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贡品兰花
A. 兰花名品有哪些 兰花该怎么种
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对兰花品种的鉴别主要奉行三看原则:一看叶形,二看花苞,三看开品。
一看叶形:在无花季节,人们对名品兰花鉴别的主要依据是看叶形,包括叶芽、株形等。兰芽出土时的色泽对兰花品种的鉴赏有一定参考作用,芽期需仔细观察。一般而言.凡新芽为白色、白绿色、绿色的,春兰一般为素心品种,蕙兰大多为素心或绿蕙;芽尖有白色米粒状“白峰”的,有可能出细花。兰花传统名品大都相对稳定,其叶形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兰艺家经长期实践,对叶形特征明显的品种一般能凭眼看就能鉴别出是何品种,如直立叶的汪字、泰素、老极品,环垂叶的宋梅、大一品,肥环叶的大富贵、扭曲叶的绿云等。但兰花由于种养环境不同,并非年年岁岁叶相同,于是兰艺家们在观叶的同时往往还要结合看花苞来鉴定品种。
二看花苞:兰花传统名品不但叶形有其特性,花苞也富有特色。因此,人们在鉴别时既要看叶形,又要看花苞。关于花苞的鉴定,前人总结出了兰蕙头形的“九形八式”和蕙花小排铃的“五门八式”。
三看开品:对兰蕙品种的鉴别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看其开品,这也是引种品种要见花引种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只要开品到位,见花就能鉴别出是何品种。
常见栽培的兰花有春兰(草兰)、蕙兰(九节兰)、建兰(秋兰)、墨兰(报岁兰)、寒兰等。
(1)春兰。根肉质、白色。叶狭线形,长约20厘米一25厘米,边缘具有细锐锯齿,叶脉明显。每茎1~2朵花,黄绿色,香味清幽。早春2~3月开花。品种繁多,通常依花瓣的形状分为梅花瓣、水仙瓣、荷花瓣、蝴蝶瓣、素心瓣等型。名贵的品种有小打梅、宋梅、绿云、汪字、郑同荷等。
(2)蕙兰。根肉质、淡黄色,叶线形,比春兰直立而粗长,叶缘粗糙。一茎着花5~13朵,淡黄色,唇瓣绿白色,具红紫斑点。花甚香,花期4—5月。名贵品种有程梅、送春、荡字、隆昌素等。
(3)建兰。叶阔线形,长30厘米~60厘米,多直立,叶缘光滑。一茎着花6~12朵。花黄绿色乃至淡黄褐色,有暗紫色条纹。香味甚浓,花期7~9月。名贵品种有十三太保、龙岩素心、铁骨素、银边大贡等。
(4)墨兰。叶长50厘米一100厘米,宽达3厘米,光滑,先端尖,直立性。花茎高约60厘米,一茎着花5一’10朵,花瓣多具紫褐条纹。花期冬季至早春,有香味。名贵品种有绿墨、白墨、鹦鹉墨、徽州墨等。
(5)寒兰。叶狭而直立。花茎细、直立,着花5—9朵。花小、花瓣狭,有黄、白、青、红、紫等色,清香。花期秋末至初春。名贵品种有银铃、翠玉、紫云、黎明等
B. 桂花、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杏花、梨花、松柏、柳树、菊花、兰花在哪个朝代开始种植
你网络看下就知道了
C. 兰花的价值如何又是怎么样区别各种兰花
花是棵草,还是个宝?应如何来理解名兰奇兰的价值? 兰花是一种植物。人类对植物的价值的认识最初是从食衣住行开始的。人类需要食物才能生存,植物中不少可供食用,有作食物的价值。其次可蔽体御寒,再次可构筑居室,制造舟车。兰花是一棵小草,其叶味苦涩,纤维极粗,其根据说有小毒,均不能作食物。其花偶见有记载可入菜肴者。清代有一个人今采兰花或浸蜜或渍盐以食之。但兰花毕竟数量少,不能果腹。衣、居、行之用更谈不上,所以没有食、衣、居、行、用之价值。据说神农氏尝百草,发现植物还有药用。屈原时代所说的兰,为菊科植物泽兰、佩兰类,多有理气、止痛、辟邪、开窍之药用,但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说,现在兰科观赏植物的兰不能误作泽兰、佩兰用,也没载其有何明显药效,可见其药用价值也甚微。 综上所述,兰花在人们的物质需要方面,可说没有多少价值。它的为人们所关注,开始时完全是由于它有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属于人们精神需要方面的价值。即或在这方面的价值,兰花之被发现也比其他许多名花为迟。菊有三千年以上的观赏栽培史,梅也有二千年以上的观赏栽培史,兰则只有千把年,,这也许是由于它在中国产地范围较窄,产量不多,植株又较小,所以在历史上,它的观赏价值才较迟被发现。 一般来说,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方面的东西比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方面的东西其价值要高些,有时甚至高出很多很多倍。有欣赏价值的时装与只为蔽体御寒之需的一般服装,虽用的是同一种布料,其价值就相去甚远。同一种木材,木雕的价值就比一般木制家具的价值要高得多。所以,兰花的价值之一被发现,就出现在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较高的价值的档次上。其发展到今天的有的名兰奇花价值连城的情况,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纯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兰花的价值。这时人们采集栽培兰花一般只为自己观赏。最早把兰花作为观赏植物采回栽培的应是村夫野叟、处土和尚道士之类的人物。这在古代很多诗文中都有提到。他们自采自栽自赏,或有用来馈赠的,也是一种情感的表示。他们一般都认为兰花是高洁之物,不好用它来赚钱。 第二个阶段:某些地方出现了商品经济,兰花进入市场,出现商品价值。有二个因素可以促使兰花进入商品市场,出现商品价值。一个是兰花成为贡品,产兰区的官员为了取悦皇上,把兰列为贡品,为了征集贡品,有时就要出钱收购。第二个因素是兰花成为群众性的观赏爱好物,群众需要量大,光靠自采或馈赠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出现了兰花市场。据史料记载,在宋代已有把兰花列为贡品的。明清时代把兰花列为贡品的就更多了。有些兰就是因被列为贡品而出名的,如“鱼”(也叫“玉”)、“银边大贡”、“金边大贡”等等。“鱼”这种名花在宋代人赵时庚所著《金漳兰谱》中已有记载,是一种传统的贡品。群众性的兰花市场至少在清代初期就已出现,郑板桥就曾非议过兰花被卖的“十字街头论担挑”的有伤兰花之风雅的现象。兰花既然成为一种商品,也就有远地贩售的现象。据历史记载清代就有江浙、福建的兰花进入广州贩售的情况。当然,兰花的商品价值出现之后,其自采自栽自赏、互相馈赠的非商品价值也依然存在。 第三个阶段:兰花中的极少数名兰奇花其价值辄升骤长,出现了超高价值的超商品价值,成为所谓有生物生命,有艺术生命,有文化生命的活的“股票”,就象名画、古董一样。一种东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自有其主、客观之条件。有的人说一株兰花价值成百万这是荒谬的,毫无道理的。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东西都是存在的。既然兰展上存在一株兰花成百万的现象,就有它的合理的成份在。我们不能用否定这个事实的存在的态度去对待它,我们只能分析这个事实出现的各种因素。有的人说物以稀为贵,这有一点点道理,但不尽然。天下稀有的东西多的是,并不是每一件都能成为价值昂贵的东西。臭虫现在就很稀少,但它怎么也贵不起来。极少数名兰奇花之所以会一再长价,我想是有如下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 从兰花本身来说,极少数的名兰奇花的确具有同某些高级艺术品一样的高度的观赏价值,每一次看到都能给人以新鲜感,有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更何况兰花是有生物生命的艺术品,每天都在生长,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化,比起没有生命的艺术品来,自有其更为丰富的赏玩魅力。另外,名兰奇花还具有类似高级艺术品一样的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性。梵高的名画之所以一再长价,就是由于这种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只此一幅,人无我有,价值就贵了。君子兰之所以只热一阵子,就温度骤降,就是由于它的易复制性。君子兰的种子繁殖问题很易解决,其种性的变异也不大,很容易就可大量生产,所以其价值就很快地跌了下来。国兰为兰科植物,兰科植物是植物中的最进化者,也是最易变异者,其种子繁殖周期很长(一般要十年左右才能开花)靠分株繁殖的速度也很慢,无性繁殖的问题也未完全解决,且由于其多变异,同一株植物的种子或细胞繁殖出来的植株不一定能保证具有原来植物的一切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性征。所以说难以“复制”。再者,是国兰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其栽培观赏的历史悠久,是众所周知的名花。其深远的文化渊源也使它具有同古董一样的超商品价值的文化价值。这是存在于兰花本身的因素。 单有主体因素还不行,还要有客观条件。其主要的客观条件是社会上出现梯级经济现象,社会各阶层的人的经济情况出现了梯级分布的状况,也就是说,有的人的钱特别多,多到用不出去,这些人或者为了满足心理上的猎奇,或者为了精神刺激的特别需要,或者为了炫耀财富、地位和权力的需要,或者为了满足其一种特殊的癖好,或者确是为了一种崇高的审美追求,或者是为了筹办一件特殊的礼品,或者是为了进行一次经济活动,等等,就找到兰花这种东西来花钱。多少钱都买,只要能满足需要,反正有的是钱,更何况有时这种非常具刺激性的做法往往能提高一个人、一个公司的知名度、信用度,知名度、信用度高也是一个赚钱的必要条件,到头来,买兰花的钱还是可以从其他地方赚回来的。日本一家财团高价购买梵高的画就是为了追求这种效应。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兰花从商品市场一跃而进人类股票市场,即持有名兰奇花者就象持有股票一样,可“炒”,今天以一百万元购进,说不定明天就可以一百一十万元售出,一两天就可赚一二十万元,何乐而不为,这是一种市场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既然出现了,它就存在着,只要其主体本身的条件和客观的条件仍存在,它就还会继续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即或如此,在一般人中,兰花的传统的自栽自赏,或互相礼赠的本来价值却还是广泛地存在着。 对于兰花的这种市场现象,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保护正当贸易,反对把兰花当作投机商品,当作“股票”来炒,坚决揭露打击兰贩子的兰骗行为,及其走私活动,打击兰偷者的偷兰活动,坚决制止破坏兰花资源的滥采行为,引导广大的兰花爱好者开展健康的赏兰、育兰、对兰花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同时,我们也可利用港澳台和国际上兰花贸易出现的新特点,利用国兰的有利优势,开展对外贸易,搞活兰农经济。各种宣传报道也要注意正确的导向,既要注意教导兰花爱好者善于发现奇兰、栽培奇兰,也要防止助长人们的侥幸心理,引起人们放弃正当的职业,纷纷上山寻找奇兰,以为只要找到一株奇兰就能大发横财。须知,这种想法同想在开荒时挖出一枚大金刚钻,在搞基建时挖出一大块黄金一样,往往只是一种梦想,到头来损失的还是自己。 正确认识兰花的价值,普及育兰知识,把赏兰活动引向健康的方向去,这才有益于社会。
D. 有关素心兰花的
素心兰花就是指全花纯净一色或唇瓣上单一颜色(以白、绿、黄舌为多,全红舌的极少)的兰花,反之则是彩花(也称晕花)。兰界还根据兰花色泽纯净的程度不同,又分素舌(唇)、桃腮素、艳口素、红(赤)芽素、红颈素和麻壳素等。通常人们所说的素心兰花,多指素花或素舌(唇)。
中国兰花具有其他花卉无可比拟的观赏性、怡情性,受到国人的喜爱。国兰中的素花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自古到今,宠爱有加,经久不息。宋朝以后,建兰素花中出了多个贡品,如银边大贡、永安贡素、鱼魫大贡等。南宋赵时庚在《金漳兰谱》中极力推崇建兰素花中的鱼魫,指出“其具十二萼(朵),花片澄澈宛如鱼魫(鱼籽),采而沉入水中无影可指,叶颇劲绿为白兰之奇。”对鱼魫兰说明的十分透彻。按兰界传统鉴赏观点,国兰素花不论其瓣型如何,通常都把它列入细花行列。
素花是国兰中自然变异的结果。在自然生态中素花(或白或黄或绿)极为罕见,(或白或黄或绿),其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甚至更低。物以稀为贵,素花相对比较稀少,是成为人们追棒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类兰花中,建兰(夏秋兰或四季兰)素花最多,其次是春兰,再次是蕙兰,更次是墨兰、寒兰中素花最少。
兰花是虫媒花,兰花舌瓣的色块是用来吸引昆虫传播花粉的,那么素花国兰没有色斑不就失去吸引昆虫的优势了?别急,自然造化就是这么神奇,素花国兰虽然没有诱人的色斑,但它具有特别的香味,它就靠它的香味来吸引昆虫。如果不具有香味,素花国兰在自然生态中就可能自生自灭。清香不浊,淡而纯正,这是人们喜欢国兰素花的又一原因。
人们养兰,更多的是为了怡情,为了欣赏。人们赏兰,不仅要欣赏外在的自然美,也追求兰花的精神美,而追求兰花的精神美时往往将感情寄托在兰花的自然美之中,在自然美中寻觅其精神之所在。素花兰花从外表上看,清新高雅、晶莹碧透、一尘不染、纯洁雅致,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以艳丽取庞,见之使人忘俗,心灵顿受净化。素花兰花更能寄情于斯,表现兰如其人的气节、高雅和纯洁,这是人们崇尚国兰素花的又一重要原因。
素花虽然属细花行列,但其品位因外在表现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认为,在素心国兰中,以素花品位最高,素舌(唇)次之,其他如桃腮素等更次。晶白、黑色为贵,金黄、大红、翠绿、净白为上,乳黄、乳白、老绿、浅红为中,纸白无华为下。当然,人们对国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国兰素花的认识也同样会不断深化。通过历代艺兰人士的努力,已发现和推出了许许多多优良素花品种,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国兰素花品种系列,国兰素花培植日渐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爱兰艺兰人士的不断增加,芳香馥郁、适应性强、惠而不贵、内涵丰富的国兰素花将会大放异彩。
E. 什么是兰花结奇楠沉香
一、兰花结:俗称紫棋或蜜棋 产自越南的兰花结奇楠 按台湾业界的说法: 第二等奇楠称兰花结(俗称紫棋或蜜棋)香味带甜,黏牙为其特色。仅次于第一等的莺歌绿奇楠(俗称绿棋),同业中很多把此级奇楠亦称绿棋,此有争议,经笔者用心查审应是二种可能: (1).年代很久的紫棋其实是绿棋转化而来,若不从油脂及香味分辨,其外表与绿棋其实相同或相似. (2).香味每人所爱不同,有人认为紫棋香味胜过绿棋故其才是真绿棋,如果以完全醇化净脂的紫棋与资浅或含纤维未净化的绿棋的相比,此理论并没错,但在同净脂同级数的比较中,以品香炉做实验,笔者认为莺歌绿还是胜过兰花结一筹,主要前者香味富丽多变化又持久,后者香甜带果味但香味属保守. 还有一个分辨紫棋.绿棋何者优秀的方法,分享同好:将紫棋及绿棋最好部份各削屑一公克左右,分别用小瓷罐封藏,待三天后开封用鼻闻之即可分出优劣. 二、香味更胜莺歌绿 另有一种说法:兰花结沉香是沉香中最珍贵的称为奇楠沉香 ,兰花结绿奇楠仅次于金丝绿奇楠,其次是莺歌绿奇楠,这些均为极品奇楠。非常的难得,香气细腻婉转、甘凉钻透,晨昏有变,不同的天气和湿度温度香气都有少许的变化。 奇楠香是沉香中最上等的品级,古名琼脂,中国古时音译有,奇南、茄蓝、奇蓝、伽南、棋楠等。奇楠香的成因与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又有很多差异,奇楠香不如沉香密实,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多数上等奇楠沉香却是半沉半浮,极少数罕见奇楠入水即沉,沉香大都质地坚硬,而奇楠则较为柔软,有黏韧性,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团成香珠;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奇楠的油脂腺则是历历分明。在熏烧时,沉香的香味很稳定,而奇楠的头香、本香和尾香却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三、关于奇楠: 就是枷楠,与死沉本是共生体,但油脂在醇化的过程中产生质变,形成与沉香完全不同的新物质,也就是说,挖到一个沉香的坑,可能全是死沉,也可能会有极少部分奇楠,但更多的情况是只有沉香没有奇楠沉香。 与沉香最基本的区别在于: 1:表面干涩,但切开后油脂丰富,几乎全是油脂。 2:加热后散发的味道完全不同。 3:相同含油的奇楠很软,而沉香很硬。 4:咀嚼后会粘牙,感觉类似年糕,而沉香咀嚼后的结果是木渣。 5:味道辛辣,麻,但回甘,生津则更持久,更强烈。 6:相同含油量的沉香绝对会沉水,而奇楠绝对不沉。 四、购买需要提防假货奇楠 目前坊间所见的假奇楠有三种:煮油、高压灌油、泡药水等,是非常不道德的商品,除害人破财,万一食用治病或养生真可谓伤天害理.所以消费者若欲购买高价奇楠,除依上述经验小心求证外,多闻.多问.多看,先小买多样,再针对自己所爱香味选购养生.健康又保值的好奇楠. 五、越南芽庄兰花结绿奇楠 美妙的香气凌空飘来直冲百会,源自正产区越南芽庄兰花结绿奇楠,初香浓郁,本香甜凉,尾香乳香婉转持久;珠珠圆润,似有玫瑰的香气,又觉蜜饯的酸甜;尝其碎料味辣舌麻,变化丰富,香气温细,如品陈年普洱,滋味丰厚。经活佛加持开光,灵性奥妙自在其中。无论礼佛还是养身怡情佩戴,还是作为有升值潜力的珍贵物品都是难得的可遇不可求之物。 沉香中最珍贵的称为奇楠香,兰花结绿奇楠仅次于莺歌绿奇,均为极品奇楠。自古以来奇楠香的珍贵及稀有性成为国与国最珍贵的贡品,更是古代帝王或达官贵人展现富贵地位及佩戴身上的专属护身品,是救人济世的护身至宝。 在最早药典中记录奇楠香的特性——嗅其味,如练气功,外可消百毒之气,内可祛除体内恶气调节体内真气的运行;佩于身,避邪解秽清心安神。闻奇楠可行五脏通六脉,通气行血静心醒脑,适用于心脏病、高血压、气血不顺。『医林篡要』记载:益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本草纲目』中记载: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小便气淋,闭精固气,冷风麻痹,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 一万棵沉香中,才能发掘到一棵奇楠。奇楠深埋在丛林沼泽中,尤其藏在树心中,甚难发掘。特殊的是,世界上最难得的宝物,往往都有奇珍异兽围绕保护,奇楠正是如此,它的四周绕着毒蛇,圈圈保护,故能取得奇楠香是极为难得的福分。 奇楠香是沉香中最上等的品级,古名琼脂,中国古时音译有,奇南、茄蓝、奇蓝、伽南、棋楠等。奇楠香的成因与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又有很多差异,奇楠香不如沉香密实,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多数上等奇楠却是半沉半浮,极少数罕见奇楠入水即沉,沉香大都质地坚硬,而奇楠则较为柔软,有黏韧性,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团成香珠;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奇楠的油脂腺则是历历分明。在熏烧时,沉香的香味很稳定,而奇楠的头香、本香和尾香却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且,奇楠香的产量比沉香更少。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奇楠香尤其珍贵。在宋代的时候,占城(今越南境内)奇楠就已经是“一片万金”了。直到现在,最好的奇楠仍然大多产自越南。民间有说法说,一个人要积了三辈子的阴德,才能闻得奇楠香,要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才可品或饮用奇楠沉香。
F. 兰花的历史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
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哪一点适合你,你自己挑吧!
G. 古代文献中对兰花的提交有哪些
古代文献抄中经常兰蕙并称,两者有何袭异同?北宋黄庭坚曾予解释,认为兰蕙丛生,莳以砂石则茂,灌以汤茗则芳,是其相同之处,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三国时曹植的《清夜游西苑》诗中有“秋兰被长堤”之句,说明当时兰花已用于点缀庭院,美化环境。唐宋时代兰花栽培更盛,唐代诗人王维喜种兰花,曾“用黄磁斗,养以奇石,累年弥盛”。宋代寇宗_《本草衍义》说:兰花“四时常青,花黄,中闻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1]较确切地描述了兰花的形态。宋代赵时庚《金章兰谱》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兰花专著,描述了陈梦良、金棱边、鱼()兰等40个兰花品种,主要为建兰
[2]。明清为兰花栽培的兴盛时期,《闽部疏》提到福兴四郡栽培建兰尤盛,民间普遍传种建兰。清代乾隆以后,江浙一带渐成为兰花的栽培中心,上海、苏州、嘉兴等地花会盛行。到了嘉庆年间,浙江余姚一带,不少农民以莳养兰蕙为业。兰蕙珍品价值百金,甚至数万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对兰花进行了大量的引种栽培,并经常举办兰花展览,商品化的兰花栽培得到较大的发展。
H. 兰草在古代指什么植物
古人所喜好的“兰”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兰花不是同一件事物。古兰是一种菊科专植物的泽兰。清代属学者吴其浚在《植物实名图考》中也为当代植物学家初步鉴定:古代所说的兰中的兰草即现在的菊科植物佩兰、泽兰、华泽兰等。古代所说的兰中的蕙草(薰草)即现在的唇形科霍香之类的植物。
I. 全面介绍兰花!
学名:Cymbidium goeringii 科属:兰科,兰属
别名:春兰、兰花、山花、草兰、朵朵香
兰花 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20一40厘米,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总状花序,花被2轮,肉质状,内轮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唇形,向外反卷,上具紫红色斑或无,雄蕊和花柱合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黄褐至浅黄,以不具褐色的纯颜色者为贵异。根簇生,肉质,圆柱形。萌果三角形,种极小。早春由叶丛间抽生多数花茎,每茎顶开一花,花淡黄绿色,清香。
兰花通常分为中国兰和洋兰两种,兰花源产我国,故称中国兰。中国兰主要产于亚洲的亚热带,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山区、西南、华南和台湾各地亦有分布;洋兰大多产在热带和亚热带林区。
兰花是我国古老的花卉之一,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约有一百多个品种。依开花的时间分,有春兰、夏兰、秋兰、寒兰、报岁兰。
兰花极具观赏价值,其朴实无华,叶色长青,叶质柔中有刚,花开幽香清远,发乎自然,居“花草四雅”之首。因此人们将兰花尊为“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兰花原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花中君子”之誉。兰花,叶态优美,花姿娇媚,香馥幽异,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所以,我国人民一直非常喜爱兰花,总结积累了不少养兰经验,如“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和《养兰中诀》。
兰花入药,药名草兰。叶治百日咳,根治扭伤,籽治目翳,花可治滞痢。
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 的一个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地生或腐生。兰科是有花植物中最 大的科之一,估计有800个属,3万~3.5万个原生种。另外,在英国《国际散氏兰花杂种登记目录》中正式登记的人工杂交种约有四万种以上,而且每年以1000种以上的数目增加。
我们常看到的国兰和洋兰,只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有观赏价值的栽培种类,还有大量的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
国兰
中国兰花简称国兰,通常是指兰属 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假鳞茎较小,叶线形,根肉质;花茎直立,有花1至10余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绿色有紫红色斑点。种类不同叶和花形态及花期变化较大。产秦岭以南及西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形成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兰文化。用分株、播种或组织培养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气排水好;喜半阴和湿润的环境,墨兰建兰和寒兰越冬温度10℃左右,另外几种5℃左右。
国兰的起源与历史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J. 古时兰花的分类怎么分
宋代我国著名诗人王庭坚说:“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这是我国最早的兰花分类。用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来区分现代已知的种种兰属植物,当然是不完备、不具体的。但这个简单的分类方法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它比西欧现代兰属植物分类方法要早600多年,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爱兰者的一大贡献。花千姿百态,种类丰富。不同兰花,生长习性和生态适应性也不一样,其栽培方法也就不同。栽培兰花的场所称兰圃。兰花在我国栽培极为广泛,但因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栽培和管理兰花方法的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