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坞布局
①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
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
园林属休闲场所,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常在山石、水景和花木陪衬下成为园林的主景,主要包括厅堂、楼阁、亭榭、廊庑、桥梁、斋馆以及寺观、塔幢、宅第、街市等,有些大型的皇家园林甚至把长城、关隘等也仿缩园中,园林建筑可以说是集各种建筑类型之大成。
厅堂:是园林的主体建筑,一般为聚会迎宾之所,帝王宫苑中的殿堂是上朝听政和接见重臣使节的地方,较之私园中的厅堂更为宏大,但因其在园林中,又比较灵活而富于变化。厅堂的位置往往设在离大门不远的主要游览线上,既是园林的主要景点,起观赏园景的最佳之处。
楼阁:由于一般多为体量较大的高层建筑,不仅是游人登高放远的佳处,同时也是园林最为突出的景观。
斋:是园林中修身养性的场所,多设于园林的僻静之处,常以叠石、植物进行遮掩,结构素雅,以营造一种幽静的环境。
馆:是园林中接待宾客,临时居住的建筑。园林中供起居、宴乐、观眺、读书的建筑均可称馆,称谓较为随意。
轩:古汉语中,"轩"字有高举飞升之意,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轩多有轻盈欲飞的造型,且多置于高敞或临水之处,令人于下仰观似有升腾之感。
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榭:多为临水建筑,一般都突露出岸,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空间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其功能主要用于观赏水景。
舫:是一种仿船形的建筑,又称不系舟,多建于池边或水中,是休息、宴饮、娱乐的场所。
亭:"亭者,停也",亭的功能主要是供游人作短暂的逗留以观览园内外景色,也是园林造景点景的重要手段。亭的位置、式样、大小因地制宜,变化无穷,它们不仅是停歇,其本身也是构成景色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廊:廊子的建筑形式通透开敞、自然飘逸,不仅有联系园林中各种建筑物,给人停歇观赏、遮阳避雨的作用,而且为园林增添了美的景色,是中国园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
桥:园林中的桥为了游赏的需要,造型变化丰富,艺术性较高。
塔幢:是佛教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也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塔往往建造于曲水转折处或山之峰顶,以控形势,也暗含镇守一方保平安的吉祥寓意。
牌坊、牌楼:是由华表演变而成,华表柱之间加横梁即为牌坊,若在牌坊结构上加斗拱及屋檐则成为牌楼。园林中的牌坊和牌楼多为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通常坐落在建筑或院落的导入部分、道路的转折或桥头处。北方皇家园林中牌坊、牌楼的设置较为普遍,以显示皇家气派。
城关、街市:在大型的皇家、王府园林中,往往还建有这类象征军事和商业设施的景点,以显示帝王之家"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宏大气魄。
墙垣:园林中的墙,造型富于变化和装饰美,可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不良景物等。
精美的装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园林建筑更富于艺术性。
门窗:中国园林中的洞门洞窗,可称得上是建筑与环境艺术结合的高妙创意之作,它不仅使游人畅通无阻而且使园林景色也畅通无阻,还起到装饰门墙,美化景观的作用。
铺地
中国古园林中所称赞的"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步移景换"等等效果都要靠很好的园路来体现和完成。园林路面和庭院广场的地面铺装,其艺术性之强,往往胜过室内地面。
陈设
广义的包括了建筑中的家具、字画、摆设、灯具等所有器物,既是各类园林建筑发挥功能的媒介,又起着装饰美化空间、营造意境的作用,并表达出历史时代特征和园林主人的地位品位。家具陈设以典雅、古朴、自然为上品。在一些大的园林中在室外还有很多的陈设叫做"露陈",下面有高大精美的石雕台座,上面陈设各种宝器珍玩。
② 拙政园采用了哪些构景手法
拙政园采用的构景手法有:亭台楼阁轩榭、以水构景、花木配置、假山池沼。
1、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
2、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3、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
4、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
5、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
③ 江南百景图苏州雕像位置
苏州府有七座雕像,分别是文星狸、美仁狸、海涌狸、分水狸、通贵狸、白公狸回、彩云狸答,查找方法如下:
1、首先在苏州府的桐芳坞内,可以修复第一座雕像文星狸,该雕像可以祝福民宅、水井建筑,增加50%的产量,如下图所示。
④ 拙政园的布局风格以及造园手法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4)海棠坞布局扩展阅读
每年春季,拙政园都要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杜鹃花节”既是拙政园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也是被苏州市政府列入“苏州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之一。杜鹃花展期间,将有数百种名贵杜鹃花展出。
届时,拙政园内是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满目妖娆。不仅让游客在浓浓春意中领略游园的意趣,也让游客在山花烂漫中感受到拙政园这座城市山林的诗情画意。
⑤ 拙政园的建筑布局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
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文革期间,园林工作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使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5)海棠坞布局扩展阅读:
园林博物馆
始建于1992年。2007年12月4日,园林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紧邻拙政园,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园林博物馆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等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博物馆以造园工具、陈设家具、建筑构建等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园林的传统造园工艺,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旅游景点
每年春季,拙政园都要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杜鹃花节”既是拙政园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也是被苏州市政府列入“苏州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之一。
杜鹃花展期间,将有数百种名贵杜鹃花展出。届时,拙政园内是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满目妖娆。不仅让游客在浓浓春意中领略游园的意趣,也让游客在山花烂漫中感受到拙政园这座城市山林的诗情画意。
⑥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
苏州园林特点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建筑处理也有不同。厅堂多位于园内适中地点,周围绕以墙垣廊屋,前后构成庭院,是园林建筑的主体。厅堂造型比较高大宏敞,装修精美,家具陈设富丽,在反映园主奢靡生活方面,具有典型性。留园五峰仙馆、狮子林燕誉堂均为这类例子。可观赏周围景物的四面厅,多建于环境开阔和风景富于变化的地点,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檐廊,既可在厅内坐观,又便于沿廊浏览,如拙政园远香堂。书斋,花厅,环境要求安静,常与主要景区隔离,自成院落,在建筑处理上则另有一种格调。如留园的还我读书处,拙政园玉兰堂,前面都有小庭院,虽无山池之胜,但几株花木,散点石峰,也堪构成小景。至于亭、榭,曲廊,主要供休憩、眺望或观赏游览之用,同时又可以点缀风景,所以此类建筑多设于山巅,水边或园林四周,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就是这种手法的表述。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组合,都求其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形式亦无定制,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间五间,惟有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结构采用斗拱的极少,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力求朴素大方。
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例如留园古木交柯与石林小院二处,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
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⑦ 苏州四大园林的特色是什么
1、狮子林,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2、沧浪亭,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
3、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4、留园,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
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7)海棠坞布局扩展阅读: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主要景点有远香堂、枇杷园、梧竹幽居、小飞虹、见山楼、海棠春坞、听松风处、香洲、荷风四面亭、绣绮亭、雪香云蔚亭等。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是清代末年所改建,有一定的晚清风貌,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宜两亭、倒影楼、留听阁、与谁同坐轩、笠亭、浮翠阁、塔影亭、贴水长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