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灯金属
A. 点河灯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乞巧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起源:
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做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漂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
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B. 请问放河灯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三月三、乞巧节、中秋节、七月十五。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乞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因此一般人误认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2)荷花灯金属扩展阅读
民俗专家蔡利民介绍说,中元夜看河灯是民间一大盛会。夜幕降临,市民扶老携幼,群集于城河两岸,万头攒动,争观河灯。头一批河灯,大多为粉红色的荷花灯,烛光熠熠。
宛如一朵朵莲花盛开水面。接着是星形灯和各式鱼灯,还有各种动物灯、宝塔灯等。无数盏河灯在水上绵延一片,缓缓漂流而去,蔚为壮观,使人流连忘返。
C. 河灯···
中国传统农历节令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拜祭祖先和逝去的亲友,在旧时又俗称“鬼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亦在同一天。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是描述中元节的著名诗作,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纸质木座。人们在中元夜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作为我国人民一项古老的习俗,每年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的中元节,老百姓都要在河中放灯以求平安和吉祥。而实际上从农历六月开始,一直到中秋节期间,人们都爱放河灯。
一、放河灯的简介
放河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一般人误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实际上,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
蒙古河灯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二、资源县“七月半”河灯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四两日是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河灯歌节。每当节日来临,汉、瑶、苗各族同胞以民风浓烈的传统习俗来纪念他们的祖先。
节日里,他们举行盛大的集会,各乡的舞狮队、舞龙队、河灯队、艺 术表演队都要汇集到城里大显身手。夜暮降临时,人们将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河灯点亮一起放到江中随波而去,以此寄报告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并祈祷先人对子孙的保佑。放逐河灯,其景十分壮观,五彩缤纷,满江辉煌。赏灯之后,便是彻夜的文艺表演和山歌比赛。次日满街的群众,拥挤在城乡物资交流的集市上。人流、物流、灯流、歌流、将这个小小山城掀得沸腾起来,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境内汉、苗、瑶等民族杂居,民风淳良敦厚,勤劳俭朴,崇礼尚义,和睦相处,交往密切,习俗相近而各具特色,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各族民众烧香烛,化纸钱,纪念祖先,心愿相同,方式各异。县城大埠头在中元节之夜,盛行放河灯祭神祭祖,灯式多样,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宝莲赐福、龟鹤延年、龙凤献瑞、麟趾呈祥燃烛其间,随波逐流,满江辉煌,五彩缤纷。观灯人群相互喝彩,共祈祖先保佑,天下升平,国泰民安,赐福消灾,风调雨顺,人旺业兴。外来客商亦争相投放河灯,以图吉祥。五排山区是苗、瑶民聚居地,相传中元节是苗族祖先定居五排之日,为缅怀先祖功德,每年七月半举行歌会,男女老少集会于桥亭、溪畔,互对山歌,歌声悠扬,彼落此起,连续三天三夜,经此怀念祖先,诉说人间世事,抒发男女爱情,赞颂美好生活 。
随着民族文化频繁交流,苗、瑶、汉等民族的风俗民情水乳交融,互相结合,相得益彰,逐淅形成了在县城举行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盛会。自1995年始,资源县委、政府加以引导,进行组织,使民间的传统节日成了资源的旅游品牌,成为庄稼活宣传促销、为资源经济服务的重要媒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盛会期间,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观光,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观河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更是盛况空前。近两年来,广邀名人前来搭台演出,为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源县 "七月半”河灯歌节已列为2008年中国百生十大生活游之一。
D. 鬼节的时候为什么要放河灯
传说一
是很多溺来水而亡的孤鬼,源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
传说二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
传说三
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E. 魅力四射的花灯有哪些
花灯,又名“彩灯”,起源自汉代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工艺传人民间。“宫灯”之名,因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到唐朝时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元宵佳节,华灯初上,男女老幼,倾城而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外出赏灯。数里长街,鼓乐齐鸣,烛火冲天,到处人山人海。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考究,种类繁多,名称别致,有流苏灯、霓虹灯、宫灯、莲花灯、纱灯、吊灯,还有满天星、俏媳妇、一朵花、蒺藜球、金鲤鱼……千姿百态,五彩斑斓。从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玩赏的走马灯。中国的花灯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
宫灯
宫灯起源自宫廷,是中国彩灯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息而闻名于世。因为长期为宫廷使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以精细复杂的装饰,以体现帝王的富贵和奢华。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四角、六角形,各面花屏图案内容多为龙风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宫灯用料特别考究,大多是红木、紫檀木、花梨木、楠木等贵重木。
材,甚至以昂贵的金银装饰,制作要求精细,雕、镂、刻、画缺一不可。
宫灯种类繁多,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
走马灯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串马灯。外形呈宫灯状。在走马灯内中主轴上端装一风火轮。风轮周围或贴人物故事,或用线吊起骑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热气上升,形成气流,因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轮轴旋转。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灯屏上便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与近代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无骨花灯
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当时人称无骨花灯为“唐灯”,也叫“神灯”。
相传,唐开元年间,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仙女所救,并赠他“神灯”一盏。此灯造型另0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更神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部是用一种“水上漂”的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它引领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后,为了纪念这一奇遇,按“神灯”的模样进行仿制,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前。人们见后都深感惊叹,纷纷进行仿制。此后,这盏“神灯”的制作工艺便流传于民间。
无骨灯是由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因此制作时,首先要绘画好底样,然后在需要的纸片上针刺图案,再把做好的纸片粘贴起来,最后用水质的颜料上色、装饰。
龙灯
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地区,均有舞龙灯的习俗,为节日添加了喜庆氛围。龙灯的形象各有特点,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龙身每节长一米五左右,每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表演的形式上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南方各地夜间舞龙灯,在每节上均点起灯,舞动时巨龙翻飞,气势不凡。
面灯
面灯,就是用面做的灯。正月十五前,家家用各种面食制作灯彩,用豆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荞麦面做的叫“铁灯”。
面灯凹处放油插捻点燃,节日过后吃掉。
面灯的形状多种,有碗灯、龙灯、勺子灯、属相灯、动物灯等。一般面灯要做成碗状,称为碗灯。勺子灯,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是大人专门为孩子制作的灯。勺子灯的做法是把面捏成勺子的形状,并捏一个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里倒人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缠上棉花,而后把棉花浸湿了油后点燃,寄托着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祝福。
常见的动物灯有狗、鸡、鱼、龙、猪等。按传统习俗,它们被摆放在相应的地方。点亮的狗形面灯要放在家门口,使它保家护院;点亮的鸡形面灯放在鸡栅边,祝愿家鸡们不生病、多下蛋;鱼灯要放在水缸上,祝愿合家幸福、财源顺水来;猪灯被放在猪圈旁,祝愿家畜兴旺;龙灯要放在粮食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河灯
亦称放水灯,是一种流传于全国的习俗,大多在上元、中元和中秋进行,有超度亡魂、祈福娱乐等多重含义。河灯普遍做成荷花状,固定在木板上,入夜在河中施放。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江苏等地的群众用各色彩纸做精巧玲珑的船形灯,装上蜡烛或少许豆油、灯草,由老者架小船燃放。河灯漂浮水面,随波逐流,五光十色,十分美观。
F. 古代有几种灯具
五种,分别是:豆形灯、壶形灯、莲花灯、长信宫灯、烛台
一、豆形灯:
1、豆形灯一般为浅盥,盘中常立烛钎,细葫芦形或近似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豆形灯,灯盘外壁常有数道瓦纹,并逐渐缓收成底。汉代的灯盘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间呈明显的直角折棱。
2、豆形灯盘壁常刻有铭文,自铭为“锭”或“镫”。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达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灯盘口沿,伸出一叶形鋬,便于手执;有的灯盘呈圆环凹槽形,用三叉托连在把座上。
二、壶形灯
1、平底无釉,通体施酱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体厚重,稳重适用,灯把呈半圆形,饰两道弦纹,美观易拿,移动方便。这种壶形灯,长嘴,可放入灯芯,壶口较小,这样油在较封闭的壶体内很难挥发,这种壶形灯较宋代注水的省油灯,节油效果理佳。
三、莲花灯
1、莲花灯是一种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用品。因灯形似莲花,故名。佛教各种灯种之一,观音大士专用,佛光普照,莲花灯照亮每个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莲花灯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
四、长信宫灯
1、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2、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
3、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五、烛台
1、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一个设有尖针的承盘,考究的,会铸造成各种工艺造型,亦不乏多层的烛台,点满蜡烛后,犹如银花火树,光芒灿烂。材质有银、铜、铁、锡、木、瓷、瓦等多种。
2、烛台上面或锻造,或雕镂,或彩绘,或以倒模工艺铸造出各种纹饰,是一种集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历代工艺名家的作品,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时有巧思和创新,既能陈设观赏,又可摩挲把玩。
G. 荷花型的生日蜡烛的歌声停不下来了。。 又没有开关。
花蕊那块有根金属丝,拿刀弄断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