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偶遇海棠红

偶遇海棠红

发布时间: 2023-03-29 19:19:37

A. 有关乡愁的古诗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海里浪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读静夜思,只感觉它朗朗上口,由于与故乡没有距离,加上少年不知愁滋味,也只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它的含义。异乡漂泊多年之后,才逐渐领悟诗中隐含的浓郁乡愁。
乡愁,是游子对故园的思念,是游子对故人的离愁。这种思念、这种离愁在夜阑人静、孤独寂寞的时候尤为清晰和真切。
每当明月升起的时候,我深深地怀念亲爱的故乡,愿天上的明月隔着千里传递我对故乡的思念。月亮也就因了离愁因了思念而被注入人类深沉的情感,月圆的时候思念也圆,月缺的时候思念也缺。那一轮皎洁的月啊,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诗、一首首动人的曲,寄托人们那无限的乡愁!
当自己在青藏高原看见天边动人心魄的月,便真正明了,月是故乡明,分明只是乡愁给故乡明月赋予的魅力。
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枚饱含时代特征的邮票,是一封封散发着温馨的信笺。在我心里,乡愁还是一首皎洁的诗 — 一首沐浴月亮的清辉,挂着思念的泪,在心底低声吟诵的小诗。
故园16年的青葱岁月与异乡20多年的漂泊里程,凝聚成绵长浓郁的乡愁。四处漂泊的我,仿佛就是天上飘飞的风筝,那根无形而又坚韧的丝线就是根植在心底的乡愁,握住这根丝线的,是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和故乡那连绵起伏的山峦。
乡愁就像陈年美酒,离乡的年岁越久远,乡愁的滋味就越纯浓。年轻时代,离家的时候几乎没有依依不舍情,还以为自己情感淡漠、没心没肺。时光荏苒,尤其是为人母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离愁就总是在他乡的季节变换、风霜雨雪、清风朗月的牵引下绕满心房。
多少个月华如银清风吹拂的夜晚,不论自己身处白雪飘飘的北国还是花香四季的南方,总会遥望天边的明月,怀念亦幻亦真、如梦如烟的故乡。我知道母亲一定也和我一样,思念着远方的女儿,那明月分明就像母亲殷殷的眼神;故乡山谷里的野百合一定也在牵挂异乡的游子,那清风中分明夹带着百合的清香和微笑。
乡愁如梦如歌。夜深人静的时候,纯浓的乡愁时常化作一帘馨香的梦,在梦里,我插上了翅膀,飞回了久别的小山城,山青青,水涟涟,炊烟袅袅入画廊,捧一口清溪水,甜透了心房……
如今,离开故乡开满杜鹃花的山那么久远,但山上的花草树木,山脚下清清的溪水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的风景画,总是那么真切地展现在我眼前。
乡愁在游子的心底扎了根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不老的乡愁啊,一篇小文又岂能道得清、写得完?

挥挥手转身远走
不去看亲人泪流
微风吹动袅袅炊烟
把乡愁布满心间

遥望窗外的蔚蓝
已幻化成淡淡的远山
多雨的黄昏街头
哆嗦成一只淋湿的小鸟

夜晚银月高挂
是否从家乡的山头
爬到游子的身边
如亲人殷切的祁盼

心已飘回故乡
身幻化成树桩
乡愁则是年轮
一圈又一圈.......

终日奔波,客居异乡,已多年之久,儿时似乎急切渴望出走,也许那时的家不是太忧愁,只记的那吕家的包子,老闷的粥,至今颇有回味。。。。。记的在外多年,画了很多的家乡的小道,每次似乎不是画画却只是为解那淡淡的乡愁,画多了家就近了,心也清了,像是少有的一种空灵,每次和朋友聊起故乡,都无型之中多了几丝怀旧,也许这就是恋乡情节,可似乎每个人都要极力掩饰这种哀愁,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在他乡的坚强和那谨留的思乡,。。。。

大约是在暑假吧,也是偶然的一天自己想往日一样一人在画室画画,照旧一杯苦丁,一首佛曲,画着平静的画,画着画这,我突然在想也许把它画完之后,它就会和其他的画一样,被一个陌生人买走,他也许会把它带到一个我再也看不到的地方,也许那里会是空荡荡。。。看这自己的工作室,一个空空的大仓库,也许此时我也是空空的,远处长江上的汽笛还在响,我却很想问他们你们从那里来,又要到那离去那。。。朋友的脚步声打破我的思考,是小山,我的一个画友,一个像诗人一样的朋友,画的很好,很完美,我没招呼他,之倒了杯苦丁给他,他和我一样对茶有着钟爱,我们没说话只是看着我的画默默的喝着茶,这是我们一惯的做法,他突然站了起来说他要回家,然后就径直离去,快到门口是回头对我说‘你好像几年没回家了把’。。。就头也不回的离去了

我猛然一楞,是在说我吗,是啊我确实好几年没回去了,手中刚拿起的画也自己滑落了,我近视发疯般的跑了出去,去那,我在想,应该是回家把,我到了汉中门,售票员温和的问我去那,我近乎本能的用了多年未说的丰县话说丰县,当时自己都一楞,我真的要回家了。。。。。

在家呆了十几天就回来了去了所有我儿时去的地方,临走只时朋友送我,在上车时朋友突然说你怎摸留泪了,我似乎说也许是进了沙子把,可感觉告诉我没风,车已远去,泪不由自主的掉下来,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这次走比儿时的离去要伤感那,后来一个朋友说也许是人大了奔泊累了把此时已是十月十八日晚快近黎明,我还在画着安静的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关于乡愁
——《乡愁四韵》赏析
信科院03电本2林汉周
长江水如酒,醉能忘乡愁;海棠红似血,沸血如归乡;雪花白若信,信可解乡愁;腊梅如生母,有母在旁无乡愁。而每样都远在他方,思之不可得即为最浓之乡愁。
每读此诗,感情就犹如海浪汹涌,仿佛置身于大海的波浪之中,片刻就可把身体冲的分崩离析(如此便可魂归故乡不成)。乡愁最浓之时本应如此!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B.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有什么

思乡怀归,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期,亲人可安好;关山重重,何处是归程,家书谁人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羁旅之愁化为美丽而忧伤的诗句,汇聚成一条绵延不尽的河流,从亘古缓缓流来。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出自《诗经·豳风·东山》译文: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在我国诗歌的源头便有先民唱出这令人低回不已的乡愁歌谣;“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译文:在皇天的光耀中升腾着的时候,忽然间又看见了下界的故乡。我的御者生悲,马也开始恋栈,只是低头回顾,不肯再往前走)屈原在《离骚》中倾诉了他眷恋故国的拳拳之心;“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动乱频仍,有家难回,只能向故乡的方向遥望,聊解心中浓浓乡愁了;“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触目所见,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们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因这种种机缘喷涌而出,便形成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媒介便是秋夜朗照的明月。夜凉如水,锦衾不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一轮满月当空挂,银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诗歌戛然而止,却留给我们读者的想象。

同是唐代诗人,让我们来看看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思乡情: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征人长年戍守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幽幽的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袅袅不绝,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羁旅之愁,无计可消除,“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但醒来之后呢?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于是,那海畔“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尖山就如同宝剑锋芒,将自己百结愁肠寸寸斩断。但这又有何妨?如果自己能被这剑芒斩为“身千亿”,不就可以散落峰头,峰峰皆可望故乡吗?诗人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如刀剑、似海雾,刻骨铭心,遥无涯际。这种情况下,难免将一怀愁绪转嫁到客观事物上,诗歌中有“看似无理却合情”的写法,下面这首诗可做佐证: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宋·李觏《乡思》)

望尽天涯,故乡不见,只好将这怨气撒向无辜的青山了,老杜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亦可做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只要思乡情未了,处处都是思乡的触媒。

再如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与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可谓大手笔: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诗歌往往是诗人因周围景物而引发思乡之情,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人不言自己思乡之苦,而是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欢快热闹。可当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我这个远行人吧。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夜里,独宿驿馆,形影相吊,百无聊赖。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无焰影幢幢,更诱发诗人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宕开一笔,猜想家人此时也一定灯前围坐,同样在想着自己这个远行人,在念叨着自己在外地的生活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质朴无华,感情真挚。这种运思巧妙,匠心独具的写法含蓄蕴藉,别有一番情趣。且看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思乡词作《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有眼前的荷花想到了故乡的荷花,运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叶初干后在风中飘举的神韵,写出了一个“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美好境界。词人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乡,却问故乡的渔郎是否想念他,从而巧妙地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风韵。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但凡遇到故乡的来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清淡无味。其实于平淡处,正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或许,王维这首诗是受了南朝陈代诗人江总的启发: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长安九日》)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自己羁旅远方,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家乡的一景一物都会引发诗人无尽的想象和思念。那么,他乡景物呢?诗圣杜甫有这样一首诗: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宜人。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作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也有诗人在归乡之际千思万虑,怕故园生变,乡情难寄;怕亲人不在,物是人非,更细腻逼真地表现了久客思乡的复杂心理: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如果是要离开故乡了,那真是别情依依,一步一回首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关山难越,道路阻且长,锦书凭谁寄?所以老杜才吟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千古名句。故乡亲友音讯杳然,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信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腻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捎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满腹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思乡的滚烫的心。



上一部分里我们欣赏了古诗中的乡愁,它们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但一以贯之的是诗人对故乡无法割舍的依恋和热爱,这些美好的诗歌让我们经受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下面让我们将视角转到现当代,看看今人的乡愁诗。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落叶归根”的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体现,是超越时代的。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对故乡故国的思念挥之不去,诉诸诗歌,其中往往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读这些诗歌,会让我们叹惋不已,并引起心灵的共鸣。菲律宾华人诗人云鹤(极富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名字!)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野生植物》:

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

在诗中,诗人以逻辑上的层层递进和修辞学上的“顶针”辞格,巧妙地捕捉和营造出“野生植物”这一意象,用以诉说千百万海外华侨华人所特有的那种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无所依凭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既形象贴切,又有撼人心魄的象征效果,堪为称颂不衰的名篇佳构。

再如台湾诗人张平写的《盆景的话》:

小时候/就背井离乡地/来到这有土无地的/异域/仰不见天/俯不见地/总是常被人修剪/且时时扭曲成/他们所喜欢的/一种样子//没有深植的根/饮水之后/即暗自落泪/故乡啊,我芬芳的泥土/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同样是流落海外的游子,云鹤将之比做无人眷顾的野生植物,而台湾诗人张平则慧眼独具,喻之为供人赏玩的盆景:远离了生养自己的宽厚的大地,仰人鼻息,珠泪频弹,那是怎样一种铭心刻骨的痛啊!

说到乡愁,自然会想到海峡那边让无数中国人牵念不已的台湾,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造的鸿沟,锁住了游子归来的门,却锁不住海外游子眷恋祖国母亲的心,台湾诗人唱出多少思乡曲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临终前有一首怀念故国的诗作: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诗人晚年去台,孰料一去不回,隔海而望,有多少难以言表的苦楚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今日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台湾一日不归,炎黄子孙就永远不能坦然面对那湾海峡。且让我们来看台湾诗人杨唤在半个多世纪前写下的《乡愁》:

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乡愁》)

这首诗读来使人耳目一新,题目名《乡愁》,而整首诗却无一字言之,然而又字字饱含“乡愁”。开篇作者便把我们带进他美好的过去:快乐而富有的童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邻家女孩成了我的妻,还有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里的日子。尤其是第一节末尾的三个新颖而又生动的比喻,把读者引向了那无比优美和闲适的飘渺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但这都是从前,而今呢?下面四句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与感慨。两个“如今”,有气势,有力度;一贫如洗的比喻形象逼真,既是对下文的总领,又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颇具匠心。第二句写出了富有与快乐的矛盾,进一步与上文对比。一方面是莺歌燕舞灯红酒绿的富足,另一方面又是曲终人散的“斯人独憔悴”,本身就是一组鲜明的对比。“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我”能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乡!”、“还乡!”这是作者心灵里的唯一呼唤。全诗感情真挚,语言蕴蓄而流畅,音节活泼流利,使人读之不忍释卷。

古典诗词中,多情的诗人们将满腹思乡之情托付给天空那一轮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台湾女诗人席慕容便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借一轮明月,抒发她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晴空朗朗的月夜,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意象“歌”,“月”。清远而又似乎就在眼前的歌,像一首脉脉含情、难舍难依、思亲念乡的歌。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那么熟悉,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响了一遍又一遍。这首诗是在作者阔别祖国大陆二十余年后创作的,“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之不去。”作者巧妙地运用两个叫人难以琢磨的词“模糊”“雾”来形容故乡的面貌,堪称一绝。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作者本来可以看到眼前的景色,但随着故乡面貌的视觉干扰,眼前的一切逐渐模糊,正当要清晰的看到故乡的面貌时,突如其来的雾模糊了本来清晰而又模糊的景色——故乡的面貌。“挥”字巧妙的把思乡之情像雾一样挥之不去萦绕目前的特点表达出来。“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生命有多久,乡愁就有多久。

最后,我们将篇幅留给台湾诗人、“乡愁”巨擘余光中。先看他最负盛名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单纯而又丰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我们多方面的联想。然后按照时间的发展来安排意象:“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安排就像一条红线将全诗连起来,涵盖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乡愁》的形式也令人赏心悦目。一是结构美,一是音乐美。《乡愁》的结构既统一又变化。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不单调,有活泼、流动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歌整齐之中又错落有致。《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余光中还有一首《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诗中选择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具体而又概括的象征性的意象,倾注了诗人对祖国山河与民族历史的思恋,具有鲜明的地域感、现实感和时代感,具有特殊的广度和深度。“长江水”在历代诗作中都是悠悠思念、绵绵情感的象征,显示了对祖国的思念是久远而神圣的一种情感,又是“酒一样的长江水”,此处即和以上解释呼应,同样含绵长、醉人、思念之情,而“醉酒”更能体现出对大陆母亲炽热的爱,实在是字字见情,字字见功!“海棠红”在当时是象征完整的大中华版图,而现今早以物是人非,“血色”和“烧痛”更是将爱国之情上升到人生理想的高度。接下来是静静的“雪花白”,诗人将之形象为“家书”样的雪花,祝愿游子能接到雪花一样洁白吉祥的平安家书。“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最后,让我们欣赏余光中的另外一首乡愁诗《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题目“当我死时”是一种想象,是对自己生命结束的一种思考。一至六行承题,描述“我”死时安葬的庄严隆重的场景,想象夸张而浪漫,将游子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这是发自肺腑的歌颂;“睡整张大陆”,这是无限的舒坦与自在;“长江”、“黄河”成了“两管永生的音乐”,这是对落叶归根的游子的灵魂的最好抚慰。前六行,诗人多处使用了行内句子成分停顿(如首句是“当我死时”(状)—“葬我”(谓语)—“在长江与黄河”(补语))与短语断裂的技法(如介宾短语“在长江与黄河之间”错开成两行),短促有力;再加上音乐性比喻和拟声词(“滔滔”)的运用;读之,抑扬顿挫,激越澎湃,这与诗人内心回旋奔突的亢奋情绪相合。七、八两行过渡。“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呼应第四句,构成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是全诗的关键意象。“最纵容最宽阔”写出了“我”梦想中的祖国母亲怀抱的安宁、温馨与宽容,呼应了第三句。“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一句启下,引出游子早年漂泊异乡,望穿秋水,不得回归的痛苦的幻想,即用“眼睛”“饕餮地图”以“代替回乡”,这个奇特的比喻蕴涵着多少孤单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寄托着对新生的中国的憧憬。反复(如“满足地”)与用典(如“鹧鸪”)都强化了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在诗中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死又何惧?。“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千古而下,人同此心。惟愿我华夏统一梦圆,以慰千古诗人无尽乡愁!

诗歌的海洋浩瀚无穷,纳有百川,“乡愁”只是汇入其中的一条涓涓溪流,但涉足其中,仍让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所以,这篇小文挂一漏万是必然的,所幸它只是聊做引玉之用。倘同学读后能引发读诗雅好,则幸何如哉!

C. 《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杜七为什么只给商细蕊写戏

在《鬓边不是海棠红》这部电视剧中,杜七说他只给商细蕊一人写戏剧,这是因为杜七本人就是一个很情深意重的人,是一个重情义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总的来说,这部《鬓边不是海棠红》演的还是不错的,里面的每一个配角都有着它自己的位置,都是为了主线剧情而存在的。例如我们所说的杜七爷,说他只为商老板写戏,这都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情深意重的人,还有另外一个可能也是因为商老板是一个团宠的存在。

D. 求穿越言情小说

其实楼主来这么一说我反而不知源道推荐什么好了,姑且写几本觉得可以的满足楼主要求的吧

《月沉吟》
《凤囚凰》
《暴君我来自军情9处》
《凤还巢》
《步步惊心》
《两世花》
《歌尽桃花》
《梦里已逝两千年》
《风槿如画》
《牵情》
《笑倾三国》

E. 有哪些开头惊艳的动漫作品

我认为一季度的动漫作品至少有30到40部作品,优秀的动漫想要在众多番剧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现在就来盘点一下关于那些开头惊艳的动漫作品。

同样是一月新番的优良之作,开头讲述的是三个聪明的主人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他们竟身处与吃人的孤儿院当中,之后展开逃离孤儿院与照顾他们的妈妈斗智斗勇的故事。完美的分镜加上音乐气氛渲染,把故事节奏把控得相当到位,让网友们十分期待后面的展开,而到目前为止发挥相对稳定,奇异的剧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以及好评。

F. 李叔同诗词

李叔同最有名的抄是莫过于《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G. 甄嬛传:甄嬛至死也不知,她去甘露寺时玉娆在宁古塔到底经历了啥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流放犯人能有啥好的经历,无非就是忍饥挨饿受尽被人的欺辱,玉娆不能反抗还不能自尽,只能默默的忍受这些人的欺辱,所以在甄嬛重回宫里遇到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妹妹改变了这么多,或者可以说,玉娆要是不改变,或许在宁古塔都等不到甄嬛来就他们。

对比浣碧她算是结局比较好的,甄嬛失去了果郡王与他阴阳两隔,浣碧爱了果郡王一辈子却从来不得他的心,到头来还死在了果郡王的灵柩前,这一家子人中就属玉娆的日子过得最美满幸福了。

最后:

幸亏玉娆去过宁古塔,这才能够在面见圣上的时候知道自己内心所求所诉到底是什么。

热点内容
一朵花开的声音 发布:2025-05-15 20:20:36 浏览:362
如何在山上找到好兰花 发布:2025-05-15 20:16:01 浏览:727
新萍花艺 发布:2025-05-15 20:06:05 浏览:632
如何点七夕青蛙 发布:2025-05-15 20:00:29 浏览:937
梅花园美丽 发布:2025-05-15 19:48:24 浏览:628
涂料七夕 发布:2025-05-15 19:42:59 浏览:210
疫情期间花卉 发布:2025-05-15 19:42:56 浏览:759
匹岸花花语 发布:2025-05-15 19:18:42 浏览:31
球兰花光长花梗不开花 发布:2025-05-15 18:55:39 浏览:217
二老师花艺 发布:2025-05-15 18:49:45 浏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