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淀反映

荷花淀反映

发布时间: 2023-03-24 00:21:46

Ⅰ 《荷花淀》读后感

【篇一:《荷花淀》读后感】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慎大燃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美,人更美。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仿则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菱角的生命力很强,我们的人民生命力更强,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摧残与侵略。

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宽虚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暗示,暗示出即将在这里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站。其中关键词语是“铜墙铁壁”“哨兵”,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还为下文写她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篇二:荷花淀读后感】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篇三:《荷花淀》读后感作文】

以诗化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的颂歌。——题记

孙犁的作品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而《荷花淀》则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

该文主要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以及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值得关注的是,该文如诗般的语言、环境和对新型农民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特别是对男女间的爱情的大胆抒写,这与国统区小说中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愚昧、残酷的揭露是完全不同的。但也因此,文章中对北方农民的描写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色彩而缺乏全面性、客观性。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作者写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场面,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人物的可贵品质。作品写水生嫂等妇女如何组织队伍,练兵习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等场面、情节,采用的是粗线条勾勒,而对于那些最能表现水生嫂等妇女内心深处感情世界的细节、举止、言谈、场面等,则采用工笔细描。如水生嫂与丈夫话别那个片断,就写得很精彩。深夜,水生归来,告诉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疼爱丈夫的水生嫂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非常传神,其中“震”、“吮”两个动作,把一个钟爱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与他分离,又极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复杂内心准确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简短的话语,既带有对丈夫的赞许,又似有依依不舍的嗔怪,同时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后的自尊。再后来,“女人没有说话”,同样准确地传达出了水生嫂此刻内心既痛苦,又强压痛苦的复杂心态。但也有人指出某些地方体现了作品人性的缺失,如战斗结束时,“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但我觉得这看似冷酷,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埋怨和担心:“不是才告诉你们要坚强的吗?怎么我们才走几天就受不了了,刚才有个万一怎么办?”

如诗般的语言和环境描写。作品开篇便从水生嫂“月下编席”切入,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它使人物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雾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应,彼此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灵美。再有:“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深切之爱。

至于作者的主观性和浪漫主义,在描写人物以及战争场景方面都有体现。作者所描写的抗战时期的北方人民,有人说是作者的“美化”,我觉得倒不如说是“选择”,或者“过滤”。因为在抗战时期,众多革命作家都按政治标准将人归类,而作者正是“选择”了那一部分积极参与抗战的底层民众,而且是“选择”了他们身上的热心抗战、充满信心、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和人类亘古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为讴歌的对象。这也成为在战争时代能够激励和鼓舞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力量的源泉。作者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只有短短两句:“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而后面战士们的欢笑、议论才是主体。作者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略写,也是经过“过滤”的。作家创作时的主观性当然和他的革命战争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篇四:读《荷花淀》有感】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长,细细地品读下来,也就花了10分钟的样子。但是读完后,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爱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女人,这可能是她的全部,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全部,这是无私的。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

读完这篇文章,仿佛感觉一阵阵的荷花香扑面而来。水生的阳刚,水生嫂的贤惠与开朗,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我读到水生坚定地对水生嫂说到的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一种叫感动的东西蔓延我的全身。我从水生这句话中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读书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迈气概。水生嫂流泪了,我想,她的脑海或许浮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她也曾犹豫,也曾不舍,但是为了和平,为了幸福的生活,牺牲小我,又算得了什么?

水生终于还是和水生嫂告别了,没有情谊绵绵的不舍,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开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话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国难当头,有多少儿女私情被置之脑后,在涓涓细流之下,却是暗涛汹涌。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即将被残酷粉碎,作为炎黄子孙,又怎么能坐视不理?

从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乡中的人民既热爱自己的家乡,又热爱自己的家庭。我们难以想象二者的分离,此地一别,或许来日就永远也无法再相见。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的缠绵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我们会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于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将两种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温馨美丽的人情。这群热爱生活的人们生活在荷花淀,荷花淀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迷人,他们也因为荷花淀的映衬而更加美丽可爱。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为我们诠释了美的真谛,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灵。

读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丝遗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见过战火硝烟,也就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转念一想,只要我们去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荷花淀。

【篇五:《荷花淀》读后感】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场景,以及人性的美好。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小说中的水生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思想上追求进步,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参军决定,即使内心非常的不舍。?再比如说,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伙同大家伙一起去看望丈夫。“听说他们还没走呢,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水生的女人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还有水生走之前仔细叮嘱妻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这体现了她的忠贞。?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灿烂。

【篇六:《荷花》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短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么合群。古语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做人也应这样。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验是全班第一,就得意极了,心想:“哈,真好,这回又是第一名了。”放学后,老师要我帮助不及格的同学学习,我有些不愿意,心想:“她自己不会学吗?”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花一齐开,开得才灿烂。”我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老师那番话牢记心上,鞭策自己。当那位同学在我的细心帮助下,由学习成绩中下进入中上时,那种满足感,真是难以形容。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啊!原来荷花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我学了《种子的力》这篇文章,文章中讲的是种子有超人的力,我觉得荷花的生命力并不比种子差,记得有一回,我在姨妈家拿了一些荷花回家种,头两天,我挺有精神细心照管它,但时间一长,就没怎么理它了。一个月过去了,那荷花竟长出了小花蕾,我真惊讶。读了《荷花》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那是荷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的缘故。“荷花毫无私心,她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献给了人类。”的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荷花一生出来,人们就可以用它煮凉汤,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读了《荷花》这篇文章,使我得益不少。文章中的荷花和实际生活中的荷花是相同的,它们都有着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

Ⅱ 荷花淀的中心思想是

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其间,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热观精神!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真挚的爱.当然,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飞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杆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孙犁的小说之所以具有“诗体小说”的美誉,主要是因为无论写人、记事、写景都总是充满了诗情.《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充满诗的美感的作品.

首先,《荷花淀》在写人方面非常注意揭示人情美、人性美,从而使作品有了一种抒情美.小说的一个中心任务当然是写人,《荷花淀》的成功也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然而《荷花淀》的写人又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写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场面,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人物的可贵品质.作品写水生嫂等妇女如何组织队伍,练兵习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等场面、情节,采用的是粗线条勾勒,而对于那些最能表现水生嫂等妇女内心深处感情世界的细节、举止、言谈、场面等,则采用工笔细描.如水生嫂与丈夫话别那个片断,就写得很精彩.深夜,水生归来,告诉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疼爱丈夫的水生嫂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非常传神,其中“震”、“吮”两个动作,把一个钟爱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与他分离,又极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复杂内心准确地表现了出来.接着,作品继续写人物神态、语言:“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简短的话语,似有对丈夫的'赞许,又似有依依不舍的嗔怪,同时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后的自隐孙尊.“低着头”,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此时特有的心态.接着,丈夫一番劝慰后,“女人没有说话”.这片刻的沉默,同样准确地传达出了水生嫂此刻内心既痛苦,又强压蠢携察痛苦的复杂心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次,注重写景的抒情性.如作品开篇水生嫂“月下编席”那段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带茄.”这段描写很有诗意,它使人物犹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雾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着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应,彼此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灵美.再有,作品写荷花淀伏击战时,也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深切之爱.

第三,《荷花淀》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它结构简洁、灵活.从全篇结构看,作品力避平铺直叙地串联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了把“生活的碎块”连成一体的结构方法,以水生参军为开端,以水生嫂性格发展为线索,通过夫妻话别、探望亲人、淀中遇险、伏击敌人、奋起抗战等一连串充满生活情趣的典型画面,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这一连串生活画面,有的详写,如“夫妻话别”;有的略写,如“伏击敌人”.这样,使作品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具有一种诗的节奏美.

Ⅲ 你如何理解作者对《荷花淀》主题的理解

一、主题
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人教版 《自学辅导》书指出,《荷花淀》“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认为这个主题太笼统、不确切。主题常通过题材、情节或人物等表现出来。分析和发掘主题必须从具体作品入手。就《 荷花淀》而言,情节始终围绕妇女展开。全篇有八个人物,妇女就占五个;男人中的父亲和小队长仅为四处对 话描写,着墨极少。因此,作品主题的归结应以妇女为中心,即“重在讴歌冀中根据地妇女识大体、爱祖国的 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孙犁所言:妇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所以 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至于读者,“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那是因为他们看到“妇女们的抗 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妇女为中心总结主题思想,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讲叫“紧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妇女为中心,较之以男 人为中心,主题更为深刻,更具时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动千万名读者,因为“全国妇女 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语)
二、人物
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 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 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 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 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 ,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 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 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 丢在女人们船上”。
三、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笑帆“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作者以空行 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 筑美”。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提供的“段落提纲”把第三部分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她们向荷花淀里摇” 至“啊,原来是他们”,层意为“化险为夷”。我们认为不妥。这一层最好与第二层合并,至“不久就消失在 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层意为“漂亮的伏击”。原因有三:
第一,从内容上看,当“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时,妇女们并不知道是自己的队伍向倭寇开枪,还以为是“ 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便“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这时,正值战斗开始。第三自然段战士们“正在聚精会 神瞄着敌人射击”,战斗还在继续,至“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小船“箭一桥伏样飞去”,战斗才结束, 才“化险为夷”。这几个自然碰消雹段为一个有机整体,即“漂亮的伏击”,不可随意分割。
第二,从形式上看,转折连词“但是”也说明一、二层联系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三,将一、二层合在一起,层意侧重于赞颂妇女配合部队打仗,否则,“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区小 队长语)文章仍以妇女为中心。这种划分方法才能准确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精确反映小说的主题。
四、语言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 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 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
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①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②诗味盎然的环境描写;③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教学设计
从“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荷花淀》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理应成为我们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 依托。本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目的,根据中师文选《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遵照中等师范学校 “大信息、全方位、多媒体、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集认知、技能、情感性目标为一体,为本课拟定了五个教学目标。下面简单介绍这些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目标一: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说明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其中蕴蓄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领悟式学法”——教师精讲“夫妻夜谈”,让学生领悟并总结分析人 物对话的方法:1.熟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分析;2.抓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 嗯”等;3.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4.与他与对比。紧接着,让学生练习“试法”:以组为单 位分析讨论第二部分的“商议探夫”。最后布置学生课后独立分析第三部分的对话,并仿写一则人物对话片断 。
由悟法、试法到用法,由阅读理解到尝试写作,并注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最终彻底攻破教学重难点。
目标二: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这是本课教学的次重点,旨在让学生学习体会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乐观向上的创作风格。 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祝福》中已经做了介绍,本课应有所提高。我们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其积极作用——为情节 的展开设下伏笔;缓和紧张气氛;表现乐观情趣。然后请个别同学当堂指出每一处的具体作用,最后指导大家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月下编席”和“阳光下的淀上风光”,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的“目标教学 ”思想。
目标三:通过与祥林嫂、小芹、妞儿等人物形象性格异同的对比分析,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 下,抗日根据地,尤其是白洋淀劳动妇女的性格特点。
这仍为本课教学的次重点,可以让学生了解类比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人物形象的水平。前两位人物 刚分析过,妞儿可加以简单介绍,比较分析简便易行。
目标四:准确简练地给课文编写段落层次提纲。
这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次重点。它既能提高学生分段分层的水平,又能督促他们在课外认真阅读理解课文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可采用“评点法”。点拨要点有:1.尽量用词和短语;2.格式对称工整;3.第 三部分的层次划分。(见“教材分析)
目标五:紧扣课文对作家作品及其创作风格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没必要篇篇都设、面面俱到,也不一定全放在讲读课的第一个环节由教师完成,这应 该让未来园丁有一个明确认识。本课我们放在最后:讲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紧扣这篇代表作总 结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不强求牢记在心。
下面是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目标一、四;第二课时:目标二、三;第三课时:目标五,当堂 评议修改第一课时布置的仿写片断。
(注:引文多出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孙犁文集》和《晚华集》。)

Ⅳ 《荷花淀》的主题是什么

《荷花淀》的中心思想:描绘了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突出了白洋淀广大妇女在抗敌斗争中表现的思想境界及战斗风貌,深刻悄逗地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内容梗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4)荷花淀反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荷花淀》是1945年创作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从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1自然段),水生参军,夫妻话别。这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第1~4自然段),月夜编席;

第2层(第5~29自然段),夫妻话别;

第3层(第30~31自然段),水生离家。

第二部分(第32~61自然段),探望丈夫,归途遇险。这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第32~38自然段),探望丈夫;

第2层(第39~47自然段),扑空归来;

第3层(第48~61自然段),淀上遇险。

第三部分凳滚(第62~85自然段),伏击歼敌,锻炼成长。这部分又分为三启粗卖个层次:

第1层(第62~65自然段),伏击歼敌;

第2层(第66~84自然段),意外相见;

第3层(第85自然段),组织起来。

Ⅳ 《荷花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忽忽走了。

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了。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避,把小船划进荷花淀清喊洞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花淀里,准备给鬼子一个教训。在危险关头救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

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爱人见渗仔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孙犁,原名孙树勋,笔名林冬苹、孙芸夫。河北安平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与代表人。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曲终集》,评论集《文学短论》,《芸斋小说》、《芸斋书简》、《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孙犁全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答枯鲁迅读本》等。

Ⅵ 《荷花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哪些

《荷花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孙犁是解放区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淀》透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短篇小说的佳作。
《荷花淀》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为背景,具体描写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抗战的斗争生活,反映了他们升上德尔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在艺术手法上,孙犁讲究语言的清新、自然、明快,讲究构思的灵巧绝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1通过日常生活反映时代风貌 《荷花淀》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题材,表现的是根据地人民积极乐观,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以及敢爱敢恨,无私无畏的伟大气魄。但作者并没有写刀光剑影、纵横厮杀的战斗场面,只是从战争侧面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虽然写了一次战斗,但重点是写男女村民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共同对敌的场面,而且将故事情节放在如诗书画的荷花淀这个背景中。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我们从这朵生活的浪花看出时代的激流,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展现时代风貌。
1.1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 说它写的是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是因为小说主人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普通平凡的百姓。在那个团结战斗的集体里,我们只知道有个叫水生的;在那一群聪明能干的青年妇女中,我们只知道其中一个是水生女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长得什么样。但正是普通的他们用勤劳、智慧、果敢、能干,才创造出那个充满时代特色的生活。 小说虽然表现的是抗日题材,但真正用来写战争(伏击战)的,只有耐亮十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大多笔墨用来写月夜编席、夫妻话别、借故寻夫、探亲遇敌等场面,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面,凸显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人物的精神风貌,“着力表现战争年代人民朴素简单的美好心灵和刚强果敢的高尚情操。”
1.2普通人物的平凡思想和感情 作者描写的恰是这些普通、平凡的人的普通平凡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小说一开篇给我们展现的是平静、温馨的劳动生活场景。水生嫂月夜织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身下就编成一大片。”多么美的一幅劳动生活图画!白洋淀有多少“水生嫂”在劳动?“六月里,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各地的城市、村庄就有了花纹细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可见,他们没有因战争而消沉,没有因敌人的侵略、骚扰而惊惶失措。相反地,身处恶劣的战争环境,却保持正常、健康、美好的人格,有着普遍正常的劳动生活。这样正亩搏看来,我们更加佩服作者采用这样以日常生活来表现重大主题的高妙之处。你看,女人一边织席,一边等丈夫归来,结果丈夫报名参了军,明天就走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这意味着什么?但水生嫂毕竟是那种明大义、顾大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她具有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光荣品质——勤劳、善良、勇敢、体贴。
水生嫂只是说出:“你走了,我不拦你”的话。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有意拔高,水生嫂是普普通通的一员,自然实际的问题摆在面前,于是情不自禁地又问:“家里怎么办?”。一场深情的夫妻话别,没有海誓山盟,生死别离,却是一些如何生产,如何斗争的生活琐事的对话:“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千斤的担子你先挑吧,打了鬼子,我回来谢你。”“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的热爱,对和平安谧的劳动生活的珍惜,对信服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执着深厚的感情,揭示了他们所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孙犁在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我在延安的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了这篇小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的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的、丈夫的人们的感情。”在作者看来,像水生嫂这样的劳动妇女,她们普通、平凡,但举祥她们却是白洋淀最美,最有代表性,最值得歌颂的人。
1.3反映生活的真实 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凭空想象,虚构某些场景,而是反映生活的真实。《荷花淀》即是这样的作品,作者在写了夫妻话别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后,又写出了聪慧含蓄的“水生嫂们”的藕断丝连。她们羞于明言,表里不一,冒险 寻夫中透露出对丈夫难以割舍,关心他们安危冷暖的情爱。这种爱既朴实无华,又真挚火热。当他们寻夫未果时,她们也失望,也伤心,也骂,这不正是劳动妇女平常、真实的感情的流露吗?她们在回来的路上,偶遇敌船,为了逃命,把船摇进那不知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虽然成了战士们伏击战的诱饵,但年轻的媳妇们并不是有意去参加一次战斗,这恰是他们寻夫未果这一情节的结果。这样的情节发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呢?我们只能为作者这独具匠心的构思叫好。
《荷花淀》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却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充满抒情、诗意的语言,另辟蹊径,开创了战争小说的新局面。 《荷花淀》的艺术之新突出表现在小说运用诗情画意的笔调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有研究者称本文为诗化小说,我以为并不过分。试想读过《荷花淀》后,你很难记出几个面目真切的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你绝不会忘记那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孙犁先生本人谈过:“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常年在大西北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气候,忽然见到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这就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小说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小说开头,在我们面前铺开了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的,如同仙境般的“荷花图”水生嫂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编者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个多么清新、静美的世界,多么富有诗意的劳动场景。开篇这段妇女月夜织席历来被认为最富有诗意而脍炙人口的一段。这里既有白洋淀明丽的地方色彩,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甚至还弥漫着荷花清新的香味,应该说这一场景的描写,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作者运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来描写普通的劳动生活,为全篇定下了活泼欢快的抒情基调,这在描写战争的小说中,当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不仅把劳动生活写得那么富有诗意,更难能可贵的是把战斗生活也同样写得富有诗意。请看“伏击战”一段。当女人们心惊胆战的探出头来,竟然发现,荷花突然变成了人,变成了女人们到处寻找的心上人,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仗打完令了,战士们的心情多么愉快呀,他们玩着水底捞鱼的拿手戏,泅到水底打捞战利品;他们嬉笑着,用荷叶顶在头上,档住正午的太阳。透过这幅图景,我们发现作者将这场战斗设在荷花丛中,把人与淀中的荷叶荷花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写得有声有色,富有情趣,因此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来描写、歌颂白洋淀人民的劳动和战斗的生活,确是本篇小说的显著特色。而追求这种抒情的诗意,也就成了孙犁创作的明显风格。这种风格,还可见于孙犁的其他作品中。如《纪念》中写母女夜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梨,它常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这里与其说语言清新优美,抑或是想象丰富、自然,倒不如说充满一种抒情的诗意。
2.2巧
2.2.1结构安排巧妙。
“孙犁小说的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他不注重故事的完整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常由一连串的生活画面连缀而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小说以水生嫂她们的活动为明线,以水生等战士的活动为暗线,两线既平行推进,又互相交织,巧妙地构成故事发展的情节,富有艺术魅力。 小说从明线开始,写水生嫂在月下织席,等丈夫回来,通过夫妻谈话,我们知道暗线中的水生他们正在开会,讨论成立地区队。原来两条线同时展开了活动。夫妻话别,两条线交织在一起,这一绝妙的构思,既使人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心理、觉悟等。女人们寻夫的情节是明线的进一步发展,强化。通过女人寻夫不着的失望、伤心、说笑,反映出暗线的战士们认真训练,秘密转移等一系列活动,当“明线”的女人们摇船回家,遇到敌人逃命时,而暗线的战士们已在荷花淀里布下天罗地网,专等敌人来送死。荷花淀里的那场激战,两条线再度交织在一起,打完仗,战士转移,暗线消失而明线中的妇女又说笑起来。小说结尾,写青年妇女们学射击,敌人围剿百顷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呢!这一结尾,既点明了暗线战士们一直不畏生死、跟敌人斗争,又反映妇女们既辛勤劳动,又直接投身于战斗的气概。此时,两条线又合而为一。虽然这种双线结构的文章不乏其例,但像本文这样,两条线各自发展,共同推进,水乳交融在一起,比较少见。
2.2.2巧设出人意料的情节
作者善于用巧,制造悬念,创设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使本来平淡、简单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真正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夜深人静,水生嫂等丈夫回来,可是等呀等,等到很晚,没想到丈夫回来却是与家人辞行;女人们去马庄寻夫,可来得不巧,昨晚还在,半夜里不知开到哪里去了;寻夫扑空,本来扫兴,可又那么“凑巧”,归途遇上日军的大船;女人摇船逃进荷花淀,却无意把敌人引入了战士们的伏击圈,女人们不仅绝处逢生,还在此时此地见到各人丈夫的脸。2这些巧,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作品变得耐人寻味,摇曳多姿。

热点内容
香水百合钢琴 发布:2025-05-16 18:43:49 浏览:422
蝴蝶花卉造型 发布:2025-05-16 18:35:32 浏览:119
荷花美课例 发布:2025-05-16 18:32:44 浏览:813
安宁八街玫瑰花节照片 发布:2025-05-16 18:28:29 浏览:883
石头上长草是什么盆栽 发布:2025-05-16 18:28:22 浏览:41
2017情人节上映电影 发布:2025-05-16 18:15:28 浏览:272
玫瑰花怎么钩 发布:2025-05-16 18:08:50 浏览:151
日本樱花香皂 发布:2025-05-16 18:07:55 浏览:891
安徽省花卉 发布:2025-05-16 18:07:12 浏览:708
情人节发朋友圈的图片 发布:2025-05-16 18:01:22 浏览: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