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的分辨
『壹』 辛夷花与白玉兰的区别
辛夷与玉兰同属木兰科,但不是同一种植物。从外观上,玉兰花与辛夷花的区回别是:
1、辛夷是小答乔木或灌木,而玉兰则为高大乔木;
2、各自别名不同:辛夷别名木兰、林兰、桂兰、杜兰、木莲、木笔、紫玉兰(不同于全身紫红的紫玉兰)等。而玉兰别名则为望春、玉树、应春、玉堂春、白玉兰、紫玉兰等;
3、辛夷的花朵稍小,叶子也是更小些;而玉兰的花朵和叶子较大;
4、辛夷的花萼(花瓣柄部的托片)与花瓣分别明显,有面积很大的3片萼片,这些萼片常呈绿色披针状。而玉兰的萼片很小,几乎不被人注意到;
5、辛夷的花瓣常“外紫而内白”,既不像白玉兰的几乎都是白,也不像紫玉兰的都是紫红。
『贰』 木兰花和玉兰花的详细区别是什么是木兰花包含玉兰花还是玉兰花包含木兰花木兰花除了紫色有白色的吗
木兰科里主要有复四个属,其中木制兰属里有紫玉兰,白玉兰,二乔玉兰,白兰花,广玉兰,厚朴等等,白玉兰又叫玉兰,花被片极相似,纯白色,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宽圆具突尖,紫玉兰又叫辛夷,木兰,花被片不相似,外轮短小呈萼片状,花紫色。后面两个都没有。
『叁』 《花木兰》这首诗的解释
《木兰诗》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克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第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拖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词句注释
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新唐书·兵志》载: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规定从军的人要自备武器、粮食和衣服。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衞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骑速回故乡。
郭:外城。扶:扶持。将:助词,不译。以上二句是说父母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
姊(zǐ):姐姐。
理:梳理。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
“双兔”二句:当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时便区别不出它们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过雄兔雌兔在跑动时不能区别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传达了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
二、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肆』 木兰词全文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出自:《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4)木兰花的分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
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
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人物介绍: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伍』 辛夷花与白玉兰的区别是什么
玉兰花包括辛夷花,但辛夷花特指紫玉兰,区别如下:
1、辛夷是小乔木或灌木,而玉兰则为高大乔木;
2、辛夷花朵稍小,叶子也是更小些;而玉兰的花朵和叶子较大;
3、辛夷的花萼(花瓣柄部的托片)与花瓣分别明显,有面积很大的3片萼片,这些萼片常呈绿色披针状。而玉兰的萼片很小,几乎不被人注意到;
4、辛夷的花瓣常“外紫而内白”,既不像白玉兰的几乎都是白,也不像紫玉兰的都是紫红。
辛夷花:
拓展资料: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为木兰目、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 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花白色到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花先开放,叶子后长,花期10天左右。
中国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观花树木。上海市市花。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辛夷花又名望春花,木兰、紫玉兰。现在野生较少,在山东、四川、江西、湖北、云南、陕西南部、河南等地广泛栽培。落叶灌木,高三到四米。辛夷花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辛夷有散风寒的功效,可用于治鼻炎、降血压;辛夷还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和化工原料,亦是一种观赏绿化植物。
『陆』 木兰花 李煜 赏析
1.关于李煜和他的创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后,多以词抒写伤离惜别怀抱,寓寄故国之思、失国之痛、语言明净,音韵流畅,能以对比、白描等手法表现人生感慨。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了。”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后主的词有这样几个特点:
A.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不是丧权辱国后成为囚徒,李煜可能永远沦落为一个花前月下的风流文士,其词也必然会失之浅薄少蕴,成为续写“花间”词的俗人。正是阶下囚的生活,才使他后期词褪去了宫廷生活的脂粉气,抒发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由于国亡家败,不得不从政治的角度品尝苦果,因此咏史抒怀的成分必然要熔铸于词作中。李煜在词中毫不掩饰地描绘了被俘后的生活,倾诉了愤世之愁,亡国之恨,直到招来杀身之祸。他在词中描写了真实生活,真情实感,并对此加以形象化的艺术概括,使词的影响力极大,感染力极强。可见,“真”是境界的基础,也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祛除矫情伪态,抒发胸中的真情,诗词方能动人。李煜词便是由于其“真情实性”而格外动人心魄的。
B.内情与外美的完美融合:只有内心的情与意的表达同外物的境与景相互融合,才能创造出“意与境浑”、情与景合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美的境界。李煜的词“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他擅长用白描、对比等手法,选择特殊的审美意象,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眼前实景与心中虚景巧妙连结,一吐为快。
C.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形象是意境构建的基本要素,形象要想鲜明生动,就必须是作者心中独有、充满着作者的情感与心血的。李煜在他的词作中塑造了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自我”形象,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2.关于《虞美人》的鉴赏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末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这个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3.关于《浪淘沙》的鉴赏
据蔡候《西清诗话》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本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如本词,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叙;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语言生动,纯用白描,但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4.谈谈李煜词的感伤情调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名句,用这句词来概括李煜词的情调与风格是非常恰当的。
南唐后主李馒生性柔弱。多愁善感,再加上戏剧性的人生际遭。所以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忧郁色彩,有的淡如轻烟,有的浓似云雾.将人引入凄婉美丽的意境中。难怪有人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人物。
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大概有32首左右,在这些词中用得最多的字是“恨”与“愁”,再加上用了“哀”、“惆怅”、“断肠”、“伤”的词作一共有20多首。可见,李煜三分之二的作品在倾诉“恨”与“愁”,忧郁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在各个创作阶段,其“恨”与“愁”的内涵、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将李煜的词的感伤情调分为三个阶段:闲愁——清愁——哀愁。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句秦观的词来形容李煜前期词风是再恰当不过了,淡淡愁绪闲似飞花,细如雨丝,朦胧写意,清新雅致,别有一番美感。王国维将词人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种,而李煜作为一个典型的主观词人在作品中突出的是个性。他作品中反映的他所熟悉与热爱的环境与生活,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水平高出温、韦花间词许多。词风上清新自然,有独特的魅力。“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这是李煜早期词中的“闲愁”,有一些花间词的痕迹,但已渐渐走出花间词的浓艳华美。多用白描,淡笔勾勒,明净自然,极有韵致;“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是李煜中期作品中的“清愁”,这一时期词作中的忧郁色彩渐浓,少了轻歌曼舞的描绘.少了吟风弄月的闲情,更多了“深秋”、“寂寥”等暗淡词句,使人感到一派凄清与苍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李煜晚期词中的“哀愁”。李煜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开始了他充满屈辱、泪水与无限哀怨的余生。这首词从立国写到失国,从极乐写到极悲,感情跨度很大,表达了一个历经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破阵子》一词是李煜词作品中少数较有气势的作品之一,但它所渗透的只是巨大的伤痛,李煜词中的“哀”也就由此开始。
李煜从亡国到被赵光义所害,作为宋室的阶下囚,总是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孤独,寂寞,反映了他对屈辱现实的极端不满与无奈。但作为亡国之君他只有以“哀怨”向残酷的现实进行无言的抗争.而《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他对自己悲剧一生写下的悲歌。虽然故地故苑风貌依旧,三千里锦绣河山如今拱手让人,物是人非怎不令人触景生情。正所谓:“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李煜的后期作品“真所谓以血书者。”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它的魅力就在于这种血泪疑成的哀愁,正是它使后主词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光彩不减.至今为无数文学爱好者所深爱。
5.李煜与晏几道之比较(选自《齐齐哈尔社会科学》,作者冯艳红,有删节。)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晏几道是北宋初期的词人。二者在生活阅历、识见,性格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所写的词却风格迥异,意境与成就都相去甚远。
两位词人都可以说是纯情词人,都有名文佳句流传于世。有的甚至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有“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清词丽句,深婉沉着。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气势豪迈恢宏,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力。
两位词人虽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由地位显赫到平民百姓或阶下囚的剧变,但因有地位、环境的较大差距,影响了他们的词作风格与意境。李煜虽是南唐末词人,却一洗“花间派”的胭脂气,大有奔腾豪放深沉广大之势;晏几道虽是宋初词人,却仍徘徊在花前月下,虽有发展创新,终未脱却“花间派”的巢臼。
第一,词作风格的不同
李煜的词是纯真天然不假雕饰,晏几道的词则是清辞丽句俊美风流。
李煜对一切事物的感受与表现全出于直觉,没有任何逞才或分辨的意念,只是纯真如实地写出自身的感受而巳。无论写宫廷宴乐、美人幽会,还是写伤春怀人、悲秋寄慨,几乎每首词都演化成一个小故事。有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有具体的环境、实物,多是形象的画面,具有情节性。同时,他在表达方式上摆脱了五代词的浓词丽句,不避口语,惯用白描。无论是亡国前还是亡国后的作品,无论是快乐之词还是悲苦之语,都是如此。李煜词作风格的另一特点是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即命名是花间词,也寓意深远,表达深刻。
晏几道的词更多的是着意用力,用意雕饰又不露雕琢之迹,于自然之中,寓铸炼之工。晏几道擅于精心挑选字句入词,通过字句的斟酌,着意使他的词作表达更显深沉,寓意深远,耐人推敲。如“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木兰花》)两句,全用名词组成,表面是写院落内外景象,实际是写墙内之人当初艳如丹杏,而今衰残,已似雨余之花;门外之人生涯飘泊,有如风后不定的绿杨飞絮。对仗工整、精丽,又能尽工巧于矩度,寓流动于排偶,景象鲜明,喻比巧妙。
第二,词作意境的差异
从意境方面讲,二者词中虽同样有盛衰无常之感,但李煜词往往能以极简短的小令表达出深刻的悲慨,晏几道的词则表现的不那么宽广深厚。
李煜正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了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的阅世极浅的纯真性情抒发了人生最深切的悲慨,所以他虽阅世甚浅,不失赤子心,却能以其纯真的感受直透世事苍桑,以其任纵的性情对一切遭遇都有特别深刻强锐的感受。此外,在用词造句方面李煜也往往使用一些气象极为阔大的字眼,使词的意境深远宏大。具体说,李煜往往选择概括性极强,以一当十的泛指意象,如家园、河山、甫国以及无限江山等,从而开阔词的意境。至于凤阁龙楼、雕栏玉砌,玉树琼枝,春花秋月等也绝非定指一时一地或某一具体的殿堂楼宇、草木节气,而是泛指整个家园。意象外廷的宽泛性,更把具有通常意义的家仇国恨输入读者的感官,引起联想,激发强烈的共鸣和同情心。
晏几道的词多以爱情为主要内容,抒发家庭盛衰之感,表达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悲慨。但他生活特定的时代,他的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面貌,只是社会性没有李煜词那么宽广深厚,没有那种以己推人而及全人类的概括性。
第三,词作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同
就李煜与晏几道在词史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言,李煜对五代词的发展,实有开拓之功;而晏几道不仅未有开拓,反而使词的意境转趋狭隘了。
李煜词在思想内涵上,以一己之悲哀写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永恒与无常的感慨,直探人生核心,引起不同阶层有相同感触者的共鸣。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说:“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身世之感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常有的广泛性质,在感情上引起深刻同感”,这段话深刻洞悉了李煜词丰厚的精神实质和哲理内涵。他开拓了博大、雄浑、明朗的境界,使微物小篇的词作融入了一种极为高远深挚的意境。
晏几道的创作就词的发展演进而言,是一种“回流之嗣响”。北宋初期,长调盛行,柳永、苏轼已经对词做了开疆劈境的发展。晏几道的词不仅未曾追随柳、苏的开拓创新,甚至连晏殊和欧阳修在词的潜移默化演进中所达到的引人感发联想的深远意境也难得一见。他的词极少长调,多写恋情与相思。李煜与晏几道创作上的不同,是因为经历的不同。李煜所经受的是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而晏几道经历的是显赫家族逐步衰落的渐变。因此,这就注定了晏几道无法达到词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更高境界。
『柒』 《木兰花》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
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在
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宋仁宗庆
历三年(1043),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
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
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
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开我东阁的门,坐我西阁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车的声音。
2.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军帖:军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
6.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8.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9.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0.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1.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12. 朝、旦:早晨。
13.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4.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5.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16.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17.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最高的功勋。
19.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0.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1. 不用:不愿做。
22.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23. 郭:外城。
24. 扶将:扶持。
2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27. 著:穿。
2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9.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0. 火伴:同“伙伴”。同伍的上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32.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捌』 《花木兰》的全文及翻译
木兰辞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释: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8)木兰花的分辨扩展阅读:
花木兰主要讲了一个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参考资料:网络-木兰诗
『玖』 请提供给我钱惟演的<木兰花>的翻译以及赏析.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鸾镜: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说悬镜照之,鸾见影则鸣。芳尊:酒杯的美称。
[译文] 城墙上到处传来鸟语,春水拍打着岸堤。芳草与绿杨相衬,如此美景年复一年何日终止?景色越美,我心中越愁肠百转,伤心流泪。我也感觉到自己渐渐意志萎靡,对镜自照,更加吃惊,眼见自己迅速变老。往年多病而有愿意饮酒,如今忧伤,反而不愿酒杯空着。
[词谱]
[简要评析] 这是钱惟演(977-1034)晚年遣怀之作。当时, 作者政治上失宠, 坐擅议宗庙被罢免平章事职务, 贬崇信军节 度使,谪居汉东,心中郁郁寡欢,因此处处流露出垂暮凄怆之感, 虽多“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脂粉之词,但实际上是借以抒写官场上失意的伤感,全词写景抒情,上片以美景乐境写愁情哀练,层层推进,直逼出“泪眼愁肠”之哭呼,下片以一“厌”一“恐”的反常心理和行为,深曲抒情,耐人寻味。上片以芳春美景衬托哀情,抒韶光易逝之感。下片发人生易去青春难再之慨。绘景生动逼真,抒情深婉感人。上片开头两句写春景之明媚可人。首句写高处莺语,为听觉形象,次句写低处水波,为视觉形象。两句词便描绘出整体的空间形象,很能显出作者的功力。三四句写惜春恋春之痛苦心境,暗寓痛惜自己青春已逝的感慨,为下片的抒情作好铺垫。下片写自己渐觉衰老,对镜自照更吃惊衰老之甚。后两句写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而已。情调虽低沉,却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凉的心情,以及对于所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写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意,尤其传神。
[作者简介]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随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章事。曾参编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是西昆派代表诗人,与杨亿、刘筠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风靡诗坛。《全宋词》录其二首。
『拾』 《戏题木兰花》的译文,不要鉴赏
紫房①日照胭脂拆②,素艳风吹腻粉③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白居易·版《戏题木兰花》
①紫房:木兰花如莲,内白外紫心黄,故曰紫房。 ②拆:其花怒放,如建筑物被“拆”开。③腻粉:施了脂粉的细腻的肌肤。
《戏题木兰花》是一首七绝。这两句是说,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紫色的花苞绽开了,吐出了美艳的花瓣,其怒放之态,如同一座精巧玲珑的建筑被“拆”开了;柔嫩、洁白的花朵,如同施了脂粉的女郎细腻丰腴的肌肤,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改变着形态。用美妙的比拟手法,写生机盎然的木兰花,给人一种动态的、勃发着青春活力的美,可谓匠心独运,耐人吟味。
木兰花又称为女郎花,早春先叶开花,花瓣呈紫色,内近白色或粉红色。诗人吟颂常因为其形状,或借其名,多姿多彩。白权居易写它“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把花和人一起写的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