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不菡萏发荷花

不菡萏发荷花

发布时间: 2022-06-09 01:38:32

㈠ 子夜四时歌 夏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西施泛舟出现了,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㈡ 菡萏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属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读音】hàn dàn

【同类词语】

芙蓉[ fú róng ] 荷花的别称。

芙蕖[ fú qú ] 荷花的别称。

(2)不菡萏发荷花扩展阅读

【诗词引用】

1、《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2、《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唐代: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3、《赠荷花》唐代: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4、《子夜吴歌·夏歌》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5、《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宋代:欧阳修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㈢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直译是: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含着花苞的荷花慢慢吐发。

是描述西施采莲内出场时的场景。容

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㈣ 诗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子夜吴歌·夏歌
[作者] 李白
[全文]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㈤ 菡萏 怎么读

读音:hàn dàn

释义: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菡萏属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称莲花,古称水芙蓉、菡萏、芙蕖。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5)不菡萏发荷花扩展阅读

菡萏3月发芽,6月开花,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花后落瓣,中央的莲蓬逐渐长大成熟,莲蓬呈蜂窝状。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藕"。种子和地下茎均可食用。

“菡萏”一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中的注释为“〔菡萏〕荷花”,《古汉语常用字词典》(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注释为“〔菡萏〕〈名〉荷花”,《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注释为“菡萏,〈文〉荷花”。

㈥ 关于莲花的唐代古诗

唐 唐彦谦 黄子陂 荷花
十顷狂风撼麴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版莲香更恼人权。

唐 刘商 咏双开莲花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唐 王贞白 独芙蓉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鸟游。
唐 薛昭蕴 浣溪沙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
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
藕花菱蔓满重湖。

唐 崔橹 残莲花
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
唐 崔橹 七律 莲花

影敧晴浪势敧烟,恨态缄言日抵年。
轻雾晓和香积饭,片红时堕化人船。
人间有笔应难画,雨后无尘更好怜。
何限断肠名不得,倚风娇情醉腰偏。
唐 崔橹 七律 惜莲花
半塘前日染来红,瘦尽金方昨日风。
留样最嗟无巧笔,护香谁为惜熏笼。
缘停翠棹沉吟看,忍使良被积渐空。

魂断旧溪憔悴态,冷烟残粉楚台东。

㈦ 菡萏发荷花什么意思

“菡萏发荷花”意思是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这首诗讲的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原文: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

㈧ 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㈨ 李白曾写过“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这里的“菡萏”是什么的别称

荷花。“菡萏"(hàndàn)是古人对荷花的花骨朵的叫法,是荷花开了但是没有完全开放的样子,是专门的名字,出自《子夜吴歌_夏歌》,是赞颂西施的。

㈩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出自《子夜四十歌》哪一首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出自李白《子夜吴歌·夏歌》。作品原文: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译文: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就被选进了皇宫中)

(10)不菡萏发荷花扩展阅读

《子夜吴歌·夏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李白的《子夜吴歌》分咏四季,这是第二首《夏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此诗题咏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西施。李白秉着古代乐府诗的传统,铺叙历史事件的概要,不抒发他的情趣,而让读者随心体会。

《子夜吴歌·夏歌》作者介绍

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热点内容
奇葩情人节过法 发布:2025-09-14 18:11:22 浏览:714
樱花大战樱之歌 发布:2025-09-14 18:06:45 浏览:615
长寿梅兰花 发布:2025-09-14 17:54:19 浏览:799
什么什么的梅花填空 发布:2025-09-14 17:51:33 浏览:205
盆栽枇杷树图片欣赏 发布:2025-09-14 17:38:28 浏览:398
盆栽金桂花怎么养 发布:2025-09-14 17:20:37 浏览:891
兰花真菌性 发布:2025-09-14 16:32:34 浏览:388
pvc盆栽 发布:2025-09-14 16:32:29 浏览:969
七夕情人节英文介绍 发布:2025-09-14 16:16:56 浏览:617
长沙海棠湾 发布:2025-09-14 16:13:23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