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宋荷花纹瓷瓶

宋荷花纹瓷瓶

发布时间: 2022-06-11 11:30:35

1. 大明国年代粉彩艺术品

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举世无双的中国文物。她在外国博物馆以无比高贵的姿态,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言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简略介绍如下:一、亚洲 日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设有“东洋馆”,整个二楼五个展室都陈列中国古代美术品,其中不少是陶瓷,从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后的陶瓷等,应有尽有。比如,该馆珍藏古建盏,产自闽建阳市水吉,是镇馆之宝。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曾举办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不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从全国搜集后,汇集展览,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趋。其中有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的瓷器等。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本馆,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馆内所藏1万余件珍贵文物,定期轮换站出、展出。京都国立博物馆本身,也是日本的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铭记有“顾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龙泉匠师顾仕成一件直径约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内。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窑的四耳青瓷药壶,高8寸7分,直径4寸5分,曾为天皇所使用。当这一稀罕的宝物在1939年于奈良市博物馆公开陈列时,前往参观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别尔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东的阿德比尔镇。1611年曾将珍贵的1600多件中国陶瓷献给神庙,现归德黑兰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达20余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龙泉瓷、景德镇印花白釉小足器、蓝、黄、酱釉及各时期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 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收藏的陶瓷约1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产的,仅浙江元龙泉青瓷就有1500余件。其中大盘、碟子、碗等器皿质量异常精妙绝伦,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约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为数不多,据说总共不过300件左右,但仅在这里就集中了8O余件。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硕大、通体满绘、色泽艳丽浓翠,堪称世界之最,为国内出土器罕见。如80厘米的葫芦瓶就有二个。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种震撼力,当你第一次看到它时会都被迫得往后退。这些元青花从缠枝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谓无所不绘。该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菲律宾:桑托斯、洛克辛和罗伯特·维拉诺克等三个博物馆藏有中国瓷器约7万余件。菲律宾人历来珍视中国瓷器,据说只在节日时,才将埋于地下的瓷器取出来用,用后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种有越窑系刻花青瓷;龙泉窑刻花盘、晚、花瓶、酒壶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盏。元代瓷器出土数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镇产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瓷等品种。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馆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国汉代到明代的产品,这些藏品都是从印尼各地收集来的。在东南亚各国博物馆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达博物馆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斗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书“金玉满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图绘仕女栩栩如生的万历五彩大尊。有书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盘,盘中绘双龙朝日,次为五火云奔马,边缘画阿拉伯故事。有书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盘,这是元末明初德化窑产品。还有书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识,也是德化窑烧造的产品。 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珍藏一批中国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镇的产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盘,内画葵花、如意,边画八宝、长春花,外画梅鹊,底款书篆字“富贵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盘,内画山水,边画水草花鸟,外画梅鹊;环以金钱带,外画缠枝花。一件5寸中碗,内画山水,边画水鸟,底款书“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内画鸳鸯水草,边画荷花,水草,水鸟,外甜白,底款篆书“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国瓷器最多的地区。 沙捞越博物馆收集出土的陶瓷标本100多万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窑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韩国:汉城博物馆把在南朝鲜出土的中国瓷器收集到一起,为研究中国对南朝鲜瓷器文化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藏有从汉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国瓷器5000余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国白瓷灯盏、晋代青瓷羊为馆藏之宝。此外,汉城博物馆还藏有一定数量的敦煌遗书。 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该馆辟有中国文物陈列室,展出约7O00余件中国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中国陶瓷。其中有晚唐时代越州窑青瓷水注和长沙烧制的施黄褐釉的陶器。拉合尔博物馆该馆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艺术性博物馆。 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余千件。青瓷以越窑青瓷为主,并有宋、元、明三代的龙泉窑青瓷。青花是景德镇产品,有明代永乐、宣德年号的高足瓷片约30件。 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搜集和保存有丰富的中国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径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绘白瓷盒,直径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狮头双耳白磁瓶。均为馆藏珍品。 泰国:曼谷博物馆收藏中国明代瓷器200余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红色描花小罐带金装饰盖、贴金小罐等。特别是出土的绿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国造船史的宝贵资料。 越南:河内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以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花瓷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盘等物,该馆还收藏有中国汉代陶器。 阿曼苏丹:马斯喀特博物馆藏有中国古瓷3千余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飞凤牡丹纹瓷是马斯喀特老城博物馆的镇江馆之物。。 伊拉克:巴格达阿尼亚西多博物馆,收藏有中国陶瓷2500余件,其中有珍贵的元青花、宋代龙泉窑青瓷和元代、明代龙泉窑青瓷。 二、欧洲 法国卢浮宫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卢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其门口的金字塔形建筑就是华人设计师所设计。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包括拿破仑掠来的艺术品。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四十万件之多。,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应有尽有。馆藏中国历代陶瓷器约4万件。几乎涵盖了中国各时期的陶瓷。有些甚至为国内罕见,尚还有一些为孤品。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陶瓷馆。巴黎国立图书馆馆内目前收藏的圆明园艺术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共同绘制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沈源和孙佑刻版的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伊兰泰制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楼铜版画四十幅;郎世宁绘制的宣扬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营》.以及.《圆明园菊花迷宫图》.;等。.《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巴黎东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馆.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馆内还收藏有圆明园艺术品珍品: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状,造型精美,画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图案种类各异,绚丽多彩、万紫千红,非常美观,是乾隆时代的艺术珍品。枫丹白露,原意为“蓝色之泉”,在巴黎东南90公里处,周围有2500公顷的森林,自古这里就是狩猎、避暑的胜地。法王路易六世时期(约公元1137年前后),这里最早开始兴建宫殿。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断扩建,枫丹白露宫日益完善并富丽豪华起来。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也有3万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历代陶瓷器1万余件。陶器有自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壶、两汉的陶桶、北魏的骑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晋朝的盘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窑洗。钧窑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壶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数不胜数。 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面积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但展出面积也较故宫博物院为大。原来是私人捐赠的图书馆,1754年购买现址的蒙塔古大厦为馆址,1759年首次向公众开放。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成为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不列颠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赠125万英镑辟设中国艺术馆,这里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不列颠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几乎中国有什么它就有什么。太厉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国故宫都没有。这些东西大部份是八国联军掠去的。圆明圆的珍宝有一半都藏在该馆。该馆大概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了。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万件。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爱藏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最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和上世纪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盗宝第一人”)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极其重要的珍品。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书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苏轼《墨竹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不列颠图书馆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刚经》和地图。法国枫丹白露宫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和剑桥、牛津、普雷斯顿、爱丁堡等博物馆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维多利亚博物馆就有60件。 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 在英国博物馆珍藏着皮尔先生于1731年12月10日在广州签署的订购中国瓷器的发货单。发货单上有100种不同样式的青花瓷碟约25O件;按订货方要求装饰玫瑰釉家族纹章的瓷器约450件。另外,还有花瓶、咖啡壶、大碗等。 德国:卡赛尔朗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中国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国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该家族的传家宝。 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的12个中国青花大花瓶还有一段奇闻:1757年4月,萨克森的选侯奥古斯特二世,十分喜爱收藏中国瓷器,对他的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国瓷器羡慕不已。威廉国王又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奥古斯特派人游说,用自己的四队近卫军换取了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花瓶。因而这些花瓶也被称为近卫花瓶。 俄罗斯:冬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宫由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正如人类历史上其它著名的宫殿一样,该宫殿自从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劫难。冬宫初建于1754至1762年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至1839年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遭到破坏,战后被精心修复。宫殿共有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成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四角形的建筑宫殿里面有内院,三个方向分别朝向皇宫广场、海军指挥部、涅瓦河,第四面连接小埃尔米塔日宫殿。共有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从我国掠走的因而该馆藏品异常丰富。如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而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为珍本孤本。次外,国宝明天启针灸铜人也是被沙俄从我国故宫掠走的。 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是因为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曾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当时的中国政府请他将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齿等古物标本带到瑞典鉴定、研究、确定牙齿属5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带去鉴定的出土陶器则由中国政府作为赠品留给了瑞典。加上后来陆续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庙底沟、马家窑、齐家坪、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几个重要文化时期典型面貌的各类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宫博物院8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为首的访华团,并精心策划,挑选了165件从沉船“哥德堡“号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访华,并在故宫展出。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伦敦一家国际保险公司投保,保额约达2500万人民币,这在艺术品保险当中首屈一指。于2005年9月26日起举办“瑞典藏中国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捞上来的。其余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的瓷器。12月26日展览结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盘”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将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公司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总价值达50万元人民币,体现了中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东方博物馆还收藏有从战国到明代的数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该馆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马夫、宫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为最多,还有动态异常生动的马与骆驼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厅也是按年代系列陈列的,从汉代铅釉陶壶、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国古代四大名窑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国烧制成套瓷器20万件以上。其中3万套有瑞典贵族家微。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该馆里。 瑞典哥德堡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国明末、清初的景德镇外销瓷。分纹章瓷、人物画瓷、船舶图花卉图几类。外销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欧洲花卉画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宝号访问了广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收藏印有曼纽埃尔一世纹章的中国生产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精美的瓷盘。 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里仅收藏中国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奥斯陆博物馆收藏中国福建德化瓷器约十件。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远东部收藏中国陶瓷共约5OO件。 三、非洲 肯尼亚:杰萨斯堡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肯尼亚各地出土的中国古瓷,达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较多。比如,缠枝莲花卉纹碗、秋雁花草纹碗、塔楼亭石纹碗、鸳央莲池碗等都是中国明代的产品,还有清代康熙时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开罗博物馆藏有中国陶瓷残片1.2万片。这些残片有唐到宋初越窑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龙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两代青花彩瓷,还有唐三彩。 摩洛哥:非斯博物馆藏有6件方形彩绘中国明代五彩瓷,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国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80年,整个博物馆是一幢大厦,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6.5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然而,在建筑上没有体现出美国人的创造性,高台阶、大廊柱,与任何一座标准博物馆一样刻板、单调。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被认为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实在发人深思。可能由于美国历史很短,博物馆的主办者不满足于单件展品的陈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财力,制造一些风格迥异的环境来让人怀古。大都会博物馆展出面积极大,在艺术上却难称登峰造极。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还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达摩象作品。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张萱;《捣练图》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郎世宁绘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画中的青年时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飒爽,栩栩如生。这幅画乾隆只见过3次,即绘制完成之时,70岁时和他退位之际。芝加哥美术馆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让人震惊的是一件战国提梁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圆明园的乾隆大玉山子。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阁,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极为壮观而精致。在峭壁之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挪威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献。1887年蒙茨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等多个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两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是致力于古代东方艺术的一个博物馆。该馆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举世闻名的商代白陶,陶质细腻,纹饰精致。商代的白陶器在国内仅存残片。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就有1200余幅。美国共收藏有中国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中国瓷盘。关于这件珍贵的中国瓷盘的由来是这样的:19世纪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谊”号在所有美国的船舶中占居首位。这艘建造于1815年的船,尽管吨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闻名世界。它曾航行到过广州。美国的画家为这艘船画了一幅水彩画。大约在1820年,广州的瓷器画家根据这幅水彩画在一个直径十英吋的瓷盘上也描绘了这艘船,上写船的英文名字,远处还隐约地出现三艘小船,显然是运用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技法。现在,这块瓷盘已成为研究美国18、19世纪航海、远东贸易、造船、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atqgrhyaxm22631556422011-10-5 PM 03:55:29

2. 古代女人制作坚果面脂方法


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胭脂

1)选色红之山花,专取未开放之花苞,在钵中研磨至碎,放清水调至稠状,用绵绢绞,取其细者,再原汁入一特殊的被称为“通油瓷瓶”之器物之中,用“文武水”(意义不明,是否指冷热水交替)煎,煎到碎花片浮上水面,待冷却后捞起揉而至泥,放人绢袋沥干后即成红料,若绢袋小,扎紧缝合以后,即是一个便于携带的颊红红饼了。
2)以颜色新鲜纯正的玫瑰花瓣,人石臼中反复研磨成浆,用绢纱滤去杂质后,取其厚而纯的红色液汁,一周以后取出玫瑰汁丝饼,选晴好天气曝晒四五天至干透,即可入妆袋,用时只需以清水稍儒,即芬芳扑鼻。
另外,石榴花,紫茉莉花,胭脂花,都可用上述二法做成胭脂。
胭脂的做法有很多,如玫瑰花汁作成丝绵红饼;也可作膏瓣;也有与米粉混合,作粉质胭脂盛于盒中;膏体的除做成瓣状之外,亦有豆状、饼状、柱状;至于以材料浸渍而用者,除饼状外,也有卷状的,称“棉胭脂”,还有用金箔纸浸染的小薄片,轻巧便携,一次一枚,称为“金花烟支”。
接下来是一个MM自己DIY古代化妆品的记录,再强调一下,不是我本人的DIY经历,只不过转帖了人家的记录而已,供看完了各种配方想自己动手的同学们参考用。
原来看过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古代妇女化妆》。里面详尽的介绍了古代妇女们是如何制造和使用那些化妆品的。我都一一试过,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事隔多年,翻出来说说。
首先是用于改善面部肤色的粉,先简单的说说制造流程: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
做这个最难的就是我找不到磨子,琢磨了很久,只有用我们这里的擂钵来代替,这是一种可以将调料如胡椒、辣椒等舂成细末状的工具。至于新米我是专程去买的。买了半斤,记得当时还犹豫了很久是不是买泰国大米会更好些。后来想到要忠实于原著才悻悻作罢。
那会儿是夏天,所以新米们才过了五天就全部发酸了,老妈骂骂咧咧的威胁我再不行动的话,她就要进行毁灭性的工作了。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了午睡的时间,蹲在烈日下的院子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程还算顺利,就是到最后的时候我找不到竹片,想想也无大碍,所以后来用的是瓷勺。
粉是做好了,闻起来并没有很强烈的酸味,淡淡的,甚至有点象女人的体香。
我把成品放在荫凉处,下一个准备做胭脂。
胭脂有很多种做法,有用胭脂花(东北也叫地莲花)做的,有用玫瑰做的。我比较了一下程序,决定用玫瑰为原料,因为要简单些。
还是先看过程,先找颜色纯正的玫瑰花瓣,要尽量使用色泽统一的。将花瓣用干净的器皿挤压出汁,然后放入当年(注意:又是当年)的新蚕丝,在此之前,先将蚕丝撕成小片,使之不粘连。当玫瑰花汁充分浸入蚕丝中时,捞出晾上。彻底晾干后收入密封的陶罐。用的时候取出一两片,放于手心,滴一两滴水,用手推匀后拍于双颊。使之“嫣红颜色好”。这里说一下,这个做法是在清代。
我买的花没有很严格的挑选,因为花是要买的,花很贵。所以只好将就了。我买的这种玫瑰叫做“红衣主教”颜色深红,花瓣肉厚多汁,应该是上选。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我没有蚕丝,也没有办法去找到。所以我决定使用棉花。为了找到“当年”的棉花,我跑了很远的路,才在乡下得来。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

1、妆粉。昔人擦的粉质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外形,使用的时分就能涂成个明白脸。固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正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连续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载,唐明皇每年赐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付傅粉的要领,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觉得卖时妇女搽粉“大有洁身自好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隧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昔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联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瞧点,不但颇有看法,并且寓意深进。
2、黛粉。正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质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正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躲青色矿物。描画前务必先将黛放正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多见的一种化妆要领,孕育发生于战国时期。屈原正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芗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玄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并且越画越好瞧。《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瞧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青翠色画眉,且正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逝世板,妇女们又正在画眉时将眉毛边沿处的色彩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正在《上阳白首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 ”之句,正在《长恨歌》中还描述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昔人爱美之心的浓重。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喊“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卖腮红使用。后来人们正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进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密密的脂膏,今后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3. 瓷器上的莲花纹饰最早是什么象征

缠枝莲纹最常用的是青花瓷器,取其寓意清廉(莲)之意,雍正皇帝将青花缠枝莲纹饰做成瓷瓶赏于大臣,故称为赏瓶,清雍正后,历代仿之。谢谢

4. 课文<<故宫博物院>>中介绍中和殿一段用到什么说明方法

.《故宫珍宝》全册13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1985年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文物出版社,印 张1• 787乘1092。书号:8314•013。内容:(1)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2)金立佛、(3)金嵌珠宝饰件青金石象、(4)青玉盆染牙山水仙盆景、(5)杂宝双凤金盆、(6)水晶双鱼花插、(7)翡翠白菜花插、(8)天球仪、(9)翠太平有象磬、(10)金胎烧兰嵌钻石匕首、(11)玛瑙荷叶洗、(12)红宝石梅花盆景、(13)象牙雕刻群仙祝寿龙船(与封皮同图)。〔注:彩色摄影册式片。〕

2.《故宫珍宝》全套20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文化教育出版社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10元。书号:故宫isbn7—80047—184—5/j•82内容:明•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清•玉翠竹盆景、清•金天球仪、清•金錾花如意、清•白玉瓜棱形提梁壶、清•各色釉瓷瓶、明•皇后凤冠、明•德化窑达摩立像、清•崇庆皇太后金发塔、清•黄杨木雕活环链葫芦、清•翠太平有象磬、清•铜镀金盆红宝石梅花盆景、清•金嵌珠“金欧永固”杯、清•画珐琅山水人物提梁卣、明•红雕漆穿花龙双耳瓶、明•犀角雕仙人槎盂、清•彩云蝠金龙朝袍(女礼服)、商•青铜酗亚方尊、清•青玉.象牙水仙花盆景、清•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注:彩色摄影豪华片,尺寸规格150×100mm。)

3.《故宫》全册10+2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北京东长安街6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201厂制版印刷。198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100000。统一书号:(汉英)8179•305。定价:2.50元。内容:1.养心殿藻井(注:封面)、2.太和殿宝座、3. 养心殿、4.储秀宫东房、5. 太极殿内景、6. 养心殿寝宫、7. 储秀宫西间、8.天球仪乾隆年间、9.喜字宫灯、10.高宗纯皇帝、11.孝恭仁皇后、12. 乾隆的甲胄、13.乾清宫、14.光绪大婚图(注:封底)。(注:彩色摄影册式片,全片尺寸规格252×100mm,可拆切线尺寸规格150×100mm。)

4.《故宫》全套25枚。文物出版社编辑 出版 发行(北京五四大街29号。百花印刷厂制版 印刷。198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8068•1490。封底有目录。内容:1太和门前金水桥、2太和门前铜狮、3太和殿前铜龟、4太和殿远景、5太和殿近景、6太和殿内景、7中和殿、8中和殿内景、9保和殿、10保和殿后石陛、11乾清门、12乾清宫前江山社稷、13乾清宫、14乾清宫内景、15天一门前铜麒麟、16御花园内万春亭、17御花园内浮碧亭、18御花园内承光门、19漱芳斋院内小戏台、20养心殿内景、21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22储秀宫前麒麟、23储秀宫前铜鹿、23斋宫、25角楼。(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97mm。)[注:第一版无格式,1988年10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编号:ISBN-7-5010-0259-2/j•116有格式]

5.《故宫》全套10枚。1988年紫禁城出版社。书号: ISBN 7-800047-012一1/j•5。内容:太和殿内宝座、中和殿内景、乾清宫内宝座、储秀西次间、交泰殿内宝座、养心殿后皇帝寝宫、倦勤斋内小戏台、养心殿内三希堂、坤宁宫内洞房、储秀宫内景。

6. 《故宫祥瑞动物》全套10枚。书号:ISBN7-80047-039-3。1987年紫禁城出版社。内容:御花园承光门内鎏金铜象、体和殿前铜凤、储秀宫前铜鹿、太和殿丹陛上的铜龟、慈宁门前鎏金麒麟、乾清门前鎏金铜狮、太和门前铜狮(可制极限片)、太和殿丹陛上的铜鹤、储秀宫前铜龙、雨花阁屋脊镀金铜龙。

7.《故宫》全套20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星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号:故宫ISBN 7—80047—151—9/j•77。定价:10元。内容: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养心殿内三希堂、乾清门广场、透过皇极门看九龙壁、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内流杯渠、御花园内万春亭、珍妃井、御花园内堆秀山、保和殿后大石雕、乾清宫内宝座、坤宁宫内洞房、养心殿正间宝座、铜鹤、宫殿之海、大石雕细部(二龙戏珠)、太和殿、太和殿内藻井、交泰殿内大自鸣钟、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太和殿内景。(注:彩色摄影豪华片,尺寸规格150×100mm。)

8.《故宫》全套20枚。摄影:胡锤。题字:董正贺。编辑设计:郑志标。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星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3.6.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内容: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养心殿内三希堂、乾清门广场、透过皇极门看九龙壁、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内流杯渠、御花园内万春亭、珍妃井、御花园内堆秀山、保和殿后大石雕、乾清宫内宝座、坤宁宫内洞房、养心殿正间宝座、铜鹤、宫殿之海、大石雕细部(二龙戏珠)、太和殿、太和殿内藻井、交泰殿内大自鸣钟、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太和殿内景。(大封套)

9.《故宫》全套20枚。摄影:胡锤。题字:董正贺。编辑设计:郑志标。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星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3.6.第1版第3次印刷。内容: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养心殿内三希堂、乾清门广场、透过皇极门看九龙壁、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内流杯渠、御花园内万春亭、珍妃井、御花园内堆秀山、保和殿后大石雕、乾清宫内宝座、坤宁宫内洞房、养心殿正间宝座、铜鹤、宫殿之海、大石雕细部(二龙戏珠)、太和殿、太和殿内藻井、交泰殿内大自鸣钟、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太和殿内景。(大封套)

10.《紫禁城》[大封套图: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全套10枚。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圳现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ISBN 7-80005-221-4/j•052。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内容:养心殿前殿/故宫、养心殿后殿/故宫、养心殿东暖阁/故宫、太和殿/故宫、皇后座席/故宫、长春宫/故宫、储秀宫/故宫、天井/故宫、坤宁宫/故宫、交泰殿/故宫。

11.《故宫藏画》全套10枚。ISBN 7-80005-222-2/j•053。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圳现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内容:对弈、浴马图、浴马图、宫妓图、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康熙御赏万寿图、观赏名画、步辇图。

12.《故宫》全套10枚。北京市邮政局印制。内容:故宫太和殿、故宫太和门、故宫乾清门、故宫交泰殿、故宫一角、故宫御花园、故宫神武门、故宫养心门、故宫乾清宫、故宫角楼。(注:彩色摄影布纹版片,尺寸规格148×100mm。另一套是普通纸)

13.《故宫 第2辑》故宫博物院编。中国科学院印刷厂印刷。文物出版社出版。各地新华书店经销。197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7068•293(50开,12张)。定价:0.65元。内容:承光门铜像、太和门铜狮、乾清门铜缸、太和殿日晷、乾清宫嘉量、太和殿铜龟、太和殿铜炉、皇极门九龙壁、太和殿铜鹤、保和殿后云龙阶石、御花园铜炉、御花园铜麒麟。(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100mm,片名只用汉字书写。)

14.《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一)》(玉器、料器)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 中国 北京。书号:87-CE-263。封面:清乾隆 嵌宝石鱼式翠玉盒 长24.8厘米。内容:明 弦纹玛瑙炉、 明 陆子冈款梅花纹茶品花插、 清乾隆 嵌宝石白玉碗、清中期 鹅式青玉水丞、清乾隆 婴戏纹碧玉山子、清乾隆 双耳黄玉盖瓶、清中期 白菜式翡翠花插、清乾隆 活环水晶瓶、清乾隆 荷花纹陶红料缸、清乾隆 花卉纹套天蓝料瓶。

15.《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二)》(漆器、珐琅)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 中国 北京。书号:87-CE-264。封面:清乾隆 嵌螺甸朱漆攒盒 高10.5厘米。内容:明永乐 牡丹纹剔红盖碗、明宣德 林檎鹂鸟纹剔彩盒、明宣德 牧牛图剔红盘、明宣德 花鸟纹剔红提盒、清中期 金漆三层套盒、明宣德 掐丝珐琅花觚、明景泰 掐丝珐琅龙耳瓶、清康熙 画珐琅小瓶、清雍正 画珐琅三足炉、清乾隆 掐丝珐琅多穆壶。

16.《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三)》(雕刻、镶嵌、编织)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中国 北京。书号:87-CE-265。封面:明 尤通款犀角槎杯 高11.7厘米。内容:明 濮仲谦款松树纹竹雕壶、明嘉靖 马纹犀角杯、 清乾隆 人物纹竹雕笔筒、清乾隆 嵌玉棕竹盒、清中期 黄杨木雕葫芦 、清乾隆 牙雕挂灯、清中期 牙雕花篮纹插屏、清乾隆 花果纹紫檀镶嵌盒、清中期 丝竹编织提篮、清中期 牙丝编织纨扇。

17.《故宫建筑》(第一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宫博物院。内容:太和殿、乾清门、承光门、弘义阁、斋宫、承乾宫、太极殿、慈宁宫、紫禁城角楼、太和门铜狮。(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边框下写有片名。)

18.《故宫建筑》(第二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宫博物院。内容:天安门、午门、太和门、中和殿丹陛栏板、乾清宫、文渊阁、九龙壁、宁寿门、养心门、雨花阁。(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边框下写有片名。)

19.《故宫建筑》(第三集)全套10枚。1957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故宫博物院。内容:太和殿前铜鹤、铜龟、嘉量、铜鼎、慈宁门前铜麒麟、乾清宫前江山社稷、日晷、承光门内铜像、钦安殿前神亭、天一门前铜炉。(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

20.《故宫建筑图片(第一集)》全套10枚。一九五四年故宫博物院编。内容:1.太和门铜狮、2.太和殿侧面、3.弘义阁、4.乾清门、5.承光门、6.斋宫、7.承乾宫、8.太极殿、9.慈宁宫、10.紫禁城角楼。(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边框下写有序号和片名。)

21.《故宫建筑图片(第二集)》全套10枚。一九五六年故宫博物院编印。内容: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文渊阁、九龙壁、宁寿门、养心门、雨花阁、中和殿丹陛栏板。

22.《故宫建筑图片(2)》全套10枚。 56年故宫博物院版。内容: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承光门、文渊阁、九龙壁、宁寿门、养心门、雨花阁。(注:与上一套同名同图,编号形式不同。)

23.《故宫珍品包装艺术》全套12枚。中国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监制。内容:《威弧获鹿图》画套、竹根雕芒果形御制诗文盒、黑漆木匣“大清帝国之玺”、红雕漆五屉“御制诗花卉紫毫笔”匣、红雕漆文房用具套装、蓝地錾金云龙纹印匣、识文描金银花卉纹方套盒、铜镀金佛窝、楠木盒套装檀香佛龛及银镀金组供、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香水瓶铜架装、乾隆大阅胄盒。〔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65×104mm。〕

24.《紫禁城》全套10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甲九号)。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0-40,000。统一书号:125032•1139。售价000001000(即10元)。内容:鸟瞰神武门、太和门和金水桥、御花园内长春亭、紫禁城角楼、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养心门、乾隆画像、乾清门前鎏金铜狮、太和殿内景。

25.《紫禁城》[封面:太和殿]。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甲九号)。全套10枚。1996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0-40,000。统一书号:125032•1140。售价00000600(即10元)。内容:鸟瞰神武门、太和门和金水桥、御花园内长春亭、紫禁城角楼、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养心门、乾隆画像、乾清门前鎏金铜狮、太和殿内景。[注:此套可能是盗版]

26.《故宫珍宝馆藏品选》[封面:一条龙]故宫博物院编。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印刷。全套10枚。内容:明 万历 凤冠、清 康熙 金编钟之一——黄钟、清 乾隆 金塔、清 乾隆 稠龙袍、清 乾隆 金玺“天子之宝”、清 乾隆 珍珠梅花金瓶、清 乾隆 翡翠“太平有象”磐、清 乾隆 请玉水仙盆景、清 乾隆 金佛像、清 嘉庆 “金瓯水固”金杯。

27.《故宫》[封面:太和殿]全套10枚。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北京博诚印刷厂。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9857。1997年(50开)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01000。统一书号:825052.245。编辑:望天星。摄影:高明义、罗文发、胡锤、牛蒿林、望天星、李玉维。内容:乾清宫、太和殿内景、畅音阁-戏楼、保和殿、角楼、午门-故宫正门、太和门、御花园、故宫鸟瞰、太和殿。[注:1997年(50开)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片后的邮政编码框是黑色; 1998年(50开)第二次印刷,片后的邮政编码框是红色。]

28.《故宫》[封面:太和殿内景]全套10枚。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外文印刷厂印刷。1994年(50开)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编号:85052•222。定价:003700。编辑:姜尚礼、王一川。摄影:陈志安、任诗吟、林京。翻译:邵海明、郝宝禄、王郁。设计:姜尚礼、甘星华。内容:角楼、交泰殿内景、储秀宫寝宫、慈禧着色照、鎏金狮子、畅音阁大戏台、西二长街夜景、神武门、翊坤宫、皇极殿。

29.《故宫(内景)》[封面:太和殿内藻井]全套10枚。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发行。统一书号:8086•1435。定价:1.00元。内容:太和殿内景、中和殿内景、乾清宫内景、交泰殿内景、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养心殿内景、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养心殿后皇帝卧室东里间、养心殿西间—闻名书苑的三希堂、长春宫正间内景。

30.《故宫》[封面:太和门和金水桥] 全套10枚。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总发行。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1996年3月第1版第3次印刷。编号:ISBN7-80501-185-0/j•180。定价:000320。条形编码:9 787805 0111851。内容:故宫角楼、慈禧太后油画像、故宫交泰殿、太和殿金銮宝座、故宫御花园、乾清宫内景、故宫养心门、故宫雨花阁、坤宁宫内景、太和殿。

31.《故宫》[大封套图:太和殿] 全套10枚。china today press。东城、崇文新华书店发行。编号:(京)新登字132号 85072•2。内容:紫禁城角楼、储秀宫东间内景、御花园内长春亭、太和殿前的铜龟、养心殿正殿、太和殿宝座、养心殿东暖阁、三大殿、从景山远眺神武门、少一枚

32.《故宫钟表》[封图:故宫钟表]全套10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建内大街甲九号)。责任编辑:杨茜。美术编辑:夏至。译文:孟宪玉。书号:85032•1381。定价:3元。内容: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

33.《故宫》[大封套图:故宫角楼] 全套10枚。海南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880590•019。内容:乾清宫内景、太和殿、故宫铜狮、故宫角楼、故宫鸟瞰、乾清宫、御花园雪景、太和殿宝座、太和殿内景、云龙阶石。

34.《紫禁城》[封图:角楼]全套10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北京胶印二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号:8314•022。定价:一元。摄影:胡锤、宗同昌。内容: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养心殿正殿、御花园养性斋、太和殿、太和殿宝座、角楼、畅音阁、坤宁宫喜房、雨花阁、养心殿后寝宫。

35.《中国古皇宫》[大封套图:故宫鸟瞰]全套15枚。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精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制版印刷。1997年1月第1版。1997年1月第1次印刷。编号:ISBN-962-8065-45-9•dj / 。定价:000550。编著:胡维标, 责编:沈平。内容:乾清宫正殿、世宗宪皇帝朝服像、雨花阁内景、坤宁宫洞房喜床外侧挂的“五彩百子帐”、储秀宫东阁内景、钦安殿内景殿内供奉道教真武大帝、故宫俯瞰全貌、午门和金水河、钟表内陈列的钟表、慈禧像、天安门广场面积4.4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城楼一角、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太和殿。

36.《故宫》(3)全套10枚。1977年6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内容:养性斋、绛雪轩、万春亭、千秋亭、钦安殿、堆秀山、天一门铜炉、浮碧亭一角、漱芳斋、浮碧亭。

37.《故宫》全册12枚。故宫博物院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东长安街六号。1979年第一版。,印数:100000。书号:(汉、英)8179 . 039。定价:00200。内容:太和殿、太和殿内景、太和殿宝座、太和门前铜狮、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乾清宫、养心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长春宫、储秀宫、坤宁门、御花园千秋亭、角楼。〔注:彩色摄影册式片,尺寸规格147×99mm。〕

38.《故宫》[封图:神武门]全套30枚。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北京五四大街29号)。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印刷。1982年5月。编号:806 8 .907。内容:午门(俗名五凤楼)——紫禁城的正门、太和门和金水桥、太和门铜狮、太和门近景、太和殿近景、太和殿内景——明、清皇帝登极坐天下的宝座、太和殿内巧夺天工的藻井、中和殿近景、中和殿内景、乾清门、乾清宫近景、乾清宫内景——清代皇帝召见臣工举行内廷受贺 赐宴礼仪活动的地方、交泰殿内景——陈列乾隆十三年选定分别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方面的廿五颗宝玺、坤宁宫东暖阁——清代皇帝结婚时的洞房、养心殿正间内景——清雍正以后,皇帝居住和处理军政大事的地方、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养心殿后皇帝卧室东里间——皇帝寝室中的龙床、养心殿西间——闻名书苑的三希堂、长春宫近景、长春宫西间——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储秀宫正间的内景、体和殿近景、斋宫、漱芳斋院内小戏台、雨花阁、御花园绛雪轩琉璃花坛、御花园千秋亭、御花园浮碧亭、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御花园承光门。〔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99mm。〕

39.《御花园》全套11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北京胶印二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号:8314 . 042。定价:1.20元。内容:园东之浮碧亭(封图)、园东之万春亭、园西之井亭、钦安殿、天一门雪景、承光门西侧镀金铜像、延晖阁花坛上的石荀 翠竹与墨牡丹、通向后三宫的坤宁门、养性斋前叠山雪景、绛雪轩琉璃花坛、园西之澄瑞亭(应该是:园东之浮碧亭)。〔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7×99mm。〕

40.《御花园》[封图:万春和浮碧亭]全套5枚。故宫博物院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东长安街六号。1979年第一版。印数:50000。书号:(汉、英)8179•040。内容:银装素裹的千秋亭、翠峦叠嶂的堆秀山、山石嶙峋中的养性斋、雄踞天一门前的鎏金铜麒麟、四神祠外古柏森森。〔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5×99mm。〕

41.《故宫藏清代帝后服饰》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编 出版。ISBN7-80047-418-6 J.204。定价:15:00元。撰文、翻译:罗文华。摄影:刘志岗、马晓旋。责任编辑:万均。北京瑞宝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印制。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开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5000册。内容:石青色纱绣四团金龙衮服(皇帝祭祀用)、明黄色纳纱彩云金龙单朝袍(皇帝朝会用)、大红色缎绣彩云金龙袷(jiá)朝袍(皇帝祭祀用)、蓝色缂丝彩云金龙袷朝袍(皇帝祭祀用)、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皮龙袍(皇帝吉庆用)、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袷朝袍(皇后朝会用)、石青色缎绣彩云金龙袷朝褂(皇后朝会用)、石青色缂丝彩云金龙袷朝褂(皇后朝会用)、明黄色缂丝八团彩云金龙夹龙袍(皇后吉庆用)、石青色缂丝八团龙褂(皇后吉庆用)、雪灰色缎绣四季花卉绵袍(后妃日常用)、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绵袍(后妃日常用)、明黄色缎绣葡萄蝶袷衬衣(皇后日常用)、藕荷色缎绣折枝藤萝袷衬衣(后妃日常用)、红色绸绣蝶金双喜单氅衣(后妃日常用)。〔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5×99mm。〕

42.《故宫藏传佛教造像》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编 出版。ISBN 7-80047-418-6 J.204。定价:15:00元。撰文、翻译:罗文华。摄影:刘志岗、马晓旋。责任编辑:万均。北京瑞宝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印制。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开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 1-5000册。内容:大持金刚、坐像触地印释迦牟尼佛、双身大威德金刚、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持噶布拉喜金刚、无量寿佛、阿閦佛、立像无量寿佛、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立像弥勒菩萨、白度母、立像度母、智行佛母、六臂大黑天。〔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5×99mm。〕

43.《故宫》(建筑)全套10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发行。统一书号:8068.1434。定价:1.00元。内容:太和门和金水桥、太和殿近景、太和殿远景、乾清门、乾清宫、御花园养性斋前山石、御花园内万春亭、御花园内浮碧亭、承光门、角楼。〔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100mm。〕

44.《故宫》全套10枚。韩若峰 编,○c外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北京百万庄路24号)邮政编码 100037,天时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印刷995年(32开)第一版(汉、英、日)ISBN 7-119-01748-9/J•1283(外)定价:01800。内容:天安门、神武门、角楼、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内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御花园万春亭、太和殿内景、深宫长街。〔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100mm。〕

45.《故宫》全套10枚。[封图:午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880105•12。内容:鸟瞰神武门、紫禁城、大浮雕、御花园内长春亭、铜亭、香炉、紫禁城角楼、保和殿内景、太和殿、保和殿内景。〔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99mm。〕

46.《御花园》全套12枚。[封图:千秋亭]紫禁城出版社编。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北京京华彩色包装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10000册。ISBN7-80047-285-X/J.141。责任编辑:陈坡。摄影:林京。封面设计:郑志标。内容:乾隆花园碧螺亭、乾隆花园一角、乾隆花园景祺阁、乾隆花园古华轩、乾隆花园禊赏亭、御花园天一门、御花园堆秀山、御花园内花池、御花园内石子路、御花园一角、御花园内鎏金铜亭、御花园千秋亭。〔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101mm。〕

47.《故宫》全套10枚。[封图:神武门]。 Hong Kong Inspiration Art Press。书号:ISBN-962-8065-45-9/J06.0010。内容:养心门、故宫角楼、故宫鸟瞰、钦安殿、养心殿、储秀宫、天球仪、故宫全景、故宫太和殿、午门鸟瞰。规格:151×101mm。

48.《故宫》全套10枚。 [封图:金水桥和太和门]。海洋出版社 出版。(10008)北京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北京新华彩印厂印刷。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 – 2000。统一书号:5027-1422。责任编辑:王兆辉。装帧设计:王兆辉。封面题字:张崇范。摄影:赵军、张大明。文字:张大明。内容:乾清宫、故宫雪景、午门、御路石雕、镏金狮子(铜狮)、乾清宫内景、角楼、宫廷内设计精巧的通道、太和殿、三大殿四周的护栏 望柱。〔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8×98mm。〕

49.《故宫风景油画》全套8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 九九O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ISBN 7-80047-099-7/J•51。定价:2.00元。绘画:李剀。摄影:林京。黄昏、螭首、雄狮、紫禁城、逆光、宫门、晨光、夕阳。〔注:彩色绘画片,尺寸规格148×98mm。〕

50.《故宫博物院藏陶瓷选(2)》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 中国 北京。书号:87-CE-247。封面:宋 黑釉剔花瓷瓶 高24、口4.3厘米。封套上有目录。内容:宋 定窑孩儿瓷枕、宋 汝窑瓷樽、宋 官窑弦纹瓷瓶、宋 钧窑瓷花盆、宋 龙泉窑双耳瓷瓶、宋 青白瓷刻花瓶、宋 登封窑双虎纹瓷瓶、宋 龙泉窑瓷壶、宋 青花釉花卉纹瓷盖罐、宋 兰釉白龙纹瓷盘。〔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99mm。〕

5. 荷花纹铜镜是哪个朝代

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有关。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

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

6. 宋代天圣年双耳瓷瓶的特征

宋代天圣年间官窑双耳瓶,特征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样式富有当时的时代典型,纹样造型优美,胎体坚实致密,胎质细腻,修胎规整,器形端庄丰满,晶莹平滑,凝厚温润~

7.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其创烧的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并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而且,此时的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瓷器外销。白釉也称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画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高2.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4厘米。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足内露胎无釉。

该盘外壁刻画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矫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两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蓝釉瓷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高4.5厘米,通流长17厘米,底径8.5厘米。匜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较薄。内外施蓝釉,釉厚而不均匀。口边和外底无釉。内底描金线圈内绘金彩折枝花纹,内壁画5朵金彩祥云。

该器造型模仿青铜匜,蓝釉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同时发现的还有蓝釉描金小杯和盘。此匜金色花纹丝毫无损,光艳如新,实属罕见。

红釉瓷为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只有在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发现,出土的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高12.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5.3厘米。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

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侧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瓷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形壶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的造型,这种壶的形体小巧,主要用于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绘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饰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小件和大件两大类,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

常见的器物有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并且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多属民用瓷。

如元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高23.5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3厘米。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

腹一侧置上细下粗的长弯流,流上绘火云纹。另一侧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附平顶盖,有圆珠纽,盖上绘菊瓣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纹,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铜器,为元代瓷器的流行样式,除青花器外还见有龙泉窑青釉制品,元代瓷器借鉴这种造型时,特别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铜壶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再如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此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如青花鸳鸯荷花纹花口盘,或称“满池娇”,高7.3厘米,口径46.4厘米,足径29.8厘米。盘16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6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且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还有一类青花瓷,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纹饰层次较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

画得很满密,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

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陀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体现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的特点,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梅瓶不仅纹饰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

到了明代,梅瓶变为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乡观音山沐英墓发现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即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该瓶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被称为“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之独特。

此件梅瓶通体绘有各种青花纹饰,虽然纹饰层次多样,但上下饰的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都很好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主体纹饰服务了,从而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

这件瓷器的画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作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

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

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

该罐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

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有釉里红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多种。如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高20.5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4道,上腹部刻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刻画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红转把杯,高10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还有吉州窑和玉溪窑等。

吉州窑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黄,黑花发褐,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那样强烈。

如元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通高6.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黑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此罐形体较小,

为蟋蟀罐。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

玉溪窑的青花与景德镇的青花风格有着明显不同,玉溪窑青花器的胎质酥松,釉色泛黄,青花色调灰暗,釉面玻璃质感很强。

云南省禄丰元代火葬墓中发现有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高25.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9.5厘米。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黄釉,外壁以青花绘蕉叶、莲瓣、鱼藻纹。

此瓶的青花色泽虽不如景德镇青花,但绘画技法自然流畅,寥寥数笔即将纹饰表现得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国边疆地区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8. 跪求宫斗服饰中的簪子名字......

紫鸯花簪子、
蝴蝶钗、
珍珠碧玉步摇、
梅花白玉簪、
碧玉玲珑簪、
淡紫色内簪花、
水晶容蔷薇花簪子、
薇灵簪、
碧玉瓒凤钗、
碧玉龙凤夹子、
金厢倒垂莲簪、
白玉响铃簪、
红梅金丝镂空珠花、
梅花琉璃钗、
八宝翡翠菊钗、
珍珠钗、
蝴蝶步摇、
镂空飞凤金步摇、
血红桔梗花簪子、
镂空金簪、
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
蝙蝠纹镶琉璃珠颤枝金步摇、
蜜花色水晶发钗、
珍珠碧玉簪子、
白玉响铃簪、
碧玉棱花双合长簪、
金丝八宝攒珠钗、
金崐点珠桃花簪
镂空兰花珠钗
莲花簪
紫玉簪
紫鸯花簪子
飞蝶搂银碎花华胜
还有很多,我就不弄了
希望采纳我的

9. 荷花纹路怎么画

网络百抄科
莲花纹
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有关。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
流行时
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特色
莲花,是中国传统花卉。《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观赏,可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用作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极为流行。在石刻,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宝装、凸面、正面、侧面、单独、连续、单色、彩色、镂刻和雕凿,变化众多。以后历代亦较盛行。是古代常用的寓意图案之一。

热点内容
面部玫瑰斑 发布:2025-09-14 10:47:46 浏览:369
自家梅花鹿 发布:2025-09-14 10:35:38 浏览:384
海棠花锈病 发布:2025-09-14 10:30:51 浏览:544
盆景犯食子 发布:2025-09-14 10:30:04 浏览:65
美的樱花空调 发布:2025-09-14 10:06:49 浏览:152
细菊兰花 发布:2025-09-14 09:42:53 浏览:886
购物兰花 发布:2025-09-14 09:29:40 浏览:457
绿植叶子白化的原因 发布:2025-09-14 09:26:25 浏览:10
邮寄多肉盆栽 发布:2025-09-14 09:23:07 浏览:485
情人节之前表白情人节 发布:2025-09-14 09:19:10 浏览: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