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画家
❶ 中国现代画家,谁画兰草最有名
清代,郑板桥,明代徐谓,现代霍春阳.
❷ 哪个名人喜爱兰花(最好是诗人)
古往今来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李清照、郑板桥、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写兰、诗兰,兰花已成为人们用来修身养性、寄情寓志、标明心迹、铸塑人格的象征,升华为意蕴深远的兰文化。
1、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2、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3、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4、唐代诗人杜牧喜爱兰花,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新”,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
5、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发明沙石养兰法,他说:“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6、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他写过不少咏兰诗,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香,而叶乃无气;其气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并作诗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能得出这样结论,的确难能可贵。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苏”也是兰花爱好者,兄弟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借咏兰赞颂郑思肖坚贞不屈精神。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在一幅兰花画中也题有一首赞扬郑思肖的诗:“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
8、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是历史上有名的兰痴,“自谓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他在《种兰》一文说:“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水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日:‘兰草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郑板桥:”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他的题兰花诗有七八首,兰画也应有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桥兰集》。他画兰潇洒清劲,名噪一时。他的咏兰诗也脍炙人口,如”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郑板桥晚年辞官回乡,还养了几盆兰花。有天夜里上床未入眠,却来了一个小偷人,他想了一计退小偷,便吟诗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见,知道暗示自己,赶紧出门想越墙溜走,这时屋里的郑板桥又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于是小心避开逃走。
❸ 谁的兰花画的最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代浙江美院教授-卢坤峰(花鸟画家,擅画兰竹)
❹ 中国水墨国画兰花大师
我比较喜欢板桥的兰竹。超过他的人很少。
❺ 哪个名人喜爱兰花(最好是诗人)
古往今来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李清照、郑板桥、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写兰、诗兰,兰花已成为人们用来修身养性、寄情寓志、标明心迹、铸塑人格的象征,升华为意蕴深远的兰文化。
1、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2、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3、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4、唐代诗人杜牧喜爱兰花,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新”,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
5、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发明沙石养兰法,他说:“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6、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他写过不少咏兰诗,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香,而叶乃无气;其气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并作诗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能得出这样结论,的确难能可贵。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苏”也是兰花爱好者,兄弟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借咏兰赞颂郑思肖坚贞不屈精神。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在一幅兰花画中也题有一首赞扬郑思肖的诗:“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
8、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是历史上有名的兰痴,“自谓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他在《种兰》一文说:“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水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日:‘兰草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郑板桥:”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他的题兰花诗有七八首,兰画也应有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桥兰集》。他画兰潇洒清劲,名噪一时。他的咏兰诗也脍炙人口,如”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郑板桥晚年辞官回乡,还养了几盆兰花。有天夜里上床未入眠,却来了一个小偷人,他想了一计退小偷,便吟诗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见,知道暗示自己,赶紧出门想越墙溜走,这时屋里的郑板桥又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于是小心避开逃走。
❻ 杨根柱这位画家画的兰花谁能帮我介绍下
杨根柱抄先生是我国知名的军旅书画家。
作品构图简洁、雅致,色彩清新、秀丽,笔力准确到位,意境深远、悠长。如他的作品《清香》、《兰花》、《清香雅韵》、《幽兰图》、《蕙兰报春》等,杨根柱先生对他创作的兰花有一首自题诗:勤耕墨池边,信手几叶兰,缕缕清香气,伴君度百年。诗中表现了画家对兰花无比热爱之情,对拥有兰花作品的人以美好的祝福。他被人们誉为当代“写兰奇才”。
❼ 国画《兰花图》表现了宋代画家郑思肖什么情
兰花草词抄:胡适曲:陈贤德 张弼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音乐)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原诗)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❽ 潘天寿笔下的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潘天寿笔下的兰构图很美,表现力超群。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兰为香草,是一种理想的象征,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古往今来,书画家以兰花为题材,留下了很多画兰的传世珍品。
诗、书、画、印俱佳的潘天寿,也非常锺情于写兰草,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潘天寿的绘画,上承南宋马远、夏圭,近取石涛的苍浑、朱耷的奇崛冷逸。尤其是朱耷的超俗风貌,更与潘天寿的气质相宜,因而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他于近代画家中唯取吴昌硕,令吴昌硕发出了“天惊地怪见落笔”的感叹。但潘天寿不满足于对古人的吸收,而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创立了自己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
潘天寿 墨兰图
中国画中的大虚大实,大疏大密,是为求画面的清楚明豁,主体之点突出。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画家作画只要着眼于一丛兰花,除此再无任何杂草峻石,背景一片虚空,令兰之姿态更为清楚、突出,给人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而在兰的表现中,墨色之浓淡变化,也显示出虚实的互相衬托。
中国画讲究气脉,既画面上的形体或空白所标示和贯穿起来的脉络走势、感觉趋向。画中气脉布置得好,就能统领全局,使画面整体而有变化。潘天寿作画,往往用一些大的曲折回环,力图在有限的画面上让气脉运行最长的路线。这一幅兰花中,兰叶整体呈上升姿态,但并不是单调的直线向上,而有曲折迂回,这样既显示兰叶迎风摇曳的灵动之姿,又可将气机包裹在画面中,加强自身的圆满性。
❾ 水墨画中谁画的兰草最好
朱耷的兰花画得好。抄 朱耷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
❿ 哪位画家认为兰草为四时不谢之兰,竹为百节长青之竹
清郑板桥《兰竹册页》欣赏 ---郑板桥把兰、竹、石三物与君子称为人间四美,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四美也”。
兰花图: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