育是南京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位于古都南京.南京汉唐主要经营自学考专试,成人属高考,远程教育。技能考证。
法定代表人:王福庚
成立时间:2014-11-21
注册资本: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010200028625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南京市玄武区玄武大道88号阳光聚宝山庄海棠街区4幢-5号
C. 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
林黛玉
与薛宝来钗并列金陵十二源钗之首,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少时父母便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从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深得宝玉之心。因为她懂得宝玉的精神内核。宝玉反抗宗法社会,她始终是支持者,同盟者,不幸她也是受害者。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她爱得纯粹,因而爱得高贵。江南贵族小姐,又经诗词陶冶过,林黛玉爱起人来就像李清照。而爱在古代,是个受压迫的字眼,社会不允许。林黛玉是礼教背景下的情爱至上主义者,她爱贾宝玉,不含世俗成分。
D. 南京市公司网络推广,南京市公司网络推广公司哪家好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排名靠前的都是不错的。我们也可以处理,希望可以帮到你。纯手打,望采纳。
E. 郑和与南京到底有什么关系
郑和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他在南京生活、任职近30年,一生与南京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南京有不少有关郑和的遗存,综述如下:
龙江宝船厂遗址
南京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启航地,郑和受命出使西洋后,就将大部分海船特别是大型宝船交南京龙江造船厂建造。龙江造船厂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当时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官办造船厂。
龙江造船厂所造宝船形体最大的,长约126米,宽约52米,可载千人以上。后来龙江造船厂规模不断扩大,向南延伸至今三汊河、中保村一带。目前南京已在宝船厂遗址上重建一座宝船遗址公园,占地约280亩。在遗址上由南向北并排列着船坞,每个船坞长约500米,宽约30米至70米不等,东端连接大道,西端通向长江,宝船造好后可自造船厂开船,从龙江关进入长江
在船坞的淤泥中,先后挖掘出不少造船厂的遗物,有残存的绞关木、铁锚、石臼等物。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将于近期建成,并于7月初开门迎客
马府街与郑和府邸
马府街位于今太平南路中段东侧和白下路东段北侧,郑和的府邸就在此,由于郑和原姓马,故名马府街。郑和府邸原来规模很大,到清代咸丰年间尚有房屋72间,后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
马府街北侧有一郑和私家花园,旧称马家花园,清末一度成为直奉会馆、新安会馆。南京解放后,该园荒芜,杂草丛生,游人罕至。南京市白下区政府于1953年对它进行整修,并起名为太平公园。
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全国筹委会决定在该园东南角新建郑和纪念馆,同时将此公园改名为郑和公园。郑和公园占地2.24公顷,内建有郑和全身雕像、双锚亭、朱雀楼和刻有《明史•郑和传》的石碑,园内还有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珍贵植物五谷树和西府海棠。
当年郑和远航归来和任南京守备期间,曾在此居住过。1983年曾在花园内挖掘出一批与郑和有关的文物,其中有“洪武通宝”铜钱和明初的陶瓷残片,有一件青花碗底残片中间有楷书“马”字的落款,可能是马府使用的标志。
天妃宫与静海寺
天妃在闽粤港澳台和东南亚一带又称“妈祖”,被尊为保佑航海安全的和平女神,传说天妃确有其人,本名林默娘(公元960-987),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屿。郑和首次率船队出海,据说得到天妃神助,化险为夷平安归来,于是奏请皇帝,建宫封号立碑以示纪念。
南京天妃宫有三处,通常所讲的南京天妃宫是指“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在今建宁路北侧,下关仪凤门外狮子山下。该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初八,由明成祖赐名,以纪念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那时天妃宫殿宇宏丽,廊檐绘有海中灵异的巨幅壁画。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天妃宫内立起“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是明成祖于水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四月初六亲撰,记载郑和事迹和航海经历。此石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清咸丰年间天妃宫毁于战火,建筑无存碑尚完好,由于年久风化的关系,碑上文字较模糊,前几年已将此石碑移至重建的静海寺安放。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天妃宫已在原址重建,第一期工程已于近期完工,并复制了天妃宫石碑。重建的天妃宫已于5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
静海寺位于现下关狮子山西南麓,建造之初占地约30亩,有金刚殿、钟鼓楼、天王殿、祖师殿等80余间,郑和晚年一度在该寺居住,并将下西洋带回的一些奇珍异物供养于寺内。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更上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是在此签订的。
南京市政府1987年在旧址上重建静海寺,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对静海寺进行了扩建,并铸造“警世钟”。今年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对静海寺进一步扩建,6月28日国家邮政局将在静海寺举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首发式。
现静海寺内石碑上刻有静海寺简介:“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系朱棣为嘉奖郑和航海功勋而敕建并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之意。”
浡泥国王墓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首次率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开始了下西洋的伟大历程。既宣扬了明朝的威德,也促进了有关国家和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浡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领王室成员150多人访问中国,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浡泥国王在南京游览月余,不幸染病,逝于南京。
1958年5月南京市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经东向花村农民提供线索,在乌龟山发现了匍匐在山阳的龟跌,在旁边草丛中有一段残碑,碑文已大部分模糊,但经过仔细揣摩,依稀可辨认出“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器皿及金银锦绮钱币甚厚赐王妻”、“浡泥王去中国”等字迹。后经查阅有关资料,终于查清了一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渺不可寻”的浡泥国王墓。随后又在墓前的水沟里,发现了另一段残碑,是神道碑的上半段。
净觉寺
净觉寺位于今升州路28号,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敕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扩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被焚毁。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在第七次下西洋(公元1431年)前奏请重建。明弘治和嘉靖年间重修,清咸丰年间遭太平天国战火又毁,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又重建。195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将净觉寺修缮一新。
净觉寺初建时占地40亩,规模宏伟,仅大殿就有81间,从目前大殿周围留存的近十个石础来看,一般直径均在50至60公分。净觉寺经过历代的战乱和马路的拓宽,面积已大大缩小,现占地约为6亩。净觉寺有院落四进,礼拜堂一座,礼拜堂后有一面南京寺庙中最高的墙,系明代所遗。寺前存有一砖雕牌坊,上刻“敕建”二字,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郑和墓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郑和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返回途中,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享年62岁。明宣宗特赐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此墓实为“衣冠冢”(当时条件可能无法保存遗体)。
郑和墓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墓为圆形土丘,高8米,有墓塘,呈马蹄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在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按穆斯林葬仪,选用优质青石料,将墓砌成长方形。墓下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台阶中又分为4层平台,寓意郑和七下西洋访问过近40个国家和地区,每层平台有7级台阶,代表郑和七次下西洋。甬道两旁植有青松翠柏,立有重修的郑和墓碑,旁边建有碑亭和陈列室。
在郑和墓西边有一郑家村,相传此村落是600年前岁郑和下西洋的一支官兵,自愿为郑和守墓而形成的。他们原来并不姓郑,后来相约改姓郑,是没有郑和血缘的特殊“郑和后裔”。
郑和家谱
由于郑和身为太监,便以其兄马文铭之子立嫡,得以延续。南京是郑和后裔最多的地方,目前已有500多人,他们非常重视家庭伦理观念,修缮郑和家谱成为延续家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南京的郑和家谱叫《咸阳世家宗谱》,原来有四部家谱传世,可惜历经沧桑,目前都下落不明。不久前在郑和第十八世孙沈郑氏家,发现了一块家谱木刻封面的残存,木版长56厘米,宽10厘米,厚1.2厘米,上部刻有一个“咸”字,估计残存为原物的1/4,它成为南京的《咸阳世家宗谱》现存的唯一实物,极具文物价值.
F. 1955年南京军事学院授予少将有几人
1955年授予的少将名单
解 方 陈 沂 童陆生 詹化雨 刘其人 张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广化 魏传统
孙仪之 傅家选 喻缦云 姜齐贤 钱信忠 贾若喻 王光华 王永浚 曹丹辉 李钟奇
叶楚屏 王文轩 叶运高 李兆炳 黄远 吴 涛 马文波 陈外欧 刘显宜 张松平
范子瑜 严 俊 戴正华 官乃泉 黄曹龙 阎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陈远波 黄新友
张平凯 吉合 胡备文 钱 江 陈福初 陈铁君 王兰麟 洪 水 刘少卿 周维
刘绍文 安东 黄有凤 李 基 况玉纯 游胜华 王兆相 贺盛桂 王兴纲 车敏瞧
张逊之 何济林 潘世徵 罗亦经 徐光华 黎东汉 幸元林 汪东兴 周子祯 张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润生 陶汉章 谢振华 谢立全 林浩 刘居英 刘有龙 谢良
雷绍康 罗若遐 方升普 刘永源 王绍南 袁渊 谭知耕 余克勤 仲曦东 谭佑铭
张驾伍 周志刚 刘子云 沈启贤 吴嘉民 李汛山 吴华夺 李开湘 李治 张书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陈海涵 刘清明 方正 刘昂 李光辉 钟明彪 唐凯 唐铎
胡正平 陈金钰 郑大林 张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真 李毅 郭奇 张日清
李良汉 钟发宗 徐其孝 林遵 胡华居 金忠藩 贺振新 段苏权 谷文善 薛少卿
漆远渥 王集成 李中权 张廷发 何廷一 石忠汉 朱虚之 沙克 黄炜华 杨焕民
吴林焕 何振亚 傅传作 王德贵 杨尚儒 刘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韦祖珍 裴志耕
刘放 王平水 李平 梁达三 陈钦 谢斌 高厚良 关盛志 李丰 邓东哲
蔡永 肖前 方子翼 李长韦 朱云谦 吴宗先 刘懋功 王云霖 周彬 李庆柳
余非 赵正洪 黄连秋 黄玉昆 张百春 李勃 陈浩 罗维道 刘福胜 余明
李振声 罗野岗 陈熙 安志敏 朱火华 刘鹤孔 王学清 曾征 黄仁庭 黄玉庭
袁学凯 兴中 方槐 张雍耿 乔信明 谢锡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郑国仲 张学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赵一萍 张汉丞 马龙 曾生 段德彰 卢仁灿 桂绍彬
雷永通 张雄 高志荣 马忠全 蔡长风 肖学林 黄忠诚 刘华清 苏启胜 朱军
刘中华 梅嘉生 何辉 谢甫生 吴西 魏天录 刘义 黄忠学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继泽 张元培 齐勇 邓龙翔 邱子明 宋景华 江勇为 胥治中 阙中一 邓兆祥
罗斌 苏进 陈锐霆 贾陶 封永顺 张贻祥 涂锡道 管松涛 廖成美 王文介
朱光 廖运周 颜东山 王振祥 罗通 程世清 林彬 邓家泰 宋庆生 王胜
孙三 李迎希 徐德操 赵东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云 陈华堂 王智涛 谷景生
张西三 孙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寿才 刘秉彦 樊哲祥 蔡爱卿 黄径琛 张希才
曹传赞 李贞 龙福才 刘鹏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辉燕 闵学胜 张吉厚 朱绍田
袁光 郭维城 徐斌 陈力 邓少东 查国桢 罗华生 吴烈 李逸民 熊伯涛
方国华 邹国厚 盛治华 罗文坊 王明贵 杜国平 陈波 梁玉振 刘辉山 张廷桢
蔡炳臣 陈伯禄 白寿康 郭炳坤 张希钦 曾涤 苏鳌 杨嘉瑞 程悦长 夏耀堂
王再兴 左齐 李铨 郭宝珊 史可全 闵鸿友 孙光 马尔果甫·伊斯卡果夫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吴习智 徐国珍 朱声达 高朗亭 甘祖昌 罗 章 侯世奎
颜金生 张开基 祖农·太也甫夫 曹达诺夫·扎依尔 高维嵩 李建良 牛书申
钟生溢 孙润华 李书茂 熊晃 李书全 曾光明 黄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黄立清
鲁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启明 陈明义 查玉升 何维忠 郭林祥 杨尚高 胡荣贵
王贵德 石新安 范明 王其梅 陈鹤桥 黎锡福 汪乃贵 熊奎 何光宇 胥光义
张和 吴荣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刘振国 卢南樵 孔骏彪 周长庚 周学义 涂则生
金绍山 张忠 何德庆 崔建功 吴忠 汪家道 李觉 张培荣 金世柏 丁荣昌
鲁加汉 马琮璜 何以祥 段焕竞 邱蔚 朱绍清 廖海光 刘涌 曾如清 廖政国
黎有章 刘永生 李继开 陈美藻 张震东 常玉清 胡大荣 赵俊 肖永银 张秀龙
熊应堂 张至秀 詹大南 陈宏 姚运良 李水清 周纯麟 谢胜坤 龙潜 欧阳平
李世炎 刘文学 李耀文 汤光恢 谢云晖 王六生 何志远 张闯初 符确坚 何柱成
刘毓标 李景瑞 万振西 刘健挺 程业棠 谢锐 宋文 曾旭清 李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辉高 宋献章 严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贺光华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黄朝天 王健青 陈士法 孙端夫 徐体山 邓仕俊 王诚汉 马辉 陈奇 傅绍甫
李发 阮贤榜 匡斌 尤太忠 王直 秦化龙 杨汉林 资凤 罗湘涛 喻新华
张文碧 李曼村 陈德先 汪少川 彭胜标 罗应怀 熊飞 彭显伦 张潮夫 王若杰
王义勋 郭卓辛 邱相田 龙飞虎 朱耀华 陈忠梅 李国厚 余光茂 谭友夫 张新华
张宗胜 熊挺 张春森 曹思明 周明国 何敬之 姚 醒 刘贤权 龙书金 韩东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贺东生 张广才 钟伟 吴自立 肖元礼 邓克明 卢绍武 叶长庚
刘子奇 李福泽 雷震 马白山 黄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张国传 周发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欧致富 魏镇 刘新权 方国安 王全国 叶明 谢镗忠 廖冠贤 李丙令
陈德 陈发洪 王振乾 李俭珠 孙克骥 胡继成 杨树根 郭成柱 吴诚忠 王远芬
田厚仪 罗仁全 祝世凤 叶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国翰 赵兰田 王东保
陈文彪 彭龙飞 刘玉堂 张汝光 陈挽澜 黄荣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谭文帮 林忠照
钟文法 陈志彬 张太生 宋维轼 彭清云 方国南 兰桥 魏洪亮 董洪国 傅春早
肖远久 何能彬 任昌辉 颜德明 杨大易 余品轩 陈宗坤 邱国光 汤池 高体乾
齐丁根 曾敬烦 丁武选 程儒珍 郑效峰 邹善芳 汪洪清 刘兴隆 倪南山 卜万科
罗云 黄胜明 江腾蛟 黄德魁 甘思河 潘峰 傅崇碧 肖思明 叶青山 王奇才
龙道权 帅荣 裴周玉 黄振棠 李人林 曾美 石志东 孟庆山 杜文达 索立波
张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张正光 黄作珍 王之平 徐绍华 王耀南 于权伸 钟元辉
白志文 刘华香 赵文进 彭寿生 刘德海 林伟 曾威 刘彬 方之中 马卫华
曾保堂 黄光霞 杨植亭 廷懋 陈宜贵 钟炳昌 廖鼎琳 刘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长元 钟辉琨 张英辉 郑三生 杨根生 曹玉清 曾宪池 卢克
马泽迎 杨永松 苏鲁 陶国清 韩卫民 杨世明 王才贵 孔飞 李佐玉 王谦
贺晋年 罗成德 唐子安 江拥辉 张开荆 贺健 贺庆积 谭友林 吴岱 邱先通
钟人仿 刘何 邹衍 张竭诚 邓岳 谢正荣 徐国夫 江文 刘 云 宋承志
赵杰 王良太 王力生 赵承金 伍瑞卿 龙开富 李资平 张济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陈美福 张海棠 陈信忠 罗坤山 孙文采 苏焕清 黄思沛
叶荫庭 邱会魁 唐青山 罗桂华 王屏 姚国民 黄惠良 李荆璞 王蕴瑞 黄文明
张明远 胡炳云 肖应棠 肖文玖 潘焱 丁盛 钟国楚 陈仿仁 陈云开 谢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赵冠英 赵章成 谭善和 徐国贤 杨俊生 吴泳湘 周长胜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贺大增 李震 吴保山 何运洪 李致远 谢福林 丁莱夫 丁先国
董永清 况开田 刘禄长 汪克明 王明坤 张树芝 张云龙 陈仁洪 李家益 赵国泰
吴瑞山 欧阳家祥 张万春 熊作坊 赖春风 蒋克诚 舒行 廖鼎祥 范阳春 谢家祥
杨中行 张梓桢 彭盛 严庆堤 吴融峰 李彬山 刘春 余积德 官宗礼 严政
陈茂辉 张秀川 任荣 唐金龙 吴子杰 游好扬 赖光勋 李木生 徐其海 黎光 贺吉祥 张步峰 樊学文 汪易 李布德
G. 金陵十二钗是哪几个以及其简介。
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金陵十内二钗容正册——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正册——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正册——巧姐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金陵十二钗正册——李纨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元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迎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小红、龄官、娇杏;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袭人、平儿、鸳鸯、紫鹃、莺儿、玉钏、金钏、彩云、司棋、芳官、麝月;
H. 南京有哪些历史名人
1、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之子。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2、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祖冲之因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
祖冲之还给出圆周率(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后人将“约率”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3、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南京人,民族英雄。
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鸦片战争名将之一,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广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击退英舰挑衅。后调闽浙,坐在粤办理不善事戍伊犁。释还,迁至陕西巡抚。有《石砚斋诗抄》等多部著作传世。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邓廷桢予以积极支持,和林则徐进行了密切配合,成为林则徐在广东推动禁烟的亲密合作者。
他们在短期内缉拿了内地鸦片烟贩,查抄了窑口,打击和驱逐了武装鸦片趸船,在虎门亲自监督缴收了二万余箱、袋,二百多万斤重的鸦片。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进行销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禁烟的正义性。在虎门海防的建设中,邓廷桢经常陪同林则徐往各海口视察、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相互配合得很好。
4、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5、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徐熙画在南唐甚受重视,为后主李煜所欣赏。在宋代也享有很高声誉,宋太宗见徐熙所画安石榴,以为“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他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然宋人评论又说,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被誉为“江南绝笔”。
徐熙作品早已不存,现传为徐熙的《雪竹图》、《玉堂富贵图》、《雏鸽药苗图》皆非真迹,只能从中领略其风格和画法。 《玉堂富贵图》 此画绘玉兰、海棠及牡丹,花蕊繁杂,画下端有一野鸡。题款为"金陵徐熙"下钤半印二,不可辨。
6、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
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
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煜不仅擅长诗词,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李煜曾考证过拨镫法的渊源,并总结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种技艺。李煜擅长行书,多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竹,世称“金错刀”;又喜写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李煜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周密评为“法帖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