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荷花舞蹈
㈠ 荷花舞首演时间
荷花舞首演时间是1953年。
《荷花舞》舞蹈取材于流传在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曾有刘炽等艺术家对其进行过加工,1953年,戴爱莲首演以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造,以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开的荷花”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舞蹈形象鲜明、动作流畅、结构凝炼,于简洁中见功力。
《荷花舞》歌词:
万里无云好晴天。
啊看那荷花在水面。
千万朵花儿数着它好。
人人见了心喜欢。
千万朵花儿数着它好。
人人见了心喜欢。
荷花朵朵放光彩。
微风轻轻迎面吹来。
荷花点头笑颜开。
啊乌乌青纱头上戴。
微风轻轻迎面吹来。
荷花点头笑颜开。
㈡ 2021荷花杯舞蹈比赛时间
2021荷花杯舞蹈比赛时间2021年10月25-27日。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经中宣部立项、中央两办批准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旨在奖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员,活跃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现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推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和舞坛新人,是业内唯一的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中国舞蹈艺术全国性评奖,也是标志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
此次“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选在济南举办,不仅是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民族民间舞在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上相契合,更源于山东省文联、山东省舞协以及济南市委、市政府的积极争取和大力支持。
㈢ 戴爱莲舞蹈《荷花舞《赏析
最后定稿的《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 是结构、动作语言,都与民间“专走花灯”有了很大的不同属。戴先生把儿童的“走花灯” 改为女子群舞,把领队指挥的老人换成女子领舞“白荷”;在舞蹈语汇和手法上,主要 采用传统的“圆场”碎步和大调度队形变化,表现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飘动的流畅感和自由感,在艺术处理上,更是调动各种手段,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舞蹈的空间构图到 舞蹈的行进线路等,多方面强化领舞“白荷”与群荷的对比与呼应,于统一中追求着变 化和丰富。《荷花舞》高洁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画的构图和浑然天成流畅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么妩媚动人,光彩如初。
㈣ 舞蹈《咏荷》来源典故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
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这首诗重要写采莲姑娘的俏丽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俏丽的脸庞.
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烘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图画.
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庸俗,洋溢着浓重的生活力息.
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
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精巧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动摇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要多多感谢那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有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一对对鸳鸯.
这首小诗,意境精巧,句句是画,它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活力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在铺满莲叶的河塘上,莲叶是主体,如果画面只有莲叶,那是单调,正因为画面上有了舟,有了浣纱女,有了戏水的鸳鸯,全部画面就生动起来,生动起来,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气画.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态度不同,把花栽在雅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烘托得那样完善自然.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录荷叶掉落,荷花凋零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
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
花儿被移入金盆,备受呵护
但是绿叶却受到抛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
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
第三至六句,是诗的主体部分
群芳谱中,惟有绿荷、红莲与众不同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闭合,种种风度,天然无饰.
这首诗,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德,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
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
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抛弃.
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着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重要表现同衰.
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德.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人们都爱好艳丽的红荷,而很少有人观赏素雅的白莲
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当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粹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俏丽呢?.
这首诗写了冰清玉洁的白莲常无端遭遇艳丽者欺辱,只有瑶池仙境,才是能容她的处所.
月残天晓,落花无情,诗人发出了天涯何处是归宿的哀叹
但是诗人信任,白莲绝不是人间凡艳,而是格调高洁的仙品,无论飘零到哪里,她都是中通外直,一尘不染,不蔓不枝的!诗人不但吟咏荷花的俏丽圣洁,而且还赋予她浓郁的生活情趣.
这首小诗,借吟咏白莲,全力着意于白莲的精力之美,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心坎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莲
宋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卖莲房"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诗人连泛舟西湖的打算都放弃了.
在这平实的叙事中,流露出诗人对莲子的爱好之情。
㈤ 戴爱莲《荷花舞》舞蹈种类
荷花舞,是一种社火舞,在庆阳境内颇受群众喜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庆阳是我国西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域之一,也是古老的秦陇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碰撞之地。荷花舞既吸收了甘肃中西部文化,又吸收了关中及陕北文化的艺术养分。由于舞蹈风格清新优雅,动作简练优美,易学易会,道具美观,故青年人都喜欢参演,尤其受到农村女青年的欢迎,从而达到自娱自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荷花舞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称“地飘儿”“云影子”“地云子”等,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叫“跑花灯”“莲花灯”“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在巫文化的影响下变成一种“乞雨”的巫神活动。西峰区内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队都排演“云朵子”,它是民间社火中长期保留的娱乐节目。荷花舞属集体舞蹈,演员一般都在几十人以上,最少不下六人,适宜在各种场合表演。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塬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荷花舞定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此采风,将“云朵子”改编定名为“荷花舞”,在波兰演出获金奖。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成为中国舞蹈艺术保留节目之一。与此同时,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依“云朵子”设计出新的构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内容进行社火演出。90年代庆阳师范学校荷花舞作为校园文化的典型进行设计排练。本世纪初,“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连续三届排演成500人阵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喝彩。
荷花舞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从“云朵子”、“云影子”、“莲花灯”等民俗观念酝酿成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不仅仅是西峰区域历史,也是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更是中国农业文明在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企盼,期冀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荷花舞的形式分边歌边舞和不歌只舞两类。边歌边舞,即在音乐伴奏中轻歌曼舞,舞姿以甩纱带为主,身段一扭三弯,摇扭相配,颇有风吹莲叶的轻柔动态。歌词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调为陇东民间传统小调“杨燕麦”;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语言表演,抒发情怀,舞蹈队列常变幻花样,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动作要轻松自然,轻捷平稳,用“碎步”,脚跟先着地,脚尖后着地,有前脚着地,后脚跟着虚抬的姿势,走如舟穿莲群、飘逸轻柔。演员要年轻漂亮、身段苗条,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轻盈漂转,美不胜收。
荷花舞的艺术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着那优美的乐曲,一群少女身着淡黄色大襟上衣,浅绿色裤子,粉红色筒裙,手挽长长的草绿色纱带,端庄秀丽,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灯装饰的花盘上,踏着轻盈的碎步,手中的纱带时而抛撒开去,时而收拢在握,那神态和动作美丽俊秀,清逸飘洒,个个如飘飘欲飞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莲妹。晚间演出,在灯光的映衬下,会把人带入一种梦幻般的仙境。
庆阳人喜爱荷花舞,每个重大节日都要表演荷花舞。2002和2003年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人又表演了数百人参演的场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了中外宾客的热烈赞扬,如今中国舞协以荷花舞为标准,设立了中国舞蹈“荷花”奖,成为中国舞蹈最高奖,这无疑是庆阳人的荣耀。
㈥ 名为邦本有什么舞蹈艺术作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舞蹈学院于2021年伊始启动“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活动从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6年来的创作成果中,选取100部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向党和人民汇报舞蹈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新成绩。
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北京舞蹈学院的建校历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缩影。一代代北舞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 传承“爱国、爱校、爱舞蹈”的优良传统,以爱党、护党、为党的情怀创作了一大批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舞蹈事业的中坚力量,为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这一部部饱含着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基因的原创舞蹈作品,不仅代表着北京舞蹈学院发展历程中一个个扎实的脚印,浓缩着新中国舞蹈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印记,更铸刻着一代代舞蹈人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
1
戴爱莲与《荷花舞》:
让“荷花”动起来
▲ 戴爱莲
▲ 舞蹈《荷花舞》
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一部名为《荷花舞》的作品获得银质奖章。在这个作品中,舞者们表演的“荷花”形象典雅温婉、端庄飘逸,仿佛在微风轻漾的湖面上,盛开的荷花随水而动,轻盈而生动,雅正而又强韧。正如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静水深流中孕育着勃勃生机。《荷花舞》的创作者,正是舞蹈艺术家戴爱莲。
1916年,戴爱莲出生在特立尼达岛。她自幼喜爱舞蹈。为了学习舞蹈,她在1930年去往英国求学。在英国学习的9年间,戴爱莲时常会遇到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她很羡慕这些留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来自一个令戴爱莲神往的地方——中国。戴爱莲曾经这样说:“我虽是中国人,但对中国所知很少,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令我感到非常别扭、尴尬。我急切地希望了解我的祖国。”得知中国遭受侵略战争的消息,戴爱莲的心越发无法安定,除了在英国参与募捐义演的活动,她一直在寻找回到祖国的机会。终于,在1940年,戴爱莲在战火纷飞中辗转回到祖国,踏上了那片她神往已久的土地。
回到祖国的戴爱莲,面对战争带来的震撼与创痛,创作了《思乡曲》《游击队的故事》等舞蹈作品,以此来记录与表达战火侵袭下人们的悲伤与愤怒。与此同时,戴爱莲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那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舞蹈这个巨大的“宝藏”。在战争期间,她辗转祖国各地,寻访与学习那些遗落在民间的舞蹈,用艺术家的敏感与天赋让这些在岁月长河中蒙尘的舞蹈“宝藏”重新绽放光芒。
1953年,为了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戴爱莲开始构思创作一个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她选择了陇东地区民间舞蹈“荷花灯”作为舞蹈素材。为了让传统民俗舞蹈的素材更加适合舞台呈现,她想了很多的办法。
“荷花”本是一种偏于安静的形象,舞蹈却让它“动起来”。戴爱莲认为,荷花是在水上的,它的动态也应该是和水相似的。于是,便想到了“漂”,就像一朵朵荷花漂在河面上,既安静祥和,又充满生机。为了呈现荷花漂在水面上的效果,戴爱莲让演员用细碎的圆场步进入舞台,并配合如同清风拂过一般的手臂动作。荷花高洁雅致的形象、温婉祥和的意境与彼时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呼应关系。
“看起来她是在表现荷花,但实际的象外之象是想表现我们的祖国像荷花一样蒸蒸日上——荷花向太阳,人心向着党。”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退休教师彭阿兰说。
作为新中国舞蹈的奠基人,戴爱莲将自己对民族、国家的一腔热忱融入舞蹈艺术之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戴爱莲90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当我还在国外的时候,我就受到了党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共产党。我很幸运,看到了繁荣的今天!”她对党和祖国深挚的感情,点点滴滴地凝结在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跨越世纪,绽放出夺人的光彩。
2
贾作光与《鄂尔多斯舞》:
深入草原扎根牧民
▲贾作光
▲ 舞蹈《鄂尔多斯舞》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贾作光跟随中国舞蹈家吴晓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之城”乌兰浩特,在那里,为牧民们表演舞蹈。
贾作光没有想到,他自以为优美娴熟的舞蹈,台下的观众却无动于衷。“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后来我和牧民们一起生活,一起放马、捡粪,学了很多生产的动作。当牧民的感情化成我自己的感情时,我一亮相,老百姓鼓掌了。我尝到了生活的甜头。”贾作光说,文艺工作者必须和劳动人民紧密结合,这个真谛,他始终铭记着。
深入生活多年以后,1951年,贾作光创作了舞蹈《鄂尔多斯舞》。他把寺庙中的宗教舞蹈查玛动作进行改造,同时还把牧民生活中骑马扬鞭、挤奶、梳辫子等动作进行艺术化提升,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创造了赞美草原新生活、抒写牧民新风貌、表现人民翻身解放的作品《鄂尔多斯舞》,该舞蹈将当地牧民的高涨热情和建设新家园的激情都表现了出来。
《鄂尔多斯舞》首演于1955年。同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由中国青年艺术团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夺得一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它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至今扔被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下不断演绎,成为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
除了《鄂尔多斯舞》,贾作光陆续创作了100多个蒙古族舞蹈作品。对于舞蹈创作,他始终奉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他说:“我是在党的培养下,在老同志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要为人民而舞。”他用一生热爱的舞蹈艺术实践体现着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情感,他的舞蹈艺术生涯始终是和人民的、祖国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被誉为“人民舞蹈家”。
“中国舞蹈究竟怎么走,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条道路。我认为,贾作光是这条道路的先驱者、拓荒者、领路人,《鄂尔多斯舞》就是其中标志性的作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无论是舞蹈界人士还是内蒙古人民,都对贾作光充满爱戴,这也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践行“为人民而舞”。“贾作光老师是得到人民承认的艺术家,他创作的舞蹈动作,现在被当做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动作,这就是证明。”冯双白说。
“贾作光长期在内蒙古工作和生活,内蒙古人民会把他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贾作光’,把他称为亲人,这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很难企及和奢求的高度。”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说。
3
孙颖与《踏歌》:
开启民俗舞蹈经典化序幕
▲ 孙颖
▲ 舞蹈《踏歌》
2016年4月29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为纪念世界舞蹈日,发行《世界舞蹈日》邮票。邮票由加拿大著名艺术设计师马斯科钦设计,6张代表不同国家的舞蹈形象中,其中一张描绘着女子“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轶态横出”“云转飘忽”的中国古代舞蹈的形象,正是源于孙颖编创的古典舞蹈作品《踏歌》。
孙颖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岗位的创建元老之一,汉唐古典舞创始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不断地思考、实践,孙颖将古代舞蹈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同艺术创作相结合,通过对留存于考古文物中的陶俑、画像石(砖)、壁画等形象的分析与研究,为古代舞蹈从形式到审美的激活,开拓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探索,中国古典舞作品《踏歌》应运而生。
《踏歌》首演于1997年6月,取自孙颖系列作品《寻根述祖谱华风》之一《炎黄祭》中的一部作品。《踏歌》以魏晋时期江淮女子为形象依据,表现了阳春三月,一群踏青的少女,翠裙拂风,婀娜生姿,在边舞边唱中,尽显女子温柔婉丽、携手游春、共沐春风的惬意。该舞蹈在1998年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大赛中横空出世,轻舞飞扬间,获得“中国古典舞”金奖作品。
孙颖创作的《踏歌》,不拘泥于上世纪80年代“仿古”热的舞蹈思潮,开启了“民俗舞蹈经典化”呈现的序幕。该舞蹈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舞,诗、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将舞蹈动作、语言、形态、气韵以及舞者的服装、造型等融为一体,彰显出中华传统舞蹈精神品格和意境内涵的追求。舞蹈传递出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那份自信、阔达,愉悦、畅快、洒脱与自在,伴随着这份无所桎梏而尽情咏歌的真情,超越了时代,让人们在感受魏晋艺术直指人生真谛的同时,亦能感受当下人心向往和精神追求。
自问世以来,《踏歌》不仅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经典作品,国内舞台经久不衰的佳作,更成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孙颖说,艺术作品一定要经受社会、人民的检验。“我绝不钻进艺术神殿里面去自我欣赏,因为我的根是在中国历史之中、在人民之中。”
2021年4月8日《中国文化报》
㈦ 拿荷叶的纯舞蹈叫什么
拿荷叶的纯舞蹈叫《荷花舞》厅蠢。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荷花舞》的表演者穿着具有唐朝风格的长裙,群下坠着派伏启有荷叶盘,盘上四面尘如各有一支亭亭玉立的荷花。
㈧ 第十四届荷花奖舞蹈比赛时间
第十四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于2020年8月21日至8月27日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次比赛共有来自于中国大陆,港澳台,欧美,东南亚,拉美,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及地区的近300名舞者参加。
第十四届荷花奖舞蹈比赛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舞蹈家协会,湖南省体育局和湖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长沙市体育局和湖南荷花湖文化旅游集团承办。本次比赛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舞蹈组比赛,国内舞蹈组比赛,舞贺裂蹈研讨会,舞蹈学术报告会,艺术节,舞蹈表演会等培瞎等。
本次比赛的主要赛事将包括男女团体,男女双人及个人赛,以及男女单项团体、四项团体等几大项。比赛会在评委会的公正审慎评定下,按照国际规则进行,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并将设立禅中闭荷花奖、特别荣誉奖、最佳演绎奖、最佳编排奖、最佳演员奖等大奖,以表彰参赛舞者的精湛技艺,提高舞蹈比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