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和兰花
⑴ 什么是昆曲啊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或昆剧,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昆 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昆 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渊源与发展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他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这时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清唱活动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观看昆曲演出外,自己也举行昆曲的清唱活动。在民间昆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会。晚清,昆曲日趋衰微,但是清曲家结社习曲之风仍在苏、沪、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请昆曲演员或著名笛师作“拍先”。曲社聚会时除坐唱不化妆外,其他唱白谐诨、鼓点锣段均与登台演出无甚区别。
演员与戏班
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万历时期,就有了著名演员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有申时行、张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养家班成风,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长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戏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娱,南京的兴化。苏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来,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鸿福等。著名演员有周凤林、姜善珍等。本世纪初,坚持演出昆曲的有梅兰芳、韩世昌、俞振飞等人。1921年创办的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施传镇、顾传介、周传瑛、朱传茗、沈传芷、王传淞、华传浩等一批名演员。
昆曲剧目
昆曲剧目共计保留了来源于南戏、传奇作品和少量元杂剧的400多出折子戏。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玉簪记—琴挑、秋江》、《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
特征与风格
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韵白为主,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
扬州白等。昆曲的角色行当也划分得十分细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如:京剧、越剧的表演就受到昆曲的很大影响。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京剧、川剧、婺剧、桂剧、湘剧、祁剧、赣剧等剧种中仍然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宣布一次“代表作”,一个国家每次一般确认一个项目。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其二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昆曲是“活化石”
昆剧《宦门子弟错立身》,这部戏为元代南戏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保留下来的罕见文学作品,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一批古代戏曲剧本之一。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昆曲属“濒危物种”
在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昆曲
十四、十五世纪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该剧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历史
金元时代,在北方兴起杂剧,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宋代南迁前后。明初时,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
根据《南词引正》,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形成于元代末年,是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戏传到昆山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曲调互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腔,在音乐家顾坚推动下,有长足的发展。根据周玄暐的《泾林续记》,明太祖朱元璋都注意到昆曲,可见当时昆曲的规模已经不少。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曲调细腻宛转。稍迟出现了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新作《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新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前后两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此后花部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动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
昆腔剧本之丰富,在各剧种中首屈一指。舞台艺术以折子戏为特色,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苏州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戏。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走,今天昆剧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昆曲名剧
浣纱记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最有名的折子是游园、惊梦。
长生殿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琵琶记
绣襦记
玉簪记
西楼记
南西厢记
凤凰山
红梨记
艳云亭
金雀记
桃花扇
响很大。
⑵ 昆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京剧则是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或舞蹈动作时,一般都不演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一般都是演昆曲剧目,象《挡马》、《闹天宫》都是昆曲剧目,后来经过加工提高,也成为京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特点,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潇洒,花脸的粗犷豪放,武生武旦的刚健潇洒,小丑的诙谐幽默。
昆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即慢、小、细、软和雅。
所谓“慢”,是说昆曲的节奏缓慢,轻柔而婉折。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传统曲牌体,每出戏都由成套曲牌连缀而成。这既是当时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人们的缓慢心理节奏在戏曲艺术上的反映,也是“水磨腔”格律特点和演唱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现象。
所谓“小”,是指昆曲可以在各类剧场的舞台上演唱,但它最宜于家宅的厅堂或花园亭榭上演唱,是典型的“红氍毹艺术”。
所谓“细”,是指昆曲表演十分细腻。昆曲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象征虚拟性和程式化的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所谓“软”,是指昆戏说的吴侬软语,唱的是柔婉的“水磨调”,再加上擅演缠绵悱恻的文戏,自然给人以一种软而香的感觉。
所谓“雅”,是指昆曲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风格。昆曲,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许多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是故,昆曲艺术被知音者比喻为兰花。而昆曲艺术之“雅“,又是由它的慢、小、细、软诸特色所决定的。
⑶ 昆曲比喻什么花
答案:兰花。
昆曲天性细腻温婉,幽远高洁。作为百戏之祖,暗含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幽微和深邃的审美传统和含蓄真挚的情感世界。每当精致的水磨腔柔柔响起,婉转恰若空谷幽兰,萦绕耳畔、心间,挥之不去的是那份恬淡和深情。
很多昆曲研习社和爱好者协会都以“兰”字入题。如:上海昆剧团戏迷团体题为“兰韵雅集”,正是对昆曲幽兰气韵的雅称与雅颂。
呵呵我很喜欢昆曲,希望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⑷ 昆曲介绍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昆曲和兰花扩展阅读:
经典昆曲曲目:
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1、昆曲《玉簪记》改编自明代戏剧作家高濂创作,首演于2008年,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继青春版《牡丹亭》后又一次集合两岸文化戏曲精英共同打造。
《玉簪记》讲述书生潘必正,寄居在其姑母所住的女贞观中,得遇道姑陈妙常,深为爱慕。一夕,闻听琴韵清幽,循声而往,乃妙常所弹。潘遂借琴曲以挑之。妙常虽亦有意,碍于戒律,故作嗔拒。但情愫已通,从此心心相印了。
2、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与洪升创作的《长生殿》被誉为中国昆曲鼎盛期最后的两座巅峰。《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⑸ 昆曲被誉为哪种花
答案:兰花。
昆曲天性细腻温婉,幽远高洁。作为百戏之祖,暗含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幽微和深邃的审美传统和含蓄真挚的情感世界。每当精致的水磨腔柔柔响起,婉转恰若空谷幽兰,萦绕耳畔、心间,挥之不去的是那份恬淡和深情。
很多昆曲研习社和爱好者协会都以“兰”字入题。如:上海昆剧团戏迷团体题为“兰韵雅集”,正是对昆曲幽兰气韵的雅称与雅颂。
呵呵,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⑹ 昆曲代表什么花
兰花
周总理曾经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
⑺ 昆曲是什么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昆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顾坚所创始的。一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给以加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创作了《浣纱记》,讲述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为符合昆腔韵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万历未年昆曲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但是在清朝中叶,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几乎绝迹于舞台,解放以后,在对这一珍贵剧种进行抢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后,昆曲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 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大师:俞振飞
俞振飞是昆剧、京剧演员,工小生,号箴非,原籍松江(现属上海市),苏州生人。
俞振飞的的父亲俞粟庐是江南的昆曲清唱家,自成一派——“俞派”。俞振飞从小学习诗词书画,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昆曲,14岁以小生的脚色登台亮相,虽然是业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后来跟随沈月泉深造,先后学习了200多折昆曲戏。
1931年俞振飞在暨南大学担任讲师,后在程砚秋的邀请下,辞了工作随其到北京演出,并拜程砚秋为师学习京剧小生。1934年正式转为秋声社担任专业小生演员,同时受到程继先的悉心指导。
在程砚秋的新编剧目中俞振飞塑造了很多的艺术形象:在《红拂传》里扮演李靖、在《春闺梦》里扮演王恢、在《梅妃》里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飞从30年代以来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艺术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飞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担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并且亲自任教,培养了大批的京剧人才。
俞振飞精通书画、擅长演奏笛子,多才多艺。他的嗓音先天的条件奇佳,大小嗓运用自如,并对京剧小生有独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运嗓、用气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表演风格:儒雅、端庄、充满了书卷气。
俞振飞的代表作有昆曲《游园惊梦》、《太白醉写》、《雷峰塔·断桥》、《玉簪记·琴挑》等;京剧《玉堂春》、《监酒令》、《春秋配》、《奇双会》等等。
⑻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 是什么意思
周总理曾经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粤剧在海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量的爱好者,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目前,相思红豆饰品风靡南国,时尚女性以佩带红豆精美饰品为荣,男女恋人纷纷为对方选择相思红豆饰品表达心中的爱意。
兰花的花语和象征及代表意义是:淡泊,高雅 兰花的品种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万多个兰花的品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蝴蝶兰、兰花、蕙兰等。其实,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花语,但是,兰花总的花语就是淡泊,高雅,而且非常名贵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1],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 《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剧照
“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