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荷花是俗
1. 为什么很多中年妇女喜欢用荷花/莲花/荷塘图片做头像
第一点:
造成这种荷花头像变成中年女人标配的原因,无非就是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还要各种看着很对,但是没点屁用的文章在作怪。
这些文章很多都有配图,其中占比率最高的,肯定就是荷花莲花多。
已经进入中年的女性,其实她们的身心都非常疲惫和枯燥压抑。
看到一朵莲,或许是让她们得到了些许宁静的感觉。
她们没事就喜欢看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毕竟现实生活太累,这个世界太让人焦虑。
就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看着世界的美好。
所以配上那种让人宁静的文字之后,再看到荷花图,就感觉越看越顺眼,就会拿来当头像。
第二点:
处于对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
用荷花莲花,可以象征自己的宁静高远,毕竟在网上,成年人都明白,很多加了好友后,就会各种暗示和骚扰。
这样的情况让身为女人的用户不胜其烦。
那怎么才能减少和杜绝这样的情况呢?好办啊,直接用头像来明志。
下意识告诉你,我是庄重严肃的女人,是超凡脱俗的女人。
老娘是忠贞烈女,不要来泡我。
第三点:
也是有可能的一点。
毕竟中年妇女群体,广场舞就占了不少。
所以也有可能因为这样。
2. 怎样才能拍出清新脱俗的荷花照片分享一下吧
既然是要拍清新脱俗的荷花,那么构图上就一定要简洁。一般来说,荷花拍小景比较好看,大片的荷花会显得杂乱而没有主题。所以在拍摄时尽量选择单朵的荷花、荷叶作为拍摄对象比较容易出效果。
3. 关于荷花的资料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陈志岁《咏荷》诗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中文学名: 荷花
拉丁学名: Nelumbo nucifera
别称: 莲花、水芙蓉、六月花神、藕花等
分布区域: 荷花原产于中国,一般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别名: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 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水华、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荷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也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和孔孟荷花高清近拍图册(17张)之乡济宁市的市花,还是埃及的国花。此外,济南的大明湖也有多种上好的荷花。苏州的园林比如拙政园里,也有许多婀娜多姿的荷花。像仙女一样,亭亭玉立。
[1]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覆盖,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黄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荷花
[2]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种而定,大株形品种如古代莲、红千叶相对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过1.7米.中小株形只适于20~60厘米的水深.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缸栽荷
4. 拍摄荷花有些什么技巧
拍摄荷花
除了常见的背景虚化、制造烟雾、喷洒露珠等方式
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荷花作品
令人眼前一亮呢?
技巧一:改变拍摄角度
往往让我们感觉照片不够眼前一亮,就是因为所拍摄的角度过于符合常规视觉。其实只需改变一下拍摄角度,就会令画面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新鲜感。
使用低角度机位仰拍,不仅可以展现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同时仰拍使得整个画面简洁明朗,更加突出了荷花主体的视觉美感。
除了仰拍,我们不妨再试试俯拍,通过垂直向下的构图来表现画面。
在高处使用垂直俯拍的角度,让荷花完全落在水平面上,令画面既陌生却又合乎情理,作品自然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技巧二:把握光线的运用
摄影中比色彩更难掌控的是光线的运用。当我们在拍摄荷花题材时,如果光线运用得体也能拍出非常惊艳的作品。
使用平缓柔和的光线,可以让画面展现出平静安宁的美感。更能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质展露无遗。
技巧三:注重画面写意
荷花也是中国画中深受欢迎的题材,中国画讲求写意,最高的境界就是在神似形不像,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所谓的写意,更多在于画面构图的取舍,一种以小见大、以简化繁为核心的构图手段。
拍摄荷花时,画面越简单主体越突出。拍一大片花不如拍一朵花、拍一朵花不如拍一局部。
技巧四:注意衬托和对比
衬托和对比,可以让画面更具故事感。例如大小对比、动与静对比、虚与实对比,都是通过画面去传递拍摄者情感表达。
拍摄荷花时,我们常常会见到蜻蜓、飞鸟、水里的鱼等动态元素,他们能跟荷花本身形成动静对比,让画面更具有故事感和趣味性。
5. 据说它们被称为“摄影三俗”之一,这锅真心不能背
每到夏天拍荷花。
的确,一到夏天,荷花池边必定围着N多人。默默的……荷花就沦为了“摄影三俗”之一。
我要吼!关荷花毛线!这锅也要荷花背?旁友,帮帮忙好伐!
俗不俗这件事见仁见智,但是荷花绝对是练习构图的好对象。
原因?
我们不能脱了鞋,下池塘去拍呀。栽种在荷花池里的荷花因为无法靠近,所以特别考验构图的功力。
在配备必须的长镜头之外,对荷花形态的观察,对构图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要练习构图单项的话,荷花池是很好的练习场所。
往年一般在家门口的莲花池或者是人民广场的人民手轿公园的荷花池里拍。而且拍得还很渣渣,握薯携个人觉得……
(*/ω\*)
今年夏天正好在北海道,于是就顺便拍到北海道去了,也是我第一次在日本认认真真地拍荷花练习。
我大约拍了4年的荷花吧,今年的荷花是我拍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拍完有一种开天灵盖的感觉。
以上照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北海道大学和红砖房旧道厅。个人的习惯是绕荷花池一周,仔细观察荷花的形态,以及与荷叶的关系,找出适合的构图与角度进行不同的尝试。
至于参数,由于白色的莲花容易曝光过度,所以个人比较推荐将整张照片的影调定位暗影调。将正确的曝光数值降低一到两档,具体的按照拍摄当天的光线以及天气来随机应变。这样,后期在稍作调整,就可以将花瓣调出透明的感觉。感觉会很仙。
红色的荷花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啦,喜欢小清新日系风格的,可以段伏把照片拍得亮一点,调低对比度,让照片看上去很日系。也可以把荷花拍得很艳丽,适合夏天这样热烈的季节。
焦距的话,我用的镜头长焦端是300mm,个人感觉还是不太够。如果想要清晰地拍出花瓣,或者特写的话,估计得再长一些,400-600mm的样子。但是出去旅个游背个大炮……嗯……所以还是练练构图吧。
不管俗不俗,每年拍荷花都是我的固定项目。如果每次都能拍出新鲜感,就是成功!夏天已经临近尾声,趁着莲花还没谢完,快快拿起相机,拍拍拍吧。
返回《菜鸟》目录
6. 关于莲的风气,名俗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荷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
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
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
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
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
(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
存下来。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
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
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周敦颐与杨万里的咏莲名句留传千古。莲花
象徵着吉祥、美好、高贵、圣洁,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
青睐,与莲相关的诗敬正裂文、绘画、艺术品为数不少。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
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
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
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
纹饰和造型。
荷花又称莲花,君子花、水芙蓉,荷花是学名,莲花是俗名。
在生物分类学上是「睡莲科」的「亮闭莲属」。在古代已开的花称
「芙蕖」,未开的花称「菡萏」,叶称「荷」,花托称「莲蓬」。
观荷、吃莲子、喝莲芯茶,无一不是炎炎夏日的清凉享受,
当你用嗅觉感染群荷绽放的飘香,用味觉接触莲实的清甘爽口时,
用一颗感恩的心,品尝这些淡雅别致的人间盛宴,相信入眼的
美景会更加亮丽,入口的美食必定甜入心底。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清州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7. 关于莲花的诗句和俗语
1.有关莲花的俗语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释义: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2、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释义:比喻男女情侣。比喻青年情侣往往相互爱慕,形影不离。
3、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释义:不管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主见,努力向上就会有所成就。
(7)拍荷花是俗扩展阅读
莲花的象征意义:
1、高洁:莲花枝干笔直,它微微的花香和高高昂起的花朵都代表了它的骄傲,它从满是淤泥的池塘里长出来,枝叶和花朵却没有一丝污垢,正是代表了像高洁这样的品质。
2、清廉:官场乌烟瘴气、鱼龙混杂,贪官多如牛毛,清官凤毛麟角,混迹官场的人,很少有人洁身自好,总会带着几分官场浊气。清廉的官就像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所以古时候在看望清官是会带一株"青莲",用来表达送花者对清官的尊敬。
2.关于莲的诗句和俗语
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龚翔麟《菩萨蛮·题画》
俗语: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3.有关莲花的诗句,成语,俗语,歇后语
成语:
步步莲花、柳腰莲脸、三寸金莲、口吐莲花
歇后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诗句: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清·陈璨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唐·骆宾王《晚泊》
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南朝陈·徐陵《侍宴》
4.关于莲的成语、俗语、诗句、谚语.
舌灿莲花 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藕断丝连 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
又可写作「藕断丝牵」。 出淤泥而不染 形容从恶劣的环境中出身,或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却没有受到坏的影响。
三寸金莲 原来古代称妇女缠足的用语,现在则用来形容人的脚很小。 柳腰莲脸 发 音 liǔ yāo lián lián 释 义 腰如柳,脸似莲。
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出 处 唐·韩偓《频访卢秀才》诗:“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 谚语俗语。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帛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生蓬结实 亭亭独立 与翠叶并擎 ---或菡萏可人,不一而足,其叶飘逸,娇翠欲滴, 4菊残犹有傲霜枝!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 沈 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 南朝梁 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夏歌 南朝,梁 萧 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 隋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 隋 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古风 (其二十六) 唐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 南朝梁 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 唐 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子夜吴歌(其二) 唐 李 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咏江南可采莲 南朝梁 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陈 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越 女 唐 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东林寺白莲 唐 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京兆府栽莲 唐 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下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5.有关莲的诗句,成语,俗语,谚语,谜语有哪些
关于莲的成语
舌灿莲花
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藕断丝连
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又可写作「藕断丝牵」。
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荷叶包钉子——个个想出头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谚语俗语。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谜语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描写莲的诗句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6.莲的俗语和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开并蒂----当带结同心 沼上莲花舒并蒂----庭中荔子缀连枝 水中莲花朵朵美----梁上燕子双双欢 胸中具成竹----舌底翻莲花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现佛前身 向晓红莲开并蒂----朝阳采风喜双飞 双飞黄鹂鸣翠柳----并蒂红莲映碧波 碧沼红莲开并蒂----芸窗学友结同心 对对莲开映碧水----双双蝶舞乘东风 采莲君子新求偶----咏雪佳人夙缔缘 春风笑引比翼鸟----红雨催开花蒂莲 喜爆声声佳宾共庆双飞燕----和风阵阵丽日常煦并蒂莲 日丽风和莲并蒂----龙飞风舞树交柯 柳腰莲脸 莲耦同根 火中生莲
8. 荷花怎么拍
荷花怎么拍
器材要求
拍摄荷花最好选变焦倍数大的相机,如果是单反,最好搭配焦段长的镜头
原因:1.荷花一般都是成片的长在池塘中,长焦可以拍到远处的荷花,让拍摄取景更灵活
2.长焦镜头可以更凯桥咐好的获得背景虚化效果,让背景更加简洁
拍摄时间
关于拍摄时间,其实白天光线较好的任意时间段都是可以的,如果非要深究的话,早上7:00-10:00拍摄最好此时光线好,荷花的形态更好,早上经过露水滋润的荷花,拍摄出来的画面更加油润好看
拍摄技巧
1.使用16:9宽幅拍摄
荷花是一盯纯种极具中国风韵味的花卉,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画的构图方式,稍微拉近一点变焦,拍下图这样16:9的宽幅荷花,简单调整就多了几分韵味
2.连同荷花倒影一起拍进去
使用长焦拍摄,开大光圈,还可以虚化背景,突出荷花,这样拍出的荷花在水中舒展的的样子多了几分娇艳欲滴
3.利用前景虚化
利用前景虚化拍摄隐藏在荷叶中的荷花,万绿丛中一抹粉红,可以尽情消梁展现荷花羞答答的样子
4.盛开的荷花舒展大方,含苞待放的荷花给人的感觉更加神秘
9. 大家说和荷花在一起拍照片穿什么衣服好看
纯色的衣服,yyds,不能太花哨,否则和荷花在一起拍就太念档俗,而且画面会很杂乱,不美观,出片的效果也不好,看缓掘看民度很多穿搭仔哪乱介绍
10. 古诗七首,荷花生日人争看,溯源荷花节和荷花生日
荷花荡古诗七首,寻找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的起源
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传统的荷花节,又称作荷花生日,但是它起源何时何地呢?
六月赏荷花自汉朝就有,汉朝乐府在江南民间收集《采莲曲》,这些歌曲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效仿民间采莲,而兴起皇家贵族六月赏荷花。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多在江南建立政权中心,赏莲采莲成为夏日风俗。
实际上平民化的赏荷花,是在南宋之后,南宋首都杭州,是当时世界一流繁华的城市,着力打造西湖,而六月荷花之赏,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都参与,共同酿造了杭州西湖锦绣的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至于南宋灭亡之后,有宫人被掳掠北方,他们最思念的就是故国故乡的西湖荷花,繁华盛景,其中有一宫女,以出家修道,得返杭州,告别那些滞留在北方的宫人,说起杭州荷花,宫人集体痛哭。
北宋时期,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以崇尚道教祈福国运为目的。
到了南宋,六月六祭祀崔府君,六月二十四祭祀二郎神生日,其中有皇家的广泛参与,比如,六月二十三日晚上,皇家的御前献送,就会率先送到庙里,形成了盛大的有百官和平民参与的庙会,这天看荷花,逛庙会,是倾城出动,其影响力,辐射周边。
宋朝《内观日疏》:六月二十四日为观莲节,晁采与其夫,各以莲子馈遗为欢。
也就是在南宋,已经将六月二十四日称为观莲节,实际是合并了二郎神的生日。并附会了唐朝才女晁采和丈夫的恩爱传说。
这是荷花节的起源。
到了明朝,宋朝的旧风俗,在苏州保留,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苏州郊外,有一个巨大的天然水荡,里面种植了茭白荷花,是苏州人天然看荷花避暑的好地方。
这里将六月二十四日,称为荷花节,观莲节,实际是节日和民俗的自然传承,谁叫这里的荷塘靠城市如此近,又如此繁盛,以至于从宋朝遗留下来的观莲节,在这里保留并发扬。谁不想火炉夏天,有个清凉美好的去处?
“采芳日暮未言归,处处村家掩杼机。
水漫莲洲愁路断,月明莎渚觉鸥飞。
高歌小海风波急,回首横塘烟火微。
兰棹屡移樽屡倒,不知露下已沾衣。 ” 明 · 文林 《荷花荡夜归次吴水部德徵韵》
文林本身就是苏州人,苏州夏天最美的当然是荷花节,所以但凡来了官员,他不吝啬带着对方去看本地荷花节的盛况。
到了这天,家家女子都停了纺织,一起去荷花荡看荷花,到处欢声笑语。
那水上莲花不断,遮掩归路,到了晚上,月明白鹭纷飞,游人还在莲花湖中。
就算是有风波,也不影响这里的热闹,人们夜晚还滞留在湖中,划船喝酒,不知不觉,露水已经打湿衣裳,好个暑夏幽凉。
这是明朝早期的官员。还有一位也是。
“竞楫都人集,喧游国事传。
探芳怜胜日,携客讨湖天。
玉笛催新柳,红妆夺始莲。
开襟欢未极,沽酒不论钱。” 明 · 黄省曾《六月廿四日荷花荡一首》
黄省曾也是苏州人,描写了这里荷花节的盛况。
到处都是船,几乎聚集了所有城市的人,到处喧嚣一片。
看荷花就是要在这样的好日子,好天气,湖山之美,消暑解忧。
那岸边处处是笙歌,到处是游玩的美女,美女比莲花还好看。
在这里饮酒,根本比计较酒钱,一醉方休。
“荷花荡里采莲归,九龙山头暮霭微。
轻身倚楫下前浦,花气人香逐浪飞。 ”明 · 王宠 《荷花荡绝句 》
王宠也是苏州人,在苏州,六月二十四去荷花荡看荷花消暑,是最自然而然的事,如果住得近,天天都要去。白天游玩,夜晚才回。甚至黄昏里去,要的就是,在夜晚的明月和游船上,享受花气,享受人山人海的夏夜鼎沸。
那么明朝晚期的张岱,不是苏州人,他来到苏州,震惊了这里六月二十四的荷花游玩之盛。
他的《陶庵梦忆》记录,天启六月二十四日,他偶尔到了苏州,看见这里男女倾城而出,去往葑门之外的荷花荡,这里的画舫乃至于小船小渔艇子,都被租赁一空,有人站在水边,手里拿着数万钱,也没有得到一只小船,无数人站在岸边焦急等待。
他说,荷花一年也没有多少人来看,独独这天,男女踩掉了鞋子也不以为耻,男女热闹,人气灿烂,就算是有所不雅,大家也不以为意,集体笑闹而已,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拿着扇子的美女,到处都是歌声。
他含蓄写到,这就是一个感情和心情释放的日子,如果说中秋节还是月下传情,那么荷花节则是白天都这么浪漫。
那么荷花节为什么在苏州这么热闹呢?
一,这是宋朝遗留下的庙会赏花的风俗,因为苏州附近就有荷花荡,得天独厚。
二,苏州夏天极热,人们需要纳凉的地方。
三,也只有庙会,荷花节,才让压抑的男女有了时间和空间作心情的释放,要知道,在宋朝和明朝,礼教森严,女性出门的机会不多,而荷花节给了人们一个出口,解脱暑热,宣泄压抑的情怀。
“六月荷花荡,吴中此胜游。
篮舆迟野叟,画舫集词流。
酒兴同人勇,名心一老休。
漫矜文字饮,歌管沸邻舟。 ”明末清初 · 钱澄之《荷花荡宴集酬徐大临张日容金绍廷三子》
到了清朝,这里的六月荷花节,因为荷花荡的天然存在,也因为沿袭几百年的游览,这里以荷花节为依托,小商业繁荣,成为苏州六月必游之地。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这里能够享受荷花和人气。
十里八乡的老人,乘坐廉价的轿子也要来湖边,而湖中的画舫则被名流租赁。
喝了酒的人兴高采烈,在荷花和明月中和朋友释放心怀。
那些不够雅的人,光在这里看热闹,都会忘记暑热,更何况,这里养活里无数商贩,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造船产业。
这种节日是官方和民间的双赢。
热闹到什么程度呢,哪怕这年气候失常,荷花没有开,也不影响人,蜂拥而至。
“六月葑门河两岸,红妆队里画船随。
荷花生日人争看,借问何人见一枝。 ”清 · 张英《吴门竹枝词二十首 其十 》
比如这年荷花没有开,但是节日依然热闹,而且民间已经将荷花节说成荷花生日。
六月的葑门,荷花荡和流水的两岸,已经到处都是红粉家人,画船连接,那湖上真是热闹,那湖边是更热闹,不断有人前来。
说是荷花生日,人们都来看荷花,可是,这样的天气,你看见过一枝荷花开吗?
节日往往过到后来,就不管节日主题了,还是无限的延伸和扩展。
不过是借着荷花生日,大家快乐聚集游玩。
就算是荷花没有开,但是这么大面积的天然湖泊,这么热闹的人,人山人海,看热闹也是重要的节日内容吧。何况荷花荡本身就是天然大空调,清风习习,又有人气热闹。未开也是荷花生日啊。荷花不开,可是美人成群,笑语喧天,不亦乐乎。
“赤日当天驻火轮,龙船旗帜一时新。
东家女笑西家女,桥上人看桥下人。 ”徐朗斋《竹枝词》
这是清朝苏州荷花荡的竹枝词。
大太阳在天上,也不妨碍人们去往荷花荡的兴致,因为这里,到处是龙船画舫,彩旗飘飘。
到处是人山人海。一路上,东家女笑着西家女,是快乐,是诙谐,是放松。
那桥上的人,看着桥下已经在船上的人,是羡慕,是热闹吧。
这是荷花的盛事,更是人们心情的狂欢。
清朝嘉庆年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乱,安定繁荣的局面不再,六月二十四的荷花生日,荷花赏,在荷花荡没落。但是六月二十日荷花节荷花生日,却以另外的方式流传下来。
比如晚清金寄水,是多尔衮的第十一世嫡孙,是个小王爷,在《王府生活实录》里,写到他父亲和母亲在王府仿照苏州过荷花节,四处布置荷花盆景,邀请文士赏荷花饮酒,他还打碎了一枝荷花杯子。
“平簟疏帘小阁晴,朝来池畔最关情。
清清不染淤泥水,我与荷花同日生。” 清 · 方婉仪《生日偶吟 其一》
有谁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生?恭喜,你和荷花同日生。
这位清朝的女子,有幸和荷花节同日,荷花成为一种精神的祝福。
一大早上,就去看院子里的荷花开了没有。
那清清不染淤泥的荷花,也是她愿意成就的自己。
荷花生日,起源于南宋的六月二十四盛大的庙会和赏莲,到了明清两代,盛行在夏天暑热,靠近荷花荡的苏州,而流传下来。
荷花确实需要一个节日,一个生日。
你和荷花同月生,还是同日生?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