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诸升画兰花

诸升画兰花

发布时间: 2023-03-29 02:34:36

兰花的意义:

兰花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来自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张学良诗句),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其品格风范已成为中国人民理想人格的象征。她不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她与其神奇梦幻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并不断走进千家万户,在市场中激起千层巨浪。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爱国诗人屈原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鲁迅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采。朱德总司令生前酷爱兰花,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也忘不了兰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大力宏扬、传播兰文化教育,把多年精心培养的名兰赠给许多花公园;北京中山公园、上海植物园等都有他赠送的兰花。爱国将军张学良精心养兰,他评价兰花说:“兰花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兰的境界幽远。”他寄情于兰花,为兰作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1993年北京第三届花卉节时,他把自己精心培育的线艺名兰托台湾花卉协会会长黄秀球先生赠给***总书记,以表达他满腔爱国热情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期盼之情。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赵孟坚、郑思肖、郑板桥等,他们画的兰花表现出了兰的幽雅气质、高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令人赏心悦目,荡涤心胸、陶治情操,成为优秀的名作而千古流传;而更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政治家周恩来、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他们爱兰、植兰、咏兰之举,使兰文化成为一种独悠久的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成为高洁、独秀的人格象征。所有赏兰、植兰、爱兰、咏兰的人都从兰花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自身的人格与胸怀,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兰文化蕴育、支撑、推动着一代代的人们爱兰、养兰。而且在植兰、艺兰、品兰、写兰、画兰、开发选取育兰花新品、精品的过程中,继承、拓宽、发展着兰文化。每年频繁举办的各种兰事活动、大量兰花书籍的出版等,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兰花事业和兰文化的发达。而全国各地评选兰花为市花、建盖兰花村、兰花专业市场、兰花主题公园、博物馆等,更加深了兰文化的氛围,使兰花和兰文化更好地推广普及,走进千家万户,谱写着兰文化的新篇章。 来
可以说,没有兰文化,就没有兰花的今天,更没有兰花的市场。是兰文化使兰花成了中华民族以及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和人格、情操、信念、道德风尚的象征;从而也使兰花具有了价值,让人们为之如痴似醉、犹罢不能、一心一意的追求、寻觅、四处搜罗、精心栽培选育、重金购买……兰花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种兰花是一种精神享受;交流交换、买卖兰花又是一种市场行为、投资行为……只要你真心爱兰、精心植兰,相信她在带给你无穷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能给你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

Ⅱ 兰花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母亲”;从历史意蕴层面看,他思恋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这种对正在消失的传统与风格的珍爱,是“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寓意所在.他与郑思肖的不同之处在于,兰花作为儒学传统人格的象征,在郑思肖笔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养它的国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陈之藩的兰花失去的与其说是国土,不如说是“兰花” 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陈之藩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游子,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游子. 从上文可以看到,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 人们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但在种种变化之中,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兰在儒学人格的象征谱系中有着“王者”的地位,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但也说明了儒学中浓厚的“兰情结”.

Ⅲ 扯扯你见过哪些惊为天人的画作

好多人说西画,因为材料与审美原因,在画面震撼的方面中国画其实并不怎么有优势,但是如果仔细观摩,也会从平静深远中,品出作者笔力意趣游拿念,情不自禁赞叹,美极。这副画作者诸升,师从鲁得之,鲁得之善画花卉山水,诸升爱兰好竹,在描摹兰花竹石上下了不少功夫,此后以兰花竹石图传名,成为明末清初一支写幽兰、画敏碧竹石的妙笔。但他的传世作品不多,偶而遇到一件,诚属幸事。他画竹下笔劲利神困,潇洒不繁,竹竿劲挺秀拔,横斜曲直,不失法度,竹叶皆个分,疏密有致,所画雪竹尤佳。

Ⅳ 见过哪些惊为天人的画作

德国文艺复游老兴时期多瑙河画派画家阿布列特氏派·阿尔特多神核升费尔(AlbrechtAldorfer)《亚历山大之战》描绘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决战的场面。

Ⅳ 兰花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母亲”;从历史意蕴层面看,他思恋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这种对正在消失的传统与风格的珍爱,是“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寓意所在。他与郑思肖的不同之处在于,兰花作为儒学传统人格的象征,在郑思肖笔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养它的国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陈之藩的兰花失去的与其说是国土,不如说是“兰花” 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陈之藩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游子,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游子。 从上文可以看到,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 人们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但在种种变化之中,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兰在儒学人格的象征谱系中有着“王者”的地位,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但也说明了儒学中浓厚的“兰情结”。

Ⅵ 扯扯你见过最抽象的画是什么体验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给我们的感觉可燃慧能大部分都是描绘出山川的起伏走势,山与云与水的景色的交融,而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这是建立在具象的形上的。当我看到张大千的泼墨画时候,让我突然对山水画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张大千老先生还是厉害啊,在晚年的时候对传统画法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创新。他在57岁时漏段腊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返滑,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这也许是受到了当时世界上的现代艺术的影响。

Ⅶ 你见过什么惊为天人的画作

翻看了一下发现高赞的都是近现代州岩的,中国的古代绘画中也有很震撼的啊桐漏!宋徽宗的《瑞鹤局迹烂图》。

Ⅷ 兰花象征意义是什么

兰花的寓意是典雅、高洁、爱国、坚贞不渝,它被称为花中君子。因其品质非内常高洁容,它和水仙、菊花、菖蒲被称为是花中四雅。兰花还与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们称为“四君子”。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爱兰、养兰、咏兰、画兰,古人曾有“观叶胜观花”的赞叹。人们更欣赏兰花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畏霜雪欺凌,坚忍不拔的刚毅气质,“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8)诸升画兰花扩展阅读:

四君子:梅花、兰花、翠竹、菊花。

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淡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 ,世外隐士。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创作出“梅花篆字”。

Ⅸ 中国画如何用线条构图来表情达意


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

疏密;开合等等。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

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
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

1.布势


势的“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这有点儿像画人物写生,首先要找出所要描绘人物的基本动态线,以确定人物各部肢体

的运动方向和大致状态。一幅画也隐含着这样一组动态线,它构成了画面的内在旋律,把画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个运动体系中,是表达画面生命力、

达到“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阵布势’’的,即所谓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
“势”的把握不够所致。一幅画如果失去了“势”的引导,在形式美上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魅力。

势是有大小之分的,正如整体与局部的
关系一样。大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是由很多小的局部结构组成的,这个时候整体关系是主要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画中的势也是如此,如果大势没有经营好,

只注意小势是无补于整幅画面的局势的。因此,在构图初期考虑形象安排时,首先就要从布置大势人手,继之布置小势。如吴昌硕的《错落珊瑚枝》(见图),主要
的枝干和树叶构成大势,单独下垂的小枝构成小势。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

2、主宾


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有主有宾,画面的构成也要有主有宾。因此,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形象平等对待,更不能喧宾夺主,需要营造—个构图中心,从而达

到最充分地表现主体的效果。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否则一幅画就会平淡散乱、主题不明确。一幅画的构图中心事实上承担着两个使命,它不仅作为构图处理上的主
要焦点,而且也应当作为最清晰地表达内容的手段,只有两者吻合一致,构图才能获得最大的表现力。

主体与宾体是相互联系而又从属分
明的关系:宾体因主体而存在,为衬托和突出主体服务,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宾体的存在意义;主体因宾体而丰满厚实、得到深化。没有宾体,主体就像—棵大树

没有枝叶,画面会显得单调乏味(就—般情况而言是这样,特殊情况,如某些肖像画除外)。如何家英的这幅《秋暝》(见下图),黄昏中,一个清纯少女在漫天的

黄叶烘托下,似有某种心灵上的约定,似忧似怨,萦绕于怀。此画主体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作为宾体的环境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恰如其分。因此,宾主之
间要配合协调、照应有致,使画面完善、统一,不能各行其是、独立发展。

主体的位置在构图时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合理化的安
排,方法不拘一格。如画面运动线的集合指向或交叉点,物象的疏密聚散所形成的视觉中心,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大小、虚实、强
弱的对比关系等等,都可作为主体构图位置的参照。具体言之,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九种。

3、取舍


确定了主题、规定了选材范围之后,画什么、不画什么,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形象组织画面,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能充分表现主题的目的,是构图中要完成的重要任

务。取舍得当并不是个轻松的课题:形象素材过多会使画面繁杂哕唆,画蛇添足,削弱主题;过少则又不足以说明主题。东方艺术中对取舍的处理是非常大胆和具有
典型个性的,如京剧《三岔口》的环境设计,一张桌子说明了一切需要。中国画的取舍也具有这种特性。

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没有硬性的规定。下面结合两个具体图例来说明:


梁楷的《太白行吟图》(见图一)。此作构图中除了主体人物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衬托物象的呼应或说明,强化了李白胸怀天下又傲视权贵的人格品质及飘然欲仙的
浪漫主义情怀。这时加什么似乎都多余,用抽象的虚化处理和“行吟”二字点题,足以将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齐白石的《山居翠竹图》(见图二)。“山居”本是描写人物的题材,但作者却有意舍去了“人”这一主角,竹丛中的小院落里仅画了两只鸡,清清落落,更让人体味出鸡犬相闻、空灵静谧的田园情趣。此图若出现人物,味道就俗了。

(图一) (图二)

4、疏密


密是构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指画面上“凝聚”与“疏旷”的对立结合。密就是凝聚,是画面物象和线条的集中处;疏则反之。一幅画的构图,所画各种物象及线条

的安排应该有疏有密。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画面刻板、呆滞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清人邓石

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如徐悲鸿的《泰戈尔》(见图一),人物衣纹线条疏松,谓之“疏”;而背景则以较密集的枝叶加以衬托处理,

谓之“密”。在同一画面上单纯地达到“疏”或“密”的效果是容易的,难的是疏密结合而有致。“疏”得不当,会使画面凌乱、松弛、没有精神;“密”得不当,
会使画面板结、沉闷、滞重无光。

点”
和“面”是画面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因素。一般而言,“疏”和“密”与这两点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要么以点为密,以面为疏,如高剑父的《悲秋》,形象、线条集中

在人物这一点上形成“密”,大面积的背景上星飞几片黄叶形成“疏”;要么以面为密,以点为疏,如费丹旭的《罗浮梦景图》(见图二),疏密关系正好与前图相

反,大面积的背景上密布着花蕾枝叶,反托出人物的“疏”。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关键的是要敢于和善于“疏”和“密”。“疏”有赖于“密”的安排,“密”有
赖于“疏”的衬托,应该强调两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强烈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有生气。

(二)

5、虚实


构图中做到虚实有致是使画面灵动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之一。虚实之间可以相生相补。太虚则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

太实则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处理得当,可以表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情趣。虚实的分布和处理是非常灵活的,它
与许多构图中所要注意的法则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例如:

①淡者为虚,浓者为实。

②疏者为虚,密者为实。

③动者为虚,静者为实。如吴昌硕的《黄山古松图》(见图一),浮云、流水等动者为虚,山石、古松等静者为实。

④轻者为虚,重者为实。

⑤次者为虚,主者为实。

⑥白者为虚,黑者为实。

潘天寿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色,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

⑦远者为虚,近者为实。如樊晖的《溪山远眺图》(见图二),近处的山石、树木、人物为实,远处的山、水、船为虚。

⑧少者为虚,多者为实。

6、开合


幅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拢、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对矛

盾的统—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开,收笔为合;又如写文章,起、承、转、结是文章中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的“起”,也即文章的开头部分为开,“结”,也即文

章的结尾部分为合。用笔没有起笔、收笔不行,文章没有开头、结尾不行。同样的道理,一幅画中没有开、合也不行。如齐白石的《松鼠葡萄》(见图一),自上而

下展开的葡萄决定了画面的起笔和走势。这个起笔之处即为开;葡萄藤至下方微微上仰,有收的感觉,一只松鼠更像—个结尾的句号,收住画面的走势,称之为合。

—幅画中有贯穿全局的大开合,同时还有若干小开合。小开合要服从大开合的指向,并起到丰富画面构成的作用。再如齐白石的《荷花》(见图二),开合与布势关
系十分密切。有开势就要有收势,只有开合处理得好,画面才具有完整性。

开合在画面上的布局位置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构图、构思来灵活掌握。“合”的部分可以是主体景物,也可以是其他景物或文字题跋等等。

7、空白


画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国画构图非常重要的形式美之一。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素有遗貌取神的特点,不追求客观物象自然属性的完整,而致力于主观精神的传达,因
此,往往只是将物象最本质的特征、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形体做精心的取舍安排,而将可有可无的、与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内容完全删除,这样就产生了空白。但是,

空白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画面的意境,形成可视

形象的外延联想,把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代之以可以和主题相联系的、自由但却是虚拟的联想空间,所以它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一种“藏境”的手法,正所谓

“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传统中国画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黄宾虹认为:
“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中国画的空白具有两种基本性质——
形象性与非形象性。首先,空白的形象性,是指这时的空白是可以根据与空白相联系的物象进行直接联想的形象空缺。如钱杜的(人物山水图)册页(见下两图)
中,小船周围的空白代表水。空白的形象性又可分为形象单—性和形象多重性。有些空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决定了它只能是某—特定的物象,称为空白的形象单—

性。如下两图中的“空白”只能被联想为“水”,而不可能引起水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形象联想。有些空白可以因观赏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象联想,而这种不相雷

同的联想在艺术欣赏中又都具有合理性,这称为空白的形象多重性。如诸升的(兰竹图册),画面中的空白可以联想为兰花栽植在花盆里,放在家室内;也可以联想

为兰花生长在野外水塘边、草丛中……其次,空白的非形象性,是指这时的空白并不具有任何形象联想性,仅仅是为了突出主体或形式美方面的需要。如梁楷的(泼

墨仙人图),画中的主体人物并非处在某—特定的环境中,可以不必也不可能对“空白”做具体的形象联想。了解空白的这两种基本性质,可以使我们更加合理地、
有目的地使用“空白”这—手段去进行画面的构图设计。


国画对空白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基于上述规律,如果空白是作为物象之外的虚化处理手段,那么,白也可以是黑,其作用与“白”的使用规律是—致的。“够不
够,云彩凑”——永乐宫壁画上神仙之间的空隙处就用了许多云彩来联系。这也可以看做是民间画工对空白手法的另—种运用。

总之,空
白是构图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构成因素。“白”是计戈眨白、策略之白。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应等等都关系着画面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与否,因而怎
样进行布白也就成为—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主体和形式美的需要,空白—般有如下几种存在方式:

①表示天、地的地方.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

②有云雾和水流的地方,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③过于繁密的地方。如原济的(游华阳山图),松石丛林茂密之处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使画面虚实相生、透气灵动。

④主体周围。如郎世宁的(松鹤图),作为画面主体的白鹤以及上部的松针的周围留出空白,以突出主体。

⑤不画背景.如(太白行吟图)。

⑥形式美的需要。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作者有意识地用空白挤出线状形体,构成竖构图中的横向趋势,层层推开,形成苍秀雅逸的高远意境。

8、对比


比就是利用各种 矛盾达到相互衬托、突 出主体的目的。应用对比的地方很多,如形象、色彩、线条、位置、空间等等。画面上几乎所有构成因素都

和对比有关,都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长短、远近、高低、刚柔、动静、明暗、曲直的变化。对比使用得当,能产生一种力量和活力,给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它

是构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作平远舒徐,必先之以显拔陡绝;将欲之虚灭,必先之以
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这充分说明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对比在构图中的表现:

①疏密对比,如任熊的《花卉图册》,大片花叶居于左上角,镇住画面,一枝“牵出”小鸟,疏密安排有致。

②虚实对比,如樊晖的《溪山远眺图》。

③聚散对比,如齐白石的《丝瓜青蛙》,画面上方的丝瓜、藤、叶聚在一起,下面的青蛙散处开来,使画面构成丰富而富有变化。

④大小对比,如郭诩的《牛背横笛图》,一牛一童,一大一小,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

③高低对比,如齐白石的《三千年之果》,两个大仙桃,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如果把仙桃平放,画面就失去节奏了。

⑥色彩对比,如于非闇的《白玉兰》(见下图),泛紫的深蓝底色上是乳白色的玉兰花,再配上两只橘黄的莺鸟,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艳丽明快,充满生机。

⑦动静对比,如李迪的《鸡雏待饲图》,两只鸡雏正等待喂食,一只静候,一只举身扭头,稍显不宁,动静结合,妙趣横生。

⑧曲直对比,如齐白石的《松鸟》,粗壮的松树干为直,小松枝弯曲过来,打破了树干的挺直,使画面生动自然。

⑨形象对比,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竹叶为点,竹竿为线,石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增加了画面形象的多样性

(三)

9、均衡

均衡是画面构成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称为平衡。在造型艺术中,它是比对称更具审美性、也更活泼的一种表达形式。


衡的原则是在多样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小而重的金属砝码可以与大而轻的同等重量的物体平衡。造型艺术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
分量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造型因素,在画面上达到力的平衡,以求得庄重、严谨、平和、完美的艺术效果。画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

①利用物象的属性。有生命体与无生命体相比,前者重,后者轻。在构图中,可以利用这种属性来取得画面均衡。如高剑父的《蝙蝠迎风图》,画面中的景物——树枝、月影以及画家的题跋全部集中在右方,左上角仅有一只蝙蝠,但画面依然取得了平衡效果。

②利用色彩的比重。画面的一方色彩浓艳集中时,在相应的反方向要有所呼应。如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见右图),右下角印章的一点碎红与左上角的荷花形成呼应。

③利用力的走势。当画面主要的力的走势偏向一方时,可以用辅助力的走势拉回,以求得均衡。

④利用运动和视觉方向。如徐悲鸿的《奔马》,马向左前方奔驰,由于运动方向的惯性,视觉上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才能使画面保持均衡。

⑤利用物体的大小、繁简。如张大千的《花鸟》,画面中大而繁的物象都布置在左边,右边“压秤”的是一只小鸟和几片艳红的树叶,大小有别,繁简有致,使构图富有变化。

10、色彩


面的色彩构成对构图的影响是非常含蓄、容易被人忽略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以为形状、形象、形式及情节配置等因素才是构图中所要考虑的重点。然而,

在人的视觉感受中,色彩的物理刺激和内心感应在绘画中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实际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色彩对吸引、激发和影响观众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效

果,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陈光健的《绿色边疆》(见图一),淡雅和谐的色彩可以给人一种平静优美的感受。而强烈的对比色则容易使人激动不安。因此,讲
究色彩的构成,善于运用色调的变化,探求色彩的表情,乃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

色彩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色彩的和谐。如任颐的《雀声藤影图》,设色单纯柔和,对比含蓄。

②色彩的对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动静、收放之别。一般地说,冷色比较静和收敛,暖色反之。如吴昌硕的《天竹水仙图》(见图二),上方是红色的天竹花,下方是大块绿色的水仙,一冷一暖,使画面色彩华丽、动静有致。

③色彩的分布。色彩要有呼应。如吴昌硕的《花卉》,右下角两朵黄花,色块大而浓艳,上方水仙的花芯散点了一些淡淡的黄色点与之遥相呼应,使画面色彩结构稳定。

④主色与副色的关系。如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以墨色为主色,托出一点花红,色彩布局干净利落。

⑤墨色。中国画的色彩由两大要素组成:一是颜色,二是墨色。古人云:“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鲇鱼图》,全图以墨色为本,浓淡虚实,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图一) (图二)

11、背景


景是指画面所描写的主体之外、用来衬托主体的那部分空间或景物。明代沈颢曾就画面构成论道:“先察君臣呼应之位,或山为君树为辅,或树为君而山为佐,然后

奏管傅墨。”构图中,一方面,背景无论是在表现主题思想方面,还是形式美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补充说明主题内容、规定事物发生环境、

丰富画面内涵、强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也是组成画面框架结构,形成画面动势、走向、旋律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绘画的主体总是在最醒目的地方。醒目并不
意味着一定要在画面的中心,但它应该是在凝聚视线的集合点上,比如形式线的交叉点、力的集合处、各种对比因素的集合点等。如高奇峰的《花鸟》(见图一)

中,小鸟与背景的关系,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集合点上。画面主体往往是作者借以表现主题思想、抒发内心情感的中心部分,整个画面构成都围绕这个中心服务,所以
对于起突出烘托主体作用的背景应该给予特别的研究。

背景处理得好,能使主体更为突出、主题更为明晰。如拙作《香蕉园》(见图
二),描写的是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个场景:郁郁葱葱的蕉树林、身着傣族装的妇女、右下角的火鸡,都具有傣族地区的典型特征。画面中的背景规定了主体人物

身处的特定环境:选取折断后倒垂的香蕉叶作为背景的主导造型,构成许多竖向流线,丰富拗口强了构图的总体趋势。向上扬起的小香蕉树与之呼应,形成视觉节奏
上的反补。

背景在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选取素材要符合主题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题内容的补充部分,必须是有助于创造具有典型意义、典型环境、最能说明和延伸画面主题思想的内容。素材选取不当,会削弱主题的思想性。

②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练、纯化,并非多多益善,不要把与主题有关的素材都搬到画面中。

③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画面主体的后面。在具体使用中,所选景物与主体衔接时也会延伸至其左右,甚至相互交织渗透,这时—定要注意画面结构上的主次关系。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蝌蚪虽小,但在周边环境的挤衬中却显得十分抢眼。


注意背景与主体在绘画诸因素上的对比关系,如色彩对比、黑白对比、强弱对比、虚实对比、繁简对比等等。注意背景在画面中的非主体的从属地位,要以衬托主体
为目的。如徐悲鸿的《四喜图》(见右图)中,背景是在风中摇曳斜拂的柳枝,很好地衬托出喜鹊嬉戏的场景。

⑤用色彩衬托。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有了绿叶的衬托,才更显出花儿的美丽、红艳。但这里的绿叶毕竟是红花的背景,因为烘托了主体才具有了价值和审美性。


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象背景,一类是无象背景。所谓有象背景,是指主体以外的画面空间都由具体的物象组成。作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动植物,也可以是风

景,它们在画面中与主体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象背景与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体形象之外的画面空间没有具体的形象,或用颜色平涂,或全白全黑,或用笔
触及其他抽象效果作为衬托。

上述两种方法在创作实践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无象背景来衬托主体形象,同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如潘天寿的《兰花图》,以山石、苔点衬托兰花,这是有象背景;而山石、兰花之外大面积的空白则是无象背景。

Ⅹ 兰花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

热点内容
梅花殇mp3 发布:2025-05-15 23:21:02 浏览:540
海棠海酸 发布:2025-05-15 23:15:48 浏览:812
上海夏兰花 发布:2025-05-15 23:15:47 浏览:944
紫牡丹种子 发布:2025-05-15 23:10:47 浏览:805
称呼人黑玫瑰的意思 发布:2025-05-15 23:04:55 浏览:562
桥下荷花画 发布:2025-05-15 23:03:13 浏览:787
真人美女百合图片 发布:2025-05-15 22:53:24 浏览:348
第一次过情人节 发布:2025-05-15 22:52:04 浏览:226
樱花树的皮肤 发布:2025-05-15 22:51:56 浏览:631
温室的茶花 发布:2025-05-15 22:51:53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