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修文荷花

修文荷花

发布时间: 2022-05-13 12:05:10

㈠ 书院对联书院行业联对联大全

‍古今书院名联层出不穷,现将部分摘录与君共赏:(以下不按顺序)

北京书院对联
上联:千载丹心扶大义
下联:两间正气护皇图
——雍正题北京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清代皇家书院

上联:宝案凝香,图书陈道法
下联:仙台丽景,晴雨验耕桑

——乾隆题北京汇芳书院涵远斋

上海书院对联
上联:身经亿万百千劫
下联:丘也东西南北人
——康有为题上海西郊愚园天游书院
上联:儒术岂虚谈,水利成书,功在三江宜血食
下联:经师偏晚达,篇家定论,狂如七子也心降

——林则徐题震川书院

重庆书院对联

上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
下联: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邓鹤丹题重庆聚奎书院

上联:师范岂定谈,本经师为人师,济济一堂,春风入座
下联:学成归实用,由中学兼西学,皇皇大典,夏屋储才

——张允武题重庆鹿山书院,位于彭水,创建于清代

上联:诗画满墙,墨客荟萃
下联:书山无顶,曲径幽深

——重庆五云书院,又名鹿鸣书院、凌云书院,位于丰都,创建于明弘治年间

上联:化雨无私,忆往岁踏雪过来,曾话春风一席
下联:摩云有志,愿诸生凌霄直上,毋忘灯火三更

——陶澍题重庆摩云书院,位于彭水,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香港书院对联
上联:奥海被鸿猷,萃一姓以报功,虔恭罔懈
下联:锦田歌乐土,际中天而献寿,历久弥劳

——香港周王二公书院,位于新界,创建于康熙年间

上联:远心潜志,修齐治国平天下
下联:东南尽美,文物衣冠出杏坛

——香港远东书院

台湾书院对联
上联:文运亨通
下联:昌期际会

——台湾兴贤书院,位于彰化,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兴诗立诚
下联:贤关圣域

——台湾兴贤书院

上联:宪章文武
下联:道贯古今

——台湾萃文书院,位于高雄,创建于清嘉庆年间

上联:文章阐道德
下联:石宝蕴光辉

——台湾文石书院,位于澎湖,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至教遗千载
下联:微言播万语

——台湾道东书院,位于彰化,创建于清咸丰年间

上联:蓝本于清,人才可染
下联:田宜乎力,孝弟同科

——台湾蓝田书院

上联:振采扬花,香飘翰苑
下联:文光德曜,照彻天垣

——台湾振文书院,创建于清嘉庆年间

美国书院对联
上联:至圣孰能名,由义居仁,一脉儒风扬彼美
下联:华侨尤爱国,熟诗乐礼,千秋书院起人文

——伏嘉谟题美国孔子书院,全称为美洲孔子学院,近年由居美华侨公建

韩国书院对联
上联:文艺时习,诗书礼乐
下联:德业日新,孝悌忠和

——金焕丰题韩国武城书院,位于全罗北道泰仁县
上联:慎思笃行,伦理自明
下联:依仁游艺,德业日新

——宋钟哲题韩国武城书院讲修斋
浙江书院对联

上联:智水消心火
下联:仁风扫世尘

——明万历皇帝题浙江龙山书院

上联:儒以道得民,此官不贱
下联:学而优则仕,如日之升

——浙江钱塘书院,位于杭州

上联:观象泽风,先圣犹虞大过
下联:玩图河洛,后贤庶省微言

——程兆选题浙江五峰书院易学斋

上联:光昭日月
下联:书上中兴

——浙江五峰书院,位于永康,创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
广东书院对联
上联:为王者佐
下联:近圣人居

——-广东渭滨书院,位于广州,清代吕氏家族书院
上联:卢橘夏熟
下联:桂树冬荣

——广东粤秀书院,位于广州,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上联:行己有耻
下联:博学于文

——陈澧题广东玉岩书院,位于番禺,创建于元代
上联:实事求是
下联:空谷传声

——夏修恕题广东学海堂,位于广州,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上联:人文古邹鲁
下联:山水小蓬瀛

——宋湘题广东丰湖书院二门,位于惠州,创建于宋宝祐年间
上联:招邀数君子
下联:沉醉万荷花

——广东广雅书院濂溪祠,位于广州,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上联:读书志在圣贤
下联:为官心存君国

——程含章题广东粤秀书院
上联:三台奎曜临南越
下联:八座文星拱北辰

——王凯泰题广东应元书院奎文阁

广西书院对联
上联:经天纬地
下联:正心修身

——广西经正书院,位于田东,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上联:桂林无杂木
下联:山水有清音

——刘长佑题广西桂山书院,位于桂林,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上联:瘦黄穿石窍
下联:古蔓绕松身

——浚县阳明书院,王守仁曾于此讲学,后人乃建书院,名阳明书院
上联:几人得入春风坐
下联:千载一游夜雪门

——李彦章题广西阳明书院,位于武鸣,创建于明万历年间

上联:一室简编堆左右
下联:二铭义理证东西

——李彦章题广西阳明书院
上联:文能换骨余可法
下联:学到穷源自不疑

——李彦章集陆游诗题广西西邕书院学文堂

贵州书院对联
上联:学以聚,问以辨
下联:古与稽,今与居

——贵州学古书院,位于贵阳,创建于清嘉庆年间
上联:潕水无双福地
下联:黔山第一洞天

——贵州紫阳书院,位于镇远,创建于明嘉靖年间
上联:天地之性人为贵
下联:风雨不动安如山

——元展成题贵州贵山书院
上联:句里江山随指顾
下联:城南钟鼓斗清新

——贵州龙冈书院,位于修文,创建于明正德年间
上联: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下联: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贵州龙冈书院

甘肃书院对联
上联:不足供大雅留连,插架图书犹恨少
下联:最难得高人来往,登门杖履敢嫌多
——刘尔炘题甘肃五泉书院,位于兰州,创建于清嘉庆年间
上联:胸前排数十百里云山,图画天开,好趁闲情临稿去
下联:眼底是几千万人城郭,英贤日出,共邀同志看书来
——刘尔炘题甘肃五泉书院
上联:云阶月路引人来,乐水志在水,乐山志在山,随处襟怀随处畅
下联:学海书城延客入,见仁谓之仁,见智谓之智,自家门径自家求
——刘尔炘题甘肃五泉书院
海南书院对联
上联:树老花偏嫩
下联:春融枝亦樛

——海南琼台书院奎星楼,位于琼山,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上联:养乾坤正气
下联:育天下英才

——麦华三题海南琼台书院奎星楼
上联:片藻蛟龙,铜鼓教传石鼓
下联:梧桐凤凰,玉阳人拟朝阳

——王宏诲题海南玉阳书院
上联:笠屐三年,化开耳郡
下联:风骚一代,孰与眉山

——源山题海南东坡书院

河北书院对联
上联:冠四民之为士
下联:通三才之为儒

——姜宪使题河北沧曲书院,位于沧县,创建于清雍正年间
上联:天边月到平台迥
下联:林际花藏曲坞深

——河北莲池书院,位于保定,创建于清雍正年间
上联:竹静似闻苍玉佩
下联:松寒欲傍绿荷衣

——河北莲池书院
上联:统绪继横渠,雅化渐于山海
下联:导源承泗水,英才擢自门墙

——吴士鸿题河北海阳书院,位于滦县,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
下联:地接琅环,山邻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

——河北莲池书院
河南书院对联
上联:此日不得再
下联:所游必有常

——史致昌题河南彝山书院考棚,位于开封,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上联:近北阙之辉光,人占星聚
下联:焕中州之文物,岁纪河清

——史致昌题河南彝山书院奎星阁
上联:文无定价惟求是
下联:理得真诠始见精

——王怀玉题河南彝山书院
上联:书不读秦汉以下
下联:意常在山水之间

——河南百泉书院,位于辉县,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年间重建
上联: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
下联: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

——河南嵩阳书院立雪堂

黑龙江书院对联
上联:畴为责尽父师,此日桃李成荫,化雨涵濡东徼远
下联:谁其诲我子弟,异时弦歌在耳,改风怀想北楼高

——山长何某题黑龙江菁化书院,位于宾县,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湖北书院对联
上联:荆衡秀气
下联:邹鲁遗风

——湖北两湖书院,位于武昌,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上联:承千圣道统
下联:正百代儒宗

——汪嘉树题湖北紫阳书院,位于汉口,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上联:眼前皆赤子
下联:头上有青天

——吴观乐题湖北咸丰蔚文书院
上联:三纲底柱全史
下联:千古成在六经

——夏力恕题湖北紫阳书院
上联:天幸楚黄留辙迹
下联:人从洙泗识津梁

——王化龙题湖北问津书院,位于黄冈,创建于元代
上联:太乙明从金殿下
下联:斗牛光并玉壶悬

——朱灅题湖北紫阳书院,位于汉口,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湖南书院对联
上联:天作君师
下联:门罗将相

——湖南天门书院,位于大庸,创建于元大德年间
上联:天经地纬
下联:岳峙渊渟

——李元度题湖南天岳书院,位于平江,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上联:以文为友
下联:举善为师

——王龙文题湖南箴言书院,位于益阳,创建于清同治年间
上联:纳于大麓
下联:藏之名山

——程颂万题湖南岳麓书院二门,位于长沙,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
上联:鸢飞鱼跃
下联:月到风来

——湖南惜阴书院,位于长沙,创建于明嘉靖年间
上联:金声玉振
下联:虎跃龙腾

——潘力生题湖南岳麓书院明德堂
上联:恩在北阙
下联:道接东莱

——湖南渌江书院,位于醴陵,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惟楚有材
下联:于斯为盛

——袁名耀、张中阶题湖南岳麓书院大门
上联:循礼明道
下联:养士尊师

——邹先成题湖南金鄂书院,位于岳阳,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上联:修名千佛上
下联:至味五经中

——湖南石鼓书院二门,位于衡阳,初创于唐元和年间,宋至道年间重建

江苏书院对联
上联:依德之行
下联:庸言之谨

——江苏东林书院依庸堂,位于无锡,原名龟山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年间
上联:逢源会委
下联:勇志宏辉

——刘海粟题江苏绳正书院,位于常州,创建于清代
上联:博学于文
下联:行己有耻

——陈澧题江苏钟山书院,位于上元(今南京市城北),创建于清雍正年间
上联:愿闻己过
下联:乐道人善

——江苏东林书院丽泽堂
上联:耳目不着处
下联:战兢无息时

——耿橘题江苏虞山书院,位于常熟,初创于元至顺年间,明万历间耿橘重建
上联:此日今还再
下联:当年道果南

——江苏东林书院大门

江西书院对联
上联:空中楼阁
下联:静里乾坤

——李资元题江西白鹿洞书院思贤台,位于九江,创建于北宋初年
上联:傍百年树
下联:读万卷书

——李秀峰题江西白鹿洞书院御书阁
上联:川光初媚日
下联:野气欲沉山

——张邸尘集唐诗题江西信江书院
上联:夕阳无限好
下联:秀色难为名

——张邸尘集唐诗题江西信江书院夕秀亭,位于上饶,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上联:云山六时变
下联:深树一楼藏

——集蒋苕生、袁子才诗题江西信江书院
上联:天开白鹿洞
下联:山抱紫阳关

——朱资题江西白鹿洞书院正学之门
上联:文章开窔奥
下联:经训乃菑畲

——集唐诗题江西信江书院经训堂
上联:以诗书为线
下联:将笔墨为钩

——胥绳武题江西金鳌书院,位于萍乡,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石栏斜点笔
下联:烟屿隐行舟

——张邸尘题江西信江书院亦乐堂
上联:竹风醒晚醉
下联:帘月度斜辉

——江西信江书院
上联:雨过琴书润
下联:风来翰墨香

——江西白鹿洞书院御书阁
上联:林表明霁色
下联:人间重晚晴

——钟某题江西信江书院夕秀亭
上联:明月几时有
下联:孤云独自闲

——张邸尘题江西信江书院问月亭
上联:明月双溪水
下联:清风八咏楼

——朱一深题江西凝秀书院,位于新淦(今新干),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诗写梅花
下联:茶烹谷雨香

——江西白鹿洞书院泮池
上联:草色分危磴
下联:霞明见远山

——张邸尘题江西信江书院青云别墅
上联:举头望明月
下联:把酒问青天

——张邸尘集唐宋诗词题江西信江书院问月亭

辽宁书院对联
上联:地近圣居,洙泗宫墙瞻数仞
下联:基开王迹,镐丰钟鼓振千年

——蒋祥墀题沈阳书院,位于沈阳,创建于清康熙年间

福建书院对联
上联: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
下联: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

——康熙题福建考亭书院集成殿
上联:成名繇积善
下联:致用在通经

——王凯泰题福建致用书院,位于福州,创建于清同治年间
上联:佩韦遵考训
下联:晦木谨师传

——朱熹题福建考亭书院,位于建阳考亭村,宋绍熙年间朱熹于此讲学,淳祐年间建书院
上联:爱君希道秦
下联:忧国愿年丰

——朱熹题福建考亭书院
上联:博士问科地
下联:文公过化乡

——戴凤仪题福建诗山书院,位于南安,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上联:道迷前圣统
下联:朋误远方来

——朱熹题福建考亭书院

上联:人须于剩复后见天地心
下联:我岂若畎亩中乐尧舜道

——黄道周题福建文明书院,位于漳浦,创建于明代

内蒙古书院对联
上联:盛世本同文,合左云右玉封疆,息马投戈,沙漠寖成邹鲁俗
下联:将军不好武,萃黑水白山俊彦,敦诗说理,边关长此诵弦声

——薛时雨题内蒙古长白书院,位于呼和浩特,创建于清同治年间

山东书院对联
上联:岂因果报方行善
下联:不为功名亦读书

——山东莲峰书院,位于五莲
上联:对一碧渊潭,便欲澄清及民物
下联:看百年乔木,须知盘错等冰霜

——山东珠泉精舍,位于济南
上联:乔木自知春,不须问宋榆明槐,绕屋扶疏皆入画
下联:文波诚打桨,且薄采红荷绿藻,流客与欲忘归期

——山东珠泉精舍

山西书院对联
上联:昆山洁玉
下联:桂林一枝

——山西玉林书院,位于右玉,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上联:门前鸥鹭寻常客
下联:镜里菱荷次第花

——周而复题山西晋溪书院,位于太原,创建于明嘉靖年间
上联:遵道而行,学者必以规矩
下联:诲人不倦,焕乎其有文章

——山西锦屏书院,创建于清咸丰年间

四川书院对联
上联:吉祥止止
下联:成性存存

——聂铣敏题四川墨池书院后门,位于成都,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上联:谈经人入室
下联:问字客停车

——聂铣敏题四川墨池书院廉泉精舍
上联:考四海而为巂
下联:纬群龙之所经

——王闿运题四川尊经书院,位于成都,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上联:君子能由是路
下联:初学入德之门

——邬建侯题四川广寒书院,位于射洪
上联:德行本,文艺末
下联:师道立,善人多

——廖春林题四川射洪东山书院内厅

陕西书院对联
上联:所学何事
下联:在志竟成

——谢长年题陕西华原书院,位于朝邑,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苦心人天不负
下联:有志者事竟成

——刘继先题陕西华原书院
上联:锦缋括羽,瑰宝毕至
下联: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陕西嵕南书院

上联:汇人间群书博览之,何其好也
下联: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陕西关中书院大门
上联:太华立云端,对此千寻,情深仰止
下联:大河来天上,到兹一曲,广纳群流

——黄照临题陕西山阳书院,位于山阳,创建于清乾隆年间
上联:华岳黄河俱有灵,其间气必钟英哲
下联: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陕西味经书院二门,位于泾阳,创建于清同治年间
上联:竹柏翠环阶,总抢瓮非劳,培植须同佳子弟
下联:芝兰香满室,愿读书共勉,延陪莫作假师生

——路德题陕西关中书院仁在堂
上联:冠五六邑之区,忝广厦养士尊贤,自今伊始
下联:扶九万程而上,愿群材立名砥行,与古为徒

——徐敬题陕西皋兰书院,位于兰州,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以上仅供学习参考,谢谢!

㈡ 刘小五问:范蠡和西施真的泛舟在西湖之上吗

范蠡是当时越国的大夫,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因深知越王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于是隐姓埋名出走。本来范蠡和西施没有任何关系,但因有范蠡泛于西湖的传说,后人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如花美眷西施为伴,同时也给西施安排了一个虚假的美满的结局。《越绝书》是东汉袁康所撰,记吴越两国史迹及范蠡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例如《越绝书》就这样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姓氏书辨证》卷三中也说,范蠡到了齐国以后,自号鸱夷子。

民间还有一些纪念范蠡与西施爱情的场所。说是在范蠡送西施去吴国途中,二人情难自抑,双宿双栖,生下一子。等他们一路磨蹭到吴国时,孩子已能张嘴说话。至今吴越间还有一“爱子亭”,用于纪念范蠡与西施的爱情结晶。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传说中这个孩子后来送给别人抚养就再也没有找回。

《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却没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说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没有听到这方面的传说,还是司马迁特意不写进去,今天就无从知晓了。因此有关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或者跟随范蠡归隐于西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仍是有待探索的谜。

㈢ 西施是怎么死的

对于西施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她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西施和范蠡本来是情侣,后来西施为了救国,两人只能为国牺牲自己的爱情。待到西施功成归国后,范蠡认为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安乐,再待下去会有危险,建议西施随他一起逃走,归隐江湖,不知所终。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悲惨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归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据。根据历史记载,勾践这个人很有心计,早在他被吴国俘虏做人质之时,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前往探病,竟口尝了夫差的粪便。夫差很奇怪勾践的这种做法,忙问其故,勾践说:“臣闻尝粪便之类,可知病情的发展;味甘则不佳,味苦则渐愈,今味苦,知大王之圣躬无碍也。”通过勾践这些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狠手黑、阴险毒辣的人。范蠡辅佐勾践几十年,对勾践算是看透,所以等到越国灭吴复国之后,范蠡便退隐江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功成以后就杀功臣,这似乎是一个规律,所以勾践不会轻易地放过西施。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即使是西施逃走,为什么会一定跟范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这样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这样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代指范蠡,《史记�6�1越王勾践世家》有关于范蠡这样的记载“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根据这些记载,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纱记》。他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据说范蠡和西施归隐五湖后,每天早上,西施对着青铜镜梳妆,随手将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张尧曰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境好,犹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写过这么一首诗:“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低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说的也就是这件事。
然而今传的《越绝书》却并无“同泛五湖去”这段文字,另外几段关于范蠡和西施归隐江湖的记载都是根据唐朝版本的《越绝书》,这是历史更迭的时间链中的佚文还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6�1亲士》记载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西施被沉于水中解释为是因为她的美丽。《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根据《吴越春秋》这段史实附会了如下情节:越王把西施掳回了越国,第一天晚上勾践就叫她侍寝:“夫差能够与你同床共枕,我为什么与你不能?”越王妻子大发醋劲,妒而生恨,背着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还说:“此乃祸水,岂可久留?”当了“美人计”的工具,事成之后,被人弃之,还是合乎情理的。
同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说法,她在《西施》诗中写道: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诗中后两句意思是:不要去笑东邻那个效颦的丑女,她却能平平安安地在溪边浣纱直到白发。这诗的主旨就是是说,靓女命短,丑女长寿。绝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计”,成为男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时,也就是这些薄命女子的寿终之日了。
当然,还有人认为西施被沉水并非皇后所为,而是她的恋人范蠡。这种说法颇为残酷,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把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于太湖中了。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越国灭吴之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鸱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为什么在越国时候范蠡姓范名蠡,后来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范蠡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既然他已决意离开越国,他对于自己的恋人还不至于下此毒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施沉水是勾践吃醋而为。《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在宫中三年学习期间,与范蠡之间深深埋下了爱情的种子。越王勾践显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动,但他为了成就自己的伟业,只能将西施献于吴王。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但是灭吴之后,阴险的勾践变了卦。他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落到别人的手中,于是下令将西施鸱夷沉江。
另外还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说法。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国灭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于诸暨城南苎箩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时就建有浣纱庙,1986年重修,建筑群包括西施殿、郑旦亭、古月台等。浣纱江畔,有西施浣纱处,临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说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罢了。
显然,这几种说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认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现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自古红颜多薄命,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西施到底是随范蠡归隐五湖还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后人自己评说了。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笔者赞成“沉江说”。不管是吴人、勾践或王后沉的。
因为“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㈣ 西施后来到底是怎么死的如果没死那在哪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6�1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6�1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6�1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个概念:一是对《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对“鸱夷”的理解。 一是对“西施”的理解 。“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 浣纱图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 西施虚实考 》)。《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 。“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6�1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但笔者依然以为,《吴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记并不是历史的真实。以此为据并不可信。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鸱夷”,杜牧认为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因为《史记�6�1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笔者以为,以“鸱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为范蠡隐居,图的是隐姓埋名,不让越王追杀,他不可能取一个与西施之死、与伍子胥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鸱夷”这样醒目的名字。

㈤ 贵州修文县有没有种植莲花白()

这个地区有种植莲花白的。

在这个地区有一个莲花白的基地。是专门种植做批发的。

㈥ 西施真的沉江了

西施之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御用文人的夫子自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就是像西施这样的人。
越灭吴后,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个千古之谜。传说和历史的真实相驳诘,千年之下,聚讼纷纭。但历史总是留有有意无意的后门,官方刀笔吏的指缝间也常常泄露出有趣的消息,粗心的历史学家为什么总是视而不见呢?
那时正是春秋时期,诸国多如牛毛,人才空前流动。吴越争战的情形就很奇怪,好像是楚国的两个帮派借着吴越之争泄私愤,两国的王们倒似乎是陪衬和布景了:吴国起决定性作用的智囊是伍子胥、孙武和伯嚭,越国是文种和范蠡——五个人都是楚人。
卧薪尝胆的故事妇孺皆知。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种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并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此前数年,夫差“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古人的行为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极端的美感——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苏州尚存胥门。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国语·吴语》)申胥即伍子胥。——请注意,此处第一次出现了“鸱夷”这种东西。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没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国语》、《史记》无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至于西施的结局,更晚至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转引《吴越春秋》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是第二次出现“鸱夷”这种东西。越王勾践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但是奇怪的是,今传的《吴越春秋》却并无这段文字。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样奇怪的是,今传的《越绝书》也并无这段文字——看来,几乎同时成书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历史更迭的时间链中都有佚文;史书的类似命运,同样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典籍之中,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哀,也是自孔子以降官方修史的罪恶宿命。
西施到底是鸱夷沉江,还是与范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个谜团。善良又善于自欺的民间选择了后者。于是“美人计”西施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抚慰了中国民间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的记载显然是有所本的。《墨子·亲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沈”通“沉”。西施沉江而死,是由于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断言无疑。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血腥的征伐之下,厚黑的阴谋之中,哪有什么大团圆的意淫乌托邦啊。
再看范蠡的结局。《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现了“鸱夷”!越灭吴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个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后来离开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的时候改名叫皮袋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鸱夷子皮”,这是什么样的名字呀!难道复姓“鸱夷”,名“子皮”?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
西施鸱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于湖上,为了纪念刻骨铭心的爱人,范蠡抛弃了基本的更名原则,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鸱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鸱夷为名。爱情,只有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才能解释如此离奇的举动,也才能稍稍抚慰一颗破碎的心。这个名字不仅向天下公告了越王勾践的残忍手段,公告了范蠡和西施的生死恋情,同时草蛇灰线,传递出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恩怨纠缠。
——台湾小说家高阳如此解释范蠡自称“鸱夷子皮”的缘故:

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说,吴王夫差赐属缕剑,命伍子胥自杀,用鸱夷盛了他的遗体,投之于江,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在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阳《清官册》)

二说皆非。前者无法解释为什么后来齐国请范蠡做相的时候,范蠡拒绝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齐国请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时候到了,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后者直以范蠡自为越王罪臣,就更离谱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义,并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况且范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来就是四海游荡,辅佐越王只不过是想成名立业,试一试自家本领如何,功成身退,再继续游荡四海,何罪之有?
历史学家们闭目塞听,不愿深究范蠡何以自况“鸱夷子皮”的真正原因,也许仍然是“成王败寇”的心理惯性使然,因为西施之死揭破了帝王霸业之后的肮脏秘密;可是他们也错过了考证出西施和范蠡相爱的铁证的光荣。
线索清晰了。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生发和悲剧结局,逐渐豁现了出来。
文种和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美人计,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越春秋》)。这个“相者”,我很怀疑就是范蠡的老师计然。计然名叫辛文子,是“晋国亡公子”的后代,是一个大经济学家,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相者”。范蠡拜他为师,并引见给越王,计然告诉范蠡:“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按相术,“鸟喙”主狡诈,无情义。虽然后来计然也向越王献上了“七策”,但显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践的本质。计然遇见了绝世美女西施和郑旦,第一个要过目的当然就是范蠡。西施和郑旦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现代汉语构词法解读为“仪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无疑问是专词,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传的媚术之一种,专用以媚惑君王。没想到的是,这种媚术也媚住了范蠡,三年学习期间,范蠡和西施之间深深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当此绝世美女,越王勾践显然也动了心,但他乃“鸟喙”之人,“鸟喙”者,按相术,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盖下唇,情压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艰难中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对范蠡的奖赏,越王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
但是灭吴之后,阴险的勾践变了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专制统治的铁律开始发生作用。但是勾践又不能明着来,毕竟,范蠡身后还有一个强援——计然;相对于范蠡,勾践更害怕这个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人。于是,勾践使了一招毒计:我不明着杀你,我杀你最心爱的人。西施鸱夷沉江。
勾践舍不得杀西施吗?不,西施死了,他还可以把郑旦据为己有。但是范蠡就不一样了。范蠡心如死灰,一霎间消灭了所有的雄心壮志。要复仇吗?西施已不能复生。况且越王有恃无恐,灭吴的强大军队还等着称霸天下呢。
范蠡出走,万念俱灰,连妻子都不顾了,俱被勾践杀戮。范蠡浮舟临江,自号“鸱夷子皮”,自此之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范蠡……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史记·货殖列传》)遂成一方巨富。齐国的相,还做它干吗?从此与政治绝缘。
可是且慢——比吴越故事早二百余年的管仲所著《管子·小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原来那时已经有艳名播于天下的美人西施了,而且西施也成了美人的通称。那么,那个西施又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呢?

㈦ “太华峰头玉并莲,开花十丈藕如船”是什么意思

太华峰头洁白如玉的并蒂莲,开出的花朵直径有十丈,它的根就像船一样大。

㈧ 贵阳的周边有什么的好玩地方

推荐一:城市体验游
出行意义;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林城的城市建设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常里,虽然作为贵阳市民,但我们可能不能仔细的观看我们所在城市的变化,现在,又到了7天的长假,我们就可以好好看一看林城的变化了。

交通工具:建议使用自行车,因为乘坐公交车换车等因素,不利于你连续游玩的兴趣。

游玩内容:大南门甲秀广场、云岩星力广场、南明河河景等。

出行线路:你可以选择最家最远的一个公园开始你的行程,比如你可以先到大南门广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通过整修后,做为老城的大南门已变成了我们城市中最舰丽的一个景观。这里有修建一新的大南门广场,还有翠薇园文化景区。你可以先逛一逛大南广场,然后走进甲秀楼和翠薇园,领略文化带给我们的那种独特的回味。然后,你可以在甲秀广场前,选一家花钱不多,但特具贵阳小吃特色的饭店,吃上一顿特色午餐。中午,你可以骑车来到距此不远的海关大楼,你可以从这里起,沿南明河绿色长廊,一直走到河滨公园侧门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通过整治,南明河这条贵阳市的母亲河的沿河两岸,绿树成荫、石景遍布,到处是风景,充分体会到贵阳已具有了作为一个现代化省会城市必要的城市化档次与构架。其后,你又可以来到云岩星力广场,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对于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来说,在城市的中心,有一个广场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从而感受到贵阳市这几年来城市的变化。最后,你还可以来到阳明祠与朋友成家人喝上一杯晚茶,在阳明祠那种特有的文化怀旧中,体会一番贵阳的历史文化。
***************************************************
推荐二:贵阳林城市内名胜游
行程安排:

第一景点:黔南第一山——黔灵山脚下,沿盘山大道——九曲径登上黔灵主峰,参观贵阳市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弘福寺,还可登上山顶“瞰筑亭”看贵阳全景,这时您会发现这是一个“万马归槽”的宝地;然后顺山而下,在众多可爱的野生猕猴的相伴下来到像一面明镜镶嵌在碧绿翡翠之中的黔灵湖;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再沿山道而上参观麒麟洞;有两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关押在此;留下许多故事。

第二景点:参观被誉为贵阳市市徽和标志的甲秀楼。沿浮玉桥参观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

第三景点:游览扶风山麓的阳明祠,阳明祠是为了纪念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王阳明而建。

第四景点:参观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文昌阁,探寻它“大难不毁”的奥妙。

此条旅游线路特色:集贵阳市古寺庙、古建筑为一体
***************************************************
推荐三: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镇、镇山村古风秀水游
行程安排:

景点一:“高原明珠”——花溪,游览美丽的自然山水;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爱河”的花溪河,参观巴金和其夫人萧珊渡蜜月的别墅——憩园别墅;在这儿留下许多关于爱的故事。

第二景点:参观贵州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镇——青岩古镇;此镇是贵州人才辈出之地,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故居及古镇风貌;中餐可品尝到当地人自己酿造的青岩糯米酒;被称为“绿色食品”的米豆腐;香糯可口、肥而不腻的“状元蹄”等美味。

第三景点:参观贵州喀斯特地貌特色的——天河潭景区;她集山、水、洞三奇为一体;在这里不但可乘船游览溶洞——崆灵洞,还可徒步游览称“天上人间”的旱溶洞——银河宫。

此旅游线路特色:自然山水、文化古镇、岩溶地貌

热点内容
正宗荷花烟 发布:2025-09-18 06:32:48 浏览:224
荷叶玫瑰茉莉 发布:2025-09-18 06:24:06 浏览:925
李白写梅花 发布:2025-09-18 06:17:57 浏览:913
一朵小红树 发布:2025-09-18 06:17:57 浏览:108
良友花艺书 发布:2025-09-18 06:07:48 浏览:422
盆栽苹果把 发布:2025-09-18 06:01:06 浏览:96
送女朋友什么盆栽好 发布:2025-09-18 05:51:59 浏览:886
樱花反物质 发布:2025-09-18 05:51:20 浏览:65
杂树盆景图片 发布:2025-09-18 05:50:30 浏览:744
墨红玫瑰真假 发布:2025-09-18 05:43:08 浏览: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