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天鸡炉
Ⅰ 宣德炉有哪些经典款式
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宣德年间制造的一种香炉。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即朱瞻基的年号,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在位的十年里,明代的文化和经济达至一种高度繁荣阶段。
而恰好这个皇帝忽然有一天想重换宗庙中的器具的时候,暹罗国进贡来了一批风磨铜,于是宣德皇帝立即下令仿造古代器皿制作铜炉,分三次,做了18000件,器型非常特别,我们后世将其称为宣德炉。下面是宣德炉的一些常见器型,认识一下哈~
1、冲耳炉
冲耳炉是依宋代瓷炉制式而成。宋代所有的礼乐之器均以夏、商、周之青铜礼乐之器为据,传承弘扬,优形化神,创“冲天耳炉”之经典型制,并使其称为宣德炉之首型。
冲耳炉
2、鬲式炉
鬲式炉在宣德炉的存世量仅次于蚰龙,鬲炉的基本造型是光素的,因此,就像明代家具一样,鬲炉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它的造型和线条。这件应该是最典型的明代鬲炉,注意看,肚子和腿的线条都很优美。
鬲式炉
3、朝冠耳炉
朝冠耳,亦称“判官耳”,在于侧面,向上翘起,以其耳形如古时朝冠耳而得名。宣德皇帝以此式炉颁赐詹事府、翰林院以及国子监,寓意“加官进爵”,颇富吉祥意。
朝冠耳炉
4、狮耳炉
狮耳炉,俗称狮头炉。据史料记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要员之器形。以其意蕴,狮为百兽之首,取其威仪以率六军之统。
狮耳炉
5、象耳簋式炉
象耳簋式炉两侧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这件明代铜象耳宣德炉,象的造型更为抽象,这是明代的一个特点。
象耳簋式炉
6、天鸡炉
天鸡就是凤凰,龙为帝,凤为后,铸造在炉上之天鸡耳,远看似狮,但造型俯首朝下,双眼细长安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低眉妩媚的感觉,宣德皇帝从此赏赐后宫,取意鸾凤和鸣,夫妻恩爱。
天鸡炉
7、双鱼耳炉
双鱼耳炉始创于宋代官窑,是为瓷炉,明宣德时,即为宋代瓷炉为依据,丝毫未改,依原样以铜铸之,且随古意,寓意“鱼水之欢”。
人有男女,相和鱼水,生命得以繁衍。宋帝、明宣宗均以此理为大纲,特制鱼耳炉支?k(ruò)龙涎香、芙蓉、玉华诸香,提神调情、以助鱼水之欢于起居室。
此炉应放置在卧室,不能放在他处。
双鱼耳炉
8、戟耳炉、马槽炉
戟耳炉、马槽炉,这两款炉型正义凛然、威仪堂堂,端庄贵重,傲岸沉稳。远观须仰视,如高峰上之亘古城垣(yuán)固若金汤;近赏颇敬畏,似大将军执双戟于殿堂,浩气威严。这两种炉之形制,盛行当在明中以降,清早以前,尤以康熙马槽炉为最。故就存世来看,此二种炉精美、雅素、大气、甚为后人追求。
戟耳炉
马槽炉
9、“钵”式炉
“钵”,本为佛家器物,由天竺国随佛教传入中土,初为化缘之用。后亦仿之为香炉也。宣系铜炉中,一者“素风”依旧,多素身清雅,精致妙器,当为文房清玩;二者饰以纹图,极尽奢华则多为宫廷贵胄之赏器也。此炉皮色枣红,包浆肥厚,声音清越。炉形呈钵式,两侧饰环耳,线条圆弧流畅,造型典雅端庄,器形古朴大气,为炉中佳品。
“钵”式炉
10、蚰龙耳火炉
蚰龙耳炉,即为两侧有两个素龙耳(或饕餮耳),专门为皇帝书房之用,可以单独放在一个香几上,也可以放在文案正西五尺处,或是条案上、亮柜上,六寸以上的大器则可以放在厅、室、殿等处。
蚰龙耳火炉
11、押经炉
押经炉,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压经书的路,其主要特征就是而上的凸起。
押经炉
宣德炉鉴别方法:
一、看造型:真品做工非常精细,器型简单古雅无过多的裱饰,即使外表不镶金色,也足以体现它非凡的珠光宝气,伪品外表不镶饰者不好看。
二、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伪品包浆则显枯槁。
三、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均匀且相当精细,字体笔画非常工整严谨有力,大气磅礴,有越看越妙美之感觉;伪品铸工不均匀且粗糙,字体笔画死板生硬。
四、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在底部接触处;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不自然。
五、掂重量:真品比重接近黄金,壁薄且手感沉;伪品壁厚看似沉上手轻。
六、看锈迹:真品皮色罩外隔绝空气不易生锈,偶现极少的自然锈迹或无锈迹;伪品里外都锈迹斑斑,不锈者或新仿或经特别处理,看之不老不舒服。
七、听敲声:真品敲声调高而清脆,悦耳悠长;伪品则声音沉闷。
八、品手感:触摸真品犹如婴儿肌肤般细腻,爱不释手;触摸伪品手感生涩心中堵得慌。
Ⅱ 斗罗大陆里面都有哪些武魂
器武魂:七宝琉璃塔(九宝琉璃塔)、七杀剑、圣剑、火凤剑、青钢剑、追魂剑、昊天锤、血魔斧、震天斧、龙杖、蛇矛、蛇杖、破魂枪、千击矛、海之矛、紫华弓、龙纹棍、星罗棋、如意盘、摄魂铃、九凤来仪笛、宝典、三生镇魂鼎、时光苒钟
时空银盘、乌龙盾、金刚巨盾、灵犀盾、天甲盾、星云扇、星冠、光环、晃金绳、长鞭、迷之珠、雷珠、黑笛、回旋镖、璇玑伞、治疗权杖、天星炉、宝石、长刀、长棍、巨槌、月刃、银针、铸造锤、长矛、三股叉镰刀、锄头
猫形武魂:火焰狮(火焰狮王)、赤金狮(黄金狮王)、鬼豹(鬼影豹皇)、巨掌黑虎、金刚虎、风豹、电狂豹、紫影狮、墨豹、战虎、斑斓猫、火豹、闪电豹
六翼魔虎、血虎、鬼虎、幽冥灵猫、白虎、黑暗魔虎、幽冥狂狮、炽虎、虎魔猫、金狮、金豹、金虎、空明魔豹、火焰魔虎、三眼金猊、海豹
植物类武魂:蓝银草(蓝银皇)、碧磷九绝花、鬼王藤、暗黑蓝银草、九心海棠、天青藤、太阳花、赤炎荆棘、奇茸通天菊、荷花、孤竹、妖眼魔树、紫煌竹、紫影竹、黄金叶、生命之树、八角玄冰草、烈火杏娇疏、仙灵草、幽香绮罗仙品、雪莲
鸟类武魂:四眼猫鹰、十首火凤凰、邪火凤凰、黑凤凰、冰凤凰、光明凤凰、风铃鸟、白鸽、天鹅、翡翠天鹅、长啄鹤、碧玉青鸟、火鹤、雷鹰、追魂燕、金鹰、尖尾雨燕、闪鸟、电光隼、闪电隼、紫玉隼、银英兽、巨翼鹫、青影神鹰、剑喙蜂鸟
龙类武魂: 金眼黑龙王、蓝电霸王龙、光明圣龙、黑暗圣龙、黄金圣龙、黄金龙、银龙、独角爆龙、海龙、地龙、红龙、火龙、赤龙、紫煌灭天龙、恐惧魔龙、彩虹龙、青炎龙、剑齿地龙、风龙、胭脂龙、吞噬龙、霸王龙、饕餮、神圣巨龙、上古冰龙
邪恶武魂:食脑兽、血婴、憎恶、复仇之魂、骷髅王、巫妖、骨龙、骷髅、骨杖、冥域蛇、蝎虎、暗魔邪神虎、血红魔傀、尸巫、僵尸、恐怖骑士、梦魇、骷髅头、怨灵假面、天蜈、幽冥剑、冥雷、魔蛆
猿类武魂:泰坦雪魔王、织火猴、大力猩猩、泰坦巨猿、大头灵猿、风狒狒、大力神猿、碧海灵猿、嗜血魔猿、幽灵猿、血红狒狒、血猿
狼类武魂: 金狼(金狼王)、疾风魔狼(疾风双头狼)、银狼(银月狼王)、独狼、幽冥狼、烈火苍狼、三头赤魔獒、震天吼、风灵狼、狼猿、紫灵狈、罗三炮、迅狼
熊类武魂:冰熊王、大力金刚熊、雪魄魔熊、暗金孔爪熊、冰霜之熊、恐爪熊、铁臂熊、金熊、狂暴巨熊、嗜血魔熊、暴金熊、浣熊
蛇类武魂:碧磷蛇皇、曼陀罗蛇、吞天蟒、凤尾鸡冠蛇、美杜莎、九节翡翠、天青牛蟒、海蝰蛇、墨鳞蟒、虚幻之蛇、胭脂软筋蟒、森蚺
蛛类武魂:噬魂魔蛛(噬魂蛛皇)、紫翼魔蛛(紫翼蛛皇)、地穴魔蛛、人面魔蛛(人面蛛皇)、死亡魔蛛(死亡蛛皇)
人形武魂:双子独眼巨人、天使、治愈天使、神圣天使、冰天雪女、六翼天使、海神、死灵圣法神、雪灵迷幻武魂:邪眼、海星、黑妖、残梦、鬼魅、幽灵、影子、火影、火焰领主
虫类武魂:冰蚕、光明女神蝶、光明龙神蝶、蚁皇、千钧蚁、太阳虫本体武魂:大脑、皮肤、双手、翅膀、双拳、小腿、头发、灵眸、躯干、修罗之瞳、自身
牛类武魂:板甲巨犀、独角巨犀、铜牛、火云犀甲牛、狂犀、饕餮神牛、狂牛、铁角牛
龟类武魂:玄冥龟、冰玄龟、玄龟、黄金玳瑁、玄武龟、镜影兽
鱼类武魂:深海魔鲸、魔魂大白鲨、邪魔虎鲸、海马、人鱼、魔鬼鱼、刺豚
蝎类武魂:冰碧帝皇蝎、粉红娘娘、大地之王
鼠形武魂:吸血蝙蝠、暗金三头蝙蝠王、闪电貂、啮齿鼬
星体武魂:太阳、月亮、天煞孤星、火星、碎星之光
食物武魂:糖豆、香肠、雪茄、馒头、橘子、鸡腿
元素武魂:冰、火、土、风、云、雪、雾、火球
鳄类武魂;黄金鳄(黄金鳄王)、麟甲兽
马类武魂:角鳞马、天龙马、独角兽
兔类武魂:闪电兔、柔骨兔、玉兔
蟾类武魂:三足金蟾、朱晴冰蟾
象类武魂:钻石猛犸、皮皮象
狐类武魂:三眼魔狐、九尾狐
Ⅲ 天鸡耳宣德炉什么人不能用
平民。资料显示在历史上天鸡耳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在明朝只有皇亲贵族和朝廷官员才可以使用,平民是不能使用的。
Ⅳ 朝冠耳海棠炉原型
陈巧生大号海棠炉。此款炉型采用海棠花型,形制巧妙,俯视四瓣花形。是朝冠耳海棠炉的原型,炉口平整有边唇,束颈。炉身为海棠花型,下承海棠马蹄足。整体造型洗练,圆浑端庄,朝冠耳,转角圆润,雍容华贵。此炉既稳重古朴又灵韵十足,得者无不欢喜。
Ⅳ 请问谁有清代紫砂壶大师名单啊。我要找一个叫什么友庭的一个人
清代紫砂壶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於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书法唐宋,所制壶碟杯盘,无不精美 。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Ⅵ 大明“宣德炉”:共有117种,你知道多少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
这里说的是宋人的四雅。这四般闲事,今人还在做。在座的各位收藏家,基本上也是属于高人雅士,这风雅之事,其实更多的反应出人的内心修养。
除了这文人四雅,还有江南七俗之说。
所谓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正所谓七俗。”
鼎式炉
这里不管是江南七俗,还是文人四雅,这个焚香都是一致的。焚香,俗称烧香,这一烧香就俗了,改成焚香,则雅致许多。不管烧香还是焚香,香炉是必备的。而最为雅俗共赏的一类文物,就是宣德炉。也就是传说中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
簋式炉
今天不说宣德炉如何鉴定如何辩伪,说说宣德炉一百一十七式。宣德炉由于是明初宣德皇帝御命铸造的香炉,所以论宣炉真伪首先要看是否靠谱,也就是《宣德鼎彝谱》。由于《宣德鼎彝谱》文字过长,这里就不长篇大论的引用,只是大致根据本谱对宣德炉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和讲解,目的仅为普及宣德炉知识,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指正。
双鱼耳炉
据说当时从宋代皇家文物大典《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选出88种铜器,和内府所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等宋代名窑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鬲、簋、尊等青铜礼器造型,一共创造了117种器型。当然这117种器型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绘图留档,所以这117种宣德炉大部分器型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戟耳炉
后来学者和研究人员按图谱将宣德炉器之造型大致分为11类:
一、乳炉类:也就是三足如乳,双耳的炉子,有冲耳(亦名冲天耳、朝天耳)、桥耳、鋬耳、双耳、方耳、兽首耳、平口等七种。
二、鼎式炉类:也就是三足双耳仿青铜圆鼎造型的炉,也有四足方鼎式样。
三、鬲式炉类:索耳鬲式炉、平口鬲式炉;鬲是远古炊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四、其他三足炉类,依器形分有鼓式炉、仰钟式炉、洗式炉、杯式炉、盏式炉、朝冠耳炉、其他等七项。
五、花式三足炉类;不在前类的三足炉,均归为此类。
六、筒式炉类:也就是类似于笔筒的香炉,有方耳筒式炉,筒式炉,阿拉伯文筒式炉、戟耳、如意耳、弦纹筒式炉等六项。
七、竹节式炉类;仿生竹节造型,主要是文人使用,文同画竹,高呼与可,虚心而有节。
八、钵式炉类;也就是佛门的钵盂类,此类最早的名品应该是唐玄奘的紫金钵盂,那就是一个以紫铜,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合成的k金钵盂,后来被用来焚香礼佛。
九、簋式炉类:蛐龙耳、鱼耳、戟耳、錾耳、仿古式、象首耳、天鸡锦边、兽首耳、平口、其他等,簋是青铜礼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簋本来是盛放主食的食器,后来成了礼器,成了国家王权的象征,所以簋式炉地位崇高。
十、方炉类:朝冠耳方炉、鼎式方炉、台几炉、斗炉、琮式炉,长方炉、小方炉等;方形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用方炉礼地,地坛祭祀用炉一定是方的。
十一、花式四足炉类:分法盏炉、海棠式炉及菊囊式炉等,一般四足类其他花式炉均在此类。
象首耳炉
我们说说常见的一些宣德炉类型。
冲天耳三足乳炉,这是《宣德鼎彝谱》里最常见的器型,意思是有三个类似于乳房的器足,炉口沿有一对立耳直立冲天。
相对于桥耳炉,冲天耳的耳朵高而窄,桥耳耳朵低而阔,类似于弧形。
魑耳乳足炉,就是两个耳朵是两条魑龙,不管什么耳,三个乳足是此类乳炉的总体特征。
狮首炉
宣德炉瓷器文物鉴定真知堂:象首彝炉,就是炉子对称有一对大象头为耳。此类造型还有狮首彝炉,天鸡首彝炉等造型。所谓狮首大彝炉其实不是狮子,而是龙生九子之狻猊,形似狮子,好烟火,所以应该正名为狻猊首彝炉。还有天鸡炉,其原型应该是凤凰,不过后人不识凤凰,改成了天鸡。此类象生炉有光素炉身的,也有浮雕炉身的,造型一般多为大器。
朝天耳炉
所谓压经炉,一般指一种很小的宣德炉。用来抄经时作为压纸的镇尺,盈盈一握,一般只有压手杯大小,和常规炉相比,尺寸很小,用来上手把玩和抄经做功德时的镇器。
所谓蚰龙耳炉,就是炉身左右一对水蛭型双耳,和炉口沿平齐,一般多为圈足。其实这个蚰龙,又称盐蚰,头上有触角,就是我们俗称的鼻涕虫,所以称为蚰龙,乃是雅称。
桶式炉
桶式炉里面最有名的为三元炉和九思炉。其实就是弦纹炉。其器型来自古代酒器青铜樽。器身三足三条大弦纹的为三元炉,器身三足九条弦纹的为九思炉。所谓九思乃文人雅称,因炉身九条弦纹,俗称九丝炉,文人取“孔子"君子有九思"之意改为九思炉,具体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花式炉
还有 朝冠耳炉 ,两个立耳颇类古代官员的乌纱帽,鼓墩炉 ,模仿古代皮鼓之实物而成,海棠式炉,炉型似海棠,其实本身来自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海棠式盆或洗。很多宣德炉的器型都能跟宋代五大名窑相符合。在此就不赘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鼎彝谱》中还记载了一些仅为孤例的炉名,早已神龙飞天,见首不见尾了。还有一些非后世所认的用来焚香的器型,在当时可能也属于宣德炉的范畴。
Ⅶ 请问紫砂壶哪家好
购买紫砂壶看价格是最直接的,几十块想买到真的紫砂壶我想你自己也不会信。但也不排除有些商家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而乱标价,所以才会有评价这玩意,一件性价比高的商品,往往评价都不错,而坑人的东西会被喷得体无完肤,因此买壶前不仅要看价格还要看评价。有条件的话建议你到实体店购买,除非特有信誉的网店,不满意给你无条件退货。真正玩壶的人是能看出来的,就看你有没有时间了,方法很简单,你多去某几个壶店,如果有的客人坐在那儿就是不走(旁边的商户除外),还能经常看见他,甚至你都能搭上话了,你可以在此家店里选壶了。
希望能帮到你。
Ⅷ 大明宣德炉真的价值多少钱
从近20年的国内拍卖成交状况看,明清铜香炉的成交数量和成交价都在逐年上涨。2000年以后,铜香炉的平均成交价格稳定在10万元上下。近几年,铜炉收藏势头不容小觑,各大拍场佳绩频传。2010年,仅王世襄藏炉专场总成交额就高达9844.8万元,成绩不俗。
上海君道鉴定传授几个简单辨别宣德炉的方法:
首先,宣德炉材质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经反复提炼的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如此便愈烧愈纯,其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铜质非常精细。而仿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比例,因此从外观看铜质便能粗略鉴别真仿,如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仿。
其次,宣德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仿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三,真假宣德炉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还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者为仿,浑厚古朴者为真。
四,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仿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仿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Ⅸ 明代私家铜香炉海棠底款有哪些
摘要 一般情况下分为五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在宣德炉的底座上一些名明代宣德的庙号,这些庙号的数字基本上是一到六个数字。
Ⅹ 古代制作紫砂壶的名家都有哪些人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