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海棠诗
㈠ 唐朝的人物关系怎么称呼
皇帝的儿子称皇子
皇帝的女儿称皇女,一般都是公主
皇帝的老婆称皇后
王爷: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之后为亲王,也有一些功劳大异姓王爷
王妃:王爷的老婆
阿哥:是清朝时皇子的称呼
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
称谓
称呼 几种情况 举例
直称姓名 自称 厌称或自作介绍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谄
称对方的字 号 斋名 谥号 官名 籍贯 为官之地 有时或几项兼称。 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称对方为“公”“君”“吾子” 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 吾子淹久于弊邑。
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 鄙视对方 唉!庶子不足与谋
称对方为“卿” 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卿欲何往?
“令”“仁”“贤” 表尊敬客气 贤弟 仁兄 令堂
(2)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
人物身份 谦称 举例
国君 寡人 朕 子自称日“朕” 寡人无疾
王侯 孤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一般人 仆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 恢维宇宙,斯吾之鄙人愿也
妇女 妾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 家兄 舍弟
2敬称—称别人
人物身份 敬称 举例
国君 陛下 皇上 大王 ——————————
已死的皇帝(庙号) 汉高祖 宋太祖 ——————————
老师 子 夫子 师 先生 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
官或尊长
公 君 足下 丈 大人 愿足下更虑之
公为我献之
3其他
人物关系 称谓 举例
称平辈 尔; 汝 而安敢轻吾射
汝亦知射乎?
称晚辈 小子 小生 小生乃欲相吏邪?
称去世的长辈 加“先”字 老妣
表叔侄关系 加“从”字 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3)各种年龄段的称呼
序号 称呼 年龄 序号 称呼 年龄
1 襁褓 不满周岁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黄口 婴儿 11 而立之年 三十岁
3 孩提 二三岁 12 不惑之年 四十岁
4 始龀 七八岁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岁
5 垂髫 幼年 14 耳顺(花甲) 六十岁
6 总髻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岁
7 束发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
8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17 期颐之年 百岁
9 及笄之年 十五岁(为成年)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称谓真是丰富多彩,其中许多称谓与颜色关系密切,尤其是红、黄、青三种颜色,可以说是深得古人之青睐的。
一、“红色”称谓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常会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红罗”等词语跃入你的眼帘。究其原因,首先应该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化妆上去。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妆》中记载:“周文王时,女子始敷铅粉;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这就是说,西周时,已有女子施粉饰面了。春秋战国时期,粉已被染成了红色,涂于颊上。后来又有了燕脂,它是化妆用的红色颜料,女人多涂于脸颊或嘴唇。随着女子化妆的开始,许多脂、粉、膏、泽之类的化妆品才应运而生。另外一个原因,古代女子都喜欢用红色或织有红色花纹的丝织品作成衣裙。这两个原因决定了,古代许多女子称谓和红色结下了不解之源。下面逐一解释说明。
1、红粉
古代的红粉,指妇女妆饰所用的胭脂和白粉,即红色之粉。汉代枚乘的《杂诗》曰:“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后来,随着红妆的逐渐演变,它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词。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2、红妆
在古代,著名的“桃花面”也称“红妆”,即用红粉涂于面颊,使之美如桃花而得名。据记载,秦始皇时,红粉妆饰已遍行于各行宫中。隋文帝时,常以“桃花面”而称之,一时风行开来。“红妆”从此更加红火了,它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宋代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由女子的盛装,演变为指美女。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玉亭上坐。”此中的红妆,即为漂亮的女子。
3、红袖
红袖原指古代女子的红色衣袖。南朝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当1。”后来,红袖借代指艳装的美女。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今烦红袖扶。”再如唐代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倚红楼。”
4、红裙
在古代,红裙指女子穿的裙子,后来指代女子。如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罗羝荤,不解文字饮,唯能醉红裙。”
5、红颜
古代的红颜,原指女子艳丽的容貌,后指代美丽的女子。如白居易《后宫词》:“红颜位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俗语中的“红颜薄命”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早死或遇人不淑,这说明美貌女子在古代命运悲惨,以至于薄命。元无名氏《鸳鸯被》:“总则我红颜薄命,真心儿待嫁刘彦明,偶然间却遇张舜卿。”
二、“黄色”称谓
1、黄衣使者:指宫中穿黄衣服的太监。如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2、黄口:指幼儿。如《乐府诗集》:“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3、黄门:黄色宫门,后引指官署。常用来指黄门侍郎。
4、黄者:老人的称谓。
5、黄屋:帝王车盖用黄缯而得名,后代指帝王。黄庭坚有诗句“春皇赋上瑞,来宁黄屋忧。”
6、黄童:因幼童发色黄而得名。《抱朴子·杂应》:“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韩愈《之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7、黄发:老人发白,白久则黄,因以黄发为寿高之像,故常以之称老人。《诗经·鲁颂》:“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8、黄颌:像黄口,也指幼儿。《北齐书》:“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
三、“青色”称谓
1、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训》:“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杜甫《秋野》:“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2、青天:清官。明朝况钟任官苏州知府,廉明正直,人称之为“况青天”。著名包拯包大人也被尊称为“包青天”。
3、青衣:汉代以后,以青衣为卑贱者之服,故称婢女为青衣。白居易《懒放》:“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4、青衿:指学子之所服,后称士子为青衿,也指少年。《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青童:指仙童,也指寺观的道童。李白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总之,古人称谓多其多,多彩称谓奇又奇。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㈡ 对对联怎么对
掌握平仄,网络搜索。
了解词性,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
最后是技巧或者说灵感。这是一门艺术的。
㈢ 夏天开的花
百 合
别名:百合蒜、山蒜头、野百合
科名:百合科
形态特征:百合一我泛指百合属各个种、杂种与园艺品种的总称,不单指某一各或某一品种。百合属共有80种,广布北半球温带地区,全世界现有很多园艺品种。百合为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扁球形工阔卵状球形的鳞茎,外无皮膜,由多数肥厚肉质鳞片重叠抱合而成;地上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或少数种类有分枝。叶螺旋状散生,少有轮生,叶线形、披针形至椭圆形。花单生、簇生或成总状花序工排成伞房状;花朵大形,直立可平伸或下垂;花被片6枚,基部具蜜腺,离生,排成2轮,常组合成漏斗形、喇叭形、钟形、碗形和杯形等各种花型。有些种类的花被片向外反卷,有的在花被片中下部散生紫红色斑点。花有白、黄、粉、紫、洋红、桔红、淡绿等色,常具芳香。花期从春至秋,而以夏季最盛。
木 槿
别名:木锦、朝开暮落花
科名:锦葵科木槿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3--4米。单叶互生,卵形,长3--6cm,端部常3裂。花单生叶腋,径5--8cm,单瓣或重瓣,有淡紫、白、红等色。蒴果卵形。密生星状绒毛。花期在6--9月份,9--11月份果熟。
繁栽要点:木槿以播种、扦插为主。
应用:木槿枝叶繁茂,夏秋开花,花期长达4个月,盛花时满树花朵,妖艳夺目。本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抗性,因此也是美化工厂的良好材料。
锦 带 花
别名:海仙花、五色海棠
科名:忍冬科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幼枝有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锯齿。花冠漏斗状钟形,玫瑰红色,里面较淡,花1朵-4朵组成聚伞花序,生于小枝顶端或叶腋。花期5月-6月。蒴果柱状,种子细小。果期10月。
繁栽要点:分株、扦插或压条繁殖。可在早春结合移栽分株。在春季2月-3月用一年生的成熟枝条,于露地扦插,或于6月-7月采用半木质化的嫩枝,在荫棚下扦插。可在6月压条。苗木移栽春、秋季均需带宿土,夏季需带土球。栽后每年早春施一次腐熟堆肥,并修去衰老枝条。
栽培简史与花文化:锦带花枝长花茂,灿如锦带。宋代王禹诗句:“何年移植在僧家,一簇柔条缀彩霞....”形容锦花枝条柔长,花团锦簇。宋代杨万里诗句:“天女风梭织露机,碧丝地上茜栾枝,何曾系住春皈脚,只解萦长客恨眉,小树微芳也得诗。”形容锦带花似仙女以风梭露机织出的锦带,枝条细长柔弱,缀满红花,尽管花美却留不住春光,只留得像镶嵌在玉带上宝石般的花朵供人欣赏。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0095257.html
㈣ 红黄粉紫卷菊英,这首诗什么意思
授权作者简介:王大范:网名红枫叶。哈尔滨知青。1947年出生。系中华诗词学会、省诗词协会、楹联家协会、北大荒作协、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南图诗社顾问。曾任哈尔滨市南图诗社首任会长兼理事长、社刊《读者诗刊》主编。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讲坛优秀听众。作品散见《老年日报》、《北大荒日报》、《退休生活》、《诗林》、《诗刊子曰(增刊)》,有作品收录《国球之歌》、《抗联战歌》、《华夏颂歌》、《回眸呐喊》。
㈤ 形容海棠花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形容海棠花的四字词语有遍地开花,层出不穷,花簇锦攒,簇锦团花,落英缤纷。
1、遍地开花 [ biàn dì kāi huā ]
【解释】: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示例】: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周恩来《四次游中山公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㈥ 求几种花的花期,颜色等(
木棉花:木棉花通常在3、4月份开花.花是红色的,花语: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幸福.
栀子花:不同品种开花的时间不一样,牡丹栀子开在6月到8月,小叶栀子的花期长一些,花白色.栀子花语:保有一颗柔软的心就有快乐,切勿钻牛角尖。因为他开的季节正好是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所以有一种离别的感觉.
茉莉花:大多数品种的花期6-10月.也有从11月开到3月的春天开的品种.花白色.也有一些是紫色的。花语表示忠贞、尊敬、清纯、贞洁、质朴、玲珑、迷人.
海棠:太笼统了,叫海棠的植物太多,比如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四季海棠,丽格海棠,五色海棠....不同的海棠花期,颜色,花语都不一样.
紫葳:5到10月,甚至更长,有诗说的好,"莫道花无百日好,紫葳常放半年红."可见她的花期是很长的,花的颜色大部分是紫色,也有红色和蓝色,白色.紫薇花语-好运、雄辩、女性.
风信子:开在过年的时候,和水仙差不多.颜色很多,红,白,蓝,黄,粉,甚至是绿都有.花语】喜悦,竞赛,赌注,游戏,悲哀,悲伤的爱情,永远的怀念
白 / 保守中可爱,谦让的爱,活泼可爱
红 / 你的爱充满我心中,你的诚意我领受
蓝 / 贞操,仿佛见到你一样的喜悦,感谢你的好意
紫 / 得到我的爱,你一定会幸福,哀愁,嫉妒
黄 / 有你就幸福
粉红 / 倾慕,浪漫
桃红 / 希望获得芳心
丁香:4月的时候开.有紫色,白色,少量的红色.
牡丹:4月到5月,几乎各种颜色都有,包括黑色,绿色,双色....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也许是因为它高贵的香味,自古就倍受珍视。因此丁香花的花语,也是配得上天国之花外号的光辉。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受天神所祝福,有光辉的人生。由於太聪明,而有喜欢走捷径的毛病。希望在追求的过程中,别忘了最终的目的。
昙花:开在夏天的晚上,花白色,特点就是开的时间特别的短,所以有"昙花一现"的说法.
桃花:不同的品种开在3月到4月.有粉红,白色,红色.
桂花:大部分品种开在中秋节的前后,也有四季桂,月月桂,日日桂(全年开).特点就是特别的香,而且是甜甜的香.
勿忘我:有紫色的,黄色的和白色的.花语:不要忘记.特点:可以放成干花长期保存.
满天星:白色的.5月开.花语:思念、清纯、梦境、真心喜欢、配角,但不可缺.
蒲公英:白色.3到8月开.花语是“停不了的爱”。
迷迭香:说的是叶子不是花.一般作为香料用.
忘忧草:其实就是黄花菜,花有黄色和红色.开在6到8月的傍晚,只有园林观赏品种才在白天开.花语有忘记忧愁,也有热爱母亲的意思.
玫瑰:真正的玫瑰只在春天开一次,在4到5月.现在花店里的玫瑰都是月季.花的颜色也很多,几乎是所有的颜色.花语自然是爱情了.
㈦ 红楼梦的十独吟
论红楼之《十独吟》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原稿,现已发现的只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后还在当时就已“迷失无稿”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是高鹗、程伟元把前八十回经过整理,然后又加上他们自己续写的四十回。高、程二人整理、续写《红楼梦》自有其历史的功过;但其续写的后四十回多处情节处理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这却是事实。高鹗、程伟元的修改很多地方背离作者的主旨。而使我们明白这一点的,便正是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由于脂砚斋等人不仅是《红楼梦》的最早评论者,而且是作者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和整理工作,看到过曹雪芹的全部手稿,了解小说的全部内容;因此,他们在批语中透露的有关线索为我们认识小说的原来面貌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材料。虽然批语提到八十回后情节内容的地方不是很多、很完整,而且说得都不是那么明白,但是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便不难勾画出小说八十回后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致轮廓,后世研究主要从脂批来探索八十回后的情节发展线索。
[林黛玉作“十独吟”]小说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写林黛玉为“寄感慨”,写了五首咏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个“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诗,被宝玉命名为“五美吟”。其下戚本蒙府本和梦觉本都有双行夹批指出: “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但这是谁作的呢?所吟又大致是什么内容呢?对此脂批并没有明说。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一书的有关章节里说:“是宝钗、湘云,还是黛玉,不知那个作过‘十独吟’。”“既称‘十独’,应是分咏书中的十个女子的命运。”这里,周先生认为宝钗、湘云、黛玉三人都有可能作“十独吟”,没有肯定是谁;而内容则大致推断为“分咏书中的十个女子的命运”。 蔡义江先生执笔、杭州大学印行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则写道:“《十独吟》是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时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这里,蔡义江先生较周汝昌先生进了一步,否定了林黛玉作“十独吟”的可能性,认为只可能是宝钗或湘云所写;同时在内容推断上也更具体了一些,指出可能是写“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等的愁怨”。大概蔡义江先生之所以否定林黛玉作“十独吟”的可能性,和推断诗的内容写“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等的愁怨”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林黛玉是比较早就去世的,无所谓“独”;而宝钗、湘云则后来先后成了寡妇,正是所谓独处的女子”,因此“十独吟”似应她俩之中的那一个写更合情理些。
这一看法自然不无道理,但有研究者认为:“十独吟”恰恰应是林黛玉所作。首先,上述一条脂批是针对林黛玉作的“五美吟”来的,以常理论,“五美吟”既为林黛玉所作,与之相“对照”的“十独吟”若没有指明为谁作,一般亦应是同一个人所作。(当然,仅此一点是很不充分的,甚至是不能作为一条理由的。)其次,薛宝钗从其性格发展看,不可能作此诗。小说虽多次写了大观园的女儿们题诗填词,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薛宝钗在内。但从本质上看,薛宝钗是个封建礼教的笃信者和卫道士,她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居并要求别人,反对女孩儿家作“诗词之类”。小说有好几处描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处是在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内。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独薛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这里,宝钗因为后二首是讲的《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事,佯装说“我们也不大懂得”,要宝琴另作,完全暴露了这个女卫道士的本能。结果当场遭到林黛玉的阻拦和抢白:“这宝姐姐也太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另一处就在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作“五美吟”内。正当宝玉抢着要看“五美吟”时,薛宝钗走来了,问明了缘故,便借题发了一通酸论:“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次之,其余诗词之类,不过闺阁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到不要这些才华名誉!”再一处是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内。湘云作东,先邀一社,和薛宝钗一起商议拟题。薛宝钗又趁机劝导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分,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再有第四十九回,香菱正满心满意只想学诗,可巧史湘云来了,于是两人高兴,没昼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听了,又笑讽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由此可见薛宝钗是压根儿反对女子把写诗填词当作“正经事”的,她的有时写诗,不过是偶而“闺阁中游戏”。而作“十独吟”我们虽不能知其详情,但从题“五美吟”来看,应是咏者自有所感,因而借题诗表达内心感情的,并不是一般的闺阁游戏之作。所以从薛宝钗的性格发展来看,她断不可能作此“十独吟”。
史湘云虽和薛宝钗不同,并不是属于那种很真诚的卫道者,但从其个性(比较豁达,并不多愁善感)和才情等方面看,也不会是“十独吟”的作者。因此,最可能的还是林黛玉。 再次,推断“十独吟”作者为宝钗或湘云主要是根据“十独”而估计所咏是“十个独处的女子”得出来的。因为宝钗和湘云后来都成了“独处的女子”,所以认为她两题这样的诗最切合。这里就涉及到对“独”字的理解问题。“独”是孤单的意思,但却并不是特指女子死去丈夫而一人独处(年老无子曰独,女子丧夫曰寡),也不一定实指真的独自一个人生活,而还有不与世同流合污、惸独不群的意思。《诗经·小雅·正月》:“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念我独兮,忧心殷殷”,“哿矣富人,哀此惸独!”这里的“独”就是孤独不群的意思,郑笺:“此贤者孤特自伤也。”屈原的作品里用得更多,如:“判独离而不服”,“夫和茕独而不余听”(《离骚》),“终危独以离异兮”,“幽独处乎山中”,“既惸独而不群兮”,“独无匹兮”(《九章》),“独立不迁”《橘颂》,等等。这样的用法在诗词里很多,很普遍。
所以认为,“十独吟”的“独”在这里也是取的这一意思。即:通过分咏十个不与世同流合污、惸独不群的古人,来寄托咏者的感慨和情思。这一咏者在《红楼梦》里非黛玉而为谁?所以,弄清了“十独吟”的含义,咏“十独吟”者不辨自明。
后世为红楼梦续补诗词很多,但往往佳作鲜见。看后四十回续书中的诗词,不象话的就更多了。试把八十九回续补者所写的宝玉祝祭晴雯的两首《望江南》词与曹雪芹所写的宝玉“大肆妄诞”“杜撰”出来的《芙蓉女儿诔》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则陋俗不堪,一则健笔凌云;其间之差别,犹如霄壤。续书九十四回中还有一首宝玉的《赏海棠花妖诗》,也可以欣赏一下,不妨引出。
海棠何事忽摧颓?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这只能是乡村里混饭吃的、胡子一大把的老学究写的,读来不免心头作恶。如此拙劣庸俗的文字,怎么可能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警幻仙子的评价)、写过“绕提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一类漂亮诗句的宝玉写的呢?再说,宝玉本是“古今不肖无双”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祸胎”,现在又怎么忽然变成专会讲些好话来“讨老太太的喜欢”的孝子贤孙了呢?看过后人“大不近情理”的续貂文字,才更觉得曹雪芹之不可企及。
而这两首《十独吟》虽为后人续补作品,确别有意境实在值得拿来品评。倘若故人有知于瑶池紫府中,读到这样的文字想必也不会有太多微词。
㈧ 谁能解读海棠诗社诗集
我几的世面上应该有相关红楼诗集的书
还有要懂红楼里的诗应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脂研斋的批语
你应该先看看刘心武和周汝昌的书
他们都有相关的解释
你要从每个人的原形入手
了解每个人的原形就好理解他们写的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