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兰花画
『壹』 郑思肖画兰花不画土,作者引用这个故事有何用意
郑所南,是宋末画家,名思肖。当年他画兰不画土(根),人家奇怪,问是何原因,他说:“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倪云林这首诗也是借赞郑思肖表达了对故宋的怀念之情。
『贰』 请问中国古代谁画的“梅花”、“兰花”最好
画梅花的 元代 王冕
画兰花的 清代 郑燮
『叁』 画兰花, 有什么好方法画好花!~~
画兰花的花瓣时,用抄三点式,这也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不过那书不是到处都有哦!
所谓三点式是指兰画好了,兰的花用三点来描绘,三点式分为很多种,大家如果看到古人花的兰花时请注意他的一叶上的花瓣90%用的三点式,只是三点的画法太多了!
『肆』 有没有关于郑思消的兰花图的资料
宋末元初诗圣人郑思肖,也是一位画兰名家,他自号所南翁,画兰以无根无土抗议元朝入侵版,南宋火亡时他权年仅38岁,不仕于元朝,隐居苏州。他的一幅传世画《春兰图》(作于1306年,目前藏于日本大贩巾立美术馆)上有一首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这一切使他深受后人敬仰。元代则大画家之一的倪瓒,写有《题郑所南》时极有影响,有诗为证:“密蕙媚幽圃
『伍』 国画四君子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梅、兰、竹、菊,中国画中四种格外常见的主题,被古今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四君子”之称。
然而,谈起君子,总不免让人更先想到“伪君子”之流。对清、明历史好些细节都非常熟悉的高阳,也说公子有真假之分,纨绔子弟是假公子云云。好比在《明末四公子》里他说:“从诗经出现的公子开始追溯,古今四公子,除战国四君子外,文采风流,冠绝一时的,非明末四公子莫属。”言外之意,就分外明了了。
史上以“四君子”合称的人物的确甚多,但花卉却公认的就此一种。有时候,我想梅、兰、竹、菊,与其说是“四君子”,不如说是中国古今所有君子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正是这样,我才会常常对它们充满敬畏,好比蛮荒原人之于图腾,虔诚善人之于神灵。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自号梅花屋主的画梅大师王冕的《墨梅》。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的存世名作,便是他的这幅同名的 《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他笔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有的则表现出自己的不凡抱负和乐观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绘画创作的园地上。
清代宜兴吴仲伦在题郑小僬 (淳)梅册上说:“王元章喜写野梅,不画官梅。”(《竹波轩梅册>)何渭野梅?凡生长在山野清绝的地方,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时也叫村梅。何谓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却天真,干多盘曲,叫做官梅,也称宫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为“疏旷平远”,以官梅比为”金碧庄严”,借以隐喻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孙长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种画法,所以他题诗说:“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诗人独得梅清性,不画官梅画野梅。”(《画梅辨难》)。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虽名在前列,但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他又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所以,他的《卜算子.咏梅》至今传唱古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这样坚贞的骨气,才是真正的君子所要坚持的 。
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确有其独到之处。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家语》中说:“孔子曰与人善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尤其在我国人民心中,兰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可从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历代文人骚客,咏竹的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高清坚贞,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他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名句。历代以竹为题的画家数不胜数。这无数的竹诗、竹画,展示了人们由竹而产生的丰富的联想。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这样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谈。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杜牧所著《孙子注》,满篇珠玑;箴言政事,议论人物,俱能切中肯綮,尚有显赫家世为荫,他的人生筹谋、仕途腾达,本应无往而不利。然而,正如飞絮文中所云,晚唐的藩镇割据,巨宦当政,朋党倾轧,有何政事可为?士人或趋炎附势,作墙头草;或噤若寒蝉,行事放诞。杜牧终不能免亦。但杜牧之才赋,却不是那几首青楼风流诗所能彰显。《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多少国之将亡的士人为之翻唱?正是由此,他才被称是一个情致豪迈,恃才疏直的君子。
无论是“不要人夸颜色好”的王冕,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都像梅花那样,生就一身清肌傲骨,流淌满腔的爱国热血,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才会让人心生敬畏。还有耻作元朝贰臣的郑所南,以及君子能容小人的苏轼和更多更多的人,他们喜爱“四君子”,是缘于他们是君子,这样的喜爱,算是一种真正君子的真性情,而他们表达出来的气质与精神,才是真正“四君子”要人们明白的东西。对它们充满敬畏,也是任何一个立志于此的人自然而然的情愫。
『陆』 关于花中四君子的精神 象征人物 画
梅 兰 竹 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 兰 竹 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1、梅花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2、兰花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兰花的花语:美好、高洁、贤德。外国的兰花花语为:热烈、友谊、自信、自傲
3、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4、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中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柒』 梅兰竹菊国画四君子名字各是什么
《墨梅图》《春兰图》《竹石图》《菊石图》是这4个。
给你加点吧。也许有帮助。
梅兰竹菊四君子,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
梅兰竹菊,四君子
(一)梅
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
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
(二)兰
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
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
(三)菊
九月东篱三径露,黄葩蕴秀叶枝稠。
无心竟与春风识,笑傲寒临叙暮秋。
(四)竹
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捌』 元郑思肖墨兰图的作品赏析
兰生深谷,不畏风雨,清雅幽香,质朴无华,被中国文人喻为孤傲、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兰花体态较小,单独作为画幅主体在绘画史上出现较晚。郑思肖的《墨兰图》卷,是画兰史上影响最大、最早的作品。诗人屈原对兰花极为赞美,诗曰:“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故画兰亦称写“离骚”。
《墨兰图》卷是郑思肖留下的唯一传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墨兰图》卷画面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富有韧性、刚柔相兼之质。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描绘出兰的野逸、不畏风霜,孤高自傲,无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写照。
《墨兰图》卷有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作者借兰花的自叙,表达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的襟怀。这种以诗配画的表现手法,缘物抒情,深化了题意,也是郑思肖常用的手法。画的左下角有一隶书印“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表示他的画不轻易送人,尤其是对前来索画的元朝官员,更是“头可断,兰不可得也”。至于平民百姓,也许自愿奉送。左上角的题词则是:“芳香渺无寻处,梦隔湘江风雨,翁是闲作楚花,我亦为翁楚舞”。楚花指的是兰花,楚舞是指为兰花而舞笔弄墨。也就是说看了这幅兰花画卷,不禁要题上几个字。他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北风指元朝统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爱国情怀。
郑恩肖将满腔悲愤化作了一股力量转入他的绘画里,在创作时款款写出,笔端不露丝毫霸悍之气,从而尽得清逸儒雅的君子风范。《墨兰图》卷是无声的诗,平淡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思,飘逸中流露出力量的内蕴。郑思肖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在《清閟阁集》卷八《题郑所南兰》中评说:“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思肖的墨兰在中国绘画史上散发出千古不灭的馨香。
『玖』 最有名的国画四君子是谁的作品
“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
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兰
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
竹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现代画竹名家王心鉴先生对竹子也有独到的感悟,其画竹论著《心鉴画语》。
菊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馆,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拾』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人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通过吟咏兰花的孤高隐逸,形容人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出自清代康熙的《咏幽兰》。
原文: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译文:
兰花的花朵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欣赏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10)元代兰花画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一首《咏幽兰》,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在康熙皇帝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
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标榜做人应当遵从“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谈论“君子之道”时,经常用兰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辞上传》就记载了孔子这段话:“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意思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不管入世或隐居,保持沉默或发表言论,都不会丢失自己的人格。君子与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两个人齐心协力,其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两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论,就像兰花一样气味芬芳。
自孔子在精神层面为兰花定调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就偏爱种兰、赏兰、咏兰和“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结。
在传统花鸟画出现之前,中国文人主要用诗赋的形式咏兰,而从宋代开始,中国逐渐兴起“写兰”之风,以绘画的形式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兰花精神,公认的兰画鼻祖是南宋的赵孟坚和宋末元初的郑思肖。
赵孟坚的传世之作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叶柔美舒放,兰花盛开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灭亡后,赵孟坚年已垂暮,他隐居于湖南,不食元禄,继续“写兰”,以示忠贞和清高。
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意为思念“赵宋”,他把自己的画室称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暗指大宋。他所作的墨兰与众不同,寓意深刻,人们称之为“无根兰”。所谓“无根兰”,就是画兰不画土,且花叶萧疏,以寓宋土已被掠夺之意。
赵孟坚和郑思肖“以兰明志”的情操,使他们享有“忠贞”的盛誉,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从此以后,兰花作为君子性格和高洁、忠贞的象征,成为文人画家的必修课,画家通过“写兰”提高志趣,修炼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后的兰画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各出新意,通过各种手法把兰花精神表现出来。
元代画家赵雍笔下的兰,淡雅清幽,奔放飘逸,深得赵孟坚“写兰”心法。明代画家文征明画兰,笔墨恣肆,常以竹石为伴,毫无尘俗气。清代画家汪士慎笔下的兰,柔嫩而不折,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李方膺笔下的兰,信手拈来,表面上看似乎叶乱花迷,实则花歌叶舞,翩翩飞动,有上下应答之态。李鱓笔下的兰,孤独而又执拗,意趣高远。郑板桥笔下的兰,与山石为伴,石虽瘦,而骨硬,兰虽弱,而魂秀。
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也都画出了兰的“君子”品性,画出了兰的高洁和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