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兰花
A. 种花人的梦 艾青 全文
养花人的梦
作者:艾青
在一个院子里,种了几百棵月季花,养花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每个月都看见花。月
季的种类很多,是各地的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偏爱,设法托人带来送给他的。开花的时候
间先后编排。各卷卷首都有说明,卷末附有注释。第1—33卷,那同一形状的不同颜色
的花,使他的院子呈现了一种单调的热闹。他为了使这些花保养得好,费了很多心血,
每天给这些花浇水,松土,上肥,修剪枝叶。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梦:当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时候,看见许多花走
进了院子,好像全世界的花都来了,所有的花都愁眉泪睫地看着他。他惊讶地站起来是
各自的实践创造的,它们之间是不可还原的。反对唯经济,环视着所有的花。
最先说话的是牡丹,她说:“以我的自尊,决不愿成为你的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
今天,众姐妹们邀我同来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
我就来了。”
接着说话的是睡莲,她说:“我在林边的水池里醒来的时候,听见众姐妹叫嚷着穿
过林子,我也跟着来了。”
牵牛弯着纤弱的身子,张着嘴说:“难道我们长得不美吗?”
石榴激动得红着脸说:“冷淡里面就含有轻蔑。”
白兰说:“要能体会性格的美。”
仙人掌说:“只爱温顺的人,本身是软弱的;而我们却具有倔强的灵魂。”
迎春说:“我带来了信念。”
兰花说:“我看重友谊。”
所有的花都说了自己的话,最后一致地说:“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这时候,月季说话了:“我们实在寂寞,要是能和众姊妹们在一起,我们也会更快
乐。”
众姊妹们说:“得到专宠的有福了,我们被遗忘已经很久,在幸运者的背后,有着
数不尽的怨言呢。”说完了话之后,所有的花忽然不见了。
他醒来的时候,心里很闷,一个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想:“花本身是有意志的,
而开放正是她们的权利。我已由于偏爱而激起了所有的花的不满。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
世界太狭窄了。没有比较,就会使许多概念都模糊起来。有了短的,才能看见长的;有
了小的,才能看见大的;有了不好看的,才能看见好看的……从今天起,我的院子应该
成为众芳之国。让我们生活得更聪明,让所有的花都在她们自己的季节里开放吧。”
1956年7月6日
B. 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什么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营造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氛围,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表达方式
(1)叙述手法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展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对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特写式的描摹刻画。细腻准确传神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
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
白 描:简笔勾勒轮廓,简洁传神,在朴素的语言中寓含深情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通过作者的视角从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通过第三者的视角表现人物、事物,或者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突出主要人物、事物。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抒情手法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情含蓄蕴藉(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C. 小蓝花的作品赏析
《小蓝花》,一共九行,每一行的字数也不多,语言十分单纯,单纯得就像小蓝花。
“小小的蓝花/比秋天的晴空还蓝/比蓝宝石还蓝//小小的蓝花/是山野的微笑/寂寞而又深情”。
诗的语言的单纯,是诗人的追求。这也是形成艾青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艾青深深懂得,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单纯,是诗的要求,也是诗美的要求。
托尔斯泰说:“我确信在人类语言中真正美的,只有单纯的美,这是我素所不知的。”罗曼·罗兰说:“……简洁,单纯,明白……荷马艺术的要素。”这些语言大师们,都是在强调语言的单纯美。艾青自己说:“我们要求诗的语言比散文的语言更纯粹,更集中,因而概括力更高,表现力更强,更能感动人。”
《小蓝花》这首诗,语言的单纯是读者一接触便能感觉到的。诗中没有铺张的语言,更没有杂乱的词语,其诗句就像海水淘洗过的珍珠,字字单纯而明亮。
前三行写小蓝花开的地点,“开在青色的山坡上/开在紫色的岩石上”。同时,诗人还注意到了色调的搭配,有意以”青色”和“紫色”来衬托小蓝花,语言很干净明丽。中间三行突出地写小蓝花的“蓝”,“比秋天的晴空还蓝/比蓝宝石还蓝”。这里只用了两个比喻,把小蓝花清澈、晶莹的蓝色,写得可感可触。不仅把“蓝”写出来了,还把这“蓝”给人的美好感觉也写出来了。最后三行写小蓝花的神态,“是山野的微笑/寂寞而又深情”。也只是两句,把小蓝花的可爱,进一步推到读者面前。
要把诗的语言写得这样单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诗的语言要求从生活中选择鲜活的语言。要能从生活中选择鲜活的语言,就必须熟悉生活,熟悉生活中的语言,并作长久地积累。
其次,生活中的语言并不就是诗的语言,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加工过程。根据内容的需要,根据情绪的需要,来选择语言。当然,诗的语言不是文字游戏,不然的话,语言的加工就无根据了。
“所谓‘加工’,就是去掉那些日常用语中不纯粹的东西。这种加工过程,可以拿铁矿如何经过锻炼成为铁,铁经过锻炼成为钢的过程来说明。这种‘单纯’、‘简洁’、‘明白’,是只有当一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上都经过一些锻炼才可能达到的。”(《诗的形式问题》)
可见,诗的语言的单纯并不是唾手可得的。
诗人欣赏小蓝花,对小蓝花有一片深情,而如何表达这种感觉呢?小蓝花是美丽而又单纯的,诗人就以单纯的语言来表达。似乎是天然而成,没有进行加工,实际上诗人是经过一些“锻炼”才得到的。蓝色的秋天的晴空让人心旷神怡,蓝色的宝石让人珍爱,用这些来形容小蓝花之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小蓝花炽爱的心情,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小蓝花本身的素质。
这里,关键是对小蓝花的理解,有了理解才能产生感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感情才能选择适当的语言。“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达到语言的‘单纯’。”(《诗的形式问题》)
小蓝花在大地上开放着,那是大地选择的一种单纯的语言、具有魅力的语言,也就是诗的语言。
D. 中国十大诗人资料和代表作有没有
NO.1胡适
编辑
徐志摩
诗人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南湖、海谷、云中鹤等笔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E.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每一个字都带拼音
湖(hú)心(xīn)亭(tíng)看(kàn)雪(xuě)
崇(chóng)祯(zhēn)五(wǔ)年(nián)十(shí)二(èr)月(yuè),余(yú)住(zhù)西(xī)湖(hú)。大(dà)雪(xuě)三(sān)日(rì),湖(hú)中(zhōng)人(rén)鸟(niǎo)声(shēng)俱(jù)绝(jué)。
是(shì)日(rì)更定(gēngdìng)矣(yǐ),余(yú)拏(ná)一(yī)小舟(xiǎozhōu),拥(yōng)毳(cuì)衣(yī)炉火(lúhuǒ),独(dú)往(wǎng) 湖(hú)心(xīn)亭(tíng) 看(kàn)雪(xuě)。雾(wù)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tiān)与(yǔ)云(yún)、与(yǔ)山(shān)、与(yǔ)水(shuǐ),上(shàng)下(xià)一(yī)白(bái)。湖(hú)上(shàng)影(yǐng)子(zi),惟(wéi)长(cháng)堤(dī)一(yī)痕(hén)、湖(hú)心(xīn)亭(tíng)一(yì)点(diǎn)、与(yǔ)余(yú)舟(zhōu)一(yī)芥(gài)、舟(zhōu)中(zhōng)人(rén)两(liǎng)三(sān)粒(lì)而(ér)已(yǐ)。
到(dào)亭(tíng)上(shàng),有(yǒu)两(liǎng)人(rén)铺(pū)毡(zhān)对(ì)坐(zuò),一(yī)童(tóng)子(zǐ)烧(shāo)酒(jiǔ),炉(lú)正(zhèng)沸(fèi)。见(jiàn)余(yú)大喜(dàxǐ),曰(yuē):“湖(hú)中(zhōng)焉(yān)得(dé)更(gèng)有(yǒu)此人(cǐrén)?”拉(lā)余(yú)同(tóng)饮(yǐn)。余(yú)强(qiáng)饮(yǐn)三(sān)大白(dàbái)而(ér)别(bié)。问(wèn)其(qí)姓(xìng)氏(shì),是(shì)金(jīn)陵(líng)人(rén),客(kè)此(cǐ)。
及(jí)下(xià)船(chuán),舟(zhōu)子(zǐ)喃(nán)喃(nán)曰(yuē):“莫(mò)说(shuō)相(xiàng)公(gong)痴(chī),更(gèng)有(yǒu)痴(chī)似(sì)相(xiàng)公(gong)者(zhě)。
F. 堂皇的意思
堂皇的意思: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堂皇:[ táng huáng ]
引证解释:
1.亦作“ 堂隍 ”。广大的殿堂。
《西京杂记》卷三:“ 文帝 为太子立 思贤苑 ,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
2.特指官吏治事的厅堂。
《汉书·胡建传》:“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
3.形容气势宏大。
宋 张耒 《大礼庆成赋》:“堂皇二仪,拓落八极,以定万世之业。”
4.犹冠冕堂皇。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誓师》:“如火如荼兵气扬,勤王名号正堂皇。”
拓展资料:
1,华厦再富丽堂皇,也只是坟上楼阁。
2,人们喜欢富丽堂皇的牡丹,喜欢娇红似火的杜鹃,但我更喜欢那朴实无华的花中君子兰花。
3,胜利城规模宏大,宫殿壮丽,一派富丽堂皇。
4,故宫的建筑富丽堂皇,气魄雄伟。布局严整,达到我国建筑史上的艺术高峰。
5,我喜欢牡丹的富丽堂皇,我喜欢水仙的洁白高雅,我喜欢月季的雍容华贵,但我更喜欢菊花的坚贞不屈、傲霜斗雪!
G. 简要说明牛汉“咏物诗”的特点
牛汉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上了两年小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承”字写错。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母亲教他诵读唐诗。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同时,他被《诗垦地》一群年轻诗人邹荻帆、阿垅、曾卓、冀汸、绿原等清新的诗作强烈吸引。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
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鹰的诞生》让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这首诗写诗人对于鹰的向往,“五七干校”这艰险危难的地理政治环境,是可以比喻成诞生鹰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现了诗人非常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属于诗的东西。干涸发烫的土地里,斫断的毛竹根沁出了一丝清水。这本是很平常的诗,但它激起了诗人的想象和体验,毛竹的生命力启发了诗人的生命力。《蛇蛋》富于艺术刻画,而且通篇是艺术刻画,诗人借此抒发了对于生命的复杂而奇异的感受。《悼念一棵枫树》是一首发掘很深的诗。砍树是很寻常的事,砍树也确是可以象征什么,然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开掘,这就不寻常了:“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伤”。这些刻画与描写,使我们想起有一种伟人,当他倒下之后,人们才感觉到他的价值。人们愈认识这价值,就愈悲伤。《巨大的根块》的构思也是奇异的:顽强的生命总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烧的东西里都有长久凝聚的热力。《华南虎》是一首名诗,艺术刻画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这样说,自从里尔克那首《豹》问世以来,任何咏动物的诗都要在它的面前经受考验,因为《豹》实在太好了。比之于《豹》,牛汉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在这里,除了正面描写虎的血泪、悲愤之外,诗人从观众与老虎的关系观察,用观众的胆怯、绝望、可怜、可笑来衬托虎的安详而卧。华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伟人的象征,而那些观众则象征着一切伟大壮丽的东西被毁灭时以可悲看客身份出现的支持者;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们却有在笼外张望老虎的权利。《兰花》很有诗趣,意味深长:找不到兰花不是因为兰花不存在,而是因为辨别不清兰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诗人没有博大的爱心,是无论如何也写不成最后两行诗的。《伤疤》的创作过程是:因为诗人有伤疤,他才能发现树的伤疤;只因诗人体验深切,他才能说出“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样石破天惊的话。
姓 名: 牛汉
笔 名: 谷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3
民 族: 蒙族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我和华南虎(牛汉)
十年来,我到过桂林两次。每次归来,有几个友人总要问:“老兄,写了几首风景诗?”我说没有写,他们都不相信。他们说,桂林的山水那么美妙,怎么会无动于衷呢?不写诗对不住桂林。是的,每当航行在碧青的漓江上,两岸拔地而起的青嫩的山峰,山的颤动的倒影,葱葱郁郁的竹篁,还有那烟雨迷蒙的水墨画似的情境,着实把我深深地迷住了。但是,当时与过后,我并没有萌生过写风景诗的念头。我曾就这个事实与绿原谈论过。我对他说,在美丽的山山水水面前,我写不出诗来,我没有描画纯净的自然美的情绪。我的心灵似乎更容易被那种辽阔与壮美的境界和大自然中某些能够引人震惊的、在困境中坚毅不屈的现象或生态所触动,除开属于个人气质的因素之外,还由于不善于纯客观地描绘事物,写所谓的“自然诗”。如果主客观之间没有某种机缘,我是无法凭借冷静的技巧写一行诗的。绿原去过桂林,也没有写出一首赞美漓江风景的诗。但有不少诗人,游一趟桂林或黄山,可以写出十几首、几十首诗。他们写柳烟、细雨、渔家姑娘、碧流、翠峰,我佩服他们这种捕捉诗情画意的本事。我去过黄山,游得也很畅快,登上天都峰,目睹了云海日出,却只写了一首短诗《昆虫的歌》。我在诗里说,黄山是“人的圣地”,也是“昆虫的圣地”。我到过玲珑剔透的鼓浪屿,写了一首《生命》,我歌颂了一株在巨岩的顶端困厄与顽强地生长着、姿态苍老而佝偻的榕树。我认为,对一个诗作者来说,他们应当写出与众不同的“特殊”的情境与形象,他写的诗谁也无法摹仿,而且他自己以后也无法写第二首相似的诗。这种产生诗的特殊的情境与机遇,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不能强加于别人。
1973年6月,我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冷静地想想,1973年的当时,我如在另一个地方,遇到老虎,不见得能写出这首《华南虎》。桂林动物园的这只虎,给我的灵魂以震惊的是它的那几只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还有墙上带血的抓痕,一下子把我点爆了起来。当时,我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我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不待说,情绪是异常沉重的。那天,桂林的天气燠热难当。我和两位同伴坐在几棵夹竹桃树阴下一条石凳上休息。——桂林的夹竹桃不是盆栽,它是高大的树,有三四丈高,满树粉红的花朵,发出了我熟悉的甜甜的气味,否则真难相信它就是夹竹桃。对面是桂林动物园,由于无聊,我们走进园内。炎炎如火的阳光,蒸烤着一个个铁笼,里面大半是蟒、蛇,还有几只猴。在最后一排铁笼里,我们看到了这只华南虎。正如我在诗里写到的那样,它四肢伸开,沉沉地睡着(?)。我看到血淋淋的爪子,破碎的,没有爪尖,最初我还没有悟过来,我记得有人告诉过我,动物园的老虎,牙齿、趾爪都要剪掉或锯掉。这只虎,就用四只破碎的趾爪,愤怒地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痕,远远望去像一幅绝命诗似的版画。我立在铁笼外好久好久,我想看看虎的眼睛。人的眼睛是灵魂的窗子;虎的眼睛也应当是灵魂的窗子。但它始终没有转过脸来。这四只虎爪已经足够使我的灵魂感到惭愧。我想,从遥远的长江南岸来桂林,原只是想在大自然无邪的怀抱中解脱一下,现在我居然还作为一个观众,有兴趣来欣赏被囚禁的老虎。我没有老虎那不驯的气魄,不但自惭形秽,而且觉得心灵卑劣,于是,匆匆离开。我并没有听到虎啸,但期待着1951年在嫩江岸上听到过的东北虎那样的怒吼。我从来没有听过比虎啸更凄厉的更洪亮的声音,我即使再悲愤,拼出全生命的血气,也吼不出如此强劲的声音。
回到干校时,当天就匆匆写了这首《华南虎》。写得比较长,大约在一百行上下。我写诗有个弱点,不凝练。绿原多次提醒我说,不论做人,还是作诗,都应当尽力凝练,抒情诗一般不要超过一百行。我生活作风散漫,写诗常常拖沓,不深刻,感情不集中,很不讲究结构。绿原的话,十分中肯。因此,1979年,我整理誊清这首诗的时候,我删去枝枝蔓蔓的东西,剩下不到五十行。去年编集子时,我在文字上作了少许改动,结尾添了两行:
还有滴血的,
巨大而破碎的趾爪!
我觉得,华南虎不羁的灵魂,掠过人们的头顶,腾空而去,总属虚幻,即使让人看见它的“火焰似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总感到还没有写出最震慑人心的那个特殊的形象,应当让滴血的趾爪掠空而过,让虎爪的受伤的血,一滴一滴,像灼热的熔浆,灼痛那些沉闷而麻痹的灵魂!最后添的这两行,我感到满意。一首诗,必须给读者留下一点难忘的与众不同的形象。人们常说,每首诗有一个“核”,有一个感情的爆发点;有了这一点,才能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融起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相信,这首《华南虎》,如果失去滴血的趾爪,而且最后不出现腾空而过的具有动感的形象,它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这首诗,有一处写得或许过于简略了,最后一节开头两行“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原来写得较具体,写到了我当时自责的心情;但我不愿意过多地剖析自己,觉得那样“联系思想”,有点一般化,公式化,还不如一笔带过,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思索。我的这个考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删得太苦,“我终于明白……”用省略号隐去了我的许多内心活动,只用“羞愧”二字点出我的心情。如果诗的最后一节的头两行,单独成为了一节,前后各空一行,可能更好,使读者读到这里,停顿一下,思考思考我隐去的复杂的感情。
这几年我写的诗,包括这首《华南虎》在内,我努力在诗的意境上开拓得深远些。每首诗,从第一节到尾,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完整的生命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不应再多一点或少一点,它的表现形态(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是与诗的情境、形象以及它的气韵和节奏,是一次完成的。当然达到这个境地是困难的。这只是我的一个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歌德说过,每首诗都应当写明创作的时间,这对了解诗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华南虎》表现的那种情感只能从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去体会。就我个人来说,我当时只能这么写老虎,而当时奇遇似的让我看见了这只虎,而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啊!
(选自《梦游人说诗》,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解读牛汉的诗
余 玮
“我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又说:“我和我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我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
——牛汉
“我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
见证“苦难”
在牛汉的情境诗中,其美好的生命意象,常常置身于险恶的情境之中:有的处在被枪口瞄准的危急关头,如《麂子》;有的已经被暴力所“杀害”,如那株被砍倒的枫树;但更多的仍然是在严酷的生存境遇中,被邪恶蹂躏成伤残,如《华南虎》、《半棵树》、《巨大的块根》等等。但是它们并没有倒下,而是在扭曲变形中顽强地生存,坚忍、果敢地与险境相抗争。总之,牛汉情境诗中意象与情境的审美关系,常常是生命意象的反抗力量,与险恶情境中残酷暴力的相互冲突和相互博斗。牛汉情境诗中沉重的苦难感与强大的力量感,就是由此产生的。作品将源于生命的沉痛和至死不移的人格追求,寓于有相似遭遇的动物和植物身上,以一种象征性形象或意境来表现。
艾青说:“苦难比幸福更美。”艾青是新诗史上,第一个不使苦难在笔下失重的大诗人。当年,血气方刚的牛汉,就是衣袋里装着艾青的《北方》诗集,走上抗日和写诗的道路。艾青对牛汉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是终生的。艾青的《北方》诗集之所以具有史诗的分量,就在于独创了许多凝聚着民族苦难的情境。牛汉也像艾青那样,努力去开创诗歌中独特的苦难情境。他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抒写一行诗。”
牛汉说:“我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又说:“我和我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我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真正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最能理解幸福。
幸福不是享受
“1955年被捕,反革命帽子戴了25年,没有公民权,更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地劳动改造,在单位里也干干编辑,一搞运动就叫你抄卡片去。然后到农村去劳动,一劳动就两年、三年。一到过节,就把我们轰到八达岭去干活……那个时代非常可笑,非常荒谬,更谈不上幸福”。牛汉说:“大概一个悲痛的人,一个经历了这么多误解、歪曲、迫害和打击的人,真正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最能理解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空洞的,不是现实的享受。幸福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如果说他的早期诗作在传达这种痛感时还显得过于激烈和外露的话,那么经过炼狱般生活磨难后的诗风则变得深沉和凝重了。“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诗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但是,之所以我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逃亡,没有堕落,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背叛人文精神,没有背叛诗。是因为我相信一定有一种更高尚的,超脱一切现实规范、一切利益计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这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你说它是幸福也可以。”
在牛汉看来,幸福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求、发现、突破、再追求的过程。“为了诗,为了文学,我可以付出一切。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没有放弃诗,没有停止文学创作。我的诗跟我一生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写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内心活动,诗反映了我的生命状态。”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杰出者,但是我的确是个不同寻常的虔诚的跋涉者。
生命的动力
他说诗是他生命的动力,没有诗也就没有他今天。2003年5月,访问中国的马其顿作家协会主席斯来列夫斯基在中国作家协会向牛汉颁发了“文学节杖奖”。该奖是马其顿作家协会设立的一项国际性文学奖。“当得知马其顿共和国的‘文学节杖奖’授予我时,顿时感到十分惭愧和不安。节杖,在我的心目中是个博大而高远的意象,它不仅象征庄严和神圣,还显示着凛然巍然的权威。而我,不过是一个朝向人类诗歌圣境苦苦跋涉的平凡的老人而已;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动荡严酷的生涯之中,曾渴望为理想世界的创建,全身心地将自己燃烧干净:血浆、泪水、筋骨,还有不甘寂灭的灵魂,都无怨无悔地为之奉献。或许就是由于这点执着而且痴情的精神,才得到读者的理解和信任;也可以说正因为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不灭的信念息息相关,才熔铸成我的真实的人和诗的气质。”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中学生中间,更因为他的不下10篇诗文入选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国香港和韩国的学生课本,而有着无数的粉丝。在最近《诗选刊》搜狐网举办的中国首次诗歌读者普查中,68万读者投了他的票。在评出的十大受喜爱的诗人中,牛汉排第5位。“得到读者的认可,我很欣慰。”
“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之中,在诗歌的创作领域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杰出者,但是我的确是个不同寻常的虔诚的跋涉者。我虽平凡却十分坚毅。”牛汉说:“我一生写过多少首诗,从未计算过,但是有一点我是清楚的,我的诗绝大部分是沉重的,这的确是我的终生遗憾。多少年来,我一直渴望写一些甜蜜的柔和的诗篇,我苦苦地写诗也正是为了能尝到一滴从未尝到的蜜。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作为一个真诚的诗人,没有写过一首苦味的诗的诗人几乎没有。如果有谁自命为诗人,却从未写过一首苦味的诗,我绝对不信任这个诗人的品质,我更不会欣赏他或她的诗。我多么渴望自己的诗能让读者咂出一点未来的甜蜜。”
“并不是因专家鉴定这块石头才突然变得珍贵起来,我从地下遇到它的那个瞬间就感到它的灵性。”
石缘
牛汉的书房不大,但整面墙是书架。书,横的、竖的,密密匝匝,大部分是诗集和文学作品。记者注意在案头和书橱里有许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从形态到色泽全是些未经洗磨打光的天然石,通体裸露着不驯的野性。牛汉与这些石头有着不同寻常的情谊。
诗人指着一个用精致的木盘托着的大石头谈开了——那是牛汉在湖北古云梦泽服劳役时,有一次在炎炎的阳光下翻土,面前突然出现一块鹅黄色的石头,他弯下腰身,捧起了它,它比一般石头重得多,牛汉用裸身的热汗擦净了它,它像被唤醒睁开眼睛似地闪射出凝重而深情的光芒。一位古典文学专家把它接过手,掂了又掂,摩挲了又摩挲,还用舌尖舐舐,对牛汉说:“你找到块宝贝,多半是田黄,不过打磨起来极难。它在地下至少埋没了几万年了。”这位古典文学专家又说:“可以断成石料,打磨成最名贵的图章石。”牛汉心想:为什么要伤害它,把它肢解为图章?不能,决不能!应当保存它完美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一个经神圣的土地孕育而成的诗的意象。
“并不是因专家鉴定这块石头才突然变得珍贵起来,我从地下遇到它的那个瞬间就感到它的灵性;偌大的一片未开垦的荒地,全是褚色的胶泥,为什么只发现这一块石头,它怎么能经受了几万年的深埋而没有化为泥土?”牛汉带回宿舍后,藏在枕边,夜里常常摩挲它,搁在额头,沁凉沁凉的,仿佛有一股清莹的泉水浸润着他燥热的肌体。“我曾试图写一首诗,但没有写成。只记得想写它3个高洁的品性:第一,它坚硬,经得住埋没,抗得住腐化;第二,它沉默,耐得住寂寞;第三,它心中聚着不灭的火,遇到打击,能灿然迸发出来。这块石头(就是托在木盘里的)给了我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从此学会了石头的沉默,发现沉默是最坚固的语言,沉默是最深远的境界,如卡夫卡所说,一个人或许能逃得过歌声(还有诅咒),但绝逃不出捕捉不到的沉默,沉默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魁伟的身材,炯炯放亮的眼神,声如洪钟,稳健昂首的步伐,要不是一头华发,硬朗得你跟本无法与他80多岁的年龄相并联系——举止言谈精气神十足。采访的那天,没想到恰好是牛汉83岁的生日,中国作协和诗刊社的领导先后向他祝贺生日。“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牛汉的话幽默而有诗的味道。现在,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时,他总说多亏了那20多年的劳动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
牛汉的夫人吴平可谓是名门之后,她的爷爷曾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是后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吴平曾在河南洛阳一带和牛汉一起做党的地下工作。吴平在晚年因为骨折而多年卧床不起,全凭牛汉一人照料。“现在,老伴走了,我已成了孤家寡人,也无家务琐事缠身,又可一心一意专事写作了。”
“我现在的生活挺好的,闲人一个,粗茶淡饭,饭后无事看看书,看看电视,出去散散步,有时候跟年轻人谈谈心。现在我的人生到达了这样一个开阔、自在的境界,可以谈自己的心里话、真话,把心中的疙瘩、块垒吐出来,本身是一种舒畅的感觉,你说是幸福也可以。”牛汉这位山西汉子真有些口直心快
H.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小诗10字
1、《油菜花》
从南到北,一片黄
从西到东,一片黄
随着春风的吹动
像金色的大海洋
海浪一浪还比一浪高
像徜徉在妈妈的怀抱
2、《桃花》
每当我推开窗
四处张望
你都会张开嘴巴
大声歌唱
只见你拿起你的粉色喇叭
吹出一首动听的歌曲
好像在开心地诉说着什么
我想了好一会儿
哦
原来你在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
3、《树叶》
二月三月
树叶青青绿绿
五月六月
树叶密密浓浓
哗啦哗啦掉下
变成光头
那又是什么时候
(8)艾青兰花扩展阅读
体裁特点: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准确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感情的理解。
I. 牛汉的著作
代表作品:《鄂尔多斯的草原》、《彩色的生活》、《萤火集》、《悼念一棵枫树》、《华南虎》、《半棵树》等。
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本名原为“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又名“牛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他创作的诗广为传诵,曾出版《牛汉诗文集》等。
牛汉于2013年9月29日7时30分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89岁。他的追悼会在10月9日上午在八宝山举行,11月29日上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为其举行追思会。
J. 冰天雪地里谁高举火把这首诗是谁写的
冰天雪地里谁高举火把是现代诗人纪材尚所写。
《梅花——献给教师节》。现代:纪材尚
冰天雪地里
谁高举火把
带人们向春进发
刺骨寒风下
谁抛洒暗香
惹众花草竞发芽
梅花呀
你鞠躬尽瘁
终将自己的青春年华
化作初春的第一抹朝霞
拓展资料: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mume。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重多。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