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兰花
1.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人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通过吟咏兰花的孤高隐逸,形容人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出自清代康熙的《咏幽兰》。
原文: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译文:
兰花的花朵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欣赏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1)子曰兰花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一首《咏幽兰》,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在康熙皇帝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
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标榜做人应当遵从“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谈论“君子之道”时,经常用兰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辞上传》就记载了孔子这段话:“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意思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不管入世或隐居,保持沉默或发表言论,都不会丢失自己的人格。君子与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两个人齐心协力,其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两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论,就像兰花一样气味芬芳。
自孔子在精神层面为兰花定调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就偏爱种兰、赏兰、咏兰和“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结。
在传统花鸟画出现之前,中国文人主要用诗赋的形式咏兰,而从宋代开始,中国逐渐兴起“写兰”之风,以绘画的形式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兰花精神,公认的兰画鼻祖是南宋的赵孟坚和宋末元初的郑思肖。
赵孟坚的传世之作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叶柔美舒放,兰花盛开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灭亡后,赵孟坚年已垂暮,他隐居于湖南,不食元禄,继续“写兰”,以示忠贞和清高。
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意为思念“赵宋”,他把自己的画室称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暗指大宋。他所作的墨兰与众不同,寓意深刻,人们称之为“无根兰”。所谓“无根兰”,就是画兰不画土,且花叶萧疏,以寓宋土已被掠夺之意。
赵孟坚和郑思肖“以兰明志”的情操,使他们享有“忠贞”的盛誉,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从此以后,兰花作为君子性格和高洁、忠贞的象征,成为文人画家的必修课,画家通过“写兰”提高志趣,修炼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后的兰画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各出新意,通过各种手法把兰花精神表现出来。
元代画家赵雍笔下的兰,淡雅清幽,奔放飘逸,深得赵孟坚“写兰”心法。明代画家文征明画兰,笔墨恣肆,常以竹石为伴,毫无尘俗气。清代画家汪士慎笔下的兰,柔嫩而不折,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李方膺笔下的兰,信手拈来,表面上看似乎叶乱花迷,实则花歌叶舞,翩翩飞动,有上下应答之态。李鱓笔下的兰,孤独而又执拗,意趣高远。郑板桥笔下的兰,与山石为伴,石虽瘦,而骨硬,兰虽弱,而魂秀。
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也都画出了兰的“君子”品性,画出了兰的高洁和顽强。
2.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是孔子说的吗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是孔子说的。
出自《孔子家语》。
原文如下: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释义:
芝兰生长在幽深的林间,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就不散发芳香;有德行的人修养道义建树美德,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改变节操。所以说:和善良的人住,像进了种满芝兰的屋子,待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因为已经被感化了。
和不善的人居住,就像进了卖海鲜的小商铺,待久了就闻不见臭味了,也是因为被同化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君子必须慎重选择待在一起的友人。
我的承诺和兰花的芳香一样长存不变,我的心和兰花一样忠贞不移。这是我心里的想法,将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2)子曰兰花扩展阅读
《孔子家语》书本价值: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其次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
另外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3. 孔子的一段关于兰花的话是什么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日: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4.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刘向编撰的《说苑·杂言》,此外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中也有收录,原文如下: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白话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商(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赐(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闻不到臭味,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4)子曰兰花扩展阅读:
【词语释义】
肆:店铺。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芝兰之室: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比喻良好的环境。
5. 幽兰之室,久者不闻其香,这句是谁的诗
原文: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译文:孔子说:商人喜欢和说自己好话的人相处,身在高位的人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这土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或译为:在一个满是兰花的房间里呆久了,已经闻不到满室的兰香了,引申为意思是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就适应麻木了。
6. 孔子动画里那颗植物叫啥名字,那颗植物会变成一个精灵的
兰花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7. 兰花象征什么精神品质
众所周知,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世上的花卉有千万种,兰能跻身“四君子”之列,肯定有非同一般的“背景”作支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标榜做人应当遵从“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谈论“君子之道”时,经常用兰花作比喻。
如《周易·系辞上传》就记载了孔子这段话:“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不管入世或隐居,保持沉默或发表言论,都不会丢失自己的人格。
君子与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两个人齐心协力,其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两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论,就像兰花一样气味芬芳。
(7)子曰兰花扩展阅读:
兰,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也是植物中的一个大家族。据不完全统计,兰属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1000属2万多种,其中可供观赏的也有几千种。兰花很香,也很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种兰、赏兰,这是合乎情理的。
但奇怪的是,世界上几乎唯有中国的文人画家热衷于“写兰”,自宋代至今,精品迭出。据了解,世界各国博物馆所藏的中国兰花画卷,除宋、元两代的作品外,至少还有明代11位画家的33幅作品和清代32位画家的101幅作品。而在西方,搜尽各时代大师的作品,也很少发现绘兰精品。
《孔子家语》也记载孔子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这段话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并用兰花比喻“善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自比兰花,用幽谷中的兰花来比喻自己生不逢时。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琴操·猗兰操》条目下说:“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道:‘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在这里,孔子还将兰花之香誉为“王者香”,故后人称兰花为“王者香”“香祖”“国香”等。
因《琴操》和《孔子家语》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著作,有人怀疑上述记载的真实性。不过,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宥坐》,在评论孔子虽热心救世但不为诸侯所用就说过:“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很明显,荀子是将孔子比喻成空谷幽兰,虽不为诸侯所用,却并未改变其如兰花一般的高洁志趣。且在《周易·系辞上传》中已有孔子将君子比喻成兰花的记载,故后人又称兰花为“君子兰”。
8.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什么意思
出自:战国时期佚名《系辞》。
释义:同心同德的人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
读音:“臭”(xiù)通“嗅”,气味的意思。
原文:
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白话文:号啕大哭,以至诚感人,终至天下和同,故后快乐而笑。”孔子申论之,言:“君子之道,或出而服务天下,或隐处而独善其身,或沉默,或言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白话文:如二人同心,其锋利足断坚硬的金属。同心的意思,是说二人精诚团结,心意齐同,其气味的相投。犹如兰蕙的芳薰。
(8)子曰兰花扩展阅读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系辞》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9.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什么意思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意思:像芝兰玉树那样,做高品质、高品位、有气节的人,立于殿堂之前,为国家服务。
一、出处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二、原文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三、释义
有一天,谢太傅问子侄们:“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即谢太傅的侄子)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谢太傅心里为之一动。所以,谢太傅开始对谢玄另眼相看,觉得他从小就与众不同。
(9)子曰兰花扩展阅读
一、时代背景
东晋朝臣多是王、谢两大家族成员担任, 唐代刘禹锡有诗可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不但是贵族,而且是非常有名望的贵族。谢家的谢安是当时晋朝执掌朝政的宰相,很注意培养后代。
后来,前秦苻坚侵犯东晋,谢安任命谢玄先锋在肥水一仗打败了苻坚,从此谢玄扬名朝野。此战即是有名的“淝水之战”。“芝兰玉树”本来是谢玄小时候的话就成了成语。现在指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出处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10. 孔子曰:“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
语出《孔子家语·在厄》.......
表层意思是说兰花生长在没人幽静的山谷中,虽然无人,打他仍然芳香,因为他的方向并非让人闻,君子修心养性,俭以养德,不因为穷苦而改变自己的品德性情。深层意思我也不太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是说要端正和坚持自己的品德和性格,不引外界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别人不欣赏和自己陷于困境的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