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芗剧团
1. 郑秀琴的个人简介
郑秀琴,是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侨联常委,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漳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四次荣获漳州市拔尖专业技术干部称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福建省龙海市人,高中毕业。1959年从艺,郑秀琴13岁入芗剧院学习,16岁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历任漳州市芗剧院、龙溪地区文工团、漳州市芗剧团演员、漳州市芗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名誉团长。多次赴新加坡、台湾访问演出。
2. 搞个芗剧团要准备什么
所需材料可以申请
3. 漳州芗剧团演出什么价格
看是什么,戏文有长有短,大多都是一个至两晚都能演完了,价格一晚上1500-2000左右
4. 芗剧的传统剧目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芗剧的传统剧目均为幕表戏。《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杂货记》被称为歌仔戏“四大柱”。30年代末,芗剧名艺人邵江海为改变幕表制,曾编演《六月飞雪》等定型戏,但普遍上演的剧目仍是幕表式的“提纲戏”。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戏改政策,龙溪专区成立剧目工作室,组织力量对传统剧目进行发掘、记录、整理,并积极推行定型戏。芗剧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目有984个,至1963年记录410个,其中42个剧本收入《传统剧目选》,4个剧目收入《中国戏曲选》(福建省卷)。60年代后,全区改幕表制为剧本制,建立保留剧目制,芗剧纳入文学创作规范化的轨道。全区拥有一支20多人的专业创作队伍,创作、改编和整理的一批优秀剧目,在参加省、华东区及全国会演中屡次得奖。较著名的芗剧编剧有邵江海、陈开曦、陈志亮、王游治、魏乃聪、陈德根、陈大禹,以及中青年作者汤印昌、姚溪山、庄火明、杨联源、杨路冰、方朝晖等。
芗剧历年来上演创作和移植的现代戏80多个,在全省名列前茅。90年代初,杨联源、方朝晖创作的《戏魂》,一举获得全国现代戏会演优秀编剧奖、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剧作奖,成为历届文华奖福建省获此殊荣的少数现代戏剧目之一。在全省获一等奖的剧目还有《月蚀》、《侨乡轶事》。 传统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颜梓和、王游治、黄海瑞、朱萸据老艺人张招治、颜招治口述整理。写船工施泮之妻告贷无门,于除夕黄昏投水自尽,塾师苏义救之,无奈于夜间去偷挖番薯。在向土地庙告时,恰被守园的林吉听到。林十分同情,暗中帮助苏义挖自家地里的番薯。大年初一,林吉偕母给苏义夫妇送来年礼,施妻也到苏家拜年并取到家信,适逢施泮回乡,三家方知彼此相助的情谊。
1954年,剧本由芗剧(歌仔戏)代表队演出,先后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与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分别获剧本一等奖和二等奖。1979年,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携带本剧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剧本收入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福建传统喜剧选》。 现代戏。1963年,龙海县芗剧二团根据流传闽南的红军游击队长王占春的革命故事,编成《王占春》上演。1978年,姚溪山、魏乃聪重新创作,改名为《龙岭春晓》。1979年,姚溪山、魏乃聪、曾五岳、庄火明重新修改,更名为《双剑春》。写红军游击队长王剑春,在“古田会议”精神鼓舞下,重回龙岭,发动群众,准备暴动。与此同时,龙岭又出现一支打着“王剑春”旗号的游击队。经过努力,终于找到假王剑春的女游击队长王大英,原来她是已牺牲的闽南红军游击队员陆常春的妻子,王大英在王剑春的帮助下,终于壮大革命力量,取得了武装暴动的胜利,配合红四军攻打漳州。
1978年,龙海县芗剧团演出《龙岭春晓》,参加福建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1979年,《双剑春》由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演出,晋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获文化部授予创作三等奖。剧本收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福建剧目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编古代戏。1954年,据漳州民间故事和锦歌说唱,经龙溪专区剧目工作组集体讨论,由陈波弥、王游治、朱萸执笔创作,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写清末漳州人陈杉,以卖豆腐为生,为人勤劳忠厚。他所养加令(八哥鸟)通人性,能对奸商范有记父子盘剥平民进行惩罚,对县令进行戏弄的故事。
1959年,剧本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并参加省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1960年,列入《福建地方戏曲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龙溪专区芗剧团携带本剧参加全国巡回演出。1979年,省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曾演出《加令记》中《盗银》一折。 现代戏。1956年,朱萸、甘英伟、苏丁发,据苏丁发说唱《山大不如我手》改编。写回乡知识青年苏仁山,在农业社党支部书记支持下,冲破家庭阻力,并批评教育个别人好逸恶劳的思想,与相爱的保健员杨菜花携手参加垦荒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剧本由漳州市实验芗剧团演出,参加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剧本创作奖。 现代戏。又名《琴剑恋》,1980年,路冰编剧。写20世纪70年代末,台北歌仔戏名星白莲和漳州芗剧团演员连子怡相识于香港,为振兴家乡戏剧,他们爱情结合,并冲破种种阻力回归大陆。白莲随身带回的“白家剑”,牵起子怡母亲赛水仙的思恋,也激发了舅舅瞎子松的怨恨。原来,30年前,赛水仙随台北“艺春班”回大陆祭祖,与漳州“龙建班”的连宝生联台演出时,两人心心相印。然而,他们的相爱却遭到连宝生养父白家辉的反对。白家辉强拉连宝生去台湾,并失手刺瞎连子怡舅舅的双眼。从此一隔30年,海峡两岸恨爱绵绵,后几经周折,新老一代重归和好。
1980年,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并参加福建省第四届戏曲现代戏会演,剧本在1981年《福建戏剧》第6期增刊《新花》上发表。 新编历史剧。1987年,杨路冰编剧。写南宋末年,“蟋蟀丞相”贾似道,霸朝纲、丧师误国,为右丞相陈宜中等所弹劾。天子震惊,贬谪似道为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循州,并派会稽都尉郑虎臣奉旨监押。行至漳州城外木棉庵,郑虎臣伸张大义,击杀贾似道,为父报仇,为国除害。
1978年,由漳州市芗剧团参加福建省第17届戏剧展览演出,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在《剧本》月刊上。 现代戏。漳州芗剧老艺人据民国36年(1947年)“二二八”台湾人民抗议美军暴行爱国运动的素材编剧。写杨文龙、杨金凤兄妹在街头卖花,遭到国民党兵痞侮辱欺凌。妹妹金凤气愤至极,跳潭自尽。哥哥文龙寡不敌众,斗不过兵痞,幸被好心人所救。当时台湾街头,美军横行霸道,一小贩无故被美军士兵活活打死,引起市民群愤,要求政府惩办凶手。台湾当局不仅没有予以制裁,反而派兵镇压抗议的市民。2月28日,杨文龙带领市民到台湾省府进行抗议,却遭到当局血腥镇压。由此,台湾当局的残暴统治更加暴露无遗。
1951年,本剧由赛月金导演并参加演出,很受观众欢迎。诏安县农村广大观众看了演出后,激起爱国热情,纷纷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现代戏。姚溪山、魏乃聪、庄少全编剧。写在抗日战争中,归侨女大学生李林毅然投笔从戎,在晋绥边区率领游击队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令日寇望风丧胆,屡立奇功,不幸在掩护战友顺利转移后,她却血洒长城下,为国壮烈捐躯。
该剧由龙海县芗剧团演出,获1991年福建省新剧目奖,福建省“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优秀文艺作品征文戏剧剧本二等奖。 现代戏。姚溪山编剧。写山区龙岗乡乡长沈贵贞开发山区,引凤筑巢。爱国华侨李振堂决定投资乡梓,不料却发生一起事件:李振堂之侄所养恶狗,咬伤学生,致使校门关闭,孩子失学。新上任的校长唐元华为救学生,打死恶狗,却造成侨胞投资落空,校长遭谪,一场利义是非,让人深思。
该剧由龙海市芗剧团演出,获1995年福建省现代戏剧本征文一等奖,1996年第10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1996年7月4日至5日剧团赴京演出。 现代戏。方朝晖编剧。写北方某山村农民汉忠花钱买来被拐骗的四川姑娘玉花,玉花与汉忠感情不合,汉忠认为是因为家境贫穷被玉花瞧不起,决心到南方去闯荡,临行前把玉花咐托给弟弟汉荣。
汉忠在南方一矿窑打工,窑主银凤是个寡妇,对汉忠十分关怀,意欲招汉忠入赘,但汉忠依然恋着玉花,不肯答应。
玉花在家中与汉荣朝夕相处,在劳动中建立了感情,终于成了一对情投意合的伴侣。一年后,汉忠积攒了一笔钱,在一个明月夜满怀希望回到家中,但他看到是汉荣与玉花相亲相爱的情景。通过一场感情风暴,汉忠悟到,爱情是不能强加的,用金钱也买不到爱情和幸福。于是他在月光下,走向返回矿窑的归途。
该剧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1996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目奖、剧本一等奖。 新编古代戏。杨康、路冰(执笔)编剧。写西晋永平年间(291年),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北方羯族人石勒,率义军转战飞龙山,途遇汉人寒士张宾拦路献策,石勒不纳而遭挫败。不同民族的武将与文人经过战火洗礼,在张宾辅助下,石勒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并平定了内乱,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羯鼓与汉箫响起了历史的回音。
该剧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演出,1996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目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与演员奖等。 新编古代戏。汤印昌编剧。写尹三娘年轻守寡,儿子染疾临终前,深恐母亲会因无依无靠而寻短见,便诈称他落水失踪的义兄林东明未婚先孕的情人金满月腹中之子是自己的骨肉。因此鼓起三娘的生活勇气,并在众人帮助之下,错将金满月作为儿媳接回家中生下婴儿。恰巧,落水的林东明遇救返回,得悉尹三娘保婴之艰辛,便认三娘为母。
该剧由漳浦县芗剧团演出,1996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与导演、音乐、舞美、演员等奖。剧本发表在《福建艺术》和《剧本》月刊上。 传统剧目。取材于锦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常演剧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洪炳煌据老艺人口述整理,后颜梓和、林壑又整理为教学剧目。
写书生王三福清明踏青,拾还相府小姐刘月英遗失的金钗;月英感其诚,暗以罗帕相赠。兵部尚书之子陈士元,垂涎月英美貌,由其父请旨赐婚。月英兄刘主荣奉父命回家为妹完婚,触见月英与三福私会,乃将二人禁于楼中,欲待三更放火将其烧死,幸月英之嫂孙玉梅相救,私放二人逃走,然后纵火烧楼。陈士元前来迎娶,主荣要士元将月英神牌娶回,士元不愿,乃入京诉讼。不久,三福高中,特来拜见主荣,玉梅道出真情,主荣为掩人耳目,认月英为义妹,使其与三福完婚。 传统剧目。民国28年(1939年),邵江海据锦歌唱本改编。1978年,陈德根据旧本等重新整理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邵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尤以“英台哭灵二十四拜”,唱词情意缠绵,最为突出。“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盆”、“讨药”等折,特具闽南风俗民情。有些关目、情节与其他剧种也有所不同。
1979年,漳州市芗剧团由钱天真、洪彩莲等主演,参加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活动。 现代戏。1963年至1965年,由汤印光、陈志亮、吴毅、陈曙、芗人、庄明编剧。写1963年春天,龙海县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灾,溪东村发扬“丢卒保车”精神,堵截九龙江,引水灌溉下游受旱地区。下游受旱地区得救后,县委又组织支援大军,帮助溪东村保“卒”夺丰收的故事。
1965年,剧本由龙溪地区芗剧团演出,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1965年,剧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现代戏。1990年,杨联源、方朝晖编剧。写60年代初,台湾社会文化急骤变化,致使三分之二以上剧团被淘汰,只有以歌仔戏皇后章月娇为首的“宜兰金美园歌仔戏团”坚持在戏院演出。不久,也因卖座率低及人为原因,演员纷纷离团而去;与人赛戏,也败在脱衣舞演员之手,最后只得为人哭魂谋生。这一切,促使章月娇忍痛散班。她把全班人马召回剧场,作宣布散班的最后演出。岂料,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社会各界纷纷呼吁要保护戏曲艺术,演员们也纷纷表示,要为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
1990年,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参加省第18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并获第5届(1991年度)华东戏剧期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1991年,本剧由漳州市芗剧团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创作奖。1992年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创作奖与文华表演奖。剧本在《福建戏剧》上发表。 新编古代戏。1987年,汤印昌(执笔)、赵秀华编剧。写苏玉英嫁徐安平为妻,由于猜疑与臆度,造成婆媳不和,徐调解无力,负屈寻短见,闭目坠江波,幸遇劳县令路过救起,并点拨徐设法以宽容、礼让、谦和调解婆媳之怨,并教苏玉英自煎熬鹅卵石三日三夜,以治婆婆之病。中秋之晨,苏玉英熬药日满,婆婆怨气尽消,一家和睦。
1987年,由漳浦县芗剧团参加福建省第17届戏剧展览演出,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在《福建戏剧》上。 传统剧目。民国28年(1939年),邵江海据本戏《面线冤》中之一折(题材源于明传奇《跃鲤记》)改编。1979年,陈开曦重新整理,由龙溪地区芗剧团与龙海县芗剧团组成的省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之一。写姜诗从母命休黜妻子庞三春。庞被婆婆逐出家门后,仍克尽节孝,寄迹尼庵,其子安安到尼庵寻母,哭求三春回家;庞氏慑于封建宗法,不敢认子。其心迹终于感动婆婆,一家获得团圆。
1979年,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重新整理带往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芗剧《安安寻母》是一折唱做并重的唱功戏,由邵江海配曲,它比较集中地运用芗剧诸种“哭调”的唱腔变化,刻划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的发展,集中体现了邵氏的音乐唱腔风格,是艺校芗剧班的传统教材。 新编古代戏。1989年,庄火明编剧。写甘质文、蔡文彬上京赴考途中,先后邂逅相府千金张鸾英、张凤英,深为爱慕。两人投宿的客栈客满,老板娘将女儿闺房租给他们。当听说天明相府船只即将离开此地时,两人都瞒着对方,欲再次登船探望。慌乱之中,甘质文错穿客栈老板女儿之衣。文彬莽撞闯船被捉,幸被后至的甘质文所救,甘却因此被误为女性,被留在船上当丫环。船行中,甘得以再会张鸾英,两人私定终身,质文逃离官船。丞相不知女儿心,欲将女儿许配太守之子,凤英为鸾英设计,女扮男装,追赶质文,岂料女扮之质文再遇丞相,被收为义女。后鸾英冒名质文考中状元,文彬考中榜眼。丞相乱点鸳鸯谱,最后弄清真相,有情人终成眷属。
1989年9、10月间,由漳州市芳苑芗剧团参加首届福建艺术节演出。 现代小戏。1981年,由陈志亮(执笔)、郑惠聪编剧。写闽南水灾后,社员王森夫妻拾到一口大肥猪,便张贴“招领启事”,寻找失主。王森远亲九婶婆和邻乡玉凤都丢了口猪,因而同来认领。九婶婆看王森拾到的猪是别人的,想凭亲戚关系冒领,但王森夫妇不徇私情,查明真相后,便把猪还给失主玉凤。正巧,九婶婆丢的猪被玉凤拾到,主动送还,九婶婆深受感动,表示要把自己拾到的一箱衣服还给失主,原来这只箱子就是王森家被大水冲走的,物归原主,三家皆大欢喜。
1981年,剧本由南靖县芗剧团演出,参加福建省第14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1982年1月,剧本在《福建日报》副刊上发表。
5. 歌仔戏的代表人物是
厦门歌仔戏老中青三代名角访谈(图)
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8月25日~30日在厦门举行,目前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此间记者走访了几位当年歌仔戏名角,了解了厦门老中青三代歌仔戏艺人的酸甜故事。
老一代名角叶桂莲:与歌仔戏风雨66载
叶桂莲老人,已78岁高龄。在歌仔戏里,老人既擅长青衣等角色,又能扮小生、老旦、武旦等行当,先后塑造过许多性格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在《秦香莲》、《白蛇传》等几十个传统剧目中,她扮演了一系列古代优秀妇女的艺术形象;她演唱的《楼台会》、《柳林诉禀》、《秦香莲》等许多唱段,先后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到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地区。
与歌仔戏老艺人叶桂莲老人家第一次照面,老人家就告诉我“我没有文化,不认识字,也说不好普通话”,但是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是用她不灵光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给记者讲述了她和歌仔戏的66年的风雨缘分。穷得没办法只好去学戏
叶桂莲老人是原厦门郊区莲坂人,家里一直都是种田的。在她12岁的时候,家里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她去学戏。当时莲坂村里请了一个教戏曲的业余师傅,因为不用交学费,所以叶桂莲也去学了。学了一年多,她学会了如何唱、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演。
但是只学了一年多,师傅走了,她也就又回家种田了。
这田一种就是10年,当叶桂莲22岁的时候,她家里穷得丁当响,这时身边的朋友就劝她,“你既然学过戏,不如还是去唱戏吧”。就这样,叶桂莲在考虑之后,到灌口阿三班戏班,重新唱起了已经放下10年的歌仔戏。那是1948年,战乱纷纷的年代,没有几个人愿意唱戏,所以只要自己愿意,戏班一般都会收,每个月还会付给戏子们每人三担稻谷(150公斤)。而且当时戏班的老板知道叶桂莲虽然不认识字,但是记忆力特别好,歌喉又甜美,所以也很乐意让叶桂莲留下。
有人说演戏都是要靠天分,但是如果只有天分不用功那怎么也成不了大角色。叶桂莲老人就是那种有天分,又刻苦的人。叶桂莲从小就没有读过书,所以她什么字也不认识,学戏的时候只好跟着师傅一字一句地学,幸好她记忆力好,每次师傅教一两次就能够记住了。在灌口阿三班学戏的时候,是分班的,每个班的师傅都是固定的。这个班的师傅是不会去教另外一个班的徒弟的。如果你想多学点别的师傅的东西,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演程式,也要给师傅送上15公斤大米和一条烟。有一回,叶桂莲有一个翻滚的动作不会,自己的师傅又不教,想请教别的师傅又因为没有钱买烟和米。她只好每次都偷偷地趴在门缝看,看完之后就自己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练,直到练会为止。功底炉火纯青曾到北京会演
在灌口阿三班学了两年后,叶桂莲又先后在泉州的旧莲春、新莲春戏班学艺,直到1951年才从惠安回到厦门,加入群声芗剧团(歌仔戏在漳州芗江流域被称为芗剧)。
这时候的叶桂莲,唱腔以及表演功底已经是炉火纯青了,经常会参加一些会演。大约在1956前后,叶桂莲老人和三十几名漳、厦、泉等地的芗剧演员,一起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各地的唱腔会演。叶桂莲老人说,当时她还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而且还跟许多国家领导人一起拍了张集体照。她还记得,当时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在第一排,海军在第二排,他们这些演员都站在第三排。老人家说,真的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跟别人借点钱把照片冲洗出来。别人说不好看我偏让它好看
有一次去外地汇演的时候,叶桂莲老人听到有人当面对他们说“你们就别演了,你们芗剧又不好听,动作又难看!”,听到这些,叶桂莲当时是气得不得了。但是转念一想,芗剧的动作的确比较生硬,在舞台上也显得比较单调。于是,她开始挖空心思地改良芗剧。她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开始,怎么样摊手才不显得生硬,怎么样抛水袖才能更优美,总之只要能够想到的,她都仔细地去推敲,去改良。她还根据自己的舞台经验,动手收集整理了一整套旦角色表演的“水袖”规范动作,这使芗剧表演更加细腻动人。
这之后,听过叶桂莲的戏的人,都夸她唱腔好,动作优美,表演细腻入微,惟妙惟肖。可是谁又知道这些风光背后的辛酸,单单是跟随当时她的老师林镜泉学一些五线谱、吊嗓子、练发音的一系列基本动作,她就整整坚持练了两年。
但是,这些辛酸没有白费,在叶桂莲四十多岁的时候,当上了厦门市歌仔戏团的副团长,并且一直唱戏唱到五十四岁才退休。青年名角苏燕蓉:厦门歌仔戏土壤好
2000年苏燕蓉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歌仔戏专业,之后便进入了厦门歌仔戏剧团,开始了其歌仔戏生涯,主要担任的角色是“青衣”,主演过《凌波仙子》、《主婢恋》等剧目,并获得不少奖项。其主演的《妈祖》获2000年厦门市第二届金鹭新人奖、《邵江海》获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观世音》获全国首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杯“金奖”。
曾入选“2003年中央春节戏曲晚会”的歌仔戏《杂菜汤》至今仍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主演该剧目的是一位年纪轻轻的美丽姑娘,她叫苏燕蓉。
至于能获得如此成绩的原因,苏燕蓉把它归功于厦门歌仔戏的土壤很好,以及自己对歌仔戏事业的热爱。
“我并不是把歌仔戏当成我的职业,而是把它看成一项事业。”谈到这句话时,苏燕蓉面露少有的严肃。
在表演中,苏燕蓉碰过不少困难。其中,嗓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以前的前辈,在唱“青衣”时嗓音都很透亮,发音很清楚。苏燕蓉虽然音律感比较强,但在发音“清澈”这一点上有些不足。同事们也指出了她这个“缺点”。苏燕蓉曾经想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使自己的唱腔上往“清澈”路上走,但自我感觉还是有些偏差。虽然前辈们咬字清晰,唱腔好听,而苏燕蓉觉得自己“嗓子不是太好”,但经过一番努力,尽管嗓音不够清澈,不过听起来圆润舒服。中年名角陈志明:故事从“七爷”开始
陈志明,国家三级演员,福建省剧协会员。戏路宽广,擅长小生兼老生,扮相俊美传神,嗓音浑厚宽广,唱腔富有韵味,表演独特,有创造性。主要的剧目有《观世音》、《狸猫换太子》、《边关审子》、《邵江海》等。他还因为《邵江海》而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
其实在闽南文化中心陈耕老师介绍记者采访陈志明之前,记者就已经开始留意陈志明了。不是因为看过他的资料,倒是因为他在《邵江海》一剧中那个色眯眯的“七爷”扮相。陈志明在《邵江海》中扮演的“七爷”,是一个老色鬼,七老八十的一个老人还对二十出头的“春花”心怀不轨。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却让陈志明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所以陈志明的故事也就从“七爷”开始了。
没有看剧本之前,陈志明想“七爷”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心里想着还是把容易“出彩”的小生留给新人去演,自己就随便演个老生好了。陈志明说,但是当他一看过剧本后,头脑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七爷”不就像以前他们村里的某某大爷么,这个时候在他的眼前就浮现起了那位大爷的一举一动,也感觉到“七爷”这个角色一定能够“出彩”。
陈志明认为,演戏这东西很多时候除了要天分之外还要用心。就拿他在《邵江海》中演的这个“七爷”的角色来说,就是因为他平时有留心去观察一些老人家的一举一动,这样碰到这类角色的时候,他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表演手法去表现、刻画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庄必芳:入行缘自偶然
国家三级演员,福建省戏剧协会会员,出身歌仔戏世家,以青衣出名,唱腔韵味地道、讲究以情带声。1990、1997年连续摘得两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银牌,1999年以《雪梅教子》荣获福建省水仙花杯“名家名段”金牌,是中青年歌仔戏的代表人物。在本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的《邵江海》剧中扮演从台湾过来支持邵江海唱歌仔戏的云中青。
出身歌仔戏世家的她,很多人以为她从小就是跟父母学戏的,其实,与歌仔戏的结缘是很偶然的。
“文革”期间,父母作为歌仔戏演员遭受了很大的迫害,使她父亲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他一直没教女儿学戏。
1979年,“文革”后龙海招收第一批戏剧学员,一个同学叫她一起去报名,当时她已经是学校的排球队员,所以没有报名。但同学还是拉着她去了,要她去做伴。
谁知道她去了后,评委知道她是歌仔戏名家庄少强的女儿后,非要她唱一曲,她不情愿地唱了一首《尼罗河畔的歌声》,结果打动了所有的评委。她就这样通过了初考和复考。
后来,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坚决反对女儿学唱戏,还把户口本都藏了起来。年迈的奶奶从父亲那偷出了户口本,把她送上了唱戏生涯。
25岁那年,庄必芳拿到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的银牌。
6. 有关于芗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资料吗
满意答案鸟在水里游8级2008-06-22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