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荷花图
⑴ 陈半丁的生平简介
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
(1)陈半丁荷花图扩展阅读
陈半丁的生平经历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为其日后在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到他家作画。
当时严子均任宁波会馆董事,会馆中很多任伯年的画需要复制,于是陈半丁便在严家临摹任伯年的画作。一日他正在作画时被金城所见,金城很是欣赏,打算邀请陈半丁同来北京。
陈半丁到北京后,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后因肃亲王善耆要为吴柳堂侍御画像,金城将陈半丁推荐到肃亲王府,肃亲王对他大为赏识。
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故去,陈半丁为报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卖画款数十万(旧币),全部用作肃亲王灵柩返京的费用。“国人举办画展,陈半丁盖为开创的第一人”。
⑵ 王雪涛的作品市值多少
王雪涛(1903-1982年),是我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字迟园,河北成安人。自幼喜绘画,早年考入直隶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1912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石影响最大。抗战爆发后,王雪涛以卖画为生。同时,集中精力向传统学习,在上追徐渭、陈淳的同时,又拜当代名家齐白石、陈半丁为师,画艺大进。新中国成立后攻写意花鸟。曾参与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并任院务委员,后担任北京画院院长。
王雪涛在花鸟画在意境创作中讲究画情、画理、画趣之关系,他认为情和趣是画家自身的感情。“中国绘画传统是注重写意的,如同京剧艺术一样,不拘于机械地再现对象,更要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着意于创造意境以感染观者”。“一幅画的内容是好的,但总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要画得引人生情,画家要先自动情。”这一认识已将画情、画趣提高到审美范畴,“夺造化而移精神”,借物寄情、缘物写心,将主体精神寄托于画笔和笔下之形象,表达出画家无限的情思,并以此给予观赏者以艺术之美的感受。
王雪涛代表作有《群鸡图》、《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四季花鸟》、《报喜图》等。出版的画集甚丰,有《王雪涛画集》、《王雪涛画辑》、《王雪涛画谱》、《王雪涛的花鸟画》等。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花鸟画》,王雪涛别具一格的花鸟技法被重点收录其中。山东济南还兴建了“王雪涛纪念馆”。
王雪涛作品市场行情:
当时就把王雪涛先生近年来的书画整理了出来,在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王雪涛先生一共197幅作品,最终成交了122幅,成交金额为4718余万元,成交率达到了62%,其中《红叶山禽》最终以24.1万的价格成交,《喜上眉梢》最终以34.5万的价格成交,1963年作的《蝶恋花》最终以97.7万的价格成交,1941年作的《三吉图》最终以115万的价格成交,《荷花》最终以218.5万的价格成交。
2012年王雪涛先生的书画价格还在上涨,2012年春拍上121幅作品最终成交了87幅,成交金额为4339余万元,成交率达到了72%,《花卉》最终以36.8万的价格成交,《清芬幽远》最终以32.2万的价格成交,《清趣》最终以51.7万的价格成交,《梅竹山雉》最终以82.8万的价格成交,《英雄报喜》最终以109.2万的价格成交,《博古插花》最终以276万的价格成交,《孔雀杜鹃花》最终以322万的价格成交,《荷花三鹅》最终以977.5万的价格成交。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王雪涛作品拍卖成交纪录:
1966年作 踏歌行 立轴 设色纸本 成交价格:17,250,000
墨林集锦卷 手卷 设色纸本 成交价格:12,320,000
花鸟 四屏 纸本 成交价格:11,500,000
彩本写意花鸟长卷 手卷 设色纸本 成交价格:11,000,000
1979年作 舞蹈人物 镜心 设色纸本 成交价格:10,120,000
荷花三鹅 通景四屏 设色纸本 成交价格:9,775,000
如果说当年的王雪涛绘画艺术价格的上涨是一种非理性炒作的话;那么从2008年开始,王雪涛作品新一轮的上涨,则是一种市场的理性回归和合理上涨。2005年全年,王雪涛书画总共上拍177件,成交率虽然仅有82%(以前很多时候是90%),总成交额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42万元。2008年直到正在进行的09春季拍卖,王雪涛作品仅仅上拍100件,但成交却在理性上升。特别是08年秋天一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国内艺术市场特别是当代艺术一片惨跌的情况下,王雪涛的市场却一路逆市上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⑶ 画荷花的画名有哪些
《疏荷沙鸟图》、《荷花图》、《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荷花鸳鸯图》。
1、《疏荷沙鸟图》
《疏荷沙鸟图》是宋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
2、《荷花图》
《荷花图》是中国近代画家张大千创作的水墨画,该作品绘画的是荷花,整幅画,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用笔豪放大气,格调清新典雅,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具有一股强劲的蓬勃向上之势。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为了赠予毛泽东。
3、《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
《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是宋代画家冯大有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文物原属于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材质为册、绢、设色,尺寸为23.8 x 25.1厘米。
图的作者冯大有(约十二世纪),是南宋吴门(今江苏苏州)人。他自号怡斋,画史记载他善于捕捉莲花风、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说是画莲的能手。这件作品赋色典雅,用笔细腻,又能写尽莲塘在风中的景象,是冯大有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丽宜人的杰作。
4、《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
《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是宋代画家佚名创作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无款,签题黄居寀作。居寀为筌子。荷叶和莲蓬用粗笔勾描,蟹用细笔写之,笔法粗犷写实,设色鲜艳浓重。
5、《荷花鸳鸯图》
《荷花鸳鸯图》是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为荷塘一角,芦苇丛生,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在它们上面荷叶碧绿似伞,几朵红荷正绽吐芳菲。花鸟画法工整细致,虚实相合。
⑷ 中正典雅——陈半丁的花鸟画
吴佼姣 /文
菊花葫芦(国画) 69×28.5厘米 无年款 陈半丁 北京画院藏
近日,“百年守素——陈半丁书画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展出,近40件陈半丁精品均为北京画院珍藏。展品涵盖了陈半丁的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以及书法作品等,通过“嗜书画入骨”“铁肩担道义”“百年甘守素”3个板块,较为全面地讲述了陈半丁一生中书画创作的轨迹和艺术追求。
陈半丁出生于浙江绍兴,祖上自明末起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家境贫寒。他6岁丧母,由外祖母领养,上了三年半的私塾。9岁时外祖母和父亲相继过世,转由叔婶收养,平日里以务农、纺织、挑担来补贴家用。14岁时又被叔婶赶出了家门,经表叔吴隐带往浙江兰溪当学徒,数年间饱尝世态炎凉。在兰溪,陈半丁开始接触到绘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老族肢不顾也”。
1895年,陈半丁到上海严信厚家做活计,以拓印、刻帖及楹联为生,业余时间习画。此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海上著名书画家,陈半丁有幸得识交往,并颇得吴昌硕的厚爱,被其收为弟子,又被领到任伯年处补习翎毛、人物。此次展览第一板块,通过将吴昌硕、任伯年的作品与陈半丁早期作品同时展出,从中可窥吴昌硕、任伯年对陈半丁早年习艺的影响。在上海的10余年间,陈半丁从吴昌硕、任伯年身上获益最多,又获诸多海上前辈的教诲,为日后艺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一名诗、书、画、印兼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全能的书画大家。
1906年,陈半丁受严子均、金城之邀北上发展,以鬻画维生。在定居北京的数十年间,他不仅成为北京画坛大名鼎鼎的书画家,也是20世纪早期中国画的教育家之一。陈半丁受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后为国立北平艺专)之聘,任中国画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为传承优秀中国传统绘画、培养画学后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半丁颇具民族气节,“七七事变”后,为了表示抗议,他拒绝日伪 *** 聘请,毅然辞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并常以印文书画影射时事,寄托心绪。展览第二板块中的《山水》创作于1937年,题款暗含“盲目入侵中华之外敌必将坠入万劫穗中不复深渊”之意。1948年,解放军围攻北平时,傅作义征求著名专家对时局的看法,陈半丁还与马占山、邓宝珊共商和平解放北平的问题。陈半丁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足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半丁又为传统中国画侍世在新时代的复兴多有建言。1956年,陈半丁和叶恭绰一同提交了《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提案,促成了北京中国画院(现为北京画院)的成立,并担任副院长。陈半丁为延续千年丹青文脉,开创现代中国画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新中国文艺政策的调整,陈半丁为适应新政策、新要求,老树再著新花。
陈半丁对中国传统花卉的价值和审美观情有独钟。其花卉作品远承白阳、青藤,淡墨欹毫,秀逸生动;兼有其师吴昌硕大气磅礴之气,古朴浑厚;同时又有蒲华的苍古秀雅,亦得任伯年花卉的生动而有神韵,清淡浓艳各尽其彩,风格清新活泼,颇有一番雅韵。展览中《岁寒结同心》,据画面左上跋文“岁寒结同心,忠赤见君子。半丁老人八十有六矣”可知,此作画于耄耋之年。传统花卉画“尚意”“重趣”,画中的水仙象征凌云仙子,寓有纯洁、吉祥之意,是半丁老人主观情志的表达。陈半丁也非常喜欢画荷花,如作于1959年的《每逢兴来精神发》,画面以淡墨施彩勾勒,荷花用笔略微沉重,用白粉曙红干染。荷梗则是以淡绿中锋勾出,再用墨绿仔细点加梗针,有虚实相间之感。右上方几株芦草挥洒自由,显示了画家高超的笔墨技艺。
还有《兰花》《梅花》《菊花葫芦》等作品用色淡雅,注重意境,布局空疏简率,轻松灵动,颇有“悠然自在”之味。其中《菊花葫芦》画面中葫芦、菊花藤蔓的表现是陈半丁对于书法线条的感悟,直拉、转折与停顿充满了节奏感。花卉的叶子更是笔法圆润、造型颇为考究。同时,《推陈出新》等作品则是陈半丁贴近生活、结合主旋律创作的书画精品。为突出时代背景,一辆牛车载有巨大的向日葵,以示丰收之景。这个时期,陈半丁以饱满的热情为国家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
陈半丁历经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宁静的文人气质,造就了他贵“和”尚“中”的待人方式与中正典雅的艺术风格。94岁处于病中的陈半丁,仍然坚持挥毫、篆刻,作品苍劲泽厚、神韵天成。陈半丁修身处世力求事事适中,律己严明,一生无妄求,那方“百年甘守素”的篆刻印文成为他艺术与人生的经典写照。
⑸ 梦见齐白石给我画荷花鱼图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名纯芝,小名阿芝,又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以齐白石名行世。15岁学雕花木工,描摹《芥子园画传》, 27岁始习诗文书画,晚年融合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巅峰,开红花墨叶一派。曾任国立北平艺专名誉教授、北平美协名誉会长、中央美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曾获\\“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称号和国际和平奖等殊荣。\r\n齐白石诗书画印四绝,尤擅花鸟虫鱼瓜果菜蔬,兼擅人物、山水,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齐”。他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齐白石石笔下的鱼、虾、蟹、鸟、蝉、蝶以及各类瓜果菜蔬笔简意足、生机盎然,散发着自然田园的芬芳。\r\n齐白石一生勤于创作,留下画作3万多幅。1922年,齐白石的画到东京参加画展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齐白石作品最高拍卖价已高达1661万元,目前,国内一级市场难见齐白石作品,在香港和纽约市场,齐白石作品是被拍卖最多的。\r\n农家弟子出身的齐白石,其创作大多表现家乡的田园景色,关注日常生活中和身边的自然之物。莞城美术馆收藏的齐白石画作,皆为晚期大写意风格,题材丰富,鱼、蛙、蟹、花卉、葡萄皆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对齐白石艺术风格的一次展示。\r\n\\“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读齐白石的作品《游鱼》,却分明能感觉到鱼儿畅游的快乐。此画创作于白石老人94岁高龄,画中大小七条游鱼皆以水墨画出,浓淡相宜、远近有别,鱼的动态十足,虽然没有画一滴水,却仿佛能感觉到满纸生波,鱼儿们正在水里翩然游动。鱼之乐,人之乐也,这就是生活的真味,是白石老人对生活的礼赞。\r\n作品《荷花双蛙》亦为齐白石晚年之佳作,源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每逢盛夏,家乡湘潭碧荷盛开,蛙声不绝。画家饱蘸浓墨倾情描绘,画面构图别致,红花墨叶,别开生面。宽大的荷叶、盛开的荷花、跃水的双蛙、静静的流水,似有微风拂过,喻有声于无声处,乡情定格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r\n作品《秋花晚香》也表现了画家独特的红花墨叶风格,以浓墨写叶、以洋红写花,线条流畅有力、用笔老辣朴拙。作品还寄托了齐白石对生命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以花喻人、以景写情。\r\n同样,作品《三蟹》和《葡萄》也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浓浓的生活情趣就在这笔墨的无穷变幻之中跃然纸上,原汁原味地再现眼前。\r\n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齐白石先生诞辰140周年。这位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大师,被当今书画界人士称为20世纪中国画的一面旗帜。他在诗书画印的艺术园地里,毕其终生,辛勤耕耘,\\“共作画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可谓洋洋大观,硕果累累;他创作的草木虫鱼,飞禽家畜,山水人物,形神兼备,气象万千。中年后改为大写意。其画作风格老辣、苍劲、粗犷、豪放。而齐子如画作的风格比较秀丽。这跟齐子如曾拜师著名老画家陈半丁受其风格影响有关。1957年,齐白石去世。
⑹ 哪位画家的水墨画画的好,大家推荐几个给我吧,谢谢
在香港,有一个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荣誉会长全都由世界各地著名华人与书画界、收藏界泰斗担任,如香港的金庸、台湾的秦孝义、大陆的吴冠中、法国的朱德勤等人,其中还有一位就是著名美籍中国画家崔如琢先生。
师古而不泥古 崔如琢出道甚早,学养深厚。他自幼习字,书法上深受郑诵先先生影响;文学上曾拜吴祖光先生为师;及长学画,绘画上为李苦禅先生入室高足。 生活于天子脚下,崔如琢遍访京中名家,李可染、陈半丁、郭味蕖、王铸九、秦仲文等前辈他都曾求教;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更是他的留连之所,对临名作,经年累月而不辍。这一切的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在崔如琢的心中扎下了传统艺术的根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被借调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在颐和园与李苦禅、黄胄、关山月、程十发、亚明等国画大家一起进行创作。 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出国留洋,无形中也变成了他在大陆艺术界的自我淡出,由于远隔重洋,此后很难听到他的消息。但崔如琢的艺术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滞,相反却是另有一片天地。 崔如琢留洋之后,非但没有被五光十色的异域文化所迷惑,相反却更加重视与关注传统艺术。也许这正是他"运气好"的开始:身处异域之后才更真切地认识了传统。稍晚于崔如琢出国的袁运生、陈丹青诸位似乎也都有类似的经验。身处异域的人比居住本土者往往更能发现与利用传统艺术中那取之不尽的活资源。 他以为:"对于中国画家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把握什么是中国的主体文化。有很多画家对我说,你到美国那么多年,太纯了,画的东西一看还是中国的。实际上,与传统相比我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但主体没变,也不能变,如果连主体都变了,还能叫中国画滚碧吗?" 文化界的大码举人士总在探讨继承与发展、优秀的古代艺术传统与新时期的精神风貌问题,崔如琢正在走的这条艺术之路当有着许多值得肯定与借鉴的地方。譬如他的大写意荷花,完全是尊重传统的水墨一路,有青藤、石涛的笔意,有李苦禅、潘天寿的影子,但面貌上、气势上,甚至内中的精神上都只是他自己了。而他的山水画是同样的,借鉴了古往今来许多大家的东西,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气很足,很新颖,还饱满、充实、不失法度。 独成一家 崔如琢的用笔厚重老辣,这已为许多人所一致认同,而在当今书画界,能臻此境已是难能可贵了。有不少画家在中贸圣佳崔如琢专场拍卖之后,感谓"看到了传统一路的希望。"其实,传统对当代中国人仍有其亲和力,传统的亲和力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因为传统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崔如琢作品所以被藏家认同,传统是一大因素。构成"原子弹爆炸"的铀,也还是传统。 他长于画荷,发表过百件以上,许多专业杂志模此重点介绍过。他不拘于形,不离于形,见冰霜节操。即用一抹淡红,高雅清幽。月下霜笛,蓬莱鹤舞,飘飘欲仙。近来尤其注重有限篇幅里开拓出大于纸面的空间感,张力四溢,又相对内敛,避开再衰三竭,渴望游刃有余。 荷叶多使阔笔泼墨,黑墨透明,层次多,恣肆、矫健、辣润,顾盼流妍。焦墨莲蓬见野趣,生机流漾,形简意繁。有些灰色淡墨银光闪耀,干湿适中,活泼洒脱。在画跋上又提升了意境:"身沉幽谷月还亮,影在污泥莲更清。人海知音君与我,餐霞抱瀑共瑶笙。""花瓣吐天章,荷塘一镜方。澄心无远近,何必去潇湘。"清越可诵。 崔如琢的花鸟画有自身的特点。书卷气浓郁,内涵着多彩的生命情调,跃动着勃如荡如的自然生命活力。在创作中他追求诗意、画境的独辟,讲究笔情墨趣,善于在虚实相克相生中创造空间美。他的花鸟画美学风格的形成,是胸储古今,熔铸百家,参变脱化的一种综合创造。从其作品中可以隐约看出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郭味渠诸家的潜在影响。 空间美的创造与空间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相联系。东西方绘画在空间意识上是不同的。西方的近代绘画追求三维空间,讲究透视深度,追求建筑性的立体感,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体积感、质量感。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对自然大道运化的空间感知、对时空无言运动永恒的体悟。表现空间的空灵和蕴涵其中的哲思与生命体验。空间的虚灵性、变化性以及天人合一观念,在书法空间中得到体现。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把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概括为书法的空间。书画同源,不仅是用笔用墨上相通,而且在空间意识、哲学美学观念方面都有其同根性。 崔如琢既画花鸟,亦攻山水,只是他现在更多潜心于山水画。在好运气、好画价面前,他似乎并无得色,更没有那种"成了大师"的张扬,心境反而沉稳平和。他期许着自己在六十五岁之后或能于书画特别是山水上有更多的心得与收获,能有这样的心境也仍然是得益于传统的感召吧。 玉成大器 在国内,崔如琢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故宫博物院也多有收藏。 1981年定居美国之后,也备受国外艺术界认可。他曾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杜威大学客座艺术教授。1984年荣获美国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 崔如琢是大陆画家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第一人。1989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展览会上,曾创下一幅作品成交价格十二万美金的记录。 崔如琢的作品不但在国际展览中屡获艺术成就奖,并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陈香梅女士、宋美龄女士、贝聿铭博士、台湾塑胶巨头王永庆、报业大王王惕吾、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泰国王室和联合国及亚、欧、美几十所博物馆、美术馆、高等学府广泛收藏。 不仅如此,崔如琢的作品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颇受欢迎,在香港佳士得、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北京华辰、北京荣宝等国际国内拍卖会上屡创佳绩,影响日隆。在2006年5月29日举行的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崔如琢巨作《千山飞雪图》以1500万港元成交,创当代国画家单一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鉴于他的艺术成就和市场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七家单位共同推选崔如琢先生为全国十大艺术英才之一。
⑺ 我有一副杨家将卷轴画,表面好像是丝绸的,是原济的作品不知道是真假。
石涛属清四大名家,鉴定很简单,做假除复印就是人工描画,从画面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动态、表情,神态,是一般大作家所不能仿的,历史上只有《张大千》能仿的出来部分石涛50岁以前的画,50岁以后的画连张大千也无法仿到以假论真。
石涛(清代画家)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削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 1岁
石涛生。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 4岁
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岁
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岁
《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岁
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岁
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岁
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岁
由庐山东下江浙。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原济。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岁
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岁
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作《山水册》第八开。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岁
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岁
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夏日在歙县紫阳书院作《金竺朝霞图》。作《山水册》第七开。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岁
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岁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图》。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岁
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岁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岁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视旅庵。作《松阁临泉图》,款云:
“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岁
《山水图》轴题云:“丙辰客赏疗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岁
夏日。在广教寺。《诗画合璧图》卷题:“丁巳夏日。”深秋,游苏州虎丘,作《山水图》册之第四开。此年曾游泾县水西,作《山水人物图》卷之“铁脚道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岁
夏,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南京。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岁
在南京。于秦淮之怀谢楼作《山居图》,题跋中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之语。冬,在宣城,准备赴南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岁
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作《书画》卷,题云:“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与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岁
作《荷花图》赠梅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岁
冬日,在一枝阁中画《山水册》,跋云:“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岁
在南京。作《书画册》,题云:“我且作离亭之赠,集癸亥近稿一卷,复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岁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是年写有《山水册》,在其中一页《奇山突兀图》题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岁
在南京。二月,雪霁,乘兴策杖探梅,抵青龙、天印、东山、钟陵、灵谷诸地。新夏,过五云精舍,为苍公作《万点恶墨》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岁
冬月,为智企写《山水图》卷志别,跋中有“余亦私计踏草幽蓟”之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岁
春天,到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雅集。冬,准备赴京,作《生平行》长诗留题一枝阁,兼别金陵诸友。冬天到扬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岁
在扬州,“北游不果”,于是客大树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岁
在扬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涛在平山堂接驾,作纪事诗二首。约于是年秋冬前往北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岁
抵京,客且憨斋,发“诗中画”、“画中诗”高论。是年写有“诸方乞食苦瓜僧”诗。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岁
二月,为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客且憨斋为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语。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册,题跋出现:“我用我法”四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岁
三月,于海潮寺为伯昌先生作画,跋云:“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秋,买舟南下,从北京回扬州。沿运河南下情形,具见《清湘书画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岁
在扬州。是年,为黄山惊远先生作山水轴。自跋《余杭看山图》卷云:“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携此卷游余杭,归来云与大涤不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岁
八月,为鸣六先生作《山水册》,并题跋评论画坛诸大家特点,称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馆藏《花卉册》十二开始以“大涤子”署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岁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图》轴。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学道处”为黄砚旅作画,仍在仪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岁
夏六月,离扬州,至歙县,避暑于程浚松风堂。完成《清湘书画稿》。《淳化阁帖》卷款署:“时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临于清莲阁下。”秋九月,于扬州作《春江垂钓图》轴(唐云旧藏)寄赠八大,称八大为“长兄”。是时前后营建大涤草堂,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画《大涤草堂图》。出现“大涤堂”、“大涤子极”等印,大量使用大涤子为号署款,直至逝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岁
二月,石涛题八大《水仙图》卷,称八大为“金枝玉叶老遗民”。始见署“若极”之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岁
夏日,八大山人寄赠《大涤堂图》,石涛题诗于其上。是年,始识李鱴,一见如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岁
《为拱北作山水图》轴题“己卯有建宁之游”。为咸翁作山水册十二帧,题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奥,何有元气磅礴”语。浴佛日,八大山人为岱老年翁作古树苔石,石涛为补水滩红叶,并题诗一首于上。秋日作《太白诗意图轴》题署:“己卯秋日,青连阁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岁
在扬州。上元前二日,为吴与桥作《溪南八景图》册,第三开题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莲阁。”上元后二日,作《山水花卉图》册。九月,石涛为其门人洪正治作《写兰册》,内有染庵居士跋《写兰册》涉及八大。约于此年前后,石涛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画《大涤草堂图》。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年石涛60岁,三月在扬州,此时的石涛置身寺内,心感愧疚,那个时代以连环故事画作品而受世人追捧,石涛开始专心画《杨家将》为自己开脱,让以前反清复明的义士得于安抚,自己也得于解脱。加上《清四画僧》已经名扬四海,此时的作品改名原济,画的风格完全按他自己喜欢的画,画的题材结合当时需求,深受反清复明的后裔追捧,后因康熙下旨清查反清复明后裔,因此现代市场以原济提名的画非常稀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岁,在南京。在乌龙潭观桃花,作《云山图》轴,跋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秋八月,作画,题跋中有“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语。因诗中带有反意,被贬后多病,生活流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岁,夏日,有论画之语,云:“笔墨当随时代”。秋,为刘石头作画,畅论用点,结语云:“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岁七月,作《赭墨山水图》,题诗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岁
重九,画山水以赠道先生,题跋中有体力不支之叹。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岁
春,作《梅花吟》,有“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岁
秋冬,病情恶化,卒后葬在扬州蜀岗之麓。
四画僧
朱耷
石涛
髡残
弘仁
⑻ 陈半丁的绘画艺术
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不即不离的绘画。”
陈半丁的花鸟最初学习吴昌硕、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体上都不出缶老规范:花以吴氏的点法写成,枝叶都力求朴厚拙重气息,题字也是一派吴氏风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图》轴与缶翁几可乱真,花、苞、叶、枝干及数墨点都极为神似,也见功力,只不过花朵将缶翁的圆点变成长点,石头略逊之”。来京后他由专师吴昌硕、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阳、八大及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陈半丁临习徐渭的作品很多,但临作的面貌不尽相同。
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青藤白阳融于一体的感觉。对于同一题材,陈半丁是广师博览。比如他梅花题材的作品,1932年创作的《梅花扇》笔墨古雅,受金农的影响。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条屏》中的梅花条可见他对于汪士慎、赵之谦的学习。1940年的《梅花竹石图》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韵致。他还有大量吴昌硕风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创作的《梅、石、水仙》与1964年创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画造型严谨,如“菊叶是怎样长的,梅花枝干是怎么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长规律。凡那些‘笔不到处’往往已经‘意到’”。“他善画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炼、概括的笔墨和艳丽沉着的色彩,表现不同环境气候下花卉鸟兽的不同容貌和姿态。其笔墨苍润朴拙,含蓄有力,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统一中有变化”。陈半丁的弟子尤无曲回租誉忆道:“陈先生从传统中来,他画的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陈半丁既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赏。“但有时关注形似使他放不开手脚,故有人称其画为‘小写意’;有时留恋色彩的浓艳与真实,难免使画作‘失去魂魄,五色无主’”。
20世纪初的山水画家不再甘于临摹“四王”,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至五代诸家,同时临习“四僧”,“扬州画派”的风气盛行一时。陈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画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要师法石涛,于石涛画风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个人苍润秀美,简约疏放的面貌。从其早年所作的几幅绢本山水中可以了解他从临习“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笔力。其作于1948年的《竹溪清话》,1949年的《拟郭河阳〈秋山图〉》,都是一派宋元人气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于1935年的《山水画》中题道“略师梅道人”。画面中一派南国景色,近景是湖边石岸;中景是柳堤及茅屋、人物,中景右侧有间茅舍,一捧物童子从茅屋中走出,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围坐,岸边的柳树枝条在微风的吹弊启段拂下飘向一边;远景是远山。相对于传统的“三段式”构图方式,此幅作品中的近中远景呈三条平行线。画中的山石以湿笔画出,虽用湿笔,但不含混,笔路清晰。梅道人吴镇向来以湿笔重墨画山水,构图奇险。此幅作品构图新颖、奇而不险,画中颇具宋人笔意,画风古雅清新,与吴镇似无太大关系。
1930年创作的《浔阳琵琶》中题道“略以大涤子法写之”。此作品“既汲取原济讲究墨法,纵横跌宕的气势,又善于结合元、明两代文人山水的蕴藉温润”。1908年的《临清湘山水册》和1910年的《临大涤子山水册》,选取了石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临清湘山水册》画面多选取近中景,用笔紧致,用墨水气淋漓,将沈周、石涛、宋元风格相杂糅。《临大涤子山水册》构图复杂,用笔较前作细碎,学石涛的干笔皴法,但整幅画作山石树木的造型又不全似大涤子,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学习石涛。其画于1965年的《隔浦群山》与画于1943年的《石桥观瀑图》,都是“意在董巨之间”。但是1943年的作品中石涛的痕迹似比董巨更为明显,画面中“用了许多大墨点来强调画面上的一致性”。在山石的造型上采用石涛的方形的山石结体形式。1965年的《隔浦群山》采取高远构图法,画面境界开阔,山头以焦墨点苔,山石用干笔皴擦,设色旁和古雅,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陈半丁是一个“兼宗数家者……能兼蓄并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脱去一个人的羁绊采取众人的所长,因所习既多,自然能将名家于不知不觉中参合为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陈半丁的花卉主调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他将吴昌硕、赵之谦金石书法的苍劲寓于画中,将华新罗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掺杂进去,同时习得青藤、白阳的水墨淋漓,所以他的花卉画中少了几分吴氏横扫千军的霸气,多了几分俊秀清新润泽,老练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陈半丁的山水画主要习石涛,但是在石涛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时将石涛的笔法、墨法加以简化,形成一种更为疏放古雅的个人风格。
陈半丁的临习对象乃是当时社会、当时画坛的某一派的共同选择。当时的画坛“革新派”与“传统派”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论争,看似热闹非常的画坛其实只有两种选择。“画家在选择画风时,并不是全然自由的……各类型绘画在渊源上的复杂性……画家风格的选择早已形成一套理论结构,不同风格意味着不同的深度内涵”。作为“平常谈艺,没有不提到‘缶老’的”吴昌硕亲授弟子,陈师曾和金城的好友,他当然选择了金石派与传统阵线。
但是,作为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将海派画风带入北京画坛的先锋人物,今天的人们忘却了他曾有的辉煌及艺术的成就。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被低估,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导致的认识空白,也有因宣传不够导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画坛,一个呼唤传统回归的当代,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更值得被重新认识。
画作《松菊图》赏析
此画为陈半丁中年以后较成熟的作品,笔墨苍润朴拙,很好地体现了陈半丁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格。
画面笔法十分自由,似信手涂抹,却将老松、秋菊之貌毕现之上。松针以浓墨和花青绘出,层次丰富,而处于主体地位的树干部分却以淡墨粗写,反为松针做衬,含蓄有力,深得文人画写意之精蕴。陈半丁善写菊,画面中黄菊花瓣姿纵,色泽鲜明,点醒整幅画面。树干运用了点苔的方法,画谚中有所谓“画布点苔,山无生气”之称。陈半丁以点苔于简略的笔墨中求波澜变化,使老松顿显生气。此图平中见奇,意境疏爽俊逸,充分体现了画家化平实为奇境的艺术造诣。
⑼ 张大千是谁
张大千:(1901-1984)名爱,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署人张大千”。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 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揲诚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 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他早年画的《石涛画扒谨樱册》,竟被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半丁作为石涛“真迹”珍藏起来,以夸耀于画友面前,被张大千识破指出,后来传为佳话,足以证明千在二十晌备几岁在摹拟古人传统绘画的功力和成就,已经是惊人了。张大千于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适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84年病逝台湾,享年八十四岁。
张大千以擅长画荷花著称,素有“古今画荷的登峰造极”之誉,此次荣宝春季拍卖会上,还有一幅张大千画于1980年的《荷花》拍卖,估价150万元春丛至250万元
⑽ 古今中外著名画家的故事
达芬奇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 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 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 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 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凡.高 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 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 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 己画像
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
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高更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
列 宾 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与法国绘画巨匠莫奈,同为19世纪后期欧洲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级人物。他们的艺术在欧洲的东西部,各领一方风骚,影响力延伸到整个20世纪。
卢 梭 由素人画家跃居为近代朴素绘画大师的卢梭,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典型画家。他的作品糅和了现实与梦想,充满了自然原始的天真活力。
达 利 达利是盘踞在超现实主义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杰,与毕加索、米罗三人都启蒙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上。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光辉。
米 勒 米勒是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了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这使得米勒成为伟大的田园画家。
怀 斯 安德柳·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描绘美国乡间自然风土人物的画作,以精致逼真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朴实的题材,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
雷诺阿 雷诺阿是著名的印象派大画家。他的绘画在追求光的感觉中,用鲜明丽透明的色彩,将古典传统和印象派绘画做了最完善的结合。不论是丰腴的女人、天真的孩子童,还是阳光照耀下人浴女,在雷诺阿的画笔之下,都充满了温暖、鲜明、迷人的梦幻般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