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兰花
Ⅰ 求水城周边乡镇的赶场时间表
水城特区赶集时间
星期一:常明,鸡场,米罗,发那。
星期二:猫场,果布戛,顺场,马场。
星期三:大湾,蒿枝,干河,双桥,舍戛,发射,龙井,兰花,磋播,倮摩,猪场。
星期四:猴场,大通坝,滥坝,新街,都格,营盘,者卡,花戛,俄戛,打磨石。
星期五:汪矿(山峡),立火,龙头山,勺米,木柯,姬关营,垭口,哈青,九归,箐口,红岩。
星期六:阿佐,董地,汪矿(小猪场),五星,保华,大土,戛拉戛,俄脚,箐马,笔架,坪寨,盐井,小马场。
星期天:德坞,白腻,小河,大河,汪矿(费家寨),大湾,比德,南开,鼠场,玉舍,杨梅,发耳,龙场,法德,啊戛,铜厂,蟠龙。
1、尧台 :一、四、七、 固下: 三、九。
2、县城 :三、六、九 、小刘村 三、八。
3、辛寨: 三、八。
4、白侯 :五、十 、纪昌庄 :四、九 。
赶集时摆摊注意事项:
1、地方的选择:一定要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人多才能卖出更多的衣服。
2、衣服的摆放:尽量利用场地,把自己卖的衣服样品挂起来,这样让人直观的看到衣服款式, 颜色。尽量多挂,把场地挂满,这才显得货物琳琅满目。
3、选择轻便的运输工具。 最好的是自行车、集市上人多、开车绝对不行、电动车也不能快速骑。
4、穿上最普通的衣服。 实际上很多人会看穿着来定菜价的、看着你衣冠楚楚、那么、价钱就会高一些。
5、带零钱赶集。 不要以为带着手机就够了、微信、支付宝刷一下不就支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6、货比三家再买。 不要看到自己想要东西就买下了、实际上、集市上价格差别很大的。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Ⅱ 洪江市有哪些乡镇
25个乡镇 补充: 洪江市 现辖25个乡镇,共有316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 洪江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侗、苗、瑶、回、土家等20个少数民族,有深渡苗族乡、 龙船 塘 瑶族 乡两个民族乡。 黔城 镇辖:南正街、玉皇阁、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五里牌6个居委会;小江、均田、莲塘、株山、百丈、东山、 大田 、长坡、渔塘、高桥、 柳溪 、水沅、板桥、 兰花 、桃源、金牛、铁坑、倒水湾18个村委会。 安江镇 辖:民主路、两眼塘、油菜园、白虎脑、桃子垅、大沙坪、红心、豹子垅、河西9个社区居委会;黄花坪、 中山 元、小溪坑、虹口洲4个村委会。 托口镇 辖:大桥街、建设街2个居委会;朗溪、阳岫、裕农、竹峰、石桥、马田、沙坡、豹雾、新田、新塘、王家坳、三里、通洲、阳荆、杨柳、罗岩16个村委会。 雪峰镇 辖:大坪居委会;大坪、界脚、车力溪、桐溪、 先峰 溪、两 溪口 、龙家田、下新街、 兰溪 冲、青山洞、笙竹、永红、芦木溪、深渡江、金塘、母溪、公坪17个村委会。 双溪镇 辖:双溪铺、盛兴2个居委会;双溪、烟溪、塘冲湾、严家团、大马、磨里坪、毛田、泥溪、山门、大禾田、 梓木 冲、桐坪、梅元冲、红花、高山、尖坡16个村委会。 江市镇 辖:江西街居委会;龙尾、老团、竹滩、申坳、 板栗 湾、蒋公溪、红莲村、荆竹、里坪、翁坡、双龙、岳溪、暴木溪13个村委会。 沅河镇 辖:原神场居委会;黔阳坪、十里、清水清、沅城、沅河、大坡、富团、保勇、堰桥、鄢家溪10个村委会。 塘湾镇 辖:陈家、文峰、水源、兰家、羊皮洞、隘上、白羊、江溪、中山、响溪、枳中槽、花岩、木兰溪、里木冲14个村委会。 硖州乡 辖:扶车、新庄、红村、溪边、仁建、太和、古溪、秀洲、秀建、 八门 、下坪、沅建、稔禾溪、大桥14个村委会。 龙田乡 辖:金花、东风、胜利、长碛、龙田、婆田、 高阳 、雪腊溪、洪溪、大垅田、涝溪、助溪、松林、城西14个村委会。 岔头乡 辖: 竹山 园、岩里、 杉木 田、新江、沅江、繁溪、鸡公坡、大年溪、大沅、黄双坪、双松、 高坡 、胡家、羊坡、陶家、水尾16个村委会。 茅渡乡 辖:茅渡、 关冲 、定坡、芒冬、颜容、大塘、洒溪、 栗子 溪、鸭池、婆田10个村委会。 大崇乡 辖:民主、赤溪、 石板桥 、岩脚、 盘龙 、砂溪、兰家坪、和平、小龙江9个村委会。 熟坪乡 辖:熟坪场居委会;熟坪、网塘、竹坡、双溪桥、尚宝、大垅溪、连丰、下山、光荣、平山界、大湾、罗翁、花园、黎明、大坳15个村委会。 铁山乡 辖:铁山、凉竹湾、冷溪、 长滩 、袁家溪、高原、大段、 水口山 、小溪、沈家坡、高桥、向家田、禾梨坪13个村委会。 群峰乡 辖:蛇形、杨柳、横碧洞、永胜、上洞、草鞋田、芙蓉溪、龙山田、双塘、木洒溪10个村委会。 湾溪乡 辖:山下垅、堙上、甘田印、云峰、 双江口 、油榨岩、花树脚、和丰、横溪坳、秧田垅、蒿菜坪、先锋12个村委会。 洗马乡 辖:芽柳、稠树脚、岩背后、洪家冲、黄泥洞、老树溪、大塘、三角溪、古楼坪、大泥、中段、花柳坪、中和、甘 田冲 、徐家洞、铁山溪16个村委会。 沙湾乡 辖:沙湾坪居委会;沙湾、 石修 、溪口、月亮、光华、独田、 樱桃 溪、健康、寨头、平原、 老屋 背、 平阳 、翁田、升子岩14个村委会。 深渡苗族乡 辖:深渡、红庄、牛溪脑、 曹龙 、下寨、上坪、浪溪冲、花 洋溪 、集中、邓家、合建、色木、横岩13个村委会。 龙船塘瑶族乡 辖:龙船塘场上居委会;龙船塘、小熟坪、黄家、翁野、红心、翁朗溪、光明、白龙、地胜9个村委会。 太平乡 辖:太平场上居委会;太平、黎溪、道理坪、松板、补顺、溶溪、横江、福田、深溪、磨回10个村委会。 土溪乡 辖:塘宝、岩坳、沅光、新光、塘公溪、双溪口、水田溪、 凤凰 、关溪口、 砂金 、双龙溪11个村委会。 红岩乡 辖: 红岩 、高坪、明亮、关塘、平岩、门溪、 茶花 、 菊花 、茶溪9个村委会。 岩垅乡 辖:竹坪龙、 青树 、青松、春晨、江丘、青山、芦荻坪、谷两、铁门、空田、力丰、星门、干溪坪13个村委会。
Ⅲ 洪江市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9年6月,洪江市有20个乡镇,其中有13个乡和7个镇。
13个乡分别为:岔头乡、茅渡乡、铁山乡、群峰乡、湾溪乡、洗马乡、大崇乡、熟坪乡、龙船塘乡、深渡乡、沙湾乡、太平乡、岩垅乡;
7个镇分别为:安江镇、黔城镇、托口镇、江市镇、沅河镇、雪峰镇、塘湾镇。
洪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侗、苗、瑶、回、土家等20个少数民族,有深渡苗族乡、龙船塘瑶族乡两个民族乡。
(3)岩脚兰花扩展阅读:
洪江市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3日,黔阳解放。是年11月1日,成立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改设安江镇,隶属会同专区。
1952年8月撤销会同专区,成立芷江专区,黔阳县隶属芷江专区。是年12月2日,芷江专区更名黔阳专区。翌年5月,专署机关迁黔阳县安江镇大畲坪。
1975年2月,专署机关迁怀化市。1981年6月,黔阳行政公署更为怀化行政公署,黔阳县隶属怀化行政公署。
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05号),撤销洪江市和黔阳县,合并设立县级洪江市,以原洪江市和黔阳县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洪江市的行政区域。洪江市人民政府驻黔城镇,新设立的洪江市由湖南省直辖。其后湖南省交怀化市代管。
1998年7月,湖南省民政厅下文,将合并后的原洪江市(除已并入黔城镇的黔城乡)改设为雄溪镇(湘民行发[1998]第12号)。
1999年6月,因“洪江事件”发生,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洪江“市区分治”,原黔阳县被称为洪江市,而原洪江市(新设的雄溪镇)改设洪江市洪江管理区,相应设立洪江市洪江区人大联络工作委员会。(湘办[1999]58号)
200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同意完善洪江区管理体制,批准设立怀化市洪江管理区,并相应设立怀化市人大常委会洪江区工作委员会。(湘办[2002]37号)洪江管理区改为隶属怀化市直接领导。
1996年,黔阳县面积2161.5平方千米,人口约40.3万人。辖7镇18乡:安江镇、沅河镇、托口镇、江市镇、双溪镇、黔城镇、雪峰镇、红岩乡、岩垅乡、塘湾乡、洗马乡、湾溪乡、
群峰乡、铁山乡、熟坪乡、龙田乡、大崇乡、沙湾乡、土溪乡、太平乡、茅渡乡、岔头乡、龙船塘瑶族乡、深渡苗族乡、硖洲乡。县政府驻安江镇。
1997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05号):撤销洪江市和黔阳县,合并设立洪江市(县级),以原洪江市和黔阳县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洪江市的行政区域,洪江市人民政府驻黔城镇。1998年5月,新的洪江市挂牌成立。
1999年6月,原洪江市区域(除黔城乡外)与新洪江市实行分开管理,设立洪江区,成立相应的党委和政府机构,直接录属怀化市委、政府的领导。【名义上,洪江市仍辖4个街道、7个镇、19个乡、2个民族乡(包括洪江区所辖4个街道、3个乡)】
2004年,洪江市辖4个街道、8个镇、18个乡、2个民族乡(包括洪江区所辖4个街道、3个乡)。
Ⅳ 练江的流域概况
上游绩溪县境,是练江上游,含中山、低山、丘陵区。主要山脊走向及盆谷延伸方向,大致呈南西或北东向。地貌单元多种多样。河源地带为中山区,主峰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分布于东部的大障山、西部的大会山和中部的徽山。山谷幽深、蛇曲,有仁门峡谷、大障峡谷、逍遥峡谷、桐源峡谷、山云峡谷、黄柏凹峡谷和翚溪峡谷等。往下游先为低山区,主峰海拔500米以上,最低海拔400米。分布在中山的外延地带。谷深一般为200至400米,有大源峡谷、王家源峡谷、扬溪源峡谷、龙丛源峡谷、兵坑源峡谷、戈溪源峡谷等。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多数为海拔300米左右。由砂岩、页岩及中粗粒花岗岩组成。红壤为主,多农业植被,旱园地遍布。部分丘顶呈龟背形或浑园形,坡度小,表层风化壳多处可见。在较高地带,冲沟发育,流水旁蚀显著,溪流两侧有少量冲积、洪积物堆积。盆谷,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经地壳运动而断陷或下降地带,成为流水汇集、流经之地。流水长期冲刷、侵蚀,地势变低、拓宽,夹带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河漫滩,渐演变成阶地或洪积扇,并不断扩大,彼此连接,最后成山间盆谷。盆谷外缘多与低山或中山交接,较大盆地有华阳盆地、芦昆常盆地、荆州盆地、伏岭盆地、胡家盆地、板桥盆地和磡头洪积扇、翚溪洪积扇、平银洪积扇等;较大谷地有登源河谷地、金沙河谷地、孔灵谷地、龙溪河谷地等。
下游歙县境内,地处皖南山区,境内雄峰挺拔,峻岭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纵横,地貌多样,有黄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并以渐江、新安江谷地和练江谷地为两大山系的接合部。 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有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三个中山地形区,分别分布境内西北、东北、东南部与邻县交界地区,区内地表切割强烈,山坡陡削,岩石交错,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山顶多呈尖形,谷底多呈V形。山体由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砂岩、千枚岩等岩石组成。低山,海拔高635—1000米,相对高300米以上。起伏度较大的低山,主要分布中山外围地区,山体陡峻,岩石组成与中山相同,起伏度较小的低山,主要分布于山地向丘陵或盆地的过渡地带,山体较小,坡度较和缓,岩石组成有花岗岩、浅变质岩、砂岩、石灰岩,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高丘陵,海拔高635米以下,相对高200—300米。主要分布于低山外沿和盆地、谷地内侧。由砂质千枚蔽樱岩、千枚状砂岩、碎屑岩类组成,丘顶呈钝尖形,保持一定丘脊方向,一般坡度在30度左右。低丘陵,海拔高550米以下,相对高小于200米,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谷地内侧和底部,岩石组成以浅变质岩、石灰岩、红色砂砾岩为主,呈东西向展布,丘顶平缓,剥蚀强烈,多呈浑圆状,局部裸露,坡度小于20度。谷地,海拔高一般低于200米。多呈带状分布,练江谷地有112.50平方公里,地处于江南古陆中的凹陷盆地,由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组成堆积物的基底,河谷深切,底部常见基岩出露,河两侧为冲积砂砾和多期堆积物组成的多级阶地。 上游绩溪县境内位于北纬30°附近,东距东海160余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地势较高。受地形影响,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风力较弱,且表现出垂直分异。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气温下降快,雨日少。春、秋两季短,实为冬、夏之过渡性季节。
下游主要在属亚热带北缘山厚型季风湿润气候。春季,从3月16日至5月20日,历期66天。季内,风向、气温多变,乍暖还寒,忽阴忽晴,是天气变化最多的季节,这是南北冷暖气流强烈搏斗,时进时退,形成拉锯局面的结果。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初春时,太平洋暖湿气流即开始从南向北挺进,形成春暖花开时节,但北方冷空气还在频频南下,常在春分、清明前后排挤暖空气,形成“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低温阴雨气候。夏季从5月21日至9月25日,历期128天。季内,温度逐渐升高,暖湿气流控制,梅雨显著;进入盛夏后,天气炎热,大范围降雨很少见,多偏南风和局部雷阵雨,高温湿润,是植物、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个别年份,暴雨集中,形成洪灾,或者持续干旱高温,形成旱灾。秋季从9月26日至11月20日,历期56天。季内,温度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春温1—2℃,大多属秋高气爽、多晴少雨天气,气温相对稳定。平均雨量只占全年雨量的14%,雨日只占全年雨日的20%,有利于农作物的扬花结子和收获。秋凉以后,枯李因受太阳回归影响,常宏败丛有“九月重阳”和“十月小阳春”的返温天气;又因冷空气开始南下,也有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的秋分寒天气。冬季从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历期115天。季内,北方冷空气南下,温度急剧下降,历年12月气温下降幅度为5.9℃。历年季平均气温为5.6℃,零度以下的天数为12天。总趋势是冷空气占上锋,气候少雨寒冷,多西北偏北风,大雪奇寒和干风冷冻多出现在三九寒天。 绩溪县城,驻华阳镇,清乾隆《绩溪县志》载,华阳镇“汉置,今邑皆其故也”,自置县至今为县治所在地。它位于县境中南部,扬之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面积33平方公里。北部、东部为低山,西部、南部为丘陵,中为盆地。境内为绩溪主要工业带,有机械、链条、水泥、化肥、缫丝、织绸、建材、服装、家具、印刷、徽墨等县、镇企业774个。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纵贯并行,县乡公路四面辐射,交通便利。为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县城座落翚溪河、乳溪河注入扬之河之交汇处。宋乾隆五年,即南唐后主李煜六年(967),始建城垣。城池呈卵形,北枕五龙岭,南俯隆()田,西跨观山、马山,东临扬之河。中共绩溪县委会、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驻北大街。镇人民政府驻环城东路。
歙县县城,驻徽城镇,位于县中部,地处山水聚合之地。其东面倚山,北西南三面临水,东部为古县城,系山间小盆地;西部为古府城,以斗山、长青山(即乌聊山)与古县城相隔。丰乐、富资、布射、扬之四水在此汇合而为练江,再东流注入新安江;问政山脉自此逶迤向东,与天目山脉相接。城址“山溪之险,天造地设”。徽城历史悠久。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乌聊山有毛甘故城。汉末至隋,未见有变更县治驻地的记载。隋末义宁中汪华起兵保境,将郡治自休宁县万岁山迁此,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
此后,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为郡、州、路、府城,而县治则附郭无城将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县城,至三十九年建成。县治始不再附郭。建国后,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门、德胜门,县城的紫阳门、玉屏门已先后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门及其月城门,县城的新安、问政二门尚存,府、县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后,为保护古城,在城西建设新区。民国21年(1932)始设镇,镇下设保甲。32年府城设阳和、中心、黄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县城设上路、新民2保,城外设西关、北关、古关3保。建国后,废除保甲制,镇下设街道,1950年,府城设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县城设新路1街道,城外设西关、北关、中街、南宫、新安5街道,以及问政1个行政村;1958年,改镇为公社;1965年,恢复镇建制。 龙川胡氏宗祠,在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南。大坑口古称龙川。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间重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长宽比例2比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磉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匾、联在“文革”中被人卸去。整体建筑融砖、木、石三雕于一体,尤以木雕“多、精、美”著称。有浅浮、深浮、镂空,浮镂相配、线浮并用。内容集吉禽祥兽、花草竹木、山水云霞、天体水族、楼台亭榭、戏文故事、人物博古、风情习俗之大成。专家誉为“木雕艺术厅堂”。1982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款9.5万元,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修缮前进。后又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适故居,在绩溪县上庄村内。清光绪二十三年(187)建。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如旧,置条桌、八仙桌、太师椅。上悬“胡适故居”横额,下挂胡适中年画像,两旁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陶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进深较浅,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上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4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故居还陈列胡适各时期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后堂东连厨房。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11月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12月起对国内开放。
小九华,在绩溪县荆州乡东北部。山水幽奇,传“九华山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中国名胜词典·安徽册》)。小九华山势突兀,涧壑深邃,似游龙数条逶迤奔聚。中一山丘,河水至此曲折潆回,形如半岛,上有地藏殿。对岸山列如屏,前为银屏寺。附近奇峰两座:一在丘东北,危岩倾斜三叠,似重楼复阁,上流飞瀑,下通行人;一在丘西北,石峰傍河湾突起,顶尖侧锐,中丰而曲,下圆而长,有草丛生腰际如垂缨。弯环似刀,俗称“关王刀”。刀锋高39米。锋面古书“万古不磨”4大字,年久湮没。民国27年(1938)农历闰七月,乡人胡锺吾出资,书写“七七纪念”于上。1965年10月,庄子村民张必进等3人又在峰面上书“中国共产党万岁”巨幅标语。沿河石岩交错,横截如坝,多天然岩洞、深潭,俗称“九井十八坝”,数铁釜潭为著。小九华有十景:铁釜深沉、银屏滴翠、刀锋插云、横岩瀑布、狮嘴啸天、双溪烟雨、五龙夺珠、高峰暮霭、九井甘泉、梅岗早雪。历代题咏甚多。“文革”中,殿、寺、佛像尽毁。今胜山秀水依旧,仍是旅游、避暑佳境。
江南第一关,又名瑶瑶岩。在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清凉峰主要通道。关脚岩口亭,书“径通江浙”魏体大字。过江南第一桥,自西拾级登关,山势嶒峻,怪石嵯峨,以磨盘石、天冠石、将军石、漏米砻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夹峙,中隔涧壑,逍遥河水蜿蜒其间。北岩石壁嵌入约2米长花岗石板,筑成栈道,部分石条半悬空际。顶端一孔云天,即为关口。自岩脚至此,凡1400余级。初登者心悸目眩,扪壁缓行,不敢俯视。涧中一川乱石,如兽如瓜,重重堆叠。涧水潆回跌宕,轻吟怒啸,时而涓细飘逸,时而湍急成潭。关门由4根大石条横架天然岩石构成。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题”,楷字。门当关而立,山风猎猎,恍若凌空驾虚。入关后,石径稍夷,仍盘旋陡壁间。关东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记古道小史:宋宝祐间(1253~1257),大石门胡旦随山势凿石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间(1297~1307),北乡(今北村)程氏视下深险,复伐石为栏,障于旁,往来愈安。明成化间(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后历代均有修补。建国后,附近村民立约组织维修至今。关内有“二程”庙,胡家村胡桂森建。传民国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经商,避雨悬岩下,岩崩俱毙,遂筑庙志哀示诫。后由邵在炳出资造石亭于旁。江南第一关得名的由来:相传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于1861年率部经此,赞为天险而命名;一说为明代胡宗宪所取。
大鄣山(大障山),属天目山脉,绵亘今绩溪县大鄣和逍遥乡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0余座,统称大鄣山,面积近80平方公里。《山海经》、《祥符经》皆云:三天子鄣山,又名三天子都、三王山、玉山。大鄣山水“白天池下分三支,结金陵、姑苏、临安三都会,到海而尽。鄣山所以名三天子都也”。(清代,徽州教谕周赞《六声堂记》)。传说远古,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曾来山中采药炼丹。春秋吴、越于此分界,秦立鄣郡因山命名。“鄣山叠翠”为古华阳一景。山中有天子墓、丞相坟等古迹。主峰清凉峰(古名鄣峰)在逍遥乡东南角,海拔1787.4米,是天目山脉最高峰,也是县境最高点,山势磅礴,沟壑深幽。从江南第一关进山地势较平缓。自然生态完整,有种子植物120科1000余种,31种属国家保护植物;动物丰富,黑麂、梅花鹿、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等13种为国家保护动物。人称华东地区又一生物“大观园”。奇松、怪石、云海、天池为清凉峰四绝。有黎明尖、社母娘娘尖,戏台顶、笆篱岩、百丈岩、鲫鱼岭、庖刀背、头髻石、合掌石、骆驼石、狮子石、观音石、仙人踏船、金龟望天门、和尚背尼姑、十八龙潭、迎客松、奇龙松等胜景。峰顶多“小平原”,大至五六亩,小则亩余,箭竹丛生,流泉飞瀑,潭水不涸,中有娃娃鱼、柳叶鱼。晴日远眺,千峰竞秀,雨后初晴,常现“佛光”。山名的由来:1953年夏,徽州驻军护苏联专家登临主峰勘察,以气候特点命名。后,县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考查。1985年,省、地、县科技人员20余人,联合组成“绩溪县清凉峰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5月17日至6月7日对清凉峰北坡及顶峰4.5万亩山场进行全面考察。1986年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为自然保护区。
西干,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汇于歙县城西,直泻如练,抵城南则平衍渟蓄,竟川含绿,是名西干。干,岸也,西干,河西之岸也。披云峰、城阳山、紫阳山、龙井山冈峦回互,林木葱笼。太平、紫阳二桥映带左右,长堤垂柳绿绕城郭。城阳山为唐代许宣平隐居之处。紫阳山是宋代朱熹父子读书讲学之所。披云峰以新安古刹著称。唐至德二年(757)即建有僧院二十四处,贞元末建立披云亭,之后筑塔建寺,修亭疏路,代有兴替,是古歙游览胜地。宋元以降,游览、诗会尤盛,题咏尤多,许承尧集成《西干志》七卷。现存民国建汪采白墓,民国修建披云古道和披云亭,宋建长庆寺塔,清建渐江墓。披云亭两层,又名瞭望亭,登亭俯视,满目青山,练水如带,大桥如虹,古城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百里黄山群峰,巍峨峥嵘,隐隐可见。凭栏怀古,思绪悠然。
渔梁古街,依山临水,类似古长城建筑风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渔梁连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经之道。渔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码头之一,渔梁商业街也因此而形成。渔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鹅卵石排列有序,俗称鱼鳞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于街道两侧,重楼挑檐,鳞次栉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蓝天仿佛成一线;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各种店铺、庄号古貌犹存。街南的渔梁坝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渔梁的一大景观。坝下飞珠溅玉,雪浪滚滚,蔚为壮观。从渔梁坝走百步石阶上岸,过望仙桥就到了新安第一关——新安关。出新安关,过紫阳桥就到理学大师朱熹之父朱松结庐讲学的紫阳山,明代曾在这里建造紫阳书院。
Ⅳ 幽兰本是山中物,生在泉溪岩脚边是什么意思
释义——幽幽的兰花原本是深山之中的花木,它常常生长在泉水、溪流和岩石的一旁。
Ⅵ 溶江乡的基本信息
溶江乡位于缙云县境东部,自1992年5月由原溶溪、雅江二个乡合并而成。乡政府驻洪坑桥村,距县城16.2公里。东临双溪口乡,东南界大源镇,西南接胡源乡,西连舒洪镇,北毗三溪乡。区域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全乡6289户、148个村民小组,16099人。
种植业主要以黄花菜、蚕桑、茶叶为主。工业主要产品为摩托仪表配件。
辖区内岩门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仙都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
2008年全乡实现工农业产值914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850万元,人均收入5078元。种植业主要以黄花菜、蚕桑、茶叶为主,是远近闻名的黄花菜之乡。工业企业4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一家,主要产品为摩托仪表配件。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岩门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仙都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 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部为丘间平畈。海
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间。西北部与舒洪镇交界的白水山为最高,海拔1083米。河流于流源出越王山,东自双溪口水道经境中与渚溪流汇合后,向西流舒洪镇境人贞溪。由于源短流急,季节性强,农田灌溉依靠山塘水库为主。南部地层以岩性土类分布为主,易风化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很差。荒山疏林面积大,水源短缺,水利条件差,农田易受早。由于地势的影响,境内气温和降水量均有差异。南部气温略低。年平均气温17'12,无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5.1毫米。农业发展宜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园地经济特产和以奶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7%,林地68.7%,水域1.9%。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紫泥沙田为主。矿产有铀矿点。 系溶江乡政府驻地,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丘间平畈,海拔最低处为241米,最高处自然村为285米。洪坑桥村地处贞溪中上游地段,东与大雅畈村接壤,南为贞溪和田洋村为界,西与舒洪镇溪下自然村为邻,北与花楼山和西岙水库为界,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洪坑桥村辖7个自然村,东面是洪坑桥,东北面是三青求,东南面是下岙,南面是前溪,西边是突头,西北面是新屋畈,中间是溶溪。乡政府驻洪坑桥东部平黄公路北侧。
洪坑桥村是全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乡中心小学、卫生院、邮政所、电信所、信用社、供销社、移动通信营业厅、缺大道班等单位都在该村,全乡工业企业80%分布在洪坑桥村,工农业总产值占全乡总量的大半,第三产业占全乡八成以上,因此,洪坑桥村在本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洪坑桥村历史悠久,宋代就有人居住。由于外来的人多,不少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姓氏也比较杂。本村有徐、周、毛、李、陈、卢、胡、赵、章、潜、方、江、刘、朱、谢、潘、洪、吴、麻、蒋、金、林、傅、夏、应等20多个姓氏。曾取名“红坑桥”,后来改为“洪坑桥”。该村养育出来的人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11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高级工程师2人,飞行员1人,副县级以上职务5人,画家1人,作家1人,局级干部若干。 雅江——位于溶江乡政府南,距5.5公里,古名灵川,曾称“里雅江”现称“雅江”。村舍分散。包括雅江自然村和卢秋自然村,共730户,1929人口,多江姓。据《灵川江氏宗谱》载,系宋末丞相江万里之后裔,约元初,饶州丰城江大“有乔迁之志,始寓永嘉卢阳,继迁处州青田芝溪,复迁缙邑东山,又择古峰山之北,名其地曰灵川而居焉。”面积约4.6平方公里,分27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604亩,林地2654亩。盛产黄花菜、蚕桑、茶叶、水伏渣竖稻、杂粮等。系革命老区。
本村自古有八景之梁枣称的纱帽增辉、寿星照耀、香炉含烟、一柱千霄、岩门锁錀、钓岭千竿、双峰垂云、花岩焕彩,还有三叠岩、少女藏涧都是奇特之景。距村2公里,海拔315米,有风景秀丽石柱岙,住江姓6户,人口21人。
岩门风景区中花岩隶属雅江村,花岩斑纹鲜艳,有红、黄、黑相间。岩背长有松树、杂木。花岩脚西有天生花岩洞深4米,约60平方米。上古建有庙宇,可惜毁于清末。于2009年重建祠庙,内有佛16尊。 花楼山村位于溶江乡西北角,村民居住零散,有7个自然村,最远的自然村距离村委所在地有2.5公里。总人口有1450人,515户,1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2人,党员43人。共有土地9764亩,山林面积4896亩,耕地面积426亩。人均收入2000元,在溶江乡属于中水平.人多田少是本村的特点,外出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留守妇女大都数从事来料加工。农村医保人数占总人数的88.2%,极大的保证了村民生病就是困难的局面。
村内有种植基地多个,有杨梅基地80亩,有土柿基地100亩,有茶叶基地95亩,有黄花菜基地20亩,有兰花基地8亩,有肉鸡养殖场一个,年养殖量上万羽,空气,水质都特别好,本村欢迎各地客户前来观光旅游。 大雅畈社区位于平黄公路沿线,距离县城仅20公里,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区。全社区共有424户、1173人。全社区设党支部一个,共有党员53人。土地面积1919亩,其中:耕地面积355亩,山林面积644亩。2008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280.5万元,集体固定收入0.5万元,主要依靠大会堂店面出租,集体经济薄弱。2008年人均纯收入2131元。
收入来源分三大块:1、种植业,主要种植黄花菜、荷兰豆、茶叶、甜玉米等;2、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隧道工程、进厂打工等,其中开办浴室与打山洞是该社区的两大特色产业,外出开办浴室有45户,打山洞16户,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3、来料加工业,主要有穿珠、钩围巾等,解决了该社区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大雅畈社区文化中心内设有阅览室、电视室、乒乓球室等七个场所供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社区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经常的集体娱乐活动,增加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曾在溶江乡庆国庆晚会上精彩上演。文化中心的建立将会推动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大黄村面积约4.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分10个村民小组,396户,1043人,耕地面积426亩,主种水稻,林地4363亩。产茶叶、蚕桑、黄花菜,系革命老区。
古名林月岙,在洪坑桥东南4.8公里山沟,海拔422米。村址地势坎坷,房屋依山坡梯状分布。昔日方谚云:“大黄、卢秋,前无道坛(天井),后无阴沟。”说明村庄坐落环境狭窄,且土地磅礴,水源奇缺,连晴数天,庄稼就被晒干黄,由此得名大黄。现今水利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兴建岙里水库,田山头水库,用田山头水库水建起饮用水工程,有257户,827人用上自来水。多胡姓,通公路,有班车。 田洋村位于溶江乡南边,距乡政府2.5公里,经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来的田洋村、岩坑村、岭脚吴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人口2250人,853户,有土地面积5467亩,其中山林面积4477亩、耕地面积728亩,水田面积309亩、旱地69亩,2010年人均收入4480元。。特产有茶叶、板栗,水稻、油菜、黄花菜、油茶是主要农作物。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
田洋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产业布局合理,经济稳步发展。田洋村土地存量小,人均只有0.32亩,农业是主导产业。要充分利用其他优势,发动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加强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加强,村庄环境改善。按照“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通过全村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路硬、灯亮、树绿、水秀、村洁”的目标。
——法律意识增强,民主管理科学。从未成年开始,进行持续的普法教育,农民知法守法意识明显提高。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农民民主法制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社会事业进步,民风健康向上。积极开展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3%以上,住房保险100%。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科技、文体、计生等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使农民有主体娱乐活动阵地。
一、基本情况
前溪村有土地面积1732亩,其中山林1433亩,耕地184亩,08年村人均收入4941元(据2008年年报),已没有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低保户6户8人。村两委办公场所设在村会堂,2006年已修饰一新,还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和老年人活动场所。
二、经济情况
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外出人口占60-70%。这些人口一般秋末外出,夏天回乡,其中有20余户每年到江苏等地开设浴室,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回乡后,很多村民在乡里的龙头企业——缙云县仪表件厂打工。在村的村民,有30余人常年在仪表件厂务工,也有的在村中的水泥预件厂、水泥砖厂务工(约13-15人),常年跟随建筑队打工的也有10余人。村中有茶叶加工户4户,一些村民给加工业主打工。村民中也有开诊所、小店、及搞货运的。前溪在1992年前后曾大力发展过香菇生产,但现在村中没有特色农业产业,只有传统的种植业,全村只有30亩茶园和4亩的桑园。
三、班子情况
前溪村党支部有党员35人。村两委已于08年5月换届,两位带头人还是老搭档,书记有工作干劲,主任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们两个协调团结,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他们都能为村集体的事而甘愿奉献。书记卢新海,在1992年发展香菇生产中致富,先后种过香菇,跑过运输,现开有全乡仅有的一个蔬菜销售店,成为全乡的蔬菜集散地,主任胡锦清是办企能人,前几年在江西办过硫化碳厂,现在家“专职”做村民主任。两委中的女委员是仪表件厂的老总,还有一位也是村里中年的老干部,总的来说,班子是团结协调的,有较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陈村村位于溶江乡洪坑桥村南1.3公里浅谷,呈块状聚落,始由陈姓居此而得名,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263米。全村对外交通便利,有一乡村公路自北向南贯穿而过。全村共3个自然村(陈村、桥岙、后前),6个村民小组,有293户,765人。拥有土地面积1536亩、耕地面积229亩、山林面积545亩。
??主要经济来源:茶叶、黄花菜、桑叶、油茶,其中全村现有油茶基地400亩,为省油茶示范基地;还有较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进厂打工等;另有从事来料加工,主要有串珠、钩围巾等,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Ⅶ 大石围的天坑主要有何特质
乐业天坑群在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着24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开发的有大石围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其中大石围天坑为乐业天坑群中的代表,也是乐业人民的骄傲。 大石围天坑群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以前,是一块鲜为人知的秘境,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是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经过全方位考察论证后称乐业县大石围天坑为“天坑博物馆”、“世界岩溶胜地”。天坑底部的原始森林。大石围底部有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地下原始森林树木粗壮、高耸,有好多酸枣树要三人合抱才行。天坑底部青苔遍布,灌木从生,发现比恐龙时代同期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类植物——稀有绿色兰花,还有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带刺方竹等。在科考中还发现许多稀有段橘动物,象盲鱼、白色毛头鹰、透明虾、中华溪蟹、幽灵蜘蛛等,其中中华溪蟹、幽灵蜘蛛被确认为新物种。最神秘的是在大石围天坑底部发现有两条巨莽爬行过的痕迹,宽约40厘米,按此推算,这两条蟒蛇之大,可想而知了。地下宫殿自从乐业大石围天坑显现在世人面前时,大石围天坑的神奇就象一个蒙着黑纱的美丽少握模团女,令世人为之倾倒。大石围天坑的神奇之处,一方码腊面是它的形成、对地下河的探秘以及对地下溶洞的发现,另一方面就是天坑内好多无法解释的事情。
Ⅷ 中物是什么意思
幽兰本是山中散蚂物,生在泉溪岩脚边----------------------------------------------幽香的兰花原本是山里的(可以指生长信掘孝于自然环境)东西,生长在滑稿泉水小溪岩脚边上。
Ⅸ 武夷名丛的大红袍
产于天心岩元龙窠坐北朝南的岩壁上,距岩脚谷地7-8m,由石块砌成平台,共有正副三丛。号称“茶中之王”。属灌木型,小叶类,迟芽种。植株矮小,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叶形椭圆,叶面平,稍内折,叶色深绿,富光泽,叶肉厚而脆,叶缘微波。芽短较壮,幼嫩芽叶带紫红色,产量低,制成乌龙茶品质优异,制成绿茶,香味亦较佳。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衫陪香,香高而持久,或升蠢“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笑激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Ⅹ 隆阳的一:历史沿革
隆阳区原为保山市(县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区)改市而更名为隆阳区,历史上是云南西部边陲重镇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
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宏治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尝捕鱼水中,触木若有感因妊,十月产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谓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遂其抵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说,虽事出虚玄、语涉怪诞,不足为信,但不能说并无九隆之人。《西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东汉光武时内属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禁高应生于汉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少也应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应在东周赧王之时,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称王者。其部族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较早。因此,保山(隆阳)可考的历史可从战国时开始。史称以
永昌为枢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
《汉书·地理志》称:益州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间,设崔唐、不韦县。裔唐、不韦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传》说:永昌郡东北八十里泸仑津,即澜沧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韦县境。裔唐在云龙县漕漳,不韦县在保山平原。嵩唐设置到西晋时已废,而不韦县设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永昌设郡为这一地区沿革之大事。
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设置少变,永昌仍称郡。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阁罗凤强秒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异牟寻又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见樊绰《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樊绰《云南志》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日程,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言: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则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为永昌地。而永昌节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纂南昭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永昌设府自此开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
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朝废行省制,设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军、民、司法,谓“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明史地理志》说:“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又说:保山本金齿干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为保山县,其辖不及金腾军备道,只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
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明合典》说:“永昌参将,万历十一年添设,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按:是时卫军已积弱,不堪战阵,募民为军,设参将领之,后边隅军务,即归参将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且所属州县建置略有变化。即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仍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又裁府复设保山县,府一级设置从此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之辖境亦有变迁,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保山县原有境界、人户先后划归邻县,约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设于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1950年元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管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潞西七县;耿马、泸水二设治局;瑞丽、陇川、莲山、盈江、梁河五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十四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同时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保山专区仍辖五县。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
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将二十六个公社、一镇,划为十八个区和一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又将十八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成二十个。2001年6月,保山撤地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下面仍辖二十个乡镇。
2005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和健康发展需要,隆阳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内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置:1、撤销永昌镇,以保岫东西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永昌办事处。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设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村委会建制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新设立的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由坝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村委会建制划归蒲缥镇管辖。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老营乡管辖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蒿、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5、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建置沿革名称,无论是哪个时期,在滇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等,“永昌”叫响了上千年。后来因甘肃省也有个永昌县,因全国县以上地名不能雷同,两家当中必让一家,保山这边只好屈让予甘肃那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