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荷花图
① 中国古代名画名称、朝代、作者
<洛神赋图卷>顾恺之(东晋)
<步辇图>阎立本(唐)
<送子天王图>吴道子(唐)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唐)
<簪花仕女图>周坊(唐)
<潇湘图>董源(五代)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宋)
<泼墨仙人图>梁楷(宋)
<墨兰图>赵孟坚(宋)
<秋郊饮马图>赵孟頫(元)
<夏山高隐图>王蒙(元)
<桃竹锦雉图>王渊(元)
<庐山高图>沈周(明)
<灌木集禽图>林良(明)
<山路松声图>唐寅(明)
<万壑争流图>文徵明(明)
<黄甲图>徐渭(明)
<秋兴八景图>董其昌(明)
<荷花双禽图>朱耷(清)
<松鹤图>朗世宁(清)
<丛竹图>郑燮(郑板桥)(清)
<范湖草堂图>任熊(清)
<没骨花鸟图>任颐(清)
<枇杷图>虚谷(清)
<依样画葫芦图>吴昌硕(清)
呵呵,先回答这些吧!
② 求一幅名画名字,画的内容是荷花插在花瓶里,彩色的。
是不是这个啊?我也想知道!
③ 古代有哪些女画家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管道升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册封魏国夫人。元延裆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他在字画方面都颇有造诣,赵孟頫官居江浙儒学提举,是一位文化高官。
明代最著名的十位女画家
柳如是(1618-1664年),本姓杨,名爱儿,字如是,号影怜、河东君,江苏吴江人。早年曾为南京名妓,后归“东林领袖”钱谦益为妾。她博考群籍,能书擅画,与黄媛介为诗、画密友。柳如是虽赋才情,但流存下的画作甚少
顾眉(1619-1664年),字眉生,一字眉庄,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妓,后为崇祯进士龚鼎孳(字孝升)宠妾,改姓徐,号善财君、梅生,时称横波夫人。她才貌双全,精诗擅画,通晓音律。尤以撇笔画墨兰为人称绝,与以画兰著称的马守真难分伯仲。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工墨兰,独出己意,不袭前人法。”古代女画家无论闺阁还是妓家,她们的画不为人所重,其原因之一是她们在创作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顾眉画兰能不袭前人之法,实属难得。
李因(1610-1685年),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江浙名妓,后嫁光禄寺少卿葛征奇为妾。她擅墨笔山水、花鸟。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点染,“以烟云掩映树石”。花鸟画在师法明中晚期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的写意画风基础上,又以自然为师,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
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从简女,文徵明玄孙女,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花鸟画是女性画家们最热衷表现的题材,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她们对花鸟特有的偏爱,及花鸟具有托物言志、比兴的审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花鸟加以表现并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模,文俶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明末钱谦益给予文俶的艺术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则赋予文俶更高的赞誉:“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云
薛素素(生卒年不详),名薛五,字润娘,号雪素。她是位相貌俊美,而于诗文、书画、箫、弈、马术、刺绣等又无所不能的江南名妓。绘画上的造诣更使她从容地走进文人们的笔墨酬答之中。她“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胡应麟《甲乙剩言》)
方维仪(1585-1668年),名仲贤,字维仪,桐城(今属安徽)人。人物画创作在女性画家的笔下较为丰富,既有仕女画,又有宗教人物画、还有反映男性社会生活方面的作品。这其中表现救苦救难教义的佛像画最多,妇女们既已坠入尘寰中的苦境,自然向往解脱痛苦。方维仪便因命运坎坷多难,导致她毕生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精神上的寄托。
马守真(1548-1604年),小字玄儿、月娇,号湘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妓。她聪颖机敏,能诗擅画,又轻财重义。其往来于文人墨客间,尤与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为友善。马守真以画兰之精、画兰之专而名扬江南,因此自号“马湘兰”。其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划,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其笔下之兰具有脱俗的飘逸之气与野趣,与男性文人画家,尤其是“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有着更多的相近之处,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
李翠兰,生平不详,擅以宋李公麟白描法创作人物画,线条外柔内刚,富有表现力度
仇珠(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代中期,号杜陵内史,原籍江苏太仓,寓居吴郡。当女性在封建社会的重重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婚姻中不自主时,她们的绘画艺术亦不为社会所关注,只是在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中才有关于她们简单而重复的记载。仇珠仅知为“吴门画派”画家仇英之女。她自幼观父作画,渐通笔墨之道,深受仇英工笔重彩人物画风的影响,擅绘仕女画,笔致工细精整,设色于明丽鲜亮中毫无媚俗浮躁之气。
傅道坤(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受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影响,喜书擅画,“尤工山水,唐宋名画,临摹逼真,笔意清丽,神色飞动,咸比之管夫人。”(明姜绍书《无声诗史》)
④ 墨荷图的名画赏析
画家作《墨荷图》时已年近六十岁,早过知天命之年。他常感慨人生,寄情于诗画,寓其生平遭遇和心态。宋朝周敦颐撰《爱莲说》,将莲荷比作“花之君子”,李鱓两度被革科名,为官时廉政爱民,却因得罪上司又遭贬,便以莲荷自喻,抒发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此图展现了经受暴风骤雨洗礼之后的荷塘一隅。残破的荷叶或随波浮沉,或濯然独立,出污泥而不染,亭亭静直,香远益清的荷花在叶片中掩映成趣,清妍研优美,参杂其中的苇草遒劲飞动。用水墨阔笔铺染的荷叶片,硬朗而丰腴,花瓣尖端用浓墨复勾,清新幽香,用中锋写出荷茎、苇草、荷花的圆浑体质,浓淡干湿,轻重缓疾同时兼用,整体笔墨虚实相生,烘染出恬淡宁谧的氛围。
构图以题字和印章补充大块空白,参差错落的行书上题七绝一首:《休拟水盖染污泥,墨晕翻飞色尽黧;昨夜黑云托浦溆,草堂尺素雨风凄。”款署: “乾隆八年前四月李鱓写”,下钤白文方印两章。
⑤ [高分悬赏]请教高手,这幅名画的名字,作者,还有相关信息
:香港资深藏家王良福先生旧藏,购自于香港中侨百货有限公司。 附:香港中侨百货有限公司作品确认证书。 大尺寸横幅的《白鹭》为香港藏家王良福先生于1980年代购自于香港中侨百货,堪称是林风眠画鹭题材中描绘的最为精彩的一幅,同时也是林风眠成熟期花鸟画的典型作品。画中四只白鹭在俯倒的芦苇中踱步前行,简化的姿态中精准地传达了鹭鸶灵动的身形,一只舞动双翅的白鹭,只用五、六条线,且能集速度与力量为一体,既有草书的动势,又有楷书的严整,他以浓淡曲线勾画的羽、尾、足、喙及屈伸的颈部,芦苇的三两交错,天空与蓼汀的逸笔涂刷,皆营造一片平和与宁静的气氛。“林风眠在表现手法上是单刀直入,绝不迟疑,以闪电般的速度,在纸上留下慑人心魄的动力,迫使你感受他个性化的风格。”这用来概括这些白鹭,是十分合适的。除了流畅劲柔的线条功力之外,更体现出在磁州窑瓷器上朴拙却又奔放不拘的淋漓畅快,一种生命与自然互动的生机悠然而生,林风眠对汉唐绘画、民间瓷绘“流动如生”线描的推崇,他对青瓷温润而清冽韵味的钟爱,对力与美和谐之理想的追求,对迅疾的中锋运线的把握,在《白鹭》一画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从一个角度标志了林风眠艺术的高度成熟。 香港中侨百货有限公司作品确认证书 来源/鉴定:此特大芦塘白鹭画是林风眠在香港中侨国产百货有限公司为他安排的九龙油麻地弥敦道画室(居所)于1980年代初所画,并曾在1983年5月在中侨国货工艺品公司画廊举办的“中国现代名家-林风眠先生作品介绍”画展中展出。 吴棣榕 香港中侨国产百货有限公司(加盖章) 2011年11月6日
彩墨 彩墨油画 徐悲鸿彩墨画 徐悲鸿的彩墨画 彩墨山水 彩墨艺术 中国彩墨画
纸本 设色纸本 拍纸本 临摹纸本 深山观瀑 立轴 设色纸本 荷花立轴设色纸本 山水 手卷 设色纸本
牡丹 立轴 设色纸本 行书五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猴 立轴 设色纸本 沙鸟聚相亲 镜心 设色纸本 猫 立轴 设色纸本 葡萄立轴设色纸本 松鹰 立轴 设色纸本 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松鹰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清代画 立轴 纸本 牡丹 镜心 设色纸本 花鸟 四屏 设色纸本 行书七言联 对联 水墨纸本 楷书七言联 对联 纸本 花卉 镜心 设色纸本 篆书七言联 立轴 纸本 书法对联 立轴 纸本 仕女 镜心 设色纸本 书法 镜心 墨笔纸本 清供 立轴 纸本 书法对联 镜心 水墨纸本 篆书 四屏 纸本水墨 书法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傅抱石 山水 设色纸本镜心 仿石涛山水 镜心 纸本 观音 立轴 设色纸本 风景 设色纸本 雄鹰 镜心 设色纸本 晨 立轴 设色纸本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立轴 设色纸本 幽谷泉声 镜心 设色纸本 徐操 仕女 纸本 书法 立轴 墨色纸本 书法 镜心 水墨纸本
林风眠 林风眠画 林风眠 仕女 林风眠仕女 林风眠书画拍卖 林风眠仕女图 仕女图 林风眠
林风眠作品拍卖 林风眠 京剧人物 林风眠 油画 林风眠油画 林风眠双栖图 林风眠国画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 国画 林风眠作品 拍卖
签名 连环画 签名设计 艺术签名 书画名家签名 张大千艺术签名 油画签名
画家签名 中国艺术签名
浏览过此藏品的人还收藏过
更多收藏
薛春梅雕白玉《一行白鹭上青天》摆件
白鹭 彩墨 纸本
芙蓉白鹭 立轴 设色绢本
白鹭 立轴 设色纸本
白鹭戏水 立轴 纸本
草书“一行白鹭上青天” 拓片 纸本
荷花白鹭 镜框 设色纸本
荷花白鹭 立轴 设色纸本
白玉白鹭连科盖罐
芙蓉白鹭 立轴 设色纸本
⑥ 藕断为什么会斯连
先看下小朋友的答案哈~`` 我感兴趣的”为什么” __为什么藕断丝连 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一支藕横躺在桌上,它是乳白色的,最前面的一段像个胖乎乎的牙孢子似的,后一段比前一段长,共有三段.藕上面沾了不少泥,大概是在泥水里躺着的时候沾在身上的吧!听大人说,藕不但能吃,而且能当药治病,藕节便是一味能止血的中药.藕的叶子__荷叶,不但能做为制作菜肴时的辅料,用作药物还能使人通气生津。荷花就是藕节枝上长出来的花儿,“出淤泥而不染”,她的高洁,曾赢得多少诗人画家的赞美。大画师齐白石曾为荷花画过一幅名画——《荷花图》。然而,大家只知道荷花的美丽,可曾有人想到那深陷在泥土之中的藕吗?折断藕,里面七孔八窍,藕虽然断了,但是藕丝却不肯断,这是为什么呢?为了了解这个原因,我决定做一个实验。 一、 实验目的:了解藕断丝连的原因。 二、 研究对象:藕。 三、 选用材料:二只藕,一把锋利的刀。 四、 研究过程:我先用手把一只藕折断,再用锋利的刀小心翼翼地把另一只藕切成两半。 五、 观察记录:我先观察第一个被折断的藕:我观察了一下藕的结构,藕的导管壁增厚部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纹导管。藕的维管束中,螺旋纹导管很多。我在折断藕的时候,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很像拉长后的弹簧。而用锋利的刀去切藕时,就很少在刀口上看到这种丝,因为细胞间的连锁被破坏,就跟弹簧被切断了一样。 六、 收获:了解了藕的结构,知道了藕断丝连的原因。 七、 参考资料:《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网络》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回答者:小XIU - 试用期 一级 7-18 10:5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其他回答共 4 条 为什么藕断丝连 因为藕的运输组织细胞是螺旋状的,样子就和弹簧一样。当我们把藕折断以后,由于它的运输细胞并没有被切断,一拉,看起来就像许多丝连着。所以说是藕断丝连。 或者: 藕折断了,在断面上却总是连着那么多丝。 不光是藕,荷梗里面这种丝还要多。如果你才来一枝荷梗,尽可以把它折成一段段,并且还可以把丝拉得相当长,做成像一长串连接的小绿灯笼似的玩意儿。 为什么藕断丝连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远原来植物要生长,需要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组织。植物运水的组织,主要是一些空心的长筒形细胞组成的导管。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特别增厚(而非全部一律增厚),形成种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纹导管。藕和荷梗的维管束中,螺纹导管很多。在折断藕或荷梗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很像拉长的弹簧。 如果用锋利的刀去切藕或荷梗的话,就很少会在切口上看到这种丝,因为细胞间的连锁被破坏了,就跟弹簧被切断了一样。 回答者:豪侠haoxia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7-17 19:28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回答者:bbq_com - 试用期 一级 7-17 22:10 藕的纤维组织中、含有一种胶液、当这种胶液遇热后会凝结成经丝状,所以在藕煮熟后、虽然把它本身分开了或断了、但在这时这种凝结物:丝、却更明显表现岀:好象丝把它还连在一起一样,简单的说这便是:藕断丝连了。故此人们用这个现象来形容一些事表靣好象是分开了、但还有着某种程度的连系!中药的:杜仲也有这种情况、但它遇热后这状况却不明显或不存在了! ~``这个比较专业哦~``
记得采纳啊
⑦ 都有哪些关于花的作品
关于花的作品:
1、《向日葵》
《向日葵》(法语: Tournesols;荷兰语:Zonnebloemen;英语:Sunflowers),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
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如果用梵高所创作的“以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为主题的油彩画”来定义的话,那么广泛认为一共有7幅作品。其中有6幅被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6幅向日葵作品中,其中有三幅绘有15朵向日葵,两幅绘有12朵向日葵,一幅绘有3朵向日葵。
2、《雏菊与罂粟花》
梵高于保罗·嘉舍医生家中完成了这幅作品,而他在几星期后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雏菊与罂粟花》画面中流露出梵高这位创作天才的澎湃激情及真挚情感,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涯中巅峰之作,更是极少数梵高在生前售出的作品之一。
3、《张大千荷花图》
《张大千荷花图》是由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师张大千所作。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盛赞其高洁。
每当花开时节,大千都要四处赏花、写生,在居住的庭园内,通常要开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环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几只大缸养满荷花。其代表作品有1935年创作、1976年创作以及作画年代不详的三幅荷花图。
4、《墨梅图》
在他的笔下,所画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另外,王冕还创造了用胭脂画没骨梅花的方法。王冕多作长干大枝,讲求书法用笔,粗干顿挫有力,求其苍劲,细枝用笔轻快,富有嫩枝的弹性。
王冕作梅时非常着意于在繁密中留出疏空处,使梅花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控制住梅花的总体大势,不让画面散漫一片,有桃李芬芳,而无清冷之气。王冕的“没骨”墨梅很有特色,以墨点直接写梅,趁湿在花瓣尖处点少许浓墨,顿增梅花姿色,是对五代徐熙“落墨花”的发展。
5、《四梅图》
《四梅图》是南宋扬无咎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梅图》共画有四枝梅花,分别表现其含苞待放、春梅初发、梅花盛开、纷谢凋零四个阶段,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梅花生长开放的全过程,画作具有淡雅、宁静、婉丽的特色。
⑧ 中国最有名的名画是那几幅
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 《步辇图》
唐.韩滉 《五牛图》
唐.张萱 周昉 《唐宫仕女图》
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宋.张择瑞 《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明.仇英 《汉宫春晓图》
清.郎世宁 《百骏图》
⑨ 近代国外名画有哪些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内期油画代表作容《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画作品《绿色花瓶》、《莲花》、《11-12-70》
毕加索:《熨衣服的妇女》、《喝苦艾酒 者》、《杂技演员之家》;
凡高:《食土豆者》、《塞纳河滨》、《向日葵》、《邮递 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星光灿烂》、《凡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
保罗·塞尚:《绑架》、《圣安托万的企图》(均为英国私人收藏)、《解剖》、《黑人西比翁》、《巴德莱娜》以及《痛苦》、《现代奥林匹亚》(后两幅为卢浮宫收藏)
⑩ 明末清初写意画大师
石涛
石 涛(约1642—约1718年)原名朱若极。是明朝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生于桂林。其父亨嘉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自称监国,被明朝的广西巡抚遣将战败并被擒获。若极被太监携逃全州,后入湘山寺为僧,法名原(元)济,字石涛。在寺中苦学诗、书、绘画。后画中题名常用者有:大涤子、苦瓜和尚(老人)、清湘老(陈、遗)人、清湘枝下人、湘源老人、零丁老人、瞎尊者、膏肓子、小秉客等。在题名与印章中,常于石涛、大涤子、瞎尊者、膏肓子等之前,冠以“清湘”(五代晋至元全州县名)二字,以示其对长于斯的全州的眷恋。�
稍长,石涛离全州,遍游湘、鄂、皖、江、浙等名胜山水,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至南京(江宁)。他虽入释门,但未挣脱世俗名利观念,想得到清廷重用。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南巡时,他于南京、扬州两次接驾,献诗画,自称“臣僧”。后又北上京师,结交辅同将军博尔都、户部尚书王等达官贵人,为他们作画。但终因其为明藩王后裔及和尚的身份,上进无望,乃返回南京,废“臣僧元济印”。在南京先后住了约8年,最后定居扬州,作大涤堂,以卖画为生,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采。�
石涛为清初四名画僧之一(其余为弘仁、髡残、八大山人),他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奇特的人生经历,在绘画实践与理论上,刻意突出“创新”。他继承前人的传统,但反对“我为某家奴”、“食某家残羹”,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法自我立”。绘画要从现实的山水、景物中去观察、寻找素材,但决不是简单的临摹,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感情,“搜尽奇峰打草稿”(人称其“得黄山之灵”),使“山川脱胎于予”,“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借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我之肺腑,扬我之须眉”。他还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在师古的基础上要“开今”。他擅长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奔放纵恣取胜。继承与发展了“以书入画”的文人传统,与整幅画总体艺术构成上节奏的奔放,融成一体,取得统一与和谐。处处体现其脱其古人窠臼的“创新”精神。�
他是十七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一位艺坛巨匠,那孤高自信的个性,过人的艺术领悟力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决定他攀向中国美术史上的新高峰。
石涛的绘画风格苍郁恣肆、布局奇险,作品以磅礴气势展现宇宙万物充沛的生命力量。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石涛如是说。
石涛在创作中总把个人的主观情緖及感觉置于首位,他在山水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仅在于其对名山大川的广泛游历及细致观察,而是依凭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度和特质,
把个人的感知完全投入自然造化的奥秘情景之中,并藉异常奔放的情感及使命感,以超越前人的成规敎条,打破习惯中的理想完美形式。
在其剧迹《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中,林峦翠滴,瀑水争悬,圆融浑化的气势贯通整张作品,眼前似乱非乱的斑驳墨迹在瞬间大开大合,迫力四射,一股夹杂着兴奋与缺堤般的强大动力跃然纸上。在这由奔放线条构成的感知空间中,石涛把墨点的特性也运用达到极致。
《荷花图》轴是石涛另一件出色作品,画面中荷叶、莲蓬、杂草错综交织,浓淡墨色互为衬托,只见刚健苍劲的笔画纵横其间,大有惊电奔云的气势。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图》、《荷花图》,石涛的自律性线条与空间表现,倾向于把自然对象的生命力及个人内在激情完全投射于画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