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荷花池
① 昆明莲花池的现状
近几十年来周边的环境污染却让久负盛名的莲花池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
重建莲花池,10大美景装点莲花池
按照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思路,要重现明代胜景,只有通过具体的景点来加以体现,所以莲花池的设计风格在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的基础上,由北向南将构造安阜园门、玉石玲珑、翠海妆楼、龙池跃鱼、莲池沉香、高山桃林、永历遗冢、长桥波飞、荷月黄昏、盛世花潮的“莲花十景”。
整个设计风格大多为“集景式”园林,结合莲花池与陈圆圆有关的历史典故,运用“题景”手法来造景。整个景区以开敞的景观环境为主,沿湖分散设置临水景观建筑。其中,湖中心的八角莲花阁为全园的主题建筑及标志性建筑。
莲花池公园恢复重建后,湖面也将由30亩扩大为40亩,“映日荷花别样红”将成一大城市景观。
重建莲花池公园是五华区对于昆明市“4+1”公园重点项目和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实践。据了解,2006年12月20日,莲花池片区拆迁工程启动;2007年8月,投资5000余万元的81.7亩莲花池公园开工建设,至2008年9月29日开园,整体重建历时1年。
莲花池又称“龙池”“冷泉”,自古便是昆明胜境,明洪武时就跻身著名的“滇阳六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莲花池公园从50年代后逐渐凋敝、水体污染加重。今天,重建一新的莲花池公园将把“龙池跃金”的文化胜境呈现给市民。
② 成都人民公园的公园历史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 1911年。少城公园之由来,与旧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关,成都城
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了。
1、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尹仲锡(字昌龄)策划扩建。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四川爱国志士发动的保路运动中的死难者,由张澜、颜楷等联名提议修造一座纪念碑。
民国三年扩建公园,拆除园南之永济仓库,又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民国十三年,杨森主理川政,邀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到成都任教育厅长。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更是成都各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募捐的首选之地。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和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少城公园先后两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园内金石陈列馆、体育场、动物园、纪念碑等处都受到了损坏,死伤数千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10日,成都解放。少城公园获得新生,次年更名为“人民公园”。
1950年至1959年十年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园的建设和发展,1951年春,时任西南军政委副主席后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临公园视察并对公园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
1982年扩建西干道将公园侧河道改为街面,至此公园面积缩小为145亩。
2001年至2003年,公园率先在全市将祠堂街、少城路、小南街、君平街房屋拆除,建空透铁花围墙(透绿),公园景色直接呈现在市民面前,小南街小学划归公园,面积扩展为155亩。
(2)重建荷花池扩展阅读:
景点景观
1、金水溪
金水溪位于人民公园西山脚下荷花池,经正大门,至东门沿线内侧,总长为355米,宽6米,由原金河改造而成。于1999年开建,2000年8月竣工。
河底由光滑小卵石铺成,溪边用大小各异的大卵石砌成。主要地段为卵石缓坡入水,兼以卵石驳岸。沿岸配植了桃树、柳树、黄葛树、垂丝海棠、腊梅、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植物。
金水河经公园一段约500米,上有桥两座。1919年在现正门(当时为侧门),左侧南岸,挖渠引金河水入园,绕鹤鸣茶社,经荷花亭(现金鱼池),东流入半边桥汇合。1924年又以小南街口引金河水,经儿童乐园、荷花池、动物园、东假山,转北汇合于半边桥。
2、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广场
辛亥广场位于人民公园中心的辛亥保路纪念广场,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110平方米,舞台130平方米。原为香港金升公司所属大都会(成都)娱乐有限公司于1993年拆除露天舞场,新建UA大都会娱乐广场。
因与周边环境不协调,2004处由政府出资收购,为纪念辛亥四川保路运动,新建辛亥广场。整个工程于2004年2月开工,2004年5月1日竣工开放。辛亥广场结合公园环境的需要,制作了反映"四川辛亥保路革命斗争历史"的地面平浮雕和碑体浅浮雕。
3、枕流茶园
“枕流茶园”是人民公园内与鹤鸣茶社齐名的历史老茶园之一,枕流茶社创办于民国初年。其原址在人民公园大 门内溪桥西边之海棠园。枕流茶社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包括楼堂则有五百平方米的使用面积。
茶社现位于人民公园西山之上,与西山绿化风景、小桃花林等融为一体.解放前多为文人学士,学生聚会之地。于2003年1月恢复重建,2003年5月竣工开放。
所以枕流茶园位于公园内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侧西假山之上,占地3120平方米,建筑267平方米。茶园林木葱郁、泉水淙淙、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岩石耸立、亭台层叠。既有厚重的历史特色,又是闹市中的休闲胜地。著名作家魏明伦先生亲自为茶园书匾"枕流茶园"。
枕流茶园是一家集茶艺、中餐、小吃、棋牌休闲的多功能现代都市生态老茶园。
③ 四川地震危房改造有什么优惠政策
都江堰市首个城镇房屋原址重建点开始地勘
本报讯(蒋永海 记者 李奕)记者昨日从都江堰市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办公室获悉,都江堰市首个城镇房屋原址重建点——荷花池片区已经开始地勘工作,12月31日前将开工建设,2010年底就可竣工入住。重建的39栋房屋,采用全框架结构,抗震8度设防,建成后原来的居民将拿到崭新的房产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为重建 选代表成立议事会
都江堰市荷花池片区(幸福镇幸福社区1组、2组)土地性质全部为集体土地,共有农民自建房39栋。地震发生后,荷花池片区损毁面达95%。为尽快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都江堰市在8月下旬率先在荷花池片区展开灾后城镇房屋重建试点工作。
都江堰市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文作夫告诉记者,荷花池片区的业主不仅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规划原址重建,还由2000多名业主推选出8名代表与5名社区干部组成了重建家园议事会。议事会对业主们重建意愿的广泛收集整理,代表业主决定重建方式的选择,增强业主对建房工作的透明度,让居民住上“明白房”、“放心房”。作为业主推选出的家园重建议事会负责人的金婆婆说:“政府把选择重建方式的权利交到我们自己手里,让我们自己决定,我们一定为大家服好务。”
拆房子 业主自己申请
地震受损房屋怎么拆?按照相关规定,拆除荷花池片区的受损房屋必须由业主向房管局提出危房拆除申请。在前期经过房管局、国土局、公证处对危房进行两登记、一公证存档后,荷花池片区的业主们提出了书面申请,并自行对危房拆除。截至昨日,都江堰市灾后城镇住房办公室已办理确权登记1974户,涉及19栋近1500户的危房已经拆除。
新规划 为发展预留空间
灾后重建房屋的资金怎么筹措?文作夫告诉记者,荷花池片区房屋重建的资金,每户由政府救助补贴2.5万元,政府出面向银行担保贷款6万元,而受灾群众每户只需自己拿出4万元就可以住进新房,并且还可以拿到房产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文作夫说,在新的荷花池片区规划设计中,规范了房屋坐落、消防通道、生命通道的畅通,小区内最窄的通道9.8米,最宽处有12.8米,不但如此,荷花池片区还配置了地下和地上680多个泊车位,为以后小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④ 莲花池的其他景点
世界上最大的莲花池,中国“莲花第一村”美誉的江西省广昌县姚西村坐落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西南抚河源头,从高高的血木岭淙淙流下的溪水,在姚西村前变成了平缓的旴江,清清的旴江水,辛勤地哺育着这个抚河源头第一村。
姚西村是抚河源头第一村,有着近千年的白莲栽种传统,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观赏性最强的莲花第一村。
这里有过世界纪录的莲花景区,有一千多亩的荷花,还没有到盛开的季节,应该 78 月是最旺盛的时候,那个时候白红的荷花开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前的一些荷花也是真的干净无瑕。
每到仲夏,万亩荷花次第开放,一碧万顷的荷塘,被浓淡相宜的荷花层层包围,散发出阵阵的清香。
荷花长势很旺盛,以身后成片的荷花池做背景,随手一拍那都是美照!
在荷塘边、村落中,处处可见辛勤加工莲子的村民。“莲子的采摘时效十分重要,早上10点之前必须采摘完毕,否则莲子的外皮会剥不下来。
丘林山体围村环绕,青山绿林成遍密聚,幽静小道穿宅而过,有山,有林,有水,有大遍莲池和农田,房屋靠山基本群居,田里,池里,木栈道弯延续塔,池里莲荷芦葱水生植物生机盎然,鹭鸟水鸭池塘觅食,春夏季节,我敢说:这里也是人间仙境!
一望无际的荷花,一点都不输西湖
六月份正值荷花盛开时,荷花池中的荷花有白色
有粉色映衬着蓝天极为好看,在风起时,摇曳的荷花仿佛在舞蹈…
⑤ 花池离现在有多年的历史了
花池离现在有千年的历史了。
莲花池公园,是一处古老的名胜。1045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到北方,最远的蓟城(古蓟城就在其西北,位于广安门外约3公里)就是在莲花池下游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蓟城的“摇篮”。古代,莲花池曾称“西湖”、“太湖”“南河泊”,因广种莲花故称“莲花池”。
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来源。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讲到这里为“燕之旧池”,“亦为游瞩之胜所也”。东北侧北京西客站当时叫大潮或西湖,湖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辽、金时建都于池西南,池为城市重要水源。
名称由来:
莲花池金以前称西湖,改称为莲花池是完颜亮迁都北京(时称燕京)后的事。金国的国都原在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名为“上京会宁府”,是开国皇帝完颜旻于1115年创建的。1150年初,完颜旻的孙子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堂兄金熙宗,夺取了皇位。
一年之后,完颜亮宣布要南下迁都到燕京。他表面上的迁都理由是:上京远离中原,不便统治。但实际上他是希望以迁都来摆脱反对势力的牵制。
完颜亮对官员梁汉臣说:“我在上京栽种了200株莲花,为何不成活?”梁汉臣心领神会地答道:“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梁汉臣还迎合说,“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完颜亮遂派梁汉臣等官员去燕京营造城池宫殿,兴建新的国都。
1153年,完颜亮宣布正式迁都,他将新国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如今北京的南郊大兴区的名称,即来源于金代的大兴府。完颜亮迁都成功后,叫人在西湖栽种了大量的莲花,以证实金中都的水土气候确实胜过北方的上京。西湖由此改称为莲花池,它的下游洗马沟也改名为莲花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莲花池
⑥ 莲花池公园的历史
莲花池公园,是一处古老的名胜[1] 。1045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到北方,最远的蓟城[2] (古蓟城就在其西北,位于广安门外约3公里[1] )就是在莲花池下游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蓟城的“摇篮”。古代,莲花池曾称“西湖”、“太湖”“南河泊”,因广种莲花故称“莲花池”。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来源[2]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讲到这里为“燕之旧池”,“亦为游瞩之胜所也”。东北侧北京西客站当时叫大潮或西湖,湖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辽、金时建都于池西南,池为城市重要水源[1] 。
明清以末,莲花池成了仕贾郊游之所,后荒弃。至80年代前这里成了养鸭场。1979年以后,市政府决定将这处“乡村野甫”辟为公园。1980年9月成立了莲花池公园筹备处,开始清理环境,设计方案进行规划[3]
1982年开始在这里重建公园,占地53.6万平方米,有两个中山公园大,水面约占一半,分成4个相连小湖,湖内种莲花。园北的东西两岸有土山,东山挺拔狭长,种油松、雪松,苍松翠柏间有曲径,山上建有荷风亭。西山较平缓,山上种植丁香、海棠、石榴、洋槐、银杏、玉兰和白蜡等树木,林问山道通假山幽洞和金鱼池,山上还设有游艺室。湖堤上有拱桥、曲桥、平桥,两头有凉亭。湖西南有岛,也建有凉亭赫廊,东南有圆形岛,岛中央有亭。周围水域遍布莲花。岛上与湖岸之间都有曲桥相连。北岸建紫薇园,园内有水榭、观鱼池,亭廊、花架、展览室等[1] 。
1984年5月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
1988年2月市园林局移交区园林局管理,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恢复莲花池的风貌被列为北京市政府庆祝建国50周年的重点工程,对荒芜多年的莲花池进行复建,于2000年12月正式接待游人[2]
⑦ 荷花池的地点 以什么得名
1、荷花池是清朝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在躬耕田上开方池种莲藕而得名。
2、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刘骥组织人员进行过一次整修,在荷花池的四周安装了木栏,池中建亭台,用铁索和抱膝亭联接,上面铺木板,形成由荷花亭到抱膝亭的空中索桥。他们还组织演员在抱膝亭化妆,通过索桥到池中亭台上演戏,人们可以坐在四周的木栏上看戏。三、四年后,木栏、索桥、亭台全部朽坏。荷花池也被后人改为稻田。
3、1983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对荷花池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清除了淤泥,四周堆砌山石,池中重建了荷花亭,并种植荷花二十多种,给隆中风景增添了色彩,荷花池至此才真正名副其实了。
⑧ 《慈仁寺·荷花池》
慈仁寺荷花池抄
(清)何绍基袭
坐看倒影浸天河,①风过栏干水不波。②
想见夜深人散后,③满湖萤火比星多。④
【注释】
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
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
能发带绿色的光。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夏天夜晚,人们坐在
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
水也没兴起波纹。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
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
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⑨ 故地重游,美景再现“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地处保定市莲池区,正门坐南朝北。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原为张柔居所。
古莲花池是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
1951年成立“莲池文化馆”,对莲池进行管理。1963年成立“莲池管理处”,1996年更名“保定市莲池管理所”,2007年定名为“保定市莲池博物馆”。1988年古莲花池被收录在《中国十大名园》,2005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956年6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82年7月,重新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⑩ 清江浦的当代建设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的洗礼,清江浦的老城墙大部分被毁坏。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城墙的拆除并没有停止。1958年大跃进,又拆除了一部分城墙。
在城市建设中,古迹的破坏也在所难免。清江浦的“九楼十八口”早已湮没在历史中。1996~1997年承德路一期工程,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大闸口历史风貌被破坏。1998年承德路二期工程,花街被拆除,仅存1/4残部。牛行街前段被拆除,仅存牛行街后半段。填埋跃龙池。东大街扩建,安澜门城墙基被全部拆除。淮海南路扩建,都天庙前街被拆除。新建华城小区,拆除谢铁骊、谢冰岩故居、李一氓住宅和清浦区官园坊,损毁古枸杞树一株。2001年庆华小区二期工程,拆除陈白尘故居。拆除陈潘二公祠。2002年,建设锦江花苑,王叔相故居被拆除,损毁古瓜子黄杨一株。新建荷花池小区,荷花池历史文化街区、清江浦最早的澡堂“荷花池”、明清商业街洪门街被拆除。东、西大街大部分民居被拆毁。新建淮扬名菜美食街,拆除玉壶春饭店。新建华城小区,拆除新半斋。十里东西长街、草市口、丰济仓都已在城市建设中残缺。2003年,林默予故居被拆除。2004年,王瑶卿故居被拆除异地重建。左宝贵楼被拆除。建设文庙新天地,观音庵被拆除。2007年,拆除十里东长街(余段)、越河街、同庆街。2008年,拆除三范故居、福隆庙;越河街、同庆街(余段)。2009年,拆除青龙庵大部建筑;拆除最后的牛行街。至此,清江浦的物质遗产损耗殆尽。
2000年以来,淮安市政府着力打造“中国运河之都”,大力发展运河旅游,意识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一些在城市建设中被拆毁的古迹也渐渐地被重建、恢复。中洲岛、文庙新天地、明清商业街等仿古街区陆续建成,运河博物馆群落成开放,大运河文化广场成为淮安的地标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年,淮安市还将继续挖掘清江浦的文化内涵,整治周边环境,既要体现清江浦特色,又将符合现代化生活,打造运河旅游品牌,树立淮安城市形象。清江浦将以既有文化内涵,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从2010年开始,淮安市清浦区每年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都会举办规模浩大的“中国淮安清江浦庙会”。庙会地点选在清江浦文庙新天地。
第一届清江浦庙会为期七天,举办的活动包括民俗表演、收藏鉴宝、书画摄影展、小吃品尝等。从第二届开始,会期延长至19天,增加活动包括灯会、相亲大会、民俗巡游、童玩狂欢会等。第三届又增加了冬泳邀请表演赛、达人秀等互动性更强、更具现代气息的活动。
清江浦庙会自开办以来影响显著,展现了淮安人的精神风貌,也使得清江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与弘扬。 京杭大运河沿线8省35城市联合将京杭大运河沿线遗产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2年9月26日,35个城市的代表在扬州签署《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
清江浦,作为京杭运河造就的辉煌一时的城镇,也留存有众多的遗产点。清江大闸、清口枢纽、吴公祠、清晏园、丰济仓遗址、清江浦楼这六处位于清江浦的遗址均被纳入大运河申遗首批提交的65处遗产点中。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清江浦地区正式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有两处:清江大闸和清口枢纽;列入名录的河道有一段:淮扬运河淮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