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海棠红
① 朱自清的《踪迹》全文
朱自清的《踪迹》共为一下四篇:
一、鸟朦胧,月朦胧,帘卷海棠红
二、绿
三、白水漈
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具体如下:
一、「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
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我拚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
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24年2月1日,温州作。
二、「绿」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月8日,温州作。
三、「白水漈」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縠”,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
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3月16日,宁波作。
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竟有了价格!人贩子,老鸨,以至近来的绑票土匪,都就他们的所有物,标上参差的价格,出卖于人;我想将来许还有公开的人市场呢!
在种种“人货”里,价格最高的,自然是土匪们的票了,少则成千,多则成万;大约是有历史以来,“人货”的最高的行情了。
其次是老鸨们所有的妓女,由数百元到数千元,是常常听到的。最贱的要算是人贩子的货色!他们所有的,只是些男女小孩,只是些“生货”,所以便卖不起价钱了。
人贩子只是“仲买人”,他们还得取给于“厂家”,便是出卖孩子们的人家。“厂家”的价格才真是道地呢!《青光》里曾有一段记载,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
“厂家”的价格,却还有更低的!三百钱,五百钱买一个孩子,在灾荒时不算难事!但我不曾见过。我亲眼看见的一条最贱的生命,是七毛钱买来的!这是一个五岁的女孩子。一个五岁的“女孩子”卖七毛钱,也许不能算是最贱;
但请您细看:将一条生命的自由和七枚小银元各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您将发现,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两个盘儿的重量相差实在太远了!
我见这个女孩,是在房东家里。那时我正和孩子们吃饭;妻走来叫我看一件奇事,七毛钱买来的孩子!孩子端端正正的坐在条凳上;面孔黄黑色,但还丰润;衣帽也还整洁可看。
我看了几眼,觉得和我们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差异;我看不出她的低贱的生命的符记——如我们看低贱的货色时所容易发见的符记。我回到自己的饭桌上,看看阿九和阿菜,始终觉得和那个女孩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我毕竟发见真理了!我们的孩子所以高贵,正因为我们不曾出卖他们,而那个女孩所以低贱,正因为她是被出卖的;这就是她只值七毛钱的缘故了!呀,聪明的真理!
妻告诉我这孩子没有父母,她哥嫂将她卖给房东家姑爷开的银匠店里的伙计,便是带着她吃饭的那个人。他似乎没有老婆,手头很窘的,而且喜欢喝酒,是一个糊涂的人!我想这孩子父母若还在世,或者还舍不得卖她,至少也要迟几年卖她;因为她究竟是可怜可怜的小羔羊。
到了哥嫂的手里,情形便不同了!家里总不宽裕,多一张嘴吃饭,多费些布做衣,是显而易见的。将来人大了,由哥嫂卖出,究竟是为难的;说不定还得找补些儿,才能送出去。这可多么冤呀!
不如趁小的时候,谁也不注意,做个人情,送了干净!您想,温州不算十分穷苦的地方,也没碰着大荒年,干什么得了七个小毛钱,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小妹子捧给人家呢?说等钱用?谁也不信!七毛钱了得什么急事!温州又不是没人买的!
大约买卖两方本来相知;那边恰要个孩子顽儿,这边也乐得出脱,便半送半卖的含糊定了交易。我猜想那时伙计向袋里一摸一股脑儿掏了出来,只有七手钱!哥哥原也不指望着这笔钱用,也就大大方方收了完事。于是财货两交,那女孩便归伙计管业了!
这一笔交易的将来,自然是在运命手里;女儿本姓“碰”,由她去碰罢了!但可知的,运命决不加惠于她!第一幕的戏已启示于我们了!照妻所说,那伙计必无这样耐心,抚养她成人长大!他将像豢养小猪一样,等到相当的肥壮的时候,便卖给屠户,任他宰割去;
这其间他得了赚头,是理所当然的!但屠户是谁呢?在她卖做丫头的时候,便是主人!“仁慈的”主人只宰割她相当的劳力,如养羊而剪它的毛一样。到了相当的年纪,便将她配人。能够这样,她虽然被揿在丫头坯里,却还算不幸中之幸哩。
但在目下这钱世界里,如此大方的人究竟是少的;我们所见的,十有六七是刻薄人!她若卖到这种人手里,他们必拶榨她过量的劳力。供不应求时,便骂也来了,打也来了!等她成熟时,却又好转卖给人家作妾;平常拶榨的不够,这儿又找补一个尾子!
偏生这孩子模样儿又不好;入门不能得丈夫的欢心,容易遭大妇的凌虐,又是显然的!她的一生,将消磨于眼泪中了!也有些主人自己收婢作妾的;但红颜白发,也只空断送了她的一生!和前例相较,只是五十步与百步而已。——更可危的,她若被那伙计卖在妓院里,老鸨才真是个令人肉颤的屠户呢!
我们可以想到:她怎样逼她学弹学唱,怎样驱遣她去做粗活!怎样用藤筋打她,用针刺她!怎样督责她承欢卖笑!她怎样吃残羹冷饭!怎样打熬着不得睡觉!怎样终于生了一身毒疮!
她的相貌使她只能做下等妓女;她的沦落风尘是终生的!她的悲剧也是终生的!——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全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因此想到自己的孩子的运命,真有些胆寒!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
4月9日,宁波作
② 余中光相思的意象是什么
最早读到余光中的诗是《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着这样质朴的诗句,内心便不由怦怦乱跳,多么炽热的赤子子心啊!再细品其诗,更为诗人深藏不露的诗歌才华所折服。读了《乡愁四韵》后,对诗人的诗情和诗人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敬佩诗人对渴望祖国统一执着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也很容易写成空泛、概念化、含义浅露的口号而失去诗意。这就要求诗人对景、对形、对社会的事物作特别有致而深刻的观察,也更强调所选意象的典型化和构思的巧妙。采用这种抒情方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诗人必须具备充沛的激情,二是诗人须具备高度驾驭诗歌意象的能力。这两点,余光中先生无疑都是符合的。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昂L暮臁薄ⅰ把┗ò住薄ⅰ袄懊废恪保?抟徊簧钌畹乜逃兄谢?褡宓挠〖牵?浞痔逑至耸?说囊帐趺舾行裕?陨?罡惺艿纳疃群痛?锔星榧记伤?降母叱??
第一章中,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可以说是含义深刻。在诗歌中,第一意象往往是核心意象。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诗人为什么只取长江?我们可以读一读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云/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亲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可见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是具有“最最母亲的鼻音”的;而作为游子的诗人怎能不渴望母亲的关怀,其渴望的程度表现为他的要求很小:“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应是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与延续。因而,诗人要发展、要壮大,迫切渴望得到这种文化的滋润,但这种愿望似乎不能实现,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醉”,无法一醉消千愁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杯长江水啊长江水”,这并不是首句的重复,而是首句的升华,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第二章里,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这一章的内容实际上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渴望回归的心情更趋热烈。“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家在远方,而归期无望,热切的期盼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诗人的内心冲突,诗人倍爱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另一方面,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肩负的使命,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此章充分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
一、 二两章选取的“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反复吟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情结和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炽热的向往,一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诗人并没有因此迷茫而彷徨,而是进行了更执着的追求。因此,在第三章中,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一种新的追求。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家信的等待,”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第四章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显然,这里诗人是有意营造了一丝亮色。“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纵观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此外,从形式上看,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长句愿望的迫切程度。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心愿并非年轻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所有渴望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因为两岸的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现实的矛盾,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因此,四章的整体形式也无变化,这正是显示了诗人对现实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执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深深依恋,不断追求的执着,一如既往的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
③ 《鬓边不是海棠红》经典语句有哪些
《鬓边不是海棠红》经典语句如下:
1、油纸伞上绘青山有几重,更十里霜浓,那小镇本不叫梅龙,簪鬓边也不是海棠红。
2、人生中仿佛还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梦一生,一生一梦。商细蕊像一只千百年前穿越时空的妖精,载着杨贵妃的魂,亦歌亦舞,踽踽独行,把人生百态世道变迁徐徐道来,岁月都在他的袖子里。一抛水袖一声叹,演的人痴了,看的人醉了,演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戏中,看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梦里。
程凤台化身在一个旧而浓艳的世界里,追着商细蕊的背影走下去走下去,一路走过了长生殿,马嵬坡,走过了北平的城墙和南锣鼓巷,有金戈铁马,有纸醉金迷,周围穿梭的是幽魂一样的人,他与他们擦肩而过,最后走进一片白或者一片黑里面,被时光吞噬掉,片羽不留。
3、因为花总是要开,火总是要烧得,不管有没有人看它。
4、越是深爱越不敢触碰,越是流连越不堪词穷,古时月色,偏照今人的梦,漏过掌心的那陈旧隙缝流向东。
5、这世上千言万语,为你我共二三子。
6、越是依恋越不舍抱拥 ,越是挽留越不忍相逢,越是深爱越不敢触碰,越是流连越不堪词穷。
7、商细蕊呆呆地望着他,声音有点发抖:“二爷这是,要做我的戏台子。”,程凤台笑道:“是啊。你便在我掌心里,唱上一出吧!”
8、恋若恋到命运都扑空,才能渡你一船乌蓬,油纸伞上绘青山有几重,更十里霜浓。
④ 关于乡愁四韵的阅读答案
题目: 1.请找出诗的1 2小节的韵脚 2.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问题补充 2008-12-23 19:48 我要的是(1.请找出诗的1 2小节的韵脚 2.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的答案 味,水;红,痛.长江水”---“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腊梅香”---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3.诗中主要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思念是一根线,牵连着海峡两岸。爱心是一位天使,可以消去人间的悲伤 另外:水 味 红 痛 8. 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烧痛 乡愁的等待 乡土的芬芳 9. 比喻 反复 仿句略。 10. 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
⑤ 如何赏析《乡愁四韵》的思乡情怀
赏析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赏析2
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贵满堂,腊梅,家乡的象征)
执着的思索《乡愁四韵》赏析
最早读到余光中的诗是《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着这样质朴的诗句,内心便不由怦怦乱跳,多么炽热的赤子子心啊!再细品其诗,更为诗人深藏不露的诗歌才华所折服。读了《乡愁四韵》后,对诗人的诗情和诗人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敬佩诗人对渴望祖国统一执着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也很容易写成空泛、概念化、含义浅露的口号而失去诗意。这就要求诗人对景、对形、对社会的事物作特别有致而深刻的观察,也更强调所选意象的典型化和构思的巧妙。采用这种抒情方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诗人必须具备充沛的激情,二是诗人须具备高度驾驭诗歌意象的能力。这两点,余光中先生无疑都是符合的。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第一章中,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可以说是含义深刻。在诗歌中,第一意象往往是核心意象。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诗人为什么只取长江?我们可以读一读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云/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亲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可见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是具有“最最母亲的鼻音”的;而作为游子的诗人怎能不渴望母亲的关怀,其渴望的程度表现为他的要求很小:“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应是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与延续。因而,诗人要发展、要壮大,迫切渴望得到这种文化的滋润,但这种愿望似乎不能实现,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醉”,无法一醉消千愁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杯长江水啊长江水”,这并不是首句的重复,而是首句的升华,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第二章里,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这一章的内容实际上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渴望回归的心情更趋热烈。“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家在远方,而归期无望,热切的期盼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诗人的内心冲突,诗人倍爱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另一方面,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肩负的使命,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此章充分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
一、 二两章选取的“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反复吟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情结和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炽热的向往,一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诗人并没有因此迷茫而彷徨,而是进行了更执着的追求。因此,在第三章中,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一种新的追求。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家信的等待,”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第四章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显然,这里诗人是有意营造了一丝亮色。“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纵观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此外,从形式上看,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长句愿望的迫切程度。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心愿并非年轻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所有渴望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因为两岸的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现实的矛盾,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因此,四章的整体形式也无变化,这正是显示了诗人对现实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执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深深依恋,不断追求的执着,一如既往的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 来源:育星教育网
⑥ 关于乡愁四韵的阅读答案
我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这首诗歌3000的论文,估计太长你也用不上。就把我找的一篇赏析给你看吧。
情真意切 余音绕梁
——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了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第一章中,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可以说是含义深刻。在诗歌中,第一意象往往是核心意象。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而作为游子的诗人怎能不渴望母亲的关怀,其渴望的程度表现为他的要求很小:“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应是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与延续。因而,诗人要发展、要壮大,迫切渴望得到这种文化的滋润,但这种愿望似乎不能实现,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醉”,无法一醉消千愁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杯长江水啊长江水”,这并不是首句的重复,而是首句的升华,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第二章里,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这一章的内容实际上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渴望回归的心情更趋热烈。“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家在远方,而归期无望,热切的期盼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诗人的内心冲突,诗人倍爱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另一方面,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肩负的使命,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此章充分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
一、 二两章选取的“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反复吟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情结和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炽热的向往,一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诗人并没有因此迷茫而彷徨,而是进行了更执着的追求。因此,在第三章中,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一种新的追求。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家信的等待,”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第四章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显然,这里诗人是有意营造了一丝亮色。“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纵观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此外,从形式上看,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长句愿望的迫切程度。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心愿并非年轻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所有渴望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因为两岸的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现实的矛盾,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因此,四章的整体形式也无变化,这正是显示了诗人对现实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执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深深依恋,不断追求的执着,一如既往的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
⑦ 乡愁四韵中什么是乡愁
乡愁四韵的乡愁指的是:思念家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怀念的情感!
⑧ 乡愁四韵一诗中,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这四种特别的景物来写`(*∩_∩*)′
纵观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专水”、“海棠红”、“雪花白”属、“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此外,从形式上看,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长句愿望的迫切程度。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心愿并非年轻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所有渴望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因为两岸的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现实的矛盾,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因此,四章的整体形式也无变化,这正是显示了诗人对现实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执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深深依恋,不断追求的执着,一如既往的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