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与亡灵
㈠ 荷花在外国是什么意思
历史悠久,荷花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印度、斯里兰卡、突尼斯的国花,泰国、孟加拉、埃及亦奉为圣花,其与所在国尊奉佛教紧密相关。荷花代表佛,代表真、善、美。韩国把荷花视作一切美好东西的总代表。日本把荷花意味祭奠,但仍热衷植莲、食莲、赏莲。欧洲,荷花种植 荷花苗不普遍,但希腊神话中有莲花描述,希腊有荷叶饭食俗。美洲引进中国莲比欧洲晚,美国华盛顿凯尼沃思水生公园在1880年始从东方引进荷花种植,近百年来,建了不少的水生园,各自举办了多届荷花节,赏莲之风日益兴起。欧美对荷花似有贬义。但多处野生状态,荷花也是泰国最喜爱的花卉之一。用于切花。泰国人敬奉佛教,相信荷花是代表佛教的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无瑕。不但用香和烛,而且还常用含苞欲放的荷花和别的鲜花供奉佛祖,以表示圣洁和敬仰之情。佛徒拜佛,都要取一支荷蕾浸水击头,以示虔诚,故日用荷切花数量极大。泰历每年的12月25日(约公历11月下旬)泰国的水灯节,这是祭河神的节日。相传素可泰王轻的袅帕茉王妃为感谢河神的恩赐,用蕉叶做成形似莲花的灯,点燃里面的香和烛,放在水上祭河神,以后代代相传,形成节日。这天,最罗曼蒂克了小贩沿街售荷花灯,晚上青年男女相约外出看灯、放灯,向河神祈祷。
古埃及智慧之神—托特的妻子埃赫?阿慕纳, 莲花是埃及的圣花。相传。曾献给丈夫一束莲花,以示对丈夫的忠贞。后来,埃及,莲花便成为情侣朋友间互相馈赠,以示忠诚的重要礼物。古代埃及人把地下视为阴界,把藕看成是莲的不死灵魂。埃及《亡灵书》中的一首“宛若莲花”诗,表达了亡灵渴望再生的美好意愿:
纯真的荷花。
喇神的气息养育我
让我再次辉煌地发芽。
从黑暗的地下。
升入阳光世界。
㈡ 鬼节由来知多少鬼节拜祭常用食品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鬼节。这一天我们通过各种习俗祭拜亡灵,可你知道鬼节的由来吗?鬼节人们常用来拜祭的食品拜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向您诉说鬼节的由来,告诉您鬼节拜祭常用的食品是什么。 鬼节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鬼节拜祭常用食品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佛教徒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梵语为乌兰婆拿,意为“救倒悬”,它的意义是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受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鬼节人们多用烧纸钱方式拜祭亡灵,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国广西和台湾等地喜欢用食品拜祭祖先。广西地区人们喜欢用鸭子祭奠祖先,而在台湾地区,过鬼节时鸡、鱼、猪和龙眼一样都不能少。
㈢ 日本人 风俗习惯
日本风俗习惯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人设宴时,传统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包装,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札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风俗: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但日本的茶道最终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与中国造有往来。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影响较深。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公共设施的大厅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二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士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处于序之口、序二段的学员只能做一些打水扫地之类的打杂工作,只有到了三段目的时候,师傅才会传授一些技术,而到了十两的学员就是职业相扑选手了,被称为“力士”,不仅有工资,而且还可以参加各种比赛赢取奖金。能到达关协和大关的选手已是寥寥无几了。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现在日本相扑史上的横纲一共只有68位;相扑与许多运动不同的,它的等级是不定的,会应不参加比赛或失败而导致等级下滑。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的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和服不用纽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带”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柔道在全世界有广泛声誉。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利用对方的力量的护身之术,柔道家的级别用腰带的颜色(初级∶白/高级∶黑)来表示。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剑道是指从武士的重要武艺剑术中派生而出的日本击剑运动。比赛者按照严格的规则,身着专用防护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对方的头、躯体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经琉球王国(现在的冲绳)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歌舞伎和能剧一样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曲之一。和中国的京剧一样,也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中心,由台词、歌曲、武打场面等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初的一位叫做“出云の阿国(出云之阿国)”的女性,她非常善于表演当时的社会习俗,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然而,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歌舞伎改成了全部角色都由男性扮演,即使是女性角色也一样,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
㈣ 七月半鬼节真的有鬼吗 为什么七月半称为鬼节
导读:七月半是中元节,也是鬼节,传说中鬼门大开的日子,这天出门是最容易遇见鬼的。那么,七月半鬼节真的有鬼吗?为什么七月半称为鬼节呢?我们对于鬼神一说,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所以和我一起去瞧瞧鬼节的习俗与禁忌吧。 七月半鬼节真的有鬼吗
根据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说法鬼节这一天是有“鬼”的。 从民俗角度讲,“鬼”就是已经去世的先人,这一天鬼开门要祭祖。这一天在道教的传统中叫做赦罪,因为一天也是道教的中元节,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而在佛家中这一天是盂兰盆节,是布施于饿鬼,常怀慈悲之心让饿鬼道受苦的饿鬼有东西吃。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什么是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活着分三六九等,人死后也有贵贱高低之别。有威望受尊崇能力广大的常敬为“神”,有特殊才能可以长生不死的称作“仙”,一般人死了,才叫“鬼”或“小鬼”。通常认为,鬼是人死后所留下的灵体。因此,“鬼”又称鬼魂、亡魂、亡灵、幽灵、幽魂。
按照古书解释, 鬼者,归也。传说人死之后,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这种说法似乎与追日的夸父死后所化有别,但仔细想来,大体还是一致的。
钟馗抓鬼 在鬼节这一天中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都说会有“鬼”。因此在鬼节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不要去河边水边,更不要游泳,因为水的阴气重。鬼节当天晚上最好早早睡下,尽量不要出门晃荡,有事也要早去早回。当然我们也不是迷信,而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尊重。 为什么七月半称为鬼节 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无数鬼魂涌到阳间度假,阳间便成为“它们”的散心地,可谓“阴气冲天”。 所以七月半也称之为鬼节。
鬼节的习俗与禁忌 目前鬼节的习俗主要有: (1)祭祀祖先: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祖先。 (2)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水灯”,一般是纸糊的或折纸的荷花,在底座放上小蜡烛或油灯,中元夜放在河流湖泊之中,任其漂泊,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3)做茄饼:据一些年长的人说,在中元节,江南一带还有个旧俗是做茄饼,有的大户人家要多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是要用来“上供”的,上供完了之后,为了不浪费,一般大人孩子们便会把它们分着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类似半个月亮,表皮蓬松而脆,内馅鲜香可口,也算是道诱人的美食了。 (4)祈丰收:中元节临近秋收的季节,除了施祭孤魂,同时也承担祈望丰收的任务。施孤之夜,江南江北,家家户户会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燃天灯: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㈤ 鬼节会有放水灯的习俗,放水灯是为什么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同时也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㈥ 中元节拜祭先人或者打发鬼魂用的食物是什么
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鬼节拜祭常用食品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佛教徒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梵语为乌兰婆拿,意为“救倒悬”,它的意义是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受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鬼节人们多用烧纸钱方式拜祭亡灵,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国广西和台湾等地喜欢用食品拜祭祖先。广西地区人们喜欢用鸭子祭奠祖先,而在台湾地区,过鬼节时鸡、鱼、猪和龙眼一样都不能少。
㈦ 莲花女啥意思
莲花女就是性格直率、单纯的人物形象。
原型是湖南卫视自制农村偶像剧《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中的白莲花。因为在该剧中白莲花性格直率、单纯、对爱情执著。成为理想的恋爱对象,从而得到了广大男性网友的推崇和追捧。
莲花女剧目介绍:
写贫家女子莲花,父母双亡,心中矛盾重重,一半儿贪图富贵,愿作富翁小妾,一半儿甘受清贫,愿伴母亲亡灵,两个一半难共处,万分痛苦。荷花仙子暗中相助,将她分为两人,一去一留各寻出路。去者成了80老翁姜古愚的九姨太,面对七房刁钻八房狠,九姨娘扮丽鬼、骗秀才、生儿子,气死姜翁,独占万贯家财。
本以为有了钱财便有一切,谁知千金难买真情,秀才吴若痴发现被骗后,死也不肯再做她的情郎。留者依然是竹篱茅舍,一身素洁。因两个莲花一般相貌,若痴认为错怪莲花,几次错认,后才知莲花两朵,莲心两颗,他心上爱的是清水莲花农家女。
九姨娘怒起心头,仗财势鞭打莲花女,那知打别人,痛在自身,只因两者本是一人。荷花仙子不忍她自作践,仍将两者并作一人,面对清浊美丑集一身的莲花,若痴恨也不是,爱又不能,怨忿离去,以“死”探真情。莲花被痴情打动,奔回若痴身边,两人终成佳侣。
㈧ 古人是如何过鬼节的古人与鬼打交道有哪些讲究
古人在过鬼节当天,人们会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主要是围绕祭祀祖先展开的,当然,也是为了更巧妙地避开一些“孤魂野鬼”。
俗话说:七月半,鬼乱串。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在南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很多地方将其重要性认定为仅次于春节。
明灯”为孤魂野鬼指路
在古代,能够进行祭祀活动的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和中元节。北宋时,中元节要在家门前点上明灯,一来是显示节日的隆重,二来是为了照亮亡人的归家路,不过,这个习俗到宋太宗登基后被废止。到了南宋,在中元节的时候,街上会有店铺开始售卖纸鞋、纸帽、纸衣以及其他一些纸质的日常用品,然后焚烧给亡灵。享祀时,要在桌面铺设桑叶,在桌脚上系着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儿,寓意好收成用来敬告祖先。
中元节沿袭至今,各地不同风俗习惯
中元节各地的祭祀活动都不一样,在河北要先带着食品祭祀先祖,而山西省则是祭魁星,山东则搭麻屋祭祀祖先,江西则是烧包袱,摆酒祭祀祖先,四川跟江西一样,也是烧包袱,但是他们摆酒不光祭祀自己的先祖,还会祭祀左邻右舍的先祖。
中元节的存在,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不要忘记逝去的亲人,在每年中元节的时候为他们准备祭品,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