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海棠
『壹』 幻想三国志2打完吕布回到许都,在客房里和海棠说完话然后该干什么
去睡觉。。。。
『贰』 高中古诗词鉴赏 要有答案的!【*简短**】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3.(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7.(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8.(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9.(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12.(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3.(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14.(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
【答案】(6分)
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功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邀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1)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直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2)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对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断霭 古寺与流莺 生与语 (写出任意一组给2分)
(2)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答出“闲情”给1分,答出“触景生情”给1分,答出“思乡之情”给1分。
(3) 分析给2分,答出画面内容给1分。(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8分)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叁』 清朝书信格式是什么样的
以《曾国藩家书》为例,可以参考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一、 称谓及提称语
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谓之后一般附有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
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万福金安”,是祝颂请安之词。
对父母,曾国藩也是毕恭毕敬,称“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等。“膝下”一词,是子女对父母的提称语,意为常依于父母膝旁,既表敬重,又示眷恋。
对叔父,曾国藩虽然不必“跪禀”,也是恭敬有加,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国藩谨禀叔父母大人礼安”、“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侍下”、“座下”,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
对弟弟,曾国藩则比较亲切随意,称“四位老弟足下”、“诸位贤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澄侯四弟左右”、“澄、温、季三位侍右”等,以“左右”、“足下”较为常用。“左右”者,助也。 “足下”,原用以称君主,后多用于同辈之间相称的敬词。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澄、温、季,分别是曾国潢(字澄侯)、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葆(字季洪)的字的简称。称字不称名,也表示尊敬。
对妻子,曾国藩称“欧阳夫人左右”,也是表示尊敬。
对儿子,曾国藩则口气大变,称“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一律用“字谕”。“谕”者,告晓、告示也。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完全是发号施令的口气。
对侄子,曾国藩则口气比较温和,称“字寄纪瑞侄左右”,不再称“谕”,而是称“寄”,显得较为客气;特别是以“左右”相称,等于是把侄子的地位提升了,含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二、启辞
启辞是书信的开场白。或略作寒暄,或提示写信原委,如“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捧读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获悉一是”之类。对于启辞套语,曾国藩并不拘泥,而是各有不同。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某月某日“接手谕”,“接读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等。有时省略此类客套。
对弟弟,曾国藩则很少有此类客套,大都直奔主题。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接来禀”、“接尔禀”、“接尔安禀”等,是居高临下的口气。有时也省略客套。
三、正文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
对祖父母,曾国藩首先是报平安,如“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男女四人皆好”、“孙以下阖家皆平安”等。其次是询问家中事情。再次是汇报同乡好友事情。最后是汇报自己的事情。
对父母,与对祖父母略同,只是家务事汇报得更为具体详细一些。
对叔父,与对祖父母、父母略同,只是多了几分客气。
对弟弟,曾国藩则完全不同了,主要是研究为人处事方法,探讨读书学问之道,交流心得体会,有时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
对儿子,曾国藩又不一样了,不是探讨,而是说教,教给人生经验,教给学习方法。有时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有时深入细致地分析诗歌技巧,如“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等;有时现身说法地指导书法艺术,如“临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时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诫。总之体现了一个“教”字。曾国藩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所以经常在书信中询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
四、结语
结语有收束书信全文的意思。与启辞相仿,也有一系列套语。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敬禀一二”、 “余容后禀”、“肃此”、“谨此”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书不一一”、“书不详尽”、“诸不详尽,统俟续布”、“余不一一,容俟续具”、“不一一”等。有时省略套语。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此谕”、“此嘱”、“特嘱”、“此示”、“至嘱”等。很多时候省略套语。
五、祝辞
祝辞是书信结尾的祝愿或勉慰的短语。
对祖父母,曾国藩常用“跪叩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即禀祖父祖母大人万福金安”、“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父母,曾国藩常用“跪禀万福金安”、“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即候近祺”、“顺问近好”等。多数时候省略。
对妻子,曾国藩常用“此问近好”、“顺问近好”等。
对儿子,曾国藩有时用“尔曹当勉之”、“两儿均宜勉之”,多数时候省略。
六、署名
署名是写信人在书信结尾的自称。
对祖父母,曾国藩署名“孙谨禀”、“孙跪禀”等。显得十分恭敬,十分规矩。
对父母,曾国藩署名 “男跪禀”、“男谨禀”、“男谨呈”、“余容另禀”等。用得最多的是“男谨禀”。与对祖父母相比,也是十分恭敬,十分规矩,只是把“孙”换成“男”。
对叔父,曾国藩署名“侄谨禀”、“侄谨启”等。与对父母相比,省去了“跪禀”,把“男”换成“侄”。
对弟弟,曾国藩署名“兄国藩手具”、“兄国藩手草”、“国藩草”。很多时候则什么也不署,戛然而止。
对妻子和儿子,曾国藩则不署名。
『肆』 庆余年这部剧与范闲三观最接近的海棠朵朵,最后为什么却没在一起
这是因为范闲和海棠朵朵两个人在不同的阵营,而且他们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人,所以最后没在一起。
海棠朵朵,大概是这部片子里,最接近叶轻眉心思的人了。叶轻眉总有现代的想法,但海棠朵朵在这样的社会里,还是可以有这些想法的。我可以说这并不容易,她也同意。就像人人平等的主张一样。海棠朵朵和范闲在一起的时候也很开心,两人的打斗与合作的剧情让观众非常的好看。海棠朵朵是苦荷的弟子。苦荷被庆帝所杀,苦荷让海棠朵朵前往西湖与南庆一战。海棠朵朵去了之后,就没有机会和范闲在一起了。这是故意的,但适得其反。
『伍』 海棠买文只能整本买吗
是的,海棠买文只能整本买。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古传、当代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陆』 大家看看下面是不是书信格式的一篇范文
是的了,注意排版!
『柒』 作文:书信《写给母亲的信》380字.
亲爱的妈妈:
您还记得吗?14年前的一个夜晚,伴随着一声放肆而清脆的啼哭,一个小东西欢叫着来到了人间。那个小东西就是我啊,妈妈;那个小东西就是您的宝贝,您的心肝,同时也是您的讨债人啊,亲爱的妈妈!
妈妈,14年间,你给我的爱多得像百里杜鹃的花朵,多得像对江河边上的沙粒。妈妈,年少的我泡在蜜里却不知甜蜜,无知的我享尽母爱却不知感恩。
无数次的嘘寒问暖,无数次接我上学下学,千万遍叮嘱我注意安全,千万次为我读书操心……妈妈呀,人到中年万事忙,您懵懂捣蛋的儿子却时常让您忙上加忙。
“送伞”是个老掉牙的戏剧,妈妈,我却让您排练得如此认真,直到如今。由于我嫌伞太重,带伞麻烦,小学时,我不知多少次抛开您带伞的叮咛。为了送伞,您常常打湿了裤脚,淹湿了鞋子。由于我们回去时常常是共打一把伞,为了让我不被淋湿,您却淋湿了半边肩膀,也因此感冒了几回。
妈妈,您还记得那次“多此一举”的战争吗?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放学时我看见您拿着一把伞脸色苍白地站在校门前。我有些不耐烦地说:“没下雨你送什么伞?多此一举!”“你不知道大雨刚停吗?”您比我更不耐烦了。看着像个落汤鸡似的您,我自作聪明地说:“拿起伞怎么全身都淋湿呢?”“风又大雨又大根本无法打伞!”您几乎是声嘶力竭,同时举起手中的伞,似乎要打在我的头上。我一扭头,就丢下您跑回了家。我回家好长时间都不见你回来,直到我睡觉时您也没有回来。后来才从爸爸的口中得知,那天您直接去医院输液了,是外婆去照顾的您。您不告诉我,是怕影响我的情绪,上课走神。
妈妈,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外流。妈妈,您能原谅您的孩子吗?
三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唰唰”地往下降。您知道后,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您的工作性质特殊,一天城里乡下两处跑,还要全家老小照顾到。而且为了我的学习成绩又“唰唰”地往上升,您硬是抛弃一切应酬,一切娱乐。每天晚上就在家里陪我学习,辅导我做作业。怕影响我的学习情绪,连电视也不开,直到我完成当天学业,您才肯休息。
妈妈,有时,我仅仅是为您披上一件外衣,接一盆洗脚水,您就会高兴万分,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还逢人就夸。可是,妈妈,我为您做的这点小事与您给我的爱相比,儿子真是无地自容了。
妈妈是山,儿子只是长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妈妈是海,儿子只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儿子就是有千般不是,有万般忤逆,他还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他还是妈妈心中的“小小男子汉。”
不过,真的,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您要相信,您的儿子已是堂堂正正的中学生了,他已经长大了!请您相信,他不会再捣蛋了,也不会再让您操心了。他一定会努力学习,认真做人,以后一定会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妈妈!
妈妈,谢谢您,您辛苦了!
祝您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捌』 一夜霜花似海棠,又如心字恰成行。曾经多少传书雁,托去无非是断肠什么意思
海棠花,古人称它为断肠花,花语就是苦恋。一夜的霜花就如海棠盛开,繁花似锦,又像心字排成一行,远远望不到边。把我的心事托付于鸿雁,给你写了数也数不清的信,到头来不外乎还是断肠一场,没有得到回应的心啊,无处安放。
『玖』 关于书信的美好句子
1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作者:诸葛亮)只是可能还有那么一两封信,悄悄悠悠然地帮着保存了所有伤心和欢愉。(作者:张悦然)骑士,你懂得怎样迅速地获得胜利,但是,你不知道怎样保牢你的战利品。(作者:张悦然)我们并不刻意再回到那个时代,只是比起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来,书信无疑代表着更郑重其事的时代,同时也是更落子无悔的情感。(作者:张悦然)但如果在困难面前举重若轻,它也许真的就“不过如此”。(作者:李柘远)他无法从正面告诉我结婚意义何在。我倒是想告诉他,这他妈是一个阴谋,这是上帝让人类替他代管地球的一个拙劣而恶狠狠的办法。先辈生育我们,我们生育后代,后代生育后代,生生不息,无穷匮也,只为替上帝看管地球。当我们还没来得及想为自己干点什么时,我们就开始替上帝生养奴仆。很少有人站在山巅对着宿命狂呼,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同这荒谬的使命斗争时取得善果。(作者:张悦然)那个旧时代确实是这样的。见字如见人。一切的节奏都慢了些,更因为不那么轻易,而显得深情。之后也信认识过很多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匆匆出现又慌张消失的。总觉得哪里不对,原来是从未见过他写的字,便也觉得这个人是没有根的,随时热烈,但也随时不见。(作者:张悦然)因为它是所有曾经拥有的集成体。不可逆,又令痴迷者再三企图复议。(作者:张悦然)倘若我们对现实的粗陋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也许只有逆流而上,溯回从前的时光,从那里带回一点美的东西。(作者:张悦然)她像许多老年人一样活在过去的生活方式里,花很长时间的时间等一封信,也花很长的时间记得一个人。(作者:张悦然)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 钱镠《 吴越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作者:全文)生活是大海,那么,你我就是友谊号航船,往日从惊涛中驶过来,未来的骇浪也会冲过去你坚信,我坚信我们的信念不会改。(作者:佚名)你是天上的云,我就是吹动你的风,我们彼此依赖,互相信任,互相关心,让我们保持这种朋友之间的友谊,直到永远!就象小河里的水源源不断的流着!(作者:李柘远,《不如去闯》)命传代的下一个季度,会是智慧强于博爱,还是博爱强于智慧?现今还是稚嫩的心灵,会发出多少友情的信号,又会受到多少友情的滋润?这是一个近乎宿命的难题,完全无法贸然作答。秋天的我们,只有祝祈。心中吹过的风,有点凉意。真诚是友谊的电池。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一次危难时的援手,都可能造就一场友情的诞生。而持久的友情更需要真诚的呵护。友情是一张真诚的纸,上面只允许书写真诚的文字。今天给你发短信就是要批判你,爱情握在手中,朋友丢满一沟;淘金一日一斗,还把朋友忘丢;幸福生活紧搂,福运把你掳走;不要执迷不悟,赶快回信求佑。去了趟邮局寄信,一旁的老奶奶颤抖着的手写了一封挂号信,却没有电话,是不是,没有电话的年代,写信更为平常。很多时候困难都是相对的。 如果把困难想得很严重,它也许确实能严重得要人命, 但如果在困难面前举重若轻,它也许真的就“不过如此”。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