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木兰花(欧阳修)翻译
是不是这首....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释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
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译文: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词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贰』 “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出自哪里
出自《山木诗词全集》,原文选段如下:
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所思隔云端,奈何凡肉身。愚公不复见,精卫长泣鸣。
天神犹降怜,谁可恨终生。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
此爱翻山海,山海俱可平。可平心中念,念去无自唏。
白话文释义:
我希望抬头就可以看见我的爱人,离开你的每一步都如同我们之间阻隔了重重城阙。我和爱人远隔天涯海角,这山海不可填平。我对爱人的思念如天地相隔,可我只是凡人,不能升天入地。可以移山的愚公你在哪里,可以填海的精卫鸟也只有无奈地悲鸣。上天啊,可怜可怜我吧,谁能够这样痛苦一生!海洋再大,我也可以乘船横渡;山道再险,我也可以寻路穿行,山山海海都不能阻挡我的脚步。可我对你的思念,却无法根除,每每思念起你,我就会哭泣抽噎。

(2)木兰花欧阳修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这段诗词出自《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抒歌。其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记载。
『叁』 欧阳修的《木兰花》中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是什么意思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 渐 ”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回处,仿佛答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这是音讯杳然之恨。“无书 ”应首句的“ 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 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肆』 唐诗三百首阅读答案
就是古诗复习题精选那段的答案,在这是一部分:古 诗 文 复 习 题 精 选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请给全部答案!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木兰花】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写春日相思,更多的笔墨放在春天景色的描写上,相思仿佛成为情绪之点缀。上阕写春天的两幅景象:其一,春景繁盛。春风吹来,“荠菜花繁”,蝴蝶纷乱,喧闹盛丽。其二,春景过却。这时,大自然变得清净,甚至有点寂寞冷落。池水碧绿,落红吹断,繁华已逝。由春暮自然过渡到相思。游丝恨短是因为离人的思念太长,“罗带”宽缓是因为相思而消瘦。面对“宝奁”,看着自己容颜的改变,真是触目惊心。这首词写景色细腻而精练,抒情则依循寻常路径,写景的成就超过抒情。
《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宋·苏轼《一丛花》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宋·周邦彦《蝶恋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宋·李清照《声声慢》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回答者:雨雨╃字JUN团 - 魔法师 四级 3-10 10:48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渌:清澈。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信:消息。露:显示。
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芳菲:指春花季节。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青:绿叶。红:红花。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
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
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杜宇:杜鹃。
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宋•辛弃疾《满江红》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
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明:绚丽。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
宋•姜夔《扬州慢》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黄柳》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到人间草木知
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酝造:酿造。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瘦雪:残雪。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
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
轻扇:轻轻地吹动。
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花瓣飞舞。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觉来:醒来。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木兰花钱惟演①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
小题1: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城上莺歌嘹亮,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作者以明丽热闹的景色反衬自己凄黯的心情。(若从“绿杨芳草几时休”入手分析反问手法,可酌情给分。) 小题2:结尾这两句抒写诗人生命无多的垂暮悲怀。岁月流逝,容颜衰老,览镜而惊叹,往昔多病厌酒,如今却只有借酒浇愁,不惜一醉。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陆』 古诗文阅读题目10篇及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练习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岭外”一般是指 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 ,三四句是写 。 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且”?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请作具体说明。 [作者] 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曾先后事奉张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贬钦州。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对格律诗的形成、完备颇有影响。他在放逐中的诗歌能够表达真切感受,写得比较平实自然。 [相关历史地理知识] 钦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时辖地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地。 岭外:又称岭表、岭南、岭峤、岭海,是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座山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也是唐、宋时流逐官员的地方。 汉江:即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 [简解] 具有一定的常见(常见)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古文、古诗,是很有作用的。我们知道了“岭外”的知识,便自然知道“岭外”指的就是“五岭以南”地区,而这个地区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确解答第1题了,答案为“五岭以南地区”。知道了“汉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进,从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贬官岭南的情况,而3、4句是写作者临近家乡时的心情。 再看1、2句和3、4句之间,实际上有因果关系。因为贬官到遥远的岭南,很就没有得到家乡、亲人的音信(“音书绝”),对于亲人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临近家乡、临近旧居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意外。这一心理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长。 长期贬谪天涯,一旦赦还家乡,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作者却反而胆怯起来了。这无疑是反衬手法,以此来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强烈而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具有常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较强的联想能力,必须首先把诗歌看懂读透;然后在按照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 1,五岭以南地区 追述贬居岭南情况 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2,因为贬居岭南“音书断”,不知家里情况,有种种疑虑,心情十分矛盾。这是映衬手法,更能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练习2 马嵬驿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试题] 1,“石壕村”源自唐代诗人 的诗歌 ;“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其号为 。 2,诗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长生殿”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 3,诗的三、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提倡“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 [常识] 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逃四川,路过此地,禁军兵谏,处死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杨贵妃(杨玉环)自缢。 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题解] 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路过马嵬坡,吊古伤今,题写了这首诗。 要解答好试题,必须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诗歌读懂。诗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诗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对马嵬坡而呼吁人们不要老是吟唱当年白居易写得《长恨歌》,替唐玄宗和杨贵妃垂泪;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为人间也有“银河”阻隔,使人们不能团圆。第三句转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杜甫所写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诗歌,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诗人指出百姓的泪多于长生殿上的泪,人民的痛苦远远地超出了唐玄宗的个人痛苦,实际上这是再次强调“莫唱当年长恨歌”,而应当去多多关心人民的疾苦。由此看来,作者对文人们一到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怀古是为了讽今、或者是为了抒怀,袁枚的这首诗自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试题了。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 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意思对即可) 练习3 过华清宫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 崔撸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试题] 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 的角度切入,崔撸却是从 角度切入。 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请作简要说明。 3,你认为哪首诗的主题更深刻?为什么? [注释] 华清宫:位于骊山脚下,唐玄宗为杨贵妃所见,内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霓裳曲:传说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舞蹈制作的乐曲。渔阳:地名,今天津蓟县,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渭水:河名,源出甘肃,经陕西、河南,汇合洛水,流入黄河。 [题解] 这是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求比较内容或特色。这就需要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题目要求仔细辨析它们的异同。 杜牧站在华清宫前,首先想起了历史,所以直接从安禄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进行对比,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严重错误,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而崔撸则是从眼前所见的华清宫衰败景象入手,最后感慨“湿云如梦雨中尘”,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第1题,同时也为解答第3题作好了准备。第1题的答案分别为“历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第2 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理解。“始”在诗中的意思是“才”“方才”。一个“才”字显示了唐玄宗寻欢作乐的时间之长,也显示了唐玄宗耽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恶果,既有极强的讽刺性。所以这个“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这两首诗,杜诗主题显明,崔诗主题含蓄;杜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崔诗只是一般的历史变迁的感慨。所以,比较起来杜牧的诗主题更深刻。 2008年4月17日 练习4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试题] 1,诗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 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 ,表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 [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 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体裁(近体或古体)。 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诗的1、2句点“绿”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此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古人有言说:“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实。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练习5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试题] 1,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 。 2,诗中的“玄鬓”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 3,这首诗最主要的手法是 (填四字),颈联中还运用了比喻象征,“露重”和“风多”比喻的是 。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初唐四杰”的诗歌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的绮丽习气,但是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比较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骆宾王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他写的《讨武曌檄》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武则天读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其诗多悲愤之意,又善骈文。 诗的1、2句点题,第一句点“咏蝉”,第2句以“南冠”点“在狱”,“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变的忠贞之士。3、4句承接,“来对白头吟”的是“玄鬓”,而“玄鬓”就是“蝉”。这四句说自己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忽然听到了蝉的鸣叫,引起来无穷的忧伤感慨。5、6句一转写因为“露重”,所以蝉“飞难进”,因为“风多”(大),所以“响易沉”(叫声容易消散)。7、8两句感叹,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有谁能够替我表白心迹呢。全诗托物言志,表达出深沉的忧伤感慨。 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准确解答习题了,参考答案如下: 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2,蝉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风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击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练习6 羌村(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释] 安史之乱中,杜甫逃出长安,追上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为了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 [试题] 1,杜甫,字 ,因官职而被称为 ,因诗歌成就被称为 。 2,从诗中看来,“还家少欢趣”表现在 。 3,联系时代和杜甫思想、经历,诗中的“百虑”指的是 。 4,对“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因为孩子怕我而离开,另一说是孩子怕我有离家远出。你认为那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5,分析诗中“萧萧”和“煎”字的表达作用。 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 [题解] 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子美、杜工部(杜拾遗)、诗圣。 此诗的1、2句中的“迫偷生”、“少欢趣”是一个纲,下文便全面展开。细读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畏我复却去”、“忆昔”“绕池树”、“抚事煎百虑”、“斟酌”“慰迟暮”,正是作者“少欢趣”的种种方面——即家庭的离合、忆昔的惆怅、国事的忧虑、迟暮的感伤等等百感交集。由此第2题也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通过这首诗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迫偷生”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即为了国家、时事而遭到打击。这也是杜甫“抚事”的重点,也是“煎百虑”的主要方面。这样,结合作者的家庭和自身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较好地解答第3题了。杜甫“煎百虑”的内容无非是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和个人的仕途坎坷。 第4题,是一个比较理解。比较理解不能脱离原诗,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从诗歌本身得出正确的结论,切不可主观臆断。请看“畏我复却去”的前句是“娇儿不离膝”。“娇儿不离膝”说明孩子非常喜爱父亲,所以“孩子怕我而离开”是毫无根据的。而“另一说是孩子怕我又离家远出”,却是十分合理的。为什么呢?其一,前后两句形成映衬,更能表现父子的深情;其二,孩子“畏我复却去”,又说明父亲离家已经不是一次,更能表现安史之乱危害的剧烈。所以这个描述内涵和感情极为丰富,自然是“更合理”的。 第5题是词语分析。诗歌中的词语考察,无非是分析词语在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考察的词语大多为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此外还有叠词和名词(名词组成画面)。本诗中的“萧萧北风劲”是写景,“抚事煎百虑”是写自己的心境,所以前者一定是渲染气氛,创造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氛。“萧萧”描绘风声,表现秋风之大,创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煎”写心境,是煎熬的意思,突出内心极其复杂强烈的焦虑痛苦,体现他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生动而感人。 练习7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试题] 1,从词的长短来看,这首词属于其中的 。词的别称有 、 等。 2,“过尽”一词内涵的意思有两层,分别是 和 。 3,简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题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称为曲、曲子词。词的别称还有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等。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大约58字以下)、中调和长调(大约90字以上)。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叫上下片(也有单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长调)。 词的上下片之间起过度作用的句子叫“过片”,“过片”一般在下片的开头(也有少数在上片末尾的)。 “慢词”是按照曲子的节奏来定的,所谓“慢词”就是音乐节奏舒缓的词作。 词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写的,所以可以没题目,但是一定有词牌。作为基本常识,词牌和词题(题目)必须分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由此可知,第1题的答案为:[1] 小令,[2] 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 第2题考察对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词语是用来叙事、描绘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而且叙事、描绘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读懂作品,揣摩句意,然后由表及里,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过尽”一词写女子看遍了江上的船只,说明她伫立远望的时间十分久长;这一长时间的孤立期盼,又与“皆不是”形成强烈对照,真切地表现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长悠远——这就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 第3题考察对“景语”的理解。古诗中的写景,往往寄寓着情感。我们就要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温庭筠的这首小词属于闺情题材,主人翁是闺中思妇,所以作者的叙述描写都是为表现思妇的情感服务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斜晖和江水写得情意绵绵,实际上表现的是思妇的情感,这叫寄情于景。所以我们可以回答说:作者寄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相思和忧伤(要点到,意思对即可)。 练习8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 诗。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 ,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题解] 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苏轼的诗说琴放在匣子不会发出琴声,必须要手指弹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没有琴,也不会产生琴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想听到优美的琴声,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用哲学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作用的。 题解2,从表达上来看,两首诗是明显不同的。朱熹的诗先叙事,再转而对比、议论,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较具体的叙述中显示哲理。苏轼的诗全是议论(虚写),问而不答,引人思考,在体悟中明白道理,显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练习9 [双调] 水仙子 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试题] 1,从作者的观察视角来看,作品中有 ,如 ,主要表现 ;有 ,如 主要表现 。 2,“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等,其作用是 。 3,请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 [题解] 这是乔吉著名的元曲小令之一。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通俗地说,杂剧是戏剧剧本,散曲是依照宫调、曲牌填词而演唱的歌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几支歌曲依照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就叫套数(套曲),单支的歌曲就叫做小令。每支单曲都有宫调、曲牌和题目(题目有时可以没有,象词一样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比如所选作品中的“双调”是宫调名,“水仙子”是曲牌,“重观瀑布”是题目。 描写山水风景,就象画画一样,要表现出山水风景的空间立体感,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绘。从观察的视角来看,无非是远、中、近,正、侧、反,俯视、平视、仰视等。如曲中“石壁高垂雪练寒”是远望,“ 冰丝带雨悬霄汉”是仰视,“露华凉人怯衣单”是近观感受,而“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则是“远、中、近”和“仰、平、俯”融合。 所以我们在第1题的横线上,可以填入“仰视”,如“ 石壁高垂雪练寒”,主要表现瀑布之“高悬”气势;“俯视”,如“晴雪飞滩”,主要表现水势之湍急壮观(意思对即可)。 2题中的“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首先在总体上是运用了排比,而每个句子又运用了比喻(连用比喻也叫博喻)。排比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强气势,二是可以从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来表现事物或表达思想情感。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描绘更加具体形象,表达更加生动感人。所以,“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态、色彩,栩栩如生,表现了瀑布飞泻的宏伟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第3题是比较分析,比较必须抓住比较对象的根本特点(相同或相异)。此题中两者都写瀑布高悬的景象,是很明显的共同点;所以,主要是比较的是它们不同点。李白的诗句没有具体的形态、色彩描写,着力于瀑布的“神”,表现瀑布“飞流直下”的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乔吉则重在描绘瀑布的形态、色彩和给人的感觉(寒)。两者各有特色,但是李白的“飞流直下”的气势,是乔吉所远远不及的(诗如其人,没有李白的胸怀、豪情,是写不出李白那样的诗歌的。怪不得古人有言:“杜甫可学而李白不可学。”)。此题只要比较点准确,分析合理即可。 2009年5月1日星期四 练习10 赠韦侍御黄裳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注释] 韦黄裳,曾任侍御,据《旧唐书》记载,其为人好谄媚权贵。 飙:风。 [试题] 1,诗中与“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是“ ”、“ ”,这两句表现了松树 的品格,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2,此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和 ,作用是 。 3,诗歌五至八句是指出 ,作者写作此诗的意图是 。 [题解] 综观此诗:前四句,李白先写松树,表现松树凌冬不凋、昂然挺立的雄姿,傲岸不屈的精神;中间四句,写桃李以美艳取悦于人,却不能久长,与青松形成鲜明对比。后四句,李白揭示主题,语重心长地告诫黄裳,要学习青松而不要作桃李,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心志。 题解1,读全诗可知,“受屈”指的是受“霜雪”之寒和受“微飙”之摧,所以和“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应该是“亭亭凌霜雪”和“岂为微飙折”。这两者表现了松树历经艰难而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完全一致的。 题解2,“长松”和“桃李”是对比,同时又是比喻(象征),其作用自然是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长松”和“桃李”的不同品格,又鲜明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为人必须不趋炎附势,坚持高尚坚贞的品格。 题解3,诗歌的5——8句是写桃李可以迷人一时,好景不长。它们奴颜婢膝而“卖阳艳”确实可以使人“行且迷”,但是春天一过,桃李就“碧叶成黄泥”,下场悲惨了。也就是说献谄媚人仅能得意一时,却不能长久。因此,李白写作此诗的意图也十分明确:“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希望黄裳做个正人君子。
『柒』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解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知何处?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其实这个你自己找就行啊。
『捌』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
小题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小题2:①“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 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 。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 以景结情 (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 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 。 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玖』 木兰花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我从第一句开始翻译吧
离别后不知道朋友你怎么样?离我远还是近, 我看到的景色都带给我凄凉的感觉,慢慢的走慢慢的远离 渐渐的没了书信往来, 天南海北世界这么大到哪去问你的消息。
夜深的时候风吹竹子给人以秋的韵味,所有的声音都让人感觉到恨意,一个人睡觉,在梦中寻找你的身影,但没梦到你 灯也灭了。
『拾』 木兰花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
木兰花 宋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词是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词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唯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张先《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前于欧阳修的花间派词人,往往喜欢对女性的外在体态服饰进行精心刻画,而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则很少揭示。欧阳修显然比他们进了一大步,在这首词中,他没在使用一个字去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而是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全词写愁恨由远到近,自外及内,从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且抒情写景两得,写景句寓含着婉曲之情,言情句挟带着凄凉之景,表现出特有的深曲婉丽的艺术风格。
热点内容
兰花真菌性
发布:2025-09-14 16:32:34
浏览:388
pvc盆栽
发布:2025-09-14 16:32:29
浏览:969
长沙海棠湾
发布:2025-09-14 16:13:23
浏览:403
哪里卖百合
发布:2025-09-14 16:12:39
浏览:17
玉兰花花被
发布:2025-09-14 16:11:49
浏览:439
牡丹1角硬币
发布:2025-09-14 16:11:40
浏览:792
丁香散图片
发布:2025-09-14 16:11:22
浏览:445
公孙离七夕
发布:2025-09-14 16:01:32
浏览:6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