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课后反思
⑴ 王崧舟老师《荷花》听课反思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专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而创作的一份习作样本,节选自《诗的材料》一文。因为这篇课文语言平凡亲切,甚至素朴得有点寡味的单纯,我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甚至觉得无从下手,觉得文字平平无奇,并不觉得有可以品评的地方。但看完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后,思路有一种突然被打开的感觉,眼前突然开阔了起来。在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王崧舟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句话美在哪?”有个孩子天真地发出了这样的无奈: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这是《荷花》一课在进人“品读细节”这一关口时,一个小女孩对王崧舟老师的“这个句子美在哪里”的回应,引得全场一片哄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不免为王崧舟老师暗暗捏了把汗,他会怎么处理呢?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明白,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反应,王崧舟老师很显然做过比较周详的预案的。因此,这片突如其来的哄笑并未把王崧舟老师“笑”晕过去。根据预案,王崧舟老师从容出招: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宇,是不是?为什么呢?
听到这里,我心里暗暗称奇,只有在课前做好详细预案,充分研究了学生之后,再经过真实课堂的千锤百炼之后方有这样的从容智慧。王崧舟老师以他超人的教学智慧将这一“教学事故”转化为“教学故事”,再一次印证了“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这一真理。接下来的进展,王崧舟老师又开启了新的教学思路,就平常的语文教学而言,走完这一步,流程的触角大多就会转向对“冒”字的赏析性解读。老师的提问通常会如此这般:那么,用这个“冒”字,好处是什么呢?细解这一何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这样个毋庙置疑的结论:用“冒”字比用其他的字要好。显然,“冒用得好”作为一种定论是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的,至于事实士究竟“好不好”,那是无须做晌笑学生仔细理会的,他们只要按图素冀地找到“冒”字的好处就足够了。但倘若果真如此,这节语文课就将不可避免地滑向抽象、枯寂、毫无生趣可言的理性分析。且看王崧舟老师如何处理:
师: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
很明显,王崧舟老师没有按照惯常的做法,让孩子们直截了当地比较“冒”和“长”的高下优劣,没有引导他们咀嚼“冒”和“长”在言语意味上的差异,而是要引导他们在另一个更为感性、更为具体的平台上寻求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显然,这种颠覆性的思路是一条迥异于传统教学的路子,这条路走得通吗?
生: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钻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换一个字代替,不难!难的是真正用心去意会荷花的那种气质和神韵,“什么心情”,这轻轻一拔,就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对荷花外形的揣摩深人到对荷花内心的休验。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对荷花的感觉已经进人了一种诗意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精神伙伴甚至自己的精神的一个影子。
生: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纯含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冒’比‘长’谨梁好在哪里”,这是一种解读模式;“怎样地‘长’才是‘冒’”,这是另一种解读模式。就阅读思维的性质而言,前者属于抽象的理性分析,而后者则属于诗意的感性领悟。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来看,这条诗意学习的路不但走得通,而且大有“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之感。对于“冒”的诗性解读,王崧舟老师并未就此罢休。他顺水推舟、趁势而进。于是,当多媒体课件将一朵又一朵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荷花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以课前预设的一个想象性写话将孩子心灵的触角又引向一种诗性的体验中: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读小练笔)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读小练笔)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这真是一个意外!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总是敞开着自已的敏感。“孤独”一说,分明是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隐违的表送。其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郁闷的烦恼,这份深深的敏感和警觉,给了这个孤独的孩子、曾经孤独或即将孤独的孩子们一抹温暖的精神底色。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不仅仅是被他充满激情又抑扬顿挫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他的课件制作,包括视频音频的选择和对时长的把握之精准,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要求的精益求精。他的课总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塑你对这一课的认知,以一种对文本“陌生化”的解读方式重新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思路,让我生发出一种“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的感慨,王崧舟老师的课听起来很过瘾,除了这种感官上直接给人的享受之外,他的课堂评价语言及教学智慧总能引人深思,我知道王崧舟老师是一个阅读量很大的人,之所以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徜徉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是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
⑵ 《荷花》的语文教学反思
《荷花》一文,是小语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对荷花的清香、形状、姿态等做了细仔的描写,又用侧笔通过作者美丽的遐想,进一步表现荷花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把学生带进教学佳境之中。在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学生答后,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一文,共同去公园感受那荷花的美丽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为让学生品味美的意境,读出文章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滑册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会和蜻蜓,小鱼说些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和“我”作伴?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
其次,引导戚则学生感悟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荷花这篇课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的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都能熟读成诵,感悟优美的语言。
最后,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
(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高让棚,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⑶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们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我打头阵。第一单元我们选《荷花》第一课时作为备课的内容,由我主备,主上,我是这样着手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的。首先从孩子们忆荷花、看荷花、交流所看来激活荷花的表象;其次从作者怎样看荷花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其中不乏以不同形式诵读各优美段落,以投射荷花视像;接着从作者怎样写荷花,进入2、3段地学习,其中我又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尤其通过是“冒”字的理解,解读荷花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拓展开想想写写“我是一朵荷花,我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做些什么”,与“冒”字的生机和活力相呼应。最后把孩子们当做是一朵朵姿态不同的荷花,师生在诵读此段话结束这一课时。这样的设计本来还很满意,可现实远远比想象残酷。
最严重的一环节是让孩子们初读全文,体会作者怎样看荷花的一处,“死得很难看”。作者怎样看荷花,用一个词来形容,并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难度太大了。依我看,作者是迫不及待地看,“一闻到清香就跑到荷花池边”不是很急切吗?聚精会神地看、全神贯注地看,荷花的形状、荷花的姿势被作者描写地细致入微,不全神贯注能体会得出吗?如痴如醉地看,作者都觉得自己就是荷花了,当然陶醉其中了。可是学生哪能一读就总结的出来呢?本想让学生说一处,指导朗读一段,谁想,学生领悟不了,概括不出,朗读指导也就成了生硬地反复读了,朗读效果远达不到文章本身的美。(因为本课要认的生字只有三个,而且学生的预习很到位,所以词语教学比较省略)
其次,课堂缺少生机。我自己对整个设计过程不太熟悉,口头表达的词汇没有事先准备的优美、流畅,有的过程就显得生硬不自然,老师在课堂上的少了激情,难以和学生碰撞出火花。对学生不痛不痒的评价,也让课堂缺少生机。我的评价太笼统了,不是没能很好地引导到关键句,就是不能针对学生所讲展开解读。如,我问:再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你认为写得特别有活力的句子,用~~~~画出来。事先我就有预设,学生们会说“有的……有的……有的……”之句,是的,那三句讲的是荷花开放的不同形状,很美。但是,怎样评价既称赞他的这句话找得也很美,又能让其更深理解课文,知道“冒”的好处呢?我还是欠缺思考的。
不过,这堂课上也有亮点——学生的表现。“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来你所见过的荷花吗?”“美丽的荷花、漂亮的荷花。”汪拓却说了“百看不厌的荷花”,接下来学生就喷涌而出了,“随风舞动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荷花、多姿多彩的荷花”,学生的思维需要有人去开发,智慧需要有人去点亮。
优美的文章需要闭姿优美的语言来诠释,过程才显优美,结果才更美好。总之,一堂好课需要课前的准备功夫,也需要课上的应用能力。我都得好好打磨呀!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哗态族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乱弊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瞧他们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或“ 的荷花。”例如有学生说:“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姿态是那样的动人!”有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有学生说:“千姿百态的荷花。?------
⑷ 荷花教学反思简短优缺点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
体验,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2.抓住想象点,培养想象力。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整篇课文拆仔中我贯穿一
个“读”字。通过多样的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野敏他们
从中感受荷花的美,进而体会大自然的颂御枝美。
缺点
在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语言较为贫乏,作为教师
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
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而且没有
把握好时间。
⑸ 幼儿园美术《荷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美术《荷花》引导幼儿从荷花的形状、颜色等方面欣赏美丽的荷花,幼儿园的教师们准备好了它的教案设计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荷花》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更多学习 方法 指导 榜单,欢迎大家点击(↓↓↓↓↓) ★▲★幼儿园《娃娃家》 教案 设计 ★▲★小班《夏天的水果》 教案 设计 ★▲★小班美 术《小雨伞》优秀 教 案 ★▲★小班体 育《彩虹伞游 戏》教 案 设计 《荷花》教案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1.学习画荷花、山茄荷叶,并且进行组合画。
2.引导幼儿从荷花的形状、颜色及结构等方面欣赏美丽的荷花,提高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实地观察荷花。
2.幼儿用书,彩色笔或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猜谜:“泥里一条龙,顶上一张蓬,浑身一节节,花开满堂红。”这是什么?
二、讲解示范
欣赏幼儿用书上的荷花照片,让幼儿 说说 看到了什么,荷花是怎么样的,什么颜色的。根据幼儿发言,适当介绍有关荷花的知识,以加深幼儿的印象:荷花有红、白、黄和粉红等颜色;荷花的果实叫莲蓬;种子叫莲子,长在花瓣中间。教师分别示范画荷花、荷叶等。
三、幼儿操作
1.先学画一朵荷花,互不遮叠的两张荷叶,再学把莲蓬、叶与叶的遮叠等结合起来画。
2.鼓励幼儿大胆地画出自己看到过的荷花。
四、教师讲评
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学习画荷花、荷叶,并自由地组合画面。
《荷花》教案设计篇二活动目标:
1、技能目标:尝试用遮挡的方法学画荷花。
2、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学画荷花。
学习遮挡的画法。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美景图
1、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参观一个美丽的荷塘,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荷花、荷叶、青蛙、小鱼、小鸭子)
2、师: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那么,荷花是怎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荷花的花朵是由一瓣一瓣的花瓣组成的,颜色以粉色为主,下面连着荷叶。)
教师小结:
夏天到逗桥察了,荷塘里开满了荷花,风一吹来,荷花轻轻摆动,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荷花有大,有小,有深粉色,有淡粉色。美丽的荷塘,吸引了青蛙消档、小鱼和小鸭们,它们在快乐地玩耍着,荷花张开了笑脸,唱起了欢乐的歌。
3、师:荷花这么美,我们快把它画下来,让荷花也开满我们的教室。
二、荷花开了
1、PPT演示,教师讲解。
——荷花怎么画呢?
(1)看,一朵荷花是由许多小花瓣组成的,它们像好朋友一样围在一起:先画中间的这一瓣,然后左面来了一个“好朋友”,手拉手靠在一起。
——咦,这里怎么少掉了一部分?(原来让中间的这瓣遮住了)
(2)原来画被遮挡的部分,是要跳过去画的。
难点:学画遮挡的方法。
(3)左面的“朋友”画好了,右面也来了“朋友”,这样来了许多“朋友”,大家围在一起,重重叠叠,一朵荷花就完成了。
2、教师示范讲解。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画荷花的?(示范纸上事先画有花茎和荷叶)
(1)先用炫彩笔画出中间的这一瓣花瓣,然后左面、右面画上它的“朋友”,注意被前面花瓣遮住的部分要跳过去画。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示范。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3)在画好的荷花下面,用蜡笔画出花茎,花茎上长满了一根根的小刺。
(3)在花茎处再画上一片荷叶或几片荷叶。
(4)最后给荷花喝喝水:用毛笔蘸点水,在容器口上舔一舔,在画好的荷花上仔细地涂一涂,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荷花渐渐“开放”)
——喝过水的荷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个别幼儿学画遮挡的部分。
(2)提醒幼儿多画几朵荷花,大大小小,深浅不一。
(3)提醒幼儿毛笔蘸水要适量。
(4)丰富画面的内容。
三、作品展示
1、幼儿将完成的作品自由摆放在相框中陈列。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荷花》教案设计篇三活动目标:
学习用粉红色和绿色给荷花和荷叶涂色。
尝试在给荷花与荷叶的涂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平涂方向。
体会对比颜色搭配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荷花娃娃》,感知荷花与荷叶的颜色。
教师出示在黑板上已经勾好荷花与荷叶边线的画纸,问: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呢?
二、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平涂方向。
1、个别幼儿示范涂色教师:你知道荷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怎样给它穿衣服呢?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请另一个幼儿示范给荷叶涂色。
2、讨论涂色的方向教师:他们是怎样给荷花和荷叶穿衣服的?他们是顺着什么方向涂色的呢?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方向涂色呢?让幼儿迁移自己的已有 经验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幼儿尝试平涂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给荷花与荷叶穿衣服。如果你用横向平涂的方法给荷花穿衣服,那么就可以用纵向平涂的方法给荷叶穿衣服。如果你想反过来穿也可以。
2、在涂色穿衣服时候,尽量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注意不要涂到边的外面。
四、幼儿评价展示幼儿作品,带领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荷花娃娃》。
>>>下一页更多精彩“《荷花》教学 反思 ”⑹ 小学语文《荷花》教后反思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看荷花。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携旦诵读,激活语感。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谈念们迫不及待的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最后,辩侍扰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⑺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荷花》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范文1
在我执教的《荷花》一课时,主要采取情境设置,引出课题,探究新知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展开教学。
我先问质发,“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引出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从而让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荷花的资料,随着学生汇报的进程,学生在这期间也增长了很多知识,然后教师出示了几幅有代表性的荷花的图片,并附加以精辟的言辞作以简要的讲解,教师加上过度语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荷花》一课,共同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荷花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展开这一课的教学。
但在这节课中原本设想时间安排的很稳妥,但不料前面在学生汇报时叫地学生多了(5、6名),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影响到后面的进展,使得学生的朗读草草而过。再有,教师应该悉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许是由于紧张,但这一点必须改掉),对于课文的朗读应作为重点部分,但本节课的朗读我没有指导到位,是由于忙着去感悟课文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不过,这节课还是存在着许多亮点之处。例如在情境设计中,教师出示的几幅荷花图片很具有代表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教师准确精辟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再有,第一段的感悟,干脆利落,切入学生的内心,抓住了关键性的词语。如果在谈论“一朵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的用法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能给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感觉。
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及时、恰当、准确的评价。讲课的激情再增加一些就更好了,不要过于稳,跟小学生上课,就应该活,充满激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范文2
身边的自然风光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份资料。在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文笔极美,故以此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之后,做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尝试着让孩子了解荷花,走进荷花,并且学习一些关于荷花的名诗名篇,进一步感受祖国厚实的文化底蕴。这样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身边语文的乐趣。。
1、学生在学习课文《荷花》时,就会主动上网收集资料,并且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在这堂综合时间活动课上,我先让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收集的资料,通过不同小组的不同汇报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荷花。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准备比较充分,汇报比较流畅;但有的小组对收集的资料没能进行有效、合理的加工,呈现给同学们的资料比较枯燥,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资料整理和使用的培养。
2、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课文的喜爱时,学生活动的方式比较多。有的同学绘画,有的同学写诗,有的同学读诗,还有的同学制演示文稿。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同学对任务完成得较好,有的同学、没有完成任务,还需要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进行指导。
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课前实践过程体现得不充分。由于有些学生没有亲眼观赏过荷花,所以在为荷花编写广告词时,语言比较贫乏、缺乏想象力,没能用简洁的语言展示荷花最美的一面。
总之,综合时间活动应以学生活动为基础,今后,在确定主题后,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活动的过程完整的表现出来。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范文3
荷花,你的清香是你们醉人,你的`样子是那么迷人,你的姿势是那么动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们难以忘怀,看着你,我们感到了渺小;读着你,我们忘记了下课……(学生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与人物共乐。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写的多美啊,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知道了它们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里,它们为什么是美的,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机械地人云亦云,这样学生的审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总结和概括,却不能将概括和总结再具体化,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作文中反复强调描写、叙述要具体生动,可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要求学生“概括一下这段或者这几段讲的什么”,讲的什么固然重要,可是具体的描写却忽略不计了。以至于学生对如何是具体、如何做到具体显得非常茫然,困惑。
因此,我认为:文章的美、极致体现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上,应该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体味文章的具体描写上,从中感悟美、感悟生动。达到真正的读为写服务,读写有机结合。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范文4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的一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清新美丽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执教了此课,现反思如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充分,有效收集集料
授课前,不仅充分研读教材、认真阅读《教师用书》,较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而且制作了课件,更重要的是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执教时,适时地展示资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文字资料的展示,不仅让学生对荷花有所了解,而且对其根茎(藕)、莲蓬、莲心等都有初步认知。实物图片的展示,主要展示了荷叶、各种姿态的荷花、莲藕、莲蓬、莲子、莲心等,让学生对其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更好地朗读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
如果在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略,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为此,执教此文时,让学生在初读感知文章的情况下,理清文章脉络: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段(第2、3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而后,在“朗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荷花之美、情致之美,从而升华学生情感:爱美之情趣和热爱大自然之情感。
三、抓住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想象
精准的用词、生动的描写,是文章精妙之处。执教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读优美语句,同时激活学生想象,领悟作者情感。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用得好在哪里?通过观赏图片、朗读感悟去感知、去感悟:“冒”原意是液体或气体往外或往上涌,这里是形容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突现出来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格外引人注目。再如,“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课真了不起”一句中的“一大幅活的画”,品读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大自然”的杰作呀,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就这样,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
总之,这堂课比较成功,我教中以情代情,学生学中入境入情,较好地达成了这一课例的学习目标。然,也有不足之处,如:课堂节奏控制不够到位,有的学生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范文5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文内容不多,但意境却特别美,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农村的孩子对荷花了解特别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课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出示了一幅幅荷花的图片,在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学生们满心欢喜互相欣赏荷花,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自己看到的荷花——五颜六色、婀娜多姿、卓尔不群、冰清玉洁、亭亭玉立……荷花的美好形象已经给学生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孩子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欣赏画面以后,我以“你们看到的荷花真美,,那叶圣陶爷爷看到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自主交流: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美?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荷花的姿态之美以及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
在学生朗读品味荷花的美丽之后,借助“画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假设法把孩子引入情境之中,把自己想像成荷花,小鱼或蜻蜓,并运用各种形式的读,想象,舞动来体会,感受意境……想象:小鱼和蜻蜓或其它的小动物可能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学生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欣赏荷花图,让孩子们想一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赞美大自然?又使孩子们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⑻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是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 记叙文 , 文章 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课文《荷花》教学 反思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篇1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 总结 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
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篇2
今天,我教学了叶圣陶写的一篇文章《荷花》。这是一篇写景 散文 ,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写荷花的 句子 ,或是你认为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画一画,并写一写。学生自主学习后开始小组交流,也许是这篇课文写的太美了,瞧他们读的多认真啊,讨论的多激烈啊!我来回巡视着,心中暗暗为他们高兴。开始反馈学习情况了,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课文把荷花写的真香,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了;有的说“挨挨挤挤”说明荷叶很多。看来同学们自学情况还真不错,我心中暗自想到。
正当我为他们高兴时,班里“最调皮”也“最可爱”的男孩子武啸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小矮个子都站起来了,我想他平时发言最积极了,一定有什么新的想法,我便让他站起来说。果然,他说:“老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是什么意思?”我一听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就说:“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冒’字用的好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班里顿时叽叽喳喳的说开了,有的说可以换成长,有的说可以换成伸、钻、探。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此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我灵机一动问道:“白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江陶陶我们班“最调皮”也是“最可爱”的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她想看看我们这个精彩的世界”,她的回答永远会给我带来惊喜,这时提出疑问的武啸同学好像也理解了课文说:“她想出来透透气。”在他们俩的激发下,同学们都踊跃的举起了手,“她想出来展示自己美丽的舞姿”,“荷花想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荷花想出来看看美丽的大自然”。瞧他们说的多好,我不由得为他们鼓起了掌,我拿起了书,读起了课文,同学们也纷纷拿起书和我一起读了起来。此时,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已被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深深的陶醉了!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 语文学习 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
★ 《荷花》教学反思范文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反思
★ 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荷花课文
★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
★ 荷花教学反思
★ 最新荷花教学反思范文
★ 幼儿园美术《荷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 幼儿园美术《荷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