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兰花诗
Ⅰ 那位大虾知道这首词
是郑板桥的。他题《兰石图》:“敢云欠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这个“天机”,就是作画时那种自由的起初的企图表现环境兰石载体中的那个心灵,那瞬时的情绪。这样,自然要求作画时应随时把握这种带有偶然性质的“天机”。因此,郑板桥还说过“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这种极富艺术哲学意味的格言式的话。
他画画的风格就是这样,他画的竹子就是“胸有成竹”,注重写意。
Ⅱ 描写兰花的诗句。
1、《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译文: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伤。秋霜雨雪打着翠叶红花,兰的生命怕是就要结束了!若无清风来吹拂,兰又能为谁而香呢?
2、《种兰》 宋·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译文:兰花生长在幽谷里面没有人赏识,一个朋友在东轩种了些,拿来送我。它的香气能解除繁秽,更让人怜爱的是它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根扎在在密石边上秋天早早的开了花,一丛丛叶子靠着修竹有中午的阴凉。我想弄来蘼芜香草与它共在堂下,那就经常可以看到楚辞诗句中的意境了。
3、《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4、《咏兰》 南朝·萧詧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译文:连同茎叶折来的兰花聊可佩带,置入室中自然飘香,开花却不与其他花比赛拔髙枝节,含蕴着秀美的姿色在微霜里衰残。
Ⅲ 赞美兰花的诗句
1、《幽谷芳菲》——清代李鳝
淋漓如此写芳菲,只少盆栽与石围。
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译文:兰花始终静静地独自绽放在幽谷中、山林间,淡淡地飘散着一缕缕怡人的清香,而山中樵夫夜归时,恰好发现如草般开在山中无人欣赏的空谷幽兰。
2、《兰花》——明代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译文:芬芳馥郁的兰花开在无人能到的深山里,美人喜欢它却无法见到在,只好画下它的样子。
3、《题兰花》——清代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 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4、《兰花》——明代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译文:我喜欢兰花,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花,不用自身的颜色讨好自然造化。萧萧的西风吹过,在寒冷的露水洒满的深林中,即使没有人欣赏,兰花也依旧开放并散发着幽幽的芬芳。
5、《题杨次公春兰》——宋代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很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Ⅳ 郑板桥画兰花诗句
折枝兰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些诗都是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郑克柔)对兰花的描绘。
郑板桥画兰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世籍苏州,后迁兴化。出身穷苦,天资奇纵。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至乾隆年(1736)中进士,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人正直,不阿权贵。因为荒年开仓赈济贫民,又助农民胜讼而得罪了豪绅,被迫罢官回家。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时间他均在扬州,靠作画、卖画为生,直至73岁卒。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Ⅳ 写兰花的诗句 郑板桥
折枝兰
多画春风来不值钱,一枝青自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Ⅵ 郑板桥关于“兰花”的诗句有哪些
《折枝兰 》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些诗都是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郑克柔)对兰花的描绘。
Ⅶ 郑板桥的写兰花的诗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白话释义:
千古年间最幽然贞洁的就是这花啊,不求出名显达只愿做一片烟霞。
就连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让他们看见,藏在高山后面遮蔽着自己。
(7)郑板桥题兰花诗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在郑板桥眼中,画遍多种花不如画半枝兰花。他所画的兰花,秀劲绝伦,脱尽时俗,时人评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Ⅷ 郑板桥兰诗的意思
郑板桥长期栽植兰花,积累了丰富的兰花知识。这在他的画题和诗文中时有表述,有许多认识与今日人们对兰花的认识竟十分吻合。
郑板桥在大量的诗文中描写了兰花的生长环境。
当然,一方面他惜此抒发怕尘嚣、愿隐逸的高傲禀性,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他对兰花生长环境的深刻认识。
他提出:“古人云,人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人室,室则美矣,芝兰弗采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郑板桥发现兰根的生长,对次年的开花及花香是有影响的。
提出:“买块兰花是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莫嫌今岁花开少,还看明年发满盆。”
郑板桥认识到兰花的营养过度会影响开花。
提出“叶长花则少,叶短花则多”,与现代植物生理学的认识是一致的。
他提出的“避日、就燥”的栽培原则,也是非常符合现代栽培法的。
郑板桥的兰诗、兰画、兰识,是盛开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兰文化花圃中的奇葩,继承、宏扬中华兰文化,不可忘却郑板桥的一份贡献!
Ⅸ 郑燮《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全文的意思,谢谢大家啊
释义:兰花生长在深山里,已经是没有世间尘嚣打扰。不管什么时候,版自己都不再受外界的影响。权
出处:出自清代郑燮的《题画兰》。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白话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
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兰花生长在深山里,已经是没有世间尘嚣打扰。不管什么时候,自己都不再受外界的影响。
(9)郑板桥题兰花诗扩展阅读:
赏析: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具有“国香”、“王者香”的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在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