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海棠
Ⅰ 洛丽塔是什么的 电影人物一树梨压一海棠是怎样的电影
《洛丽塔》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电影根据著名的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波科夫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改编。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圆买下了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客观的数目。
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勃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了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的终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的12岁大。
1962年电影怪才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了纳博可夫最具争议性的小说《洛丽塔》。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里利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纳波科夫小说的深刻理解,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在37年后他又在《大开眼界》中再次回归这个主题)。
十几岁的洛丽塔成熟美丽,天性中有一种野性的味道。她讨厌母亲那一套清规戒律,从没想做个因循守旧的淑女。处于青春期的她似乎在无意间勾引继父,对谁都没真感情,更是无心学业……当时的美国社会一片正气,根本不接受这个站没站样、坐没坐样的洛丽塔,她简直就是个异种。全美不止禁了电影,还把小说也列为禁书。
时光荏苒,社会上像洛丽塔一样的问题女孩越来越多,90年代末,洛丽塔和40岁的继父的畸形恋再次被搬上银幕,没想到新版彩色的洛丽塔依然如旧,在电影院,她还是坐没坐样,把腿翘到前排座椅上。直到今天,“洛丽塔”还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就象她高高翘起的腿,永远被视为“有伤风化”。
虽然小说《洛丽塔》1953年一经问世便遭各方非论。但是1962年搬上银幕的电影《洛丽塔》则拍得含蓄而优美,黑白片的形式也使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朴实了许多。片中并无过份的激情场景,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有些“儿童化”。库布里克巧妙地运用指甲油、门等一系列小道具,以柔和的灯光来描述这个乱伦故事。库布里克并未将故事的主题订为小说原作的“天真的堕落”和“世俗的强大”,而是以唯美的方式强调了主人公境遇的可笑与荒谬。
虽然扮演洛丽塔的演员有些成熟过头,但演员的表演还是到位的。库布里克以一种带有喜剧意味的正剧的方式,再次展现了他影片中永恒的主题: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受到的压迫。
Ⅱ “一树梨花压海棠”什么意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思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其中,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梨花是白色的,海棠是红色)。
“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树梨花压海棠》,用来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
“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是影片《Lolita》的中文翻译,其它译名《洛丽塔》。《洛丽塔》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9月25日在美国上映。
(2)洛丽塔海棠扩展阅读:
苏轼所作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背后的故事
苏轼的好友张先活了八十八岁,娶了十八岁的小妾之后仅仅只活了八年,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死的时候,小妾哭的死去活来,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
影片《一树梨花压海棠》
影片《一树梨花压海棠》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情爱故事。1999,获得第8届MTV电影奖最佳吻戏提名,获奖者: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 。
Ⅲ 为什么洛丽塔要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呢
梨花”压“海棠”,历来用于比喻老夫少妻,“梨花”为白色,喻指银发白须的年老丈夫;“海棠”为红色,喻指红颜年少的妻子。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典故--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Ⅳ 《洛丽塔》为何又叫《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想出这个中文翻译名的人有几分天才的恶趣味。和另一部经典译制片《魂断蓝桥》一样,很少有译名能如此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如此和剧情相贴切。只是,《魂断蓝桥》如同“蓝桥会”的故事一样凄美,而“一树梨花压海棠 ”,闻者不免总能感到千年前那位天才词人带点点坏心的调侃,同时有种香艳暧昧的意味。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
Ⅳ 《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每朵海棠都像你
一直格外钟情忘年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爱而不得,柔肠百转,凄美不可方物。
你发现没,所有那些我们曾深深眷恋却没能得到的,都成了窗前那一道清冽如水的白月光,漫漫人生路上,明亮了多少个辗转无眠的长夜。
水中月,雾中花,之所以美好,在于其永不可得。
好比,五月阳光下那个笑容清浅声音干净的格子衫少年;
好比,桃花树下青丝如瀑巧笑倩兮的长裙少女;
好比你儿时曾疯狂的渴望却支付不起的美少女战士或游戏卡带……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就该明白,这是一种怎样深沉又复杂的感情,或者说是——执念。我们永远丢不掉过去尤其是儿时经历对个人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不管你是乐意或是抗拒。
可世上有些东西,注定只能属于过去,归于记忆,留在心底那个最柔软的有山有水有明月的角落,化作春泥,滋养一方灵府。
有的人偏偏不信邪,非得把本该尘归尘土归土的扯出来,握在手里,好像这样就能在生命的无涯荒野中贪得一晌安稳,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就比如,《洛丽塔》的男主,故事的自述者亨伯特先生,一个大学教授兼作家,表面光鲜且道德高尚的中年男子。
十几岁,情窦初开的年纪,爱上了一个美丽娇柔的小姑娘,安娜贝尔。两人难解难分之时,她却因病早夭。
这朵凋零的小海棠啊,在他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从此,歧途末路,永无回头之日。
如果不是在黑兹太太家遇见了那个叫阿洛的小姑娘,不知道亨伯特的后半生会不会在寻寻觅觅中,却过得比较安稳?我们不得而知。
只知道那一天,后花园,阳光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十二岁的阿洛,蜂蜜样的肩膀,栗色的头发,水花淋湿了她的衣服,刚刚发育却不成熟的小身体姿态尽显,一回眸,对上一张痴痴呆望的脸,那眼神,冷淡不屑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撩拨,勾的人心神荡漾。
“那是我的洛”,黑兹太太说,“这些是我的百合花。”
“是的,它们很美,很美。”一眼万年。
若干年前埋下的那颗种子,就在这一瞬间,破土而出,开出花儿来。洛丽塔是安娜贝尔的影子吗?要我说,不是的。
爱上阿洛,确是因了儿时遗留下的那一道床前明月光,要不是他曾在一个夏天爱上了那个女童,可能从来也不会有什么洛丽塔。
只不过,片刻之后,她就成了完完整整原原本本的洛,一个无可替代的,有血有肉,鲜活的,跃动着,撩拨着人心弦的那个小妖精,像罂粟一般,浸入骨髓,令人着迷,沉沦,难以自救。
所以,准确的说,阿洛才是那朵真正的小海棠花,更是一个能抓到的实物,而不是只停留在记忆之中的虚幻泡影。
自打遇见阿洛起,故事的前半段,整个沉浸在一个中年老男人对这个十二岁小女孩儿露骨又无趣的意淫当中。
如果不是之前看过两个版本的电影,又对这部小说执念颇深,急切期待着后面的高潮,说实话,我真的是差点就弃书而逃。
表面上看,无非就是一个性变态者喋喋不休地追述自己欲望历程的所有细枝末节,这大概也是这本书问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明珠暗投的原因。书稿问世后,先后曾遭到四位美国书商的拒绝,在欧洲出版后,仍然无声无息地与《罗宾逊的性生活》《直到它叫春》之类的色情读物为伴长达半年之久。后来《洛丽塔》的热销,更是一下子把这本书包括纳博科夫本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招致了更多抗议与谴责。
性与色情一直是西方艺术中源远流长的永恒主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耐心地通读过此书,就会明白《洛丽塔》绝不应归于色情小说一类,所谓的“色情”“不道德”无非是一种用来取悦特定读者的商业炒作。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从这本传说中“不道德的”“艺术化的”经典著作中寻求赤裸裸的感官刺激,那么,你恐怕会失望了。书中尽管不乏一些性描写,可似乎总带着一股子令人气馁的“性冷淡”风。
结合两部电影来看,更是如此。62年黑白版《洛丽塔》,全片没有一个裸露镜头,只是开头,一只美丽的光脚,他耐心地涂着指甲油,随后,在脚趾缝里温柔的塞上一块棉花。这样一个镜头,已是让人想入非非,足够勾魂。
摘掉有色眼镜,表面上淫辞淫意的背后,是一个绝症患者自顾自的无穷无尽的独白,是一部飘忽不定、支离破碎的伤心史,他似乎试图在苍茫无尽的时间洪流中,抓住一棵稻草,还自欺欺人以为能守得永恒,结果,却换来满手的虚无缥缈,苍凉而又绝望,仅此而已。
行文至此,我真的,忍不住要同情这个可怜的老男人。一个中年男人对十二岁小女孩近乎疯狂的畸恋,显然是世俗所不容的,被扣以“不道德”的帽子也是人们的惯常举止。然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洛丽塔》的世界里,艺术并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即是在道德之外的,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完全无关,互不干扰。
正因为这些是现实中所不容的,因而在小说的艺术领域才有了它存在的独特价值。 就这方面而言,本书的作者纳博科夫显示出十足的冷漠不屑与艺术上的高姿态,他拒绝谈艺术的社会责任,道德与否,与我无关。他甚至没有什么创作目的,除了那种虚构作品中被称之为“审美狂乐”的东西,剩下的,一概不关心。
而亨伯特之所以可怜,是因为他承担了作者所不屑的这一份道德谴责,他自甘堕落又时时刻刻处在矛盾与自责之中,他的世界单调反复,琐碎芜杂,你可以厌恶他,却无法和他讨论对话,在那个独白世界里,只有无聊的令人绝望的口角。
但世间最残忍的惩罚,不是道德的谴责,不是前路的迷茫,而是,你所挚爱的人,因为这份爱受到伤害,恨你怨你,你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
阿洛,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无疑是这场狂热偏执的单恋的牺牲者。
十二岁被迫失去母亲,跟继父四处流浪。白天,他是她的父亲;夜晚,他是她的情人。
不过,她也不是一般人,她是洛丽塔,不算太聪明却有些小手段的小妖精。从亨伯特到她家起,有意无意中,她就在挑逗着他,尽管她什么都不做,她的存在本身对于亨伯特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致命诱惑。
只是,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练世故的大叔当真了,轻佻快活的小萝莉却只当游戏一场。
她,从头到尾,也没有爱过这个人,一点也没有。
一天晚上,在他们住过的万千汽车旅馆的其中一个的洗手间里,阿洛站在镜子前,眼神无奈、空虚又苍凉,巴不得尽快逃离这温暖却变态的圈养。
他过分偏执,疯狂的占有欲,不允许她和其他男生约会,哪怕消失一会儿,也得调查到底,在这样一个花儿一样的年纪,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
她不甘被困,用拙劣的伎俩伺机逃跑。事实上,亨伯特早就看穿了,可是在阿洛面前,他毫无反击之力。表面上,他用威逼利诱将阿洛圈养,本质上,却是这个小妖精以勾人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
阿洛一走,他的世界,颤抖着,彻底崩塌。这场无声的博弈,两个人都输的粉身碎骨。
这朵温室里的小花,终于挣脱了束缚,去经历自己的人生。被骗,漂泊,物质上的贫穷,沦为人妻人母,一路上,她受尽挫折,吃尽了苦头,尝遍了生活。当然,也懂得了爱情。
一切的一切,她心甘情愿。
日子过不下去了,想起向“爹爹”求助,因为她无比清楚,爹爹绝不可能丢下她不管。
当亨伯特开着那辆老爷车,来到阿洛如今的家里,她长高了一些,挺着大肚子,多了一丝油烟气,不再有蜂蜜色的肩膀,也丢了少女那天真撩人的风韵。可是他,却发现那份爱远比想象中来的坚定深沉,他爱的,哪里是性感少女的外表与花一样的年龄,哪里是赤裸裸的肉欲,他爱的,是眼前这个人,这个叫阿洛已为人妻的一身烟火气的女人,无论发生什么,始终不渝。
他老泪纵横,毫不责怪阿洛的背弃,只是心疼这些年她独自在外吃的苦。如果你愿意,随时可以跟我走。不愿意也没关系,心给你,人给你,车留给你,钱和支票全给你。
然后,独自一个人上路,带着破碎的心,狂灌上几瓶烈酒,去找那个拐骗你欺辱你的混蛋决一死战。
我不禁,泪流满面。
本质上,亨伯特和洛丽塔是一类人,这两个人还真像亲生父女。前者爱阿洛爱的近乎变态,后者为了追随唯一心爱的剧作家更是不惜头破血流。到头来啊,却都不得善终。
轰轰烈烈本就不是生活的常态,过于偏执的爱情又何曾有过太好的结局?
还记得神雕侠侣里的李莫愁么,就因为年轻时死心塌地爱过一个陆展元,被抛弃后,性情大变,化身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更相似的还有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陆振华,因为年轻时一个逝去的爱人,从此搜集天下所有鼻子眼睛哪怕有一点与之相似的女人,娶回来做姨太太,弄得家里乌烟瘴气,反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物极必反,月满则亏。爱情啊,本来就该停留在一个刚刚好的状态。 在我,爱,就是感同身受,是懂得之后的慈悲,是岁月年深日久渐渐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一切水到渠成,又何必疯狂的占有?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保持一个能够产生美的刚刚好的距离,无论你们是怎样的亲密关系也不例外。否则,最让你念念不忘的,怎么总是那个电光火石却转瞬即逝的初恋呢?
无论怎样,现实世界是拒绝绝对的浪漫与艺术化的理想主义的,此刻我们相守,无愧于心就好,海枯石烂那样永远永远的誓言,总归是虚幻的,故事里看看就好。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没有洛丽塔,亨伯特就能免于这场生命的劫吗?
想起余虹日记里的一句话:
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我们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
Ⅵ 为什么Lolita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字被翻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这部电抄影原名就是《洛丽塔》,另外一个中文译名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苏轼的诗词。原文是: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是苏轼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所作的一首诗。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
电影之所以取《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译名,是借用这句诗的隐喻来结合影片的剧情,象征着电影中年长的男主爱上未成年少女的不伦之恋。
《洛丽塔》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9月25日在美国上映。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4岁少女洛丽塔的情爱故事。
Ⅶ 一树梨花压海棠结局洛丽塔怀孕了
是的怀孕了。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洛丽塔小说,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9月25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中大学教授亨博特对于女童的渴望近超乎常人可以想象,他设计圈套将十四岁的少女圈入自己的手中,她摧毁了一个少女纯真的美梦,也摧毁她的一生。
亨伯特的所有的作为只为了满足他一己私欲,他无法为自己的欲望辩解,而是一步步看着自己沉沦,甚至违心人性的欲望。将这种兽性的欲望倾泄到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如果说欲望是原罪,但它总能让人丧失理智一部分。看似一本正经的亨伯特却兽性般的迷恋上了青春逼人的洛丽塔,为了和与这个少女长相厮守,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夏洛特结婚。只为了能够更加靠近这个年华正值的少女。以一个继父的身份关怀并诱奸眼前的少女。
Ⅷ <洛丽塔>和<一树梨化压海棠>是一回事么好象<洛丽塔>既是一本书又是一部电影
<洛丽抄塔>既是一本书又是一部电影袭,确实如此。
书作者: [美国]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
电影中文片名:《洛丽塔》 英文片名:( Lolita)
其他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有两个版本:
1962年版
导演:库布里克
主演:詹姆士·梅森 雪莉·温尼特 秀·里昂
长度:152分钟
1997年版
导演:亚德里安·林恩
主演:杰里米·艾恩斯 梅兰妮·格里菲斯 多米尼克·斯万
长度:137分钟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电影《洛丽塔》的又一个译名。暗指“梨花”=上了年纪或许还有些白发的中年主人公,“海棠”=年幼的洛丽塔。
不知这种暗喻楼主有没有明白?
Ⅸ 《洛丽塔》的电影为什么被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自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一次文人间的调侃。原因是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作为好朋友的苏轼做了一首诗来开玩笑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一树梨花压海棠”指的就是白发与红颜,即老夫少妻,是“老牛吃嫩草”的一种委婉雅致的说法。
《洛丽塔》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电影根据著名的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波科夫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改编。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圆买下了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客观的数目。
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勃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了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的终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的12岁大。
1962年电影怪才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了纳博可夫最具争议性的小说《洛丽塔》。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里利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纳波科夫小说的深刻理解,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在37年后他又在《大开眼界》中再次回归这个主题)。
十几岁的洛丽塔成熟美丽,天性中有一种野性的味道。她讨厌母亲那一套清规戒律,从没想做个因循守旧的淑女。处于青春期的她似乎在无意间勾引继父,对谁都没真感情,更是无心学业……当时的美国社会一片正气,根本不接受这个站没站样、坐没坐样的洛丽塔,她简直就是个异种。全美不止禁了电影,还把小说也列为禁书。
时光荏苒,社会上像洛丽塔一样的问题女孩越来越多,90年代末,洛丽塔和40岁的继父的畸形恋再次被搬上银幕,没想到新版彩色的洛丽塔依然如旧,在电影院,她还是坐没坐样,把腿翘到前排座椅上。直到今天,“洛丽塔”还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就象她高高翘起的腿,永远被视为“有伤风化”。
虽然小说《洛丽塔》1953年一经问世便遭各方非论。但是1962年搬上银幕的电影《洛丽塔》则拍得含蓄而优美,黑白片的形式也使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朴实了许多。片中并无过份的激情场景,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有些“儿童化”。库布里克巧妙地运用指甲油、门等一系列小道具,以柔和的灯光来描述这个乱伦故事。库布里克并未将故事的主题订为小说原作的“天真的堕落”和“世俗的强大”,而是以唯美的方式强调了主人公境遇的可笑与荒谬。
虽然扮演洛丽塔的演员有些成熟过头,但演员的表演还是到位的。库布里克以一种带有喜剧意味的正剧的方式,再次展现了他影片中永恒的主题: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受到的压迫。
Ⅹ 《洛丽塔》_一树梨花压海棠
如你所见。
这是一部老夫少妻的故事,一段难以被世俗接受的畸恋,一部充满欲望与诱惑的情爱电影,一场纯粹的爱与背叛。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洛丽塔”这个名词,通俗来讲大约可以概括为当下流行的“萝莉情结”,萝莉一词也是由洛丽塔缩写而来,代指高于9岁低于16岁的萌系少女。(萝莉控真的不是恋童癖的合法别称么!??)
原著《洛丽塔》由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4年创作,1955年出版后因被指“色情与畸恋”一度成为全球禁书,被评论家批为“年轻的美国强奸了衰老的欧洲”,分别于1962年与1977年被翻拍为电影作品。
1962版导演为斯坦利· 库布里克,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影为黑白画面,电影主题也更加侧重于对这段畸形恋情的讽刺和批判。
今天要说的是1977版,由阿德里安·莱恩导演,杰瑞米·爱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多米尼克·斯万饰演的洛丽塔是一位美国的12岁少女,年轻,美丽,充满妖精般邪魅的诱惑。杰瑞米·爱恩斯则饰演有着恋童癖的大学教授亨伯特,在遇到洛丽塔后陷入了无尽的欲望,最终走向灭亡。
洛丽塔。
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
但只需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初遇与沦陷
来自英国的亨伯特接受了美国比尔兹利大学的教职,在开学前的假期决定到叔叔家完成新书。但由于叔叔的房子失火,亨伯特被安排在一位名为夏洛特·海兹的寡妇家暂住。海兹是一位风韵犹存的俏寡妇,对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亨伯特一见钟情,喋喋不休的对亨伯特说着话,亨伯特窘迫的找了借口准备离开。
在花园里,海兹为亨伯特介绍了自己的女儿——洛丽塔。此时洛丽塔穿着一件接近肤色的短裙趴在草地上,花洒淋湿了洛丽塔的衣服凸显出少女还未成熟的身体曲线。翻看杂志的少女察觉到陌生人的注视,抬起头来明媚一笑。
亨伯特沦陷了。
一切始于亨伯特14岁时。亨伯特刚刚有了初恋女友,并在朦胧中发生了关系。但女友的意外身亡极大的刺激了亨伯特,导致亨伯特从此患上恋童癖,未成年少女的身体对亨伯特来说像毒品一样充满诱惑。
为了洛丽塔,亨伯特留下了。
迷恋与堕落
在与洛丽塔母女相处的日子中,亨伯特静静的观察着洛丽塔。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是美国年轻女孩性格与行为上的缩影,叛逆、张扬、自以为是。海兹在子女性格调查中用以下十个词来形容她的女儿:寻衅生事的、吵吵闹闹的、爱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烦的、动辄生气的、爱打听闲事的、无精打采的、不听话的和固执的。可见洛丽塔的叛逆与母女关系的不融洽。
对于亨伯特的到来,洛丽塔并没有太多的遮掩与改变,反而无形中对亨伯特散发着致命的诱惑。
她赤裸着脚跨过正在看报的亨伯特;
虚掩着卫生间的门如厕;
坐到亨伯特腿上把嚼过的口香糖粘在他的日记上;
肆无忌惮的接近亨伯特并产生肢体接触,暧昧的动作刻意的勾引着亨伯特。她对自己的魅力一无所知,又仿佛懂得一切。正如亨伯特所说:是她先勾引我的。在海兹把洛丽塔送去寄宿学校前,洛丽塔冲回房间亲吻了亨伯特。在这里洛丽塔纯粹只是带着孩子般的好奇与玩心,并没有付出感情。在两人的感情中洛丽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却从未用过心。
此时的亨伯特尽管已经陷落,但依然带着成年人的自制力与道德的约束,他只是把一切写在了日记里。为了留在洛丽塔身边,亨伯特与海兹结婚了。从这里开始,亨伯特开始在欲望中迷失。
婚后的海兹一心爱着亨伯特,却在亨伯特的日记中得知的真相。海兹伤心欲绝,愤怒的写信给友人,在寄信的途中死于车祸。而海兹在信中还盼望着,冷静一段时间后就找机会与亨伯特复合…
得知海兹死讯的亨伯特烧掉了海兹的信件,同时也烧掉了自己的良知与道德。他迅速收拾好行李,去寄宿学校开心的接回洛丽塔,欺骗洛丽塔海兹只是病了,随后带着洛丽塔开始了私奔之旅。
在下榻的酒店里,妖媚一般的洛丽塔吸引了色情作家奎尔蒂的注意。也是在这家酒店,洛丽塔主动和亨伯特发生了关系。但亨伯特只是洛丽塔无聊时的一个消遣,对此他并不自知。
背叛与毁灭
对于洛丽塔的任性亨伯特始终有求必应,但洛丽塔却对必须依附于亨伯特生存产生了厌倦与不满,开始找寻理由反抗亨伯特的控制。她用挑逗获取亨伯特的宽限,用2.5美元一次的性交易从亨伯特那里获取金钱,用谎言与之周旋。对此亨伯特有所察觉,但无计可施。一场激烈的争吵后,洛丽塔完全的占据了上风,获取了这段感情的控制权。
洛丽塔就像毒品一般掌控了亨伯特的意志,使他绝望痛苦却难以自拔。但亨伯特的妥协没有换来回报,洛丽塔还是逃走了,亨伯特陷入了疯狂的寻找。
三年后,憔悴不堪的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的来信。洛丽塔已嫁为人妇,并怀了孩子,生活的窘迫使洛丽塔希望亨伯特提供一些金钱上的资助。亨伯特变卖了所有的资产,找到洛丽塔恳求她跟他回去,但洛丽塔拒绝了。
亨伯特得知了三年前带走洛丽塔的男人就是当初遇到的色情作家奎尔蒂。洛丽塔称奎尔蒂是她唯一痴迷过的男人,但由于拒绝了奎尔蒂让她拍摄色情片的要求被奎尔蒂抛弃。这使亨伯特彻底绝望了,他留下了所有的钱,带着愤怒杀死了奎尔蒂。
最终,亨伯特被捕并在狱中去世,洛丽塔也死于难产。
这段为世人所不齿的畸恋终于结束。
世俗批判亨伯特的羞耻与不堪,认为他是引诱洛丽塔走向不伦并间接害死海兹的罪魁祸首。的确,亨伯特存在着人性的缺陷。他不爱海兹,导致了海兹的死。他恋童,作为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一步步将洛丽塔带向深渊。
但是。
洛丽塔本身何尝不是一种罪恶?她懂得操纵亨伯特的意志,懂得用身体换取所需,亨伯特的爱是她谈判的资本,在不需要时可以任意抛弃。虽然亨伯特是她的继父,但在这段感情中洛丽塔才是主人。她背后的邪恶是人们未知且难以接受的,亨伯特牺牲所有的时间、金钱、生命,换来的只是她的微微皱眉,这个少女本身就是潘多拉的魔盒。
孰是孰非世俗难以定论,但透过这段虐恋,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与原罪的探寻。在所有的情色与爱意的语言下,原著作者想要描述的始终是关于“欲望”的严肃叙事。所有的罪恶缘起于欲望,在欲望面前亨伯特失去了所有克制与理性,沦为了洛丽塔的奴隶。
我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味地谴责亨伯特,因为反省自身,我们所有人都置身于难以抗拒的欲望之中。通过这部电影,我们需要的是对于人性中原罪的认知,对于自身欲望的反省,如同伊利园中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后得知了羞耻。
亨伯特的爱是纯粹的,只针对于洛丽塔。当遭受了洛丽塔的背叛与舍弃,他依旧爱她。他在三年后找到洛丽塔时,眼前的洛丽塔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样子。她“臃肿,苍白,混俗,怀着别人的孩子。但我知道,就像我知道我必死无疑那样,我爱她,胜过我所看到的所能想象到的地球上的任何事物”。
而洛丽塔,如同妖精一般的洛丽塔。我不知道她的一生是为了什么,只希望她的无知与堕落不会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在这样的原罪面前,我们可以守住欲望。毕竟我们所经历的岁月,最好的结果在于增加了智慧的同时,也学会了克制。
原文发表在电影公众号 仲夏听风
微信号sum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