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兰花
1. 张大千的荷花的简介
旅居海外的国画复大师张大千先制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华等。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荷花醉南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大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这些常12尺,宽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国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
2. 画仙是谁
多情圣手画仙——张大千
他是中国的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画家,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和尚,却又风流多情。除了三妻四妾,他常常狎妓为乐,快意生平。他就是一点画师张大千。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
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20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于台湾,享年84岁。
张大千不但在绘画上妙笔生花,在女色上也毫不逊色,曾经在旅居朝鲜期间,就有过他的一段风流佳话,那是关于朝鲜艺伎春红。
春红是朝鲜“伎生学校”毕业的“伎生”,相当于日本的艺伎。张大千原本就对日本艺伎情有独钟。这个受过专门训练的15岁姑娘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做诗填词,当时平壤“日本三菱公司”盛情款待张大千,就约了春红去侍酒,张大千一见钟情,爱得不得了,便将她要了来。
春红也对中国这位大画家、满嘴长须的风流客芳心迷惘,亲密异常,她天天去旅馆看大千作画,还为他侍奉笔砚,娇滴滴,情依依,更使得大千乐不思蜀了。
但是两人言语不通,只能以汉字或者是图画来交流,他曾为春红作过不少诗,其中有一首就是张大千在旅馆中向春红示爱时而作,诗云:
盈盈十五最风流,一朵如花露未收。
只恐重来春事了,绿阴结子似福州。
这首诗中饱含了张大千对异乡女子春红那种“红颜翩翩娇柔浓”的由衷情感,那一刻,他的心中除了这朵貌美芳华的花别无他物,他的头脑在这一段时期都被这份狂热的爱情所占据。
于是,娇滴滴的春红同张大千整日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活像一对天上下凡的鸳鸯,虽然他们之间有18岁的年龄差距。
春红天生的一双巧手,画的一手如闺中秀的兰花。她不揣冒昧为大千画兰求证,大千有题诗道:
闲舒皓腕似柔翰,发叶抽芽取次看。
前辈风流谁可比,金陵唯有马香兰。
两人的缠绵可见一斑,作为一个朝鲜伎生,春红的身世自是不堪一提,她与张大千的风流也不过是一时之欢,张大千在风流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与英姿。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据说这一段恋情,曾传回国内的家中,张大千的第一个妾黄凝素知道了,曾写信质问。张大千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将他与春红的合影寄回家中,并附诗云:
触讳踌躇怕寄书,异乡花草合欢图。
不逢薄怒还应笑,我见犹怜况老奴。
依依惜别痴儿女,写入图中未是狂。
3. 哪个时代的哪些著名的人喜欢花什么花 代表什么样的性格
张大千与荷花,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华等。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荷花醉南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大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这些常12尺,宽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国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
邓颖超和冰心,这两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女性都共同爱好月季花.邓颖超爱花,并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其中他最喜欢的是月季花,特别是月季中的名品"黄和平";50年代,邓颖超还亲自在院中栽了几株黄和平,以直到现在还盛开着鲜艳的花朵.
冰心爱花,但他似乎只爱月季花.他不但喜欢月季的色,香,味,更喜爱它花枝上坚硬的刺!他曾说:"我就喜欢月季花,她没有梅泰,有自己的风骨;月季花枝上的刺,不是随便可以采摘的."冰心虽然十分喜爱月季花,却由于住在楼上不便种花.但她交了几位种月季花的朋友.这几位月季专家知道冰心老人喜爱月季,便经常在清晨送上一束缤纷五色,清露凝香的月季花.冰心老人的腿在1980年摔伤了,6年多只出过两次远门.这天当女儿用轮椅把她推到月季花前时,老人迫不及待的让女儿扶他下车,说:"我要自己走,我要走到花中间去!"她拉着扶手,大步向前走去,急得女儿在一旁叫:"慢点走,您一看见花就什么也不顾了!"冰心边走边说:"真好,真好!看见花,心情舒畅.可惜我腿不好,如果腿好我都想飞起来了!"
朱德与兰花,无论你到福州,广州,还是杭州,上海,抑或神州处处...,倾注着朱老总心血的各地兰圃,迄今依旧散发出清幽的芬芳,朱老总为各地兰圃亲笔题写的匾额,即兴挥毫的诗句,永远为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人人都知道朱老总喜欢兰花.朱老总是解放以后才开始养兰花的.曾给朱老总担任警卫秘书多年的郭仁回忆道,,杭州市盛产兰花的地方,解放时传下来不少名贵品种.五十年代初,朱老总去杭州,看见这常年碧绿,姿态优美,清香扑鼻的兰化非常喜爱.他认为:兰花不是一般的花,而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之一,应该保存下来,为美化环境,出口创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后来朱老总到杭州洪春桥花圃赏兰时,认识了养兰老人诸友仁.朱老总养兰,就是从诸先生送他几盆兰花开始的,以至后来在中南海发展到了几千盆.
朱老总爱兰也识兰.每天早晚,他常在花前伫立,凝神观赏兰花.他还看<<兰花谱>>,<<花经>>等书.一次,朱老总在福州对人说鼓山有兰,但大家都不知晓.于是他与众人驱车前往,来到著名的回龙阁前.朱老总手指一棵大树说:鼓山兰花就在这棵树上,众人不信,请来四元老僧问询,老僧也含糊其词,最后找了两个年轻人爬上树搜寻,果然采下来一大束兰花,大家才敬服了.为了挖掘祖国兰花的丰富宝藏,朱老总经常冒着寒风,亲自去山野采兰.福建的武夷山,广东的鼎湖山,昆明的西山,江西的井冈山等几乎有留有他采兰的足迹.朱老总不但自己爱兰,而且十分关心祖国的艺兰事业,每次外出,总要去各地兰圃看看,与艺兰人交流经验,并馈赠兰花名种.朱老总还积极提倡建立兰圃.1963年3月,他在广州越秀公园游览,观赏了各个兰花名品后,建议搞一个观赏兰花的公园.各地兰圃建成后,请朱老总题写匾额,他也乐于挥毫.杭州花圃里的"国香室","同赏清放".南昌额"人民公园","兰室",广州越秀公园的"兰圃"等等,这些遒劲古朴的大字,均出自朱老总之手.
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凛然开放于山崖水边,不与百花争艳,不以无人而不芳。梅花的品格与陆游全然相似,所以得到了陆游的特别钟爱。
陆游认为,花中品格最高的是梅花。“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园中赏梅》),百花之中,梅花风味当属第一。“雪里芬芳亦偶然,世人便谓占春前。饱如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著鞭”(《雪后寻梅》),雪里芬芳,独占春前,相形之下,桃李自当自愧不如。“月中疏影雪中香,只为无言更断肠。曾与诗翁定花品,一丘一壑过姚黄”(《梅花绝句》)。姚黄即指牡丹,一般认为牡丹为花中之王,陆游则认为梅花应在牡丹之上。“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射的山观梅》)。牡丹不能与梅花相媲美,就连有“王者之香”的兰花也不能与梅花一争高下。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落梅》)。梅花气节高坚,凛然开放于风雪之中,但过时即去,不受人怜。“逢时绝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梅》)。这也是陆游平生所追求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只自如。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雪中寻梅》)。巢父和许由,均为古代的隐士,相传二人为唐尧时人。尧让君位给巢父,他不受。尧又将君位让给许由,巢父又叫许由隐居。梅不与百花争春色,正如巢父和许由一样,不爱人间的富贵和权势。陆游甚至认为,梅花的品格如此高坚,以至自己都不配与梅花为友。“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梅花》)。要想与梅为友,须先断了人间烟火才行,凡夫俗子是绝对不能与梅花为伍的。
周瘦鹃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园艺专家,1916年--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后来感慨国事日非,文笔不济于世,乃投笔毁砚,迁居苏州辟建周家花园,经营"紫罗兰庵",广蓄古今树花文玩,亲手培植花木水石盆景,终年陶醉其间,自比陶渊明,林和靖.解放后一边写作一边以较大精力从事园艺工作.
在周瘦鹃莳养的众多花木钟,他特别偏爱紫罗兰.买宅苏州时,他之所以不惜以多年心血换来的钱,出高价买下园地,就是因为在旧有园地上种有一丛丛的紫罗兰.他对梅花也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不光在园中土山上遍植梅树,建造梅屋,而且用一切与梅花有关的古玩,书画,窗,几等来装饰梅屋.朋友们誉为"小香雪海".他自己也以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自喻,做诗云:"冷艳幽香入梦闲,红苞绿萼簇回环.此间亦有巢居阁,不羡逋仙一角山."
梅兰芳与牵牛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对花卉十分喜欢.他不仅莳养了雪里红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药等传统名花,还特别喜欢牵牛花.牵牛花秀冠柔条,风姿绰约,开的花虽不少,但花朵瘦小,色彩也比较单调.为了使牵牛花开出鲜艳的花朵,梅兰芳先生买了好多参考书,按图索骥的实践起来,逐渐掌握了播种,施肥,移植,修剪,串种这些门道.
吴昌硕与梅花,我国近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也是一个著名的花卉画家.他画的花卉题材虽然涉及梅,兰,菊,牡丹,荷花,水仙等许多种类,但他特别偏爱梅花.吴昌硕早年专攻书法,诗词和篆刻,三十多岁时才在任伯年的鼓励下学习绘画.他学绘画时,就是从学画梅开始的.梅花具有"冰肌铁骨绝世姿,世间桃立安得知"的孤傲冷艳,清逸豪放的气度.在漆黑污浊的旧社会,吴昌硕把画梅作为一种"缘物寄情",梅花便成了他毕生所画最多的题材之一.吴昌硕所画的梅花作品很多,每一幅画上都有咏梅诗句.在一幅<<梅花>>画上,他题了两首诗.画面左上方云:梅花铁骨红,旧时种此树.\艳击珊瑚碎,高倚夕阳处.\百匝绕不厌,园涉颇成趣.\太息饥驱人,揖尔出门去.画面左下方云:铁如意击珊瑚毁,\东风吹作梅花蕊.\艳福茅檐共谁享,\匹以般毁尊罍簋.\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写照是长技.\瑕高艺逐蚊虬舞,\本大力驱出石徒.\作踏青镂饮眇倡,\攫得燕支尽调水.\燕支水酿江南春,\那容堂上枫生根..
周恩来与花,敬爱的周总理把必胜的精力都贡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虽然无暇亲自莳养花草,却在紧张的革命年代里和繁忙的国事,外事活动中,留下了不少与花有关的佳话.1946年5月初,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的梅园新村,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梅园新村院内种着美丽的海棠花,在紧张的谈判间隙,周总理经常助理院中观赏海棠,稍事休息.因此,海棠一直是周总理最喜欢的花木之一.
孙中山与荷花,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的艰危年代里四处奔走,生活动荡,可在他的心灵深处,同样有对花卉的爱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华大地,他爱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过,他似乎对广泛在培于我国的荷花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从上海去杭州,当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观赏河山胜景.此时湖边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对旁人道:"中国当如此花".......随后又至秋瑾墓前,凭吊为民族革命壮烈牺牲的秋瑾烈士."中国当如此花"一语,正是孙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羡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钟情于桃李的娇艳,却希望中国人都能像荷花那样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灿烂芬芳,香飘四海.
宋庆龄爱花,宋庆龄生前爱花。在他北京故居的庭院里,阳台上,至今还有他种下的玫瑰,月季,牡丹等。他担任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时,工作十分繁忙,但在工作之余,仍然经常来到庭院给那些花浇水,松土,施肥。开花时节,特不仅让工作人员把院中的花放在局势,也亲自此采撷一些分别养放在卧室和书房的案头。如由中外宾客来访,临走时他总要赠送一束芳香悦人的鲜花。宋庆龄最喜爱的花是黄色的康乃馨。在宋庆龄逝世的安葬典礼上,邓颖超曾亲自把一束衬着松柏的黄色香石竹放在它的墓上,以表示对它的深切怀念。
鲁迅与花卉,早在少年时代,鲁迅就是一个小小的园艺家.他热爱自然,喜欢花草,曾亲手种过石竹,平地木,万年青,文竹,月季,吉祥草等多种花草,还爱读有关花草的专著,如<<南方花草状>>,<<广群芳谱>>,<<花镜>>等.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期间,鲁迅住在东京伍舍.那里空地多,他常常利用空暇种花,特别种了各种各样的牵牛花,在朋友之间以爱花出名.回国后,鲁迅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院学堂教书时,出于教学的需要,他经常带领学生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采集花草,制作植物标本.1912年5月迁居北京后,在八道湾11好的前院他亲手中了两株丁香和一株青杨.以后住在西二条21号,他特地请了花匠在院内中了丁香,碧桃,花轿,刺梅,使小小的庭院显得格外幽静美观.工作之余,他还常去成难得法源寺,观看美丽的丁香和海棠花,也常常到嵩效寺观赏牡丹.
没听说过哎!!!!!!!
/////////////////????????????????????
晋陶渊明喜欢菊花,菊花--表现不畏风霜,独立寒秋,象征孤傲不惧.
荷花--是佛教的圣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洁,崇高,廉洁,朴素的性格. ...
宋 周敦颐 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历史上著名的爱花者都有谁
晋代诗人陶渊明爱菊花——他在41岁那年,丢官隐居,亲手种菊,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常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识菊的品性,怡然自乐 。民间把陶渊明看为“九月花神”,而菊花被视作“花中隐士”,成为隐逸高雅的化身。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杜鹃——他一生单爱竹树花木,对杜鹃花尤其挚爱,他从江州移官忠州时,宁可少带衣物、家什,江西庐山上挖下的杜鹃花不能不要,经过千里行程,把杜鹃花栽到了四川忠州的大地上。
宋代诗人欧阳修最牡丹——他以牡丹为题,著书立说,有《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和《洛阳牡丹图》,这是我国最早的三本牡丹专著。欧阳修曾遍历洛阳城中十九个花园,他在《洛阳牡丹图》中对洛阳牡丹品种的发展,作了详尽的记述。
宋代诗人林和靖爱梅花——他长住杭州孤山,终身不做官,也没娶妻子。因为他非常喜爱梅花,就在住屋的周围种满了梅花,并以一鹤为伴。只因为爱梅爱鹤,后人誉之为“梅妻鹤子”,传为佳话。
北宋诗人周敦颐爱莲花——他的《爱莲说》是最好的证据。
5. 李鱓《兰花》
搬家快有半年了,好多地方都还缺东西,可我总觉得时间还长着呢,并不急着买。
一进家门有一个电表箱,每天进进出出,先看着的就是它,原来是想着买个电表箱画挡着,拖拖拉拉的一直没买。太太有些急了,催着我赶快选张画,买来挂上。
房子的装修是简欧风格,想着在这里搞点中国元素,算是混搭。看上了两张兰花,一张是张大千的,一张是齐白石的,可是挑来选去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就让远在广州的儿子提个建议,谁知他另外推荐了一张李鱓的兰花,看着也不错,可这李鱓是谁,画上的题诗写的什么,落款的印章啥意思,全不知道。于是我就提出反对,可儿子却说,不知道正好可以学习嘛,太太却拍板,就买这个李鱓的兰花,至于研究,就是我的事了。
我们这些人,虽然念了几年书,却是最没文化的一代人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上学的那时候全都是糟粕,是毒草,锄都除不尽,谁还会去学习这些玩意啊。再后来,倒是读了不少书学了不少知识,可都是些干活挣钱养家糊口用的,闲情逸致一点也没学着。
中国绘画向来有文人画、院体画和工匠画的提法,其中文人画尤为受人推崇,陈衡恪在《文人画之价值》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好深奥啊。李鱓这幅兰花当属人文画之列,要想评鉴实在是难,我觉得自己先看明白这画上都是些啥东西为要。
看一幅中国画,其形式上总少不了诗书画印,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这才彰显出中国画特色。仔细端详这幅李鱓的兰花,那几笔兰花,虽看不出笔墨高雅,却也知道画的是兰花。再看题诗就晕了,读也读不通啊,更不要说是啥意思啦。红彤彤的两枚印章看着像花一般,上面的字一个也认不得,面对着这幅画,自己看着就像是傻子一样。
先研究了这画家李鱓,原来那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公认的是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人。这些人里面,我只知道那个郑燮郑板桥,他画竹子最有名。网络上介绍,李鱓(shàn),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李鱓是清中期“扬州八怪”中的代表画家,他博学多能,诗书画皆有建树。其绘画雅俗共赏,纵横驰骋,多得天趣,对后来的“海派”、齐白石影响深远。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再看题诗,那些字好多都不认识,更说不上是啥意思啦。经过努力,查阅请教,终于看懂了这些字,读通了这些诗,也大致弄明白了是啥意思。现将画上的题诗转录如下:
青山如髻草如髿,膏沐朝云共晚霞。巧被春风会梳掠,玉簪重整又簪花。沅芷澧兰擅楚材,山灵不许过江开。何年燕姞荒唐梦,天遣游香入郑来。
这诗大致的意思就是:青山啊就像是美人的发髻,兰草就是她垂散的头发,朝云和晚霞沐浴润泽了她的美发,恰好有春风为她来梳理装扮,重整了玉簪又簪上了花。沅水边的芷(香草名)草啊,澧河旁的兰花,都是长在楚国,山神都不许它开过江来。那是何年燕姞做了一个荒唐梦,上天派遣兰花来到了郑国。
据《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位于河南新郑的郑国,郑文公有一贱妾叫燕姞,她怀孕前梦见天派人送给她一枝兰花,并且说:“我是你祖伯儵,把这枝兰花作为你的儿子。兰有国香,你佩在身上就会使人觉得你的妩媚无比。”后来她怀了孕,生了个儿子,取名为兰,这就是穆公。
这首兰花诗最早写于乾隆三年即1737年,李鱓时年53岁,到临淄任县令。临淄人评论这位县官是“口碑在人,风流蕴藉”。这阶段他的诗画心境显得平淡中和,从诗中可见一斑。1738年,他又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但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罢官后,他在山东滞留数年,往返于滕县、历下、弯德、泰安、崮山、崇川各地,期间以书画抒发心中的情绪。后来,他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
画中落款:乾隆十七年冬,李鱓制。就是1752年,这年李鱓67岁。
画上共有两枚钤印,宗杨(白),卖画不要官(白)。李鱓字宗杨,李鱓一直认为“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但现实生活把他两次三番地抛出庙堂之外,在“两遭世网破其家”又失去了“一官聊以庇其身”的条件之后,他只能违心地以画为业,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购画者的要求。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这幅画上的两枚印章都是白文。
此画来自李鱓花鸟册(12开之十一), 26×40.9cm 纸本水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把画上的东西弄清楚了,可是要想评鉴还差得远呢。不过我想,看画也和听音乐一样,首先是喜欢,至于为什么,常常是说不清的,感觉好听就行了。看中国画还要弄清楚上面的诗书画印,看西洋画更简单了,我看着梵高的向日葵或是星空,只觉得喜欢,感到兴奋,觉得好就行了。这么看来我真的很难变得深刻了。
6. 张大千的个人简介
张大千,生于1899年,去世于1983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影响巨大,又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开创泼墨与泼彩,发展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
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他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尔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
(6)张大千兰花扩展阅读
张大千的主要作品有:1971年《可以横绝峨嵋巅》(泼彩山水图);1973年《青城天下幽》泼彩山水图;1979年《阔浦遥山系列》泼彩山水图、《摩耶精舍外双溪》泼彩山水图、巨幅金笺《金碧泼彩红荷花图》;1981年《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泼彩山水图。
1982年《人家在仙堂》泼彩山水图、《春云晓霭》泼彩山水图、大风堂作泼彩山水图、《水殿幽香荷花图》、《水墨红荷图》等作品。
7. 张大千的流彩画是怎么弄出来的
这么说吧,张大千(1899-1983)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其山水,花鸟,人物,仕女画以及诗文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当前艺术品市场中,他的作品成为抢手货,润格颇高,随之而来的赝品也很多。本文就如何辨别张大千书画作品的真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研究体会。
第一,要牢牢掌握张大千书画的用笔之法,或者说是他的艺术风格。
一个艺术家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用笔之法和习惯,一个伪手要在短期内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即使临摹,也只能是表面的形似,要做到气韵生动,神似是不可能的,伪张大千的画也是如此。按张大千的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早年即张大千1941年43岁赴敦煌以前,山水主要学习石涛和八大山人,且大量摹仿他们的作品。其用笔利落,灵秀,画风俊俏,爽利。虽然山水中的人物画得笔简神足,很似石涛,但无石涛古朴厚重的风骨。而这一时期的张大千伪画,容易在山水画中的小人物和水边的细草上出现破绽。张大千的作品风格雄健灵秀,人物面相圆润,衣纹线条严谨流畅,与画面整体协调;而伪张大千的作品笔力软弱,呆板无神,极少有整体感。张大千的人物仕女画主要学习清代画家改琦,所画仕女瘦削、柔弱,具有一种“病态美”。其所画花卉、蔬果画,主要学习明清小写意的画风,如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喜画荷花、芭蕉,技法以写意为主,但工笔兼而有之。其画风清新活泼、俊爽,设色明净秀润。所画梅花老干如铁,有一种耐寒喜洁的笔意。所画兰花,幽香清远,处处体现一个“清”字。所画菊花,其叶尖是圆形的,其花态有一种凌寒傲霜之姿,绝无俯首随人之态。其画墨竹,竹枝吸收篆书的笔法;画竹叶,下笔劲利,多为个字或介字形态,几乎没有川字形状;而所画竹杆,下下粗细差不多,无两头大,间小,蜂腰鹤膝的弊端。张大千的荷花(泼墨除外),多用大笔蘸淡花青色扫出大体,再用汁绿层层渲染,然后用线条勾出花瓣的轮廓和斑纹,以表现花瓣正侧向背。
(二)中期是指张大千赴敦煌后到1957年59岁患病前艺术的成熟期。此时,张大千由于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山水画除在所画细草,皴法,设色上仍有石涛的影子外,主要取法王蒙茂密繁复的画风,画面由俊俏爽利变为瑰丽雄奇,功力也比早年深厚。此时所画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人物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色彩浓丽,线描严谨,衣裙图案精致。此时,他的人物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即变小巧为精密,变小乘为雄伟,变病态美为健康美,寓革新于复古的创作之中。其所画仕女,飘逸妩媚,衣纹细劲圆润,多重渲染,并留有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效果。而衬景中的修竹、芭蕉,多浓施石绿,以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从而形成古艳精丽的格调。此时的花鸟,走兽画,除仍保留早期陈淳、徐谓、八大山人的余韵外,又学习了敦煌壁画工笔重彩画法,如明代陈洪绶,宋代赵佶等的画风,形成造型饱满,色彩华美,神韵俱足,工意兼备的风格。而伪作的仕女画,几乎无传统功力可言。
(三)晚期从1958年60岁以后直到逝世,张大千的绘画品逐渐变工意兼备为大写意。此时,他苦心探索革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抽象主义画派的长处,创山水画破墨,泼墨,泼彩的新画风,使他的绘画创作达到最高峰。他的泼墨,泼彩画,把色与墨相融相间,将半抽象与写意的具象画法融为一体,是一种巧妙的中西合璧。而作伪之人容易把破墨,泼墨画成漆黑一团,无层次,灵秀之感。此时,张大千的人物画,多为写意之作,人物衣纹更趋于简练,点景多为意笔,笔墨酣畅,颇有“老大竟转拙”之意。此时他的花鸟,走兽画,主要以破墨,泼墨,泼彩为主,在继续保持陈淳,徐谓,石涛的影响外,又含英咀华,将水墨花鸟推向崭新的领域。
第二,张大千的署款书画作品上的署款和题跋,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也是伪者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张大千的书法,早年学习曾熙和李瑞清,书风稚嫩潇洒,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习石涛,八大山人以后,其法书有两种面貌,一种是老师曾熙,李瑞清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的书风;另一种是学石涛笔法劲健,豪放,不拘一格的书风。张大千此时的楷书,横笔上挑,捺笔外撇,有很浓的隶书味。以后,他又学习魏碑,《瘗鹤铭》和宁代的黄庭坚,从而形成利落,平中求奇,隶楷相参的书风。张在千的署款很有特色,他初名季,季爰,早年的“爰”字有虫字旁,因为古写的“猨”,“蝯”,“猿”相通,故又名“济蝯”。他拜曾熙为师后,改名“爰”,21岁出家时,才有“大千”这个法号。而作伪之人,由于缺少这些知识,往往把款写错,或者时间上出现错位。关于“爰”字的写法,从传世作品看,又有早中晚期三种不同的写法。张大千早年,约34岁以前,“爰”字字形头小,底大,“爰”字头上所谓三横(实为撇点横笔)最后一笔短,“爰”字下半部大,形态像一只猿猴,如《江村渔归图》和《黄山松涧图》上的署款。大约34岁以后,“爰”字用行草书,字形上头变大。
8. 张大千1948年作《兰花》上面是什么字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对联。是张大千1948年离开内地时,在成都文殊院书专赠朋友的属最后一件作品。 此联不仅言简字工、精练空灵、立意深远,充满哲理色彩,具有很高的警策启迪作用,且以平俗之辞见高远境界,乃立身立世之大格言。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9. 齐白石 徐悲鸿 张大千各自的特点
一、齐白石
1、性格
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余秋雨评)
2、特点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齐白石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齐白石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齐白石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3、作品
花鸟画:白菜萝卜、小鸡、牡丹图、葡萄、杏花图、芙蓉鸭子、丝瓜乌鸦图、烛火光明等。
人物画:人物屏之渔翁图、仕女条屏、赐桃图、寿星公、铁拐李等。
二、徐悲鸿
1、性格:
努力,坚持。
2、特点:
位置得宜,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动作或姿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堵。
3、作品
奔马图、群马、珍妮小姐画像、九方皋、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图等。
三、张大千
1、性格:
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2、特点:
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共同创建了大千画派,它是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二十世纪20年代,张善子、张大千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它是一个有别于“长安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唯一不墨泼彩等画法,大风堂画派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
3、作品
乔木高士、寿桃 镜心、黄山文笔峰、晴麓横云、阿里山浮云等。
(9)张大千兰花扩展阅读: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齐白石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
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齐白石文稿并手迹多卷。齐白石的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