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玉带扣

荷花玉带扣

发布时间: 2022-08-28 12:37:53

1. 明代玉带扣是什么样的

玉带钩、玉带扣、玉带銙皆可纳入古代服饰用品范围,从玉带钩的沿袭和发展来看,主要流行在战国至汉代和宋代以后的两个时期,这与汉代以后带钩被带扣替代,以玉带扣、玉带銙表达身份、等级、权力的风气有关,玉带钩完成了由实用向精神转变的过程。

最早的玉带钩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至今不下十几件,这些玉质带钩是用事先修整好的长方形玉块切割钻磨而成,一端为穿绳的孔,另一端是用于勾系的带钩,用法是钩首向里,向外的是一略呈弓弧的长方形而看不见钩首,钩首较长,束带牢实不易脱钩,实用性较强,从其设计的精美程度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带钩已经具有了礼器的性质。

带扣在古时的称谓很多,如“师比”、“带鐍”、“钩蹀”等等,中原带钩直呼为带钩,“师比”则应是北方对带扣的称呼,有将带扣称作“銙”的,这和将带扣与带钩等同一样,都是谬误。《胡服考》中“其带之饰则于革带上列置金玉,名曰‘校具’,亦谓之‘鞊’,亦谓之‘环’”。“唐中叶以后,不谓之环而谓之銙”,并称“校具”即“铰具”,以上所举其实是指革带上的装饰,并非指带扣本身,“铰”为装饰之意,铰具就是施饰之器,这与玉带銙的形制更为接近。

从结构上看,带扣主要有环孔和舌针两部分,功用是装于带头便于解结。带扣主要有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死舌固定在扣孔边上,不能活动,比较接近带扣的原始型。北方地区带扣一开始便用于人身束带,中原地区的带扣是从马具开始的。大约从西汉始,带扣开始用于身体束带,到两晋时,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规格和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所用。唐代《新唐书·舆服志》记载把带扣分为三品

以上用金玉,以下分用金、银、石、铜、铁几类,这是关于玉带扣少见的文字记述。与玉带钩功能相同的玉带扣似乎很少有实物出土,这与之后的玉带銙和之前实用束腰的玉带钩有不同之处。

2. 玉图腾腰带扣一般是哪个年代使用

玉带扣 从先秦到清末都有使用。

民国 螭龙纹玉带扣

战国 兽面纹玉带扣

战国 兽面纹玉带扣

清代 白玉带扣

明末清初 白玉带扣

明末清初 白玉带扣吉祥如意玉带扣吉祥如意玉带扣..

3. 无锡博物馆里面有什么东西

无锡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有:春秋青铜吴王僚剑、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元春水玉带扣、朱元璋手谕卷、光绪蟠桃会泥塑等。
1、春秋青铜吴王僚剑
青铜吴王僚剑长41厘米,宽2.7厘米,茎长9.5厘米。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无格无首,前锋尖锐,两刃近锋略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末。剑身装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靠近茎的地方铸铭文12字。铭文是:“攻敔王者彶自乍(作)元用剑”。
2、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
《韭花帖》的纸本,纵26厘米,横28厘米。此帖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行书代表作。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朝登进士第,有文辞,善笔札,历仕梁、唐、晋、汉、周,累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
3、春水玉带扣
春水玉带扣由带扣和带钩两部分组成,“春水”玉带扣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体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
4、朱元璋手谕卷
这份珍贵的诏令,是朱元璋传世极为罕见的亲笔手书之一。全卷纸本,纵35.9厘米,横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将徐达,日后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直接在军中就地处决。
5、光绪蟠桃会泥塑
这件文物的来源颇为传奇。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

4. 清代玉带扣有什么特征

一件清代玉带扣,通长12.25厘米,高3.95厘米、厚2.07厘米,白色,长方形板状体,正面浮雕龙纹,龙头居中,身部卷曲。带钩扣鼻为一龙头,带扣孔呈半圆形,背面为方槽形穿孔。

5. 陈楚故地淮阳县的太昊陵的建筑群是怎样的

陵位于陈楚故地中心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三陵”之一。

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礴、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陵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我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

这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过桥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

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

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

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

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

太极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

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

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5字,左右配以二十八宿代表天上的28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四绝人”等吻兽。

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

殿内墙壁上嵌有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

殿前有月台,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统天殿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

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3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

楼内立有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保存的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

太昊陵内存古碑有200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为“御祭碑”。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像”。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

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

太昊陵的午朝门

太昊陵陈州伏羲碑林

6. 家里有件和田玉,好像是明代的玉带扣!不知道现在市场价位多少

这是一款新疆和田玉,青白山料质地,腰带扣,如果是明代制式,一般为四块,八块组合(根据官职),这是其中的两块。

玉质致密,油润,料质很好,包浆自然,白度一般,个人判断,应该是到代的真品。

一套齐全的,拍卖成交价是八十几万,2016年的拍卖记录,但散装的,价格要低很多,一般民间收藏,大概五万以内成交居多。

7. 请问我这个腰带扣是什么年代的

这个皮带扣是暗拉扣,镀铜,是大约上世纪80——90年代产品。皮带打眼,皮带扣上钩子进入皮带孔,遮盖皮带孔,现在已经基本淘汰。

8. 传说伏羲建造人类第一座城池叫陈都,不知考古是否确认有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淮阳县有伏羲陵。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河南省东部周口市10县市中心,属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宁县,1913年改淮宁县为淮阳县,辖21个乡、镇、场。面积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无霜期216天。区内主要有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主要土特产有黄花菜、槐山羊、陈州驴等。旅游景点有太昊陵建筑群、龙湖、平粮台古城遗址等。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创华夏民族远古之文明:制网罟,教民渔猎,开畜牧业之先河;画八卦,分阴阳,奠定中国古典哲学之基础;造土损,制琴瑟,始有中华之古乐: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会之群婚习俗;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历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为国。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陈风》10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晏殊、范仲淹等文坛巨匠留下歌咏淮阳的千百名篇。县城所在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位于万亩龙湖之中。占地875 亩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辉煌,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辉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亩)的万亩龙湖风景名胜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陈楚故城
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淮阳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我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考古发掘出九个“中国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国城市建设历史推进到4700年前,史学界称之为“华夏第一城”,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考古发掘”。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东汉时期的陈王刘崇墓,是至今考古发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砖石结构墓。 平粮台宛丘古城
面积16000多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这里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因此可以说,龙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湖中景点众多,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中原水城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原明珠”、“内陆奇观”。这是一片历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灵之水,《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是对3000年前龙湖美景的真实描写,这里姹紫嫣红的莲花,是商周时代留下的优良种群;茂密生长的蒲苇,曾是夫子“陈蔡绝粮”的充饥美食;绝无仅有的白龟,把羲皇“一画开天”的传说变成了史实;这里荡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七台八景声名远播。剪枝公园被称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 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画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他造干戈、饰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后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所以说,淮阳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体的象征。夏,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陈国,筑陈城; 以国为姓,陈胡公妫满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生于陈国苦县。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38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时这里初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在六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淮阳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务院撤消淮阳专区,才改为县治。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陈胡公铁墓
淮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留下了“陈蔡绝粮”千古佳话。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有《陈风》十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等文坛巨匠在这里都留下了歌咏淮阳的不朽佳篇。包公陈州放粮也发生在这里。 陈王刘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二月二庙会达3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朱总理题的羲皇故都
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天顺六年(1462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万历四年(1576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 弦歌台
“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过桥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二十世纪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统天殿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显仁殿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显仁殿
统天殿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广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无几。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 (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太昊陵风景(15张)蓍草园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园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令游人留连忘返。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热点内容
七夕黑料 发布:2025-07-21 20:34:39 浏览:48
梅花三弄版 发布:2025-07-21 20:24:43 浏览:462
兰花参别名 发布:2025-07-21 20:23:22 浏览:488
火腿玫瑰卷 发布:2025-07-21 20:23:20 浏览:184
佛荷花聋哑人 发布:2025-07-21 20:22:37 浏览:883
英国红玫瑰 发布:2025-07-21 20:21:37 浏览:593
七夕青鸟胆小 发布:2025-07-21 20:21:00 浏览:713
花卉植物水彩 发布:2025-07-21 19:58:16 浏览:13
国内花艺冠军 发布:2025-07-21 19:57:29 浏览:724
樱花学院兼职 发布:2025-07-21 19:56:52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