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韵黄梅戏

荷花韵黄梅戏

发布时间: 2023-04-21 18:40:00

Ⅰ 所有戏曲的名字 有黄梅戏还有什么戏啊

那叫剧种,戏曲的名字就多了.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 京剧
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 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各行角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点,能充分发挥各行演员的特长和创造性.表演在继承徽戏、汉戏的基纳正础上,吸收昆曲及其他地方戏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把唱、念、做、打各艺术手段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吕剧
吕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演变而来.发源于鲁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流布于山东全省各地,并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腔有四平、二板,另外有娃娃腔等部分曲牌穿插运用.音乐唱腔质朴通俗,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
眉户又作“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薯茄启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一说因其主要曲调是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一说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 眉户的语言十分通俗生动,音乐风格又很质朴.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不少曲牌是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逐渐加入扬琴、二胡、提琴和部分中、西管乐打击乐器基本与秦腔相同.
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 评剧
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梅戏
黄梅戏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数如.
东北地方戏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人表演的戏曲剧种.音乐部分基本上沿用二人转,摈弃了曲艺色彩,增加了戏剧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演出较普遍.
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邕剧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色、钦州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系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表演纯朴粗犷,武打有“大过山”、“跳椅”、“滚藤牌”等特殊技术.解放前已渐趋湮没,解放后获得新生.
柳子戏
也叫“弦子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旧称“柳子腔”,是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山坡羊、黄莺儿、打枣竿、柳子等弦索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而成,并用加“滚”的唱法.传统剧目《黄桑店》、《挂龙灯》、《玩会跳船》等,风格均较古老.曲调分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等四大类,偶亦演唱转调与昆调.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笙、笛,后来又增添了琵琶、排笙等.
南昌采茶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班、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拉场戏 也叫“小落子”.戏曲剧种.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故习惯上也称“二人转”.传统剧目有五十多出,以《回杯记》、《梁赛金擀面》、《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影响较大.解放后编演的现代剧有《光荣灯》、《新婆媳》等.
彩调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原称“调子”或“采茶”,约有两百多年历史.解放后定名为“彩调剧”.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曾与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互相影响.音乐唱腔大多轻松活泼,生活气息较浓,表演时载歌载舞,富有地方色彩.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彩调音乐、表演基础上创作的.
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腔、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
辽剧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
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它流传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在明代秦腔、蒲洲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的.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演变而成,以梆子按拍、节奏鲜明.豫剧分别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支派,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音调高亢、唱腔一般多用假嗓为主,称“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唱腔一般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长于抒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情趣.基本曲调有“老簧调”、“铃铃调”、“大陆板”、“长三调”、“哭调”、“老旦调”等.
高甲戏
从明末清出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角色方面,文戏的青衣、文生和花旦的表演主要以梨园戏科步动作为基础,优美细腻,舞蹈性强;武生、武旦、老生和净角的表演则带有浓厚的京戏色彩.高甲戏的服装与京戏相同,只是叫法有所不同而已.脸谱化妆最初只有红黑白三色,后期摹仿京剧的化妆.
淮剧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剧种之一,产生距今约二百年历史. 淮剧土名又叫“三伙子”,可说明它是从三个方面形成的:一是香火戏,它有一批职业演唱人员,从事祈神求福的迷信活动;二是民间说唱,如打响板沿门卖唱的“门叹词”,唱些小词书上的片段和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秧田号子、工鼓调等;三是徽剧,也就是流行于里下河的徽班.这三方面逐步结合,尤其是受徽剧的影响,淮剧形式逐渐形成,并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
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南词
“南词”原为坐唱曲艺,清代由苏州传入福建.南平南词即以这种唱腔与南平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融合,经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传教、整理、挖掘,发展形成了剧种,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因剧种年轻,以普通话为剧种语言,着重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是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因为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又称黎城落子.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1954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代表全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之后,被定名为上党落子.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云南花灯
云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的县达八十余个.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逐渐形成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此外,在贵州的盘县、兴义和四川的会理一带也有云南花鼓流行,它们在剧目、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多有相似之处,似有血缘关系,但因多年来分头发展,已各自形成独立的剧种.
三跳道情国土局
宜兴三跳道情小戏,以宜兴地名取名.其前身为江南太湖地区流行的“说因果”,后来在宜兴扎根、发展,演唱时因以竹板、木板伴奏,故称为“三跳道情”.宜兴三跳道情小戏,用宜兴方言演唱,形成自己表演形式美、声腔演唱美和地方语言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丰富的曲调和优美的唱腔,使得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有利于戏剧矛盾的推进和戏剧人物的刻画,是太湖西岸独特的一种戏曲形式.
海门山歌剧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靠长江,近邻上海,号称上海北大门,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发展成为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1958年8月,海门县政府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据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在赣南民间灯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有传统剧目一百多出,在闽、粤、湘、桂等地颇有影响.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则以活泼灵巧的高矮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的表演有别于其他剧种而独具特色.赣南采茶戏的优秀剧目有四小金刚《哨妹子》、《补皮鞋》、《钓蛉》、《老少配》.四大金刚《反情》、《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以及大型传统戏《九龙山摘茶》小戏《试妻》、《双打龙凤刀》等.
陕北说书剧
陕北说书,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有九调和十八调之说.男女同腔同调,说似唱,唱似说,人物跳进跳出,旋律委婉动听.主奏乐器为三弦或曲项琵琶.近年来由延安曲艺馆给予改革尝试,将陕北说书搬上舞台,发展为陕北说书剧.
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县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名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雷剧
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雷剧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越剧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个人觉得部分说法有失偏颇~~~~~~

Ⅱ 黄梅戏花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首先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音调和色彩的清晰、表达的简洁、节奏和节奏的舞动、旋律线条的口语化、歌词结构中字(词)的衬里。花腔是一个丰富的腔系统。有典型的五声音阶宫式、商、角、筝、羽调式,以及使用偏音的五声音阶六声调式。科罗拉多州不同的色调不会导致表达上的巨大反差。

再者花腔是一个丰富的腔系统。有典型的五声音阶宫式、商、角、筝、羽调式,以及使用偏音的五声音阶六声调式。科罗拉多州不同的色调不会导致表达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宫、筝,还是羽、角、商的小音阶,它们既不是用来表达昂扬豪迈的力量,也不是用来表达悲伤和软弱的外来词。在节奏和节奏的带动下,在起伏的旋律线中,充满欢乐和幽默,仿佛一切都是透明的,一切都是乐观的,各种模式只是增添了色彩。花腔追求轻而不重、乐观而不像泰山、唐那样沉稳的倾向,已成为黄梅戏在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中必须要注意的基本品质。

Ⅲ 中国哪位画家荷花画的最好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概是因为荷花品质的高贵,自古以来画家都爱画荷花,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古代有八大山人石涛,近代有张大千、齐白石,当代“中国写意大家”丁珂,“囯礼书画家”石开,囯家一级美术师张洪山,河南当代美术协会会员杨成功。
石涛上人天才横溢,山水、人物、花鸟、蔬果,无一不能亦无一不精,代表作有《荷花》。张大千,画过朱荷、粉荷、黄荷、白荷、墨荷、金壁荷,画过风荷、晴荷、雨荷、秋荷等等,总之,在他笔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芳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代表作有《荷花图》。齐白石也比较喜爱荷花的题材,他一生画了不少荷花,在1917年的一本册页《荷花》中他特别题句“出污泥而不染,余与张五皆足与此花流匹也,齐大并记”,代表作《荷花》。丁珂笔下的荷花图主题高雅,构图简洁干净,宁静清幽,表雅大气,富于诗意,代表作《荷花韵》。石开老师的荷花图,常常以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再现荷塘的清丽和脱俗的美好景色,代表作《金鳞映翠》。张洪山老师的荷花图,多以九鱼作为衬托,九鱼图中,“九”取长长久久之意,“鱼”取其万事如意,寓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代表作《连年有余》《荷塘听雨》。杨成功,当代实力派写意花鸟画家,精湛的画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公认的花鸟界中坚力量,代表作《一堂和气》《荷塘栖鹭》。

Ⅳ 黄梅戏闹花灯唱词

黄梅戏闹花灯唱词

黄梅戏闹花灯唱词,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下面来看看黄梅戏闹花灯唱词。

黄梅戏闹花灯唱词1

《闹花灯》即《夫妻观灯》。

表现一对夫妻元宵观灯的情景。这是整理前的一种演唱本,有的本子夫妻逗趣部分还要多,但也显得更加繁杂。

人物:王小六 王 妻

[王小六上。

王小六(唱)三番二次到汉口,

驾只小船到苏州,

命里有来终须有,

命里无来莫强求。

去年看灯我为首,

今年玩灯我又带头。

有人问我名和姓,

名字叫做王小六,

不却①来在自家门口。

叫声老婆开门楼②!

(白)开门哪。

[王妻上。

王 妻(白)谁呀?

王小六(白)当家我回来了。

王 妻(白)妻子不得闲。

王小六(白)干什么呀?

王 妻(白)我在裹粽子。

王小六(白)肚子饿了,把两个我吃吃。

王 妻(白)嗳,小足之足啊。

王小六(白)哎呀,闻都闻不得。来不来呀?

王 妻(白)来了。

(唱)正月十五闹元宵,呀呀子哟,

火炮连天门前闹,

喂却喂却一喂却,

喂却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锣鼓闹嘈嘈呀哈呀。

奴在房里绣荷花,呀呀子哟,

看见蝎子墙上爬,

喂却喂却一喂却,

喂却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伸手去拿它呀哈呀。

蝎子咬了我的手,呀呀子哟,

又痒又痛又酸麻,

喂却喂却一喂却,

喂却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从后不拿它,呀哈呀。

花开花发什么花儿开?

王小六(唱)兰花儿开。

王 妻(唱)什么花儿香?

王小六(唱)百花儿香。

二人合(唱)兰花儿兰开。

百花儿百开,

相思调,调思相,

自演自唱自帮腔,

一哈郎当,呀哈郎当,

瓜子梅花响叮当,

喂却喂却一喂却,

喂却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九月里菊花黄。呀哈呀。

王 妻(唱)弯弯子纽,

王小六(唱)开门楼。

王 妻(唱)纽纽子弯,

王小六(唱)开门环。

王 妻(唱)用手开开门两扇,

却原是当家的转哪转回还。

黄梅戏闹花灯唱词2

黄梅戏剧种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黄梅戏闹花灯唱词3

元宵闹花灯的由来传说

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闹花灯有什么寓意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而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Ⅳ 黄:梅歌荷花韵歌词

黄梅戏歌《荷花韵》歌词:

女:山黛远 荷摇荡
晓开一朵烟波上
清风翻翠叶
明镜拥红妆专
彩蝶钻花蕊
红鲤属跃荷旁
出自淤泥心不染
绝尘潇洒沐霞光沐霞光
男:明月夜 照荷塘
芙蓉并蒂水中央
安然凌波立
风盈满袖香
叶动珍珠滚
蛙唱柳丝扬
一点芳心开两处呀
脉脉含情水一方
女:问莲心知为谁苦
男:问莲根丝有多长
女:为何同根不同味
男:莲心清苦藕芬芳
女:莲不到头丝不止
男:香魂一抹伴斜阳
女:生来只惜情缘在
合:留的清名万古扬
留得清名万古扬

Ⅵ 季羡林荷花清韵中的盈是什么意思

原文写道:“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闷悄句子里的“睥睨”意思是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巧罩首荷花孝数高傲自豪,突出了荷花的红艳耀目。

Ⅶ 《清香四溢荷花联》阅读理解

《清香四溢荷花联》

自从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写过那篇,爱莲说、后,荷花在民间声名鹊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益清”,荷花的这些本质特性慢慢也成了人们清白做人的楷模。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常称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是一种夏季开花的草本水生植物。叶绿花红,相映生辉,深得人们的喜爱。

民俗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的生日。这一天人们都要走出家门,泛舟池水.或观荷.或赏荷,或怡情,或逸兴一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吟韵荷花的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是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

刘凤诰在他的这副对联里,只用了四个数字“四、三、一、半”,以及“荷花”、“柳”、“山色”、“湖”等寥寥几物,便把济南泉城的特点,把济南大明湖荷香四溢、湖光扶柳的秀丽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荷花为泉城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分娇艳。

苏州拙政园内有一个大岛,岛心处便是“荷风四面亭”。一到夏季,此亭的四周密布荷叶。绿意盎然:站在亭中,眼前背后,都是红荷白莲,亭亭玉立。游人栖息于此,恰是进入荷花的`世界。此处被江南文人视为赏荷的绝佳之地。

“荷风四面亭”巧妙地借用了刘凤诰的对联.来描绘眼前的荷花美景: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一

无独有偶,云南河西县溶湖风景区,1941年曾遣有一亭,掩映在柳风荷香之中.该亭也借用了刘风诰的对联.

亭不在高三面荷花四面水.湖虽云小一堤杨柳半堤烟。

这两副吟颂荷花的对联与刘凤诰的对联相比.大意相同,文辞略有改动。只是溶湖的那副荷花亭联不光融合了刘凤诰的景语景意.还渲染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荷花情结,让人观景之余,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涤。

据说闻名中外的九江烟水亭,曾经是三国时周瑜的点将台.周敦颐也曾在这里讲过学.清末江西瑞昌著名的文人陈炽应当洞洞地人之请,为之撰写过一副跟荷花有关的对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的描绘,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畅想历史,环顾四周,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荷花伴着流水,悠悠长长,站在亭内,可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荷花在这些对联里,大都被当作一种“物象”来描画。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物象,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文景观敬仰的情感意象。才得以生动具体的表达。

当然,作为一种花朵,作为一种植物,荷花自有其魅力雹喊,杭州西湖的这副对联,就是荷花妩媚身姿的真实写照: 。

(选自2006年11期《教师博览》,作者:王红光)

7、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济 南

刘凤诰

写出了济南泉城的特色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一

佚 名

佚 名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九 江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们喜爱荷花的原因有哪些?(2分)

9、对联的创作者将荷花入联的意图是什么?请摘录文中有关语句回答。(3分)

10、结合上文对荷花的描写和你的积累,在文中横线处替杭州西湖拟一则对联。(2分)

7、(4分,写出两点给1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 刘凤诰 写出了济南泉城的特色;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一 苏州 佚名 描绘眼前的荷花美景;亭不在高三面荷花四面水。湖虽源颤野云小一堤杨柳半堤烟。 云南河西县溶湖风景区 佚名 渲染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荷花情结;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九江 陈炽 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

8、叶绿花红,相映生辉,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涤。(2分,答到外形特点给1分,答到内在品质给1分。)

9、荷花在这些对联里,大都被当作一种“物象”来描画。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物象,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文景观敬仰的情感意象。才得以生动具体的表达。(3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不给分。)

10、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荷风送香气,潭新空一人。(2分,只要基本符合对联的要求,并且能写出荷花的特点即可。)

热点内容
百合治湿疹 发布:2025-05-14 03:05:07 浏览:934
玫瑰猪肉肠 发布:2025-05-14 02:53:32 浏览:623
白色情人节鬼 发布:2025-05-14 02:51:01 浏览:854
小鱼花语 发布:2025-05-14 02:46:06 浏览:397
lol奥巴马情人节视频 发布:2025-05-14 02:39:44 浏览:688
百合烧豆腐 发布:2025-05-14 02:32:35 浏览:778
七夕变白 发布:2025-05-14 02:23:44 浏览:759
盆栽里长不出 发布:2025-05-14 02:23:00 浏览:76
绝恋樱花络 发布:2025-05-14 02:14:44 浏览:950
金雀花盆景图片 发布:2025-05-14 01:59:36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