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的兰花
⑴ 有关苏轼的浣溪沙的问题~~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⑵ 上联,溪边兰草鱼儿欢.下联
对联尾字韵 上仄下平 是规矩,欢是平声字,应作下联尾,因此,对一上联,
上联:谷口杏花牧童乐
下联:溪边兰草鱼儿欢
⑶ 赞美花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内
(杜甫:《春望》)
3.晓看红湿容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4.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⑷ 蓝色的野花,田里溪边常见的,小小的,像蝴蝶一样的,又像兰花一样的,叫什么
是蓝色鸭拓草吗? 蓝色鸭拓草又叫野蝴蝶花、半日莲、碧竹子、兰花草、竹叶菜版、鸡冠菜、鸭抓菜权、淡竹叶花等。 学名Rhoeo spathacea (Sw.) Stearn; 科属鸭拓草科、蓝背万年青属。
⑸ 这是什么品种的兰花,云南山里溪边挖的。
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寸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版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权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以块根入药,记得网络确认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