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萧龙士兰花

萧龙士兰花

发布时间: 2023-03-23 19:23:49

⑴ 萧龙士的作品现在到底多少钱一平方尺荷花作品价格!!!

萧龙士先生的国画作品,最近的市场价位是4000-5000元/平尺。
例如:
“山东天承”2009-03-07拍品号0022
1981年作《内兰花》立轴(79×34.5cm),成容交价 RMB 8,960元。
“天麒阁”2009-01-11拍品号0199
《花鸟》立轴(87×35cm),成交价 RMB 8,000元。

书画家的应酬作品决定于创作场合,任何时候都可能有的,主要不是由年代而定。
作品的年代早晚,一般概念是年代越久远、价格越高;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品的功力、技巧的成熟程度,许多大画家的暮年之作,水平极高。
总之,对一幅作品而言,都还必需做具体评估的。

⑵ 萧龙士的绘画风格

萧龙士擅画竹、梅、菊、松、兰草、荷花、牡丹、雁来红等题材,以兰、荷过人,兼攻山水人物。画风融南吴北齐画风于一体,技艺精湛,画风儒雅酣畅,质朴淳厚,沉雄老辣;尝题“握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的书作以表达其情怀。
萧龙士荷花小品,笔墨枝悉掘至上、形神兼备,枯湿猛核浓淡、苍韵鲜活,笔简意赅、趣味无穷。兰花点线交融、穿插有致、浓淡相宜。以书画及题款来抒发自己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不慕荣利的崇高情怀。
在荷花图上题道:“出生于污泥,岂有不染尘,叶新花更红,贵在常洁身。”在兰画上写道:“深山一小草,淡泊而妖娆,能增山色美,不似牡丹娇。”这些都是他完美内心世界的独白和高尚情操的形象化。 萧龙士一生致力于大写意花鸟,作画用墨尤为厚重,主张无论字和画,都要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笔墨。字画没有分量就没有看头,作画主张形是外在的,神是内含的,形和神是对立的,陆碰更是统一的。一件绘画作品,形是神的基础,有其形,才能传其神;神是形的主宰,有其神,形才获得了生命。故有形有神,形神兼备,才称得上一件好的艺术品。画荷叶主张当以泼墨、破墨、积墨三法为之,方可力透纸背、香远益清。
提出用笔用墨“十不”:“重而不浊,淡而不薄,简而不略,草而不率,轻而不浮,艳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恶,粗而不霸,细而不弱”。
“画家爱山情满于山,爱水情满于水,爱兰情满于兰,爱荷情满于荷,他爱的东西充满真情,他画出来的东西才能感人。如果他自己都无动于衷,他的作品如何能打动别人呢?”

⑶ 刘继武的名家评述

逸笔草草 妙得神韵
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 著名美术评论家鲁慕迅
乙酉长夏,酷暑中,画家刘继武先生来访,出示其近作花鸟画精品一批。余读其画,对其人,如淋春风,顿生凉意,鉴赏再三,略记所感如下。
继武画,逸笔草草,妙得神韵,盖出自灵性。逸者,超越成法,自由放逸之谓也。超越是在有法之后的无法、变法;自由是在胸中意象生机勃发之际的放逸。自由放逸,故能遗其形似,得其神韵。黄庭坚有言:“凡书画当观韵。”韵是生命节律在艺术中的表现。节律是普遍的生命形式,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自身),都处于有节韵的运动中。故所谓“气韵”或“韵”者,也就是艺术的生命。继武的画之所以动人,就在于他找到了“韵”这一艺术生命的密码。
继武善草书,草书精熟,气畅而力劲,凝重兼飘逸,颇有韵致。继武以其草书融入画中,故能于功力之外别具笔情墨趣;作者复以草书题其画,使一幅画中,书于画浑然无间。从而形成整体之气韵,共同传达出生机活泼的生命信息。在他的画中如《萱草》、《鸢尾》、《秋鹭》等,虽然都只是聊聊数笔,但由于画出了节奏气韵,创造了离行得似,生气远出的艺术形象,故能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画有尽而意无穷,当是其画中的上乘之作。其他如《紫藤》、《兰》、《菊魂》等也皆为精妙之笔。至于芍药,牡丹,画之皆众,而能脱俗者则不多见。继武以超韵之笔,取其神,写其韵,虽艳而清,不失雅致,可谓难矣。
而后,又以于右任、林散之、高二适之法为本,博融众长,复自出机杼,终成苍古劲峭而又萧疏流转之行草风格,气势摄人,落落大度。丹青,高雅清逸,空灵脱俗,尤以写意花鸟为长。其草虫画作被国内外媒体誉为“江淮一绝”。先后在合肥、北京、上海、西安、深圳、港澳和日本等地举办个展、联展和书画艺术讲座,并赢得胜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数十幅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其艺术生平已载入《中国当代书画家辞典》、《世界名人录》和《荣誉中国》等多部辞书。已出版有《刘继武水墨》、《中国花鸟画家刘继武》、《刘继武书画集》、《刘继武扇画集》等。《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深圳特区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国画家》、《国画》等报刊杂志均有专题介绍。 现为安徽师范学院教授、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教授、青岛名人美术馆顾问、汉宫书画院顾问、中日美术交流协会理事、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肖龙士艺术研究会理事等。
重写尚意出新机
——齐派第三代传人刘继武大写意花鸟赏读
贾德江
50年前,因我祖父的关系,深居安徽文史馆宿舍大院的大写意花鸟名家萧龙士曾画一幅《荷花图》送我,画中题道:“一花一叶一翠羽,赠给德江大欢喜。”对我厚爱之情,渗透笔里墨间,足使我感动一生。萧老的画苍劲老辣、雄浑朴厚、潇洒大气,一派大家气象。我至今认为,作为白石老人弟子,能得齐派风格精髓者,北有李苦禅,南有萧龙士。只是缘于种种原因,萧老虽红遍江淮之间,却未能得到画界应有的认知和定位,他的艺术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挖掘和评价。我寄望于一些艺术研究机构,对萧老这一代逝去的花鸟大家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因为,他们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时期默默地为推动花鸟画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可不予以重视。
或许因为与萧老的这段情缘,当我见到萧老门人刘继武教授作品时,不由得有一种亲切之感。我注意到,他的大写意花鸟直接继承了萧龙士、齐白石一脉相承的重写尚意的画风,是真正将齐派大写意花鸟画发扬光大的第三代传人。所谓“重写”,就是用书法意味的笔墨结构与笔墨律动,在状物的同时,纵情抒写画家的感情和个性。所谓“尚意”,就是在不忽视物象生意与审美特征的前提下,表达致广精微的精神意蕴。体现在刘继武大写意花鸟画中,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真情显露,是艺术语言的简约洗炼,是造型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画与诗词、书法的结合、互动和相得益彰,是运作过程的笔随意转、随机偶发、心手相印。由此,刘继武的大写意花鸟画具学养、笔墨、气韵之大境,得传统文人画之神髓。
我总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首先应是一个传统的守护者。离开了伟大传统,我不知一个画家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如果根柢不在,任何艺术则断然难有所成。自古洎今,无数成功艺术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真言至理。因此,守住传统,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不仅是德行和格高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坚守。
刘继武无疑是一个怀有强烈传统情结的画家,这使他能够立定精神,对传统绘画做到了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他出生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安徽萧县,与萧龙士同乡。自少年始,他就跟随萧老练字习画,有幸得到名师的亲授,由此入门,更多的是师学前人。就绘画史上对他构成强力影响的画家而言,主要是齐白石、吴昌硕、八大山人和徐渭。在数十年的笔墨探索中,他没有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而是由“技”进“道”,从他所师学的诸家理法中摆脱出来,融诸法为我法,法随我变。他深刻地领悟到,古代写意传统,发端于文人花鸟画,强调的是表达作者的精神遐想,讲求的是书法式的任情挥洒,注重的是手法洗炼概括、笔精墨妙,时有夸张变形,大多省略环境,也少渲染氛围。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半具象半抽象的语言,积累了融笔墨造型为一的图式与法则。这一传统的优点在于拉开了艺术与自然的距离,使艺术更加贴近心灵,但因为偏重主体精神的表现,如果缺乏对生活现实的观察感受,不具备训练有素的基本功,只知临摹古人作品却不能对其中蕴含的笔墨造型法则得心应手,就极易被成法所局限,难以摆脱摹古之风的诟病。
基于这种理念,刘继武是怀着对生活热爱、对传统出新的心态,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观察草虫禽鸟的千姿百态,领略四季花卉的无限生机,获得了丰富的亲身感受,积蓄了创作必需的源头活水。他在骄阳似火的夏季,进入碧波万倾的荷塘,画出了映日荷花《无尘》的满目风光;他在金风萧瑟的秋天,静坐在黄花飘香的山野,写出了《傲霜图》中秋菊与老来红的相映成趣; 他在和风吹拂的春天,置身于郊外的农家小院,绘出了柳叶青青、知了声声《静依南风》的春光明媚; 他在万物凋零的深冬,漫步于俏不争春的梅林,表现了《乾坤清气》的寒香四溢。他画牡丹的《春晖烂漫》,他画千年结实之桃的《多寿》,他画凌霄的《丹霞瘦蛟》,他画《忘忧》草的潇洒,他画玉簪花的《冰清玉洁》,他画竹的《虚心自持》,他画兰的《倚风无语》……显然,刘继武花鸟画的灵感绝大部分来自于亲身的体验,造型、笔墨源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体悟,在对形而下者研究的基础上作形而上的追求,紧紧抓住了文人画中以畅神为依归,以净化心灵和提升精神境界为目标的努力方向,始终坚持在传统中上下求索,在面向大自然中反复锤炼,逐步形成了他的总体风格——雄强豪放的阳刚大势、平正求奇的构成、拙厚沉稳的笔墨、随缘成迹的书写与不似之似的意象塑造。
他的画给我第一印象是:阔笔纵横,神情飞动,率意而为,积健为雄,不为形拘,不为法囿。其笔墨取吴昌硕之苍,得徐青藤之肆,蕴齐白石之情,含八大山人之逸,骨力雄劲,含苍带润,笔墨饱满,意足韵丰,以气魄、力度取胜,呈现出凝重、朴拙、粗犷、鲜活的笔墨个性,属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一派。
他在造型上不走极端,没有乖张怪戾的变形,而以笔墨的丰富性和表现对象的灵动性见长,但求简括,存其大象。在他看来,大野长天、强悍瑰伟的大自然是最鲜活、最本源、最能感动人的地方,是引发他创作审美新的冲动和激情的策源地。他善于把真情实感凝聚起来,经过升华,诉诸高度概括的形象,赋予花与鸟以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为对生命力的礼赞和呼唤。
从笔墨表现上看,刘继武的花鸟以对书法的体味和经验入画,以笔形、笔性、笔感与墨色、墨层、墨韵乃至干湿浓淡的变化进行意象重组,改造了古代文人花鸟画图式。虽粗笔大墨,激情挥洒,却笔中有物,纯化有据,较多地顾及到物形物态与笔墨之间的联系,同时注入了个人的气质、性情与学养,给人以“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之感。
他把写生当作通向创作源头的桥梁,使他避开了文人画的套路,即使表现类于“梅、兰、竹、菊”的传统题材,也给人以尚势、尚趣、尚气、尚力、尚韵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古代文人画趋向于阴柔之美,那么,刘继武使之发生了向阳刚之美的转化,始终以一种积极、热烈、乐观、向上的情绪,灌注到作品里并洋溢在花卉的形态、鸟虫的动势以及画面的布局和墨色中,让大写意花鸟在现代语境下重现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的刘继武与齐白石一样同样精审于工笔草虫。换句话说,刘继武的工笔草虫为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注入了新机。造型严谨细腻、生动传神的草虫,不仅形成了他的大写意花鸟粗放中有精微的工写合一的审美特色,也提升了作品的意境和情趣,观赏点也大大加强,妙在“悦目”更在于“赏心”。
概言之,读刘继武这些年来创作的大量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超越传统回归自然,超越自然回归精神,超越形式回归本体的心路历程。任天机、天趣自然流露,重心灵之表现; 崇神韵、尚笔情墨趣,重个性之阐发,尊人品之寄托; 极尽洒脱,又非无度的率意和轻狂,横涂竖抹,又谨防游戏笔墨的空疏; 书写点染、松散怀抱,在近乎抽象的视觉符号中传达出中国传统笔墨丰富的文化蕴含,这一切的艺术追求,从根本上说,乃是他的审美理想、个性气质、理论识见、学问修养的总体表现,也是时代的、民族的、精神的产物。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刘继武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活力,我们也完全可以感受到,刘继武艺术人生的辉煌期、黄金段已经到来。
2012年8月18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笔墨浓淡俱入妙 俗中大雅鉴功力
——刘继武花鸟草虫画赏析
陈宜杉
刘继武是一位优秀的花鸟草虫画家,其作品秀丽、清雅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大的审美感染力。读他的花鸟草虫作品,的确令人感到赏心悦目,顿时由审美视觉转而为审美感知,激发出审美感和审美评价。
在我看来,刘继武花鸟草虫画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熔传统于个性一炉,融精细于写意一体,汇花鸟于自然一境。这一总体特征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不论是大幅小幅,遂显现出和而不同的艺术风采、风姿和风貌。尤其近年来作品,显得越迈越精,或问其何传,“不知我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也……”正是这种不知草虫为我还是我为草虫的精神使得他画里的草虫形象不断完美化,观其作品让我们为之心驰神往。
刘继武出生于萧县。萧县古称萧国,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明末清初,萧县出现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师承”的画家,如张太平,袁汝霖,刘云巢,吴作樟等人,现代的王子云,刘开渠,王青芳,朱德群,萧龙士,王肇民更是蜚声中外。刘继武的祖父、父亲都是能书善画的乡贤,家学渊源,克绍箕装,后又师承萧龙士、刘梦笔和郑正,并潜心研习徐青藤、石涛、八大、吴昌硕和齐白石诸画师的绘画艺术。他师古而不为古法所囿,博釆众长,刻苦磨炼。嗣后,又在刘惠民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主攻书法、花鸟和草虫。其书法则由楷入行,继而以张旭、怀素、祝允明、傅山为甚,又以于右任,林散之,高二适之法为本,博融众长,复自出机杼,终成苍古劲峭而又萧疏流转之行草风格,气势摄人,落落大度;其丹青,善画花卉,尤精于草虫,并被国内外媒体誉为“江淮一绝”。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日本和美国等地区举办个展和书画艺术讲座,均获极大成功。
刘继武其花鸟草虫画的艺术魅力,源于他“以真为师”,“以自然为师”,寻得创作的生命源泉。他在作品的创作中,极重笔墨的锤炼,点线圆润流畅,图像清晰明快,墨色变化灵妙,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以草入画、空灵有韵的书画艺术风格。小画精微超逸,大画气象森严。如《疏柳鸣蝉》,树干用笔则是大刀阔斧,横涂竖抹,加之由上而下再用中锋写出几根圆润的枝条,斜斜地与树干相交,曲直穿插有序,柳条上的蝉则以工笔写之,细到蝉翼纹理都一丝不苟,就连被蝉翼遮住的蝉腹都依稀可见。画面粗细对比,动静相宜,分寸之间,天地之大,读之如入无际的丛林,沐浴徐徐清风,让人不禁忘却红尘烦杂纷扰,心旷神怡,飘然入梦。又如《壮志凌云》,上半部花叶极其茂密,而下半部则大片留白,枝叶藤蔓的勾勒可以明显地看到草书笔墨的运用,一幅画中,书与画浑然无间,整幅画面决无轻重失衡之态,皆源于下部的老藤墨色浓重之挥洒勾勒,就审美视觉而言,则由此而计白当黑,虚而不虚,上下协调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亦云:“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而观之,于是始得其天。”刘继武深谙古人所述之画理,为了更好的表现生活,描绘大自然赐予人间的美,他收藏了许多草虫标本,饲养了许多各类昆虫,每每酒余饭后多见他掌玩昆虫,与他们私语,看他们嬉戏,“欲穷物里,辄屏息于丛薄中,察其跳踉搏击,始援毫以追所见。”
当你仔细品味刘继武的草虫画,就会发现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而不管是工是写,刘继武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正象齐白石老人所云:画虫“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粗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所以,“凡画虫,工而不似乃荒谬匠家之作,不工而似,名手之作也。”他画的蚂蚱,蝴蝶,牵牛,蝗虫,蜻蜓,纺织娘等,草虫细腻逼真,有的甚至连腹部的绒毛都清晰可见,却不失生动灵性一派,天然佳趣。
观其刘继武花卉草虫长卷,长3000CM,宽46CM,长卷共画有姿态各异的蝴蝶、蝈蝈、蜜蜂、蜻蜓、天牛、蚱蜢、蟋蟀,蚂蜂和纺织娘等草虫17只,设色和水墨均有。长卷引首由著名书画家王镛先生所题“有声有色 壬辰之春奉题 继武先生花卉草虫卷。”刘继武此长卷,也是他如古人般兴之所至,将蝴蝶、蝉、天牛、蝈蝈、蜜蜂、纺织娘、蚂蚱等他所画过众多熟悉的草虫集之一幅,他这样的画作很少,这么多年来,也是我唯一见过的草虫长卷。它不是一幅简单的画,更不是一件应酬之作,它再现了他对草虫独特的理解和娴熟、细腻的表现技法。
随着画卷一点点铺呈,富丽堂皇的牡丹、风骨铮铮的修竹、志向高远的凌霄、亭亭玉立的荷花……画面显得简单干练,引人遐想,画风沉着、厚重、明快、高雅;浓淡干湿得当,用笔潇洒自如,畅快淋漓,看去逸笔草草,读来妙趣横生,令观者哗然,啧啧称奇!在凌霄花的右侧枝干上,天牛,蝈蝈蛰伏其上,左侧有三只蜜蜂翩然而至;荷花的旁边一块巨石立于山坡之上,其间矗立的兰花正在怒放,荷花与兰花中间,两只蜻蜓闻香而来,菊花下的蝈蝈悠然自得,最后一角梅枝穿插于梅树老干之上,坚硬的树干屈曲而上,苍劲的老枝,铁铸似的向四面伸展,老枝上抽出一些挺拔的新枝,缀着一朵朵雪白和朱红的花朵,左上方梅枝繁多,树枝上梅花绽放,暗香浮动,引来蝴蝶轻飞曼舞与梅花其上。
总之,刘继武大写意的花鸟,与小写意的草虫,就这样一明一暗,一静一动,一唱一和,清雅致远,自在自然。他的草虫画,或飞,或鸣,或伏,或跃,均来自于他自己亲眼所见,即令是花花草草,他也绝不因袭守旧,在面对对象命笔与纸的表现性和抒写性上,往往匠心独运,生姿盎然,宛如为花鸟草虫谱写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金曲,让艺术形象新风猎猎,感人醉人。
近年来,年逾古稀的刘继武先生更是名利淡泊,以纯粹的心境和高屋建瓴的姿态审视自然,生活和艺术,在当代艺术的喧闹声中独步漫行。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⑷ 谁有京华烟云中欧阳龙的有关信息

欧阳龙,1938年生,安徽萧县人。1960年毕业于皖南大学艺术专科,自幼从师老画家萧龙士,后拜师李若禅先生。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任江苏省徐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爱其真骨 昂首长吟 ——《欧阳龙画集》



程大利

欧阳龙先生是位优秀的花鸟画家。 我常常回忆起与欧阳交往的愉快日子,其大朴不雕的风采让我难忘。让人感到生命脆弱的是,年仅62岁竟溘然长逝。近代画史上才华过人的陈师曾、陈少梅乃至徐悲鸿、傅抱石均早逝,但他们的作品却推动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艺术家以作品存世,在延续着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让后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欧阳龙1938年生于安徽省萧县。在这片四省交界的百十公里的范围内,诞生了一批现代艺术名家,如刘开渠、李可染、朱德群、王子云、萧龙士、王肇民等。黄河古道那厚拙又不乏灵气的民风、民俗和吃苦耐劳的秉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当代艺术家。欧阳就是这批艺术家中的优秀代表。面对画家留下的大量作品,我们逐一欣赏研究,便得出了一个结论:欧阳的艺术境界高,修养深,笔墨沉厚,形成了自己的形式风格。境界高是画家心胸人品的体现。画格有高低,非大胸襟形不成大手笔,当然也出不了大境界。大境界是站在认识论的高度上看技法,认识论决定着方法论。眼高手自然会高,手眼关乎人品,而人品是个综合问题,这其中包括心胸、境界、眼力。所以,古人列出“人品高——气韵高——笔墨致”的逻辑关系,中国画是中国画家人格的写照,与画家的格致气度互为表里。欧阳有诗“无意去留沙渚雁,不惊宠辱海边礁”,“声远犹堪惊海岳,拔除万累云间翔”,由诗便可知其艺术追求。澄明的心境如沙渚之雁不计去留,如海边礁石,宠辱不觉。人毕竟也有“累”时,欧阳却崇尚“拔除万累云间翔”的境界,意远心高非常入可比,其赋予情感色彩的画作自然动人心魄。欧阳笔下的鹰隼、花卉和石水是画家心灵的写照,是超拔尘俗、翱翔于云天的丈夫情怀。修养深,使欧阳和一般画家拉开了距离。他自幼酷爱读书,每读必有心得。读书是读书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人(包括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似乎不须多沦。但作为中国画家,如果没有国学修养就无法完成中国画谋誓�导泄��飞系奈娜藙T家无一不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包括思想的、知识的、艺术的,一双犀利的眼睛能识真伪高下,对艺术的理解通达透脱。艺术一靠感觉,二靠修养。修养是几十年的积累,而且是“化”的过程。“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这就是修养。欧阳对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古典文学都有很好的修养,他写了许多精辟的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出版了许多专著,这些文章和专著的学术含量都是很高的。我曾与他多次交谈,感到他对艺术的领悟很深,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问家气质。话虽不多,但句句要害,直逼本质。欧阳融学识于艺术实践,常有独特心得。且看他在《画鹰记》中所写的从艺心得:“于绘事之外,常用心于庄、屈,论道于黄、老,佛经禅机时亦冥悟,以胸中之气与天地精英相契合。挥运之时,则脱去自然之羁绊,心手两忘。此即所谓“得鱼忘筌”者也。自然之鹰仅作为精神之载体。又于酒阑兴酣之际,随手挥洒,墨亦浑然,非鹰非鹏,非雕非鹫,无心无笔,无我无相,此又一层境界,其中意趣,未可尽言矣。”达到这层境界,正是欧阳的修养所致。对哲学、美学、艺术学的修养,使他具有不同于一般画家的技巧。笔墨沉厚是我对欧阳笔墨技巧的总体认识。沉是相对于浮的,厚也是相对于薄而言,沉雄厚拙既是欧阳的审美取向,也是他几十年实践的结果。欧阳书法根基甚厚,初自汉隶人手,转而大草,学张瑞图笔法,方笔折股,体现欧阳性情中潇洒利落的一面,但中年后行笔愈圆,朴素中深藏厚拙,无剑拔弩张之势,此属审美的高格调。以书法渗入画法,自然笔笔老到,展示着中锋的魅力。欧阳作画行笔不快,落纸沉稳,用线、点虱,不求表面流畅俊逸,注意力透纸背的渗化效果。� 中国画的笔墨“向有文野之分,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计”,这粗看起来是技法问题,实质上是画家整体素质的体现。欧阳所著《水墨画鹰技法研究》已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技法书,而是画家美学观念的诠释。他的许多见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道出了中国画艺术的文化品格。我坚信,如果再给欧阳20年时间,他将会创造出一个水墨画的高峰。

在出版《欧阳龙画集》之际,谨以此短文作为对欧阳兄的悼念。是为序。

2001年3月于京华程 大 利(序)

画如其人。 “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王通)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 (刘勰) “大痴坦易而洒落,故其画平远而冲濡;吴镇孤高而清介,故其画危耸而英俊。”(张庚) 欧阳龙,为人淳厚耿介,不擅机巧,讷讷不多言语,而情感世界丰富且坦诚。为事豁达恢宏,不计子芥又不失谨严。我与之交往是先读其文、阅其画,神交已久而后成为友的。偶与之论画,知其积累之厚且博闻疆记。他爱三思而后画,思之所得写成文,于是数年来积下了不少见解透辟的文字。那文风也是以深见长,不露圭角,不冒火气,是娓娓谈出的心得。数十年的修养锤炼,使得人格、画格、文格浑如一体。 郭若虚有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欧阳龙的画落笔沉厚,无一丝轻浮,用中锋慢慢去写,不慌不忙地运斤游刃,象钝刀刻石,又象农人掘土,以深厚见长。他没有那种一挥而就的才子派头。喜欢凝神思索,慢慢起笔,缓缓收笔。不是说中国画不能快,最实质的问题不是运笔速度,实质问题是能否见骨,见骨力。“骨法用笔”是中国画审美的至高准则。所谓“笔能扛鼎”,“笔端如有金刚杵”,便是指中国画用笔柔中寓刚的效果,这很象中国的太极拳,在如行云流水般的绵绵运行中藏着深深的力度。正因为如此,轻浮和火气便成为中国画用笔之大忌。 欧阳龙的画情感沉静、真挚,画面简洁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这也一如其人,他这人感情内向而又分明,对生活体察透辟,处事干练。画面是心态的轨迹。宁静、内省、恬淡的境界正是千载而下中国画家们所孜孜追求的境界。 欧阳龙今年51岁,大学毕业已近三十个年头了,但在艺术上的奋进和刻苦不亚於初初上阵的青年。他到了苦苦思变的年龄,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语言,我们还无法预测这种新探索的结果。但我对朋友们的探索向来给予热诚的鼓励并寄予厚望。� 辉煌的传统艺术顶峰使后人叹为观止。难辟新径的苦恼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从文人画这个角度讲,我想,不必刻意去追求极端。真实地坚持不懈地写自己的心态和感受也就够了,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不间断的素养的锤炼,就这样画下去,画下去,那就是自己的语言。因为,中国画是人格的记录。

1989年盛夏于南京

欧阳龙书画艺术成就简介

一、专集:

《欧阳龙画集》1990年4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历代:书法作品赏析》199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水墨画鹰技法研究》199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二、论文:

书法论文5篇被收入《中国书法论著词典》199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国画欣赏杂谈》1980年8月24日《安徽日报》发表;《试谈书法的表情美》1983年《书法研究》第三期发表;《常与变》1984年《书法研究第四期发表;《侧锋辨误——与胡问遂同志商榷》1985年《书法》第六期发表; <<谈书法的韵味追求>>1986年《书法》第四期发表;《怎样画菊花》1991年《中国书画报》连载;《萧散散论》1992年《美术向导》第四期发表;《论生活的真实感与意象酿造》1993年《国画家》第四期发表;《王羲之文艺心理初探》1993年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交流;《心与心的交流》1995年4月13日《中国书画报》发表.

三、国家级报刊出版、发表书画作品:

书法一件入选《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书法一件入选《当代书法艺术大全》(中国书协编) ;书法一件入选《当代中日书法作品集》(中国书协编) ;国画《菜花雏鸡》发表于《中国书画》第?期;国画《火鸡》发表于《中国书画》第34期、《中国文化报》1988年8月21日版;国画《金翅击沧溟》发表于《人民日报》1988年9月27日版;国画《三鹭图》、《不染污泥出众芳》发表于《美术之友》1990年第3期;国画《小鸡都来》发表于《人民日报》1990年11月5日版;国画《双鹰图》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0月31日版;国画《乱分春色》发表于《文艺报》1991年3月2日版;国画《听涛》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92年7月6日版.

四、省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43件、论文23篇。

五、国家级单位展览和收藏书画作品:

书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980年参加“全国第一届书展” ;书法《适我无非新》1982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展览”; 国画《鹏程万里图》1991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国画《扬波万里图》1991年被北京天安门城楼收藏;国画《相知在河源》1992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后被收入画集); 国画《双鹰》、《油菜双鸡》1992年被文化部炎黄艺术馆收藏;国画作品参加第三届至第十一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 ;国画《鹰》参加1992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 国画作品20件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参加花鸟画联展;国画《大野雄风》1994年参加“全国人大成立40周年展”; 国画《双鹰》1994年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国画《鹏程万里图》1995年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收藏;国画《松风英韵》1995年参加“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 ;书法《唐诗一首》1996年被中南海收藏;国画《雄鹰》1996年被齐白石纪念馆收藏;国画《兰》1997年入选“当代中国画掇英展,并被收藏.

六、出国展览作品:

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国画廊“中国名家画联展”展出国画作品4幅 ;199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董卡斯特美术馆展出国画作品8幅; 1992年在日本书艺院主办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展出书法作品1幅 ;1993年在瑞士“圣诞画展”展出国画《紫藤小鸡》、《兰花》; 1994年2月在法国圣太田举办画展 ;1994年国画《雄风》在加拿大展出 ;1994年12月在巴黎龙报艺廊举办个人画展.

七、入选各类辞典:

《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199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画家辞典》199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1993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世界名人录》1996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世界前五百人传记》1996年美国名人协会出版社出版.

八、荣誉和获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徐州国画院院长;国画《鹰》1992年获“加拿大第二届枫叶奖”; 书法作品1992年获“日本书艺院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银牌奖;” 法国总统希拉克1995年5月亲笔致信赞扬国画《双鹰》,1997年5月由北京荣宝艺术拍卖公司高价拍卖.

九、艺术评价:

《丹青难写是精神——谈欧阳龙与他的画》作者 萧龙士 ;《书与画》1983年第二期发表《怪——不悖画理,放——不失规矩》作者 乔木 《江苏画刊》1987年第九期发表《腹有诗书气自豪——评<欧阳龙画集>》作者 纵横 《美术之友》1990年第3期发表《书法长廊的回音——评<历代书法赏析>》作者 苏文 《美术之友》1993年第2期发表《总统和画家的翰墨缘》作者 杨世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报》、《工人日报》、《扬子晚报》、《作家文摘》、《扬子广角》发表《凌云健笔写英姿》作者 若愚 1994年12月巴黎《龙报》发表《东方凤韵——欧阳龙巴黎画展述评》作者 若愚 《中国书画报》1995年4月发表《欧阳龙的雄鹰图》作者 丁虹《美术报》1996年10月28日发表《笔筒意蕴,景小情长——喜读欧阳龙的小品画》作者 纵横,《中国书画报》1998年10月12日发表《鹰痴欧阳龙》作者 甘一鸣 《当代书画家》1999年4月1日发表《潜端画师虽辞世,留下雄鹰击长天》

⑸ 孔小瑜的人物生平

孔小瑜出身文化世家,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的第72代孙。孔小瑜的祖父孔杏荪,曾经当过清朝的武官,后来弃官从商,先后做过沙船营运生意、卖炒货和开中药铺等,业余时间喜爱书画,有时兴致来了也画上几笔芦草鸿雁,至今还存有他的画作。孔小瑜的父亲孔子瑜本应继家业经商,但他却爱画成癖,尤其喜绘兰花,同时爱屋及乌,由兰而摹花盆、陶瓷、青铜器和秦砖汉瓦拓片,那些玉石器皿配以花果鲜蔬,画风严正,开创了花卉博古画为孔家书画之风。 孔子瑜好客,常常宾客满堂,谈笑风生,多有书友画朋。孔小瑜出生于这样的一个艺术之家,自幼受到熏陶,耽于书画。父亲教他读《尔雅》,他独对《释器》、《金石录》感兴趣,以至于他日后精于博古画,与此不无关系。孔小瑜17岁就开始跑上海的码头,见闻了许多古玩珍奇、社会万象,并心摹神揣,时常代身体不好的父亲应酬画债。20岁时,经他父亲的一位好友,也是海派名家王一亭的推荐,孔小瑜进入上海一家书画店,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其画室“思撷馆”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孔小瑜以卖画为生之际,与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书画名家吴昌硕、吴湖帆、、陆俨少、王震、钱瘦铁、唐云等过往甚密,切磋之间,他的画艺日益精进。1932年,在一次画友聚会上,他与熊松泉、张大千合作了《醒狮图》,寄寓忧国之情。孔小瑜跻身于“海上画派”,以博古图闻名于世,亦工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当时有“张虎熊狮沈凤凰孔博古”之称。张虎熊狮沈凤凰,即善于画虎的张善子、画狮子的熊松泉、画凤凰的沈一斋。1945年,孔小瑜初次执教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院,同时被聘为“行余书画社”的国画教师,参与组织“九九消寒会”,致力于新国画研究活动。5年后,他同画家李泠然一道到香港谋生,呆了一年时间,又回到上海。此时画家为新社会新气象所感染,创作活跃,有不少扇面等作品,专门供出口部门需要。1952年,他和钱瘦铁合作的《送公粮图》,是由当时的市长陈毅题的款。另外,他创作的《西方三圣图》,在海内外流传甚广。
1955年冬,安徽省有关部门到上海聘请画家来皖参与文化建设,所聘的有陆俨少、宋文治、孔小瑜、徐子鹤等,陆、宋二人因故未能前来安徽。孔小瑜先行,他的夫人携着尚未成年的四个孩子4年后迁到合肥定居。海上名宿从此成为了安徽画坛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并为安徽的书画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60年代初,孔小瑜与萧龙士、童雪鸿、光元鲲进行了画作联展,一时引起轰动。而孔小瑜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则是在20年后了。
孔小瑜不大善于辞令,但记忆力惊人,所画博古器皿如鼎彝尊鬲,庞大繁杂,他不依实
物,仅凭所记,即合乎形制规矩,令人称奇。曾有人索求其春夏秋冬四条屏博古图,并提出将家中四人的属相龙、蛇、羊、鼠融入画中,四条屏中各均有铜器、动物、佛像、果品、小玩意等,孔小瑜应承下来后,凭着自己的博闻强识和绘画功底,一一巧妙构图、着色,后来这四幅精美的作品被收入《孔小瑜画集》中。晚年的孔小瑜囿于精力,很少画博古图勒,即使有兴致画,也只是以大鼎扼要表现。较之于他的父亲孔子瑜,孔小瑜的花卉博古图更为形象逼真,笔意老辣精到。他多以三代青铜器、名窑陶瓷、四时果鲜、风灯古佛、鸟笼鱼缸、蚕桑促织等入画,典雅精致,生动有趣。孔小瑜温和宽厚,为人坦荡,世人多称其善。他的为人艺品也为孔家的后人所继承、延续,其儿孙孔伯容、孔仲起、孔贻奋等各以特色显于画坛。特别是孔仲起,已成为了一位当代国画大家。
七十年代日本出版的‘东洋的美术’丛书有图文介绍云:“早年活动于上海画坛,1945年前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学院和‘行余书画社’任教。与柳滨等人从事新国画运动,对色彩、明暗方面均有研究和吸收。安徽美术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了大型《孔小瑜画集》。1998年安徽省文化厅主办“孔小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画展,出版纪念画集,纪念文集。代表作品有《牡丹》、《四季平安》、《欣欣向荣》、《百花争艳》、《战袍诗》等。

⑹ 张宜克的画值钱吗

值钱。张宜克,字石兄,号北极野人,法通居士 。祖籍安徽五河,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安徽分院特聘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中国艺术促进会艺术顾问、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禅意书画院院士、安徽省江淮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新媒体集团艺术顾问、星报艺术中心顾问、安徽国艺书画院艺术总监、合肥五月风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张宜克曾师从我国著名国画大师萧龙士先生之门下。其绘画作品即秉承先生中国大写意画之手法,更有厚重雄浑、静寂荒野、高远幽深的粗犷之气质,并在中国传统画派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方的油画、水彩等理念,运用清新、博取众长,其细腻的工笔、小写意的笔墨手法及构图技巧,所画兰花别致优雅、蝉虫形象生动传神。创作出了“近花与远山、小图首陪与大画”相结合的新具象余穗另类禅意作品,铸就自家风貌。其独到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的、当代的中国画样式内涵,延伸拓展了千百年延续不衰的中国文化,自觉担当对中国艺术的历史责任感,在他的笔下尤其是画与诗的结合,更彰显他在艺术道路上有着极高的悟性。他用自己独到竖芹卜的艺术内涵延伸拓展了中国传统的笔墨文化,呈现出高雅的艺术水准,既坚守着中华传统的文化立场和民族特色又注重当今世界的艺术交融,作品具有旺盛而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⑺ 萧龙士书画作品价格

萧龙士先生的国画作品,最近的市场价位是4000-5000元/平尺。
例如:
“山东哗滑拦天承”2009-03-07拍品号0022
1981年作《兰花》立轴(79×34.5cm),成交价 RMB 8,960元。
“天麒阁”乱胡2009-01-11拍品号0199
《花鸟》让行立轴(87×35cm),成交价 RMB 8,000元。

书画家的应酬作品决定于创作场合,任何时候都可能有的,主要不是由年代而定。
作品的年代早晚,一般概念是年代越久远、价格越高;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品的功力、技巧的成熟程度,许多大画家的暮年之作,水平极高。
总之,对一幅作品而言,都还必需做具体评估的。

⑻ 一路奋飞入云天(3字当代国画家)

欧阳龙,1938年生,安徽萧县人。1960年毕业于皖南大学艺术专科,自幼从师老画家萧龙士,后拜师李若禅先生。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任江苏省徐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爱其真骨 昂首长吟 ——《欧阳龙画集》



程大利

欧阳龙先生是位优秀的花鸟画家。 我常常回忆起与欧阳交往的愉快日子,其大朴不雕的风采让我难忘。让人感到生命脆弱的是,年仅62岁竟溘然长逝。近代画史上才华过人的陈师曾、陈少梅乃至徐悲鸿、傅抱石均早逝,但他们的作品却推动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艺术家以作品存世,在延续着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让后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欧阳龙1938年生于安徽省萧县。在这片四省交界的百十公里的范围内,诞生了一批现代艺术名家,如刘开渠、李可染、朱德群、王子云、萧龙士、王肇民等。黄河古道那厚拙又不乏灵气的民风、民俗和吃苦耐劳的秉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当代艺术家。欧阳就是这批艺术家中的优秀代表。面对画家留下的大量作品,我们逐一欣赏研究,便得出了一个结论:欧阳的艺术境界高,修养深,笔墨沉厚,形成了自己的形式风格。境界高是画家心胸人品的体现。画格有高低,非大胸襟形不成大手笔,当然也出不了大境界。大境界是站在认识论的高度上看技法,认识论决定着方法论。眼高手自然会高,手眼关乎人品,而人品是个综合问题,这其中包括心胸、境界、眼力。所以,古人列出“人品高——气韵高——笔墨致”的逻辑关系,中国画是中国画家人格的写照银大,与画家的格致气度互为表里。欧阳有诗“无意去留沙渚雁,不惊宠辱海边礁”,“声远犹堪惊海岳,拔除万累云间翔”,由诗便可知其艺术追求。澄明的心境如沙渚之雁不计去留,如海边礁石,宠辱不觉。人毕竟也有“累”时,欧阳却崇尚“拔除万累云间翔”的境界,意远心高非常入可比,其赋予情感色彩的画作自然动人心魄。欧阳笔下的鹰隼、花卉和石水是画家心灵的写照,是超拔尘俗、翱翔于云天的丈夫情怀。修养深,使欧阳和一般画家拉开了距离。他自幼酷爱读书,每读必有心得。读书是读书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人(包括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似乎不须多沦。但作为中国画家,如果没有国学修养就无法完成中国画谋誓�导泄��飞系奈娜藙T家无一不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包括思想的、知识的、艺术的,一双犀利的眼睛能识真伪高下,对艺术的理解通达透脱。艺术一靠感觉,二靠修养。修养是几十年的积累,而且是“化”的过程。“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这就是修养。欧阳对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古典文学都有很好的修养,他写了许多精辟的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出版了许多专著,这些文章和专著的学术含量都是很高的。我曾与他多次交谈,感到他对艺术的领悟很深,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问家气质。话虽不多,但句句要害,直逼本质。欧阳融学识于艺术实践,常有独特心得。且看他在《画鹰记》中所写的从艺心得:“于绘事之外,常用心于庄、屈,论道于黄、老,佛经禅机时亦冥悟,以胸中之气与天地精英相契合。挥运之时,则脱去自然之羁绊,心手两忘。此即所谓“得鱼忘筌”者也。自然之鹰仅作为精神之载体。又于酒阑兴酣之际,随手挥洒,墨亦浑然,非鹰非鹏,非雕非鹫,无心无笔,无我无相,此又一层境界,其中意趣,未可尽言矣。”达到这层境界,正是欧阳的修养所致。对哲学、美学、艺术学的修养,使他弯脊具有不同于一般画家的技巧。笔墨沉厚是我对欧阳笔墨技巧的总体认识。沉是相对于浮的,厚也是相对于薄而言,沉雄厚拙既是欧阳的审美取向,也是他几十年实践的结果。欧阳书法根基甚厚,初自汉隶人手,转而大草,学张瑞图笔法,方笔折股,体现欧阳性情中潇洒利落的一面,但中年后行笔愈圆,朴素中深藏厚拙,无剑拔弩张之势,此属审美的高格调。以书法渗入锋闹竖画法,自然笔笔老到,展示着中锋的魅力。欧阳作画行笔不快,落纸沉稳,用线、点虱,不求表面流畅俊逸,注意力透纸背的渗化效果。� 中国画的笔墨“向有文野之分,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计”,这粗看起来是技法问题,实质上是画家整体素质的体现。欧阳所著《水墨画鹰技法研究》已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技法书,而是画家美学观念的诠释。他的许多见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道出了中国画艺术的文化品格。我坚信,如果再给欧阳20年时间,他将会创造出一个水墨画的高峰。

在出版《欧阳龙画集》之际,谨以此短文作为对欧阳兄的悼念。是为序。

2001年3月于京华程 大 利(序)

画如其人。 “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王通)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 (刘勰) “大痴坦易而洒落,故其画平远而冲濡;吴镇孤高而清介,故其画危耸而英俊。”(张庚) 欧阳龙,为人淳厚耿介,不擅机巧,讷讷不多言语,而情感世界丰富且坦诚。为事豁达恢宏,不计子芥又不失谨严。我与之交往是先读其文、阅其画,神交已久而后成为友的。偶与之论画,知其积累之厚且博闻疆记。他爱三思而后画,思之所得写成文,于是数年来积下了不少见解透辟的文字。那文风也是以深见长,不露圭角,不冒火气,是娓娓谈出的心得。数十年的修养锤炼,使得人格、画格、文格浑如一体。 郭若虚有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欧阳龙的画落笔沉厚,无一丝轻浮,用中锋慢慢去写,不慌不忙地运斤游刃,象钝刀刻石,又象农人掘土,以深厚见长。他没有那种一挥而就的才子派头。喜欢凝神思索,慢慢起笔,缓缓收笔。不是说中国画不能快,最实质的问题不是运笔速度,实质问题是能否见骨,见骨力。“骨法用笔”是中国画审美的至高准则。所谓“笔能扛鼎”,“笔端如有金刚杵”,便是指中国画用笔柔中寓刚的效果,这很象中国的太极拳,在如行云流水般的绵绵运行中藏着深深的力度。正因为如此,轻浮和火气便成为中国画用笔之大忌。 欧阳龙的画情感沉静、真挚,画面简洁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这也一如其人,他这人感情内向而又分明,对生活体察透辟,处事干练。画面是心态的轨迹。宁静、内省、恬淡的境界正是千载而下中国画家们所孜孜追求的境界。 欧阳龙今年51岁,大学毕业已近三十个年头了,但在艺术上的奋进和刻苦不亚於初初上阵的青年。他到了苦苦思变的年龄,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语言,我们还无法预测这种新探索的结果。但我对朋友们的探索向来给予热诚的鼓励并寄予厚望。� 辉煌的传统艺术顶峰使后人叹为观止。难辟新径的苦恼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从文人画这个角度讲,我想,不必刻意去追求极端。真实地坚持不懈地写自己的心态和感受也就够了,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不间断的素养的锤炼,就这样画下去,画下去,那就是自己的语言。因为,中国画是人格的记录。

1989年盛夏于南京

欧阳龙书画艺术成就简介

一、专集:

《欧阳龙画集》1990年4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历代:书法作品赏析》199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水墨画鹰技法研究》199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二、论文:

书法论文5篇被收入《中国书法论著词典》199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国画欣赏杂谈》1980年8月24日《安徽日报》发表;《试谈书法的表情美》1983年《书法研究》第三期发表;《常与变》1984年《书法研究第四期发表;《侧锋辨误——与胡问遂同志商榷》1985年《书法》第六期发表; <<谈书法的韵味追求>>1986年《书法》第四期发表;《怎样画菊花》1991年《中国书画报》连载;《萧散散论》1992年《美术向导》第四期发表;《论生活的真实感与意象酿造》1993年《国画家》第四期发表;《王羲之文艺心理初探》1993年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交流;《心与心的交流》1995年4月13日《中国书画报》发表.

三、国家级报刊出版、发表书画作品:

书法一件入选《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书法一件入选《当代书法艺术大全》(中国书协编) ;书法一件入选《当代中日书法作品集》(中国书协编) ;国画《菜花雏鸡》发表于《中国书画》第?期;国画《火鸡》发表于《中国书画》第34期、《中国文化报》1988年8月21日版;国画《金翅击沧溟》发表于《人民日报》1988年9月27日版;国画《三鹭图》、《不染污泥出众芳》发表于《美术之友》1990年第3期;国画《小鸡都来》发表于《人民日报》1990年11月5日版;国画《双鹰图》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0月31日版;国画《乱分春色》发表于《文艺报》1991年3月2日版;国画《听涛》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92年7月6日版.

四、省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43件、论文23篇。

五、国家级单位展览和收藏书画作品:

书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980年参加“全国第一届书展” ;书法《适我无非新》1982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展览”; 国画《鹏程万里图》1991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国画《扬波万里图》1991年被北京天安门城楼收藏;国画《相知在河源》1992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后被收入画集); 国画《双鹰》、《油菜双鸡》1992年被文化部炎黄艺术馆收藏;国画作品参加第三届至第十一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 ;国画《鹰》参加1992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 国画作品20件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参加花鸟画联展;国画《大野雄风》1994年参加“全国人大成立40周年展”; 国画《双鹰》1994年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国画《鹏程万里图》1995年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收藏;国画《松风英韵》1995年参加“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 ;书法《唐诗一首》1996年被中南海收藏;国画《雄鹰》1996年被齐白石纪念馆收藏;国画《兰》1997年入选“当代中国画掇英展,并被收藏.

六、出国展览作品:

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国画廊“中国名家画联展”展出国画作品4幅 ;199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董卡斯特美术馆展出国画作品8幅; 1992年在日本书艺院主办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展出书法作品1幅 ;1993年在瑞士“圣诞画展”展出国画《紫藤小鸡》、《兰花》; 1994年2月在法国圣太田举办画展 ;1994年国画《雄风》在加拿大展出 ;1994年12月在巴黎龙报艺廊举办个人画展.

七、入选各类辞典:

《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199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画家辞典》199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1993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世界名人录》1996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世界前五百人传记》1996年美国名人协会出版社出版.

八、荣誉和获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徐州国画院院长;国画《鹰》1992年获“加拿大第二届枫叶奖”; 书法作品1992年获“日本书艺院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银牌奖;” 法国总统希拉克1995年5月亲笔致信赞扬国画《双鹰》,1997年5月由北京荣宝艺术拍卖公司高价拍卖.

九、艺术评价:

《丹青难写是精神——谈欧阳龙与他的画》作者 萧龙士 ;《书与画》1983年第二期发表《怪——不悖画理,放——不失规矩》作者 乔木 《江苏画刊》1987年第九期发表《腹有诗书气自豪——评<欧阳龙画集>》作者 纵横 《美术之友》1990年第3期发表《书法长廊的回音——评<历代书法赏析>》作者 苏文 《美术之友》1993年第2期发表《总统和画家的翰墨缘》作者 杨世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报》、《工人日报》、《扬子晚报》、《作家文摘》、《扬子广角》发表《凌云健笔写英姿》作者 若愚 1994年12月巴黎《龙报》发表《东方凤韵——欧阳龙巴黎画展述评》作者 若愚 《中国书画报》1995年4月发表《欧阳龙的雄鹰图》作者 丁虹《美术报》1996年10月28日发表《笔筒意蕴,景小情长——喜读欧阳龙的小品画》作者 纵横,《中国书画报》1998年10月12日发表《鹰痴欧阳龙》作者 甘一鸣 《当代书画家》1999年4月1日发表《潜端画师虽辞世,留下雄鹰击长天》

热点内容
室内盆栽药材 发布:2025-05-16 18:46:06 浏览:715
牡丹江和佳木斯哪个大 发布:2025-05-16 18:45:56 浏览:437
梅花鹿的疾病 发布:2025-05-16 18:44:32 浏览:73
香水百合钢琴 发布:2025-05-16 18:43:49 浏览:422
蝴蝶花卉造型 发布:2025-05-16 18:35:32 浏览:119
荷花美课例 发布:2025-05-16 18:32:44 浏览:813
安宁八街玫瑰花节照片 发布:2025-05-16 18:28:29 浏览:883
石头上长草是什么盆栽 发布:2025-05-16 18:28:22 浏览:41
2017情人节上映电影 发布:2025-05-16 18:15:28 浏览:272
玫瑰花怎么钩 发布:2025-05-16 18:08:50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