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兰花
1.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1、译文
兰花的姿容婀娜,叶子碧绿修长。风吹过来,就算身处幽谷里也难掩其香味。不因为被人摘取,就甘心作为配饰。就算无人欣赏,也默默地吐着芬芳。
2、原文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
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
纵使无人亦自芳。
3、作者
爱新觉罗·玄烨
(1)蒙古兰花扩展阅读
1、赏析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在诗中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他吟咏的不是兰的孤高隐逸,而是推崇兰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2、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
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2. 需要罕见花朵的资料
1.水晶兰 水晶兰为腐物寄生植物,无叶绿素,叶退化成鳞片状,根系分枝极密,根表面覆以菌根. 水晶兰生育环境分布于海拔1500~2500公尺,常见于凉冷潮湿的针阔叶混合林间. 世界上已知的水晶兰品种有5种,我国约有两种.主要分布于山西,浙江,陕西,甘肃,青海,湖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在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和传奇当中,水晶兰多被称为"幽灵草""梦兰花".2.芹叶铁线 芹叶铁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细长,茎攀援,纤细. 芹叶铁线主要生长于山坡.主产地为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3.豹皮花 豹皮花,别名犀角,微纹掌,为萝藦科,豹皮花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多茎丛生,高10~20cm.花期夏秋不定时,花基生,单生或2朵至3朵并生. 豹皮花原产南非,20多年前我国引种栽培.性喜温暖向阳,特别耐旱,忌滞怕冷4.淡烟色郁金香 只生长在阿尔卑斯山上,被誉为世界最珍贵的花种之一.5.丰乳花6.火红郁金香7.绿色玫瑰花绿色玫瑰为暖温带喜光植物,垂直分布于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适生于年均温20℃,最低温度不低于-10℃8.双头凤龙花9.昙花如果要图的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0b6c201009uzq.html 不好意思……弄成一大段了!主要是太多了!你自己看下吧!
3. 多兰花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多兰花在蒙古语中是一种花的名字,而且它象征着和谐和睦平安幸福的意思。
4. 谁知道代表中国各个省市的动、植物都有哪些
能代表中国各个省市的动、植物,意思即是各个省市的市花、市树、市鸟 市花、市树、市鸟 如: 1、海南三亚市:市树:椰树、酸豆树 市花:三角梅 市鸟:白鹭 2、天津 市花:月季 市树:白蜡树 3、浙江杭州 市花:桂花 市树:樟树、国槐 温州 市花:山茶花 市树:榕树 市鸟:海鸥 4、内蒙古呼和浩特 市花:丁香 市树:油松 5、广西桂林市 市花:桂花 6、福建厦门市 市鸟:白鹭 7、广东广州市 市鸟:画眉 8、北京市 市鸟:北京雨燕 9、佳木斯市 市鸟:白鹳 10、齐齐哈尔市 市鸟:丹顶鹤 ·天津市市鸟--海鸥 ·云南昆明市鸟--红嘴鸥 ·首都北京市鸟--雨燕 ·江苏南京市鸟--画眉 ·广东省珠海市鸟--海鸥 ·内蒙古赤峰市鸟--百灵鸟 ·海南三亚市鸟--黄嘴白鹭 ·黄山市鸟--红嘴相思鸟 ·山东省曲阜市鸟--鹭鸶 ·伊春市市鸟--啄木鸟 ·广东省广州市鸟--画眉 ·佳木斯市市鸟--白鹳 ·福建省厦门市鸟——白鹭 详情请见:http://bird.hainet.cn/niao/zggsn_10/index_2.shtml 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市花、市树、市鸟 举办市花、市树、市鸟评选活动,得到全市各族各界群众的响应。《赤峰日报》刊出推荐品种和选票以后,在机关、工厂、部队、学校以及家庭里,许多人都认真讨论、精心评选,把自己中意的市花、市树、市鸟填写在选票上。这充分反映了赤峰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市花、市树、市鸟,是一个城市兴旺的象征,文明的标志。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国花、国树和国鸟。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日本的樱花、苏联的向日葵、芬兰的郁金香、墨西哥的仙人掌、保加利亚的玫瑰等.我国的国花、国树目前尚无定论,但已有许多城市选出了市花、市树。如天津的市花月季、市树白蜡树;杭州的市花桂花,市树樟树、国槐;呼和浩特的市花为丁香、市树为油松。 市花、市树、市鸟,都有某种象征意义,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也有一定作用。提起牡丹,人们就会想到洛阳;说到水仙,则首推漳州;谈到君子兰,则非长春莫属。如果一个城市能与某种花、鸟和树木联系起来,那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也是有益的。比如举行花卉展览,开办鸟市,不但吸引大量游客来赏花观鸟,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举行各种洽谈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还有的把市花,市树和市鸟作为自己城市的标记,或为市旗、市徽之图案。市花、市树、市鸟可以表达市民的情感,寄托民族的理想,象征民族的特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局稳定的今天,评选市花、市树和市鸟更成了一项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活动。尽早把其确定下来,对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评选,还可以推动我市各地的绿化美化工作,把我们的城市建成一个绚丽多彩的大花园。 评选市花、市树、市鸟,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根据本地条件、民情、风貌来选择,要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好看、实惠、大家喜爱、栽培普遍、适宜发展。最好还要有诗文、民谣、传说、掌故讽诵,以激发乡土情意。同时尽可能做到不与外省、市重复和雷同。而我市的花、树、鸟毕竟太多了,太美了,究竟谁能“压群芳”、“占魁首”,一时又成了难题摆在人们面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带有点学术味道的争论由此开始了。有的说,市树应选柳树,柳树婀娜多姿,浑身是宝,栽植容易,适应性强,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性格,是难得的益树。三国魏文帝曹丕称柳为“中国之伟木”。尤其我市是“百柳之乡”,更应选柳为市树。有人认为应选油松王。油松树干挺拔、耐寒抗旱,冬夏常青;还有人认为选樟子松最佳,油松遍布全国12个省市,但樟子松(又名蒙古赤松)唯内蒙古独有。还有的提杨树、云杉等。 关于市花的选定,争论尤烈。有的说应选玫瑰。玫瑰花是爱情、和平、友谊和勇气的象征,它耐寒、抗旱、病虫害少,在赤峰生长得不错。有人立马反对,说兰州、佛山等市已选它为市花了,咱们不能跟他们重样。于是又有人提出选一串红或山丹丹花,说这两种花红艳艳的,很像蒙古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用它来点缀街道,与绿树相映,红绿分明,最漂亮了。还有的人主张选绣线菊,说此花花序大且形状美,品种有八、九个之多。白色的花朵在蓝天的衬托下,就像羊群在绿色草地上撒欢。然而,更多的园林专家们,根据赤峰的气候条件等原因,主张选市花以木本植物为好,如大丽花等。在热烈的讨论中,众香国里的芍药、孔雀草、美人蕉,牡丹……也被作为候选者被评说了一番。关于市鸟的争论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蒙古百灵鸟上。 几经酝酿讨论,1989年7月6日,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赤峰市市花市树市鸟的议案》,决定玫瑰(木本)、大丽花(草木)为市花,油松为市树,百灵鸟为市鸟。我觉得我市评选出来的市花、市树、市鸟,都是比较适合我们赤峰的风情和特征的。玫瑰与大丽花共同荣登我市市花的宝座,许多人为之雀跃。的确,玫瑰以她那绚丽的色彩、妩媚的姿态和浓郁的芳香赢得了人们的赞叹,玫瑰作为美好意愿和崇高希望的象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大丽花华丽典雅,形态优美,花色丰富,色彩娇艳,象征着我市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大丽花生长比较健壮,自仲夏到秋末开花不断,它那坚强的性格和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赤峰人永葆青春活力,祟尚真、善、美的写照;它花大色艳,千姿百态,有的一花多色,有的一株多花,又是我市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体现。 油松是松科松属常绿大乔本,是我市的乡土树种,一九三五年开始在赤峰县大地引种营造。长期实践证明,油松在我市生长迅速,发育健壮,适合我市的土壤、气候条件。作为全市大地营造用材林、防护林主要树种,仅红山区就蓄存504公顷。油松也是较好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它树形高大雄壮,老树苍劲挺拔,针叶翠绿,冬夏常青,凌寒不凋。檀于行道、幽径之旁、假山,亭台之间,或孤植、群植于绿地均极为美观。 蒙古百灵,通称百灵鸟,属鸟纲,百灵科,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草原上。在百灵科里,中国有十三种。蒙古百灵体态健美、鸣声动人,摸仿力强,能发出多种鸟的叫声,视为珍贵的鸣禽,有“草原歌手”的美称。百灵鸟以草籽和昆虫为食,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一个积极因素,是重要的益鸟。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绿树、香花和鸟语。评选市花、市树和市鸟是热爱赤峰、热爱自然的一次全民自我教育过程。它不但能培育人们养花、爱树、护鸟的情感,而且还能培养人们讲求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的高尚情操.我们大家都要来认识、宣传和珍惜市花、市树、市鸟,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为绿树繁茂、鲜花盛开、百鸟欢歌的美好乐园。
5. 这个是什么植物啊
野莴苣(学名:Lactuca serriola)为菊科莴苣属的植物。分布于俄罗斯、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高加索、欧洲、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75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谷以及河漫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野莴苣拉丁学名 Lactuca sativa Linn.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桔梗目科菊科亚科舌状花亚科族菊苣族 莴苣亚族属莴苣属种野莴苣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茎单生,直立,无毛或有时有白色茎刺,上部圆锥状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分枝。中下部茎叶倒披针或长椭圆形,长3-7.5厘米,宽1-4.5厘米,倒向羽状或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有时茎叶不裂,宽线形,无柄,基部箭头状抱茎,顶裂片与侧裂大等大,三角状卵形或菱形,或侧裂片集中在叶的下部或基部而顶裂片较长,宽线形,侧裂片3-6对,镰刀形、三角状镰刀形或卵状镰刀形,最下部茎叶及接圆锥花序下部的叶与中下部茎叶同形或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全部叶或裂片边缘有细齿或刺齿或细刺或全缘,下面沿中脉有刺毛,刺毛黄色。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果期卵球形,长1.2厘米,宽约6毫米;总苞片约5层,外层及最外层小,长1-2毫米,宽1毫米或不足1毫米,中内层披针形,长7-12毫米,宽至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外面无毛。舌状小花15-25枚,黄色。瘦果倒披针形,长3.5毫米,宽1.3毫米,压扁,浅褐色,上部有稀疏的上指的短糙毛,每面有8-10条高起的细肋,顶端急尖成细丝状的喙,喙长5毫米。冠毛白色,微锯齿状,长6毫米。花果期6-8月。就是俗称的"指南草"。如果你到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旅游,那里美丽的草原景色迷住了你,你不幸迷了路。正在那儿放牧的蒙古族牧民一定会告诉你:只要看看指南草所指的方向就知道了。 "指南草"是人们对内蒙古草原上生长的一种叫野莴苣的植物的称呼。一般来说,它的叶子基本上垂直地排列在茎的两侧,而且叶子与地面垂直,呈南北向排列。为什么指南草会指南呢? 原来在内蒙古草原上,草原辽阔,没有高大的树木,人烟稀少,一到夏天,骄阳火辣辣地烤着草原上的草,特别是中午时分,草原上更为干燥,水分蒸发也更快。在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中,野莴苣练就了一种适应环境的办法:它的叶子,长成与地面垂直的方式,而且排列呈南北向。这种叶片布置的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中午时,亦即阳光最为强烈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阳光直射的面积,减少水分的蒸发;二是有利于吸收早晚的太阳斜射光,增强光合作用。科学家的考察发现,越是干燥的地方,其生长着的指南草指示的方向也越准确。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草原或沙漠上旅游,如果了解了指南草的习性,就不会迷路了。在墨西哥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指南草"。其叶片总呈南北方向,因而当地土著居民在狩猎时均*指南草辨别方向
6. 帮我看看这些野花都叫什么名字
图1:蒙古莸(学名:Caryopteris mongholicaBunge):为马鞭草科莸属落叶小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嫩枝紫褐色,圆柱形,有毛,老枝毛渐脱落。叶片厚纸质,线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聚伞花序腋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钟状,花冠蓝紫色。蒴果椭圆状球形,无毛,果瓣具翅。花果期8-10月。
生长在海拔1100-1250米的干旱坡地,沙丘荒野及干旱碱质土壤上。分布于中国、蒙古。是国家三级保护稀有种。
7. 蒙古族民歌特点
转载;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8.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
诗名《咏幽兰》
作者:康熙(清代)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内,纵使容无人亦自芳。
释义:
兰花的花朵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
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欣赏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8)蒙古兰花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一首《咏幽兰》,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他吟咏的不是兰的孤高隐逸,而是推崇兰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
在康熙皇帝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喜爱素淡、雅致、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而兰花正是这种风格和情操的和谐统一。兰花深厚的文化内涵,延续了兰花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兰花的蓬勃发展。
9.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首诗是谁写的
这首诗是清代康熙皇帝所写,诗名《咏幽兰》。译文如下:
兰花的姿态婀娜,碧绿的叶子长长的,风吹过来难隐藏谷中的芳香。不能被缝纫只能够被佩戴,纵使四下无人它也在独自散发着香气。
这首诗是赞颂兰花的美好品质,赞美兰花无论有没有人看得到它,它依然自己散发着香气而顾世俗的眼光。
(9)蒙古兰花扩展阅读: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10. 中国邻国的国旗,首都,国花是什么
1、俄罗斯
国旗:白、蓝、红三色旗(横向)、首都: 莫斯科、国花: 向日葵
2、日本
国旗:太阳旗 、首都:东京、国花 樱花
3、朝鲜
国旗:红色五角星旗、首都: 平壤 、国花:木兰花(中国习惯称杜鹃花)
4、韩国
国旗:太极旗 、首都:首尔 、国花:木槿花
5、蒙古
国旗: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的旗(纵向)、 首都:乌兰巴托 、国花:牡丹
6、越南
国旗:金星红旗 、首都:河内 、国花:莲花
(10)蒙古兰花扩展阅读
一、朝鲜国旗详解: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自上而下由蓝,红,蓝,三个长方形组成。蓝红之间由白条隔开。在红色宽条中的靠旗杆一侧有一白色圆地,内有一红色五角星。红色宽条象征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斗争的精神,白色象征朝鲜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蓝窄条象征团结、和平,红五角星象征革命传统。
二、国徽:
中心图案是一座雄伟的大坝和一座发电站。连绵起伏的淡蓝色群山环抱着宁静的湖泊,蓝白色的湖水由水闸倾泻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大坝下耸立着高压输电塔架。正上方红色五角星金光四射,迸发出力量的焰火。国徽上的水电站代表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两侧由红色饰带束起的金色稻穗则代表农业和农民,山峦和湖泊象征朝鲜的“三千里锦绣江山”。
三、国花:
朝鲜杜鹃,朝鲜称为金达莱,学名迎红杜鹃。其寓意长久开放的花,象征长久的繁荣、喜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